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09/11/25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34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家學習到五戒第三條戒,婬戒。

  在這條戒經文裡面,佛一開頭就給我們講,「佛告諸位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痴,結縛根本不淨惡業。」這段短短的經文,把這條戒的重要性給我們提示出來,經文雖然不長,但是義理非常的深廣。欲想、欲覺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起心動念,尚且不可起心動念,不應該起這個心、動這個念。何況起欲、恚、痴,欲就是起了貪欲之心,起了貪欲心就會去追求,追求到了增長貪心、增長欲望,追求不到就起瞋恚心,有了欲、恚就愚痴、就沒有智慧。所以就造成結縛根本不淨惡業,根本不淨惡業就是這樣生起的。因此我們修這條戒要從根本、根源心地去修,這段經文也是告訴我們從心源這個地方去防止,不要讓它發生。如果心源你沒有察覺、沒有防止,它就不斷發展到身口的行為,就會去犯邪婬這個罪過。

  所以接下來,經文再給我們講,「是中犯邪婬有四處」,四處就是四個地方、四個處所。「男、女、黃門、二根」,這是講處。「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包括「黃門、二根」。這是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學習到這一段。這就是從欲想、欲覺,起了欲、恚、痴,發展到身口具體的行為,具體的行為有四個對象、四個處所。我們今天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經【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婬。犯不可悔。】

  這段經文給我們講,『若優婆塞』,「優婆塞」就是受五戒的男眾。優婆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近事男,親近奉事佛法的男眾,稱為優婆塞;受五戒的女眾叫優婆夷,近事女。這裡舉出優婆塞做代表,優婆夷也包括在裡面。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婬』,這就犯了不可悔罪。這是講對象是女眾,女眾有人道的女眾,非人道的女眾(就是鬼神道的女眾),還有畜生道的女眾。女眾有三處、有三個地方行邪婬,就犯不可悔罪。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犯不可悔。】

  前面一段經文講對象是女眾,這段的對象是男眾,『若人男』。優婆塞是近事男,是男眾,跟女眾發生關係是行邪婬,跟男眾發生關係也是邪婬。「若人男」,他的對象是人道的男眾、男人,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講的同性戀,也犯了不可悔。所以不是說男眾找女眾才犯邪婬,男眾找男眾也是犯邪婬。從這個經文我們很明顯看到,同性戀也是不允許的,不可以有同性戀。『非人男』就是鬼神道的男眾,『畜生男』是畜生道的男眾,都不可以,犯了都是不可悔罪。『黃門』,我們前面經文講過了,是男根損壞之人。『二根』,這裡註解沒有註明,在《箋》還有《補》、在廣化老法師的註解都沒有註明。我查《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也沒查到這個二根。二根大概就是現在講的陰陽人,他有男女二根,有男根也有女根。這個有待去考證,如果諸位同學有找到比較確定的資料,可以提供出來。這裡講對男眾、黃門、二根,是『二處行婬』。女眾有三處,女眾有三個處所,男眾有兩個處所。「二處行婬」就是在這兩個處所行婬,就犯不可悔,就喪失掉五戒的戒體。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若發心欲行婬。未和合者。犯下可悔。】

  《箋》有註出來:

  箋【遠方便也。】

  經【若二身和合。止不婬。犯中可悔。】

  《箋》:

  箋【近方便也。】

  這段經文我們很明顯看到,『發心欲行婬』,就是發起這個心要行婬欲的事,『未和合者』,就是實際上有這個心,但是還沒有這個行動,犯下可悔罪。《箋》給我們講,這個叫『遠方便(遠方便罪)』,遠就是還有一段距離,比較遠。但是發這個心、起了這個念頭就有罪,這個是可以懺悔,是下可悔。在戒經結罪來講,這是比較輕,可以懺悔,但是有罪,起心動念就有罪過。『若二身和合,止不婬』,犯中可悔罪。「二身和合」就是男女二身,或者同性戀的,兩個人身體接觸了。但是接觸,「止不婬」,就是停止下來,沒有繼續行婬欲事。有這個心,身體也接觸了,但是還沒有行婬他就停止了,這樣是犯中可悔罪。這個罪比較重,是中罪,可以懺悔,這個叫『近方便(近方便罪)』。這段經文給我們說明了。我們再看《箋》:

