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念佛法門,心就安住不動在佛號上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三集) 2023/6/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93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第一百一十三頁,第九條,我們從第九開始看起:
【九、學道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皆應安心不動。無論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應一心正受。即名為「忍」。】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節要》第九條,也是講到『忍』,經文就是佛告訴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這段經文的《講義節要》,前面我們學習到第八條。第八條也把這個「忍」給我們做一個解釋,忍辱梵語叫「羼提」,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安忍」。我們一般都是講「忍辱」。安忍是總名,忍辱是別名。忍辱就是忍受別人對我們的攻擊、毀謗、侮辱、屈辱,專指這方面來講,所以叫別名。個別的,專指這一項,這樁事情來講,所以叫別。所以我們一般講六度,我們都是講忍辱,沒有講安忍。實際上「羼提」翻譯中文是安忍的意思。所以安忍是總名,是「忍」的總名稱,就是安忍順受。
『學道人在在處處』,「學道人」,我們學道,「道」這個字,儒、釋、道三教,都是學道。學儒家是學聖賢之道,古人講「讀書志在聖賢」,就是為了要成聖成賢,成就聖賢之道。學道家就是要求長生不老,叫仙道。道教也有一份雜誌,以前我也看過,叫「仙道」,講成仙的。我們學佛就是學佛道,此地學道人,當然指我們學佛的人,學佛道的人。我們學佛的人「在在處處」,在在處處就是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處所,『時時刻刻』,無論在什麼時候,『皆應安心不動』,這個就很重要了。一個人,如果他不能夠「安心不動」,做什麼事情,都很難有成就。我們做任何的一個工作(一個事業),要安心不動,心安住在這個上面,專心來做這個事情,這樣無論世出世法才會有成就。所以《金剛經》給我們講,「一切法得成於忍」。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安忍。
『無論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就是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世間法來講,你從事哪個行業(哪個事業),遇到任何的境界(就是環境,我們常常遭遇到不同的環境),這個境界有順境、有逆境,包括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這「遇何境」。「修何法」,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這個就沒有指定你修哪一個法門,法有世法、有出世法,你無論修什麼法。『皆應一心正受』,「一心」,心專一,專一安心不動來做事,來面對環境。修學法門,都必須一心正受,這個就是忍。所以忍,也有忍耐的意思,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遇到什麼挫折也不退轉,這個都是忍,都必須要忍。如果遇到一些挫折就退轉了,就是沒有忍了。忍非常重要,就是無論世出世法,「一切法得成於忍」。能夠一心正受,能夠安忍,就能成就一切事業,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也都能夠成就。在任何的環境,你都能夠去適應環境。因此忍就非常重要,是我們成敗的一個關鍵。在孔老夫子《論語》上也講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小的事情,你不能忍受,可能大的這些謀略、計畫,就被擾亂了,被破壞了。特別針對小人,小人就是他不是君子。所以俗話講,寧願得罪君子,你不能去得罪小人。你去得罪小人,他一心要報復,所以小人有得罪我們,不要跟他計較,忍耐忍耐就過去了。不然你再跟他計較,他如果要來報復,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破壞。所以《論語》這句,有很深遠的意義,這個就世間法來講,「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大的謀略、大的計畫,遇到小小的事情不能忍受,可能就影響到你大的這些謀略,你的大局就被破壞,被影響了。所以忍每一個人都需要,不是說誰需要忍,誰不需要忍。這個忍,一般都是講,逆境我們要忍,實在講順境也要忍。逆境忍,就是不生瞋恨;順境要忍受,不起貪心,也都是要忍,不是說只有逆境要忍,順境就不要忍了。順境不忍,你就起貪心;逆境不忍,就起瞋恨心,貪瞋痴這個心就起來了,所以都必須要忍。下面第十條,給我們舉出一個例子,請看第十:
【十、如修諸法本不生觀,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動矣。故名無生法忍。亦名證無生、悟無生。】
這是舉出一個修法。你修任何一個法門,在淨宗來講,我們修念佛法門;密宗,他修的法就更多了,每一個人修的本尊、修的法,也都不一樣。『修諸法本不生觀』,這個屬於密宗,顯宗也有。密宗講「阿字本不生」,諸法本來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滅,就是不生不滅,或者講無生無滅。諸法沒有生滅,我們現在看到諸法為什麼有生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我們明明看到都是生滅,它本來沒有生,也沒有滅,不生不滅。為什麼會有生滅?我們看外面這些境界都有生滅,外面境界有生滅,不是外面的境界有生滅,是我們的心有生滅。因為我們是生滅心去看外面的境界,那境界就是有生有滅。如果我們的心不生不滅,那你看外面的境界也是不生不滅。所以「如修諸法本不生觀」,就是觀諸法本來沒有生,『而得妄念不起』,你妄念不起,你就沒有生滅這個妄念。『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動矣』,心就安住在這個法如如不動,「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動」。『故名無生法忍。』所以我們常常念,「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法忍」,這個「忍」是認可的意思,忍可、認可。『亦名證無生、悟無生。』就是悟無生法忍,或者證無生法忍,證就是證實,悟就明白了,知道它沒有生。一切法的生滅現象,都是我們的生滅心,看到外面就有生滅。我們的心不動,那外面也沒有動。好像我們老和尚常常用電影的膠捲,你去給它轉動(它那個底片一張一張的,都是靜態的,放在機器快速的轉動),一秒鐘二十四張,轉動二十四次,就是二十四個鏡頭開合,二十四次的生滅,那我們看銀幕上人就在動了。機器把它停下來,那些都不動了,沒有生也沒有滅,就回歸常寂光,沒有生滅了。
我們要修諸法本不生觀,如果要修可以常常去觀我們的心,觀心。我們現在的妄念、妄想,我們也常常:我妄念好多,要止都止不住,怎麼控制!用種種方法,妄念還是很難控制。但是修諸法本不生觀,也是一個方便,讓我們妄念不起。在《華嚴念佛三昧論》給我們講妄念,妄念是什麼?我們凡夫的顛倒妄想分別執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講,眾生的迷惑顛倒,分別執著,「全是諸佛法身」。都是諸佛的法身,這個大家能不能夠去悟?悟了,你就悟無生了。那我們怎麼想,顛倒執著就顛倒執著,法身是法身,怎麼會顛倒執著統統是諸佛的法身?這個話我們是聽得懂,但是意思很難懂,就要你去參。參到你妄念不起,原來是沒錯。這個就是說,它是一個方法,我的妄念怎麼這麼多?這怎麼觀?觀這個妄念,它從什麼地方來的。這妄念是從東方來的,還是從西方來的,還是從南方,還是從北方,還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來的?是從心裡出來的,還是從外面來的?是我們華藏這個講堂出來的,還是從外國來的,還是從外太空來的?你去找,你去找你的妄念從哪裡來?看你能不能找得到?你起個妄念,就要觀這個妄念從哪裡來?這個就是提起疑情,禪宗就用這個方法。念佛是直接用念佛的方法,不管它從哪裡來,你念頭起來就轉成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念佛的方法。禪宗跟教下,觀心,妄念從哪裡來?你找不到來處。妄念它不會一直停留在那邊,妄念一下過去,另外一個妄念又起來了,一個生一個滅,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一念一念一直不斷的生滅。妄念沒有了,去哪裡了?它跑哪裡去?那你去找,你看能不能找得到?如果我們會這樣觀,也是很直接伏妄念,就是讓妄念不起的一個方便法,一個方法。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妄念全部都是諸佛如來的法身,所以我們有障礙,我們一天到晚就是被這個妄念所困擾。比如說,我們一個煩惱起來,煩惱從哪裡來?你要找它的來處,也找不到。我們會講煩惱從我們的心裡出來的,那你的心在哪裡?
