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薰習不斷,增長定慧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三集) 2022/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53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今年第一次接著來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今天是二O二二年(壬寅)正月初九。我們去年學習到經文「顯勝所以」,就是佛明顯給我們說受持這部《金剛經》殊勝功德的所以然,為什麼受持這部經有這麼殊勝的功德,給我們說明。「明隨說福」,就是說明隨緣來解說《金剛經》任何一句經文、一首偈(一句一偈)得的福都不可思議。比前面講的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超過太多太多,無法相提並論,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持這部經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上一次《講義節要》學習到第六條,這個經文我們再念一遍:「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這一段經文,《講義節要》我們前面學習了五條,接著請翻開七十二頁,我們看第四行第六條:
【六、說經即是道場,便與塔廟一般無二,故皆應供養也。】
『說經』,就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就是道場,不一定外面蓋得像寺院、塔廟那個樣子。我們大家都看過,特別在大陸,佛塔、佛的寺廟(寺院)。不一定是在寺院、佛塔,只要有「說經」的地方,它就是道場。像我們這個講堂,是在大樓裡面的,也不是大的寺院、佛塔,但是此地有說經,這個地方就是道場。甚至你在郊外,像佛陀時代,常常佛跟弟子在郊外,在樹下,大家盤腿一坐,佛就開始講經了。那都是樹木,樹林,他講經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道場。所以有說經的地方,無論是什麼環境,都是道場。還有現在網路、電視,你看網路、電視,我們一開,如果法師在講經說法,網路、電視就是道場。現在每個人家裡大概都有電視、都有網路,衛星電台你一打開,像我們老和尚講的經,電視機一打開,就在那邊講經了,那個地方就是道場。所以道場也就是任何地方,只要有說經的地方,『即是道場』。『便與塔廟一般無二』,跟我們看到的佛塔、寺廟,「一般」就是說一樣,就是沒有兩樣,是一樣的。『故皆應供養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都應該來恭敬供養。恭敬供養法寶,這個地方有說法,佛弟子都需要(應該)來供養。這條就是給我們說,說經的地方就是道場,不一定是一個寺廟的樣子、佛塔的樣子,不一定。只要有說經的地方,都是道場。我們再看第七條:
【七、《法華》云,能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是人則為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法華》然,一切經皆然。】
這個是《法華經》講的。《妙法蓮華經》,簡單講就《法華經》。在《妙法蓮華經》裡面,經文裡面有講到,『能為一人說《法華經》』,就是聽眾只有一個人,不是很多,一個人。你能夠為一個人,為他說《法華經》。那是不是一定要說整部的《法華經》?也不一定。這裡講『乃至一句』,「一句」,那就很短,四句合起來一首偈,還沒有半偈,還沒有半首偈,只有一句。「乃至一句」,就是只有一句,就是《法華經》裡面任何一句經文,你為一個人說,為他說一句經文。『是人則為如來所遣』,「是人」就是說這個人,就是如來派遣他的,派遣來『行如來事』。「行如來事」,就是等於代表佛來講經說法。雖然說得很少,只有一句,也是「如來所遣」,如來所派遣的,他行如來事。『《法華》然,一切經皆然。』《法華經》是這樣,任何一部經都一樣的。任何一部經都一樣,不是說只有《法華經》講一句是這樣,所有的經,任何一部經,你講一句,為一個人講,都是為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我們再看下面第八:
【八、實相,佛之法身也。而為此經所明者。故『如佛塔廟』。塔廟必供佛像,必有經法,必有僧眾。故一言「塔廟」,即是住持三寶所聚之處。】
