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覺照即是在起心動念處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六集) 2021/5/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46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看經本六十六頁,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八條,我們這段經文再念一遍,「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段經文,我們淨老和尚《節要》擷了十六條。這段經文,我們學佛的同修應該都很熟悉,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聽到我們淨老和尚講。六祖惠能大師到黃梅參五祖,五祖傳衣缽給他,就是跟他講《金剛經》,講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到這句,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在廣東曹溪聽客人念《金剛經》,那個時候是大悟,還沒有徹悟。到黃梅去住了八個月,做八個月的苦工,在碓房舂米做苦力,這就是持戒修福。到了八個月,五祖看因緣成熟了,所以就去暗示他,晚上三更半夜到寮房去。到寮房給他講《金剛經》,講到這一段,那時候六祖就大徹大悟。五祖知道他全通達,徹悟了,後面就不需要再講了。就是給他印證講到這一句,因此我們讀到這一句,大家都相當熟悉。可能《金剛經》其他的經文比較不熟悉,對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非常熟悉了。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第八條:
【八、覺照即是在起心動念處,微密用功,乃為切實。】
這是講用功的方法。『覺照』,一般講觀照,這個也是修行功夫得不得力的一個關鍵。佛法的修學,在《金剛經講義》江老居士講,離不開觀這個字。我們大家做三時繫念都念三部《心經》,三部《彌陀經》。《彌陀經》講有,《心經》講空,空有不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心經》是講「照見五蘊皆空」,觀照。在《講義》裡面江老居士也提到,學佛的人修行很多退轉,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因此修了很久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退步,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他就退轉了;有的甚至退轉去信其他宗教了。在羅東有一個老同修,修到精神都不太對了,他覺得學佛、信佛沒有幫助,改信天主教去了。如果信天主教對他有幫助也很好,不管信什麼教,只要對他有幫助都好。為什麼?因為他伏不住煩惱,為什麼伏不住煩惱?不懂得修觀,就是不懂得這種修行的要領、方法。
像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地藏經》玄義,也講到天台宗的十乘觀法。其實每一宗都離不開修觀,觀就是觀念,你的念頭要做一個轉變。我們一般講「轉煩惱為菩提」,轉不過來就會退轉,自己的煩惱、心結也解不開。所以修行關鍵在修觀,讀誦是方便我們受持,受持就是修觀(修觀行)。我們觀念能轉變過來,功夫就得力。我們念佛人也不例外,念佛人不是不用修觀。你看《觀無量壽佛經》,那不是十六觀嗎?我們持名念佛,是《觀經》第十六觀,那也離不開觀。觀,我們講簡單叫觀念(你那個念頭)。你看這裡講「起心動念處」,我現在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你要去觀照自己的念頭,現在是什麼樣的念頭,是煩惱(貪瞋痴),還是不貪不瞋不痴?我們從斷惡修善這裡先下手,是善念、惡念,還是無記念?無記念就是不善不惡的。
『在起心動念處,微密用功』,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我們這個心,修心。『乃為切實』,這個才是切實的功夫。經我們常常讀,但是不會修觀,不懂得修觀,所以我們還是隨著煩惱一直在轉,經等於是念了不起作用。像《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講的,「托事附法」,托是依托,這個事相(裡面附修行的方法)是個表法,教我們怎麼去觀、怎麼修。每一個宗都離不開修觀,天台,三止三觀;華嚴,五止六觀;唯識宗,唯心識觀;性宗的真如實觀;我們念佛十六觀,都離不開「觀」這個字。所以江老居士特別強調說,學佛的人很多,但是修到最後都退轉了,就是不懂觀的原理原則,不懂得修行的方法,伏不住煩惱他就退轉。這個地方,我們同修大家要用心來體會。
【發大悲心,廣修六度,利益眾生,多讀大乘。解慧增明,增長戒定。】