  箋【婬戒以三緣成不可悔。一婬心。謂如飢得食。如渴得飲。不同熱鐵入身。臭屍繫頸等。二是道。謂下文所明三處。三事遂。謂入如胡麻許。即失戒也。】

  這段是《箋》給我們註解,婬這條戒『以三緣成不可悔』,就是具足這三種因緣就構成不可悔罪,就不可以懺悔,作法懺就不允許懺悔。三緣,第一個是『婬心:謂如飢得食,如渴得飲』,就是婬欲的心很強烈、很熾盛,好像肚子餓了想得到飲食,好像口渴想得到飲水,這個就是婬心,欲望起來希望去得到。『不同熱鐵入身,臭屍繫頸等』,「不同」就是不同於,「熱鐵入身」就是行婬的時候,就像一塊燒紅紅的熱鐵進入了我們的身體,燒得很痛苦;另外「臭屍繫頸」,就是一個屍體腐爛臭了,綁在我們脖子上,這個時候你的心情非常厭惡的,沒有婬心了,沒有如飢得食、如渴得飲那種心態,反過來就是像熱鐵入身、臭屍綁在脖子上那種感覺。如果沒有婬心,雖然有行婬的事情,但是他並不感覺快樂,非常痛苦,他還是可以懺悔的。『二、是道,謂下文所明三處』,下文就是下面經文,會給我們說明這三個處所。「是道」,你在這三個處所就犯了,如果不是這三個處所,還可以懺悔。『三、事遂』,「事遂」就是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入了這個處,『如胡麻許』,「胡麻許」就是一點點,『即失戒也』,就喪失掉戒體。事遂就是這個事已經達成,就失掉戒了。

  下面廣化老法師的註解,我們大家來看看。他的註講:「犯根本罪前有三種方便罪」。不可悔就是根本罪,就是不可以懺悔,作法懺不能懺了。這個戒跟前面第一條殺生戒、第二條偷盜戒一樣,如果犯了不可悔,就是作法懺這個懺悔的方式沒有辦法懺悔了,必須依照大乘取相懺,更高的無生懺,才能把這個罪懺除,用作法懺這個罪懺不掉的。我們看註解,「犯根本罪前有三種方便罪」,就是你還沒犯到根本罪,前面有三種方便罪。「說明如下:《事鈔》云:分約婬戒以明。如內心婬意,身口未現,名遠方便,此犯下罪(下品可悔罪)。二、動身口,未到前境,名次方便,犯中罪(中品可悔罪)。三者,臨至境所,身分相交,未至犯處已來,名近方便,是重中罪(中品可悔罪)。」廣化老法師引用《四分律行事鈔》,有一段來說明婬戒的。

  我們看看廣化老法師再給我們進一步的說明:「以婬戒來說明這三種方便。內心起了行婬的念頭,尚未表現在身、口的動作上,這叫做遠方便,這時是犯下品的罪。」這個我們就比較容易明白了,就是以婬這條戒說明這三種方便。內心起了行婬的念頭,有了想要婬這個意念、這個念頭,尚未表現在身口,只有起這個心,還沒有在身口的行為上表現出來,這個就叫遠方便,這個時候犯的罪是下品可悔,是可以懺悔。「念頭一起,就算犯罪了,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一點。真真正正的佛弟子,起心動念都要小心,如果起了婬念之後,接著動了身口,就是開口向對方講,或者身體向著行婬的處所走去。未到前境,就是尚未到達那個行婬的地點時,這叫做次方便,這時犯的罪,是中品罪,比遠方便所犯的罪重一點。如果起了婬念之後,發動身口的動作,到達了行婬的地點,身分相交,男女雙方的身體已經抱在一起,未至犯處已來,但是尚未交媾,還未犯到婬戒的根本,入如胡麻許,這時是近方便。」近方便是屬於重中罪,還沒有破壞戒體,還可以懺悔,這是近方便。所以遠方便、次方便、近方便,還沒有犯根本罪之前,有這三種方便。