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二時的開示,不是給我們開示嗎?「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我們的煩惱,是不是心臟生出來的?現代的醫學證明不是這個心臟,我們的思惟想像不是這個心臟。如果我們的思想(思惟想像)是這個心臟,現在的醫學發達,心臟可以移植了,甲的心臟移植到乙的心臟,乙他的思想行為會不會變成甲?不會,還是乙。但是他的心臟已經換了,是別人的心臟,但是他的思想行為、他的習氣種種的,還是他原來的,不會變成甲那個人的習氣。那就證明心臟不是我,不是我們的心,它只是一個器官而已。第二個,「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我們現在就是緣慮心。第三是靈知心,靈知心歷三際都不變,「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在生死海中,「驪珠獨耀于滄海」,講的就是靈知心。靈知心,在生死當中、在涅槃,他這個心都不受影響,這個叫靈知心。學佛要知道我們有這個靈知心,你知道這個心,你就明心見性。緣慮心跟靈知心是一不是二,不是這個靈知心,另外又有個緣慮心,其實是一不是二。其實肉團心也好,緣慮心也好,靈知心,都是一不是二。
所以大乘經,佛常講「煩惱即菩提」。我們凡夫的觀念當中,煩惱就煩惱,菩提就是菩提,怎麼會煩惱即菩提?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事實上,我們對經教有一點了解,也知道一個概念。所以古來祖師大德都是常常用譬喻,讓我們透過這個譬喻去體會一個概念。我們現在的妄心,就好比做颱風,你看海水,颱風一來,那個浪很大,大風大浪;如果起小風,那就小風小浪;颱風就大風大浪。如果大颱風、小風統統沒有,它就風平浪靜。風平浪靜的海水跟大風大浪、小風小浪的海水,那個波是不是一樣,都是海水?是。它本質是一樣的,那只是起了風,它起了浪,海水還是海水,不是因為起了風浪它就不是海水了,它還是海水。透過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我們現在無明煩惱,好像大風大浪。無明煩惱就是什麼?就是諸佛法身。你大風大浪,從哪裡來的?就是諸佛法身,你不知道。不知道,所以就產生障礙,業障。你知道,那你成佛就是時間的問題,你肯定,就明白了,就成佛了。所以這個非常可貴。
像《華嚴念佛三昧論》,根據《華嚴經》講的,《華嚴經》是一乘圓教,叫我們直接悟入,最直接的。眾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佛才講比較方便的。所以要給你講真的,就是這個,這個叫圓頓教。所以我們可以從觀諸法本不生,要怎麼觀?就是我們先從這個妄心,起一個妄念,你要知道妄念從什麼地方來,妄念沒有了,它去哪裡了?你去找,這個就是觀心。找到最後,找不到,找不到你就會接近開悟了。找不到,你找不到來處,也找不到去處,這個就叫如來。所以「如來」兩個字,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這個叫如來。沒來處,也沒有去處,這個叫如來,如來是這個意思。過去我們小時候看《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有如來佛,以前小時候也不懂,如來佛最大。經典上,比如說《金剛經》,有講如來,你看這段經文講,「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有的地方講如來,有的地方講佛。講如來,就我們自性講的;講佛,就相上講的,性相是不二的。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叫做如來。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每一念都有一尊佛出現,你這個妄念起來了,等一下妄念沒有了,那不是如來嗎?就是一尊佛出現,一尊如來出現了。念念當中都是諸佛如來,不斷的成道,都是諸佛如來,這個看大家能不能體會,如果體會,你就頓悟了,這個是最直接的。釋迦牟尼佛講的教學法,小、始、終、頓、圓,看你什麼根器,這個是最直接的。《金剛經》也是圓頓法,這個修行就不是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怎麼修。所以教學有漸教、有圓頓教,小、始、終、頓、圓,教學對象不一樣。能夠聞到圓頓教開圓見,你修一天,比漸教修行人,等於他修一劫,你看日劫相倍。不只事半功倍,是日劫相倍,那不一樣,關鍵在你的知見,開圓見很可貴。《華嚴》、《法華》,我們現在修的《無量壽經》,都是圓頓法,都是一乘法。所以我們一個妄念起來,就是一尊如來,大家去體悟,去參。所以我們心裡念念都有諸佛如來成道,因為你起一個妄念就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那不是如來嗎?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就是如來,問題是在哪裡?問題我們不知道,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這樁事情。這個是佛大慈大悲,就是在這個地方。
