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發大悲心者性急不得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六集)  2023/1/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76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第九十七頁,第二行第四條這裡看起:

  【四、人之學道,淺深次第,絲毫勉強不得。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發大悲心者,亦復性急不得,以機教必須相扣故。】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這一段經文是「陳讚慶」,經文講「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這段經文一共節錄了五條,前面我們學習了三條,這三條我們也簡單再複習一下。第一條講「希有兩見」,「希有」這兩個字,我們在本經見過兩次。「語同意則不同」,就是「希有」兩個字,這兩個字的語言文字是一樣的,但是意思不一樣。前面的「希有」,「前因乍悟,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讚希有」。剛開悟,乍悟就是剛開悟,好像人忽然他看見稀有的寶藏,從來沒看過,現在忽然看見了,那就讚歎稀有。「今則深解真實義趣,慶快萬分,故讚希有」,今就是現在,再讚歎稀有,那不是剛剛開悟看到,已經深入了,深解真實的義趣,自己非常慶幸,感到慶快萬分,稀有難得,故讚稀有。所以這兩個「希有」,讚歎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後面這個是深入了,前面是剛剛開悟。「此二字不止讚佛,兼及讚法,亦有自慶之意。」這兩個字不止讚歎佛,附帶也讚歎這個法(法就是指本經),也有慶幸自己的意思在,對自己能夠聽到佛講這個金剛般若非常難得,所謂慶快生平,自己很慶幸。講這部《般若經》不容易,前面講了八會,《金剛經》是第九會。須菩提到《金剛經》才真正開了道眼,到第九會深入了,所以「陳讚慶」,陳述、讚歎、慶幸的意思。

  第二條:「甚深經典,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是第一義空義,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這部《金剛般若》是甚深的經典。此經所說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是佛法的根本義,也就是說佛法的根本,它的義理是佛法的根本,大根大本,是究竟了義,不但是了義,而且是究竟的了義;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中道第一義,也就是第一義空的義理;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能夠信解、能夠受持,這個人就成佛了。所以遇到這部經典,也就是說我們就有成佛的機會了。「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一言一字就是每一個字每一句,它的含義都無窮。其深無底,深到不見底,故曰「甚深」。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就是這部《金剛經》,其義甚深無比,所以讚歎。我們有緣遇到這部經典,我們也要慶幸。我們能夠薰習這部《金剛般若》,我們就有金剛般若的種子,將來一定會開悟,只是各人的時間(時節因緣)不一樣而已。

  第三條,「長老如是自陳,意在開示大眾」。須菩提長老他這樣的陳述、讚歎自己能聽到世尊來說這部甚深的經典,他主要的意思是在開示大眾,不是只有為他自己,而是為開示大眾。開示大眾主要的義趣,「如是甚深經典」,這部甚深的《金剛經》,「切不可執著文字」,就是說千萬不可執著在文字相上。文字它是個工具,語言文字是個工具,要懂得弦外之音,不能執著在那個文字相上面。是要根據這個文字,你去體會它的義趣,是要這麼去理解,你不能去執著文字,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要離文字相。《般若經》,經典不能沒有文字,因為它是個工具,所以般若它的義趣也在文字裡面。我們不能執著在文字上,要怎麼樣?我們也不能沒有文字,不能沒有經文,經文就是文字。經文就叫文字般若,但是你不能執著在文字,要依文字般若你提起觀照般若,那才管用。在生活當中我們提起觀照,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相上面,停留在文字相上面就不起作用。比如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最重要是後面那一句,你要應作如是觀。如果你沒有應作如是觀,只是念念念,你沒有去觀,那也不起作用,就是念一念,有個概念而已,你伏不住煩惱,我們心還是隨這個境界轉。那怎麼樣提起觀照?提起觀照就是我們用功的一個功課。當我們遇到種種境界,順境、不順境,都要用這首偈去觀,觀什麼?觀如夢。如夢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是不要去執著它,不要放在心上,不要住著在上面。事情要不要做?事要做。金剛般若,如果你什麼事情都不做那叫著空,你住在空了,你墮到空去了。你事要做,該怎麼做就要怎麼做,你該煮飯要煮飯,你不能說如夢幻泡影,不用煮了,反正是夢,煮什麼?那你就著空了,著空更麻煩;寧願著有如須彌山,不能著空如芥菜子。所以你事情該怎麼辦還是怎麼辦,但是你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著空、也不著有,空有就不著了,是這個意思。所以《般若經》你千萬不能誤會。古大德有一句話講「大作夢中佛事」,大作夢中佛事,意思就是你知道是夢,但是你不執著空,在這個夢中你還是大作佛事。為什麼大作佛事?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你沒有作這些夢中的佛事,那你利益不了眾生,因為眾生都在作夢。你只要不去執著,那就對了。所以夢中佛事、水月道場,古大德給我們講的,這個就是我們要去體會的。