  在《戒學淺談》裡面也有講,廣老也引用《戒學淺談》遠方便、次方便、近方便的故事。也就是告訴我們,在這三種方便當中,如果萬一發生這個事情,就要提醒自己,能止就要馬上停止,不要繼續發展下去,以免犯到根本罪。實在講,在這三種方便當中已經是慢了一步,一開始(就是在遠方便之前起心動念)那個時候就要覺察到了,覺察到之後,把這個念頭排除,這樣是最好的。也等於是說從根源上就不讓它發生,如果根源制止不住發展到遠方便,這個時候發現就要停止下來。如果還沒有發覺,已經發展到次方便,發現之後也趕快停下來。如果發展到近方便,察覺到了也要趕快制止下來,這個時候還沒有犯根本戒,還可以懺悔。這個時候如果控制不住就破戒了,破了根本戒就不可悔,不可以懺悔了。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講:「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神明在鑒察。另外有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這個屬於因果教育,在道家《太上感應篇》講的最詳細。我們人起心動念造善造惡,都有神明在鑒察記錄,賞善罰惡,像我們一般看到的城隍廟,就是一個很具體的代表。這是提醒我們,「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知道止惡行善。

  在我們佛經上的說法(這是出在《華嚴經》),「每個人身上有兩個神,一個叫同名神,另一個叫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記善的神;同生神是女的、黑的,是記惡的神」,記錄惡業的。「我們任何一個起心動念,是善是惡,他們都會記下來」。鬼神能夠找到人,他為什麼能找得到?這就是我們有念頭,善念或者惡念,你只要一起心動念,他就可以找到你了,因此他可以記錄人的善惡。這是你有起心動念,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鬼神都看不到你,他也找不到你。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做到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就要向善這方面,惡這方面不要讓它生起來,善的這方面讓它生起來,惡的這方面禁止、不要生起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隨便起心動念,以免造惡因。萬一造了惡因,就要趕快回頭」,所謂回頭是岸,「不要一直犯戒下去,乃至破戒」,就非常嚴重了。所以,「《無量壽經》也說: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有神明記下我們所造的善惡,如果犯了罪,他就不會饒恕你。我們要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惡,而去受苦受樂」。你造善,你將來去享受快樂的果報,造了惡業就要去受痛苦的果報。

  廣化老法師也給我們講一個故事,他說這個故事是在一般世間法的雜誌中看到的。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在清朝末年,有一個舉子要到北京去考狀元,狀元是春榜,是過了年才考的。一般遠地方的人,就要在冬天時出發赴京,才能趕得上春天的考試」。古時候交通不便,都是走路的,所以要提前一段時間往京城去進京趕考。「在大陸上,一到冬天,北方就是冰天雪地,把路都埋沒了。這位舉子在赴京城的途中,就遭遇到這種情況,無法向前行,就只好住到一家客棧裡面。這家客棧的老闆娘是一位年輕的寡婦,她先生剛去世不久。這位舉子原來只計劃在這家客棧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就繼續趕路,沒想到大雪連綿不斷,馬路積雪依舊很高,無法成行,就只好繼續在客棧住下去」。一天過一天,雪還是不停,在客棧孤男寡女,「一個是青年男子,一個是年輕寡婦,孤男寡女,天天對望」,人是感情的動物,「日久生情」,這個時候雙方都動了念頭。「在動了婬念時,就犯了遠方便的輕罪」,起這個心、動這個念是遠方便的輕罪。

  所以在《太上感應篇》裡面講「見他色美,起心私之」,這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你要修這條戒在起心動念時候就要警覺到。見他色美,你要起一個念頭就犯了遠方便的罪。「在起了婬念之後,男的就起身走向女的房間,在他舉手敲門之前,這個舉子想到如果犯了婬,天庭會將他的狀元名革除(中國古時候有一種說法:一個人若是犯婬,縱然是再好的學問,命中注定是今科考中狀元,天庭會革除他的狀元名,他就考不上)」,他德行有虧,功名就被削掉。古時候讀書人都接受倫理道德教育,有這個觀念,就想到這樁事情。這樁事情現代人恐怕就很難了,現代人不但不講,而且這個社會還鼓勵。所以現在人跟他講這些觀念,他們總認為這是古時候的事情,現在是科學發展的時代,哪裡會有這些事情?他就不相信了。現在科學這麼進步,人都到月球去了,也沒看到什麼神,他就不相信了。所以你跟他講做壞事、做這些不如法的事情,你的福報會被削除,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不相信,不能接受,是不是就免了呢?造了惡業也就沒事了呢?事實上也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是真的了,因果律就推翻掉了。事實上你不知道,你不相信,你犯了這個錯,照樣要接受處罰的,不是說你不信就沒事,信了就有事情。事實上,你信與不信,它都是這樣的,因為這是事實真相。古時候讀書人,他總有這個觀念,但是對現代人來講就相當的困難,現代人所接受的教育都沒有這些觀念。所以現在整個世界,這種婬欲氾濫的情況是非常非常普遍,連國中生都要墮胎,甚至現在連小學生都不斷增加婬欲的事情,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他想到這個事情,於是就走回自己房間。他起個心動個念是遠方便;走到這個寡婦的房間要敲門想到不行,走到房間門口的時候他停下來了,這個時候是犯了次方便的中罪。

