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十集)  2022/7/9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50

  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很高興又有一個禮拜一次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交流。這個課程我們開吉法師勉勵成德還是要繼續講下去。現在的狀況成德是想說,我們每一次課程看能不能調成一個半小時。上一次跟大家說面對境界要清楚,現在體力沒有這麼好,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尤其自己分析起來,身體不好是果,原因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太逞強,身體透支了,這樣流弊太大,人家一看學傳統文化的身體搞成這樣不敢學了。

  我記得曾經遇到一個同修,他就對成德講(這很多年前,成德還沒出家),他說道:「蔡老師,學傳統文化的人都像你們這麼瘦嗎?」那個「你們」的意思不只是成德,是成德的團體,他可能看了好幾個都很瘦。視思明,聽思聰,我們聽人家講這段話,他言語的口氣,他臉上的表情,我們一看一聽,人家有點害怕了,假如學了之後都像你們這麼瘦,我看我得考慮考慮了。所以師長老人家講經的時候也有強調,我們得表好法,要身體健康,表好法。

  最近也遇到同修有談到他們那個地方學佛,有一些學佛很多年,八年、十年,甚至於還在給人家輔導經論,都屬於老修了。有一些新進的學人,他們剛接觸,一起來參與課程,結果人家一觀察,你們這些學了八年、十年的人,夫妻關係處不好,我們沒學的都比你們家庭幸福、夫妻和樂,假如學了之後變成你們這樣,我們不敢學了。真的,不止一個人,一批新進的人看了這個現象全部不學了。所以這個表法,淨業三福裡面教導到「勸進行者」,這就是為人演說。這是我們要在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勉勵自己,我能不能為人演說。

  《了凡四訓》裡面有講什麼是善、什麼非善,在談到這個是善非善當中有開解到,了凡先生開解說道:「不論現行而論流弊」,我們做一件事情不能只看眼前的情況,還要看它後面有沒有流弊的問題、副作用的問題;「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這句也要變成我們在思惟事情的一個標準。眼前好像這事情應付過去了,可是後面流弊很大,這不行。打腫臉充胖子,那後面鐵定會出問題的,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表法。這一點成德自己是很慚愧,慚愧接著要奮發、改過,就不能繼續順著個性做事太逞強。改習為立命之基,改變命運最重要的基礎是什麼?改掉習氣。習淨業自消,習氣、性格改掉了,業障消除,煩惱會輕,智慧會長,命運能夠改變。

  我們仔細觀察,改變命運並不容易。改變命運有一本教材特別精闢,《了凡四訓》。我們要看出了凡先生是怎麼改變命運的,也要觀察他的因緣。他改變命運很重要的一個助緣是雲谷禪師。其實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十幾歲的時候就知道了,知道得很早。包含他哪一天壽終正寢孔先生都幫他算定了,考第幾名,哪一年當補廩,哪一年當貢,貢後某年還可以去當個官,四川一大尹。你看都給他算得這麼仔細,命運有沒有?真有。

  但是每一個人每一天他的命運是有加減乘除的,他的福報是有加減乘除的。但是一般的人都是加減,加一減一,幅度很小;乘除就不一樣了,一個人的福報乘以二、乘以三。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量大福大,能改變命運的人一定是發大心、發菩提心。師長老人家有提到,李炳南老師,有智慧的善知識,他一看到學生,看他的面相知道福報不足、短命,勸他講經,弘法利生,擴寬心量。而且弘法利生就像我們當老師,一個學生受教了,不只他受益,他的後代子孫的命運都可能因為這個老師轉變了。所以《普賢行願品》講道,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金剛經》裡面多次較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的功德。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再多,它也是有數量的。而且財寶能解決的問題是物質的問題,物質問題那是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是佛法呢?經教呢?有可能他聽懂一句,他就了脫生死,徹底解決問題了。物質問題那都是一時的問題,解決不了徹底的問題。我們有機會把聖教供養給他人、傳授給學生,也是我們的因緣福報,是我們的福氣。

