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眾生之為眾生,因有貪瞋痴三毒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九集)  2023/10/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99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一十九頁,我們從第二行:

  【八五、引多生事】

  請看經文: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段經文是『引多生事』,就是多生多劫的事情,就是過去生的事情。佛又叫著須菩提,『又念過去』,就是又提到過去生中的事情。『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本師釋迦牟尼佛講他過去曾經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忍辱仙人」,主要修忍辱,在六度裡面的忍辱度。『於爾所世』,「於爾所世」就是在當時,做忍辱仙人的時候。忍辱仙人,他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這個四相。因此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心裡如如不動,不起瞋恨,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沒有四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佛講,過去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如果他有四相,遇到歌利王給他割截身體,他一定生瞋恨心。我們不要說刀一片一片把我們的肉割下來,那種痛苦我們受不了,就是一根針刺到我們皮膚上,我們都感覺很痛了,甚至我們被人家打一下,馬上那個瞋恨心就起來了。那何況你殺害,又不是很痛快的一刀就給他死,而是慢慢給他割,慢慢讓他死,凌遲處死,這是一般人無法去忍受的,肯定會生起極度的瞋恨心。忍辱仙人,為什麼他能夠忍,他不起瞋恨心?主要他沒有四相。沒有四相,不著這個相,我們這個身體,就像一個影像一樣。所以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也講到,如果人得三昧,得到禪定了,這個身體,就像我們在看電影那個影像一樣。那個影像,它沒有妨礙。為什麼?《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那當然我們身體這個相也是虛妄的。那一支刀,也是虛妄的,身體是緣生法,歌利王他也是虛妄的,虛妄對虛妄,他就沒有障礙。在《華嚴經》講事事無礙,這個事跟那個事,它沒有妨礙,它沒有障礙。

  這個道理,我們看古來在家出家這些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在家出家都有,他們有禪定功夫。在我們近代(民國初年),就是過去在大陸上中國佛教會的會長,圓瑛法師。圓瑛法師在中國佛教近代也是很有成就的一位高僧大德。因為他擔任佛教會會長,事務很多,所以黃念老講,他很多次都瀕臨開悟的邊緣,但是功夫都被這些事務所耽擱了。雖然耽擱,他也是有相當的一個功夫,有一定的定功。所以有一次他在房間裡面打坐,忽然想到大殿去拜佛,就出來了,到大殿去拜。拜完佛,又想回到房間,結果回到房間看到門鎖著。他想到,我剛才出來沒有開門,裡面門是反鎖的,那我剛才怎麼出來的?因為他起心動念,他就進不去了,碰到這個門就有障礙了。剛才出來的時候,他不起心、不動念,就不著這個相,他就出來了,他的身體跟那個門沒有妨礙。有很多例子,這是一個例子,其他像倓虛老法師講的在青島湛山寺,也是山東北方的一個寺院,倓老他建的,也是有一個居士,也是在關房裡面閉關,然後出來想到大殿去,也是走出來了。門,因為關房都要鎖著,外面有護關的。

  例子很多,我們可以從這個實際的例子來體會經文講的,為什麼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不會起瞋恨心?我們可以試看看,我們這個門不開,我們現在前面那個玻璃門,你走出去看看,我看你走出去,一撞大概都頭破血流,痛死了,受不了!我們現在的確是這樣,你痛,你就會生煩惱了。如果像他們在定中走出去,他沒有妨礙,他這個身體,跟那個門,跟那個牆壁,他沒有妨礙,這個就事事無礙。他走出去,他就空對空,他出去,他沒有妨礙,也不會破壞牆壁,身體也不會受到損傷。為什麼?因為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就像我們看電視屏幕那些影像,那不是虛妄的嗎?虛妄跟虛妄,它就沒有妨礙。我們現在為什麼這個虛妄的,我們有妨礙,我們有障礙?因為我們執著,關鍵在這裡。我們著了相,把這個相當作是真的,我們的心就執著了,因此產生這個障礙。產生障礙就有煩惱,就有感覺。我們有執著,牆壁走過去,去碰到頭,痛得要命!刀割也痛得要命,痛很容易生瞋恨心。所以入三昧的人,他這個身體就像影像一樣。像影像一樣,他沒有痛的感覺,因為那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他離四相,有定功了。這個身體就像一個影像一樣,那你刀割好像劃水一樣。假的跟假的,他就沒有妨礙了,因此能夠不生瞋恨。那我們為什麼會瞋恨?會痛!會痛,你就會生瞋恨。他割截,割截,他如如不動。他為什麼如如不動?他沒感覺痛,因為是假的。假的對假的,這個要真正離相才行。所以忍辱仙人,也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

