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七集) 2019/2/2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37-0097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里仁篇」第二十二章。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做父母的心,時刻在兒女身上,沒有忘記的時候。父母親七八十歲,兒子活了五六十,父母看兒女還是小孩,也還是掛心。例如文王活到九十多歲,當時的武王也七十多歲了,算是不錯了。從前人有病快死了,有借壽的說法,兒子借壽給父母,文王九十三時,本來他可以活到百歲,借壽七年給武王,這是出自於《禮記》,所以武王多活了七年。武王已經能辦大事了,文王還牽掛著。唉呀!看看文王,人再不孝養父母,可以嗎?若人不孝,對於社會國家,必定不會拿出良心來。《大學》說:其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對關係厚的人薄」,對關係深厚的人刻薄,「對關係薄的人卻情同骨肉,這是沒有的事」,這是違背常理了。「父母臨死時,別人不在跟前不要緊,但他的兒子還沒有來,家人給病人進食,以便延幾天,與他的兒子見面後,死了也瞑目」,這也是人之常情。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父母的年紀必須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自古以來父母受子女孝養的很少。孩子三十而有室,四十曰壯,這時父母已經五十歲以上了,父母還有幾年?活到七十歲的人實在很少。所以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從前時序一進入臘月,還沒有出正月,都不許說衰喪話。這是盡孝,想想父母還有幾日」,還有幾日能活在這個世間?「子路是血性人,父母在時家境很窮,他百里求米供養父母」,背米背一百里路,回家供養父母,那個時候家境很窮困。「後來當上大夫,吃的是三牲五鼎,但是他進食時就會落淚。」為什麼吃飯,現在吃得很好了,吃的時候要掉眼淚?想到沒有辦法供養父母了。「你們看看歐陽修《瀧岡阡表》,父母在時養一碗飯,比死了祭五鼎還好。你們要先孝養父母,趁著父母健在趕緊盡孝,別說大話要愛國愛社會」,先從家裡盡孝開始。「往生三福,孝為第一」,這是《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這是往生西方必修淨業三福,孝擺在第一個。「瞞心昧己,貪取不義之財供養父母,也是不孝。菽水承歡,站住人格,可以揚名聲顯父母。如果你幹得不好,別人就在後面罵你三字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報恩怕來不及。」所以供養父母這些財物,也要如理如法,不能夠去貪取不合理、不義之財,這種錢財來供養父母也是不孝。要站住人格,就是清水淡飯,也是可以孝養父母,可以揚名聲、顯父母。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別人後面罵,當然也連累到父母。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恐怕報恩來不及。佛法講人命無常,特別年紀大的人,實在講,人命無常。
『一則以喜。』「一則以喜,想到父母的年紀,幸好我自幾時就孝養父母了,父母能多活幾時,現今仍然健在。盡了自己的力,就能顯揚父母,沒有人會侮辱父母。」一方面是有喜,歡喜,能夠趁父母在孝養父母、顯揚父母,沒有人會侮辱父母,這個是歡喜。
另一方面,『一則以懼』。「一則以懼,父母的年歲如日曆一日日地減少」,每一天,我們撕一張日曆,撕一張就減少一天。在佛門的晚課都會講,「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天過了,命就減少一天。所以「天增歲月人減歲」,一天一天的減少。「父母與我們不能長久,所以一則以懼。儒家講世間法,講得很微細,從心的細處講。這章所說就是心法,是世間法的根本,能依此作為,再來修學佛法就有助行了。」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學佛、念佛的助行。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新春吉祥,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