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集)  2010/3/17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50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家講到小乘修行證果的前方便,就是還沒有證得聖果之前所修的,也就是名詞術語講的資糧位。這個資糧,資是錢財,糧是糧食,在古代旅行,這是出門旅行不可缺少的。用資糧來比喻我們修行也是要預備資糧,以這個來比喻、來形容,我們講簡單一點,就是修行也要有本錢。也就是你修行要證果,事前(就是事先)你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這樣才能順利的達到證得聖果這個目標。

  上一次我們講到小乘修學第一個資糧位,第一個資糧位所講的內容就是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就是我們開始學習,比如說我們修戒,小乘的戒先從身口戒起,從這個地方先戒,從這裡開始的。我們現在大家學佛,多少都會修一點戒,多多少少。比如說五戒,有很多同修起碼,第一條就不殺生了,甚至有很多同學也吃素了。有的同學持的戒就更多,甚至住在道場,在道場遵守這些規約,這些都屬於戒,都屬於戒身口這兩方面。身口的戒,目的就是要達到我們心清淨的。我們剛剛學習,或者學習很長時間,身跟口戒了,但是心還是定不下來,心不能安定,有各方面的業障現前。在小乘裡面,他就是用五停心觀來調整,讓不安的心停止下來,所以資糧位就非常重要。五停心觀,實在講,不但佛法,世間法,說實在話,也是需要。一個人心極度的不安定、不安穩,你要從事世間的事業也有障礙,也不能成就。所以這個是通世出世法。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五個。第一個,多貪眾生修不淨觀;第二個,多瞋眾生修慈悲觀;第三個,多散眾生修數息觀;第四個,多痴眾生修因緣觀;第五個,多障眾生作念佛觀。我們講到念佛。念佛也有大乘小乘不同,在小乘佛法,從小乘來講他念佛就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知道有十方諸佛。所以小乘教我們要知道,他念佛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大乘教才有講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一點我們要明白。我們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地區,因此大小乘都有,特別弘揚大乘佛法。因此講到念佛,大部分註解也都會引用大乘經典。在《四十二章經新疏》,季聖一居士就引用大乘經典。這裡講:「多障作念佛觀。謂業障深者,如多昏睡,則觀應身三十二相;多惡念,則觀報身無畏智慧;多逆境,則觀法身空寂無為,自可漸入無礙佳境。」我們上一次就是跟大家學習這一段。這一段,我們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清朝灌頂大師註解裡面,也有註到這方面的,就是指我們念佛人。念佛人在念佛功夫還不得力之前,會出現兩種狀況,第一個就是善根發相,就是念佛身心得到輕安。輕就是很輕鬆;安,心裡非常安穩,晚上睡覺都做好夢、善的夢境,或者聞到異香,或者見到佛像、見到蓮花,身心很輕鬆安穩,智慧增長。就像《了凡四訓》講的,遇到很繁雜的事情,「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遇到再困難再繁雜的事情,一接觸馬上就通達了,智慧增長,煩惱很輕微。念佛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就是屬於善根發相,這是好相。

  另外一種剛好是相反,叫業障發相。業障發相就是此地講,第一個昏沉;第二個多惡念,惡念就是掉舉,心裡妄念紛飛,惡念特別多,要停停不下來;第三個,見到恐怖的境界,讓你整個身心陷入極端的恐懼,不得安穩。此地列出這三種,多障就是障礙很多。在《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灌頂大師再給我們舉出兩種,第四種是病事障,就是身體突然就生病了,病得很厲害、很嚴重。第五種是事務牽纏,就是很多人事會來給你干擾,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影響你修行、來干擾,讓你心不得安定。這些現象我們都要明白,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也會有這兩種情況。我們看到很多同修,可能包括自己在內,大部分我們修行,業障發相的佔大多數,善根發相的就很少數,大部分業障發相的,非常之多,業障發相不外乎這幾大類。