  我們記住《金剛經》重要的一、二句經文,其他記不住,但是有幾句比較重要的,我們總是不能忘記。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也要常常提起。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印《金剛經》的偈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早期印這個貼在電視。最近我們跟大家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我也再發起印了一些,也印出來了,現在我電視都有貼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同修如果你想要貼,去隔壁的流通處,請回去貼。貼了也是提醒我們,看電視的時候,就要提起觀照。能夠提起觀照,你看電視也是修行,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修行。這個也非常重要,「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貼電視,這兩首偈是最適合的,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看到電視,那不是相嗎?告訴我們,那是虛妄的。電視虛妄的,那我們現實的這個世界,就跟電視一樣,也是虛妄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不要取那個相,你就如如不動了。關鍵現在我們就是取那個相,不知道那個相是虛妄的,把它認為是真的;真的,我們就起了執著,堅固的執著,因此一切煩惱都是從這個執著所生。好,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仙人』,通指一切修行人。古譯佛為金仙。】

  『仙人』,在古印度、在中國都有。這個「仙」,在中文這個字,一個「人」,一個山上的「山」。古時候仙人大部分住山,還有修行人也都住山。你看中峰國師講,「請山僧登座」,就是古代很多寺院道場都在山上。有的是很深山,人跡,交通都不很方便。現在我們如果到中國大陸去旅遊(古代很多寺院都建在高山,但現在科技發達),道路都通上去了。古時候人很難爬上去的,現在纜車坐上去,再高的也能過去了。現在這些都變成旅遊區了,古時候就是修行的一個場所,遠離塵囂。在中國道教、佛教,在山上修行的就很多。在古印度,「仙人」,也是通指一切修行人,不一定是佛教,因為印度它有婆羅門教,還有其他宗教。印度是宗教王國,還有拜火教,他們的教很多。凡是修行人,那就稱他為仙人。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翻譯,『佛』也翻為『金仙』。「佛」這個字,也是後來再造字的,在中文的文字,古時候也沒有「佛」這個字。佛教傳到中國來,當初也是翻為「金仙」,後來才造「佛」這個字,依照音譯造了這個字。我們再看:

  【二、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布施身命,不可數計,豈止五百世。】

  這一段就給我們講,『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布施身命』,身體的「身命」,不曉得布施多少?『不可數計』,太多了,數不完。『豈止五百世』,不止五百世。

  【今云『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意在顯明多生多世布施生命,皆行所無事,其心安忍而不動也。故曰『於爾所世,無我相云云』。】

  世尊行菩薩道的時候,「布施身命,不可數計」,不止五百世,生生世世都在行菩薩道。這裡講,『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這個意思就是在顯明多生多劫布施生命,顯明多生多劫布施這麼多的生命,『皆行所無事』。若無其事,「行所無事」,他不著這個相,心裡沒有這個事。外面有這個事相,他心裡沒有,行所無事。『其心安忍而不動也』,所以他的心能安忍,他不動。因為行所無事,他不著這個相,沒有這個相。我們凡夫都是著相,我們做了一點好事,就會放在心裡,想了很多,想了又想,著了這個相。所以這個布施,這是屬於內財布施,他捨身命是屬於內財布施。捨身外之物,外財布施。這些錢財、物資,種種的,外財布施;身命是內財布施。捨身命布施,這也是個表法,我們也要能夠活潑的去體會,不能死在這個句下。身命布施,我就拿刀割,然後就布施,誰要你那些肉,割你那個幹什麼,那個叫布施嗎?你要不要?身命布施就是說不惜身命,奉獻自己的身命去為眾生奉獻服務,就是捨身命的意思,就內財布施。大家到道場做義工,為大眾服務,就是捨身命,用你的身體,用你的身命,內財布施。這個對眾生才有幫助,不然你在這邊拿一個刀自殺,對眾生有什麼好處?他還要給你埋葬,你不是給人家找麻煩?所以學這個要開悟,不開悟,學了會出問題。