  「切不可向外馳求」,不可向外馳求就是說不能往外求。因為自性的東西是你內心的,往外求你求不到,不會有結果,也不會有答案,也解決不了問題。什麼問題都要往內求,往自己內心去求,那你什麼問題統統能解決。你往外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就是了凡先生講的,你連個改造命運也要往內心去反省、去改,不能一天到晚在外面追求功名利祿。如果你不從內心求,那你命中有,你去求能求得到;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到。改造命運你都不能往外求,那何況成佛?所以《了凡四訓》,雲谷禪師給袁了凡先生開示那段很重要。你往內求,「是求有益於得也」,你往內心求有意義,你能求得到;往外求你求不到,求不到你去求有什麼意思?求,你要求得到才有意思。所以那段開示跟這句是一樣的。雲谷禪師是大徹大悟的禪師,那不是一般禪師。

  「當攝六根,返照自性(淨念相繼)」,這是我們淨老和尚他加進來的,原來這個《講義》當中沒有。這是根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淨宗用的方法,淨宗是用淨念相繼這個方法來達到明心見性。所以念佛,不但帶業往生,實際上你功夫用得深,也是可以得事一心、理一心,還是可以明心見性。不是說念佛就決定不能明心見性,不是的,關鍵是你的功夫,功夫深你就能夠事一心、理一心。像夏蓮居老居士都是得理一心的,海賢老和尚都是理一心的,不是說只能得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不是。「乃得開見地,了解經中甚深義趣。」這個就是不能向外求,要都攝六根,把六根收回來。我們念佛人用念佛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開悟了,不假方便就自得心開了,這個是念佛的方便。所以念佛,其實提起這句佛號就是觀照、就是覺照。大家對這個念佛功夫要懂得,因為念佛我們是念,但是對念佛的要領我們還不是很清楚。我們念佛,如果你慢慢有一點體會,你會覺得這句佛號,那就是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空劫是什麼?無量劫又無量劫。也就是說,十方三世所有一切,無論是哪一方面的,統統包括在裡面,就一句六字洪名統統包括了。所有的佛法、所有的世間法,都沒有離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六字洪名畢竟該」。這句你念熟了,你就大徹大悟了,大勢至菩薩是用這個方法。理論上跟《金剛經》都是一樣的,因為金剛般若是共同科目,無論你修哪一宗哪一派、修什麼法門,方法門徑不一樣,但是金剛般若是一樣的,般若智慧都是一樣的,都是自性本具的。

