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苦樂忙閒莫停聲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21/10/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2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頁,第七行,我們從「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念一遍,大家對對地方。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差。】
我們這堂課從這裡學習。『一塵出生無盡遍』,這個「塵」,在經典上我們常看到微塵,塵是物質最小的單位,微塵是最小的。塵它沒有自體,也就是說不是塵它自己本身有一個自體,它是一個相,它不是體,它是一個相,所以它沒有自體。沒有自體,為什麼出現微塵?這個塵從哪裡來的?也就是說這個相從哪裡來的?『起必依真』。「起必依真」,就是說生起這個微塵,它必須依靠那個真的,才能現這個微塵的相。它的體就是真性,真如自性,真如本性。真如,佛經上講了很多名詞,有講法身、如來藏、真如本性、真如自性、圓明體,淨土講常寂光淨土,那個統統是講這樁事情。佛為了避免我們執著在文字相,用了很多不同的名詞。名詞很多,但是講的都是同樣一樁事情,目的也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在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上面。只要悟入自性,那就對了。
『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什麼「恆沙眾德」?萬事萬物,套一句其他宗教講的,萬德萬能。「恆沙眾德」,恆沙也是形容比喻,形容多,多到無量無邊,像印度那條恆河沙那麼多。『依真起用』,再多的這些森羅萬象,都是要依真如它才生起這個作用。我們一般在大乘經典常看到,體相用,體是真如本體,或者講真如自性、真如本性,都可以。依這個真,生起這個作用,生起這個相,相有它的作用。「萬法繁興,無有窮盡」,法這個字,是佛經上用這個字來代表一切萬事萬物,用一個「法」來代表,精神的、物質的。包括不相應行法,有為法、無為法、不相應行法,整個宇宙森羅萬象,物質的、精神的這些,「繁興」就是說它出生,繁是很繁茂,興是很興盛,無有窮盡,沒有窮盡的。所謂無窮無盡,沒有盡頭,它不斷的一直在生起這些萬法。
所以「一塵出生無盡」,就是一粒微塵它就能生出無量無邊的境界,就在一粒微塵當中。前面這個道理我們也學習過了,這粒微塵它也不離開自體,雖然那麼小,它有沒有離開真如自性?沒有,換句話說,一粒最小的微塵,這個體積最小的,小到我們肉眼都看不到的,它也含攝整個宇宙,在佛經講盡虛空遍法界,諸佛世界所有的,都在這個微塵裡面。微塵當中還有微塵,每粒微塵都含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世界都在裡面。它為什麼能盡虛空遍法界?因為它不離自體,因為自體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萬事萬物離不開自體。現在用我們看到的電視,現在科技的發明,現在的科學工具,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彷彿,一個概念。你看,電視節目層出不窮,出生無盡,節目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換,層出不窮,出生無盡。你在螢幕上看到這些現相,看到那個微塵,是最小的。我們現在,微塵我們看不到,我們舉一個比較大的、我們看得到的,最小的一樣東西,最小的,它有沒有離開螢幕?沒有,它還是跟這個螢幕是一個整體。你再大,也大不過這個螢幕,也是在這個體裡面。這是我們用一個比較粗淺的、比較明顯的,讓我們同修對經典上講的有一個粗淺的概念。
所以一微塵它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境界,一粒微塵,世界大,太大太大了。有多大?世界有多少?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就沒有數字了。這個就是我們中國的儒、道都知道,儒家、道家,像中國古老的經典講到「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大到沒有邊際,你找不到邊際;小,你也找不到裡面的,那個小當中還有小。所以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一粒微塵,它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境界,整個宇宙就出現了,就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我們也常常講的、聽到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在十法界當中六道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在十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現在這個宇宙,我們現在眼睛能看到的,這個整個宇宙怎麼形成的?