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一一集)  2010/8/12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1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一百三十一面倒數第三行: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這兩句經文,早年我把它分為兩段,從「升灌頂階」起,這是授記佛護,「升灌頂階,授菩提記」,這兩句是授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這兩句是示教,就是把教學做出來給大家看,做一個好榜樣。下面這一句,「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這是講的相應,教學一定要相應,跟性德相應。我們看黃老居士的解,「阿闍黎譯為教授」,阿闍黎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教授,這是學校裡老師的稱呼。「又譯軌範師」,也翻作,這是經上常常讀到的,軌是軌道,範是模範,這個老師他的思想、見解、言行可以做為我們的榜樣,做為學生的示範,也是學生學習的軌道。軌道就是不可以偏離,一定要在軌道上行走,好像火車一樣,決定不能夠脫離軌道,它裡頭含的有這些意思在。下面解釋,「乃軌範正行,為僧師範者之尊稱」,這就是出家人的老師。實在講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軌範正行是行為世範,為僧師範是學為人師,所以阿闍黎是這個尊稱。

  「通指教授善法之師」,這個地方這個定義很明顯,也很簡單,他是教授善法的老師,才能夠稱為阿闍黎。也有時候省略稱闍黎,也行,這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稱闍黎。「今經承升灌頂階而言,乃專指真言阿闍黎,又稱金剛阿闍黎」。這是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前面正好是升灌頂階,這是密宗常說的。所以本經《大乘無量壽經》是圓教,它裡面包含的,就是大乘八個教的教義都包括在裡頭。所以這個經本裡面有密宗的教義,有禪宗的教義,像華嚴、法華、法相唯識,乃至於律宗,它統統都有。所以在經文句子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就曉得這部經才是至高無上大圓滿的經典。緊承著升灌頂階、授菩提記,所以這個也能夠說這是密宗,專指真言阿闍黎,又稱之為金剛阿闍黎。

  「乃紹承金剛薩埵祖位,作傳法灌頂者之稱號」,這是密宗的一個稱號,金剛薩埵祖位。金剛薩埵也稱為金剛手菩薩,這是真言宗,就是密宗,密宗八個祖師,這是第二祖。大日如來是第一祖,是初祖,金剛手菩薩是二祖,這位祖師跟華嚴的關係很密切,就是《華嚴經》上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密宗是二祖,在密宗不稱普賢,稱金剛薩埵,或者稱金剛手菩薩。顯密是一體,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換句話說,顯教是密宗的顯說,密宗是顯教的密說,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教學方式?這是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法身大士、諸佛如來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換句話說,法身菩薩、諸佛如來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過,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一直都在看這段歷史,八相成道,這是第七轉法輪。從兜率宮下降,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不但不能稱佛,連法身菩薩這個稱號都承擔不起。證得法身,什麼叫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就叫做法身,法是萬法,萬法一體這叫法身。到什麼時候你能證得,它就在面前,從來沒離開過。我們為什麼迷了?迷了才會有分別、才有執著,才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不知道萬法跟自己是一體。幾時你覺悟了,在佛法裡面講,真正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個時候你就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就像《還源觀》上所說的,宇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本來是一體,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一個是正報,一個是依報,正報是自己,依報就是我們依託生存活動的環境。小環境是一個家庭,大環境是整個宇宙,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從一體顯現出來的。

  怎麼顯現出來的?迷了就現,覺悟了就不現,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講得很好,他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迷的時候明明白白有六道輪迴,有十法界;「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覺了之後,這就沒有了。覺了之後是什麼境界?常寂光境界,我們淨土宗最高的境界,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覺悟了就回歸自性,迷了的時候,從自性變現出一個虛幻不實在的現象,這個現象就叫做十法界。無論是正報,無論是依報,世尊告訴我們,它有三個特性,叫示三遍,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是什麼?用現在科學名詞叫能量,就是波動。無論是物質現象,無論是精神現象,全是波動變現出來的,沒有波動就沒有這個境界、沒有阿賴耶。所以一念不覺,這個不覺就是波動,這才產生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就發生。這個波動,你看這速度多大、多快,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為什麼?法性是一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體。我們中國人有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牽一根頭髮,全身都感覺到疼痛,為什麼?它是一體。所以念頭一起就周遍法界。法界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叫做法身。法身就是你承認了,你肯定了,一點都不懷疑,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就叫證得法身。