  我們接著看第四條,『人之學道,淺深次第,絲毫勉強不得』,因為每一個人的根器不一樣。學道,我們學什麼?我們簡單講,學佛這條道路,這條道。儒釋道都講道,儒家講「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聞到道,聽到這個道,晚上死了都可以。所以聞道不容易。我們學佛道,佛道是什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佛道,我們是學這個道。道它沒有什麼淺深,但人的根器有淺深次第不同,絲毫勉強不得。各人根器不一樣,也不能勉強,不能勉強就是說,有人根器比較利,有人根器比較差。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講,佛示現種種身分。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只有示現佛身度眾生,他有示現菩薩身、羅漢身、宰官身、國王身、婦女身、老人、小孩,各行各業,在家、出家,比丘、比丘尼統統有。度眾生,眾生根器佛列了四大類。「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根性很利的,他一聞馬上就能理解,就信受奉行。像六祖那樣是上上根,那是最利的,聽人家念《金剛經》他就開悟了,上上根,利根中的利根。再其次就上根,上根也算利根,聞到大乘經典、聞到金剛般若,他心不驚不怖,解第一義,聞即信受。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善果是什麼?有善根,但是根性還不是很利,我們一般講中下根性。中下根性的勤勸成就,勤勸就是說要長時間,就是像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就會成就。三年五載、七年八年,他也會成就,只要有耐心、有恆心,一般三年成就的也都不少。三年、五年、七年、八年、十年,像我們老和尚到台中蓮社學經教學十年;跟章嘉大師三年,學布施。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暗鈍就是像周利槃陀伽,那個根性很鈍的,但是他有耐心、他有恆心、他有長遠心;久化,可能要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他才開悟。但是也難得,這輩子他還是會成就,只是他時間長,他的根性比較暗鈍。「或有業重,不生敬仰」,這個大概是大多數。業重就是他根本就不相信,他不生敬仰,他沒有那個善根。沒有善根,接觸到他不生歡喜心,他不會信仰,他沒興趣,聽了他就排斥、他就生煩惱,這個就是業障重。業障重,如果勉強薰習薰習,給他種種善根種子,等待將來善根慢慢的成長,總有一天這個善根也會成熟。這一條也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他學道,每一個人的淺深次第不能勉強,絲毫勉強不得,因為各人根器不一樣。所以同樣在一起,我們一起講經、聽經,每一個人的理解跟體會不一樣,有的人體會比較深入,有的人體會比較淺,甚至有的聽錯的,都有。我們老和尚以前也常講過,他說當面來聽我講經,還是會把話聽錯。所以為什麼聽經要諦聽、諦聽,要專心聽?要解真實義,不能聽錯。但是體會的淺深次第,每個人根器不一樣,所以也不同。

  這個也不能勉強,必須要時間,所以『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時節因緣就是說講這部經的時節因緣,佛也是要遇到有當機的人他才講,這個當機就是須菩提,須菩提是當機,他引發出來,引發出來等於是說他去影響別人。佛對他講,但是他影響別人來聽這部經,也悟入這部經,就是機緣成熟了。如果機緣沒有成熟,沒有當機者,大家都聽不懂,你講了也沒有用,講了對他沒幫助。必定要有當機者,當機者有一個、兩個,他也會慢慢影響到其他的人。有當機者就是說時節因緣成熟,有人能夠聽得理解、聽得能生歡喜心,那佛才講。如果大家聽不懂,佛在那邊講《金剛經》,所有的人都跑光光。聽不懂,大家都跑掉,那你講了對他也沒幫助,這個時候你不能勉強去講,所以講這個也不能勉強。所以佛法,它的可貴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說我們有講經,你願意來聽的你來,我們也不勉強。不像基督教都會去拉人,把人抓去聽,那就勉強了。我年輕的時候也被兩個傳教士把我拉到計程車上面去,到新生南路的教堂去聽一個美國回來的牧師講道。佛法不是這麼做,佛法他會發通知,像現在在網路、在布告欄發通知,你看到,有興趣你來,沒有興趣你可以不用來,不勉強。不是規定你一定要來,不來把你架上去,這個就勉強了。所以佛教的傳教就是不勉強,因為勉強不得,你勉強他來也沒有用,他坐在那邊還是聽不懂,他生煩惱。也不能按牛吃草,牛不願意吃草,把頭硬按下去叫牠一定要吃,這個也沒有辦法的。

  『發大悲心者,亦復性急不得。』這個我們要學,我現在也是在學這一條。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講,菩薩發願度眾生,為什麼眾生造惡業,菩薩不去度他?菩薩當然要度眾生,你不發願度眾生就不是菩薩,但是怎麼那麼多眾生造惡業,菩薩也沒有去阻止、去度化度化、去勸他,就讓他造惡業?這個問題,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他也講過,他說菩薩大慈大悲,都有神通,不像我們凡夫沒有神通。他要造惡業,菩薩都知道,為什麼不去示現、去給他開示?或示現讓他馬上受到惡報,大家都不敢造惡業了。為什麼還那多人造惡業?佛菩薩神通廣大,怎麼眼巴巴的看他們在造惡業,為什麼不去勸導?後來蓮池大師就講,因為他的業障太重。佛力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也不可思議。他的業力跟佛力抵消掉了,你要加持他,他抵消掉了,他不接受的。我們大家可以去實驗,你可以實驗看看,你去勸一個人。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一般人在吃肉,你勸他不要吃,你勸看看。如果你有善巧方便,勸了可能他還不會反對,但是也不見得他就不吃了,他還是照吃。我就是一個例子,不要說別人,我自己就這樣子。聽經不聽那麼久了嗎?我家我們兄弟都吃素了,我都沒有吃全素。有的人如果你勸的方法不對,可能你勸的是反效果,他本來只想吃四兩肉,經過你這麼一勸,他吃半斤。勸了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反效果,讓他造的業更重,這樣的情況你急不得。佛菩薩都有神通,都知道眾生起心動念要造惡業,為什麼不去阻止?你阻止不了,你愈阻止他愈變本加厲。那怎麼辦?他不聽,不聽就讓他去造惡業,惡業造多了他會很快墮地獄,墮地獄也是好事,墮地獄他就沒機會再造罪業了。墮地獄就只有消業障,要受罪受苦,消業障,就像人被抓去監獄,他就沒機會去作案了,他受那個刑期就是在消業,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菩薩就是看眾生時節因緣沒有到,他也不勉強,造惡業就讓你造惡業,讓你惡業造夠了、造多了,那你必定墮惡道,墮惡道等你業障消除了,苦頭吃盡了,開始覺悟了,菩薩就來幫助了。所以菩薩度眾也是「性急不得」,急不得,沒有辦法去勉強的。