那是很多微塵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也就是說微塵它是所有物質的最基本的一個單位。最基本的單位這樣組合起來,用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組合起來,現出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是這樣形成的。科學家把物質分析,分析到最後是粒子,夸克。這是現代科學家它用科學儀器來分析這個物質,從大一直分到小,分到最小,最後就是粒子,夸克,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就是這個基本的粒子,夸克它組合而成的。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就現出千差萬別的現相出來了。千差萬別,它的根本,基本的一個單位就是一微塵,在這一粒微塵裡面它有世界。一粒微塵,所有的世界都在這一粒微塵裡面,每一個世界它還有微塵,那個世界當中的微塵又有世界,這樣你一直推下去,就是《華嚴經》講的重重無盡,你找不到盡頭,重重無盡。
所以這一粒微塵裡面有世界,一一塵中都有世界、都有宇宙,這是真正出生無盡的意思。現相都不同,出生不同的境界。這是宇宙人生的起源,這個宇宙人生的起源是什麼?我們曉得是一個自性。這麼多怎麼出現的?都是自性本來就具足的,一樣都不缺,但是它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很多。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講,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他說什麼叫自性,自性是什麼?「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來它就具足,無論什麼都離不開自性,自性裡面一樣都不缺。好比萬花筒,過去我們老和尚常用萬花筒,這個萬花筒,你一直看一個圖案,你給它轉,一直轉,你轉一次它出現一個圖案,你轉了百千萬次,它那個圖案都沒有重複的,沒有一樣的,這個是我們老和尚過去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他常常用這個來讓我們去體會到《華嚴經》講的一個概念。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買個萬花筒,這現在很容易買得到。你每次轉這個萬花筒,轉一次,一次的圖案;轉第二次,第二次的圖案出來了,跟前面是不一樣的。所以你轉了百千萬次,不會有一個是同樣的,這個就是透過這個讓我們去體會到宇宙千差萬別,像萬花筒,出生無盡,你一直轉、一直轉,它那個圖案一直都是不一樣,跟我們看到現前、眼前這個世界是一樣一個道理。所以萬花筒的轉動,裡面的圖案是千變萬化,轉上一天也找不到相同的圖案。所以「一塵出生無盡遍」,就是這個道理。萬花筒裡面無量無邊的圖案它本自具足,因為它本來就具足,不然它怎麼能出現這麼多圖案?它一定要具足才能出現,沒有具足它就不能出現,就不能出生,不能生出來。
我們自性出生這些幻相,我們現在看到的,我們看到這些相是幻相,叫境界相。這個境界相是《楞嚴經》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出生這些物質、精神的現相。物質現相跟精神現相,那是無量無邊的,也沒有一個相同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就看你怎麼想。你怎麼想,外面的世界隨著你的念頭在轉變,我們那個起心動念,念念都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是從電視屏幕來做一個比喻,電視屏幕好比是自性,頻道裡面出現的形相也是出生無盡,每一次節目不一樣,出現的人事物也不一樣。現在大家都玩手機,手機那個內容太多了,你同樣一個頻道,每次節目也不同。所以頻道裡面出現的形相,就是此地講的出生無盡遍,它一直出生,無窮無盡,就像這個樣子。頻道很多,現在我們看到電視台,最少一百多個頻道,聽說美國那個頻道就更多了,可能幾百個。這麼多的頻道,它從哪裡出現的?頻道不一樣,你按一個不同的頻道,大陸講視頻,你一按,轉台了,它節目就不一樣了,那節目就太多了,頻道也很多。頻道的現相千差萬別,但是都是同樣在一個屏幕出現,有沒有離開這個電視機的屏幕?沒有。台灣講螢幕,它沒有離開那個螢幕,都在螢幕當中出現。它出現的無窮無盡的,千差萬別。千差萬別,無窮無盡,它沒有離開屏幕。所以用這個來形容,這個頻道現相千差萬別,就是我們這個真如自性比喻作螢幕,那頻道也千差萬別,很多台。經典上講有十法界,十法界我們就給它稱為十個頻道好了,十法界,十個頻道。每個頻道裡面又有十個頻道,那你這樣一直推下去,好像天台家講的「百界千如」。你十法界,十法界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十再乘以十就一百,一百再乘以十就一千,你這樣一直推下去,就無窮無盡。