《金剛經》也是用種種方便啟發我們悟入這個境界,你看,觀諸法本不生。我們看都有生有滅,怎麼會本不生?所以佛方便說法,給我們講緣生觀,那是因緣生的,它沒有自性。所以你要觀不一不異,在生滅當中它有一個不生滅的。你觀到生滅當中有不生滅,生滅即是不生滅。諸佛如來涅槃了,我們說人往生了。佛給我們講真話,沒有涅槃,是你的生滅心看到有出生、有般涅槃,實際上告訴我們真話,沒有。所以《無量壽經》也是這麼講,我們常常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前面不是講嗎?「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示現滅度是對中下根器的人示現的。上根的人,佛沒有滅度,佛常住。我們上午供不是都在念嗎?大家不都有在做午供嗎?在這裡共修,「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什麼叫常住?常住就不生不滅,才叫常住。我們念是念了,我們不懂,不懂什麼叫常住,大家都會念。因此我們看智者大師(隋朝智者大師),天台宗開山祖師,人稱東土小釋迦,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化身來的。他讀《法華經.藥王品》,念到這一品,他入定了,「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在靈鷲山講經說法,諸菩薩、大阿羅漢聽經,他說這一會還在,沒有散。在我們凡夫的境界,智者大師離釋迦牟尼佛一千多年了,早就不在了。但是智者大師他親見靈山一會,如果佛有入滅,他怎麼會去見到靈山一會?這說明事實真相是沒有般涅槃。會示現般涅槃、示現滅度,這是我們凡夫生滅心在看的。所以《無量壽經》也給我們講得很詳細,「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對中下根器的人示現有滅度,上根的人就知道不生不滅了。
所以修諸法本不生觀,你看到一切諸法沒有生,當然就沒有滅了。你得到妄念不起,就是修這一觀,修到妄念不起。這一觀是這樣修法,《華嚴念佛三昧論》講的,也可以去觀,也跟這個是同樣的意思,本不生。觀我們的妄心,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你去找,找不到,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到底在哪裡?禪宗講提起疑情,就在這裡提起疑情去參,就是你開悟的一個關鍵。對圓頓教,你能夠體會得少分,你就會很有受用。雖然現在是凡夫,但是大心凡夫,就不是一般的凡夫了。緣生法,就是一切法因緣所生,它不能獨立而生,很多因緣。很多因緣,都不一樣,集合起來生出來的。因緣很多,不是一個,很多個條件集合起來,生起來的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假相,但是有這個相。從這個相上講,有一跟異,有一樣、有不一樣;從體上講,就是一個。像我們看電視螢幕,節目很多,那個相千差萬別,都不一樣,不一。但是你從螢幕看,不異,那沒有兩樣,統統在這個螢幕裡面。我們看電視,一個人從那個門走進來,又從那個門走進去,又飛到哪裡、飛到哪裡,怎麼飛,有沒有飛不出那個螢幕?沒有。那我們看,他飛得好遠,但是都在哪?都在螢幕當中。那我們現在你跑得多遠、跑得多遠,都在如來法身當中,你沒有出如來法身。因為法身它遍一切處,它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永恆不變。
所以學了佛,我才想到小時候看《西遊記》,看漫畫。以前我們小時候有漫畫《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我們看到很了不起,神通廣大,大鬧天宮,下鬧地府、龍宮,沒辦法,後來請如來佛出來。如來佛出來說,你神通再大,飛不出我的手掌心。他說怎麼可能?我一個觔斗就十萬八千里了,你的手掌心才多大!他翻了很多很多個跟斗,他那邊還做個記號,然後回去找如來,說我已經飛得很遠了,離開你的手掌心很遠了。如來說沒有,你做的記號還在我手上,沒有出我的手掌心。以前看小說這個故事,如來佛的神通更大!以前看小說,好像神話一樣。現在學了佛,才知道他都有一些佛學基礎。