這是講發心。『發大悲心』,發心要發大悲心,心量大跟菩提就相應了,菩提心就是大悲心。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為什麼要度眾生?度眾生的動力是什麼?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去度眾生?就是大悲心。你沒有發大悲心,你怎麼會去度眾生?眾生跟我什麼關係?沒有發大悲心,他就不會度眾生。所以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為什麼?因為眾生有苦難,我們要發大悲心去幫助眾生,度就是幫助、協助,協助眾生解脫這些苦、這些災難。看到眾生苦,就是自己苦,自己跟眾生是一體,所以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都是救苦救難。我們學佛也是學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要發大悲心。「發大悲心」,我們念四弘誓願,發了這個願,要怎麼去落實?怎麼樣才能真正幫助眾生?接下來你要成就德行,也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那就成就德行;「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才能,我們一般講德、才,德才兼備;「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三願都是為了落實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要斷煩惱?我們自己煩惱沒有斷,怎麼能幫助眾生斷煩惱。眾生的苦難從哪裡來?就是有煩惱。我自己的煩惱一大堆,我怎麼去幫助眾生斷煩惱?你要落實去幫助眾生,第一個你要先把自己煩惱斷掉,然後學法門,學法門也是為了度眾生。「佛道無上誓願成」,度眾生才圓滿。所以下面三願,統統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要落實這一願,這樣才叫切實。所以發大悲心,『廣修六度,利益眾生,多讀大乘』。
『解慧增明』,「解」是解悟,理解的智慧增長,明瞭。你對經義,「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解得愈深入,你這個解慧(解悟的智慧),悟有證悟跟解悟,我們前面是要先解悟。解悟的智慧增長,幫助我們修行,也幫助我們增長戒定。所以戒定慧三學也是有相關的,戒定幫助我們開智慧,我們開了一分智慧,又來幫助戒定的增長。這邊江味農老居士《講義》裡面是沒有這段,這段是我們老和尚加下去的:
【夏蓮老淨語教人,持戒、念佛、看經論,察過去習毋自欺。正是此意。】
這是我們老和尚加進去的,因為在《金剛經講義》是沒有這個註解。『夏蓮老』,就是會集《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的這位大德,在《淨語》裡面教人,『持戒、念佛、看經論,察過去習毋自欺』。「過去習」,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要欺騙自己,因為斷煩惱是自己的事情。我們今天接著來看第九:
【九、本性活潑潑地,無相無不相。經云,不住色等。又云生心。以示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塵相,非令心如死水也。】
《金剛經》,六百卷《大般若經》是我們修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綱領,我們學佛很重要的綱領。佛法跟世間法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般若,佛法就是般若。般若是印度話,翻經的祖師怕誤會,因為般若翻成中文意思是智慧,怕誤會,以為是世間的聰明智慧。某一個人很聰明,他就有般若,不是的,那叫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才智,不是經典上講的般若智慧,不一樣。世間的聰明才智,你可以從外面去學來的,一般講知識。知識從外入,悟從內出。悟,就是般若智慧,是你自己本來就有的,不用學的,不是外面來的,你本來就具足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一切眾生都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現在我們有了障礙,所以種種的修學就是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
『本性活潑潑地』。我們常常看到古來祖師大德,經典上講這些,我們聽不懂,所以用種種比喻,讓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我們本性是什麼樣子。本性是什麼樣?活活潑潑,『無相無不相』。這個《般若經》講了很多,實際上講的就是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講這麼多?祖師大德也註解這麼多,還要引用比喻?因為我們不懂,不懂才要一直講。你看六祖他懂了,他就統統不用再講了。不懂,所以要講很多,從很多方面引導,讓我們悟入這個自性的理體。「無相無不相」,什麼叫無相無不相?無相,沒有相,但又不是沒有相。沒有相,又不是都沒有相,好像白話就是這麼講。無相就是沒有相,但是又不是都沒有相,這樣講,大家能懂嗎?我看是不懂。什麼叫無相無不相?我們無就是無,有就是有,我們凡夫都是這樣的觀念。是不是這樣?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什麼叫無相無不相?無相,又無不相,到底是有相還是沒有相?我們都搞不清楚了。因為我們不懂,懂了就不用再講了。懂了,就禪宗大德講「舌頭掛牆壁」,舌頭掛在牆壁,意思就是不用講了,你都明白了。還要一直講,就是不懂才要一直講,而且透過種種比喻讓我們去體會。