這條給我們講『實相』,「實相」,這兩個字。在大乘經典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實相」、「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說我們看到宇宙這一切萬事萬法它事實的真相,簡單講叫實相。它的事實真相是什麼?這裡給我們講,『佛之法身也』。「佛之法身」,什麼是法身?佛有法身,我們也有法身。我們學佛,總是要消歸自性。佛講法身,佛有法身,一切眾生也都有法身,只是佛他證得這個法身,我們迷失了法身。法身在哪裡?法身就在我們眼前,但我們迷失了,不知道。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在印度的梵文,叫毘盧遮那,說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就叫法身佛,翻成中文就是法身。毘盧遮那翻成中文意思是遍一切處,法身在哪裡?遍一切處。到處都是法身,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法身它是本體,盧舍那佛就是報身佛,應化身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應化身,應身。他來示現投胎、出生、修行、成道、入涅槃,是應身,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有父母、有生長的環境等等,跟我們一般人一樣,這個應化身。化身,他是無中生有,他突然出現的,後來又消失了,又不見了,這個化身,變化身來的。本經講的實相,就是講佛的法身;講佛的法身,也就是講我們每個眾生的本體,每個人都有法身。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開示裡面,第一時開示,「人人本具,箇箇不無」。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如來智慧德相完全一樣,但是問題在哪裡?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有妄想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明明就在眼前,迷了。所以法身在哪裡?就在眼前,我們二六時中,從來沒有離開法身。講得再具體一點,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哪一個人沒有?你的根中之性,那就是法身,那是遍一切處的,無所不在。
『而為此經所明者』。實相,佛之法身,是此經(就是《金剛經》)所要說明的,讓我們去悟入證得自己本有的法身,就是證得實相,你去證實這個事實真相。見到事實真相,在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什麼?見到自性,也就是見到實相。用白話一點講,見到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你見到了,見到真相。現在真相在我們眼前,我們見不到,我們見到的是妄相,是虛妄相,不是實相。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相,那實相在哪裡?實相就在這個虛妄當中。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的開示也非常好,那個開示我們看懂,你再來看這個就能理解了。佛開悟了,開悟了,他看到這些生滅皆無生,無生在哪裡?無生就在那個生滅當中,在生滅當中看到無生。我們凡夫,我們是在無生當中,只有看到生滅,沒有看到那個無生。所以中峰國師用鏡子來比喻,「如鏡現像」。我們大家都照過鏡子,鏡子,人來來往往,每個人都照照鏡子,什麼樣的人來,它就現什麼樣子。來來去去,那是無常的,生滅的。來了,就現這個相;走了,這個相就沒有了,生滅相。森羅萬象,鏡子都可以現出來,這是比喻形容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就像鏡子裡面看到所有的萬事萬物一樣,萬事萬物,千變萬化,一下這個來,一下那個來。一下這個來就要走了,另外又一個人來了,不一樣,千變萬化,千差萬別,森羅萬象,都現出來。這些相是什麼?生滅相。出現了,生了;他走了,沒有了,滅了。我們這個世間不是這樣嗎?生滅變異。生滅當中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我們只看到生滅的,我們沒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我們只看到鏡子那個相來來去去,有生有滅,我們沒有看到鏡子,它如如不動,它都沒有生滅。你看到鏡子,那個鏡子無生,生滅從哪裡來?從那個無生出來的。那個生滅到最後回歸到無生,回歸到不生不滅。所以「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這個我們大家念得很熟悉了。所以鏡子,比喻我們的法身。我們的法身是不生不滅的,「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都是講這個事實真相。所以「而為此經所明者」,這個事實真相,這部《金剛經》就是說明這樁事情。所以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讀中峰國師的開示這個白文,實際上《金剛經》學一學再看這個文,那我們的體會會更深入一點,會比較更深入一點。