  講到這裡,「性急不得」,我自己是過來人。過去我們也都是,我出家的時候,我大哥的大兒子他還比我早出家,陪我去佛陀教育基金會出家,摺海青還是他教我的。我們兩個睡上下鋪,他睡上鋪,我睡下鋪。當時我三哥福定師他大兒子跟他們一起都跑去出家,他們兩個。我說我們的淨空老和尚是大善知識,你們不來這裡出家,跑到哪裡去出家?一個跑到高雄元亨寺出家,一個跑到汐止彌勒內院出家。他們還沒有出家,我也帶他來道場聽聽經,怎麼出家他們都各跑各的?怎麼不來淨空法師這裡?後來我要出家了,我大哥的大兒子他已經出家,在彌勒內院,是他送我來出家的,他是先出家。後來他們兩個又跑掉了,他們兩個跑去哪裡?跑到圓光佛學院去上課。他們兩個讀國中,不讀逃課跑去出家,出家之後,寺院道場後來又離開了,離開之後,兩個人就約去圓光佛學院,讀佛學院讀了一半,兩個人三更半夜爬牆又跑了。當時我大哥的大兒子出家了,他是小沙彌,過年他師父叫他回去過年(彌勒內院那個時候寬裕老法師,現在往生了),就勸他回去過年。回去過年,我說請假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沒有回來,我們老和尚就說:你那個姪子怎麼還沒回來?我說他師父叫他回去過年。他說你趕快叫他回來,不然他頑皮就不回來了。結果被我們師父說中了,真的他就頑皮,不回來了。為什麼?跟我在那邊出家,我們老和尚叫我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那很嚴格的,天天吃大鍋菜。我們一年到頭都吃大鍋菜,只能煮,不能炒、不能煎、不能炸,只要有營養就好,不能講口味。也不能吃水果,哪有什麼水果!日常法師說,我讀科學的,蔬菜就是維他命C,還要吃什麼水果?一年,大年初一早上,只有一個人發一顆橘子,我們一年就吃那一個水果。上課不能遲到一分鐘,遲到一分鐘都要走!佛前懺悔。我的時間是剛好,常師父的時間(錶)它是超過一分鐘,我們兩個的時間差一分鐘,我都沒有遲到,根據他的是遲到了,那要以常師父的為準(好像我們當兵一樣,班長的錶為準),就要去懺悔。所以當然是比較辛苦,照表操課那就比較辛苦。

  回去道場,他好像被關久了,就很喜歡玩,在基金會,他看到人家騎機車,我看他那個眼神好像要衝過去的樣子,好像恨不得馬上就跳上去騎,被我看出來了,但是他也沒辦法去騎。所以回去,他師父就放假了,裡面一個當家師對他很好,說你要不要看電影?叫他去看電影,當然他說好。要騎車給他騎,要看電影給他看,看到最後,真的被我們老和尚說中了,他皮了,不回來了。他就回到道場,他就不回來了,那邊那麼舒服,回來跟我在那邊修苦行,他怎麼肯幹?晚上又不能吃,要持午。後來就拖到當兵,一當兵也就還俗了,後來是給我們老和尚做錄影。當時我也是用盡心機,我大哥、三哥這兩個兒子年紀差不多,想要把他帶在身邊來培養,自己人,沒辦法!後來我才開悟,悟到什麼?悟到說不能勉強。我的法號叫「悟道」,悟到這個道理,勉強不來,不能按牛吃草。所以我看到這一句感受很深,「性急不得」。沒有去經歷這個事情,我們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這個叫做一廂情願的想法。所以時節因緣沒到,他這一生得度的因緣還沒到,你勉強不來。你一直說趕快往生、趕快往生,他就是不想往生,你有什麼辦法?他因緣還沒有成熟,他還不想去。