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法身。什麼叫法身?法身沒有形相,法身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翻成中文是遍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不在,沒有一個時候不在,超越時空了。像現在科學發達,發現有多少個銀河系?實在講無量無邊。所謂大而無外,大,你找不到邊際,你找不到邊際了,過去就沒有了,不是的,沒有邊際的叫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往裡面,小,小裡面還有。這個就是《華嚴經》的理論,微塵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裡面又有微塵,那微塵裡面又有大千世界,叫重重無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小,你找不到最裡面的;大,你找不到邊際的,這個就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到處都有。法身它能夠流現報身、應化身,因為流現報身、應化身,才能度眾生。報身、應化身是從法身(法身是本體)現這個相,法身它沒有相,但是它能現一切相,所有的相,都是從法身出現的。好像螢幕空空的,它沒有,沒有相,但你開關一打開,什麼相都有。那相從哪裡來?從從空出來的。所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我們透過現在的屏幕,我們也是有這樣一個初步的概念,知道經典在講什麼。
所以一切法本不生,我們看到有生滅是我們的妄念,好像作夢一樣,夢境。所以修諸法本不生觀,你修這一觀,或者修其他的,妄念不起,這個心就已經正受此法安住不動。像我們修念佛法門,你念到妄念不起,那你的心就是已經正受此法安住不動在這句佛號上。修任何法門,這原理原則都一樣。「故名無生法忍。」你認可、認同了。這個也叫「證無生」、也叫「悟無生」。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約世間法言,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即古人所謂堅忍。】
這一條是『約世間法』來講。「世間法」,我們中國儒、道,世間的聖賢、君子,他們能夠『富貴不能淫』,「富」是有財富,有錢;「貴」就是有地位,但是他不會放縱自己,不會說有錢,不得了了,奢侈浪費無度。這個「淫」就是過分、過度了,驕奢淫佚。這個是有接受世間聖賢的教育,他才做得到。不然你很難做得到,你說「富貴不能淫」,很難做到。『威武不能屈』,面對外面的種種壓力,他的志氣也不變,不會屈服,這個是「威武不能屈」。真正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富貴不能淫,就是說你對財富、地位,你不起貪心也不留戀,不貪戀這些,所以就保持一個正氣。所以孔子,你看他生平遭遇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如意,他的抱負、他的理念,當時的這些各國的國君也都不能接受。周遊列國,也沒有人用他,沒有人採納。所以周遊列國幾年之後,回到魯國去教書了。他也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孔子說富貴如浮雲,好像天上的浮雲,一下子就沒有了。也就說明我們人生的榮華富貴,也是很短暫的,好像天上的浮雲一樣。所以孔子他吃得很簡單,睡覺沒有枕頭,曲肱而睡,手當枕頭,他也過得很自在,不怨天不尤人。這表現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受到壓迫,他的志向不會改變,這個叫不屈。像在陳絕糧,被圍困有生命危險,孔子他還是很自在的在那邊彈琴。餓了七天,學生都撐不住了,夫子他還在彈琴,我們一般人就做不到。子路就有一點怨言,他說「君子亦有窮乎?」他說一個君子也會窮到這個樣子,都沒飯吃嗎?難免心理上有一些埋怨,為什麼做一個君子也會窮到這個地步?會遭遇到這種事情?孔子講,「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固然是窮,他也不會去亂來;小人如果窮,他就亂來,偷、盜、搶都來了,那是小人。君子,他再窮,他也不會去幹這些事情。「小人窮斯濫矣」,就是亂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這是儒家經典,我們要去涉獵才知道。