  成德是覺得很歡喜自己能走上教育的工作。成德以前讀小學二三年級,回到外婆家做什麼事?做生意。你們有沒有見過小學二三年級回外婆家不玩耍做生意的,你們見過沒有?我親戚裡面也沒有人在做生意,這個小孩不知道從哪學來的,人都有過去生的習氣。我記得第一批生意本錢台幣二十八塊錢,那個給人家抽的,抽一支五角錢,總共有八十張,這樣抽下來收了四十塊錢,減掉本錢二十八塊,賺十二塊錢。好像那時候有番薯糖,從那個小本生意開始賺起的。而且很吝嗇,你看這個習氣很重。後來是遇到師長老人家的經教,開始擴寬心量,轉變心念、轉變價值觀,才走上教育的路。所以佛門說總在遇緣不同,人生的緣重要。

  了凡先生改造命運就是遇到雲谷禪師。當然我們看了《了凡四訓》,我們從事教育的人或者我們學聖教的人也要自我期許,我們能當親戚朋友、學生的助緣,當他們人生的雲谷禪師。《了凡四訓》好多學處,每一個人物都是我們的學處。雲谷禪師是不是我們的學處?假如我們沒有生起要向雲谷禪師學習他跟了凡先生互動的智慧在哪,我們可能就沒有深入去觀察。

  我們看雲谷禪師怎麼跟了凡先生互動的?了凡先生跟雲谷禪師一起打坐三天。這功力也很高,成德坐三十分鐘就腰酸背痛了,很慚愧,這個功夫都要練的。對坐三天,看他沒有一個妄念,就問他,都沒有妄念為什麼?他說有什麼好想的,命運都算定了。雲谷禪師說,我本來以為你是豪傑,原來你是凡夫。你看這種應對讓對方很想了解什麼是豪傑,命運真的可以改嗎?所以了凡先生接著就問了,命運可以改嗎?雲谷禪師很肯定,說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是《詩經》的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是《尚書》的話。大家注意,雲谷禪師是先講儒家的教誨,接著才引出了《六祖壇經》,六祖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也是知所先後,講話先講什麼後講什麼給人的感受不一樣。假如雲谷禪師先講六祖云,可能了凡先生說「那是佛家講的」。他是個儒生,他讀儒書的,你先舉儒家的他很親切,「對對對,經典裡面有這麼講」。而且雲谷禪師舉佛家的經典也是一般的讀書人讀過的,一般讀書人《金剛經》會讀、《六祖壇經》會讀。

  你看我們在跟人溝通的時候都會引出共通語言,這樣談起來才有共鳴。我們一談話沒有顧及到對方能不能理解、懂不懂這些經句,一談就如入無人之境,講得都停不下來,也沒有注意到對方到底聽懂不懂,甚至談得人家都在打哈欠了,我們還是津津有味,人家一直在看手錶了,我們都視而不見,那這樣談話談下來我看效果不會太好。所以有時候我們一執著起來,那真的是什麼都看不到了,一執成病。當父母的人也不能一開口就講個沒完,就停不下來。所以要把父母當好也得要改習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任何一個行業要做成功,修身為本;人生任何一個角色要把他扮演好,也是要修身為本,也是要改習氣。

  我們看到經典這些句子都不能滑過去,要放在心上,不只這個理放在心上,這個理要延伸到我的當下、我的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我有沒有時時在提醒自己修身為本?甚至於我思惟,怎麼修身?具體呢?要從身口意下功夫,佛家講十善業道,念頭不能起貪、瞋、痴;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我們有沒有養成一個習慣,理事圓融、理事不二?我們聽了一個道理,馬上跟生活工作、處世待人融合在一起。不二法門,在哪裡不二?理事不二,解行相應,心行一如,都不能是二,二是分別。這個不二我們要好好去體會它,經典是經典,我還是我,那還是二;經典跟我完全融成一體了。所以佛家講入不二法門,不二就不能分別、不能執著,解跟行要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怨親平等,這些句子都在教我們不分別,平等恭敬,平等慈悲,我們受持這些教誨,就把分別執著慢慢慢慢放下來了。