  『以機教必須相扣故。』金剛般若也是一樣,你要能夠接受金剛般若,那也是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大家能夠來這裡聽,就是說你們也有這個善根,你才能坐一個半小時,不然十五分鐘你就坐不住,這是事實。這個也不是恭維的話,都是事實,不然你去抓一個人來,看他能不能坐十五分鐘?十五秒都很困難。所以這個也不是偶然的。你有這個善根,縱然暗鈍也沒關係,「久化方歸」,久就是你有耐心,長久來薰習,你還是會開悟。一遍不懂,兩遍;兩遍不懂,十遍;十遍不懂,一百遍;一百遍不懂,一千遍;一千遍不懂,一萬遍;一萬遍不懂,十萬遍,總會懂。善根有了,要讓它成長,不斷成長,成長到成熟,那你就開悟了。所以大家要珍惜,這個甚深經典不容易聽到。我們再看第五條:

  【五、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一有成見,便障道眼。】

  這一條講的就是成見。學佛,「見」是擺在第一個,我們世出世間所有離不開一個見。「見」這個字,它有抉擇、決定、固定、堅固的意思。就是我認為,我的見解就是這樣,所以什麼都離不開一個見。「成見」就是說你自己的見解,這個見很多種,我們凡夫叫做執實見。執實見是什麼?實就是真實的,真實有。見解就是說你認定了、你決定了,的確就是有。比如說,這個毛巾有沒有?有,是實實在在真實的有。執著這一切萬法是真實的,這個叫執實見。執著這一切萬法(叫執實見)都有,凡夫就這個見。再來,外道見,外道見是什麼?所有的宗教心外求法,那很多。他不知道這一切法是從自己內心心現識變的,他在外面找,各人找的都不一樣,有的人認為是這樣,有的人認為是那樣,各有各的說法。所有心外求法的統統叫外道見。所有宗教都心外求法,印度最多,九十五種,現在全世界加起來更多了,聽說美國就有一百多種宗教。那些教叫做外道見,外道,心外求法,那就太多了。佛門裡面,前面兩個都是,一個凡夫的執實見,一個是一般宗教的外道見。

  再來就是佛法小乘的人無我見,他認為這個身體沒有,斷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他人無我了,但是還有法我。到了大乘,唯識見,法也無我了。因為小乘,人身體無我,他認為這個是空,但是外面一切法是,他執著這個法是有的,所以他執著有四諦十二因緣。執著法有,但是人空了,法沒空。人我執空了,法我執沒空,那是小乘。大乘到唯識見,他就知道法我也空了,但他還不是很徹底,唯識。再提升就中觀見,八不: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八不,那叫八不中道,中觀見,也叫中觀論。中觀見,那就高一層了。再來就是禪宗的俱生智見,頓悟的俱生智見,不用像唯識、八不,唯識還要觀,一重一重的;八不,還要觀八不。禪宗統統不用了,直接單刀直入(就是頓悟),《金剛經》就是頓悟,俱生智見(法身見),見到法身。《華嚴》是叫大圓滿見,那是最殊勝的,大圓滿見。所以學佛他的成就,如果你開大圓滿見,《金剛經》如果圓教的人來看也是大圓滿見,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主要是你的見解,你開大圓滿見,你修行一天等於漸次修的人修一劫。所以這個見有很多種,我們可貴就是說圓頓見,你學金剛般若是學圓頓見,單刀直入,直接叫你成佛的。為什麼有這個差別?見的差別,每一個人他見不一樣,根器不一樣。有的人你給他講一念就能成佛,他沒有辦法接受的。你給他講漸次的,慢慢修、慢慢修,他覺得這個他能接受,佛就跟他講漸修的;如果你能夠接受頓修的,他就直接跟你講頓修的。佛沒有法,完全是眾生根器,眾生根器差別就在見。如果你搞懂了,你修行一日千里,《金剛經》講一日千里。