  「在年輕寡婦這方,她起了婬念之後,就走向男的房間,但在未進入男的房間之前,她想到,自己應該要為丈夫守節,死後才能升天」。在這個寡婦她很年輕丈夫就死了,她能夠守節一生死了就能生天,生到天道,她有這個福報。「如果犯婬,就會下地獄。一想到這裡,她就走回自己房間。同樣的,這位寡婦也是犯了次方便的中罪」,雙方面都犯了次方便的中罪。「儘管男女雙方都暫時控制住自己的婬念,但欲火燃燒,終究按捺不住」。這個也是真的,因為婬欲這個事情,佛在《圓覺經》給我們講,這個是我們六道眾生輪迴的根本。六道眾生,不管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以婬欲以正性命。生命、身體怎麼來的?就是從婬欲來的,這是輪迴根本。輪迴根本你要斷除,當然有它一定的難度,也可以說相當之困難。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也給我們講,如果我們的煩惱,有一個跟婬欲的煩惱一樣的性質,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夠得道的,就是沒有一個人可以證得阿羅漢果。還好,這個性質的煩惱只有一個,如果再有一個跟這個性質相同的,所有的人都無法證阿羅漢果了。這個是說明,這一條戒是很不好修的。這條戒你如果守的住、修的清淨,你就可以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因為生死輪迴,它是第一個因素,主要的因素、根本的因素,這個消除了,其他就容易了。根本消除,其他就容易,就能超越了。

  所以欲火燃燒,終究按捺不住,我們也可以理解。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年輕人火氣旺盛、血氣方剛,又是開放社會,誘惑那麼多。在古時候那麼保守的時代,他都控制不住了,更何況我們現在這種開放的時代,當然他要去控制就相當之困難,比起古時候不曉得要難幾百倍、幾千倍都不止,到處都是在誘惑你的。這是因緣,孤男寡女因為遇到這種因緣,起了欲火就按捺不住,「這位青年舉子和年輕的寡婦,還是共處一室,身體抱在一起(尚未交媾)。這時,就是犯了近方便的重中罪。在他們身體相抱的時候,聽到空中有一個人講話了:你們兩個王八蛋,要幹又不幹,把我的功過簿,畫得稀巴爛。說著,就丟下一本功過簿。他們兩個人一看功過簿,上面都有他們的名字,一個是今科狀元」,因為犯了婬要把他狀元的名位革除;「一個死後升天」,也因為犯了邪婬畫掉她的名字。「他們兩個人一看,嚇得發抖,從此不敢再起婬念。佛弟子尤其要注意這一點,一犯婬戒,什麼功德都沒有了。」這個也是很嚴重的一個罪過。好,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經文:

  經【若優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於中行邪婬者。犯不可悔。餘輕犯。如上說。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婬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

  到這裡是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是講『婢使』,「婢」就是奴婢,「使」就是使用人,家裡請的傭人,古時候、現在都有。「婢使已配嫁有主」,比如說這個優婆塞家裡請了一個女傭人,這個女傭人已經有先生,已經嫁人了。『於中行邪婬者,犯不可悔』,她已經配嫁有主,她已經是有先生,你跟她發生關係就是行邪婬,這樣優婆塞就犯不可悔,造成破根本戒的業,破了這個戒不可以懺悔。『餘輕犯,如上說』,「如上說」就是如上面經文說的遠方便、次方便、近方便,犯的罪比較輕,還可以懺悔。但是如果你實際上已經行邪婬就不可悔。『三處者』,就是男眾對女眾行婬有三個地方,『口處、大便、小便處』,這三處行婬就犯不可悔。『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除了口處、大便處、小便處以外的地方行欲,「皆可悔」,可以懺悔。但是如果在這三個地方行婬就不可悔,身體的其他部分還可以懺悔。