  此地講的昏沉,這個是多昏睡。我們也常遇到很多同修來問這個問題,他不修行、不念佛,他就精神好得很,一坐下來精神就提不起來,就昏昏沉沉的想睡覺,眼睛怎麼睜也睜不開。這是一種業障之相,因為昏睡也是業障比較重,屬於昏沉蓋。應該觀佛的應身三十二相,就是眼睛常常看莊嚴的佛像。上一次跟大家介紹彩畫的佛像,下一次我再請網路的同學,把莊嚴的佛像放在網站上,提供給各位同學來作觀像念佛用。你常常看佛像,眼睛睜開,看到莊嚴的佛像在眼前;眼睛閉著,還是莊嚴的佛像在目前。常常觀三十二相,能夠幫助我們破除昏沉蓋,這是一個方式,這個就是念佛。另外拜佛也是一個方法,人身體有在運動就比較不會昏沉,眼睛看莊嚴的佛像,身體禮拜莊嚴的佛像。或者現在我們淨老教授提倡繞佛,就是一面念佛,一面繞佛,身體有在動就比較好。大部分昏沉蓋是止靜的時候、坐下來的時候,這個時候昏沉蓋就來了;如果身體在活動就比較不會昏沉。所以繞佛、拜佛、看佛,這是調整我們昏沉蓋的一個方法。這個可以根據各人的情況,自己做個調整。

  多惡念,跟昏沉剛好是兩種不同的類型業障。惡念、妄念非常多,我們一般講掉舉,心好像被吊起來、被舉起來,妄念紛飛,坐在那裡全身不對勁。這個就要觀報身佛無畏智慧,要常常觀想報身佛。報身佛,我們多讀經,特別大家如果讀《無量壽經》,或者讀《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都是可以幫助我們作觀、觀想的,這裡是舉出觀報身無畏智慧。大家如果多惡念,就是你把它換一個對象,去念經上講的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這個在《無量壽經》、在《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也都有講到,《無量壽經》是講的比較詳細。如果你多念四十八願、多念《無量壽經》,對治多惡念會有很大的幫助。多惡念,根據我個人經驗,大概《大乘無量壽經》你最少要念兩百部以上,惡念慢慢就會減少了;如果你念到六百部,惡念大概可以減掉一半以上,不會像以前那麼厲害;如果持續誦個三千部,大概這些惡念可以擺平了。這個是觀報身無畏智慧一個最具體、最好的方法,讀誦大乘經典,特別是《無量壽經》,或者《觀無量壽經》,如果沒有時間的,念《彌陀經》也可以。念經,我們精神專一、專注,妄念起來的時候不要理會,不斷的專注在經文上。念熟悉了,自自然然就轉成觀想經上所說的境界,就轉移過來了。惡念也不要刻意的去斷,它自然就沒有了。

  多逆境,逆就是很多不順,特別是恐懼,或者晚上多做惡夢的。我們白天晚上逆境很多,很多事情有形的、無形的來干擾,讓我們身心感到恐懼不安。這方面的業障,就必須觀法身空寂無為。法身空寂無為怎麼觀?用《金剛經》四句偈去觀是比較具體,也比較容易記得。《金剛經》有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把這些逆境、恐懼的境界,都用這個偈,你不斷去觀,不管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所有一切有為法,就像作夢一樣,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常常去作這樣的觀想,自然可以漸入佳境。

  下面講:「或作界地觀,謂一切事物,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而成,亦得離我及我所有,此最初修行之法也。」界地觀,界就是整個世界,地就是我們整個大地,所有的精神、物質這些事物。我們整個世界有情無情的,我們看到的這一切,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而成。從我們自己身體觀起,從我們自己一身,你再展開到外面、到別人,整個宇宙都是什麼?地水火風空識而合成的。我們這個身體頭腦骨髓,我們整個身體這個體積是屬於地大,歸地大,地大就是它是堅固性的,它有體積的。我們身體的血液,我們吐痰、流鼻涕、眼淚、大小便,都歸水大,水是有潤濕性的,這個都歸水大。第三,火大,就是我們身體有溫度,溫度就歸火大。第四,風,就是我們呼吸、動作,都屬於風大,歸風大。第五個是空,空就是虛空,你沒有虛空,怎麼能夠容得下這些萬物?第五個就是虛空,就是空大。第六個是識大,這個識就是指我們精神的,我們精神部分。前面地水火風空,我們可以給它說是物質方面的,色這方面,色法,《心經》講色,色就是物質,識就是精神。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地水火風空,這是色法,受想行識叫心法。這個識,我們有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我們整個身心宇宙,就是這個六大合成的,每一大都有它的歸屬。

