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修行要懂觀照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八集)  2022/1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68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第八十八頁,從第三行,六十八這個科題看起。

  【六八、不著廣大相】

  請看經文: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們今天從這段經文看起。這段經文,在科題給我們提示了,就是『不著廣大相』,不執著廣大相。我們一定要舉一反三,廣大相不執著,細小的相可以執著嗎?一樣不能執著。所以舉出一個,我們就要舉一反三,就是都不能執著。大是對小講的,都是相對(對待),不執著就超越對待了。『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們一般人不知道如來說法的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看《金剛經》,有些大學教授他看了都搖頭,好像都是在重複的,講一些他聽不懂的。不懂是真的,我們要真懂就明心見性了。「如來說世界」,我們眾生的問題就是在著相,執著。我們眾生跟佛其實是沒有兩樣的,在於一個覺悟、一個迷惑,我們是在迷惑當中。為什麼迷惑?著相,著相就迷了,迷在相上面,去執著那個相,我們現在問題是出在這裡。講一個「世界」,我們就認為真有世界,這個世界真有,我都看到了,也接觸到了,這真有世界,我們把眼前世界這一切也都執著它真有,問題就出在這裡。執著這個世界真有,那會怎麼樣?就是我們常常講,你放不下。不執著,實在講放下就不執著。你說我放下了,還滿執著的,你放下什麼?這個我們講粗淺一點。

  在我們的觀念當中,這個世界真有,但是佛他說法巧妙,他也不否定(沒有這個世界),但是佛說「世界非世界」,那個世界不是世界,「是名世界」。這個「非」就是說它那個相是虛妄的,不是真的。那我們認為是真的,真有,佛給我們說非,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不是空空的,這個世界都沒有了?有,「是名」就是有這個相,但是那個相是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把它當真,但是我們把它執著(當真),自己產生障礙。它本來沒有障礙,如果有障礙,《華嚴經》怎麼會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講到最高,講到事事無礙,事跟事都沒有障礙。它是虛妄相,所以它沒有障礙,我們把它當作是真的,那就有障礙。實際上,事實還是沒有障礙,但是我們執著就產生障礙,這個障礙就產生於我們的分別執著,產生在這個地方,一分別執著就計較人我。這個世界的問題那麼多,怎麼來的?不都從這個地方來的嗎?分別、執著、計較,演變成競爭、鬥爭、戰爭,根源就在這裡。如果大家都了解事實真相,不會爭了,那就變極樂世界了,不會是五濁惡世、娑婆世界了。所以佛並不是說沒有世界,有世界,但是它是非世界,你不要執著那個相。有那個相,但是你不要執著;你不執著,那個相不妨礙你,所以才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有妨礙,它怎麼會沒有障礙?我們一般人聽到這樣講也很難理解,明明就有世界,我眼前看到這個世界都真的,怎麼非世界?「是名世界」。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知「微塵非微塵」,則『世界非世界』,不言可知也。】

  這一條文字上也不多,很簡單,關鍵要在『知』這個字上面,「知」就是你是不是真正認知到這個事實真相。認知什麼?『微塵非微塵』。微塵就是物質體積最小、最基本的一個單位,這個世界是很多微塵它集合起來形成這個相,形成整個宇宙現象,這些現象,基本的物質都一樣,都是微塵,只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現出很多種不同的物質,動物、植物、礦物。這些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都是微塵,你一層一層給它分析,分析到最後就是微塵。微塵是不是真的?佛講,微塵也不是真的,就是這個最小的物質。現在量子力學家也研究這個,研究到最小了,原子、電子、夸克,夸克相當於佛經講的微塵、鄰虛塵,再分就沒有了,就空了,接近虛空了。現在量子力學家又再追這個最小的,微塵從哪裡來的?從哪裡出現的?後來發現是我們人的念頭波動產生的現象。所以現在科學家也證明佛在《金剛經》講的,的確這些相是虛妄的,透過我們的心念(起心動念)現出這個相,現在科學證實了這一點。所以講到最後,整個世界怎麼來的?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出現的。所以「微塵非微塵」,微塵也不是真的,『則世界非世界』。因為世界都是微塵集合形成的,大就是世界,最小就是微塵。廣大無邊的世界,世界重重無盡,但這個世界都是微塵去集合形成的。微塵非微塵,當然世界就非世界,這個就『不言可知』,不要講也都知道了。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合此二節經文觀之,是令修持般若者,無論何種境界,大相小相,皆應不壞、不著。】