  像我們看到捨身餵虎,這些都是大菩薩他的行徑,我們凡夫也沒辦法學。因為大菩薩他的示現,他行所無事,那我們凡夫就不行。我們一定要知道現前我們能夠修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來修,這個是比較重要。像捨身命,在經典上都有,比如說,燃指、燃臂,還有燃身,經典上有。比如說兩隻手,如果把它燒掉,燃臂,那個也是表法,表什麼?破斷常二見,因為我們眾生不是執著常見就執著斷見。斷見,就是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叫斷見。常見,就是人死了以後再來投胎,還是人;狗死了,投胎還是狗,他執著這個。他斷臂,兩臂斷了,就是斷常二見要斷掉,是表那個意思。如果不懂那個意思,你兩個胳臂都斷掉,有什麼用?還有燃指,我有看到有一些法師,手指頭燒掉。燒掉,主要他是要破身見,就是說不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在大陸上,古時候有一些道場,他有給人家去燃指、燃香。像我們出家眾,受戒不是頭上要點香疤嗎?燃香,就點三炷。在家菩薩戒是點手臂,也是燃三點,燃臂,燃香。這些也是表法的意思,有一些道場有提倡。

  像印光祖師他靈巖山的道場,淨宗道場,他都不提倡。他說你到其他道場,有提倡的,你去那裡,我們這個道場不提倡給人家燒手指頭、燒胳臂。因為他如果不懂表法的意義,燃燒那個就毫無意義,就變成佛在經上講的,無益的苦行。佛讚歎苦行,但是不讚歎無益的苦行,就是那個苦行對你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利益,那你修那個毫無意義,那就不讚歎。所以真正燃臂、燃香,他也是真正明理的人,他燃有它的作用,破執著、破身見。你如果不懂這個道理,你整個身體都燒成灰了,那都破了嗎?那些自殺自焚的,那不都個個成佛了嗎?這個不能搞錯。所以淨宗祖師道場,他不提倡這個。還有我到大陸去,好像在普陀山,還是哪個山,在明朝的時候,官府就有一個牌子,刻在石頭上,禁止自殺。有的人看到自殺,說跳下去,摔死就成佛了。後來一些要自殺的人,就去那邊跳,他跳下去就成佛了,這個官府就禁止了。在中國大陸,現在佛教去受三壇大戒,他也不允許去點頭上那個,因為有的人就點出問題了,造成生命危險,所以現在也不點了,不允許點了。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白,它是破執著的。你真正破了執著,你有燒、沒燒不都一樣嗎?我們師父常講,觀音菩薩千手千眼都不夠用,你只有兩隻,又把它弄掉,那你拿什麼去幫助眾生?那就錯了。所以我們還是要提倡它表法真正的含義,那個比較重要。我們老和尚講的這個是最合理的,最適合的,也不會被社會大眾產生嚴重誤會。燃臂,兩隻手,燃是什麼意思?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你要為別人服務。你兩隻手幹什麼?替大眾服務,雙手萬能,這個好,這個表法的意義好。這個就是不執著,不著相。所以不著相的道理,一定要真正搞明白,不然誤會了,你不著法相,又著非法相,不是又執著了嗎?所以《般若經》不好講,沒有講清楚說明白,很容易造成誤會。不著相,我這個身體把它毀掉,相就沒有了;還是有,很快就又有一個新的相來了,這個不能不知道。