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故如佛塔廟。塔廟必供佛像,必有經法,必有僧眾』。上面講,實相是佛之法身,是這部經所要說明的。是因為這個緣故,「如佛塔廟」,如佛塔、佛的寺廟。「塔廟必供佛像」,因為塔廟它必定有供佛像,或者供佛的舍利。也「必有經法」,必有經法就是說有經典。像我們這個講堂,有經典,有佛像,也有僧眾,有出家人。這個就是什麼?『故一言塔廟,即是住持三寶所聚之處。』你看到佛像、看到經典、看到出家人,佛法僧,這個叫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我們一般皈依三寶,不是去皈依這個住持三寶,那就搞錯了。你去皈依住持三寶,就變外道了。佛法是內學,我們皈依錯了,就變成外道了。我們佛弟子怎麼會是變成外道,這個叫做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外面沒有學佛、沒有皈依的人,那是佛門外面的外道。所謂外道,就是心外求法。你不知道回頭,往你自己內心去找,你到外面去找,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你永遠找不到答案,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就變成外道了。所以,除了佛以外都是外道,凡是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不但不信佛的人他心外求法是外道,信了佛,皈依三寶了,甚至三壇大戒都受了,出家幾十年了,他還是心外求法,那還是外道。
所以皈依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這個住持三寶。而這個住持三寶它的作用,就是啟發我們每一個人回歸自性三寶,它是啟發我們的。提醒我們、啟發我們的,你看我們做早晚課,不是都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嗎?包括我們做三時繫念,到最後念三皈依,也都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自是什麼?自己、自性。就是外面的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是這個作用。外面的住持三寶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住持三寶,我們也不知道回歸自性三寶。你自性有三寶,你自己不知道,所以必須有住持三寶這個形相來啟發我們。看到佛像,我們才會想,這是什麼?佛。什麼是佛?我們學佛要怎麼樣學,才會成佛,才會跟佛一樣?所以佛像,也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見賢思齊」。你看到孔子像,就想到孔子的一生,他的教誨,孔子是聖人,我們要學習像他一樣,向他看齊。佛已經成佛了,我們學佛,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樣,他來啟發我們的。法是經典,經典主要念給我們自己聽。經典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標準,法是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我們依這個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那才是真正皈依法。僧,看到出家人這個形象,不要理會他有沒有修行,他修得怎麼樣,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看到這個形象,就知道這個形象是啟發我回歸自性清淨心。我們自性清淨心本來沒有污染,現在被五欲六塵污染得很嚴重,我們要回頭。所以六祖給人家授三皈依,他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再說明。六祖當時為什麼給人皈依這麼講?肯定當時就有很多人對佛法僧,他不了解,誤會了;誤會了,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變成外道了。所以就要特別說明,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一言塔廟,即是住持三寶所聚之處。」講到塔廟,就是住持三寶所在地,佛塔、寺廟就有住持三寶。我們再看下面一條:
【九、說經之人,代佛宣揚,便同真佛在此。說此大法,紹隆佛種,便是住持三寶。故曰『如佛塔廟,皆應供養』。】