所以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這個頻道,這個頻道現相是千差萬別,有佛的法界、有菩薩法界,有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上面是四聖法界,超越六道,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下面就是六道,六道最高的是天道,天道法界,天有很多,有色界天、欲界天、無色界天,每一層天又有它的不同的法界。人道也有人道的法界,人道法界也都很多不同。還有阿修羅道。畜生道,我們看到這些動物;餓鬼道,鬼道的眾生;地獄道,地獄道眾生,三途惡道。每一道裡面它都有十法界,就是一個法界都有十法界。比如說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的人道法界,它有人道的佛,很多佛示現到人道來,有菩薩示現,有辟支佛(緣覺)來示現、阿羅漢來示現;也有人道的天,有的人他的享受像天人一樣,甚至比天人的福報還大,人道的天人、人道的人。還有人道的阿修羅,那個人嫉妒障礙、瞋恨心,喜歡鬥爭,好勝好強,人道的阿修羅。也有人道的畜生道,人的習氣像畜生一樣。過去我們體會不到,現在看到現在的人不懂禮義,儒家常講,人跟禽獸不一樣就是人懂禮,禽獸不懂禮。現在人無義無禮,《無量壽經》講的「無義無禮」,就跟禽獸一樣,跟畜生道一樣。甚至比畜生道還不如,有些畜生道牠還懂得孝養父母,人不懂得孝養父母,還要殺害父母,真的比畜生不如,人道的畜生道。還有人道的餓鬼道,人道餓鬼道,你看現在地球上還是很多人沒得吃,餓死的,雖然科技這麼發達。你看非洲衣索匹亞,那個地方還是很多人餓死,得不到糧食,人道的餓鬼道。還有人道的地獄道,犯重罪、判重刑,有些人他過的生活,有人形容人間煉獄,苦不堪言,人道的地獄道。所以我們舉出一個,其他以此類推,真的是無量無邊。有妄想分別執著,現的是六道,我們六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六道裡面有善惡不同,違背性德變現出來的現相,它就不善,不善就變成餓鬼、畜生、地獄,就變這個,違背性德;如果沒有違背性德,它現出來就是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我們有這麼一個願望,生生世世什麼都不求,不求大富大貴,不求榮華富貴,不求這個。生生世世,我們還在六道輪迴裡面,求什麼?只求提升自己的境界,也就是說提升自己的靈性,自己的靈性不斷往上提升,轉煩惱成菩提。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靈性,轉煩惱成菩提,我們一定要依照我們導師淨老和尚的指導,要學習落實儒釋道三個根,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經》,再加上過去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講記》、《論語講記》,最近這些年我們淨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個推出的就是《群書治要36O》。我們必定從這個地方來學習,我們這一生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靈性,到最後轉煩惱成菩提,要從這個基礎下手。如果沒有從這個基礎,就沒有辦法達到轉煩惱成菩提。我們學佛的同修就是那麼一個單純目標,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這是一個共同的目標。
我們發的願就是要「轉煩惱成菩提」,就會感得諸佛菩薩常常照顧,沒有發這個願不行,這個願就是親近善知識。發了這個願,你要有具體行動,不是發了願後面沒有具體行動,那這個願是空願,落空了,空的。所以發了願就要親近善知識,親近佛陀,跟佛學習,我們學佛的人不都常常掛在嘴邊「學佛學佛」,我們要學佛,要向佛陀、古聖先賢學習。我們念佛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學這個念佛。念佛也要學,不學就不會念,只有口念,心沒有念,所以要學習。大勢至菩薩他就是這樣修成功的,他修什麼?他修憶佛念佛,他就修這個。你能夠憶佛,你能夠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定見。必就是很肯定的,絲毫沒有懷疑的,必定,一定能見佛。
所以大勢至菩薩他修學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他修學成功了,他把成功的祕訣傳授給我們。這個祕訣的念佛方法是什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我們在《楞嚴經》看到的。我們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一時後面的白文開示都提到,我們常常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凡夫六根都往外面跑,向外攀緣,眼攀緣色,耳攀緣聲,喜歡看的東西多看幾眼,喜歡聽的聲音多聽幾聲,這是我們凡夫都是這樣的。都攝六根,修行是眼不緣色塵,耳不緣聲塵。這個緣就是攀緣,不去攀緣色塵,不去攀緣聲塵。不攀緣,不是說你眼耳鼻舌身意就不起作用,它還是起作用。眼睛能不能看?能看,看到了,看清楚、看明白了;耳聽聲音,也聽清楚、聽明白了,但是不要放在心上,你眼睛看到的也不要放在心上,耳朵聽到也不要放在心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不往外攀緣,不放在心上就是不往外攀緣,放在心上就是攀緣了。