『貧賤不能移』,貧賤也不能改變他的志向,這個就不是一般沒有讀聖賢書、沒有學聖賢書的人,他能做到的。但是有讀聖賢書也要去修,那才能做到。自古以來,讀聖賢書的人,是讀聖賢書沒錯,這些道理懂,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實在講也還沒有真懂,真懂他一定真做得到,似懂非懂。所以《論語講記》雪廬老人講,從元朝以後,明朝、清朝讀書人,讀四書五經,主要是為了考功名,因為考試要考這個,就像我們在學校為了考試,所以我要讀這個,不得已要讀。所以讀四書五經他是為了考功名,為了考試,為了功名利祿,他不是志在聖賢,這個心態就不一樣了。古時候,明朝以前,像宋朝以前讀書人,都是讀書志在聖賢。所以在宋朝,你看有范仲淹,更早的都有這些賢人出現。歷朝歷代讀聖賢書的人都必須讀,但是有的人他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
所以這個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堅忍』。你就是不能忍,你不能忍,富貴來了,你就驕奢淫佚,就放縱亂花錢,就過分了。你就不能忍,忍不住。「威武不能屈」,遇到壓力,他也就退了。不能忍,貧賤他就改變他的志向了。這個都要得力於「忍」這個字,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這個忍,世出世法要成就,必須要有安忍。這裡是講「堅忍」。堅忍也不是硬忍,我要忍,這個還是要學問的,要學習,你為什麼要忍?忍的意義在哪裡,價值在哪裡?讀聖賢書,你一定要了解它的意義,它的價值。人生真實的意義,學聖學賢是最快樂的事情,最自在的。世間法,學世間的聖賢,你在六道裡面,你得生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如果學惡法,那就墮三惡道去了,那就很苦了。所以這一條主要要學儒家的經典,這個也是大學問。要學這些學問,你沒有忍,那你學不成,必須要忍,要忍耐,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我們再看第十二:
【十二、由是可知,「安忍」統括一切之名。要知舉忍辱為言,意在以偏概全,以別明總。何以故,世間最難忍者,莫過無端受辱。此尚須忍,其他可知。】
翻譯經典的法師,六度,他沒有翻安忍。「羼提」,應該翻安忍,但是他給它翻忍辱,這個也是針對中國人,這個地方而言的。因為中國過去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人,讀書人有一句話講,「士可殺不可辱」,就是一個讀書人,你可以給我殺頭,但是不能接受侮辱,侮辱不能接受。你殺頭都無所謂,就是不能給我侮辱,所以「士可殺不可辱」。印度翻譯經典的法師,就給它翻一個「忍辱」,就是你這個是看得最重的。在所有忍當中,你這一條是最重的,看得最重的、最不能接受的。最不能接受的,現在都要接受了,那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是這個意思。所以翻忍辱,其實是個別的針對侮辱這樁事情。實際上安忍它是廣義的,忍辱是狹義的,它是個別的。所以『以別明總』、『以偏概全』。所以舉出一個忍辱,我們就要知道舉一反三,舉出一個忍辱,這個辱都能忍,那其他也統統要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只有忍辱,其他不用忍,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叫安忍。
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忍,你不忍,做個三天,你就不幹了,那你能成就什麼?所以你要做一個工作,也要忍。忍,人生就世間法來講,總是會有一個成就。縱然你是掃地掃一輩子,也是你的成就,也是有功德。你是掃街,掃一輩子,那是不是功德?那也是功德。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無量功德。所以佛有講一部小經,經文只有三行,有一天,印度樹很多,樹葉都掉下來,佛就拿掃把掃樹葉(一面掃掃心地,心地有污染,把它掃乾淨),這個地掃乾淨,也就是環境乾淨了,心也清淨了。也藉掃地表掃除心地的污染,這些煩惱把它掃掉,那就清淨了。所以佛弟子看到佛都在掃了,大家也拿起來一起掃,佛就講,掃地將來果報會生天。