  雲谷禪師他跟了凡先生溝通也是通達人心,先講儒家的共通語言能接受,舉的佛家的也是他熟悉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他就容易接受了。我們今天跟孩子溝通、跟親戚朋友溝通,他們不接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不是我們在態度上、在講話的時機上、在言語的善巧上有不足的地方,產生溝通的效果不盡理想?歷事練心,經歷每件事情我們都能得到啟示。修行是面對境界要清楚,今天溝通完了不盡理想,我們也不能白經歷這件事,總結總結,我們就記取寶貴的教訓了。

  《群書治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大家有沒有聽過《群書治要》這一句?有聽過。聽過這是一句理,我們聽到這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前面幾十年走過的路?前事不忘,人沒有真正反思清楚人生前面走過的路,同樣的錯誤可能在今天或者以後又會再出現。所以檢討重要,這樣才是理事不二,理事結合起來了。包含我們人生幾十年有這個反思,甚至於是反思得更細緻一點,夫妻關係走過來那麼多年,哪些問題應該改善我有沒有認知清楚?包含教育子女,有沒有這樣真正沉澱下來反思反思、反求諸己?

  其實了凡先生跟雲谷禪師的對話,就是因為雲谷禪師讓了凡先生反省自己,所以他命運才能改。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也能形成反省、反求諸己的人生態度,我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但請問這個態度是要求控制來的嗎?我想不是。是什麼?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看到了父母就是這樣在處世待人的,孩子潛移默化就形成這個態度。你說他什麼時候形成的,哪一天、哪一個時間?我看不大可能算得出來,他就是在不斷父母身教的薰習當中養成的。

  有時候我們刻意要求,甚至有控制,反而適得其反。我們不能幹適得其反的事情。好心辦了壞事,往往都是太著急了,甚至是我們沒有從根本下手。根本就是剛剛《大學》說的,「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思考事情都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但是我們得先展現給他看才行。知所先後,言教一定是建立在身教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好的效果。古人留了兩句話很精闢,「身教者從」,我們有身教,我們的孩子、學生自然而然跟著我們、效法我們,身教者從;「言教者訟」,爭訟,吵架、對立、不服氣,比方說孩子你要孝順,孩子說你對爺爺奶奶又不孝順,你為什麼要求我?言教者訟。

  我們看「天下父母」,有一次是訪問翟俊傑翟導演,他當時候也應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他說,人生最幸福的是什麼?在我這個年紀推開門還能喊一聲「娘」,他覺得這是他人生的幸福。我們可以想像他多珍惜可以侍奉母親的時刻。他是導演,想必非常忙,但是母親的腳趾甲都是他剪的。結果有一天他的兒子就主動的跟他說(應該是他在剪的時候),兒子說:「爸,今天這個我來吧。」你看他也沒有去叫他兒子做,他兒子就主動來承擔一些照顧奶奶的事情。

  我們看到雲谷禪師在了凡先生講到命運不用想了,為什麼?改變不了,接著雲谷禪師並沒有給他講道理。假如了凡先生說「命運都被算定了,不能改變」,雲谷禪師馬上說「可以改,是你習氣太重了,你心量不夠大」,可能了凡先生愈聽頭低下來,不是很歡喜。為什麼?成年人,你不能一套一套大理跟他講。

  雲谷禪師怎麼做的?「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反問他,這是教學的智慧、應對的智慧。了凡先生:「余追省良久。」你看一個問話,讓了凡先生反思他的人生,沒有著在一個命運不能改上。結果了凡先生想了很久,自己講:「不應也。」假如雲谷禪師說我看你這個樣子,你根本就是改變不了,難怪命運被人家算定了……我不應該有功名,不應該有子嗣,是他自己反省出來的。

  我們有時候一跟人家溝通,跟孩子、跟學生,「你的毛病就是什麼什麼什麼什麼」,講得要不他信心都沒了,要不惱羞成怒了。我們講到人家惱羞成怒也要反省反省,這個言語有點過了,不能人家惱羞成怒了我們還是覺得「你看你看,好面子,沒有善根」。談話要含蓄、要柔軟,要顧及人家的面子。