攀緣,我們就受到污染,人家讚歎我們幾聲,高興得不得了,心裡受污染,生起貪愛心;人家罵我們幾聲,我們也受污染,我們生氣了,這個就是往外攀,攀就攀這個緣。如果不攀緣,人家讚歎,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沒生歡喜心,人家侮辱毀謗也不放在心上,也不生氣。鼻嗅香、舌嘗味,聞到香的多聞幾下,很喜歡這個香,又起貪心;吃到好吃的多吃一點,也起貪心了;身接觸到喜歡的,也起貪心了;意,想到喜歡的,起了這些念頭,貪念。所以六根接觸六塵,接觸,起作用,看得清楚、聽得清楚、聞得清楚、嘗得清楚、接觸清楚,意(思慮)很清楚,但是不放在心上,這個就是不往外攀緣,都攝六根。這個講容易,事情要做起來難,無始劫以來都是攀緣,現在一下子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不要攀緣,難!不知不覺就攀緣了,已經很習慣了。所以事情難,這是修其他所有法門,都是必須要這樣修的,無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只是它方法上不一樣,但是原則上是一樣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不攀緣六塵境界。
但是淨宗有方便法,淨宗比較方便。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實在難,實在我們是做不到。但是淨宗的方便法,就是有一個代替的,這個就比較容易了,心裡是阿彌陀佛,你心裡想佛。叫我們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你一起心動念就換成阿彌陀佛,有這樣的一個依靠,我們凡夫習慣起心動念,那就比較方便了。其他法門都不行,不能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做不到。我們起心動念,要察覺得快,趕快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那些妄念就代替過來了,被這句佛念代替過來。所以心裡念的是阿彌陀佛,我們這個意,就是心裡念阿彌陀佛,其他五根對外,無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嘗到什麼、接觸到什麼,往心裡輸入的總是阿彌陀佛。看到喜歡的,阿彌陀佛;看到不喜歡的,阿彌陀佛;聽也是一樣,嗅也是一樣,嘗也是一樣,觸也是一樣,統統給它轉成阿彌陀佛,這樣也就是都攝六根。這就是淨宗的方便,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淨念不是沒有念頭,淨念跟妄念大不相同。淨念,你愈念心就愈清淨,因為阿彌陀佛這一念它是淨念。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有一個比喻,中峰國師的一個開示,把這句佛號比喻作清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一缸大染缸,污濁的水,這比喻形容我們現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彌陀經》講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就是污染。現在是不但污染,嚴重的污染,非常嚴重的污染,那就形容比喻一缸很污染的水。這顆清珠投入水中,給它投進去,整缸污濁的水它就慢慢沉澱,那些污染就沉澱下去了。它會隨著這個清珠,一寸一寸往下沉,清珠往下沉一寸,它就一寸清淨。一直沉一直清淨,沉到底,整缸水就清淨了,整個污染統統沉澱下去了。這是「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個叫淨念。淨念相繼就像清珠投入濁水,投入要一直沉澱下去,不能只有投了一、二寸,就不再繼續往下了,那就中斷了,所以要相繼,一直沉到底。也就是說我們念佛念到心清淨了,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夾雜,沒有懷疑,不間斷,這個是淨念,相繼就是我們心裡佛不能中斷。
但是我們現在功夫還不得力,常常中斷,常常中斷要常常提起。現在提起我們念佛的有兩個,一個是念珠。北京黃念老過去開示,他以密宗對念珠的重視來給大家講,用念珠有念珠的功德。現在有一些念佛同修他是用計數器,但是黃老他還是提倡念珠。所以在《大藏經》裡面有一部經叫《念珠經》,它有它的功德跟加持力。念珠是提醒我們念佛,我們拿到念珠就想到要念佛了,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就是現在發明的念佛機,這個現在愈做愈輕巧。現在我們華藏也有做很小的念佛機,供養大眾,聲音、音質好,清楚。所以我們放念佛機來聽,也是提醒我們念佛。念佛機,像我在房間裡面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念佛機是不停的,走進房間一定會聽到。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心裡這個佛號不能中斷。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也開示說,「苦樂忙閒莫停聲」,你在受苦的時候,佛號不要停下來;你在歡樂的時候、很高興的時候,佛號也不要停聲。念佛的音聲不要停,現在這個念佛機最方便了。心裡默念也行,如果公眾地方,不方便播念佛機,心中默念,拿念珠也行,關鍵是在心裡不中斷。很忙的時候也不中斷,像海賢老和尚一天忙到晚,做那麼多事,他佛號片刻不丟失,這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個是淨念,沒有夾雜,沒有懷疑,苦樂忙閒,很清閒的時候也要念佛,也不能忘記念佛,這個就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我們現在念佛人可以說絕大多數對淨土法門是半信半疑,不能說沒有信,你如果不信,當然你也不會來學佛,更不會來念佛了。