我們看古大德最常用的比喻,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看金子,大家有去過銀樓,賣金銀珠寶那些首飾的。我們本性比喻作黃金,我們本性就是那個黃金。黃金在哪裡?你到銀樓看,凡是金子打的,那些統統是黃金。黃金它有個相,你不能說那個相我不要,我只要黃金。你到哪裡去找黃金?我不要種種的相,我要原來的黃金,原來的黃金一塊的,或者長方形的,它還是一個相。你說:這個相我不要,我只要黃金。你也找不到黃金,黃金在哪裡?就在相當中,那個相就是黃金。我們的自性哪裡?你現在看到的這些全部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就是我們的自性。活潑不活潑?你現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些都是我們的自心現出來,識在變,怎麼會不活潑!無相無不相。
我們大家常常做三時繫念,《金剛經》你有一句懂了,你全懂了。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都是在開示這個,只是用不同的言語、不同的文字來說這樁事情。中峰國師講,我們的自性是空的、無相,但是它能現相。現相是從那個空的當中現出來的,就好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一樣,螢幕沒有相,它本體是空的,但是它能現相,那個相是從空出來的。所以中峰國師用摩尼寶珠,你這個摩尼寶珠,「物境互彰,不違色像;彼色像之去來,猶業果之儼然也」。它乾乾淨淨的,無相,但是什麼東西來,它就現相,一個男的人來,它現男的相;女的人來,現女的相。它現的叫照,照得清清楚楚,藍色的來現藍色,綠色的來現綠色,黃色的來現黃色,什麼樣它都能現。我們現在是沒有看到摩尼寶珠,但是鏡子都看過,鏡子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但你什麼人來一站,你那個相就清清楚楚。古人講,「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中國人來現中國人的相,外國人來現外國人的相,它照得清清楚楚。照得清清楚楚,鏡子它還是空的,它有沒有相?它沒有。你看中峰國師講「物境互彰,不違色像」,鏡子照物,現很多相出來。但是「珠體絕痕」,珠體它一點痕跡都沒有。鏡子也是一樣,很多相在它面前,它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有沒有污染?沒有。這就是無相無不相,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去體會。
『經云,不住色等』,「不住色」,就是你不要去住。你要像鏡子一樣,你照就好了,你不要去住,住就是污染了。實際上我們現在凡夫都是住,佛菩薩是無住生心,我們是有住生心。當我們有住的時候,我們的自性有沒有受到污染?沒有,它還是乾乾淨淨的。所以「經云,不住色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不要住。不要住就是你要用照,不要去住。『又云生心。以示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塵相,非令心如死水也。』這又講到「生心」,就是給我們開示發菩提心的人,「不應」,不要住於塵相,就是叫你不要住,不是叫你心好像死水一樣。「心如死水」,你無住但是不生心,可能就變成外道,如果學佛頂多成個小乘聲聞、緣覺,小乘人無住,但是他不生心。外道也是一樣,修外道的禪定,無住得禪定,你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有的人甚至他打坐,他修死定,就是在那邊打坐,坐了幾百年。那個就是他心如死水,不起作用。修到最後變成石頭,那有什麼意思?那不對,那修錯了,修錯了就變成心如死水。所以「不應住於塵相」,不是叫你不生心,不是叫你心如死水,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能誤會了。我們再看第十:
【十、清淨心是真心,住塵攀緣心,即是妄心。《楞嚴》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外道等。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這一段江老居士引用《楞嚴》。首先給我們說明『清淨心是真心』,「真心」,它本來就清淨。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什麼叫自性?它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污染,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是我們現在『住塵攀緣心』,住塵的攀緣心,『即是妄心』。我們修行、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學認識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現在不認識自己的心,不認識自己的真心,把妄心當作是自己的心,看錯了。學佛就是學這個,學認識自己的心。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裡面講,「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這個大家都知道了,肉團心就我們現在這個心臟。心臟是不是我們的真心?當然不是。心臟它是物質,心臟不是我。不是說,我的心就在這裡,心臟,那一顆就是我。不是心臟,心臟它沒有思想,它也不會分別執著,它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的一個器官。所以肉團心,現在醫學發達可以移植,甲的心臟可以移植到乙的身上,但是乙的思想言語行為,他的習氣會不會變成甲?不會。他喜歡抽煙,還是喜歡抽煙,不會因為換了一個心臟他的習慣就不一樣、他的思想就不一樣變成甲了。如果是變成甲,那個心就是真的了,現在醫學發達移植過來,會不會變?不會。現在很多人去換心,證明那個不是我們的心,肉團心。