這是講,『說經之人』。無論在家出家,「說經之人」,他是『代佛宣揚』,代理佛來宣揚佛經。因為佛不在世了,代理佛來宣揚。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菩薩、羅漢,他們也到外面去弘法,那也是「代佛宣揚」,也是代表佛到各地去弘法(講經說法)。說經,『便同真佛在此』,跟真的佛在這個地方就一樣了。『說此大法,紹隆佛種』,這個大法,除了《金剛經》,所有大乘經典都是大法。大法就是大乘經典,說大乘法當然不容易,說人天善法比較容易。說出世間的小乘法,那就比說人天善法要難了,接受的人就少了。你說大乘法,比說小乘法更難,因為現代很多人他不相信大乘佛法,他說大乘非佛說,他只相信小乘。所以講大乘經典,比講小乘經典更難。但是你沒有說這個大法,就沒辦法「紹隆佛種」,大乘法才能成佛。所以,說此大法,紹隆佛種,『便是住持三寶』。有佛像、有經典、有說經的人,這個就是住持三寶。『故曰如佛塔廟,皆應供養。』只要有說經的地方,那跟佛的塔廟是一樣,都應該要去供養。我們再看下面第十條:
【十、雖說說經處,意實在人。然而尊重說經人若此。倘說經人,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妄談般若,誤法誤人。其罪業之大,亦不可言喻。此又說經者所當知,應兢兢自審,不可少忽者也。】
這條非常重要。看到前面說,說《金剛經》功德這麼殊勝,說經的地方,大家都要來恭敬供養。這個地方,特別再給我們補充說明。『雖說』,雖然說,『說經處』,雖然說說經的處所,這個處所就是地點。『意實在人』,它的意思實在是在人,主要是講人。因為說經一定要有人,法自己不會去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經典還是要人去說、去講,去弘揚,經印出來,經典它自己不會去講。所以經還是需要人去講說,去弘揚,「意實在人」。像我們淨老和尚一生講經說法,六十年。他老人家如果一生沒有講這麼多,講這麼清楚、講這麼明白,實在講佛經我們自己拿來看也看不懂。「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我們也看不懂。聽過他老人家的講解、說明、介紹,指導我們怎麼去修持、怎麼學習,我們才知道經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不然經典擺在那裡,我們也不認識。所以,意實在人,那個主要的意義是在人。
『然而尊重說經人若此』,「然而尊重說經人」,大家對這個講經說法的人這麼尊重、這麼恭敬供養。『倘說經人』,「倘」就倘若,就是假若、假如的意思,倘若講經這個人,『非法說法,法說非法』,也就是說亂講,『妄談般若,誤法誤人』。現在這個時代是很多,但是我們不便去講。他講的不是佛法,拿著佛經,講的不是佛法,把經義曲解了、錯解了。「妄談般若」,亂講,他也拿著《金剛般若》,然後亂講一通,妄談。妄談,當然「誤法誤人」。『其罪業之大,亦不可言喻』,當然罪過太重了,妄談般若罪過是最重的。縱然淺談般若都有過失,淺談是沒有說錯,但講得沒有深入,大家得不到受用,這個都有過失,但是當然就比較輕,沒有妄談這麼嚴重。妄談是給人家誤導,誤法誤人。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般若,自從宋朝以後就很少人談,怕談般若。為什麼?講錯一個字,就墮五百世野狐身,不敢講。講的人不敢講,他也怕去誤導人,怕聽的人他聽錯了,所以不敢講。只有禪宗還有在講這個,其他的宗派就很少了,大家害怕去談般若,就避而不談。避而不談也不行,般若在佛法當中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是佛法的中心。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般若經》講二十二年。講了二十二年,幾乎接近一半,可見得它的重要性,核心在般若。如果我們學佛沒有般若,學得會枯燥無味,伏不住煩惱,很容易退轉,不然就著魔。可見得,我們沒有看到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我們不知道般若的重要性。過去我們也是很害怕,不敢談,這個態度也是不對,應該要學習,當然不能學錯了。所以江老居士講,不能怕談般若,不能淺談般若,更不能妄談般若,妄談就是亂講,那更不行。應該要深談般若,要深入的去談般若,才有受用。你沒有深入,就沒有受用。所以般若也是不管修任何法門都很重要的,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你有般若來幫助念佛,你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這裡特別給我們說經的人提出警惕,你不可以妄談般若,「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那個罪業很大。
所以『此又說經者所當知』,這個也是說經的人所應當知道的,『應兢兢自審』,自己要去審查,『不可少忽』,不可以疏忽。說這部經的確不容易,你沒有深入,淺談般若還好,只是比較淺,沒有給人誤導,怕的是妄談。所以我們說經的人要注意,要注意這個提醒。好,這段經文我們學習到這裡。這段經文,主要是講說經的地方,乃至四句偈,講一句、一偈的經文,這個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該去供養。講說經的處所,我們要尊重。我們再看下面這句經文,在七十三頁,科判標題是五十七:
【五七、明盡持福 正明盡持】
我們看「經文: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說個一句一偈,都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盡」,就是說他全部都能受持、都能讀誦。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言『受持』復言『讀誦』者,明其必能領納修持,方為真能讀誦。以經義無盡,時時讀誦、時時有悟處,薰習不斷,增長定慧,受持之力,日益進步。】
這句經文講,「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這裡給我們說明,講『受持』又講『讀誦』,什麼叫「受持」、「讀誦」?『明其必能領納修持』,「明」是明白、明瞭,明瞭這個經義,經的真實義明瞭了。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明瞭了,明瞭經義,能夠領納、能夠領會,進一步你修持,照這部經佛教我們的這樣去修,『方為真能讀誦』。什麼叫「真能讀誦」?就是必定要明瞭,能夠領納、能夠去受持,那才是真正能夠讀誦。讀誦是為了受持,所以講受持讀誦。讀誦為了受持,所以大乘經,我們常常看到佛講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所以讀誦要知道去受持,受持必定要領會、領納經裡面的意思,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行為去落實、去修持,這個才是真正讀誦的一個目的。所以讀誦是幫助我們受持。
『以經義無盡』,經的意義無有窮盡,『時時讀誦、時時有悟處』。同樣的經文,我們一直念、一直念,我們每一個時候所悟的都不同,「時時有悟處」。所以要「時時讀誦」,你每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遍遍都不一樣,你的體悟也不一樣。『薰習不斷,增長定慧』。經教常常薰習,不間斷,每一天都薰習,這個就增長我們的定慧。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講,他老人家,以他自己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就是說他這一生為什麼能夠保持不受這些五欲六塵的誘惑、污染?他就是每一天不放棄經教,天天都要讀經、講經。天天薰習不斷,這樣增長定慧,如果一天、二三天沒有薰習,那就退轉了。如果一段時間、長時間沒有薰習經教,我們又不曉得迷惑顛倒到什麼情況?就是隨五欲六塵迷惑顛倒,隨波逐流,不曉得漂到哪裡去了?自己也不知道。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接觸的統統是誘惑,統統是污染。我們每一天,每一個人都帶一部「污染機」在身上,隨時準備接受污染。這個我們要覺悟,的確這個不是好東西,的確是不好,擾亂我們清淨心。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在這個大環境(大染缸)也很難避免。但是我們在這個大染缸當中,我們還是要注入一股清流,就像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的,「清珠投於濁水」。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大染缸裡面,這個大染缸,水都是污濁的,五濁惡世。我們現在是身在五濁惡世,怎麼可能不受污染?不可能不受污染。所以我們要提起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就是清珠,大染缸裡面投入這個清珠,把這個五濁惡世用這句佛號圓轉成為五清善世。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開示的,你念這句佛號就圓轉五濁惡世,圓就圓滿,這個五濁惡世用這句佛號把它轉過來變成五清善世。就是中峰國師講的,「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所以我們在這個極端的污染當中注入一股清流,就是這個佛號。
《金剛經》也是一樣,《金剛經》幫助我們念佛,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實在講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現在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因為我們被污染,執著,我們看不破,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我們念佛功夫就不得力,不得力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很多地方,他也提醒念佛人,因為他本身也是念佛的。