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念佛是止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一集)  202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頁,我們從第四行「凡夫初學邪正未分」,從這個地方看起。我們再把這段經文念一遍:

  【凡夫初學邪正未分。魔網入心欺誑行者。又無師匠諮問莫憑。依四魔功將為正道。日月經久邪見既深。設遇良緣終成難改。沉淪苦海出離無由。深自察之無令暫替。此義如起信論中說也。】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日月經久邪見既深,設遇良緣終成難改,沉淪苦海出離無由』,這個是賢首國師講的很痛心的一段話,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賢首國師是唐朝時代,距離我們一千多年,那個時代,在這個社會上他都感覺到邪知邪見太深。何況到了一千多年之後,進入我們這個末法,現在這個邪知邪見可以說充滿了整個世界,就如同《楞嚴經》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學佛的佛弟子,也很難避免被這些邪知邪見所污染、所影響,這是現前這個時代很普遍的一個情況,邪師說法太多了。能夠很幸運的,在這個「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當中我們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這個也不是偶然,也必然過去生中已經種植了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你才能碰到真正的善知識,來給我們指導修學的方向,這個非常難得。所以我們遇到了真正善知識,要珍惜,不能隨便亂聽亂看。隨便亂聽亂看,心都看亂了,很容易受邪師的誤導,這個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現在人,找不到。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也勸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說你現在找不到好的老師。我們這一生修學成敗的關鍵,老師是一個主要的關鍵,能不能遇到好老師來指導,遇得到就有成就的可能,遇不到這一生肯定還是空過,是非常關鍵的。好的老師他也不會標榜自己,如果我們不認識,雪廬老人勸家師淨老,也是勸我們大家,找古人。古人都不在世了,怎麼找古人?他在世的時候他的著作有流傳下來。流傳下來這些典籍,像比如說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有《彌陀經疏鈔》,我們要學《彌陀經》可以選擇他的註解。還有九祖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這個《彌陀經要解》是印光祖師極力推薦的,非常讚歎。我們可以找比較早的古人,找他們的著作來讀、來看、來學習。近代,雪廬老人推薦印光祖師。印祖也不在了,民國二十九年就往生了,往生也八十幾年了,但是他有《文鈔》在。現在我們道場也印過《印光大師文鈔》全集,七大冊。他的著作在,而且他是我們現代人,接近我們,距離我們不遠。所以他的這個《文鈔》,也很適合我們現代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來學習。

  所以,李老師推薦印祖,那就專心先依一家來學習。我記得我十九歲聽經,當時跟我弟弟,他十六歲,他小我三歲。我們兩個人很早就聽經了,這個總在五十幾年前,五十四年前了,第一次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是在台北市的龍江街蓮友念佛團。這個念佛團現在還在,是當時大陸來的這些居士大德,這些修念佛法門的同修,大家合資建立的一個念佛堂,叫台北蓮友念佛團。也請法師大德去講經,我們師父上人當時也是被邀請去那裡講《楞嚴》。所以我第一次聽經,聽第一部就是《楞嚴經》。那個時候我去聽,已經講了一半了,從那裡開始,聽到現在。當時我們第一去聽經,五十四年前,第一次去聽經,有一個老居士,看到我們兩個最年輕的,我十九歲,我弟弟十六歲。去那邊聽經大部分年紀都相當大了,起碼都中年以上的,老年人又多一些了。所以這個老居士很慈悲,很和藹可親,就送我們兩本書,我一本,我弟弟一本。我們一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在當時印得算很講究,算很精美了。所以最初我們接觸到結緣書,接觸到淨土,就是《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所以我們跟淨土有緣,跟印光祖師也有緣,所以後來我也就常常看看《文鈔》。後來《文鈔》又增加續編、三編,這些都非常寶貴的資料,特別對我們現代學佛人、念佛人的一些開示,非常契機。