  我們常常作界地觀有什麼好處?「亦得離我及我所有」,你常常這樣觀,也可以放下我執。我就是從我們自己本身這個身見先放下,知道這個身不是我。我們現在迷惑,第一個就是身見,認為這個身是我,我就是這個身,我們現在的迷惑,這是最粗的一層,認為這個身是我。我所有就是我們身外之物,我們身體以外的,那是我所有的。我們都會有這個執著,凡夫都會有這個執著,有一個我,有我所有的。這個身是我,我身體以外的,哪些東西是我所有的?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錢財、我的家親眷屬,這些都是屬於我所有。佛給我們講,我們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是迷惑的,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佛給我們講出這個事實真相,說這個一切當中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的。佛這個說法,目的就是破除我們的執著。我們現在問題就是出在執著,如果不執著,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問題出在執著。執著怎麼來的?就是這個錯誤的見解,見解上的迷惑;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你的見解,就是你的看法;思想,就是你的想法,迷惑了,錯了。迷惑就生煩惱,生煩惱就造業,造業就感受苦的果報,惑業苦就這麼來的。

  人為什麼會自私自利?因為執著我,以及我所有的,私心就起來了。私心起來,就為了自私自利,他就不管別人了,所作所為都是不合理的、錯誤的這些行為,因此就造成不好的果報。這些不好的果報,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災難。受災殃,受苦難,原因就是這麼來的,這是根本的原因。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看破,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之後,把執著放下。我們修行無非就是這樣而已,破執著而已。我們現在為什麼堅固的執著、放不下?因為對這個事實真相,真的我們迷的太久了,一下子醒悟不過來。所以必須要修行,要有一段長時間的修行,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我們才能慢慢的醒悟過來。這是給我們講,或者作界地觀,我們常常這樣觀想。這個在《大方廣圓覺經》裡面,也有講到這個修行方法,就是觀想我們這個身體都是歸四大。你常常這樣想,自自然然你的身見就放下了,我們修行要在這個地方用功,要明理,這個非常重要。

  破身見第一個要明理,如果不明理,你修的都叫無謂的苦行、無益的苦行,就是你修那個苦行得不到利益,這個佛不贊成,不贊成修這種無益的苦行。佛教我們,你修苦行要以苦為師去修苦行,這個苦行對你是有幫助的,能幫助你看破放下的,幫助你斷煩惱的,這個苦行佛就讚歎。如果沒有利益的苦行,佛就不讚歎,佛不贊成。所以我們佛門裡面,大家也都聽說過燃香、燃指、燃臂(燃手臂),這些我們都要明白它真正的含義。不然我們就照這樣去燃,你就能證果嗎?你就沒有煩惱了嗎?你就得解脫了嗎?如果不明道理,印光祖師在《文鈔》給我們講,他說你整個身體都燒成灰了,也沒有用。為什麼沒有用?他那個執著還是在,這個身體燒成灰了,再換一個身體繼續執著,問題不能解決,沒用。所以作觀,在我們佛法修學是最關鍵的一個課程。上面提出五停心觀就是小乘,實在講我們修大乘,如果不是像六祖那種上上根的,這些也都用得上。特別我們念佛法門,如果我們懂得五停心觀的修學,對我們念佛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現在念佛人,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最重要還是不懂得去轉變自己的錯誤觀念;或者聽經他沒有聽的圓融,就是把這些話聽死了,所謂聽死了就是死在言下。聽講經說法,法師講的言語,死在言語之下,所謂死在言語之下就是不懂得活用、不會活用,他聽的是死的,這就有障礙了。

  昨天上午,四川有兩位女居士來找我,大概也六十出頭。其中有一位,她的先生去年剛過世,六十三歲往生的,肝癌轉骨癌,去年往生的;往生的時候也是很苦,往生的時候他們有幫他助念。昨天她給我講,她說她常常夢到他先生。她提出七個問題問我,其中有一個問題她問我,她先生是不是往生了。我說,往生是肯定往生,毫無疑問的,每一個人都會往生。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人不會死,不是死了,是往生,這裡死了,又往其他地方去生了。往生大家都會往生,問題是你往生到哪裡。所以我就給他講,我說你問這個問題,應該是問我,是不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你後面沒有寫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目的,只有寫往生。一般如果要問問題,應該要怎麼問?要問你這個家親眷屬現在不知道他往生到哪裡,這樣問就比較清楚。如果問是不是往生,肯定往生的,大家都會往生,這個還有疑問嗎?這個就沒有問題了,一定都會往生的。問題是往生到哪裡去,這個就是大問題了,他現在去了哪裡。