  證得法身的人就成佛。我們今天是聽佛在經上這麼說的,還不承認,哪一個人承認這些萬事萬物跟我們是一體?沒人承認,這是什麼?凡夫。你要是問法身菩薩、問諸佛如來,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跟你是不是一體?是的。一點都沒錯,真是一體。為什麼?我們無論是精神、是物質,肉身這個現象,動一念,它們全知道,山河大地都知道。假如不知道的話那就好了,為什麼?眾生造作惡業,山河大地不會有這麼多麻煩!又什麼地震、風災、水災,它沒有知覺,它就不會有這個現象。正因為我們動念頭,它就知道,它就有反應,我們動善的念頭,它就善的反應;我們不善的念頭,它就不善的反應。貪婪的念頭,水就現前,水災現前;瞋恨的這個念頭,火山就爆發,溫度就上升;愚痴的念頭,風災就現前;傲慢就是地震。大自然的這些災難是我們不善的念頭引發的。如果我們念頭善,真像佛所說的,「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山河大地就跟極樂世界一樣。

  《地藏經》上講的堅牢大地,不會出亂子,不會有地震,也不會有水災、旱災,沒有這種情形,風調雨順。就是因為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我們統統像現在網路一樣連線的,我這一動,他們全曉得。所以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整個宇宙是活的不是死的,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前些年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發現了,水是物質,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隨著我們念頭它在起變化。水能,再看看其他物質現象,統統能,樹木花草也能。兩棵盆栽,這是有人做實驗。兩個盆栽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方式來栽培它,栽培成功,你看兩個長得都一樣,你拿它做實驗,兩盆放在房間的兩個角落,這邊這一盆,你每天對它笑,說「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那一盆,「我很討厭你,我不喜歡你」。兩個星期之後,每天對它笑的,它長得非常好;每天討厭它的,它慢慢就枯掉,就枯死,你看它懂得人的念頭。這是講對樹木花草。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澳洲種了一個大菜園,我們也種了很多果木樹,院子很大,種了三十多種果木樹。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讓花草樹木天天聽佛號,天天聽佛的音樂。我們走過去,我們都稱花草樹木菩薩,恭恭敬敬,長得真好。我們沒有用化肥,也沒有用農藥,花開得美,果長得好。我們附近這些果農到我們這裡參觀,都驚訝,你們用什麼方法,怎麼種得這麼好?然後我們告訴他,我們用善心善意來培養。所以善心善意對山河大地,不會出亂子,沒有這些災害,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

  「相應」,就是「契合」的意思,在佛法裡面,大乘佛法裡面講,沒有不相應的。「如三密相應與境智相應」,境是外面環境,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環境;智,現在我們講精神的環境。三密是修行的功夫。三是什麼?指身口意,身要禮敬,對一切眾生知道禮敬;口業,讚歎;意裡面,就是心裡恭敬,心有誠敬,真誠的恭敬,表現在外面有禮,有禮貌。對人如是,對事亦如是,對天地萬物也如是,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自性的性德。佛菩薩他們做到了,他們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到,是大乘教裡面講的自性不可思議。見性,也就是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先後,自性沒有遠近,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自性在清淨寂滅當中,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大般涅槃的境界,活活潑潑,它不是死的。雖然自性裡面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能現,所以能現,不能說它無;所現的這些現象,幻相,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它生滅相,生滅速度之快,我們肉眼看不出來。