  因此我們台北雙溪,當時陳永信、洪平和兩位居士捐了一些山地,蓋了兩棟農舍,請我們師父上人去取個名字。因為山它沒有名稱,我們師父上人很慈悲,給我們取一個「台北靈巖山」。當時贈予我們道場土地的那個時候,還是台北縣,現在改新北市了。原來我們這個農舍,蓋好了那個時候還是台北縣,後來才改成新北市。因此當時就取了這個名稱,叫台北靈巖山。在台灣南投,那是更早,妙公長老建立的靈巖山寺,那是在南投埔里。我們這個是在台北雙溪。當時家師淨老給我們這個山取這個名稱,我就知道師父他的用意,就是我們這個道場要以印光祖師他的《文鈔》,他的道風、學風,來做為我們道場修學的宗旨,所以才給我們取這個名稱。祖庭是在蘇州,在大陸江蘇省蘇州靈巖山,蘇州那個靈巖山是我們的祖庭。所以我們跟印祖這個緣也特別的深,往後我們也是繼續學習印祖的《文鈔》,把這個流轉下去,讓我們道場很明確建立一個修學的道風跟學風,印光祖師是我們淨宗十三祖。現在雙溪道場,我們淨老和尚在世勸我們做七個百七的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現在已經進行到第七個百七,已經超過一半了,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因緣。

  講到這裡,我們淨老和尚也談到倓虛老法師的自傳《影塵回憶錄》,談到了這一個公案。倓老在《影塵回憶錄》講到,當時他有個姓劉的朋友,在沒有出家之前,倓虛老法師那時候還不是老法師,那時候還比較年輕,大概他是中年出家,四十出頭那個時候出家,他在家的時候跟一個姓劉的朋友開一個小中藥舖,在東北。那個時候他們都已經學佛了,也等於是幾個蓮友、同修,他跟這個姓劉的是合夥,也是同修,一起學佛的,合夥開個小中藥舖。當時他們也沒有老師,他們有幾個人常常在一塊學佛共修。劉居士他喜歡讀《楞嚴經》,天天讀誦研究。在《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他「八載寒窗讀《楞嚴》」,《楞嚴經》他讀了八年。讀了八年,能夠天天讀的話,這部經相當熟悉了。讀了八年也有一點功夫了,這個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有一點功夫了。

  有一天中午他在櫃台打瞌睡,像是作夢一樣,就是似睡非睡,好像閉著眼睛打個盹,也沒有真正睡得很沉,我們現在講瞇一下,就像作夢。他看到兩個人到他店裡面來,他閉著眼睛打個瞌睡,看到裡面兩個人進來,他就起來接待。一看這兩個人是已經死了,是熟人,很熟悉的人。他心裡第一個反應,看到這兩個人,他們已經死了,現在來了,那是鬼,知道鬼來了。這個兩個人在生前跟這個劉居士打過官司,可能為了財務糾紛或者什麼事情打過官司,劉居士他打贏了,這兩個人官司輸了,就受不了這個衝擊,上吊自殺了。這兩個人生前跟他打官司,後來聽說去自殺了,可能打這個官司,他打贏了,他們輸了,他們心裡不服,用自殺來抗議。當然這個等於冤親債主,看到他們來,是不是要來找我算賬、要討命?他心裡上馬上就有這樣的一個感覺。

  但是這兩個人走到他面前,很意外的,態度很好,跪在他面前。怎麼跟他原來預料的是不一樣的?應該是冤親債主,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怎麼態度很好?而且還在他面前向他下跪。這個時候劉居士就問,你們兩個人來找我有什麼事情嗎?他們就講,求你幫我們超度。聽到求超度,劉居士心就比較定了,還好不是來找麻煩的。就問,我也不懂什麼超度,要怎麼給你們超度呢?這兩個鬼魂就說,你只要同意,你只要答應、點頭為我們超度,這樣就行了,只要你同意就行。劉居士說,這個很容易,行!我答應你們了,給你們超度。他答應之後,就看到這兩個鬼魂,一個踩在他的膝蓋,一個踩在他的肩膀,升天了,上升了,這個我們一般講超生,從鬼道生到人天善道了。這怎麼回事情?這劉居士也沒有學過什麼超度法事,那個大部分都出家人在做的,居士不會做那些,他以什麼功德來超度他這兩個冤親債主呢?就是八載寒窗讀《楞嚴》的功德,八年讀一部經,讀到有功德了。他要沒有八年寒窗讀《楞嚴》,沒有這個功德,那鬼不會找他,找他沒有用,他沒有能力幫助他們,去找他幹什麼?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他就有功德,有功德就可以迴向給眾生,眾生就能得到利益,得到超度。如果沒有這個長時薰修,這個功德不大,縱然有,很薄弱,也超度不了,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會有真正的功德。