  『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什麼叫「一掃而空」?我們老和尚都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他在講席當中教我們讀經,不管你讀哪一部經,說經沒有意思,你看這個意思、那個意思,那都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什麼意思?佛沒有意思。所以我們老和尚叫我們讀經,你不要刻意去想這句是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不要去想,想就會打妄想,那就是「成見」,那是你的成見。所以讀經,你「看經聞法」,你不要去想,聽懂就懂,不懂就讓它過去,不要刻意去想、去推敲。就是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清清楚楚,不起心、不動念,就一直讀下去,你就會開悟了,就這麼簡單。你讀經,每一字每一句,你不起妄念,讀那就是自性在自照,那就是照。你去想就變成打妄想,是想了;想,那你就不是照了,所以要把成見放下。這些成見,我們老和尚講得就很直接,就是教我們讀經,讀《無量壽經》也好、《地藏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你就是讀,不要一面讀一面去想意思。讀經,他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讀經這樣讀也會開悟,會悟二空理,人空、法空,會悟。如果一面讀一面想,那就打妄想,那就不會開悟,那就種種善根。所以成見,我們所有的見解,就是不管什麼念頭都一掃而空,心裡空空洞洞的,這樣才會契入。

  『一有成見,便障道眼。』成見一來,你道眼就被障礙住。這個跟你有讀書、沒有讀書,有認識字、沒有認識字沒有關係的。讀書或者沒有讀書,跟這個沒有關係,跟你放下你的成見有關係。反過來講,你書讀得愈多,知識分子他的成見就更多,所以知識分子讀《金剛經》大概很難開悟。所以我碰到那些大學教授我頭就大,因為他肯定不會開悟的,他都是執著在文字相,執著他自己的見解,他怎麼會開悟?所以那些人開悟不容易,那些人都在世智辯聰,難!過去台大有個教授讀《金剛經》說,佛講《金剛經》像兩桶水,一桶倒過來,一桶倒過去,都在重複。我們老和尚聽了笑笑,不敢講他,不好意思,那是有名的教授,又是台大的。台大的出來都貢高我慢,自以為是,他怎麼會開悟?反而那些老太婆容易開悟。六祖他也不認識字,他為什麼會開悟?說明你開悟跟你有沒有讀書、你認識不認識字沒關係,跟你的心清淨有關係、跟你放下成見有關係。你要把成見放下,你一個大字不識,你也開悟了。六祖不都一個例子嗎?六祖一個大字他也不識,目不識丁,他怎麼會開悟?聽人家念就開悟了。讀的人沒開悟、講的人沒開悟,聽的人開悟了,因為他成見都放下了,就契入了。知識分子讀得多,他就是執著那個文字相、言說相,執著在那上面,他不懂得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他就開不了悟。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都是他的成見。所以你說這個難,不難;說難也是很難,你一執著,它就真的是很難。所以《金剛經》我們不懂,不懂沒關係,就讀,讀到你心定下來、靜下來,忽然有一天你接觸到什麼因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忽然你就悟了。你是乍悟,見到寶所,你也會跟須菩提一樣,稀有!說「得未曾有」,從來沒有的,那當然非常慶幸,稀有!這個金剛般若很難得的。我們再看下面七十四:

  【七四、勸信解。約現前勸。明成就。】

  請看經文: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好,我們看:

  【一、清淨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為清淨心。正明住塵即是著相,少著相便非清淨矣。】

  《節要》解釋這段經文,『世尊』,須菩提又向世尊報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有人得到了,聞到這部經,他的信心清淨。「信」這個字,在佛法、世間法都是很重要的,《華嚴經》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我們讀《彌陀經》,佛講難信之法,這個是難信之法,所以信不容易。實在講,所有的佛法都是易行難信,信難。我們現在是信了,實在講我們還是有懷疑,夾雜懷疑,信這個層級也很多。你信心清淨那就生實相,實相就生了,『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你信心清淨,那生實相,這個人就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稀有功德是什麼?有佛出世。六祖開悟的時候說,曹溪有佛出世了,在中國就有佛出世了,那就很稀有,非常難得。