  關鍵在這段講,「皆行所無事,其心安忍而不動」,好像沒事一樣,沒事就沒有著那個相。如果你執著我布施了多少身命,布施了多少次,那個都著相了,那個就著相了。雖然生生世世在布施身命,但行所無事,不著這個相。所謂三輪體空,所以他心能安忍而不動。這個道理很深,我們可不能誤會,這也要好好去體會,你起心動念就是著了相,不是著法相,就是著非法相。我們再看第三:

  【三、觀門之般若,行門之捨忍,為學道要門。】

  菩薩就是修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就是菩薩的生活,菩薩過六度萬行的日子。菩薩怎麼過日子?就是修六度萬行,自己修六度萬行,也以這個六度萬行來教化安立眾生,這個在《無量壽經》我們都看到。菩薩怎麼過日子?就是以六度來過日子。怎麼生活?以六度來生活。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智慧就是般若。這個六度,此地在六度裡面舉出三度,就是『般若』,『捨』就是布施,『忍』就是忍辱。這個三度,『為學道要門』,是首要的一個門徑。般若是『觀門』,修捨跟忍是『行門』,「行門」就是修行,行為,具體做法。這個行,也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實行。行什麼?行捨跟忍,這個是首要。所以布施是擺在第一度,布施就是放下。「觀門」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像眼睛一樣,般若如目(就像眼睛一樣,其他五度像手腳),一個人如果沒有眼睛,你手腳都好好的,你可以走路,但是看不到路,那很危險,前面有坑不知道,就走過去,掉下去了。所以般若它像眼睛,能夠看到路,知道怎麼走。所以我們修行不能沒有般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離不開般若。我們也可以講,離開般若那就不是佛法,都變成世間法。也可以說世間法跟佛法的區別,就是在一個有般若,一個沒有般若。沒有般若,你修都成世間法;有般若就超越了,世出世間都超越了,超越十法界,這個是關鍵。所以觀門,觀就是觀念。觀門首重要在般若,行門在捨忍,這個是我們學道主要的一個門徑。我們再看第四:

  【四、眾生之為眾生,因有貪瞋痴三毒。般若治痴,捨治貪,忍則治瞋。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捨,貪何能破。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痴,則捨忍亦終不能成。餘度亦有名而無實矣。】

  這段《講義節要》給我們講得就很清楚。『眾生之為眾生』,我們為什麼叫做眾生?因為有貪瞋痴三毒,所以就稱為眾生。那佛為什麼稱為佛?因為佛沒有貪瞋痴三毒。其實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因為有貪瞋痴三毒,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學佛的人都知道貪瞋痴。但是真正認識貪瞋痴的還是不多,雖然學了佛,對貪瞋痴三毒這個名相,我們都聽過,都知道,但是真正深入認識的還是不多。但是一個概念是有,這個概念是有。我們必定要深入,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才能真正對治貪瞋痴。

  『般若治痴』,般若治愚痴,愚痴也叫無明。實際上貪、瞋它的根源還是從痴來的,痴就沒智慧。為什麼會貪?為什麼會瞋?因為沒有智慧。我們凡夫就是沒有般若智慧,愚痴。愚痴的痴毒,實在講在三毒裡面它是主要的,因為這個愚痴你比較不容易理解。貪、瞋這兩個煩惱,我們一般還比較容易體會,愚痴有時候真的比貪瞋更難理解。愚痴如果廣泛來講,你對是非善惡這些都不明理,那統統屬於愚痴,或者把佛法經義錯解了,那也是愚痴。所以我們念《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那我們如果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這不是愚痴是什麼?愚痴這個痴毒比貪、瞋更麻煩,因為貪、瞋也是從這個痴所生的。我們舉一個比較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貪心,我們很容易懂,貪心不好,貪污不好,那是大家都知道;瞋恨發脾氣,也不好,這個很明顯,我們知道這個不好。但愚痴我們恐怕就很難分辨,似是而非的,錯的你把它當作是對的,有的經典又叫做邪見。所以佛在經上講,破戒佛能救,破見佛不能救。為什麼?你邪知邪見。你的見解,你的思想,你的認知,認知錯誤,就叫愚痴。你認識的,你知道的,錯了,偏差了,就落入邪知邪見。有的經典叫邪見,邪見就是愚痴。為什麼認知會錯誤?因為愚痴。為什麼愚痴?不明理。我們再講得具體一點,還是業障,它把他障礙住了。這個業障障礙住,他的智慧就是不開。現在我們不要說看到學佛的人大家都有智慧,你可不要這麼認為,學佛學了幾十年,愚痴的很多,很重。他的痴毒很深,你不容易分辨。貪、瞋,你還比較容易分辨,愚痴你很不容易分辨,把錯的、邪的當作是真的,是非善惡顛倒,統統屬於愚痴。