  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他所講的跟佛經上所講的是一樣的。速度之快,我們沒法子想像,太快了。佛經上講一彈指,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一彈指有多少念頭?那一念就是一個生滅,「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做單位,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你看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如果我們彈得快,我相信有人比我彈得更快,一秒鐘能彈五次,如果彈五次,三百二十兆乘五,一秒鐘有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我們怎麼能想像?所以這個相是真的嗎?不是真的。我們所看的這些現象,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這什麼玩意?原來就是這些念頭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這幻相太多,每個相不一樣,太多是它頻率不一樣。頻率慢的就變成固體,我們講物質現象,物質現象非常堅硬的,像金剛寶石這一類的,它頻率慢;稍微快一點,那個物質就比較鬆散,還是物質現象,沒那麼堅硬;再快一點,那就變成植物、變成我們肉體;最快的,現在我們科學裡用的電磁波,這是速度快的。所以頻率不一樣,這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的。

  我們知道三密相應與境智相應,那麼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小心謹慎。妄念不能起,妄言不可以說,邪惡之事決定不能做,起心動念一定與性德相應,為什麼?性德是盡善盡美的,我們中國老祖宗所說的「本性本善」,那是自性,那是性德;相反的,它不是自性,那是錯誤的。今天地球會變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大多數的人違背了性德,他的三業跟境智不相應,所以才會變成三途六道,他變成這個樣子。他不生變化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不生變化,也就是三密跟境智完全相應。我們中國人講「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那跟性德完全相應,那什麼世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就是《無量壽經》上介紹的極樂世界,《華嚴經》介紹的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那是完全相應。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生在這個環境裡頭,這環境不好,不可以怨天尤人,為什麼?我們自己心行不善變現出這個境界。也許有人說,我的心行很善,為什麼要跟這些人在一起?這是我們跟他有共業,也就是說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人、萬事萬物跟我有緣。他們造作不善,我造作善法,這個善跟不善融合起來,善的變成不善,不善的那個度數減輕、緩和了。這什麼意思?行善的人幫助不善消罪業,不就這麼回事情嗎?是不是好事?是好事。我們會不會受到害處?沒有,決定沒有受到一絲毫的害處。這一個意外災難,我們也死了,有沒有受害?沒有,死了到極樂世界去,死了生諸佛淨土,或者死了到天道去,好事,不是壞事。造不善罪業的人,他也在這裡死了,他死了到三途,為什麼?去消他的罪業,好事,不是壞事。行善的人也是好事,到天上享福去了,到諸佛淨土去了,沒有一樣不是好事。你真的要是覺悟看透了,這個世間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在這個世間心平氣和。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法,成就自己,幫助眾生,這叫真的覺悟了。

  「密宗以三密相應之旨為主」,這是密宗修行的方法。實際上我們念佛跟它的方法非常相應,很接近。三密是口念咒,意觀想,手結印,這個手結印是屬於身業,你看身口意相應。我們平常佛門弟子見到別人,合掌,「阿彌陀佛」,給人問訊,這三密相應。合掌是手印,是結印。合掌是什麼意思?這十個指頭代表我們的心很散亂,妄念很多,合掌的意思,把我們的念頭都收起來,妄念都收起來,這表示恭敬。我一心,一心這是恭敬,所以合掌代表恭敬,這是結印。心裡面表誠敬,口裡面讚歎,禮敬讚歎,也是三密相應。我們念佛的時候,口裡面念南無阿彌陀佛,手合掌結印,或者持念珠也是結印。手上拿著念珠是什麼意思?念珠在平常代表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提醒自己念佛,怕忘記。很多人念佛念佛到最後不曉得什麼時候忘掉,心裡不曉得跑那裡去了,所以念珠提醒你。第二個,念珠計數,我一天念多少聲佛號,計數。有這兩個用處。計數通常在初學,攝心,計數;提醒是老同修,念佛已經有了相當功夫,怕失念,失念就是忘掉,心跟妄想走,把佛號忘掉了,所以這就是提醒你,這兩種意思。