他「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以般若來幫助他念佛,也是很有需要。所以我們一般根器的人,的確是需要這樣的一個補助。畢竟我們不是像那種老實念佛的人,我們不是鍋漏匠、海賢老和尚那樣的人。我們不是那樣的根器,我們想老實,老實不來。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很多,很多地方都講到,他說你的心受到污染,你怎麼老實?你怎麼放得下?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勸念佛人,也是要薰習《金剛經》,有般若的修學。我們天天讀經,薰習不斷,會增長我們的定慧。我們多讀一遍,有一遍薰習的種子。我們念佛也是一樣,你多念一句,有多一句的功德,薰習。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我們常常都忘記念佛,這是我們現在的大毛病。夏老他念佛說,佛號要搶救,搶救一句是一句,要搶救。我當時看到這個搶救,念佛念到要搶救。搶救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多念一句就是多一句的功德,多念一句是一句。你多說一句沒有意義的話,多說一句廢話,這個沒有意義,沒有幫助。多念一句,你有一句的功德,但是我們不認識,不知道這句名號它的可貴,所以我們常常忘記。現在我們都念佛機來提醒,這個念佛機,念佛機它不會停的,用念佛機。我們常常會中斷,念佛機提醒我們念佛,就像念珠也是提醒我們念佛。所以誦經、念佛、聽經都是薰習,這個都是幫助我們增長定慧的。『受持之力,日益進步。』就是說你每一天這樣薰習不斷,你每天都會進步。天天都有悟處,你就愈來愈歡喜,法喜充滿,這個就是我們學習這部經有受用了。我們學佛沒有受用,就是整天生煩惱,不是煩惱輕智慧長,是輕煩長智慧輕,那就退步了。不但沒有進步,一直在退步。我們再看下面:
【二、若非盡受盡持,豈能頭頭是道,為眾隨緣而說也。】
『若非盡受盡持』,就是如果沒有盡受盡持,怎麼能夠『頭頭是道』,為大眾隨緣而說?《金剛經》隨便拈一句,就可以隨各種因緣來給大家說,當然要「盡受盡持」。我們再看下面:
【三、如來之意,實欲人人既能受持,又能為人演說。世尊說此經法,實望人人成就,而成就必須自度度他,二利圓滿方可。】
這一條跟上面第二條有相關。你沒有盡受盡持,怎麼能夠頭頭是道?怎麼能為大眾隨緣而說法?這就做不到了。如來的意思,『實欲人人既能受持,又能為人演說』。每一個人都能夠受持,也每一個人都可以為人演說,不一定出家人,在家人一樣可以為人演說、自己受持。你看江味農老居士,他不是出家人,他是在家人,在家居士,他真的深入《金剛經》。所以要受持,才能為人演說,你沒有真正的受持,盡受盡持,那就不能夠為人演說了。在唐朝,六祖以後,中國禪風大盛。達摩傳這個禪到中國來,那是南北朝的時代,南朝梁武帝那個時代。他來,去面壁九年,只遇到一個慧可,真正大徹大悟,衣缽傳給他。慧可一直傳,傳到五祖弘忍都是單傳,一代傳一個,只有一個。五祖傳給六祖,到六祖這裡,六祖以上的都是單傳,五代都是單傳。六祖是「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六祖傳了四十三個開悟的,他的弟子有四十三個開悟。四十三個再去傳,所以後面禪宗建立五個宗派。所以那個時候老太婆、小孩子、婦女(女人),開悟的非常多。你看唐朝龐居士,他們一家人統統大徹大悟了,往生就很自在,父親說什麼時候要往生了,女兒比他早走,說走就走。龐居士很有名,那是居士,他太太、女兒都是居士,不是出家人。還有一個法師,他寫《青龍疏鈔》,註解《金剛經》。然後他好像到外面去參學,他要去講他的註解《青龍疏鈔》,以前都挑著擔子,他那個註解用擔子挑。以前都是走路,穿草鞋,所以古時候參禪,要參方,參方都是走路。以前交通不便,都穿草鞋。他的《青龍疏鈔》,註解好了,他想要去講他的註解,挑了《青龍疏鈔》就往城裡去了。路上肚子餓了,看到一個老太婆在賣點心,他想肚子餓了,買個點心來吃。他就過去了,他說我要買一點點心來吃。老太婆問他:你挑的是什麼?他說:我這個是《青龍疏鈔》,我要去講我的註解。那個老太婆,賣點心的老太婆說:《金剛經》。那我請問你:你剛才說要買點心,《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哪一個心?你要點過去心、點現在心,還是點未來心?結果這個法師被那個老太婆考倒了。他的《青龍疏鈔》,註解這一大套的《青龍疏鈔》,被老太婆這麼一問,被問倒了。要點哪個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哪個心?答不上來。賣點心那個老太婆,也是開悟的人。所以那個時候禪風很盛,老人、婦女、小孩,開悟的很多。六祖傳很多,「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所以《金剛經》,若非盡受盡持,你怎麼能為大眾演說?這個不容易。我們學習這個,我們老和尚他是用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我是學老和尚他老人家節錄的,不然我們怎麼有辦法去講這個。我們也不能拿來亂講,妄談般若,到時候下地獄。所以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一個依據。所以如來的意思,就是人人都能受持,又人人都能為人演說。你看那個老太婆,她也是在演說,她在賣點心,那個法師碰到高人了,高人原來是那個賣點心的老太婆。他不曉得要點哪個心?所以你能夠受持,也才能為人演說。所以世尊說法,都希望人人都成佛,都成就。
