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一O集) 2019/9/28 香港 檔名:WD20-037-0310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顏淵篇〉第四章。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吾妄作聰明,認為這二節書,或許是一節書,因為前後二者有關係。」雪廬老人在這章書開頭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第三節,就是第三章、第四章或許是一節書,是一節。因為前面第三章跟後面第四章經文的內容有關係。這是雪廬老人說出他的看法。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內省不疚,不憂不懼。前面講君子之道很多,為何這裡要說不憂不懼?凡事別憂愁,也別恐懼就是君子,這也難懂。」「《正義》說」,《正義》這本書裡面說:「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也不對。因為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只有顏子、子路能夠辦到」。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下面經文,司馬牛再問的句型也同上一章。」就是跟上一章是相同。「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兩句話就真解決司馬牛一肚子的心事了。孔子告訴司馬牛,你自己省察,不必管環境,不必管人,只問你自己。內省是自己省察自己,省察什麼事?你辦出來的事都對得起人,誰也沒害他,這就沒有心病了。誰都對得起,別人對不起你是另一回事,這又有什麼關係,這樣有什麼好憂愁,有什麼好恐懼呢?至於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是曹操講的話,就是寧願我去負天下的人,就是意思用現代話講,寧願他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叫天下人對不起他,「那一套,那是奸賊」。
「司馬牛的憂可以了解」,他的憂慮。「為什麼說懼?」懼是恐懼。「因為他的兄弟」司馬桓魋要篡位,「即使篡位成了也不好」,篡位成了也不好,就是弒君弒父人都能夠誅之,那這是造反了,「免不了憂愁」,篡位「不成功就有滅門抄家之禍,所以」他為這個事情感到很「恐懼,司馬牛憂懼都有」。
「有另一種釋。認為仁之器重,其為道遠,故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仁很難講,其道甚大,孔子輕意不說仁字,所以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顏子問仁,程度到了,不得已所以講仁,對其餘人極少說,實在因為是說了也不懂」,因為講了大家聽不懂,所以就少講。少講就是比較少,對懂的人才講,對不懂的人他就不講。就像佛法一樣,有一些高深的佛法對程度淺的人講了他不懂,不懂對他沒幫助,甚至他還不能接受、排斥,這個就不跟他講了。一定適合他的程度,他程度到了才給他講。所以儒也是一樣。「其實孔子講命、講仁的地處很多。」講天命、講仁義的地方很多。「子不語怪力亂神,南宮适問力: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孔子不答。」南宮适問這個力,力量這個力,後羿善射,奡盪舟,舟是船,射是射箭,問這個事情,孔子就不回答。怪力亂神這四樁事情,這屬於問力,力量這個力,孔子就不回答這個問題。「這兩節書,不可不注意字眼。作詩,講究練字。」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利不是指財產,《易》云」,《易經》裡面講,「元亨利貞,聖人利萬物,佛家自利利他,利字難講」。所以這個利不是指財物。「子貢問博施於眾,孔子答堯舜其猶病諸,博施於眾就是利。」對大眾有利益。「有人說:子罕言利。罕是少,非不,不是不講,是少講。與命,可與講命。與仁,可與講仁。」
「言語有什麼區別?」言語這兩個字,言跟語有什麼區別?「注重這個言、語二字,口到、眼到、心到,一字不能錯過。」「不問自說曰言」,沒有人請問自己自動說出來叫言,「有人來問而答曰語」,有人來請問給他回答這叫語,「如《論語》」。《論語》就是孔子的學生,有人來問問題給他回答,這叫語。「孔子對怪力亂神有人來問,一概不說。利,孔子自己少說。」
「《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這哪一個人能懂?今日的西坡,他如何能知道?不造業,如何入胎?引業掌握投胎,而且又有俱生惑。惑業苦就是因緣果,因果之中,無緣不生,全在緣,因就是親因緣,也是緣。」
「司馬牛只要不幫助弟兄篡國就可以了,也不幫助衛君大義滅親殺自家兄弟,這樣就好了。孟子就懂這道理,有人問」,問孟子:「若是舜的父親瞽叟殺人,舜應該如何辦?孟子答:去國,背著自己的父親逃跑就可以了,這樣對得起父母。不做君位,也對得起百姓。司馬牛(宋人)到魯國,不參加宋國兄國之亂,內省不疚就對得起了」。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