  『合此二節經文觀之』,「二節」就是兩段經文,我們來觀察。這個是要我們『修持般若者』,修般若智慧的人。『無論何種境界』,不管什麼樣的境界,這個境界的相,『大相』還是『小相』,小,小到微塵;大,大到整個太空、宇宙,『皆應不壞、不著』,就是說你不需要去破壞那個相,你只要不執著就好了。好像鏡子裡面照的一些景象,它有沒有妨礙鏡子?沒有,鏡子乾乾淨淨,正當現相的時候它還是乾乾淨淨,它沒有妨礙。所以不需要去破壞它的相、去去掉那個相(我不要那個相),你只要不執著就好了。就是不要去破壞、去排除,只要不執著(不著)就好。所以不善學的人總說無相,這個相是虛妄的,就是避開那些相;佛的教學不是教我們去除掉那些相,叫我們不要去著那個相。你說看到這個花花世界,那些相我們不要看,我們都不要著相,找一個山洞去躲起來;那個山洞還是個相,一個山洞的相,你怎麼去避開那個相?所以關鍵要懂這個道理,就是你不要執著,不執著就沒事了。為什麼不執著?這裡給我們講,它不是真的。就像我們看鏡子裡面的境界相,我們看電視螢幕;我們現在幾乎每一個人都看手機,那都有相。看這些相,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是虛妄的,看看,你不執著就是在修行。

  所以佛法的修學,實在講關鍵在會不會,如果你會修,哪一法不是佛法?不是說經典才是佛法。如果不會修,你拿了《金剛經》也不是佛法,你不懂,不會。如果會修,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做那個貼紙,這個我們講過很多次。講很多次,也不算多,為什麼說不算多?我們不著相了嗎?我不執著了,但是人家罵你一句,我看你的反應怎麼樣?如果難過了三天,那著相了。不著相怎麼樣?若無其事,因為無我相,你罵誰?我們現在人家罵我們,為什麼會生氣?你罵「我」,我相,對不對?如果我無「我」,他拳頭打就打虛空了。我們現在這個根深蒂固的執著不容易破,所以你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慢慢會比較淡,到以後慢慢的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多次提起,我們老和尚也講了一輩子,講了六十年,重複的我們也常常聽,聽得耳熟了,甚至我們都記得印象很深,都可以講給別人聽了。但是他老人家的標準,就是為什麼一直講?師父,這個我聽過了,你講多少次了,我都會背了。這樣會背,你記得,是不是及格了?這個及格的標準,我們老和尚常講,你要做到才算及格,你會講不算。你要真正在生活當中去落實,那才算及格,那就可以不用講了。如果你還做不到,還是要提醒,提醒到你做到為止。好,我們接著看下面:

  【六九、示不著身相持】

  請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這段經文是給我們開示,這個『示』就是開示,佛給我們開示,不執著身這個相,這樣來受持。我們凡夫不執著這個身,那執著佛的相行不行?不行,佛的相你也不能執著。所以佛就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就是你的意下如何?這個是問話。『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三十二相」叫做佛相,佛這個相是三十二相。如來呢?它這個經文問,你可以在三十二相,就在這個相上見如來嗎?『不也,世尊。』這是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如來跟佛的意思不同,如來是性體,是性;三十二相是相,是佛相,那個相是從那個性所生的。所以講佛就是講那個相,講如來就是性,性相不二。這裡就是佛問須菩提,你可以三十二相來見如來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

  下面就是說明,給世尊報告。『何以故』,為什麼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因為如來是性體。『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那個相也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我們要記住。我們老和尚貼那個透明的貼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凡所有相是包括所有的相,他沒有說三十二相除外。除了三十二相以外,其他是虛妄的,就三十二相是真的,佛沒這麼講。「凡所有相」,凡是所有的相,無論你講什麼相都是虛妄,三十二相也是虛妄的。虛妄,並不是沒有相,有那個相,但是那個相是虛妄,「非」就是不是真的。那個性(性體)才是真的,因為相是從那個性現出來的。就像我們這個螢幕一樣,螢幕它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那個比喻作性。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有相,相從哪裡現出來?從螢幕現出來,從那個空空的現出來。那個相不是真的,但你不能說它沒有,明明有,所以你只要不執著就對了。所以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有那個相,但是你不要去執著那個相。