  《呻吟語》裡面講,「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話要點到為止,不要「好啊,我今天抓到這個機會,非得講個痛快不可」,就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接受、對方的感受了。怎麼看對方的接受?看他的眼神。所以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那個話不能一講就戳到人家的心臟,要委婉一點,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你這樣很可能後面會有問題」,很可能就是疑似;「我跟你說了,你假如這麼做鐵定完蛋」,這個太真了,人家一聽心裡有牴觸,我就偏做給你看看。

  古人能講出這樣的法語,你說他在言語下了多少功夫,他才能總結得出來。言語真的要下功夫的,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還排在政事、辦事的前面。我們想一想,講話都不能體恤別人,你能派他去辦事嗎?我看有點懸、有點危險。

  了凡先生跟雲谷禪師這個談話,內行人看門道。我們學經典要愈學愈內行,要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了凡先生有我們的學處,裡面的人物也有我們的學處。雲谷禪師在跟了凡先生的引導過程,太多學處了,我們有沒有感覺到他道而弗牽?《禮記.學記》,「道而弗牽」,引導他,不要讓他感覺硬拉著他,循循善誘人。《論語》裡面顏回夫子提到孔夫子,「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雲谷禪師也是。「強而弗抑」,強是鼓勵他,不否定他。現在的孩子有信心的比例不高,很可能我們父母老師常常都是用這種否定的言語,到最後他就沒信心了。甚至不讓他有機會承擔、鍛鍊,什麼都給他做了,他的動手、動腦太少了,做什麼事都有點怕怕的。人從不會到會都有個過程,當父母老師的當然要製造機會讓他們鍛鍊、讓他們承擔。

  像成德是在城市成長的,也沒有耕過農,也沒有種過地,要去跟人家幫忙一些農事也都是笨手笨腳的,去幫忙摘摘黃瓜、摘摘芸豆,我也想去體驗體驗生活。包含我是脾胃不好,都要多踩踩大地,不要常常只關在辦公室、關在房間裡,要接接地氣。脾土脾土,脾胃要好要常常踩在大地上。採東西也都要很有經驗的,也要很有判斷力,比方說採芸豆,你採早了,說不定它還可以長更大的;你晚採了,它粗了,你不能賣給客戶了,太硬了。你看中道在哪裡?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時節因緣都要抓好。話講太少,對方沒聽懂;講太多,對方感覺太煩了。所以道不遠人,這中道在哪?就在我們當下,面對人、面對事我們能不能中道,恰到好處,不過,也不不及。

  我採完拿出來,我們農場主人一看,你第一次採就能採這樣,一百分。其實我想他一看可能心裡還在淌血,「怎麼採這麼小的?沒關係,自己吃」,但是你看他給我們第一次去學習的人充分的信心,採第一次這樣就一百分,我以前採,第一次採都沒採你這麼好。這叫強而弗抑,強,鼓勵,一個人的信心都是在鼓勵當中慢慢建立起來的。「開而弗達」,開是啟發他,不是一直灌輸、一直給他講道理而已。

  我們看雲谷禪師,道而弗牽,強而弗抑,一直在鼓勵了凡先生,「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我想這一句話一講,了凡先生就充滿正能量。開而弗達,他都用啟發的,「汝自揣應得科第否?」你看用設問啟發他思考、啟發他反省。

  《了凡四訓》結合了袁了凡先生他們幾代家道的智慧在裡面,了凡先生的父親、爺爺統統是預知時至就走了,無疾而終往生極樂世界。師長有說《了凡四訓》要讀三百遍,重要修學的基礎。我們就要反思,師長讓我們念三百遍,我們念了沒有?我們現在都比較著急別人有沒有幹、別人有沒有做,其實最要著急的是我們得帶頭做。成德也感謝開吉法師的勉勵,當然也要做一點調整,成德的身體更硬朗了再調回來兩個小時。

  我們面對當前的社會,愈感覺學經教的重要,因為理得心才會安。人理不透徹、理不清楚,一遇到事就會隨順自己本來思惟的慣性生煩惱。大家有沒有感覺今年天災人禍頻率又更高了?你看今年天氣,有些地方太熱,有些地方太冷,有些地方水災,有些地方乾旱。「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八大人覺經》裡面講的。我們怎麼安心?怎麼不被這些境界所轉?