『而成就必須自度度他,二利圓滿方可。』實在講度他也是自度,自度也是度他。《金剛經》前面講要發願,我們現在念三時繫念,我們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也要念一遍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念是念了,怎麼度?你要怎麼度,無邊?一個眾生我們就度不了,無邊怎麼度?我們就是口念,都是口念。如果你學了《金剛經》,那真的度眾生,不是一般的度眾生。你看《金剛經》講,從非想非非想天到蜎飛蠕動,蟑螂、螞蟻,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一切眾生統統要度到入無餘涅槃,統統要度到他們成佛,要發這個願。眾生實在不好度,你要發這個願,這些統統要度。但是後面又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兩句要去參,這一句就是破除我執、我見的。叫我們發願去度眾生,眾生那麼多。我們為什麼變成凡夫?為什麼六道輪迴?都是我執造成的。我執,你就會起這個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從我。有我就有人,有我就有別人,有人就很多人,有很多眾生,所以我相、人相、眾生相。我執念念不斷,叫壽者相。妄念一個接一個,相續不斷,這個叫壽者相。壽者相的意思,是我們的妄念念念不斷,叫做壽者相。後面那個相都從我相發展出來的,實在講就是一個我相。《金剛經》就是破我(我執)的,你發願度眾生就是要把我執化解。所以起心動念,就是你要度這些無量無邊的眾生;起心動念,都是想去度這些眾生。不是起心動念為我想,為我想就我執愈來愈嚴重。起心動念就是要去度眾生,不知不覺我執就化掉了,就化解了,這個也是比小乘去破我執要巧妙方便的地方。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不要想我,要想度眾生。你想度眾生,也不能執著度眾生的相。我度了眾生,我發了願要度眾生,不能執著,這樣又是我相、人相、眾生相。你發願度眾生,但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天天在度眾生,但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二邊都離了。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不著空,也不著有,所以它的奧妙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常常念四弘誓願,做三時繫念我們念得都很熟悉了,但是有一天我也想到,我們念這個滿空洞的,眾生我一個都度不了,無邊眾生怎麼度?但是你稍稍去涉獵《金剛經講義》,你稍稍一點體會,你就會覺得很切實,這個真的人人都能做到,關鍵是我們心裡的念頭你能轉得過來。所以「自度度他,二利圓滿方可。」所以沒有深入《金剛般若》,我們很難圓滿,很難圓滿自利利他。好,我們再看下面:
【五八、正明所以 約成就正顯】
請看經文: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彌陀經》云:「釋迦牟尼,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五濁惡世中,得阿耨菩提。」甚難希有,即第一希有也。】
這段經文,佛又告訴須菩提,『當知是人』,「當知」就是應當知道,「是人」就是這個人,就是上面講的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般若》,應當知道這個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個人,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只要你能夠依照上面講的這樣來受持讀誦,都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講義節要》給我們解釋,什麼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印度的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
