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空有同時 心物同源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四集)  2023/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84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零三頁,倒數第三行,從第十九這裡看起:

  【十九、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實狀況,莫不空有同時。則上自十方諸佛,下至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情與無情,莫不皆以淨心為體。淨心之實相,本是空有同時,謂之一真法界,諸法一如。】

  我們今天從這裡接著學習《節要》第十九條。前面《起信論》講,「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把為什麼有無明給我們說出來了,就是不知道法界是一,這個不知就是迷了,起了無明,「遂成眾生」。不覺念起,這個念就是妄念,就是一念妄動,那就是無明。本來也沒有無明,就是一念妄動產生無明。實際上無明本來就沒有,在《起信論》講「不覺本無」,不覺本來沒有,本來是覺;「本覺本有」,本覺你本來就有。所以不覺它是虛妄的,這個虛妄就是起一念,所謂起心動念,《金剛經》就是直接給我們指出來,我們起心動念。你不起心、不動念就不分別、不執著,因為分別、執著都從起心動念發展出來,所以它這個是從根本修。因為不覺而有無明,無明是沒有,本來就沒有無明。《心經》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明就是沒有無明,無明是虛妄的,沒有;亦無無明盡,無無明就是沒有眾生,無無明盡就沒有佛了,生佛兩相泯。唯有什麼?唯有一心,就是一心,除了一心以外什麼都沒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我們常常念《心經》。

  一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十法界萬象森羅,而真如則是一也。」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就是一真法界,我們迷了就變成十法界。為什麼迷了?因為我們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產生分別執著,就變成十法界。本來是一真法界,因為分別執著就變成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分別執著,在沒有界線的你硬去把它劃分界線,有分別執著就劃分界線,因為它是一體的。講這個可能大家還不容易體會,我們講一個比較淺顯的。就像我們地球是不是一個?還是很多個?地球只有一個。地球有沒有很多國家?一百多國。地球它有沒有去劃分說,這是中國,這是美國,這是法國?地球它有沒有去劃分?地球沒有。這個是我家,這個是你家,是我們人給它劃分出來,是不是?本來是一,現在變得很多。其實很多很多,它還是一,你在那邊分別執著,計較,在爭來爭去,你還是沒離開這個地球,還是一個,都在地球。所以有一次我們老和尚到聯合國去,那些外國的友人就問他,你是哪一個國家的人?哪個國家、地區的人?我們老和尚回答很妙,他說我是地球人,沒有人反對。我是地球人,你也是地球人,你沒有離開地球。我們舉出這個淺顯的例子,你再去深入《金剛經》講的一法界,其實十方世界都是一法界。十法界,一即是十,十即是一;你覺悟了,眼前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變成十法界。迷的時候它還是一真法界,只是你還在迷惑,你認為有十法界,其實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關鍵在迷悟,悟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迷了就是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妄想就是妄念、妄動。所以「十法界萬象森羅,而真如則是一也」,這裡給我們講得很詳細,十法界萬象千差萬別,真如(它的本體)就是一,一個法身。「即一切同體之意」,同體就是「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大家都是在同一個法身。法身在哪裡?遍一切處,到處都是,如果你真的悟入了那就見性,見到自性了。

  十九條,『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實狀況,莫不空有同時』。一切法真實的狀況,空跟有是同時的,「同時」就是說沒有先後,在空間來講沒有距離,時間來講沒有先後,這是真相;就是空、有都沒有離開自性,沒有離開這個法身,空有同時。這裡都是講我們的法身、我們的自性。『上自十方諸佛,下至一切眾生』,「諸佛」,已經成佛的,諸佛,下至我們這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情與無情』,宇宙萬有,這一切一切,『莫不皆以淨心為體』,「淨心」就是自性清淨心,這是體,這個體就是它的本體。『淨心之實相,本是空有同時,謂之一真法界,諸法一如。』這是「實相」,就是真實相,這個叫一真法界,「諸法一如」。