  學習了這一條,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喜歡這些相。因為現在我在學習《金剛經》,對這個相我也就比較不在乎了,以前看到什麼相覺得很好奇、很稀罕,現在看到什麼相我都很平常,就比較不會去執著那些相。所以有些同修拿些什麼瑞相,什麼相、什麼相,我們就想到《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可以欣賞,不要執著。有很多相,每天人家發手機給我,早安什麼的,那個相滿多的,應有盡有。如果佛法你會了,我們老和尚過去常講,你看電視會開悟。你會修,你看電視那是佛法;你不會修,讀經、念經也不是佛法。會修,你看電視、看這些,你能夠起觀照,觀什麼?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被它迷了,那你不是在修這個不著相嗎?就是修這個,修到最後真的不著相了,那你在相當中就看到性了,你就見性了,明心見性。那個性就在相當中,《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為那個相是從性現出來的。所以《金剛經》你懂得一句,你修行就成佛了。實在講有很多句,看哪一句你能夠契入;好像圓周,任何一點你都會通達到圓心,看你從哪一點契入?都可以通達。我們看下面《講義節要》:

  【一、如來性體顯現應身之相,教化大千世界。為眾生開此寶藏,皆令迴光反照,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眾生自性,與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

  這條《講義節要》也都是註解這段經文的,等於是這段經文的詳細註解。《金剛經講義》講得更細,節要就是從講義裡面節錄重要的。這裡講,『如來性體顯現應身之相,教化大千世界』。如來性體是我們每個眾生大家都有,都一樣的。性體就是它的本體,哲學講宇宙的本體,宇宙怎麼來的?從一個本體所現出來的。佛經講性體,我們的自性本體所現的。我們自性本體就比喻說像螢幕一樣,什麼相都可以現。「現應身之相」,這個應身我們常常聽到,如果常常聽經的同修就會常常聽到,應化身。應身跟化身不同。應就是感應,這個世界眾生有感,佛菩薩他有應。應身就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像佛三千年前在古印度,他也是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來這個世間投胎,有父母、有妻子,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我們看歷代這些菩薩、羅漢,佛的這些大弟子,每個人都是一樣,都有他的父母,都有姓名、出生地,這些都是佛菩薩的應身。化身他是無中生有,化身就是沒有,突然他變化出來。像以前我們老國代(國大代表)周邦道老居士,他的夫人周楊慧卿在大陸南京他們的住宅裡面見到地藏菩薩化身去跟她化緣,有寫這個故事,她遇到地藏菩薩。她絕對不是眼睛看花了,跟她講話講了半個小時,去她家化緣。以前的大宅院都好幾進的,她住在裡面,大概都三進裡面,他們的房子。門沒有開,一個出家人到她的客廳去跟她化緣,講了半個小時也沒給他,後來這個和尚(出家人)化緣化不到也就走了,不見了,不見才發現她門沒開,外面三重門都沒開,這個出家人怎麼進來的?所以很納悶。當時還沒有學佛,所以出家人來化緣不給,化五斤香油的錢不給。後來到台灣來接觸佛法,學佛了,出家人接觸白聖長老,在家大德接觸到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她說這個事情,向這些出家、在家大德請問,她以前在大陸遭遇到這樁事情。那個出家人當時有跟她講,他是從九華山來的。後來這個事情問了之後,白老、雪廬老人都跟她講,那個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不然妳家那個門沒有開,他怎麼進去?他走了,門也沒開,還是鎖著。那個時候很懊悔,當初他要五斤香油不給他,所以後來趕快去補,送到寺院去。那一類叫化身,合起來講叫應化身。應化身是從如來性體顯現出來的相,性體是不生不滅的,它能夠生一切相。我們現在凡夫這個身體的相從哪裡來?也是從我們性體現的,我們的本體。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身體得自於父母,父精母血,我們的神識進來投胎,然後生出來這個身體。這個是緣,如果沒有那個性體,也生不了這些相。