  這個問題,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看到光目女、婆羅門女,婆羅門女問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母親現在往生到哪裡去、到哪個世界去,她很想知道她現在在哪裡,現在情況怎麼樣。光目女問阿羅漢也是這樣的,她母親在生都是造惡業、不信三寶,不相信佛法,不知道她現在往生到什麼地方去了,現在情況不知道怎麼樣,很想知道她母親的下落。所以,阿羅漢才入定去幫她找,結果發現她母親墮在地獄,受極大苦。所以往生這個事情,六道都是往生的地方,六道以外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以外一真法界,十方諸佛都有世界,到底往生到哪一個世界。她常常夢到她先生,問我這些問題。我說,這個問題,你大概是要問你先生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說,這個我也不知道,但是根據你常常夢到他的這個情況,肯定他不是往生到西方,往生到西方,你不會再夢到他。在六道裡面,也不是往生到人天善道,如果往生到人天善道,你也不會夢到他,他肯定在鬼道的成分比較多,在惡道。我就建議她,這個方面你要多了解,一定要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這方面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最清楚。《地藏菩薩本願經》,你想要見你的家親眷屬落在哪一道,也有這個修行方法,你一定要學這個經,才能滿你的願。

  她就給我講,現在都是聽同修講,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還要念《地藏經》幹什麼?我說沒錯,如果你沒有問題,一句佛號就好了,你現在給我問了七個問題。其中你要問你的家人去哪裡,《無量壽經》也沒有講這方面的,《觀無量壽經》也沒有講這方面的,《彌陀經》也沒有講這方面的,只有《地藏菩薩本願經》有講這個問題,你不讀這個經,那怎麼辦?我再給他進一步說明,我說,修念佛法門要具足三個條件,信願行。你如果只有念佛,信心不夠,你願不切,念佛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結結緣。我們現在看到大多數念佛的人,你問他幾個人想往生?我看幾乎都不想去西方的。為什麼不想去西方?一生病他就不想去了。沒有生病的時候,嘴裡都說要去西方;一生病就怕死了,就不想死了,要趕快找醫生治好,希望多活幾年,希望活個二、三百歲。他這個世間還放不下,你說他發的那個願,是真的想去西方嗎?

  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信切願。沒有真信切願,祖師也講了,你這個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銅壁一樣,也沒有得生的道理。為什麼?你不願意去,你沒有意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手二十四小時在那邊等著,他很歡迎,我們不願意去,他也沒辦法,就這麼簡單。你真想去,真願意去,你就相應了,雖然現在這個身體壽命還有,還沒有往生,你時時刻刻就在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在那邊遊覽了。如果那個願沒有發起來,為什麼發不起來?牽掛這個世間,貪戀這個世間,放不下。我就給她講,我說,如果你真的信願行具足,一句佛號就夠了,甚至一部《彌陀經》都不需要。你真信切願就要去淨土了,你一句佛號,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真的其他統統可以不用,放下了,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如果你沒有具足信願行,只是嘴巴念佛,我就給她講,弘一大師勸我們,淨宗道侶要兼持誦《地藏經》,《地藏經》就很重要了。因為你沒有信願,要去極樂世界你去不了,去不了就還在六道;在六道,地藏菩薩就很重要,你可不能不要,不要就墮三惡道。

  所以現在我們淨宗很多同修,聽淨老和尚講經,他聽的不開竅。我們自己反省反省,我們是不是信願行都具足了,真的老實念佛了,真的這個世界都放下了?你都絲毫沒有留戀牽掛了,那可以,你就不需要了,不需要夾雜。如果還牽掛這個、牽掛那個,像昨天那個居士,問了七個問題,你說她需不需要?她需要,因為她問題沒解決,她心裡有疑惑。淨土的修行,祕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還有懷疑,還有夾雜,還有間斷,你這個不能說不要,這是真的。所以我們現在跟大家講這些開示,都要看對象的,也要看時機的,講話也是活用的,也不是死板的,要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所以這個居士這個時候,她就是需要《地藏經》這部經,來解除她的疑惑、她的問題。她說:聽人家講,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我說:是,那你現在就去念到底,你就不用來問我這些問題。大家想是不是這樣?你還要問這些問題,表示你有這些疑惑在,你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沒有解決,你要找解決你現前這些疑問的理論方法,幫助你排解掉。你這個問題排解之後,你再去老實念佛,就沒障礙了。是不是這樣?