「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我們現在就是把這個心當作我們的心,我們吃虧就在這上面。善惡境界分別執著,這就是緣慮心。「曰靈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炳然獨照,卓爾不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我們學佛就是要學認識靈知心,那個才真正是我,常樂我淨。靈知心就是覺心,靈明覺照。我們午供念「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什麼叫常住?我們刻個佛像坐在那邊,那是常住?南無是皈依、恭敬的意思,佛叫我們去皈依、恭敬這些佛像嗎?不是。如果你這樣看,就變成外道,心外求法。外面的佛像是什麼作用?它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佛,就是告訴我們自己有佛性,你要回歸自性佛,你自性有一個常住佛。常住真心就是常住十方佛,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回歸自心(自性)。我們學佛,就要學跟佛一樣,佛像是提醒我們、啟發我們要回歸自性。常住十方佛、常住十方法、常住十方僧,這叫皈依自性三寶。外面這個三寶叫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不是叫你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你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就叫外道。佛法叫內學,不是叫你心外求法,叫你向內心去求,不能學錯了。清淨心是真心,就是中峰國師講的靈知心,那個心是靈明不昧的。你只要認識心,你什麼問題都解決;迷了這個心,那就無量無邊煩惱。你悟了靈知心,你剎那成佛,事實就是這樣,你要知道那個心。所以知自心,知道你自己的心,知道你自己的靈知心。你現在這個妄想煩惱的心當中,有一個靈知心。
認識靈知心是最可貴的,你一認識這個,剎那你就成佛了,省掉三大阿僧祇劫,所以禪宗他們叫直指,頓悟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你不能悟就慢慢修、漸漸修,修到最後也會悟,時間要很長。所以佛的教學有頓有漸,有的人他只能接受漸次修,各人的見解不一樣,你跟他講頓的,他不能接受,他說一定要有次第。我要到一O一大樓,怎麼可能我一下子可以到?一定要第一層、第二層,一層層慢慢爬上去才會到。這種漸次的修行人,他認為就是這樣,我就要慢慢爬,爬一層要休息好久,然後再往上爬,時間要很長。當然最後也會爬得到,但是很辛苦,時間很長。如果你坐高速電梯,你一下子就到了。高速電梯有沒有次第?它還是有通過,只是它快速通過而已,不是沒有次第。所以圓頓當中有次第,次第當中有圓頓。《華嚴經》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你等覺菩薩也可以學《弟子規》,學《弟子規》也可以學《華嚴經》,這個就圓融。但是如果執著的人,他一定要這個次第的,那就慢慢修。所以佛無法可說,佛沒有定法,根據眾生各人根器不一樣,他的見解不一樣,他的認知不一樣。佛沒有對你講什麼、對他講什麼,他沒有預設立場,完全是眾生根器差別。開圓見的人修一天,等於漸次修的修行人修一劫,同樣這樣修,效果不一樣。所以這裡講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中峰國師講的靈知心。「歷三際以靡遷」,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它沒有改變。在生死輪迴當中,「驪珠獨耀于滄海」,它還是這樣,它也沒有生滅,也沒有受污染。證得涅槃,「桂輪孤朗于中天」,它還是這樣。
我們看:『《楞嚴》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外道等。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這個引用《楞嚴經》講的,《楞嚴經》我們大家也需要知道一些。古大德講,「開慧楞嚴,成佛法華」,讀《楞嚴經》幫助我們開智慧。《楞嚴經》裡面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顛倒就是迷惑顛倒。什麼叫無始?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也要念一遍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什麼叫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我們在無始劫以來,無始劫就是什麼?它沒有開始。沒有開始,你一定要哪一年、哪一月開始,你找不到。明明給我們講無始,你還要找什麼時候開始,那個都是虛妄的分別執著,事實真相是無始。我們凡夫總會想,總有個開始,我什麼時候開始迷的?什麼時候覺悟的?覺悟之後,什麼時候又迷了?《楞嚴經》佛的弟子就問這個問題,覺悟了以後,什麼時候我又開始迷了?我們會不會有這個問題?我們也會有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問題,三千年前那些佛的弟子統統幫我們問了。無始是真的,為什麼叫無始?因為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時間跟空間是不相應行法,時間空間是虛妄的。虛妄,本來都沒有的,你到哪裡去找一個開始?所以你當下迷,就是這個時候。