  下午我去錄影,錄「認識觀世音」,現在我們在拍二十集的「認識觀世音」,觀音佛學會來做這個片子。其中也有一個問題,我今天時間不夠沒有回答。那個德國的學生顧頡鋒,問我有關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我們六根裡面的根性是一個,不是六個性,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你六根當中任何一根的性回歸了,其他五根同時都解脫,因為同一個。但是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每個世界眾生的根器也不一樣,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六根當中耳根最利。我們眼根就不如耳根,拿一張紙遮著,你就看不到了,但是耳根,牆壁很厚還聽得到。所以我就舉出《楞嚴經》跟他簡單說明一下,我說性它是不生不滅的。那我們六根當中的耳根,我們聽外面的聲音,聲音它有生有滅。我現在講話講出來,生了,講完沒有了;你拍這個桌子,一拍聲音出來了,等一下聲音沒有了,這個聲音就是有生有滅。我們看眼前這個世界,一切都有生滅、都有變化的,但是我們的聞性它沒有生滅。就是聲音生了,我們聽到了;聲音沒有了,我們能夠聞聲音的那個性,它不會跟著聲音生起來,也不會跟著聲音滅就沒有了,我們的聞性還是常在,這叫常住真心。

  南無常住十方佛,什麼是常住十方佛?常住十方佛在哪裡?常住就是我們自己的性體(真心)。所以我們六根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佛的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自性,不生不滅的自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但是我們現在迷在外面這些虛妄相裡,把真正的自己忘記了、迷失了。迷失,不是沒有,它一直都存在的,沒有離開我們。本來就存在的,密宗講本不生。「阿字本不生」,「阿」出生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什麼叫諸佛?每一個人都是佛。人人都有佛性,就是我們認識不認識?真正認識了,禪宗叫做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你見到自己本性了,那就叫成佛。所以成佛是自己的事情,佛陀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讓我們都回歸自性。「如來性體顯現應身之相」,現這些相幹什麼?「教化大千世界」。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世間,佛滅度了,佛有沒有再現身?給諸位講,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現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我們讀《普門品》、《楞嚴經》、《華嚴經》、《地藏經》,都講到了。《普門品》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三十二大類。每一尊佛菩薩都跟觀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地藏菩薩也是一樣,當然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我們讀《地藏經》,多讀幾遍那就印象很深刻了。釋迦牟尼佛給地藏菩薩講,我也是分身無量無邊,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國王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宰官身,他什麼身都現,乃至現草木(樹木)身。有情無情他都現,現這些教化大千世界眾生,利益眾生。佛菩薩有這個大願,所以《地藏經》佛講,他都是時時刻刻在現身教化眾生。眾生根性不一樣,南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所以佛菩薩時時刻刻都現身在教化,都不放棄,不同的時節因緣現不同的身。「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有些眾生根器比較利,一聽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了,依教奉行。「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者有善根,但是根性還沒那麼利,勤勸就是要常常勸。利根的,聽一遍他就開悟了;鈍根的,聽十遍、一百遍,一百遍不行一千遍,一千遍不行就一萬遍,一萬遍不行就十萬遍,十萬遍不行就一百萬遍,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暗鈍就是根性很鈍,時間要很長,他才會回頭。「或有業重,不生敬仰」,這一類大概是最多的。你說我們全世界有多少人信佛?絕大多數不信。那是什麼?或有業重,不生敬仰。不學佛的人不生敬仰,當然我們很清楚的了解,學佛了,甚至出家了,還是不生敬仰。真正能夠接受佛的教化,必定得到解脫,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這是講如來性體顯現應身之相,教化大千世界。

  教化主要的目的,『為眾生開此寶藏,皆令迴光反照,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我們學佛,這是主要的目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目標是一樣的,究竟就是明心見性。其他,教下講大開圓解,密宗講三密相應,淨土講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境界是一樣的,都是明心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就直截了當,我們聽了就比較清楚明白,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那你就成佛了。所以「為眾生開此寶藏」,寶藏在哪裡?就在我們自己自性裡面。因為這一切都是自性現出來的,你要什麼有什麼,好像摩尼寶珠。這是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能生萬法,所以這個是寶藏。我們不知道自性是寶藏,《妙法蓮華經》用比喻的,比喻什麼?一個很有錢的長者的兒子,他不知道他家很有錢,他到外面流浪,每一天打工賺幾個錢,辛辛苦苦過日子。有一天人家告訴他,你是某長者的兒子,你只要回家,什麼都有了,就不用這麼辛苦了。他明白,回家,原來家裡這麼富有。不知道的時候就在外面很辛苦打工,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眾生在六道裡面打工,我們自性有無盡的寶藏你不知道。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是為眾生開此寶藏,為這個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如果佛不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給我們指點,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自己的寶藏,你說這個佛恩你怎麼報?沒辦法報。只有學佛一樣,你開悟了,你還要去教別人,這才是真正報佛恩。所以自性是寶藏。