  所以,過去蓮池大師講,在一個豐年的時候,粗糙的五穀雜糧沒人要。豐年,大家都吃得很豐富,吃得非常好,很粗糙的五穀雜糧,人家就看不起眼了。如果在一個饑年,就是鬧饑荒的時候,五穀雜糧可重要了,維持生命的,沒有那個你命就沒有了。所以蓮池大師在《地藏經》的序文講,把《地藏經》比喻作荒年的五穀雜糧。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是荒年,荒年都沒得吃,你有五穀雜糧趕快填飽肚子,先把肚子填飽了,先讓生命維持下來,你才能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你肚子沒填飽,都快餓死了,手裡抱著一個金鋼鑽,抱著那個金鋼鑽就活活餓死。就好像我們抱著大乘經教、大乘佛法,就像金鋼鑽一樣,但是肚子空空的,餓的都快死了,五穀雜糧你不要,就是抱著金鋼鑽活活餓死,得不到受用,這個我們要懂。所以我們修行,這個觀很重要。五停心它也是有單修的、有複修的,有順序修的、選擇修的,這些都要明白。我們不要說別的,我們一個人,你早上起來的心情跟中午就不一樣,中午的心情跟下午又不一樣,下午的心情跟晚上又不一樣,你不調行嗎?你不調就有障礙;障礙,你心就定不下來,定不下來,你就功夫不能成就。我在此地跟大家講這些,都是經驗談。

  好,五停心觀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下面再簡單介紹資糧位第二種:「別相念處,即緣苦諦境,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也。」這個是別相,別就是各別的。這個念處是什麼?就是四念處,就是緣苦諦境,苦諦境就是我們這個環境是苦的。緣就是根據我們這個苦的環境,來起這個觀想、觀照。第一個觀身不淨,第二個是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個觀法無我,這個叫別相念處。

  第三,「總相念處,即緣苦諦境,觀身不淨,則受心法三者,亦皆不淨;乃至觀法無我,則身受心三者,亦皆無我是也。」這個是總相念處。總相也是根據苦諦境。觀身不淨,觀受也是不淨,觀心也是不淨,觀法也是不淨。你觀受是苦,觀身也是苦,觀心也是苦,觀法也是苦。你觀心無常,觀身也是無常,觀受也是無常,觀法也是無常。觀法無我,觀心也無我,觀受也是無我,觀身也是無我,這個叫總相處念。

  下面一段我們把它念完:「前之五停心觀,要在降伏五種煩惱,故可謂止。此之總別相念處,要在啟發根本智慧,故可謂觀。以上三位,皆出世必須之資本糧食,故名資糧也。又名三賢位者,謂此三位是賢人之所修也。」這個是給我們講,五停心觀主要在降伏我們五種煩惱,就是貪、瞋、痴、散亂、多障這五種煩惱,這個是五停心觀的作用。總相念處跟別相念處,是在啟發我們根本的智慧,是啟發智慧。所以總別相念處可以說是觀,五停心也可以作止。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止觀的原理,我們淨老教授在講《還源觀》也講得很清楚,常常講:即止之觀,即觀之止,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我們這樣來學習,你才會活學活用。不然止就是止,觀就是觀,不懂得它們之間互相的關係。其實止當中也有觀,觀當中也有止,只是說我們下手的時候先從哪一方面下手,這個各人根器也是不一樣,所以這個都是要調的。因此佛有十種通號,其中有一個叫調御丈夫,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調御,御是降伏,調是調整,我們隨時要調整、要降伏,這樣我們修行才會有所成就。如果不懂得這些原理,修了很久的時間,功夫都用上去了,但是沒效果,得不到效果,這個就變成無益的苦行,這佛就不讚歎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因為講到這個經文,有關這些佛學的名詞術語,也是簡單跟大家提出一個報告,讓我們對這些基本的佛學名詞術語,它的名相,它的道理,以及我們修行的方法,有個概念,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