所以中峰國師講,「一念不覺」。是我們一念不覺,就有這些現相;一念覺了,這些現相都沒有了。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本來就沒有。哪有什麼開始,哪有什麼結束?無始無終,它本來就存在,不生不滅。我們不是常常念這些嗎?但是講這些,有一些修小乘法的,古代印度就有,佛講這些真相,有一些小乘根器不能接受,他聽不下去。大乘根器的人,他可以聽得懂,他明白。所以在南傳佛教國家,他們只有學阿含,大乘非佛說,那不是佛講的,他不承認。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是北傳,還有西藏是藏傳,這是大乘。大乘講到真實,諸法實相。所以從無始來,無始就是它沒有開始,就是當下、現在。現在你迷,就是無始,就是你一念不覺,所以它沒有開始,當然也沒有終了。無始它就無終,有始才有終,有生才有滅,這都是相對的。相對的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真實是無始。無始劫以來,種種顛倒,迷惑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諸修行人,就是各種宗教的修行人,包括佛教裡面,他修行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這個是佛門的,修成阿羅漢、辟支佛,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阿羅漢,印度話;辟支佛,印度話,翻成中文就是聲聞、緣覺。這個是小乘的聖人,他們已經超越六道,但是他沒有明心見性,只有破執著,他還有根本無明,還有分別,但是他執著沒有了,他變成小乘了。「以及外道」,外道就是得到禪定,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不能出三界,不能明心見性,不能成無上菩提,他很用功修行,修錯了,修得不對。什麼不對?用心用得不對。修成外道、修成二乘,這個就是種種顛倒,沒有認識自己的真心,所以修到最後就變成二乘、外道。這個迷惑顛倒在哪裡?「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就是不知道這兩種根本,錯亂修習,修錯了、修亂了,修到最後就變成二乘、外道。
這兩種根本,第一個,『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一個,「無始生死根本」,這裡又講無始,生死的根本沒有開始,你一念迷了,就現出這個相;你覺悟了,這些相就沒有了,它沒有開始。為什麼沒有開始?因為它是虛妄的。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我們作夢夢醒來,夢也就沒有了,我們在夢境當中,也沒有幾點幾分開始作夢,沒有,反正夢了就是夢了。時間是不相應行法,《唯識論》裡面講不相應行法,它是抽象概念,它沒有一個實質的東西,空間也是一樣。所以生死根本就是無始,它沒有開始。「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則汝今者,與諸眾生,就是講我們這些眾生、講阿難尊者,用攀緣心為自性,把攀緣心當作自己的自性。
這在《楞嚴經》講的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攀緣妄心就是根本無明,無明本。知見再去立個知,立知就叫無明,那是無明的根本。像中峰國師講,「珠體絕痕,物境互彰,不違色像,彼色像之去來,猶業果之儼然也。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我們用鏡子、用珠子來比喻,鏡子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這個叫知見,你見到沒有?見得很清楚;知道沒有?知道,很清楚。但是鏡子它沒有染,它沒有再去立一個知,它沒有染。你看照藍色的,它出現藍色;綠色的,出現綠色的;紅色的,出現紅色的。立知,就是照的時候它藍的,你跟著藍了;它綠的,你跟著綠了;它紅,你跟著紅了,那就叫無明本。那個無明本是虛妄的,迷了,叫一念不覺,那是無明本。事實上有沒有染?沒有。知見再立一個知,好像沒有染當中有污染。實際上沒有,實際上它境界還是照得清清楚楚,這個就是形容我們的心,你六根見六塵境界清清楚楚。
這個是性宗講的。這兩句你悟進去,你現在就成佛了,你成佛快不快?很快。但是你迷了,你不知道,修(不要說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還是凡夫。所以六祖在《壇經》講,「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你迷了,知見立知,你迷了,經累劫(無量劫)還是眾生。但是你一旦覺悟了,剎那之間,剎那之間你就成佛了,這叫頓悟成佛,在大乘經都是在講這個。所以我們現在把攀緣心認為是自性,把這個當作自己的心。這個叫知見立一個知,你給它立一個知。所以它照得清清楚楚,照得清清楚楚是什麼?它沒有污染,它本來就沒有污染。鏡子跟摩尼寶珠有沒有住?它沒有住,它只有照,它沒有住。我們本來就是無住生心,現在在無住生心當中我們住,現在問題就出在這裡。本來就是無住,我們迷了之後變成有住。事實真相,當我們迷的時候有住,我們自性有沒有受到污染?還是沒有,所以那個徹底是虛妄的。這個大家去參,悟了你就成佛。所以我們錯用心了,把攀緣心認為是自己的本心,那就錯了,那是知見立知。你只要不是知見立知,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無住生心。所以無住生心,我們從這個地方好好去體會。這個是性宗的講法,它比較直接,所以叫直指人心,根器比較利的人,聽他能悟入。