  心裡面想著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是想佛,心裡常常想著阿彌陀佛。所以《無量壽經》念熟的時候,好!想阿彌陀佛的功德,想阿彌陀佛的大願,想阿彌陀佛的修行,想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不要想別的,這叫憶佛。念佛,持佛的名號,為什麼?阿彌陀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常常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不能丟掉。佛法都教我們放下,唯獨這個佛號不能放下,佛號放下,你就沒依靠。什麼都放下,專門執著這個佛號。這個東西就像我們在太空航行一樣,這一句佛號是航道,你只要在這個佛號上,你就沒有走錯航線,它就會引導你到極樂世界去。因為這一句佛號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都相應,我們這裡心起念,阿彌陀佛那邊就收到,念念相應,一絲毫不會差錯,這個方法妙極了。極樂世界在哪裡你別問,你只守住這個名號,肯定就到達;失掉這個名號,可能你就跑錯地方,就到不了。阿彌陀佛教我們這個方法是有道理的,絕對不會錯的,要知道這個方法的重要,這個方法也是一個密法。

  「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稱相應宗」。你看看,我們淨土是不是相應宗?一樣的意思。所以修行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祖師在接引大眾的時候,有殊勝的異方便,異就是不一樣的方便法。提出怎麼樣?禪淨雙修、密淨雙修,提出這個方法。要知道那是祖師的善巧方便,因為你很執著禪,叫你把禪放下專修淨土,你不甘心、不情願,你會生煩惱。祖師看得很清楚,知道你那個禪修不成功,勸你學淨土你又不肯,用個方便法,禪淨雙修好,「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你這一聽就高興,也加上念佛了。實際上什麼意思?你將來禪修不成功,淨修成功了,用這種方法。我們已經修淨土的,再要去修禪,那就錯了!祖師那個話不是對我們說的,對我們說,「你走這個路正確,走對了,別走岔路」。我們在這裡看,你看這經文上,淨跟密沒有兩樣,密就是淨,淨就是密。而且淨跟密關係還更密切,為什麼?都是修清淨心,淨土修清淨心,密也是修清淨心,所以更為接近。但是淨比密方便,密還要有相當的根機。

  現在學密成就,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沒有了。我在北京去看他老人家,好幾次談到這個問題。在這個時代,往後禪跟密都不可能成就,真正能成就的只有持名念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決定不是假的,這個法門能度末法最後的一百年。這最後一百年,佛的經教在這個世間完全消失了,沒有了,眾生沒有福,經教完全失掉,還有一句六字洪名在世間,「南無阿彌陀佛」,最後那個一百年,有人念這句佛號都能往生。所以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給我們宣說的。

  「此四句與前升灌頂階二句,深表密淨不二之旨」,這確確實實我們能夠體會到。「表會中諸大士,為宏密乘,乃教導諸菩薩,成為金剛阿闍黎,故本身恆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我們現在懂得,恆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就是這一句名號,心裡面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變成我們心裡最仰慕的一個人,最喜歡的一個人,最尊敬的一個人,念念不忘,你心裡真有佛了。口裡面不離名號,身不離禮佛,在平常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恭敬,身業相應。早晚課裡面,能夠禮拜個一百拜,這是一般人,早課拜一百拜佛,晚課拜一百拜佛,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拜佛是非常好的運動,拜佛不要用拜墊,平拜,你才能收到運動的效果;要有很高的拜墊,收不到這個效果。身心健康,三密相應。