  我們看第一條,『清淨即是無相』。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前面講『不住六塵生心』,這個叫清淨心,心不住在六塵上面,不住著在六塵。我們凡夫心都住著在六塵,想一個人,你住著一個人;想一件事情,你就住著一件事情,都住在六塵裡面,我們很難不住不著。無住生心,住就是你住在那裡、著在那裡了,你想一個人就住著在那裡,想一件事也是一樣,也都有住著,有住著就是製造六道輪迴的業因,以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住著,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統統是住、統統是著,都在起心動念。我們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緣,統統住,都有住。我們吃好吃的也住,不好吃的也住,都住在六塵裡面,色、聲、香、味、觸、法。這裡講「不住六塵生心」,不要去住在六塵生這個心。不住六塵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了了分明,但是心不分別、不執著了,這個功夫很高,這清淨心。

  『正明住塵即是著相』,住塵,你住在六塵就是著相,執著那個相了。我們總是會著相,所以『少著相便非清淨矣!』所以我們為什麼都不能成就,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我們都會執著。你有少少的執著,你心就不清淨。叫我們不執著,我們執著很習慣了,叫我們不執著很難,不著這個也要著那一個,總要抓住一個去執著。叫我們統統放下,這個很難做到。所以修淨土的的確確是一個方便法,你要執著,不然你就執著阿彌陀佛就好了,執持名號,你不要執著其他的,換一個對象,換成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方便法。照禪宗的修法,統統要放下,你連佛也不能執著,統統放下。但淨土允許你執著,這是淨土的方便,淨土就用執持名號,這個方便。執持名號,你執持到最後,執持跟不執持就一樣了,暗合道妙,它這個方便,它究竟奧妙就在這裡,這是淨土法門它的特色。不然你執著習慣了,你總要抓一個東西,你都沒有抓一個東西,好像缺少了什麼,這是無始劫的習氣。現在你就不要著什麼,就執著阿彌陀佛就好了,執著到最後,阿彌陀佛也不執著,那就是了,就是《金剛經》講的,就這樣。我們再看第二:

  【二、『信心清淨』,謂由信此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得一心清淨。雖只說一「信」字,而「解、行、證」並攝在內。】

  『信心清淨』四個字,他只有「信心」,「信」這個字。『謂由信此文字般若』,就是說由於你相信這個文字般若,就是《金剛經》的經文,文字般若,你依照這個文字般若提起觀照般若,你去提起觀照,提起觀照『而得一心清淨』,你心清淨就生實相了,則生實相。但是這個地方,信、解、行、證都包括在裡面,雖然只有講一個「信」字,但是解、行、證也都包括在裡面。因為信,你要去解,解很重要,沒有去理解的信是迷信。我們信佛,大家都信,但不知道佛法是講什麼,什麼道理不知道,這個叫迷信。你透過聽經聞法來理解,這就有解了,你對這個有正確的一個理解,這個時候的信就叫正信。像我們老和尚寫的《認識佛教》,《認識佛教》你看明白了,你信佛就不是迷信,你算是正信。雖然正信,你還是有疑惑夾雜在裡面,還是有疑,為什麼?你沒有透過行去證實,你就會有疑。所以中峰國師講信行願說,「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不是外面得來的,你自己心跟佛的心感應道交的。「如是信者,是為真信。」這樣信,這樣夠不夠?不夠。「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信,沒有透過你這個行,那不能成就你這個信。所以這個行,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透過持名念佛這個行,透過行去證實你相信的這樁事情。要怎麼去證實你相信這樁事情?要透過行,要有具體行動,透過實行去證實你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你念佛念到一心,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了,證實了,的確有極樂世界,的確我可以往生,這個時候的信叫做真信。所以開始信,沒有解,叫迷信;信了之後有去理解,叫做正信;理解之後,透過行又深信;行,證實這個事實就叫真信,真信就這裡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念佛人,你念到見阿彌陀佛、見到極樂世界,那就是實相。所以信解行證,它都包含在裡面,講一個「信」字,信當中有解、信當中有行、信當中有證,就這個意思。這樣當然「則生實相」,所以這個人就成就第一稀有功德。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觀慧,即是奉持金剛般若,離名字言說,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並希望勝果,亦復不著。但驀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清淨心便現一分。便是證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轉凡成聖矣。】