  我們學習《金剛經》,前面講,在這個四句裡面,我們去深入這四句,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個叫四句。你一個人講有,這些都是有,我認為都是有的,這是一句;有人,我認為這是無,是空的,又是一句;第三個人講也有也沒有,但是你不能這樣說,就模稜兩可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也有也沒有也偏在有邊;亦有亦無,也不是。所以說一個空有同時,如果你再執著一個空有同時也是不可,又落在名字相裡面。這個四句就是說,我們只要一起心動念就落在這個四句,就是要我們離這個四句,遣這個四句,就是要我們最初那一念妄動停下來,前後際斷,你就悟入實相了。所以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透過這個語言文字去悟。語言文字它是一個指路牌,你不能再著在言說相、文字相上面。佛是這麼講,沒有別的,就是要我們去悟入實相,我們不能有一個實相可以悟入,你又落在這個四句裡面。大家去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你不是這樣就是那樣,你怎麼講都是落在這四句,就無法去悟入實相。所以佛講《金剛經》,實相即非實相,再給你講一個「即非」是什麼?給你講一個實相,你就不要再去落一個「有個實相」。這樣不是、那樣也不是,那個妙處就在這裡。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那我怎麼辦?那你就看著辦。

  以前參禪的禪師,去參禪的,禪師就問他一句話,他回答了,香板就打下去,一開口就打,後來再問不開口了,反正一開口就打。開口打,不開口也打,那就不曉得該怎麼辦了。我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那怎麼辦?他那個妙處就是讓你提起疑情,疑情就是你悟的一個關鍵。那個疑情跟懷疑不一樣,不要搞錯。要提起疑情,那是參禪的方法,我們念佛就是用不懷疑,這樣一直念下去,也就是實相了,這個就是更直接的一種方法。反正你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那什麼都離了,有也離,空也離了。這是淨宗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離這個四句;禪宗用參的,開悟離這個四句。淨土念佛,它的方便就是說,你參了沒悟的時候,你念佛也可以暗合道妙,你就這麼念,不知不覺你就入了實相,淨宗是有這個方便。反正你不懂,給你講了一大堆也不懂,不懂你就老實念佛,你念念念,你也就入實相,這個叫暗合道妙。所以有一些老實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什麼也不懂,你跟他講那麼多他也不懂;你叫他念一句佛號,他就老老實實的念,念到最後他開悟了,這個叫暗合道妙。禪宗這個參的方法,《金剛經》這個方法叫明合道妙,明白的跟你講出來,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然後提起你的疑情,你去參。這個都可以,你明白了也可以輔助,永明延壽大師講「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也不是說你完全不能碰,也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要懂得,如果不懂就老實念佛也可以。就像江老居士,他「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也是念佛求生淨土,但是他這個教是依般若。實在講,凡所有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沒有般若的,都離不開般若,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了。

  「淨心為體」,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就是一真法界,因為我們迷了就變成十法界,實際上是一真法界。知道一真法界,這個生滅就不生不滅了。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現象是緣生法,緣生法如夢幻泡影。緣生法就是說緣聚在一起,它就生出來,各種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然後就形成各種千差萬別的相,它基本的都是一個,就是自性。就像我們看到物質,物質現在科學家都研究出來了,科學的名詞叫基本粒子,最小的物質。佛法講微塵、鄰虛塵(接近虛空),那個物質是體積最小的。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物質,《金剛經》就講「一合相」。一個元素(一個基本的物質),然後集合起來,緣聚就聚合起來,聚合起來,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就形成各種萬事萬物的相就出來了。它基本那個物質是一樣的,只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

  中午有一個同修的女兒來問我,她媽媽問我說,她死了以後花葬還是樹葬、還是海葬?又聽到有人跟她說,放在有佛號的地方會比較好。到底要放在那個有佛號的寺院靈骨塔,還是花葬、樹葬?花葬、樹葬,如果沒有放佛號,聽不到佛號。我就跟她分析,因為一般人總是會著空,著空就是省得麻煩,反正把它弄成灰,那就灑到大海;或者挖一個洞放進去,然後上面再一朵花;或者灑在樹下,塵歸塵,土歸土。反正省得麻煩,省得什麼掃墓,太麻煩了,也不要給人家佔地方,現在政府也在推廣。所以上品蓮的駱董有一次跟我講,現在政府推廣花葬、樹葬就是節省空間,而且骨灰灑在地下還可以做肥料,那多經濟!但是他說這個喪葬文化,他也是有另外一方面的一個觀點,就是子孫他沒有一個祭拜的對象。有一個墓,我趕快清明去掃墓,現在沒有了掃什麼?不用了,在家裡睡大覺就好了。掃墓是提倡孝道,教後代子孫不要忘本,不要忘記祖宗,所以這個形式有它的實質內容,有教孝。「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不能忘本,人如果不忘本,他心地就會厚道,厚道他就不會做壞事。第一個先對父母厚,祖宗都不敢忘記,現前父母更不會忘記,這樣人心就好,社會就沒有壞人。如果這個根本沒有教孝,人心就壞了,父母祖宗他都不要了,他還管你什麼別人!跟別人好是什麼?有利害關係,他這個當中沒有道義。現在社會就這樣,所以世界亂成一團,只有講利害,完全不講道德仁義。