  下面這一句,我在過去,跟上面這一句連起來讀,「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我在科判是這麼分法的,這個跟念老稍微有一點差別。末後這一句,「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這是這一段裡面最後的一個小段,佛護念,佛護。善根,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這是根第一個意思。你的身善,這個三業之善,就是十善業道,從事上講的,你守得非常的堅定,百分之百的做到,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的三善;口有四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也有三善,不貪、不瞋、不痴。十善百分之百的做到,這是什麼人?給諸位說,法身菩薩,他真做到了。細心去觀察,從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你去細細觀察,從十善展開八萬四千細行,善行!這就是前面講的成熟菩薩無邊的善根。經上講這個數字,八萬四千,這不是假的,一樁一樁跟你分析,真的是八萬四千。實際上,八萬四千再一擴張,就是無量無邊。

  底下還有個意思,「又善能生妙果,出生餘善,故謂之根」。這是用比喻,好像樹木花草它有根,這是善根,從這個根能生無量無邊的善法。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不離這個十善業,所以十善業是所有一切善法的根。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是十種不善,也就是說三界六道眾生所有一切不善、無量無邊的不善業都是從十惡所生的。我們就知道,善行、惡業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你就看清楚、看明白了。我們是希望做個善人,還是希望做個惡人、不善?思想言行與十惡相應,就全都壞了,與十惡相應的人,身體肯定不健康,身體有病,他居住的環境肯定有很多災難。這個災難有有形的、有無形的,無形的是指什麼?冤親債主,你肉眼看不見,但是他在你的周邊,他擾亂你,為什麼?不善業力所感的。如果你要是真的修十善,身語意業跟十善業都能夠相應,堅持不捨,你的周邊也有看不見的,那個看不見是善神,擁護你,善神恭敬你,你是個好人,他來助成你的善行。都離不開業感,所以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

  《弟子規》啟蒙,十善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從《感應篇》做起,然後十善才有根;沒有《感應篇》、沒有《弟子規》,你十善沒有根。古時候無論出家、在家學佛,為什麼有那麼好的成就?沒有別的,從小根紮得好。父母真愛子女,從小把這個根紮好,這叫真愛護。根深蒂固,長大了,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他都不會改變。所以能不感恩父母嗎?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教育我們,這恩德太大了。父母養成這個根,佛菩薩接著教你,你在這一生當中就能成佛、成菩薩。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阿闍黎,阿闍黎是教授、軌範師,老師幫助我們成就。人生活在世間要感恩,感恩的根就是父母、師長,源頭。如果這兩個根沒有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你在這個世間,無論對什麼人、對什麼物布施恩惠,全是假的。為什麼?你這個恩惠沒有根,所以那個恩惠不是活的,是死的,沒根。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下面我們看護念,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為什麼?因為你相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諸佛菩薩全知道。你是個善人,善男子、善女人,你今天一心求無上菩提,這是稀有難得,諸佛菩薩知道你起心動念,知道你的發心,自然相應來護持你,一切善神護念你。為什麼?善與善感應,惡與惡感應。你要是做惡事,有感應,妖魔鬼怪都來護持你,羅剎惡神來護持你,幫助你作惡,這感應。「護念者,保護憶念也。《會疏》曰:護謂覆護,念謂記念」。覆護就是保護,你所得到的,佛菩薩保護你,佛菩薩常常記念你,無論你在什麼環境當中,佛菩薩沒有不照顧的。如果我們的念頭錯了,念念都是貪瞋痴,念念都是五欲六塵,剛才說了,也有人護念你,魔王波旬護念你,羅剎護念你,妖魔鬼怪護念你,你的冤親債主也護念你,助成你造惡。換句話說,他幫助你,他在誘導你,到哪裡去?到三途,去的地方不一樣,地獄、餓鬼、畜生,到那裡去了。念佛的人,佛護念你,你生極樂世界;不念佛的善人,心裡面想生天,或者想來生得人天福報,佛菩薩、善神都會保佑你,會護念你,你的心願一定如理的獲得,如願以償。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到,經教裡面說的,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隨心應量,隨著你自己的願望,佛菩薩都滿足你的願望。這是說明相應之後,一定就有護念。