  所以愚痴是不讀經之過,但是讀了經,你就會有智慧了嗎?你要看怎麼讀。經是沒有錯,但是我們錯解了,那是我們的問題,不是經典的問題。因此《華嚴經》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個還得要有善知識指導,但善知識指導也要看看我們跟那個善知識的緣分,他是真善知識,你跟他沒有緣,你聽他講,你都聽不懂,把他的意思也聽錯了,誤解了,這個是大有人在,這個也不容易。善知識,你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你遇到也等於沒遇到,因為他講的你聽不懂,甚至你聽了排斥,有的還毀謗,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痴最麻煩了。但現在我們看到所有學佛的人落到痴的就相當多了,當然你有痴,肯定也有貪、也有瞋,你擺脫不掉。最粗淺的,像我們淨老和尚講的《認識佛教》,那是一個很明顯的,讓我們去分辨,佛法它的本來面目、它的本質,教我們認識這個。但是看了這個,真正認識的,還是不多。不要說大家看了,他就認識,不一定!他碰到那些其他的,他照樣迷惑,這個也很難,不容易。所以智慧非常非常重要,因為你有智慧是活的,你沒有智慧,你是死的。你沒開悟就是死的,你學什麼東西,都死的,不能活用。開悟了,他就能活用,那就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佛法跟世間聖賢的教學,悟是最重要的,要重悟性。悟就是要有般若智慧,幫助我們開悟,破迷開悟。所以「般若治痴」,治愚痴,多讀經、多聽經,對我們治愚痴是有幫助的。

  『捨治貪』,「捨」就是布施,對治我們的慳貪。我們無始劫以來對這個身心世界總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把這個當真的。所以學《金剛經》,實在講《金剛經》算是共同科目,無論你學哪一宗哪一派、學哪一個法門,《金剛經》對你都需要,都有幫助。無論你修哪一宗,我們淨土宗也不例外。淨土宗就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什麼叫信願?我們也會講,也會勸人家趕快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自己有沒有信願?也未必有信願。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這個信願,我們沒有搞清楚。我跟大家講,我學佛了幾十年,對這個信願我現在才稍稍一點明白。早期,在三十幾年前,我就請問過我們師父,信願這個問題。那時候發現搞不懂,去請問師父,師父跟我講了,我還是不懂。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如果沒有信願,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信願行連不起來,我總是有懷疑。我們老和尚講得也相當清楚,最近在聽黃念老講《無量壽經》,他用比較淺顯的這種講法,更具體。因為我這個根性是比較差的,不是那種上根利智,一聞千悟那種的,不是,我這個是千聞一悟就不錯了,不是一聞千悟的。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信就是不懷疑,相信佛在經上講的,有世界叫極樂,有佛叫阿彌陀,相信我們遇到了就有機會往生,相信我們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佛一定來接引。信才會發願,我們叫志願、志向。願就是願生極樂世界,我們念佛常常念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就發願,我願意往生到西方淨土中,這發願。願生西方,願捨娑婆,你看捨就是治貪,捨,放下,要捨離這個娑婆世界,捨就是放下。