  所以如果你從慎終追遠來講,形式上它還是有需要的,因為形式上他有一個對象,那他每一年去掃墓,去拜拜。如果沒有,恐怕也就忘記了,不要說祖宗忘記,我看這一生的父母都忘得乾乾淨淨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沒有這個觀念。現在我們做法會,還好還有一個牌位,如果這些都沒有了還有個牌位,還知道要寫牌位;如果連寫牌位也沒有了,忘得乾乾淨淨。所以其他宗教他不懂中國人拜牌位是幹什麼,他說拜木偶,迷信!他是不了解。如果你把這個形式去掉,大家都不知道了,就很容易忘記。有那個東西在提醒都會忘記,那何況沒有?沒有,那忘記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我們為什麼要造個佛像?佛法身遍一切處,哪個地方沒有佛?都有佛。既然都有佛,那何必造佛像?是沒有錯,問題我們現在在迷惑顛倒,沒有一尊佛像,不能提醒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佛;看到佛像才知道自己也是佛,自己也有佛性。形式有它的內容。

  如果你就心物同源來講,物質跟心是同一個根源。《唯識論》講見相同源,見就是精神,相就是物質,物質跟精神是同一個根源,都是阿賴耶識出來的,所以叫見相同源。見相同源就是說物質跟精神是一不是二,你不能去分割。根據這個原理,你看這裡講,「情與無情,莫不皆以淨心為體」,任何一樣都是淨心,它的體都是淨心,就是精神跟物質都是以淨心為體,是同一個體。所以禪宗開悟,禪師測驗學生有沒有開悟,那就說自性在哪裡?真正開悟了,隨便拿一樣都是,因為沒有一樣不是你自性現的。所以遍一切處,都是同一個淨心為體,你隨便拿一樣,這一樣東西都是我們自性現的,都是一個淨心為體的,那你說這個跟我們的心有沒有關係?那不能分,有關係。

  以前我剛出家,看一本密教的書,《密教通關》,密教的書,密宗就講到,我們真的很不可思議,就是說人死了,然後把他用金剛砂念咒加持,灑在屍體上就能超生,他到淨土去。當時我看到這個很懷疑,我就不懂,那個灑上去就好了,我們念佛念得那麼辛苦幹什麼?我就去問師父,那個時候師父跟我講,你想可能嗎?如果這樣的話,什麼往生咒,那些印出來都可以賣很高的價錢,都不要念了,大家都這樣去弄就往生淨土了。這是我們師父他早年,那個時候我剛出家那一年,他老人家五十八歲,那個時候的境界跟九十歲是完全不一樣。你聽他講的經,你再調出來聽不一樣,因為後來的境界愈來愈高、愈深入了。

  我剛出家的時候,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有蟑螂去吃經書,我看到蟑螂菩薩,不能殺生,那就讓牠去吃,我們師父就說,你去買克蟑來噴。我說師父,我們不是不能殺生嗎?你叫我去買克蟑,那不殺生了嗎?我都還在那邊猶豫,怎麼會叫我去買克蟑?我說我們不是出家人不能殺生嗎?然後我都還沒有來得及問,我們師父就說: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你認為也不要去殺牠,就把牠趕出去,驅逐出境,那你存什麼心?你驅逐出境,我們家裡不要,趕出去到隔壁家,叫他們去殺,那你是什麼存心?你存心不良!說我存心不良。後來我也是沒辦法,叫你去買就去買,好!是,遵命。買回來我就閉著眼睛,「阿彌陀佛」,我就噴。後來我們師父就講,他說你知道嗎?你殺這個蟑螂,你有功德。這個還有功德?不是造罪業嗎?他說你救蟑螂。你要知道這個蟑螂牠無知墮在畜生道,牠去咬經書破壞法寶,牠要墮地獄,你現在把牠殺了,不要讓牠造這個罪業,你不是救了牠嗎?救了牠不要墮地獄,你有功德。但是我還是怕怕的,所以一面噴就「阿彌陀佛」,閉著眼睛。這個是一件,那是師父五十八歲那一年的境界是這樣。