  「《淨影疏》曰:護使離惡,念令增善」。他把護念分開來講,護是什麼?保護你,幫助你離一切惡;念,念念幫助你增善,這個說法也好!「故知此兩句綜讚會中諸大士」,綜合起來讚歎與會的這些菩薩們,大士是稱菩薩的,「遵修普賢之德,使餘菩薩無邊善根皆得成熟,故無量諸佛悉皆護念」。世尊當年在靈山開這個法會,為我們宣講《無量壽經》,參加這一次法會的菩薩很多,前面為我們介紹十六位正士,裡面有許多他方世界來的菩薩,不是娑婆世界。由此可知,法會的殊勝,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到,阿羅漢以上都能看到,甚至於須陀洹天眼開了,都能夠見到。這些菩薩們,無論是此界他方,此界是講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之內的十億個銀河系,這裡面的眾生有多少?餘菩薩是講十方世界與淨宗有緣的菩薩,跟阿彌陀佛有緣的菩薩,那就太多了。在會的這些大菩薩修普賢大士之德,能夠影響十方世界與淨宗有緣的這些菩薩們,幫他們成熟善根,所以才有這個說法,無量諸佛悉皆護念,就是經文上的「無量諸佛咸共護念」。我們讀了之後,就能感觸到,如果我們修淨土是真的,真誠心修淨土,一心一意想見阿彌陀佛,這一個意念就能感得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佛說這個經沒有假話,句句真實。普賢之德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經文是文殊菩薩的智德,前面全是遵修普賢之德,普賢是行德,文殊是智德。行也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修行會出問題。佛法裡頭,過去祖師大德常講,佛法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法。可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什麼?慈悲、方便裡頭會有副作用,為什麼會產生副作用?感情用事,問題就出來。所以要用智慧,文殊的智慧,就不會出問題。都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往往就偏差,用智慧就不會有偏差。所以有普賢行,還要有文殊智德,文殊智。我們看經文: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

  這是文殊智德裡頭示相。智慧是什麼?智慧是真能放得下,在諸佛剎中能示現。

  【譬善幻師。現眾異相。】

  這是舉個比喻,善幻師是變魔術的,雖不是真的,他能夠現很多不同的現象。

  【於彼相中。實無可得。】

  這從比喻當中,那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就是智慧,顯出智慧。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所以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一切眾生,他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所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也就是說明,一切法是從自己心想生的,與什麼人都不相干。所以全是自作自受,這個要承認,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能夠參透這個道理,我們就會在無論什麼環境之下,你都會心平氣和,你不會怨天尤人。心平氣和的人,他就能看得很清楚,這是文殊智慧。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這一段全是講的文殊菩薩的智德。我們看下面註解,「上一段文」,剛才念的這段經文。「續演」,續是繼續,「轉法輪之第七相」,普賢行說了,還有文殊菩薩的,要接著來講,所以續演轉法輪的第七相。「本品名為德遵普賢,正表經中普賢位列上首之義」。上首第一位是普賢菩薩,跟《華嚴經》一樣。「蓋本經為圓教,從果起因,故先普賢,而次文殊。普賢表行,文殊表智。無智則不能起行,故復當標顯文殊」。這就是說明這一段經文的來由,為什麼在此地要說這段經文,原因說出來了。前面講普賢行,這個經是圓教,依照這個經的經義,圓極頓極,因為它是教我們一生成就,這就叫頓教,不是叫我們要修好幾世,不是的,一生就成就。這一生,活生生的一生,這意思什麼?我們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臨去的時候,我不說臨死,我說臨去的時候,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頭腦很清楚,你沒看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我了,你跟你旁邊的人一一交代,佛來接我,我跟佛走了,這不是活著走的嗎?走了之後身體不要了,丟掉了。這一點諸位要知道,活著走的,所以是一生。