如果根器稍鈍,就要從唯識再去分析,讓我們慢慢去悟入這個真相。像唯識學講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唯識學就給我們分析,前五識的作用叫了別,第八識叫含藏,它收檔案的,你什麼樣它就收怎麼樣,它都沒有扭曲的,你什麼資料進來,我就照原原本本存檔,它就是這樣。前面五識叫了別,了別就是知見,就是你看見了沒有?看見了。我們現在看到外面的景象,我們透過這個眼根,眼根就是一個物質,我們的眼睛就好像照相機一樣,它是個機器,我們透過鏡頭看到外面的。看到外面,這個當中有個眼識,識就是了別的作用,讓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照,了別。但是我們現在問題出在哪裡?眼、耳、鼻、舌、身,這叫了別,它沒有問題,第八識是存檔也沒有問題。現在問題是出在第六意識跟第七識末那,因為外面看到了,很快的,幾乎沒有空檔,就傳到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不是現場,它是從前五識傳達進去的,很快的到第六意識它就起分別,第七識它就起執著。分別這個、分別那個是第六意識,叫緣慮心,就是這裡講的攀緣心。中峰國師講緣慮心,善惡順逆種種分別者是,那個就是第六意識心,分別。第六意識的作用就是分別,第七識是末那就執著,分別出來,送到第七識,這個我喜歡、這個我討厭,貪瞋痴就起來了,煩惱就是第六分別、第七執著產生的。只要這兩個識轉了,「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這個六祖在《壇經》講的。五八都果上轉,你只要轉這兩個就好了,前五識跟第八識跟著轉。這個在唯識宗講的,叫「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八識成四智。用唯識學再分析一下,我們就可能對這個心就比較容易有一些體會了。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這個攀緣心不是我們的自性,這個不是我們的真心,這個是妄心。但是妄心也是從真心出來,就是你真心迷了產生一個虛妄的,但是真心還是沒有變,沒有受污染。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條就是跟我們講,「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無始就是無生的意思。我們念佛迴向不是常常念嗎?「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悟那個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無生就是無始。有生就有一個開始,有開始就有終了,有生它就有滅。但是有生有滅,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它是幻相,那不是真的。真的,它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它本來就存在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它本來就這樣,本來就存在,本來就不生,它也沒有滅,本來它就清淨的。所以「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我們生了之後,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真心,我們不知道回頭回歸自性的清淨心,都是往外面去攀緣。外面是什麼?外面是我們的心現出來的,你到外面去找,怎麼會找得到答案?所以世間的各個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找這個宇宙的本體,找了幾千年也沒有結論。佛早在三千年前就給我們答案了,你們找的方向錯了。心外求法叫外道,外道不是罵人的,你找的方向不對,你要回頭,向你內心去找。所以佛門講「回頭是岸」,主要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現在佛門說回頭是岸,大概是不要去做壞事,回頭做一個好人,這叫回頭是岸,當然都講得通。但是真正的回頭是岸,是叫你回歸你的自性,那叫回頭是岸。回頭是岸是什麼?你要從生死的彼岸回頭,回歸到涅槃的此岸。這是講我們的清淨心,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心,如果我們認識自己的心,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須知住塵之心是識,因其攀緣,名之曰妄。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變現。云何變,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分別人我故也。】
這一條給我們講,必須要知道『住塵之心是識』。我們住在六塵,我們心住,我們有住,住就是迷了,起了無明。我們就住在塵,住在塵這個心叫識。像中峰國師講,「諸佛悟之,假名惟心;眾生迷之,便成妄識」。迷了就變成識,悟了就是自己的真心。『因其攀緣,名之曰妄』,對外攀緣,所以叫妄心。不知道自己的自性,這個叫妄心。