  日常法師,那時候我們師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日常法師他的做法跟我們師父就有一點不太一樣,觀點不一樣。觀點不一樣,就是各人的見不一樣。我們學佛有很多種見,有圓頓見、有漸次見,關鍵在那個見不一樣。我們在十二樓的佛堂,香港袁文忠居士送的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那個底座被蟲咬了,木頭的,被蟲咬,咬得都快被咬光了。日常法師就找我們開會,我一個,他的徒弟如道師一個,閻瑞彥一個,我們四個人早餐開會。怎麼辦?蟲咬那個底座怎麼辦?怎麼處理?就是我們拿藥給牠噴死,這是一個做法;另外,就說那個底座就給蟲去吃,我們再去做一個新的。我們就投票,少數服從多數。日常法師有講,他說如果我們選擇去殺,將來這個蟲也會殺我們,我們都有分,將來要還命。我聽到怕怕的,還是不殺好,殺來殺去不是不好嗎?我們不是不殺生嗎?日常法師的徒弟如道師就說,那就殺了吧!日常法師說殺了,將來牠要報復,牠要殺你。如道師說:「將來被碰到就算我倒霉」,他說算我倒霉。後來就投票表決,投票表決我們是三票對一票,只有如道師說要殺。後來就是搬出去外面供養牠,再去做一個新的底座。

  我在基金會,兩個師父不同的一個做法,但是日常法師他是有經過開會羯摩,我們師父就是很直接叫你就是這樣,毫無疑惑的。這是觀點不同,這也根據各人的心態不一樣,當然因果也不同。你存什麼心?菩薩戒論心不論事,小乘戒論事不論心,這個也有不同的地方。這個是講「淨心之實相」。後來我們師父到澳洲,我回想起來,跟以前不一樣。我們師父在圖文巴他那個精舍,他那個精舍(澳洲很多螞蟻,都很大的,那個叮人也是很厲害),他的浴室很多螞蟻。他老人家愈老德行愈高,這就不是買那些殺蟲劑,這個時候就是要用溝通的:「螞蟻菩薩,我等一下要洗澡,請你們出去」,後來半個小時後,果然都走出去了。境界不一樣!如果他五十八歲的時候,肯定買殺蟲劑了。所以境界不一樣,當時我們師父五十八歲那年我問這個問題,如果到他九十幾歲問,可能答案不一樣。大家想,會不會不一樣?不一樣,因為境界、層次不一樣了。

  所以金剛砂,這個砂就是說這是一個物質,那個屍體也是一個物質,是不是?這個物質從哪裡來?為什麼有這個物質?因為你的心現的。跟你的心有沒有關係?有。我們的身體,心跟物是一不是二。所以現在我才懂得,原來密宗的原理就在這裡,就是一個淨心為體。那些東西是不是都是淨心為體?都是物質去組合的,緣聚緣散,所以它是一體,它就有那個作用,你有佛力加持、咒語的加持,它就有加持力。我們大家如果常常去助念,應該大家不難發現,人往生,有時候死得很難看,有時候是重病,死得很難看,念佛念八個小時,愈念臉色愈好,有沒有?這就是心跟那個物,它已經是個遺體,它是個物質,就是說你念佛這個加持力加持在他遺體上面,它也起變化。所以你有佛號加持、咒語的加持,它會起變化,起變化對那個亡者就有幫助。對亡者有沒有幫助就看那個遺體,是不是?因為有關係,它是一不是二。所以我現在終於明白了,那個金剛砂是有道理。所以當時我父親過世,他是土葬的。有一個同學,以前淡江大學的,以前大專講座他當班長,陳威延居士,已經往生很多年了,他就很喜歡去念一些咒。我說明天(六年了)給我父親撿骨頭,他就帶了一些金剛砂,棺材蓋掀起來他就念咒,就灑上去了,這個有它的道理。所以佛在經典,像這一類的經典叫不可思議,我們很難用一般的常識去理解,但是它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道理就是以淨心為體,就是一心。