  你自己決定沒有感覺到你死了,到那邊生了,沒有這回事情。你的靈性離開這個身體,跟佛一起到極樂世界去了。不是死了走的,死了怎麼能去?死了去不容易,那也得要很有善根,那是什麼?中陰身得度,有這個例子,很少。但是在現前,我們這些年來提倡中峰禪師所編的這個法本,三時繫念的法事,這個很有效果,這是度中陰的,冥陽兩利。這些幽冥界眾生有沒有往生的?有,不多,大多數往生到天道,這是什麼原因?對極樂世界了解太少了。所以常常聽經的同修,對極樂世界知道多,我們聽經這個法會、這個道場,不但我們人在聽,我們看不見的幽冥界的這些眾靈,他們人數比我們多,不知道多多少倍。這些聽經的靈好,為什麼?遇到這個法事,三時繫念的法事,他又常常聽經,他真往生了;不常聽經的機會就少一點,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能夠想像得到的。

  淨土的經教不能不講,我們自己讀經了解,自己得度。自己了解,要不幫助別人,不把這個經介紹給別人,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普度眾生,你怎麼光度自己,不顧別人?這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希望多帶一些眾生過去,那阿彌陀佛歡喜。所以應當全心全力勸導一切眾生,認識淨土,發願求生淨土。淨業三福裡面講,自己成就不要忘記幫助別人,這是末後一句話叫「勸進行者」。這修行人,我們要勸他,要勸他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這個才真正跟阿彌陀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所以,文殊智不能不知道。這裡面有兩句話說得很好,無智則不能起行,故當標顯文殊。所以行重要,智也不能少。

  「如《無量壽經起信論》曰: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這是什麼?智慧重要。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諸位想想,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差不多一半時間,這是什麼?重視智慧,般若就是文殊智慧。我們就一般而論,在一生教學當中,這個課程用這麼長的時間,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主修的法門是般若。阿含是小乘,是基礎,阿含裡面講斷惡修善,都從事上講,果報多半在人天福報,所以很多人喜歡學,他離不開人天福報,他想這個東西。方等是預備,般若這是正修,法華是幫助你提升。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佛法主修的是智慧,怎麼會是迷信?這跟迷信完全相違背。二十二年教智慧,怎麼會把人教糊塗?哪有這種道理!說佛教是迷信,原因在哪裡?對佛教沒有認識,誤會了,說佛教是迷信,以為佛教是宗教。佛教不是宗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這幾句話意思很深,不度文殊智海,這個度是度過,也就是說,你沒有深入得到文殊菩薩的智慧,難入普賢行門。普賢行是依文殊智,沒有文殊智,普賢行你做不到,普賢行的綱領就是前面講的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做不到。十願後後深於前前,愈往後面去愈難。從哪裡起?從「禮敬諸佛」,我們那個禮敬的心有沒有?如果有文殊智,這個心就發起來了。為什麼會發起來?你了知自心,文殊智沒有別的,就是你認識了自己。我們中國人常講,「人要有自知之明」,你要認識自己。自己是什麼?大乘教上佛常講「本來是佛」。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佛,這是文殊智,真實智慧,那個恭敬心才能夠生起來。我們學佛,對佛都很恭敬,一切眾生統統是佛,要把我們對佛那種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對天地萬物,真正生起恭敬心。對人要禮敬,現代的禮節,鞠躬禮,點點頭不行,不恭敬,規規矩矩站在那裡,九十度的鞠躬禮,這是必要的。在古時候行禮是頂禮三拜,這是古禮,我們現在在佛像面前還頂禮三拜,不忘古禮,佛是古人,我們還用古人的方法向他行禮。