『《彌陀經》云:釋迦牟尼,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五濁惡世中,得阿耨菩提。甚難希有,即第一希有也。』《彌陀經》的經文,我們做法會常念,大家很熟悉。說實在話,《彌陀經》這段經文,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如果我們沒有去讀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我們也看不出來。釋迦牟尼佛他怎麼在五濁惡世成就這個甚難稀有之法?怎麼能夠在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就是念阿彌陀佛,他念阿彌陀佛成就無上菩提的。這段經文佛講,我在這個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說這個法甚難,很難信。大家不相信,很難信。所以現在很多人不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們不要感到很奇怪、很驚訝。我們都相信,你怎麼不相信?所以,我在網路電視看到一個法師,出家人,他在辦禪修營活動,接引很多外國人,我聽他說他不相信有西方淨土。如果我們這些年沒有聽老和尚講經,沒有常常念《彌陀經》,我們聽這麼講,我們會覺得很驚訝。一般不學佛的人不相信,理所當然,因為他不信佛,反正他什麼都不信。信佛的人不相信,我們覺得為什麼他信佛還不相信?又是出家人,他為什麼不信?我們乍聽之下也覺得怎麼會這樣?後來又想到《彌陀經》佛說,「難信之法」。我們就明白了,這個很正常,因為這個法門就很難相信。行不是很難,信難,所以稱為難信之法。所以《彌陀經》,佛講了兩遍的「難信之法」,是難信當中的難信。難信之法能信,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當然是「甚難希有」,第一稀有的。為什麼第一稀有?因為它難信。難信你能信,你成就了,當然這是第一稀有。如果大家都能信,那就不算是稀有,稀就是很少。所以我們現在聽到別人說不相信,甚至出家人講的,我們也不要感到奇怪,佛很早就講了,這難信之法。我們再看下面:
【二、『當知是人』,福慧雙修,自他兩度,便得直趨寶所,大有成就。便知其福德,遠勝於以充滿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者。】
第二,『當知是人』,「當知是人」就是應當知道這個人。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這個人,『福慧雙修,自他兩度』,必定是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便得直趨寶所』,他就可以直接進入寶所,不要拐彎抹角,不要走些迂迴的路,很直接的就進入寶所。『大有成就』,這個成就不是小成就,是大成就。『便知其福德』,有大成就,就知道他的福德,『遠勝於以充滿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者。』你看,無量無邊大千世界的七寶統統拿來布施,你受持《金剛經》一句一偈,自己受持又為人演說,這個福德遠遠超過充滿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講這個,一般人他不能相信,一般人不能相信,他不能理解。為什麼他不相信?因為他不理解。為什麼?大家都是看物質,有形的,布施多少,做多少好事,他覺得這個很實在。那個七寶他拿來,他物質生活就改善了,他覺得這個才是真實的。那個經文,一句經文,他感受不到有什麼利益。他為什麼感受不到?他不了解。比如說,我們現在講「慈濟」,慈濟實在就是佛教的名詞,慈悲救濟。現在的人,他慈濟停留在物質上的救濟,救急,急難,只是在這部分。這部分,大家都能夠理解的,看得到的。實在講,佛講經說法,那才是真正的慈濟。這個慈濟一般人就不懂,為什麼不懂?不理解。為什麼不理解?他沒有聽經聞法。他聽經聞法,他明理了,他就了解了,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寶,認識了。我們人的急難太多了,生活當中,這個不是根本的,我們根本的大難是什麼?生死。《無量壽經》講,「云何出離生死大難」。生生世世都在生老病死,那才是最大的災難,生死事大。那個才是真正的大災難,但一般人他不想去解決這個大災難,解決現在生活當中遇到的小災難,重視這個小災難,他不重視這個大災難。這部經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大災難,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再多的七寶去布施,他還是在六道生死輪迴。大家想想,這兩個比較,就沒有辦法相提並論了。你怎麼去比?錢再多給你,你還是要六道生死輪迴。《金剛經》一四句偈,就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了,那些七寶怎麼能相比?當然這個福德遠遠超勝,一點都不誇張。你明白了,就覺得是,沒錯;不明白,你就覺得怎麼可能。所以還是要明理,聽經聞法明理,才知道這部經它的殊勝在哪裡。為什麼佛這樣來比較?就是要讓我們了解、明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