  所以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雲棲別鈔》,都有記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他是一個敲鐘的法師,敲了二、三十年,每天一大早就去敲鐘,天氣再冷他也起來敲鐘,冷到手指頭都裂了,他還是敲,一定按時去敲鐘。後來有一個人,他的父親給他託夢說,到某某寺院去找一個敲鐘的法師,幫他超度,他就能夠生人天善道。結果這個人就去寺院,給寺院知客師講,求你們寺院裡面一個一大早就起來敲鐘的法師,來給他父親做佛事超度,他父親給他託夢,要請那位法師來超度。寺院的知客就講,我們這邊法師很多,都會做佛事。在佛門裡面,我們常見的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地藏懺、觀音懺、彌陀懺,很多懺法,很多法師都會做,為什麼一定要找那個敲鐘的?他也不會做這些佛事。他說,因為他父親託夢,指定要他超度。後來也就同意了,去請這個敲鐘的法師為他父親超度,給他供養,那個敲鐘法師也答應了。到了那天晚上,他又作夢了,夢到他父親來託夢,他已經得度了,要生到人天善道去,不在鬼道了。後來人家就很疑惑,為什麼寺院做經懺的法師那麼多,偏偏找只會敲鐘的那個法師?他到底有什麼功德?後來才知道,他敲鐘已經敲了二、三十年,從來沒有間斷。他敲鐘有功德,天氣再冷他都敲,一天都沒有間斷。這是他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比那個超度做佛事功德大,這個也是屬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一個效果。

  所以修任何法門,原理原則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像儒家《三字經》講的,「教之道,貴以專」,先專再博。所以真正十年一部經、一個法門,怎麼會不能成就?如果不是這樣修,依止一個善知識,一家之言,一門深入,現在邪知邪見那麼多,這裡聽、那裡聽,這裡學、那裡學,很容易受這些邪知邪見的影響。邪見不容易去除,將來沉淪三途,沒有人代替。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段。以上是講「五止」,從這一段開始就講「六觀」:

  【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定慧雙融離分齊故。一多相即絕前後故。大用自在無障礙故。】

  這幾句話是『起六觀』的前言,說明六觀的由來。『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從這兩句話我們就曉得,止觀其實是一,止觀不二。止就是觀,觀就是止,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是一體的兩面;這不是分開的,是相關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止觀不二,一體兩面。止是放下,這個我們比較容易明白,放下心裡的分別、執著、妄想。觀是看破,觀察、觀想、觀照,都屬於看破,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我們現在比較淺白的話來講,看清楚事實真相,這叫看破,你看清楚了就叫看破。

  我們現在整個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什麼?《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要作這樣的觀。看破什麼?看破這一切有為法,物質的、精神的、不相應行法。九十四種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第一個是以夢做一個代表,像我們作夢一樣,夢醒來了,好夢、惡夢就一場空。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佛跟我們講,要作如夢這樣去觀想,就是在夢中。如果我們看出這個事實真相原來如夢幻泡影,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真正看清楚,就看破了。看破幫助放下,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心裡的分別、執著、妄想,因為沒看破,一直放不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我們看破,看得更深入。所以這個止觀,它是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止觀雙運。運用止觀的修學,它也是活潑的,不是死呆板一定先止後觀或者先觀後止,這個就是看各人的根器,但是原理原則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不放下,那也不能幫助你看破;如果不看破,你也放不下,所以這兩個是一樁事情,所以必須相輔相成,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得更深入。

  初學的人是從觀下手,還是從止上下手?不一定。眾生根性不相同,有的人他先從止下手,他修學功夫比較容易得力;有的人他是先從觀這方面來下手,有的人這方面下手他比較容易。譬如我們淨土法門教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對於真正老實的人來講,他能接受,你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老老實實就是這樣念下去;教他一切統統放下,都別管,不要想,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你什麼統統放下,這個真正能老實念佛的人他就真做得到。

  在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提到,在家、出家有幾個具體的代表。出家眾當中,之前常常舉出諦閑老和尚的一個剃度弟子,是他童年的玩伴鍋漏匠。在家的時候給人家補鍋補碗,他感覺生活很苦,人生很苦,知道諦閑法師在觀宗寺,那時候他還當知客,去找他,求他剃度。諦老原來不答應,他也不認識字,到寺院出家要做五堂功課,到戒場去受戒,他也什麼規矩都不懂,不肯給他剃度。後來苦苦哀求,請求諦老給他剃度,要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一定聽話。後來諦老給他講,沒辦法,你要接受三個條件,第一個,你出家就不要住在道場,我在寧波鄉下給你找個小廟。因為住在道場,你不會誦經,這些都不會,人家看你不順眼,你也很難過。他替他找兩個當地的老菩薩給他煮飯,煮中飯給他吃。他在那裡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叫他就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他就是老老實實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了。