  放下,我們師父上人常常在講席當中講,就是要放下這個世間的財色名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情執,講得也相當清楚。我們師父講得很清楚了,但是我聽得還不是很清楚。後來我再聽黃念老他講的,等於是補充說明,他說什麼叫厭離娑婆?厭不是討厭,是不留戀、不貪戀。不留戀、不貪戀,我們師父也講了又講,我聽得是耳熟了,你對這個世間有一樁事情還留戀,那就不能往生了。有這個概念,但是體會得還不是很具體。但是黃念老他講得就很白、很淺顯,我才比較能夠有一點感受了。他在大陸跟一些同修講,你留戀你的彩色電視機,什麼好吃,北京烤鴨,想吃這個、吃那個,他說這個就是留戀。那我這個聽了,我就明白了,我們貪吃也是留戀。所以有一次山上莊行法師,他也半開玩笑的,但是現在聽黃念老這樣講,也是有他的道理。他說他喜歡吃過貓(蕨菜)那個菜,台語講「過貓」那個菜,他說很喜歡吃。他說我臨命終如果那一盤菜給我擺在那裡,肯定往生不了。他會去想吃那個菜,他會留戀那個。那這個就很具體了,留戀這些財物,你的兒女,種種的,都是放不下。我們老和尚是講得很清楚,你有一件事留戀,就好像一根繩子給你拴住,你就走不了。

  所以這個願,不是說我們在念佛共修,念一念迴向偈就是發願,那不是,那是口頭上的發願。我們心裡有沒有真正願意捨娑婆世界,願意生極樂世界?那個關鍵在心。如果我們沒有那個心,就是叫有口無心,就是出那個口,你心裡根本就不想去。心裡我們沒有發願,你就不能去感應阿彌陀佛來接引,就不構成那個條件。我們淨土法門它的特色就是在信願,我們沒有能力斷煩惱,但是真信發願,我要去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我真放下,不留戀了。具足這個信願,就是感應佛來接引的條件。那我們念佛,你念一念十念,你真信切願,念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念佛功夫好,品位高;功夫比較差,品位低。信願行念佛,這個問題就在信願。我們現在知道極樂世界很好,但是這個世界我們就是放不下,問題是出在這裡。為什麼放不下?我們總是把它當真。因此《金剛經》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修淨土,對我們深信發願就很有幫助。我們這個願為什麼生不起來?因為就是放不下。為什放不下?因為沒看破。為什麼沒看破?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都是如夢幻泡影,我們都把它當真的。所以《金剛經》有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不但是修淨土,修任何法門,都要看破放下,只是淨土法門看破放下,你放得比較淺的,就可以了,帶業往生。其他法門,你看破放下要很徹底,最少要把見思煩惱放下,你才能超越六道;再塵沙也放下,無明也放下一品,才能超越十法界,那個難度就高了。《金剛經》對任何法門、任何行門都需要,所以《金剛經》是共同科目,對修任何法門都有幫助。

  所以般若治愚痴,捨治慳貪,我們無始劫來的慳貪要捨,捨也是消我們的業障。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病人,有些植物人,捨他的財物替他修福,那就是捨。不然那個病好也好不了,死也死不了,我們看到這個很多。幫助他消業障,還是布施,就把他的財物在地藏菩薩面前,跟地藏菩薩講,我們家屬為某某人,捨財修福,迴向給他,幫助他消業障。這個病人他就能得到解脫,壽命未到,病就很快好;壽命到了,他能往生到善處。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修的,也是離不開六度,只是那個方法我們要知道。所以《地藏經》也非常重要,講的理論很高,我們遇到現實生活的種種問題、種種困難,我們沒有辦法處理,修行就產生障礙。《金剛經》講布施跟忍辱,布施講最多,再來是忍辱。我們看《地藏經》,它有一品專門講布施,「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品專門講布施,你要修什麼項目。這個統統可以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變成我們往生的一個助修(助緣),這個也很重要。