因為這個是小乘經典講的,小乘經典就講人天善道。所以這個是弘一大師他的著作裡面,他去找出來,經典的。所以大家來掃地,如果你不求往生西方,你會生天,這個是佛講的,你會生天。所以掃地、擦地板,這個也是功德。所以你掃地、掃街,掃一輩子,將來你會生天,你享天福去了。你說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太多,也很不可思議。只要做對於眾生有利益的事情,都是修福。不要做一些沒有意義的,沒有利益的,《太上感應篇》講「作為無益」,司過之神要記過的。所作所為都對自己沒有利益,對別人也沒有利益,現在很多人都是幹這個事情,傷害自己也影響別人。現在特別年輕人,都在做這個事情,「作為無益」,這些都是教育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價值觀都搞錯了,實在講他們也沒有什麼價值觀,什麼都沒有了,大概只知道吃喝玩樂,覺得這個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但是這些都是麻醉、刺激,過了以後,他的煩惱、他的痛苦無法解決的。
好,這段經文,「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這個《節要》我們就學到這裡。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忍,忍才會有成就,要忍耐,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修任何法門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八四、引證 引本劫事】
就是引出過去的事情來證明忍辱這樁事情。請看經文: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這是引用本劫發生的事情。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歌利王」事,即在本劫,即賢劫也。世尊出現在住劫中之第九減劫。時人壽普通為百歲至七八十歲。屈指至今,又三O二二年矣。故今時壽命,七十為最高,四十、五十最普通,此報紙所常見者。足徵佛語非虛。間有過百歲者,稀少已極,此必有特別善因,方能致此,乃是例外。】
這一條給我們講,『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樁事情。「歌利」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我們中國人講暴君、昏君。像桀、紂,商紂王、夏桀,昏君、暴君,就是那個意思。歌利就是中國人講的暴君,暴君就很殘忍,殺人,很殘忍。這個事情發生在本劫(賢劫),賢劫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劫,叫賢劫。賢劫有一千尊佛出世,一千尊佛。『世尊出現在住劫中之第九減劫』,第九個減劫,現在叫住劫。因為這個地球有成住壞空,成是形成,形成就能夠住(住人)。住當中有增有減,住劫過了之後,就慢慢壞了,壞到最後,星球就爆炸,就空了。實際上能夠住的就是住劫,因為壞劫,它這個地球上災難就很多,就很難住人了,就慢慢壞了,壞了就空,爆炸了,空了。那我們現在是住劫,住劫當中的第九個減劫。這個劫,它一個小劫,就是我們人壽,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最高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我們最長壽可以活八萬四千歲。最短命就是大概十歲,人十歲,那個時候什麼東西都沒有,長的都是會要人命的這些植物,這些東西,人很少,因為人看到人就互相殺,殺到最後都沒人了,人就很少。減劫減到最低,十歲的時候,人痛苦到極處,就物極必反,他就慢慢反過來,這個再下去就不行。慢慢的,又想到要修善,不能這樣下去。要修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修很多,也是慢慢的,慢慢的再回頭。因為這個已經掉到底谷,不能再掉,掉下去就沒人了。掉到十歲,慢慢就開始回頭,慢慢一點一點的修善,人心由極惡慢慢增加一點善,惡慢慢減少一點,這樣一百年增加一歲。這個也是很漫長的時間,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加到一般二十歲的時候,那過一千年了。一千年增加十歲,人到二十歲,那個時候就感覺到修善很好,我們應該要修善,不能一直造惡業。你看修善,地上長的植物也愈來愈多,金銀珠寶也不斷的出來了,發現修善有很大的好處,大家不斷的在修善。