  最近二O一三年,河南南陽來佛禪寺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這個更轟動,這個是我們現在的。他也是一個字不認識,二十歲出家,他的師父什麼也沒教他,也沒有教他學經教,也沒有教他參禪打坐,他就只會做農事、務農,做農夫,種菜、種稻子,耕田、耕地,他只會做這些。除了這個,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了九十二年。還有他一個師弟海慶法師,也是一樣,不認識字,就是一句佛號,後來也是留肉身。他的母親,這個得到大成就。舉出來這些人,包括台灣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也是念佛念了三年,也什麼都不懂,她就站著往生。還有美國舊金山,甘老太太講的她的一個朋友,也是一個女眾老菩薩,念佛打坐往生的。這些都是屬於老實人。

  對這個老實人來講,你就教他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他就真能做到。這個方法,如果對知識分子就不行,妄想很多的人那就不行,不老實的人就不行。你叫我放下,我為什麼要放下?他沒有把這個搞清楚,他就是不願意。如果不把為什麼要放下這個道理搞清楚,知識分子他不肯放下。所以對知識分子、對這個不老實的人,他要從觀下手,從觀察、觀想、觀照,從觀下手,那就不一樣了。但是我們實在講,真正老實的人還是少數,不老實的人、妄念很多的人還是多數,也就是不肯放下的人還是佔多數。你放不下的人你要先從觀下手,就像《金剛經》,你要先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觀你觀破了,就是看破了,真正事實真相看清楚,你自然就放下了。如果沒有看破,肯定很難放下。所以不老實的人要從觀下手,老實人他可以直接從止就下手。

  止是自性本定,觀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止是定,觀是慧,全部都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止觀這兩條路是還源的道路,妄盡還源。怎麼知道呢?它稱性。觀裡面有止,止裡面有觀,修學方便上講是兩種,實際上是一樁事情,都是幫助我們向上提升。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世間,包括佛法都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為什麼?自性裡面沒有。自性裡面沒有物質現象,所以一切物質你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身是物質要放下,這個身體,我們第一個放不下的就是身體。自性裡面沒有精神現象,所以受想行識也要放下,自性裡面沒有,本來無一物。

  這是我們在打佛七,念佛堂主七師常常提醒大家的一句話,「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個在主七的道場,打佛七的道場都提醒這一句話。身心,身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不要執著這個身體,身體要放下;心就是受想行識,我們心裡這些念頭,這是精神的方面,這也是虛妄的,也要放下,這是最高的原理原則。你不肯放下,那就是我們學佛的障礙,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這一生的幸福圓滿,我們一般講業障。

  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榜樣是釋迦佛、諸大菩薩。凡是學佛的人,尤其學淨土的,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地藏是我們的好榜樣。釋迦牟尼佛好像是校長,這六個就是校長聘請的老師,每一個人專主一門,現在講一個科系。文殊菩薩教智慧,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文殊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智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觀音菩薩教慈悲,地藏菩薩教孝敬,彌勒菩薩教我們拓開心量,不要小心量,不要小眼睛、小鼻子,要拓開心量。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教我們念佛。我們就明瞭了,六大菩薩幫助釋迦摩尼佛教化眾生,總的原則不外乎止觀。

  念佛是止觀。念佛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止觀的原理都是一樣,只是方法不同。我們現在修的、採用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提起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每個字、每一句,從心裡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這是觀。現在有這個念佛機的補助,可以提醒我們念佛。我們自己念佛,那個念得比較好的、聲音比較清楚的、字句比較清楚的、速度比較剛好的,錄下來自己聽。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持名念佛關鍵在聽,聽佛號,耳朵聽進去,心裡念出來,口中念出來,耳朵聽進去。

  耳聽,這個就很重要!聽得清楚、聽得明白,念得清楚、念得明白,字字句句都清楚明白,不是含含糊糊的念得聽不清楚。如果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就是觀,提起是觀;放下萬緣,那是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讓心裡只有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除這句佛號之外,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個就是有止、有觀。所以不能說念佛就沒有止觀,不是!念佛,它就是止觀,這樣念就是止觀,止觀雙運。這個止觀,是在所有止觀的方法裡面達到登峰造極,最高的,也是最簡單、最容易,成就又是最究竟、最圓滿,不過於持名念佛。這個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淨宗這些祖師大德,這些過來人,他們自己修行,在這方面得到大成就,來勸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最方便,成就又是最究竟圓滿。所謂暗合道妙,它持名念佛通實相念佛,最高的,所以這個很殊勝。