  這一條主要跟我們講『觀慧』。「觀慧」,依《金剛經》講的是要觀照,觀照就叫觀慧。觀慧就是『奉持金剛般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觀照要離心意識觀,離心意識叫觀照,比較淺一點叫觀想。觀想就是你可以想,觀照是你不能想,觀照是最高的。最初的叫觀察,觀察你去看,看外面的境界,觀察。但是你可以從觀察開始下手,觀察會一步一步提升,像觀什麼?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我們比較有下手處,你就觀我現在看到這一些。我看到你們,我是在作夢;你看到我,你也是在作夢,我們統統在作夢,你就這樣觀,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統統是在作夢。觀慧如果深入,慢慢你對這個世間那種分別執著就一直淡化了,深到一定程度就不執著了。佛門實在講,「觀」這個字,我們大家要用功,是在這個地方用功,這個要多講一點,或許對大家用功比較有點幫助。佛法離不開這個觀,我們念佛也是觀,念《十六觀經》不是跟你講得很清楚嗎?我們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念佛怎麼不是觀?一樣是觀,原理離不開止觀。你看《華嚴經》的五止六觀,天台的三止三觀,唯識的唯心識觀,還有四念處觀。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最基本的也要觀,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不乾淨,這個比較粗的,我們比較可以觀的,你先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我們現在受的都是苦,苦苦、壞苦、行苦,三界通苦,人在苦中不知苦,所以要觀苦。觀心無常,我們妄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的心在哪裡?你找不到。妄心,生滅變化,剎那生滅,無常。觀法無我,一切法我們不能主宰,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這個也是觀。

  印光祖師他觀一個「死」,他就自己寫一個「死」貼在他的小佛堂,每一天看,我就要死了、我就要死了,還打什麼妄想?有什麼好計較?就要死了,就是這樣,要提醒自己。但是你要去觀才起作用。以前我們在景美,我們師父也都一個人發一張「死」給我們,但是都還不想死,貼在那邊,看麻痺了。我們師父說,你晚上躺下去,你就是死了。你每天小死死一次,你還不覺悟嗎?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要觀這個是幹什麼?要放下,你晚上躺下去就放下了。我們還有很具體的,我們老和尚講,我們也可以觀,錢放在我的口袋是我的,放在銀行不是我的,這個也可以觀。衣服穿在我身上是我的,吊在衣櫃不是我的,跟我就沒關係了,這個也是觀。這個房子,今天我住在這裡是我的,離開了那就不是我的,你就這樣去觀,這樣觀也幫助我們放下,放下你就開悟了。你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住著,認為這個都是有的,所以你會執著。你要控制它,你要佔有它,你要得到它,實際上你什麼都得不到,那只是妄想而已,所以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觀。觀,我們不能執著,落在空那邊,不是說你什麼都不要做了,不是那個意思;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就不要去執著,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妄的。

  《般若經》不好講,講了怕人家誤會,所以從宋朝以後就很少人講般若。到了民國初年,江味農老居士才提醒大家不能不講,但是講了不能誤會,就是該做的你要去做,但你不要放在心上。你不能說開車我不要控制,我都亂開,紅燈也不用停,就衝過去,反正空!如果學得這樣,那不天下大亂了嗎?過去真有人這樣,以前在圖書館就有一個,他們有一群計程車司機,一、二十個都去聽經、去打佛七,念佛。有一個同修,有一次給我們老和尚報告,他說師父,我現在念佛功夫滿得力的。我們師父說怎麼得力?他說我現在念到我車開過去都不知道那是紅燈還是綠燈;他說我念到常常把客人開錯地方,路都開錯了。後來被我們師父喝斥了一頓,說把我講經的意思都聽錯了,不是那個意思。你開車還是要注意紅綠燈,不然你發生危險;客人如果要去趕飛機,你開錯地方耽誤人家,那你賺人家的錢,怎麼對得起人?才把他糾正過來。所以不要聽到這個,那就不要控制了,不要控制也不要佔有,飯放著讓它煮,燒焦了也不管,那學成佛呆子了。不是那個意思,不能聽錯了,這個我們再說一下,放下是叫你放下心裡控制、執著、佔有那個念頭,你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叫空有不著。般若是空有不著,你不能執著空,執著空比執著有更麻煩,這要聽清楚。我講清楚了,聽錯你自己要負責,不能找我,我要交代清楚。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一條沒講完,我們下星期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