  開啟我們自性的寶藏,怎麼開啟?「皆令迴光反照」。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觀音菩薩修什麼?「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反聞這個功夫也不容易,就是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你不要去緣外面的聲音,你要回頭,能夠聞聲音那個性。你回頭聞性,不要聞外面那個聲,外面聲音聽到了你要反聞聞自性,這個功夫也不容易做。《楞嚴經》講得很詳細,觀音菩薩他就是修這個達到耳根圓通的,圓滿通達到自性了。我們修淨土有一個方便,我們修念佛圓通,我們用念佛反聞聞自性。這就像禪宗參禪一樣,觀心、參禪、參話頭一樣,這個難度比較高一點;用念佛就比較方便,就念一句佛號。念這句佛號,我們從心裡念出來,從口中念出來,從耳朵聽進去,也同時修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這是我們修淨土的方便。所以觀音、勢至就是彌陀的左右手。所以我們念佛,這個念佛特別是指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以音聲做佛事。不是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我們現在修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念佛的聲音。現在有念佛機,大家多多聽佛號,這句佛號來薰習我們的業識心,這個就很方便了。我們現在能夠修的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你修成功了,耳根圓通、什麼圓通統統通了,你只要一個通了,全部都通了。所以迴光反照,這個迴就是回頭。佛門寺院我們常常看到寫四個大字,「回頭是岸」,一般人解釋都很淺,那個壞人現在不幹壞事了,回頭了,回頭是岸,那是講很粗淺的。一般人的概念就是斷惡修善,浪子回頭金不換,那個回頭是岸,這世俗一般人講、沒有學佛的人講。學佛的人要知道,回頭是岸,那叫我們迴光反照,反聞聞自性,你才能見到自性。

  《金剛經》也是提供我們一個修學的方便,就是不著一切相,叫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知道相是虛妄的,那就不取於相,不要去執著那個相,如如不動。實在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它也是兩種功夫不一樣的,兩種觀法還是不一樣的,不取於相是對外面這些境界相不去執著、不去取。這個取是什麼?實在講,我們這個字是聽明白了,也會寫,但是意思不一定明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得比較具體一點,對一切人事物不要有佔有的念頭、不要有控制的念頭。我們有沒有佔有的念頭、有沒有控制的念頭?我們的習氣都是取相,取相你就有控制的念頭、就有支配的念頭,這是我們的習氣。所以要修不著一切相,《金剛經》講得最多的,在六度裡面講的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捨,從布施下手,從這個地方下手。如果從外面物質這些先布施,慢慢淡化、慢慢放下,到最後就能夠不著一切相。我們這樣修,有一個階段、有一個過程,漸漸來修。當然頓捨的也有,我們現在能夠修到漸捨就不錯了,頓捨一下就捨,有幾個人能做到?我們能夠漸漸捨就不錯了。這個是不取於相,不著一切相。

  如如不動又更直接了,叫你觀心,就是我們自性它本來就如如不動,它怎麼會去取相?但是觀心當然也是有相當的難度。自性本來就如如不動,在動是我們的妄心,我們的自性就從來沒動。佛在經上講,眾生在極度的煩惱當中,有一尊如來坐在那邊如如不動,那個就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自性。你的自性從來沒有污染,沒有污染我們以為是污染了,把這個假的看作真的,問題出在這裡。如果你知道這個真相,那你放下是很自然的,絲毫不勉強。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沒有看破。這個比較難。