  我們人,實在講,不但我們自性(精神)不死,其實我們這個肉體也沒有滅,它只是緣聚跟緣散這樣。緣聚就是微塵聚起來,然後形成身體種種的;緣散,去燒一燒,燒成灰,灰它還是物質,它還是有微塵,就化為微塵,緣聚的時候它又集起來,又現出這個相。所以物質還是不滅,它也沒有滅,不生不滅,無生法忍。不生不滅,它只是分散,緣聚緣散這樣而已,基本的物質它也沒有消失掉,什麼時候緣聚了又組合起來,又出現了。就跟金子一樣,你看鎔的就變成一塊,你再把它打造,它又形成各種器具。諸法一如。所以下面他又講『同體』,用金跟器比喻,這個是同體的概念,唯一就是金,能現之體;器,所現之相無量。這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看過黃金,以黃金這個東西來給我們形容,金它就是本體,本體就是金,所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它是能現之體,它能現這個相,它的本體是金子,沒有別的,就是金子。金是唯一,就是講我們的自性本體就是一,就是一個法身。用金來給我們形容比喻,讓我們去體會能現之體,相從這個體現出來的,所謂體、相、用。器是所現之相,你到銀樓裡面看黃金打造的器具,這個相就很多了,你要打什麼相都可以,你要打一個茶杯、打一個金碗也可以,打一尊佛像,打一條狗、一隻貓、一條魚、一棵白菜,那也可以,但是它的質料都是黃金。黃金是一,沒有別的,就是黃金,這個叫唯一,但是打造出來那個相千差萬別,不一樣,無量無邊的相。無量無邊的相,它的本體就是一個,就是黃金,統統是黃金打造的,那你說黃金在哪裡?每一樣都是。我們現在體會了,你說自性在哪裡?你現在看到的統統都是,因為統統是我們自性現的。體相用,有體它現那個相,相從那個體現出來的,有這個相就有它的作用。黃金去打造一個茶杯,我們可以裝茶、裝水;你打造一尊佛像,我們可以拜佛;你打造一棵樹,你可以觀賞它這個相。所以體相用,有相,它有作用,一個相它有一個作用。這個是同體。

  下面講『同時』,這個就是講空有同時。《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空有同時,它是沒有先後的,同時。所以同時,『一為無量』,一可以現無量無邊的相;『無量即一』,無量就是一。《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用電視屏幕來比喻,屏幕就那一個,但是裡面的節目,那個相太多了,無量無邊都可以現。它現,屏幕是一個,但是裡面現出來的相是無量無邊,那你說無量無邊是不是一?是一,那一也是無量,它可以現無量的相。所以體是一,相是無量無邊的,「一為無量,無量即一」。我們看到整個宇宙,看到我們現前這一切人事物,山河大地、有情無情,都是我們自性現的,自性是一,但現的相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就是無量,這叫同時。『實相,一真法界;諸法一如』,這個真實相就是只有一真法界,「諸法一如」。佛講這個都是真實說,說真實的,所以《妙法蓮華經》佛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法講三乘、五乘都是方便,方便引導我們入一乘,其實只有一乘。一乘就是這裡講一真法界,沒有十法界,這個就是講真諦,講真話。因為講真話大家聽不懂,所以講俗諦,就我們凡夫的常識能夠理解的,慢慢給我們引導入這個真諦。所以佛說法,真俗二諦說法。我們再看:

  【二十、須知一切法皆由心現。一切實者,一切法儼然在望,此語是破「執無」;一切非實者,一切法當體即空,此語乃破「執有」。若知空有同時,可見空有俱不可說,何所用其分別哉。】

  這一條講的就是不分別。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出在分別,不是空,就是有,分別就是發展成執著。所以『須知一切法皆由心現』,這句是重點。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眼前這一切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這些從哪裡來?我們自己的心現出來的;如果沒有我們的心,那這些從哪裡來?就是我們的心現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瞭。就好像我們晚上作夢,夢境當中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種種的,醒過來,夢從哪裡來?就是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心。如果你真正明瞭一心,所有的煩惱就是無上佛果。這是最高的、最圓頓的法,這個就是經典上講的「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為什麼?煩惱跟菩提都是你的心現的,都沒有離開你自己這個心。沒有我們自己這個心,那有什麼煩惱、有什麼菩提?都說不上了。所以唯一就是一心,就是你的心。所以佛法叫「內學」,就往內心去,就是回頭去找,你就找到答案了。所以佛法講「回頭是岸」,你要往外去找,外面那些就是你心現的,你往外面找,你永遠找不到答案;你往內心去找,你就找到了,因為是自己心現的。所以佛法叫內學。所以「一切法皆由心現」。