  『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婬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這是還沒有嫁人的,女傭人她沒有嫁人,還沒有丈夫。如果「於中」,在這個當中,「非道行婬」,上面講的口處、大便處、小便處,這三個地方叫是道,除了這三個地方叫非道。在非道行婬是犯了可悔罪,是可以懺悔。但是後生,就是來生來世,受的果報罪很重。這裡是就戒律上結罪來講,但是從性罪來講,果報也是很重的。這是講優婆塞對自己請的婢使,有配嫁的跟沒有配嫁的,犯了邪婬結罪不一樣。我們看《箋》:

  箋【婢使未配嫁。則未有他主。若欲攝受。便應如法以禮定名。為妾為妻。皆無不可。若非道行婬。壞其節操。致使此女喪德失貞。故雖不失戒體而後報罪重。所謂損陰德者。幽冥所深惡也。】

  這是蕅益祖師給我們註解,給我們說明。『婢使未配嫁,則未有他主』,請的女傭人還沒有嫁人。如果你想要這個婢使,『若欲攝受』,就是你想要這個婢使。『便應如法以禮定名,為妾為妻,皆無不可』,就要如理如法,如果你不如理如法就犯邪婬。比如說你娶她做妻子,以禮法來定這個名分,你喜歡她,你愛上她,你就以禮來娶她為妻。如果這個優婆塞已經有妻子,在古時候也可以納妾。我們一般講三妻四妾,以前皇帝老婆有一百零八個,三十六宮、七十二院,是最多的,一般富有人家三妻四妾,在古時候是合法的、合乎禮的。但現在法律可不行了,現在法律是一夫一妻制,規定是這樣的。在古時候,蕅益祖師那個時候是清朝時代,還是遵照古禮,可以納妾。但是納妾也要大老婆同意,大老婆如果不同意,納妾進來也會鬧家庭糾紛。如果大老婆比較厲害,這個妾就沒好日子過了;如果這個妾比大老婆厲害,大老婆就慘了,就要打架了。古時候有一定的禮法,比如說你有妻子,你再納妾,第一個就是說你的經濟條件,夠不夠養兩個老婆,如果一個都養不活,你還養兩個,這個條件就不足。沒有這個條件,你硬要去做這個事情,那不是自找麻煩嗎?這是講古禮有納妾這條。但是現代的法律也就不行了。

  『若非道行婬,壞其節操』,「非道行婬」,雖然不是這三處行婬,但是也破壞這個女子的節操,致使這個女子喪失她的貞德,喪失她的貞節,這也是造了很重的罪業。『故雖不失戒體而後報罪重』,雖然戒體沒有喪失掉,但是後報,來生來世這個罪業、果報就很嚴重了。『所謂損陰德者,幽冥所深惡也』,這是損害我們的陰德,「幽冥」就是鬼神,非常深惡這個事情,所以這個記過就特別的重。這也是告訴我們要避免。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經【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婬二處。犯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同上說。】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是講『男子僮使人等』,上面一段經文是婢使,是婢女(女眾)、女傭人,女傭人你跟她行邪婬也是罪過重。這裡是講男子僮使,『共彼行婬二處,犯不可悔罪』,這段是屬於同性戀的。同性戀,男子有二處,口處、大便處二處,在這兩個處所行婬,就犯了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其他的處所犯的罪比較輕;『同上說』,同上面經文講的是相同的。這段跟上面一段,婢使還有僮使都是自己家裡請來的傭人,有男的、有女的,發生這種邪婬的事情,古時候有,現在更多。過去我們在臺灣看新聞報導,現在我來到這裡,就幾乎沒有看什麼新聞,在臺灣就比較常常看到。常常有新聞報導,有些人請一些外國的傭人,像印尼的、泰國的、越南的,主人就去侵犯女傭人,報紙上常常有報導這樣的事情。這個事情就是此地講的這段經文,我們現在講的外籍勞工,在我們自己本國也是一樣,請傭人往往會發生這樣事情。經文給我們列出來,主要讓我們明白,這些對象也是不能去犯的,犯了也是同樣有罪,也是要避免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