當然這個信是有,但是這個相信,我們有夾雜懷疑在,有疑惑、有懷疑。淨宗根據《彌陀經》修學的宗旨,三個資糧,信願行,信是第一個,真信就不懷疑。切願,你信,你才會發願。如果你的信當中有懷疑,這個願發的也不切。我們現在做法會、打佛七,都有念迴向西方的偈頌,實在講有口無心,就跟念佛一樣有口無心,為什麼?沒有真信,願也不真。願不真,就是信有懷疑,行就不專了,念佛就不專了。信願我們不能說完全沒有,就是沒有達到經典的標準,沒有真信,就是有懷疑。這個懷疑,夏老在《淨語》裡面開示說「誤人第一是多疑」。誤人,這個人就是指念佛人,就是耽誤念佛人,第一個因素是懷疑。「疑能生苦苦生疑」,懷疑它能生苦,懷疑很苦。我這樣念佛能往生?我到底能不能往生?一天到晚懷疑,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我怎麼念這麼久還沒有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這個懷疑不斷出現。懷疑愈多,苦就愈多,疑能生苦,你苦的時候又增加懷疑。疑能生苦,苦從那個疑來的,它生苦。受苦的時候又增加懷疑,「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像捕魚的魚網,密密麻麻的太多了,我們不容易發現,往往我們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沒懷疑了,實際有懷疑,而且還很多。
怎麼辦?信也有信,願也發了,但是半信半疑,願也不懇切,對這個世間放不下。所以信願,後面要有一個行,要有行。因為透過這個行,去證實相信的這樁事情。如果你念佛念到見到極樂世界、見到佛了,那你還會懷疑?不會了,你那個願一定是懇切的。念到見佛、見極樂世界,曉得是真的,一點不假,它自然就放下了,對這個世間不會再留戀。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行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念佛念了幾十年也沒有消息,對往生沒把握,這個當中就懷疑很多了。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行就是念佛,用念佛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相信,我們憑什麼相信?我們現在相信的是聖言量,看到經典上佛說的,我們相信佛講的是真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實,我們還沒有見到。佛給我們講,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好,我們依照經典的念佛方法去念,念到一心不亂,就見佛、見極樂世界。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那就不懷疑了,願也真切了,對這個世界自然放下,絲毫不勉強。所以信要透過念佛這個行來證實,願要透過念佛這個行來滿願,滿我們的願望。所以信願行三資糧是缺一不可。我們必須先有信,但是這個信是有夾雜,還不算真信。
過去我也常常跟同修分享我個人的體會,這個信,開始不了解就信了,相信佛法、相信佛教、相信念佛法門,不了解這些經典的道理,這叫迷信。迷信,後面如果我們去求解,聽經聞法,對這個理論方法明白了,這個時候的信叫正信,你有正確的一個信心,正信。但是正信,它還不是到達經典講的標準,只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解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理解了,透過經教的學習來理解。理解就是正信,就不再是迷信了。理解之後,要透過這個行,具體行動去落實,把它做到。你有開始行動了,你慢慢就會深入,比如說我們念佛開始有打佛七,已經在念了,甚至打精進七,這個當中遇到什麼問題、什麼困難,我們不斷的去發現問題,排除這些問題,讓我們念佛功夫不斷的深入,這樣慢慢的我們就達到深信了,這個信心不斷的深入。念佛,我們再努力,到最後證果,淨宗的證果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楞嚴經》佛給我們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見到佛了,就證了,證明這樁事實,證實了,證實這個結果了叫證果,這個時候的信心才叫真信。所以這個標準來講,信佛不容易。所以家師淨老學佛十年了,又出家,到佛學院上課,又去受三壇大戒回來了,到台中去看李老師,老師遠遠看到他,就指著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我們聽了會覺得很納悶,這樣還不信佛?當然家師他更是納悶,後來老師看到他很懷疑,才把他請到房間裡面告訴他什麼叫信佛,真正做到,去證實了,才是真正的信佛。如果沒有證到這個境界,不算信佛,有很多老和尚一生幾十年,到死的時候都還不信佛,這是講真話。
好,這段講到行的部分,我們要多花一點時間,多多來學習分享,因為畢竟我們念佛人希望能夠提升我們的功夫,所以多花一點時間來探討是有需要的。這段「一塵出生無盡遍」,我們下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