  五止學過之後,接著我們就學六觀。前面講五止,現在這裡講六觀。從五止起六觀,『何以故』,就是為什麼呢?大師講『理事無礙法如是故』。《華嚴經》講是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先簡單介紹華嚴宗三觀,法界三觀,這是華嚴宗的。法界三觀,「法界是所觀之境,三觀是能觀之心」。一、「真空觀」,「窮盡法界之事相,無一有自爾之別性,皆歸於平等之空性,以空為性也。空者,非頑無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故名為空觀。吾人所見之森羅萬象,悉為妄情之遍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為虛空,於中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為真空觀。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這一段給我們說明什麼叫真空觀。

  法是萬法,萬事萬法;界是界限,萬法它各個都有一個界限,在佛學的術語叫法界。法界無量無邊,這個裡面差別很多,萬法各個都有界限,法界裡面的事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事相沒有一個有自己的差別的性;雖然是無量無邊,都有不同的一個界限,但是任何一法,它沒有一個屬於它自己,跟其他的法界不一樣的一個性。這個說明什麼?說明所有一切萬法,再多的萬法,它那個性是相同的,就古大德做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這個我們常常講的。因此你從這個性去看,性是相同的,雖然萬法千差萬別,法界無量無邊,但是都是歸於平等之空性,性是空寂的。這個我們還是用電視機來比喻,大家比較有個概念。電視機裡面節目很多,各個不同,每個頻道都有界限,好像不同的法界;同樣一個頻道,每個時段的節目也不一樣,那也不同。它都是從屏幕出來,屏幕是什麼?空,真空。所以這些千差萬別的法界,都是從空出來的,到最後都歸到空,這叫真空觀,都是歸於平等之空性。

  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所以說它是空。一般人說空,他的概念是什麼都沒有叫做空,那不是佛法講的那個空的意思。佛法講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有!有,為什麼說空?因為你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你想也想不出來,想不到,六根緣不到,但是它的確存在。存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有一切事物都是動的,自性是不動的。我們常用電視屏幕比喻自性,這個屏幕乾乾淨淨,它沒有聲也沒有色,可是色相一定要從它那個什麼都沒有、空的屏幕顯出來。二十四小時把電視機打開,電視屏幕絲毫沒有受到污染,它那個影像有沒有黏上去?沒有,它還是乾乾淨淨的。這是自性,它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能現。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現象都不是真的,你要是明瞭,你是一個明白人,明白人就叫佛菩薩。

  「空者,非頑無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個空,不是的!是從這個有當中顯出那個空。「真如之理性」,就是本體自性。「超然而離諸相」,它即相離相。我們看電視屏幕裡面的色相,你要真正看出屏幕是空的,空無所有,它有沒有離相?它是離相。這個離相的意思,相絲毫沒有污染到那個屏幕,這個就叫即相離相。我們要怎樣學習才能跟自性相應、融入?我們就在這裡能學到。電視頻道裡的現相,跟屏幕是不是融成一體?是的,可以說它是一體,你離開屏幕沒有這些節目,那些節目都從這個屏幕出來的,所以它是一體。你再細細看,它是真的融成一體,是真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你說融成一體,你把頻道關掉,它的畫面馬上就沒有。這是什麼?畫面是畫面、屏幕是屏幕,兩樁事情,一而二,二而一,你不能說它一,也不能說它是二,這樣你才真正看到真相。超然而離諸相,即相離相。相在不在?在,一天到晚沒有離開。心裡絲毫不染著,知道萬法皆空,自性不空。對初學人來講,講自性不空他不懂,因果不空。深信因果,你就會有成就,為什麼?你不會變質;不相信因果,名聞利養現前,變質的人太多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只有深信因果的人,名利現前不動心,不會生貪愛,在最窮困的日子也不會退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真正明瞭的人,看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全是假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把妄情遍計統統放下,你所見的色相當體即空,從事相上就見到性體,性體是空寂,顯真空之妙體,這個叫真空觀。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第二個「理事無礙觀」,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