  對於現代人,得要現代化,如果不用現代化,現代很多人不能接受。你說有許多人,你說叫他學佛,見到法師要拜下去,他算了,他不學了。要通權達變,不能墨守成規,現代人有現代人的禮節,那怎麼樣?見到佛像,行三鞠躬禮,這最敬禮,這樣他就很容易來了,你就會接引很多人來。到什麼時候他自己拜下去,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這就對了,你的佛法就學通了,活學活用。特別是初學的人,你要是帶幾個初學的人,一到這裡來,看到就要趴在地下磕頭,他就起反感,下一次再不來了,你把人嚇跑了。他會說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封建,佛教叫人回到古老的時代,這他怎麼能受得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佛教在今天用今天的禮節,佛教在外國,他用外國的禮節,他就都歡喜。通權達變,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了知自心,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念頓圓,一念就是無念,有念是二念;一念是平等的,二念就有波浪起來。一念頓圓,圓是圓滿,頓是快速,就是的,就是圓滿的。平等正性,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法性,也就是說同一個自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一際就是一性、一心,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一切諸法本性不二叫一際。不但凡聖共有,依正共有,依報跟正報共有。《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共有,它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就是平等的,圓是圓滿,種智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你看無情也同圓種智。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我那個時候四十多歲,在佛光山教學。佛光山那個時候出家的老師三個人,星雲法師、會性法師、我一個,三個出家的,還有兩個在家的,方倫居士、唐一玄居士,大居士,他們的佛學造詣都比我們好,年歲大,學佛時間比我們久。我們曾經多次在一起討論這個問題,沒有結論,就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怎麼講。你要說有情眾生,成佛之後,有情眾生都成佛了,還勉強;成佛之後,那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怎麼都成佛?講不通。所以在那個時候,很多問題都打問號,存疑,佛講的應該不錯,但是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智慧,想不通這個道理。現在明白了,怎麼明白?《華嚴經》上講得透徹,那個時候我們沒有把《華嚴經》念透,看了一看,似懂非懂,裡面的問題很多。我們過去曾經學習過兩遍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這問題解決了。情與無情真是同一體,我成佛了,一切眾生都成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都成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覺悟的人,看到一切諸法他不著相了,不著相看到什麼?看到法性,宗門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有一個平等的,這個地方講正性,就是自性,那怎麼不是佛?看一切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是法性。正性跟法性是一個性,跟自性也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

  非常難得,近代的,這是最近這幾年的,先進的科學,量子科學家跟我們說出來了,真的是同一體。難得!量子力學告訴我們,物質是什麼東西,怎麼回事情。他怎麼說?意念波動的現象,這個給我們佛法一個很大的幫助。因為佛法講這個宇宙之間萬事萬相是波動現象,量子力學家把它證明了,佛說的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是波動現象,「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講宇宙的發展,這個裡面產生的變化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不可思議。說得再多,它是個幻相,它不是真的。總的來說,萬法皆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兩句話講得好,量子科學家真的把它證明了。

  佛要我們用這種智慧,用這種清淨平等覺,來看世間,你才能看到真相,才能看到一切萬法一際無差,不但是凡聖沒有差別,都是自性現的。凡聖差別在哪裡?明瞭自性,這是聖人;迷惑自性,那就是凡夫。凡聖差別在迷悟,與自性不相干,自性沒有迷悟,人有迷悟,自性沒迷悟,這個道理要懂。妄心有迷悟,真心沒有迷悟,這是佛家的宇宙人生觀。所以方東美先生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個話不錯,這幾句話可以證明,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

  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如果對於這樁事情不了解,那麻煩就大了。麻煩怎麼大?迷惑顛倒,造業受報,就搞六道輪迴。覺悟怎麼樣?不再搞六道輪迴,永遠超越了。所以你才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在世間人的心目當中,才真正得到究竟幸福美滿的一生。這個我們講了很多次,與貧富貴賤毫不相干。貧富貴賤是什麼?是凡夫的業報,你一覺悟的時候,完全超越了,超越了六道凡夫,超越了這些小聖,那個受用自然就改變。今天時間到了,這幾句明天我們還繼續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