  『一切實者,一切法儼然在望。』「實」就是真實,有,有這些,「一切實」。實也是破無。有人去執著無,這些空,沒有,那佛就跟他講有,實就破他的無。一切法非實,不是真實,『一切法當體即空』,這是破執著有。我們凡夫不是執有,就是執空,所以佛說法主要是破執著。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他主要就針對你的執著跟你講,你執著無,那跟你說有,破你執著無這個執著。你執著空,就跟你說有;你執著有,那給你說空。主要是破執著,就是你不要執著在一邊,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無。『若知空有同時』,你執著一個空有同時,又是在一邊了,所以『可見空有俱不可說』。就是說,佛講這個就是要誘導我們去悟入,因為你一起心動念,不是落在這裡,就是落在那裡。『何所用其分別哉』,就是說,何必去用這些分別?這個我們好好體會,體會不到,多念佛你就會開悟,就明瞭了,暗合道妙。我們修淨土就有這個好處,不懂就念佛,懂就參,這個都相得益彰。我們再看:

  【二十一、若約究竟義徹底說之,言遣則一切遣,言不遣則一切不遣。須知凡言遣者,因執故遣,若無所執,則無所遣。故「空有同時」亦不可執,執亦應遣。】

  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這是講『若約究竟義徹底說之』。這個『遣』就是遣除、遣散的意思,『言遣則一切遣』,比如你說空,一空到底;『言不遣則一切不遣』,你說有,一切都有。『須知凡言遣者,因執故遣。』為什麼要遣?因為你有執著才要遣。『若無所執,則無所遣。』如果你沒有執著,那不用去遣什麼。我們起心動念不是著這個,就是著那個,總是落在一個。『故空有同時亦不可執』,你現在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那再執著一個「空有同時」,這個也不可以。你又一個起心動念,空有是同時的,這個也不能執,這個執著也要遣。現在就是一直遣,遣到最後到底是什麼?到底是有、還是空?還是空有同時?就是這個當中提起你的疑情,你一念頓斷就悟入了,就悟入實相,悟入實相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悟入,下面這一條講,我們看:

  【二十二、「情見」若空,說「空有同時」也可,即說四句又何嘗不可?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即說空有同時,亦未見其可也。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捨也。】

  這個關鍵就在『情見』,我們凡夫凡情的見解叫「情見」。『情見若空』,沒有情見,說『空有同時』也可以。『說四句』,你說「有」也可以,說「無」也可以,說「亦有亦無」也可以,說「非有非無」也可以,『又何嘗不可?』所以你情見空了,怎麼說都可以,因為你不會去執著了,怎麼說都可以。『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固然是不可以,就算你說「空有同時」也「未見其可」,也是不可,因為情見未空,關鍵在這個地方。『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捨也。』「一法不立」就是講真諦,「一法不捨」講俗諦。俗諦萬法圓彰,真諦一法不立,真俗二諦圓融,這才是悟入實相。所以般若不好講就是在這個地方,很容易造成誤會,不是著了空,就是著了有。所以《金剛經》,佛就是講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就是讓我們先不要去著空,然後你持戒、修福不要去著那個相,空有同時就離了。所以空是一法不立,心中你不能有任何的一個起心動念,但是在事上萬法圓彰,這些有。所謂事有理無,理就是理體,理本空;相,相有,相從這個體現出來的。像我們看螢幕,電視那個屏幕都空的,什麼也沒有,但是它能現相,什麼相都是從那個地方出來的。這個就是相有,但是體無,它的體是螢幕,螢幕是空的。大家好好去體會,體會不出來先去念佛、拜佛,佛力加持你就會開悟。我們修淨土就有這個好處,自己不行就求佛加持,念到最後就暗合道妙。我們再看下面:

  【七六、約當來勸 慶今勸後 自慶】

  這段的科題就是『約當來勸』,「當來」就是將來,「勸」是勸導。『慶今勸後』,慶幸現在,勸後面的。自己慶幸自己。須菩提又向世尊報告: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須菩提就跟佛世尊報告說:『我今』,我現在,『得聞如是經典』,「如是經典」就是《金剛經》,能夠『信解』、能夠『受持』,『不足為難』。我現在能夠聞到《金剛經》,也能夠信解、也能夠受持,「不足為難」,不是很難。慶幸自己得聞是經。我們看下面《節要》:

  【一、『信解受持』一語,明其不但能信能解,且能解行並進而不退也。】

  這是解釋『信解受持』這四個字,這一句四個字。這句話就是說明『其不但能信能解』,他能夠深信、能夠深解。他這個信跟解都有深入的意思在,不是淺信淺解,是深解深信。而且能夠『解行並進』,同時解行並進,『而不退』,沒有退轉。這是給我們說明「信解受持」的意思。

  【二、長老身值佛世,聞法證果,能解空義。此所以自慶『不足為難』,正顯末世之十分為難。】

  這個『長老』是須菩提尊者,『身』就是他當時出生,『值』就是遇到了,遇到佛出世。遇到佛出世,聽聞佛法『證果』,證阿羅漢果,『能解空義』,能夠理解空的義理。所以須菩提在十大弟子當中,他是解空第一。『此所以自慶不足為難。』自己慶幸自己,我生到佛出世的時代,能夠聽聞佛講《金剛經》,我聽了之後能夠信、能夠理解。自己慶幸「不足為難」,就是容易悟入,因為遇到佛,佛來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很容易悟入,這個不足為難。當時須菩提是『身值佛世』,聞到《金剛經》,能夠解空義,不足為難,但是『正顯末世之十分為難』。這就是一個對比,我們現在末法時期,能夠信解受持那就「十分為難」了。因為佛不住世了,我們有問題也沒得問,那就十分為難。所以長老慶幸自己,也顯示末法要聞這部經,要能夠信解受持十分為難。這個也是真話,你說現在能夠開悟的有幾個?全世界七十幾億人口,你看能不能找出十個?我看沒有了,億萬人當中都很難有一個、兩個,這個很難。

  現在很多寺院叫做禪寺,我遇到很多法師,都有禪寺。中國很多寺院都叫禪寺,就是禪宗在唐朝大放異彩,開悟的很多,所以很多寺院叫做禪寺。像我們這個法號就是屬於臨濟宗的,禪宗六祖以後有分五個派,我們圓山有個臨濟寺。臨濟他是一個禪師,他是黃檗的弟子。臨濟傳的兒孫最多,都是臨濟宗的。我們現在悟字輩說我臨濟宗的,什麼叫臨濟宗他搞不懂。我們接這個法,接什麼法?接那個名號。所以這個我在外面也不好講,講了人家也聽不懂。我還有遇到一個法師,他傳第幾代的,他接什麼法;接什麼法?遞了一張名片給我,那張名片就是法。所以對那個都很外行,連口頭禪也都不會講,就是很外行。但是我遇到一個尼師,她講台語的,那個口頭禪很會講,我也碰到過,很會講。很會講是口頭禪,口頭禪也是無濟於事。所以這個就十分為難,真懂的人不多,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指導,自己也不得其門而入。我們再看:

  【三、末世眾生,既不遇佛,甚難得聞、甚難信解受持者,而竟得聞、竟能信解受持。彼真難能可貴。其根性必遠勝我,其鼓舞後學之心,拳拳極矣。】

  這個也是長老慈悲,鼓勵我們末世眾生要學般若,有鼓勵的意思。『末世眾生,既不遇佛』,佛不在了,沒有遇到佛。沒有遇到佛,『甚難得聞』,要聞到《金剛經》也很難;縱然聞(看)到《金剛經》也『甚難信解受持』。這個也是真的,你說讀《金剛經》的人也不少,但是這個也是難信之法,很難信解受持。讀《金剛經》,把經義曲解、錯解、誤解的大有人在,連大學教授都是一樣的。這是很難,『而竟得聞』,能夠聞到《金剛經》,『竟能信解受持』,「得聞」,又能夠「信解受持」,這真的是『難能可貴』。末世當中,真有人能夠聽聞《金剛經》,聽聞還能夠信解受持,那真的是難能可貴,『其根性必遠勝我』。這個意思就是須菩提講,末法時期能得聞此經,又能信解受持,他們的根性遠遠超過我。因為我是遇到佛,所以我能夠信解受持;他們在佛不在了,能夠聞到《金剛經》、能信解受持,他們的根性肯定超過我,遠遠勝過我。『其鼓舞後學之心,拳拳極矣。』就是鼓勵後學不要灰心,在末法時期你能夠信解受持,這個成就,須菩提意思就是說成就超過我,就這個意思,鼓勵的意思。這些話是鼓勵,也是真話。你在末法能夠這樣修,佛在《無量壽經》不是講嗎?你在五濁惡世修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一百年。所以在這麼濁惡的時代能夠修,當然他的成就也一定是相對很高,超過古人。現在這個世間誘惑那麼多,在這個末法能夠成就,那真的也是不可思議。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七七、廣勸】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須菩提也是讚歎,『若當來世』,「當來世」就是將來。他是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講這個話,就是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就是須菩提當時講的來世,末法。『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能夠聽聞《金剛經》,能夠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真的是很稀有。我們看下面《節要》:

  【一、『後五百歲』,則指佛入寂後第五個五百年,即末法之初。今則三O二二】

  這是講佛滅度的時間,這是中國的算法。

  【已在第七個五百歲初。經中凡言「後五百歲」,亦不定在第五。總明其是在末法時代而已。】

  經典上講『後五百歲』,就是指佛入涅槃(就是佛圓寂)之後,『第五個五百年』。從佛圓寂那個時候開始算起,「第五個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就是五五百歲,第五個五百年,第五個五百年就是末法的初期。依照中國的算法,釋迦牟尼佛圓寂已經三千多年了。已經是『在第七個五百歲初』,就是第七個五百年,就是三千五百年。這裡講『三O二二』,這是江老居士那個時候。總之,這是「在第七個五百歲初」,第七個五百年,就是三千年後開始。『經中凡言後五百歲,亦不定在第五』,經中凡是講「後五百歲」,也不一定是在第五個五百年。『總明其是在末法時代而已』,總之就是指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根據佛經的記載,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正法時期就是戒律成就,只要持比丘戒就能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脫離輪迴。第二個一千年禪定成就。佛教就是第二個一千年傳到中國來,正值像法時期,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在中國禪風就很盛,禪宗就是在這個時候。禪定成就,證果的人就比較少了,得定的人很多,開悟的、得禪定的,隋唐時代。第三個一千年就進入末法了,第五個五百年就是末法。外國人的算法是二千五百多年,跟中國的算法差了幾百年。無論是中國的算法、外國的算法,我們現在已經都是末法了。所以這都講,「末法時代而已」。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楞嚴經》云:此時眾生,鬥諍堅固,入道甚難。鬥諍起於執著,執著起於分別,分別起於我見,而佛法則是專治此病。】

  這是引用《楞嚴經》的經文,《楞嚴經》講:『此時眾生』,「此時」就是末法,這個時候的眾生『鬥諍堅固』。各行各業都是在競爭、鬥爭,全世界不都是這樣嗎?連佛門也不例外,也會爭,都爭來爭去。爭信徒,怕我們的信徒被人家搶走了,要爭;我們要搶別人的信徒,去爭,「鬥諍堅固」。寺廟跟寺廟、道場跟道場也是在鬥爭,鬥諍堅固。這個就是《楞嚴經》講的,如果現在大家都不鬥爭,佛不就講錯了嗎?所以佛講的,的確現在都是這樣的,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鬥諍堅固,大多數人都在鬥爭。那我們要入道,你就不能跟大家一樣去鬥爭,人家爭,我們就要讓;如果你跟著人家爭,你入道就很難,那沒有辦法。為什麼有鬥爭?『鬥諍起於執著』,見思惑,見思煩惱,起煩惱。執著從哪裡出來?『起於分別』,分別發展出來就是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見思惑。『分別起於我見』,就是起心動念,無明。『而佛法則是專治此病』,佛法就是專門治這個病的,專門治鬥爭病的。你明瞭事實真相,你就不會爭了,你自然就放下。爭就是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爭,了解他就放下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