  『忍則治瞋』,忍辱治瞋恚。忍如果沒有般若,布施沒有般若,這個也難做到圓滿,也很難徹底。像這個忍,就是說你沒有般若智慧,你著了相,你能夠忍多久?這個不容易,這個忍也不容易。如果你有般若智慧,忍就很自然了,絲毫不勉強。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強忍,忍到最後忍不住爆發起來,那就更嚴重。所以般若還是主要的。所以你要修布施、修忍辱,要有觀門,般若來做一個前導,像導航一樣。

  『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捨,貪何能破』,我們三毒這個病根很深,多生多劫了,如果沒有不斷的修捨,這個貪怎麼能破?我們淨老和尚他學佛入門第一個老師就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教他修布施。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很快入進去?就教他修「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聽到布施就想到錢,我沒錢。他說一塊錢有沒有?一毛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那你有一塊就布施一塊,一毛就布施一毛。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剛開始在修也是很勉強,因為沒錢又要修布施,實在是很痛苦。但是《了凡四訓》講「始而勉強,終則泰然」,你剛開始勉為其難去修,修到最後你就很自然。所以他剛開始修,好像割肉一樣,修到最後他就很自然,而且修到有感應,有求必應。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到有這個效果,信心就不斷增長,所以「多多修捨」。這個也是我們當前的功課,我們要多多修捨,才能破我們這個慳貪的煩惱。

  『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這個也是要長時薰修,「久久修忍」,「多多修捨」,這個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沒有修,瞋恨心怎麼能夠除掉?『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痴,則捨忍亦終不能成』。這一段就講得很清楚了,我們要修捨、要修忍才能破貪、瞋,但是如果沒有「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去除著相分別的愚痴,捨跟忍最終還是不能成就。所以般若還是關鍵,是一個關鍵,幫助我們修布施、修忍辱。如果沒有般若,你布施、忍也修不成。『餘度亦有名而無實矣。』其他也是有名無實,做不到。比如說,現在我們說持戒,持戒也要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也不行;精進也是一樣,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那不叫精進,那叫雜進、亂進,那不叫精進。沒有般若智慧,你縱然得定,那不是正定,叫邪定。邪定也會發神通,但是是邪定,邪魔外道都有神通,他也有定功,但是那個定不正確,邪定。為什麼他修到邪定?沒有般若,修錯了。修錯了,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就很可惜了。所以餘度亦有名無實,的確是這樣。

  所以我們要重視修學般若,《般若經》我們也不得不學,一定要學。所以你不斷的捨跟忍。你說持戒,持戒你沒有般若,你修持戒,修得再好,也只是得人天福報,變成世間的善法,不是超越世間的,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現在有人持戒,他在形相上持得非常好,但是很執著,也就是沒有般若智慧,執著特別的深,那就不是佛的戒了,那個也是很麻煩。這些方面,我們也不好去講,還是要有緣,佛度有緣人,你講了他能聽得懂、能理解,他能接受,我們就能幫上忙。如果他不能理解,他聽不進去,我們就幫不上忙,佛來了也幫不上忙,他自己有堅固的執著。好,我們再看第五:

  【五、著相便是三毒。故當離相捨忍以拔除之。行人當知所先務也。】

  我們為什麼有三毒?三毒,凡夫人人都有,因為著相。我們著了相,著相就是三毒,三毒就從著相來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故當離相捨忍以拔除之』,我們現在的功課就是要離相,離相如果沒有般若這個觀門,不知道怎麼離相,也沒辦法離相,離了這個相,又著了那個相,怎麼離還是離不了,這個要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教我們觀。所以離四相,「捨忍以拔除之」。『行人當知所先務也。』我們講發菩提心,我們大家都在念《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什麼叫菩提心?實在講,發菩提心就是離相,離相就發菩提心,離四相、離四見就發菩提心。所以在《金剛經講義》,江老居士也給我們分析,因為你離相才能發菩提心。我們菩提心每個人都有,為什麼我們發不起來?因為你著了相,被這個相障礙住了。所以為什麼不講發菩提心應離四相,而是講應離四相發菩提心?你應該先離四相,菩提心自然就發了。如果你沒有先離四相,那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我們現在講發菩提心,我們只是念一念而已,我們有發菩提心嗎?沒有。我們只是念那個經文,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發了嗎?沒有,這個要搞清楚。為什麼發不起來?因為我們著相。菩提心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就是菩薩。所以《金剛經》講,如果有四相,那就不是菩薩。「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金剛經》的標準。那我們說受菩薩戒就是菩薩,那叫名字菩薩。真正的菩薩,起碼要離四相,再高就要離四見。所以這部經我們也要好好來學習,幫助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一部《無量壽經》講的,就這兩句重點,兩門功課,一門發菩提心,一門一向專念。《彌陀經》講,發菩提心就是信願。你真正不貪戀這個世間,你能夠捨,放下。我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會留戀?因為貪,我們就貪戀。講留戀是比較好聽一點,實在講貪戀,因為貪心,所以放不下世間這一切。所以叫我們要布施、要捨,要放下,這個就是離相。我們離相就是要有這個具體的做法,就是放下。看破、放下,這樣我們信願才生得起來。不然我們一直貪戀這個世間,你說我願生西方,那也是口頭上的願,心裡並沒有真正生這個願。因為留戀這個世間,貪戀這個世間,我們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怎麼能感應阿彌陀佛來接引?因為我們不想去。

  我們山上莊來法師他發心,也做七百個七圓滿了(他當主法),他要精進修行,他不太喜歡攀緣,名利他都不要了。今天他寫個信給我,他說百七圓滿,他要在東林寺不出來了。他要念佛三年,要決定往生,他要求往生。我就給他回信,我說好!但三年後如果還沒往生,就是阿彌陀佛叫你要出來弘法利生。你往生,一定要等阿彌陀佛來接引,才是往生西方,佛沒有來接引,你就不能走。佛沒有來接引往生,那不是往生極樂,還是在六道。所以往生就是佛來接引,這個是往生極樂。所以我也成全他,他有這個道心,希望他能成就。也難得,東林寺,不出來了,念三年。他的發心也是給我們大家一個表法,大家都要發心,要放下。因為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我們不能在這個世間常住,所謂人命無常,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情。特別現在災難這麼多,明天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知道嗎?不知道。去年俄烏戰爭,到今年都還沒結束,又來一個以哈戰爭,那更慘,看到那些難民,那些小孩被炸死,也非常可憐。那些人就是現在還活著,等一下還是不是活著,都不知道,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我們看到這個,我們要感同身受,這個災難處理不好,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就要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波及到全球,特別如果核武戰爭那更不得了,這個地球上的大災難。這些災難對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來講,也是一個警惕,就是這個世間不能住了,貪戀什麼?一個炸彈下來,什麼都沒有了。連這個身體都碎骨分屍,連屍體你都找不到了,還有什麼貪戀的?看到這些,也是給我們一個警惕。所以我們看這個也是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世間五濁惡世。我們再看第六:

  【六、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心有分別,便是無明,便違平等一真法界。故發菩提心者,應無所住焉。】

  這個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發菩提心。『若心取相』,我們都取相,那我們要怎麼樣不取相?《金剛經》的兩首偈,一首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面的相是虛妄的,心不要去取,不要去著那個相,這個就要觀。我們如果不能觀就念佛,也可以,觀不起來就念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就是應當,有強調的意思。「應作如是觀」,應當這麼觀,好像你作夢一樣,沒有一樣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那就不必認真了,假的!所以我們老和尚,現在有很多同修發心節錄短的,那個很好,幾分鐘的。他說這個世間好也好,不好也好,就隨它去。現在我們也只能這樣,不然你要怎麼樣?兒女現在都沒有受傳統文化的教育,都不孝,那你做父母的,你又能怎麼樣?如果學佛的人,你就看破放下,好也好,不好也好,那就隨他去。不學佛的人,他心就很痛苦了,就生很大的煩惱。所以有學佛、沒學佛,差別就在這裡。真正學佛,明白了,順境、逆境都能得大自在,得解脫。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