『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變現。』妄心也是真心變出來的。它怎麼變?因為『不達一真法界』,法界本來就是一真,沒有十法界,十法界是迷了,自己去分別執著造成很多虛妄的界限。這個都是從分別執著出來的,它本來沒有界限,是我們眾生有分別、有執著就變成有界限,原來它沒有界限。我們就講一個比較近的,我們這個地球,地球它自己有畫一個界限嗎?地球它自己有沒有畫這個是美國、這個是中國、這個是英國,有沒有?地球它自己沒有去畫界限。現在怎麼國家那麼多?人畫出來的。人從哪裡畫出來?他的分別執著,這是我的,那是你的,一天到晚在那邊爭。如果明白事實真相,那真的就世界和平了,大家都放下分別執著,不但是一家是一體!現代的話講生命共同體,大家都活在這個地球上,那就會怎麼樣?就像佛菩薩一樣,大慈大悲,互相幫助。就不會我坑你、你坑我了,就不會了,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因為了解事實真相。現在為什麼這麼亂?迷了,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很冤枉,在這個當中造惡業、受苦報,佛講可憐憫者!「妄心,原是真心之所變現。云何變,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就是不知道自性,在沒有分別的一真法界當中,硬要去把它分別人我出來,就變成十法界。其實十法界也是虛妄的,那也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叫一真,一才是真。所以禪宗講「識得一,萬事畢」,你認識這個一,那什麼事情都沒有了。我們念佛講一心,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就是認識我們一個自性。我們在六根當中去認識自己的自性。
在《楞嚴經》裡面這個講得很詳細,所以多讀《楞嚴》的確會開智慧。《楞嚴經》到中國來不容易,偷渡過來的,般剌密諦法師大慈大悲,印度國家規定這個不能出口的,其他的經典可以出口,這一部不可以,國寶。古代印度人他們也吝法,所以現在反而印度佛法都沒有了。所以《楞嚴經》講二十五圓通,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揀選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你從一根回頭,「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任何一根,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加起來二十五。你見色聞聲,你統統可以回歸到自性,回歸到自性就是一真。我們這個自性它是沒有生滅的,那是靈知心,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章經文講得很詳細,有長行文,又用偈頌來講。像聞聲,不是去聞外面的聲塵,你去聞外面的聲塵就攀緣了。觀音菩薩他怎麼修?他修反聞。你聽到聲音,你不是聞外面,是反過來聞自性。「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那個叫做反聞,觀音菩薩用這個方法修成佛的。「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就是講我們這個性,我們的聞性它沒有生滅,聲音生起來,我們這個性在;等一下聲音沒有,我們的聞性還是在。我們的聞性不會隨著聲音生了才有,滅了就沒有。外面的聲塵生滅,有生有滅,我們的自性它沒有生滅。它始終存在,叫無生,無生無滅就是我們的自性。
所以我們學佛學到最後,就是悟無生法忍。你悟了無生法忍,你再看到整個世界跟現在就不一樣。你看到整個世界是怎麼樣?一切動物沒有生老病死,植物沒有生住異滅,礦物沒有成住壞空,你看的跟現在不一樣。所以《心經》才講,「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我們現在看到有生有滅,這是虛妄的,那不是真的。看到真相,那是不生不滅,當然他就遠離恐怖、顛倒、妄想。好像我們做個惡夢,醒過來夢沒有了,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體會不到也沒關係,你就執持名號,念久了你也會開悟。所以不要分別執著。我們再看第十二:
【十二、『無所住』,含有不執著、亦不斷滅二義。『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後」二義。「其」字指菩提、六度等。『如是』則所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為菩提心。以其與自性清淨心相應故。】
這一條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含有不執著、亦不斷滅』兩個意思。所以「無所住」,是不執著、也不是要斷滅。無住,但是你要生心。我們用珠子來比喻,我們去體會,珠子它無住,它沒有受污染,清清淨淨的,無住;但是什麼境界一來,它能照,它不是沒有。但是照的時候,它有沒有住?它沒住,無住又能照,無住生心。『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後二義。』這有兩個意思。『其字指菩提、六度等。如是則所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為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以其與自性清淨心相應』,跟我們的自性清淨心相應,那個叫菩提心。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