一直增,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十善也修到一個極處了,到達頂端。好像我們爬山,爬到最高的,最高的就沒有了,你就要往下走了。往下走,慢慢的,又開始造惡業,過一百年又減一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合二十個小劫,就一個中劫。這個劫就很長,時間很長。世尊出現在住劫當中的第九個減劫,我們現在是第九個減劫,世尊那個時候一般是一百歲(平均壽命),平均壽命三千年前是一百歲,比較短的七、八十歲。一百歲,百歲就是平均,大多數都能活上百歲,三千年前,也有七、八十歲,當然也有比較短命的,超過一百歲的人也滿多的。所以這個地方,都是講平均壽命。
『屈指至今』,到江老居士那邊,三千零二十二年,到我們現在應該三千零五十年了,已經又過很多年了。『故今時壽命,七十為最高』。所以中國有句話,杜甫(詩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朝那個時候詩人講,人生活到七十歲就很稀有,活不到七十歲就走了,很多。所以江老居士那個時候,幾十年前他說,『四十、五十最普通,此報紙所常見者』。四、五十歲就走的,這很多。我們現在人,現在講到這一條,有一些人有疑問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超過七十歲很多,不但超過七十歲,八十歲很多,九十歲也很多,甚至有一百歲的,好像不是這樣,怎麼會只有七十歲?四、五十的最普通?當然有,四、五十歲走的也不少,也是有。但是我們看到現代醫學發達,好像人的壽命都增加了。從這方面來看似乎好像增加,但是如果你以平均壽命來計算,恐怕現在七十歲都還不到,可能大概六十九、六十八,七十歲還不到。為什麼?如果你用平均壽命來計算,大家想一想,現在墮胎的有多少?墮胎的,不過一歲,還沒有生出來,就算他是一歲吧!他才一歲就死了,他到母親胞胎,他就有生命了。佛在《五戒相經》講,只要有一個星期以上的,你墮胎就是殺人,就犯不可悔罪了。你說現在聯合國衛生組織在二十年前就統計,一年有五千萬墮胎的,現在二十年後,大家想一想,多少?恐怕不止,你這樣去給它平均,七十歲不到。現在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少子化,有沒有?因為墮胎太多了,大家都不生了。少子化,有沒有這個問題?社會上老人就多起來了,有沒有這個問題?有。好像年輕人愈來愈少,老人愈來愈多。那你給它平均起來,你不要看這些老人都活得那麼長壽,一歲就死了,你都沒算,那多少?這個當中,二、三十歲,四、五十歲,還有意外死亡的,像戰爭、意外災難的,不到七十歲走的很多。你看現在俄烏戰爭,那都上戰場,不都年輕人嗎?那個有七十歲嗎?所以你要這麼算,所以這個是平均壽命。所以『足徵佛語非虛』,佛講得沒錯。『間有過百歲者』,「間」就是說這個當中,我們也看到有人超過一百歲的,『稀少已極』。超過一百歲的有,不一定活到一百歲的人身體都很健康,這個就更少了。活到一百歲的,但是要坐輪椅,他不能走、不能動,這個也很難過,都要人家去扶,那也不是享受,也是受罪。
所以有一次大概有十幾年前了,中壢善果林劉林長他跟我講,他們到花蓮看一個親戚,好像活到九十幾歲了。人家跟他講說,你能活到一百二十歲。那個老人家說,不要、不要、不要,我不要活那麼久。老人,如果你活得一百歲,身體還很健康,那也比較幸福一點;如果身體不健康,要人扶,躺在床上,那也是很難過。現在看到我們老同修,一個韓西友,今年一百零一歲了,我們去年給他做一百歲,他自己一個人,還可以坐公車,耳聰目明,他活一百二,那沒問題。身體很好,你說什麼老人痴呆症,他都沒有,他清楚得很。去年做一百歲,我弟弟、弟媳婦沒有去,他就問:你弟弟怎麼沒來?我趕快打電話,叫他們趕快坐計程車來。一百歲的老同修,現在他女兒把他接到台中去了。現在三重淨宗學會,陳永信已經收回去了。不然他每一天四點多起來,就坐公車,六點準時去開門,去供水、供飯。他準時去開門,六點就準時去開門。三重淨宗學會的門,都是他開的,他大概三點多就起來,早睡早起。如果像他這樣活一百多歲,那就比較好,反正他生活也不要人家照顧,他也耳聰目明,自己坐公車也不會迷路。所以來,都是他自己坐公車來,那回去就有同修發心送他回家,所以他這個就沒有問題。
所以,「間有過百歲者,稀少已極」,『此必有特別善因』,像韓西友老居士,他是真的有特別的善因,『方能致此,乃是例外。』這是例外。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段經文《節要》我們學到第一條,下面第二條,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