  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還不行,我們還做不到,最後那等於是壓軸好戲,你看《金剛經》到最後那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是在經文最後。前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做不到,那就觀外面這些緣生法。因為我們執著很習慣了,很堅固,要放下不容易。那是叫我們觀外面,它是緣生的,它不是事實、不是真的,就像你作夢一樣。關鍵統統要觀,修行無論哪個法門,離不開「觀」這個字,你看「觀自在菩薩」,你要觀,你修行才會有法味。你不懂得觀法,修到最後你會枯燥無味,念佛念到最後念不下去,修行修到最後也修不下去。為什麼?他沒有悟處,他得不到法喜,枯燥無味,所以他就退了。所以觀法在佛法修學當中,無論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觀。我們淨土也是一樣,你看《觀無量壽佛經》。如果你懂得觀就大大不一樣了,這是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特別多的一個地方。懂得觀法,你才能夠伏煩惱、斷煩惱;你不懂得觀法,伏煩惱都做不到,怎麼可能斷煩惱?伏惑都做不到,不要說斷惑了,伏惑都做不到。所以江老居士在《講義》裡面講,不懂得觀法,修到最後就不想學佛了,修了沒味道。有的甚至去信基督教去了,信仰其他宗教了,退轉了;有的走入歧途,甚至著魔發狂。這個都是不懂般若,他修行沒有法味,所以很容易退轉。他講的是很有道理,真的很有道理,因為我們自己都是過來人,都有這個經驗。所以我們要重視般若,重視這個觀法,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

  下面講,『眾生自性,與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我們跟佛是同一體,同一個一真法界;因為同一體,所以佛菩薩他能加持我們。佛跟眾生是同一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我們要跟佛菩薩取得感應,也就要調整我們自己跟他相應。你看密宗講三密相應,實際上講顯宗道理也是一樣的,只是密宗它講得比較具體。密宗跟淨土都是果地教,其他的叫因地教,修因證果。果地教就比較方便、比較究竟,藉他力跟自力結合。黃念老他也是密宗的上師,他淨土、禪宗、教下,他真是大通家,我們近代的大德。他常常跟這些同修(有一些跟他學密、有一些跟他學淨土)講一個比喻,好像我們調電視頻道,調以前收音機,我們要聽哪一台,不都要一直轉、一直轉嗎?調協,轉轉轉,轉到對了。就像我們開保險箱那個號碼,轉對了就開了,裡面寶藏就全部出現了。三密相應的修學就是口持咒、意觀想、身結印,把我們凡夫的三業跟佛菩薩的三密相應,佛菩薩的佛力就加持到你身上來了,佛菩薩所有在果地上證得的一切你也證得了。就是你不斷要去調,修三密。

  三密同時相應比較難,如果有一密相應也可以。所以黃念老講,我們淨土宗念阿彌陀佛,我們也不會結印、也不會觀想,但是口密,我們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的這個口密,這一密如果念到相應,那其他身、意也跟著相應。三密有一密相應,其他兩密也跟著會相應。我們淨宗持名念佛就是口密,這一句你念熟了、念透了,那就相應了。實際上我們現在只要念佛,都有佛光注照,念佛成佛。念佛成佛,《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如染香人」,去薰染,我們現在講叫複製,我們念佛就直接複製佛果地上的這些功德,把佛果地上的功德都變成我們的功德。這個是一體才有辦法這樣,如果不是一體的哪有辦法?因為原理就是它是同體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謂一真法界是也」,《華嚴經》講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不是真了。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眼前,我們眼前就是一真法界。為什麼有十法界?我們在一真法界裡面起了分別執著,那就變成十法界;你把分別執著妄想放下了,那就是一真法界。我們再看下面:

  【二、若能自見本性,便是得見如來。若著於相,則所見乃是應身之相,非法身之體,何能謂之『見如來』也。】

  什麼叫『見如來』?見到自己的本性就叫「見如來」。『若著於相』,我們著在外面這些相,所見的不是見如來,是見如來應身的相。你見到這個相,那你沒有見到如來;見到如來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那才叫見如來。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就是教我們見自己的本性,你就見到如來了。不是教我們去見他那個相,是他的相啟發我們見自己的本性,佛像的作用在這裡。不是叫我們去見外面那個相,是看到外面那個相要回頭見自己的本性,他的相是啟發我們的。所以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如果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就叫外道。佛法叫內學,你不懂這個道理就學到變外道;這個外道是佛門裡面的外道,有佛門外面的外道。你皈依了,來學佛了,甚至出家了,還是心外求法,那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那都錯了。佛法是向內求,不是叫你向外求的,所以經典叫內典,學佛叫內學。所以法身才是如來的本體,也是我們的本體,我們的本體跟如來的本體是一樣的。如果只有見外面這個相,只是見應身的相,你怎麼能見如來?你著在這個相上面就不見如來了。再看第三條:

  【三、三十二相,亦是緣生,當體即空,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在古印度,一個人最圓滿、最有福報的相就是三十二相。佛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就沒有佛三十二相那麼殊勝,佛的三十二相是圓滿殊勝的。但是佛的三十二相『亦是緣生』,也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不用去分析,當下這個相存在的時候它就是空,不是說這個相沒有了才是空。我們人這個身體,也是父母這個因緣,我們的神識來投胎,這些因緣和合起來生起這個相,緣聚就生這個相,緣散這個相就沒有了。緣生法,這個緣還沒有散的時候它當體就是空的,不是說等到緣散了、沒有了才是空,這個相還在的時候就是空的,不是等到那個相滅了才是空,所以叫「當體即空」。

  『有即非有』,你看到有不是真有。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假的,現在都用火化的,讓我們感覺這個真的是很假的。這個人好好的,跟我們講話,一下一口氣不來,過幾天去燒一燒,倒出來就一堆灰,沒有了。所以佛給我們講這個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要去執著,不執著就什麼都好。叫不執著,我一定要怎麼樣又是執著,大家說是不是?所謂隨緣就好。所以有一些人說骨灰樹葬、海葬、什麼花葬,那個很省事,也不麻煩人,這個當然很多人都採取,政府也鼓勵;有一些人,他還是要有個骨灰塔給子孫做紀念。我們學佛的人就什麼態度?都好,反正我們死了,隨便你處理,這樣就好了。如果要做紀念,那也無妨;如果你嫌麻煩,那就怎麼處理都好,我們學佛人態度就這樣。反正我們就是不執著,不執著說一定要怎麼樣,所謂隨緣就好。

  所以三十二相也是緣生的,「當體即空,有即非有」,有,它不是真的。『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有這個相,但是你不要執著這個相。第四條講:

  【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應化身所現。若佛報身,則不止此數。所謂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

  三十二相是人間我們凡夫看得到的,跟我們差不多,這個叫應化身。所以我們在念經或者做午供,念這些佛的名號,毘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個是一體三身。毘盧遮那佛是法身,本體;盧舍那佛是報身佛,報身佛很大,他是修行成就的。你看《觀無量壽佛經》,佛的身相我們看都看不到,我們也想像不到。我們現在能觀的,像《觀經》講的報身佛我們觀不起來,要觀應化身佛,應化身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再觀想不起來,它教你觀一個相,觀一個白毫。這個觀想有相當的難度,心要很定,也不容易。後來觀像就一尊莊嚴的佛像。莊嚴的佛像,圓滿佛,早年我們在圖書館印的,韓館長往生,我們老和尚印一萬張出來結緣,後來就沒有再印。我們現在流通的是童子相的、入定相的阿彌陀佛,陶瓷的,那個是去照相翻印的,三十二相,圓滿佛他就有三十二相。這尊佛像也是我印出來,很少人請。有一次我到新加坡講經,講到觀像念佛,我就介紹說我們圖書館印這一尊,觀像念佛這一尊是最理想的,看佛像。我那次介紹之後,我們倉庫還有七、八千張的佛像,都請光了。那看佛像有什麼好處?《觀經》給我們講,「但想佛像,得無量福」,你只要看佛像,你就得無量福報。看佛像要有時間,觀像念佛就是要有時間,但是現在我們沒有辦法長時間的觀,觀個幾秒鐘也好,反正我們掛一些佛像在明顯的地方,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我們主修還是持名念佛,因為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的確也不是一般人大家都能修,我們只能附帶的修一點,主要還是持名念佛。

  所以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法身它是無相,但是無相它能現相,報身、應身統統是法身所現的,這個叫一體三身。所以你不要給它分成三個,它是一體的,一而三、三而一的。你不要給它分成有一尊毘盧遮那佛、一尊盧舍那佛、一尊釋迦牟尼佛,其實釋迦牟尼佛就是盧舍那佛、就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就是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它是一體三身,要懂這個道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第四條這一條,下面一條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