  要教育好下一代,首先我們的心要安定,不被境界影響,這個我們要展現給孩子、學生看,處變不驚、臨危不亂。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學處變不驚、臨危不亂?我們什麼時候教給他們?隨緣妙用,隨突發的事件,妙在哪?妙在我們不被這個境界轉,心安定得下來。我記得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家住在十二樓,晃得挺厲害的,結果我父親起來了,到了我母親的房間,一看我母親坐在那裡念佛;我父親又跑到我的房裡,看到我也是坐在那裡念佛,我父親對著我們說了:「你們不怕嗎?」遇到晃得這麼厲害,又住那麼高,要跑也不一定有用。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是把念佛擺第一,這樣很可能就給父親、給家裡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我們每一個當下其實都是在教育孩子,所以我們的心安不安很重要。小孩的敏銳度比大人高多了,大人的煩惱愈來愈多,貪欲愈來愈多,放不下的事愈來愈多,小孩單純,受我們的情緒影響很大。就像我們這幾節課跟大家一起交流的,人的性情為什麼受母親影響最多?在胎中很敏銳,生出來三歲以前很單純,母親好的能量磁場他隨時都在感受。所以我們要定得下心,我們看孩子很急躁,我們要問問自己,自己急不急?「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這不能首先是讓孩子背、讓孩子做,首先我們當父母老師的得要先做。

  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真的,我們的心不定,讀再多的經,聽再多的經,因為心沒有定下來,也是囫圇吞棗、走馬看花,真正有一句時時放在我們心上嗎?佛法重實質,不是形式、不是表相。我每天都在聽經,播經機二十四小時還都播著。現在科技給我們很多方便,可是事物都有一體兩面,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缺點。科技很好,播經機隨時會播,是好處,很方便,可是很可能我們聽經的專注恭敬下降了。以前沒有這些科技,李老那個時候,有人每個禮拜坐幾個小時的車就為了聽李老現場講經,我們看那種恭敬珍惜的程度。現在很方便,愈方便愈覺得,反正一上YouTube就有了,很方便,明天,明天再聽。這個明天就厲害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們假如都是明天再聽,就感受不到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那種對法至誠恭敬的求法態度可能就出不來。

  佛陀那個時代,有一個做事業的人,當他聽到有人給他介紹有大覺世尊徹底明白宇宙人生,他聽了很嚮往,放下世間財富,以最快的速度去尋找佛陀。皇天不負苦心人,他找到了,然後就跪下來,「佛陀,請你給我開示人生真理」。當時候佛陀在托缽,旁邊的學生,「佛現在在托缽,等托缽用完齋再來給你開示」。這個人對無常警覺性很高,哀求佛陀可不可以現在就給他教誨。佛恆順,真的給他說法,他證阿羅漢果。佛就去托缽了,他離開那個現場就被牛給撞死了,可是他證阿羅漢果了,他不搞輪迴了。

  大家想一想,假如他沒有堅持佛給他說法,他就輪迴去了。為什麼?他命中注定他那個命債要還,被牛給撞死。我看到最近好像網上有流通的視頻,有一隻牛跑了好遠的距離,在柏油路上跑,速度很快,跑跑跑,看到一個婦女騎著摩托車,牠就撞那個婦女,撞到她摩托車都壞了,繼續撞她。這人群成千上萬的人在馬路兩旁,牠以飛快的速度就一定要去撞這個女的,你說這什麼原因?真的都冤有頭、債有主,因緣會聚時業報就要現前,雖然確實這個女的也很可憐。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最近我又看到一個短視頻:一個小孩,我看是一二歲而已,走在路上,有一隻狗跑出來一直咬他,旁邊狗主人都出來了,拿著東西打牠,牠還繼續咬。冤結鐵定是在前世,這個小朋友又不認識這隻狗,牠怎麼這麼對待他?看了真的頭皮發麻。佛門講「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你再造新殃又要還債、又要輪迴,欠命要還命,你看牠都在畜生道了,牠還來討命。所以不能傷害眾生,不能吃眾生肉了,吃牠半斤還得還牠八兩;不能欠財物,不然還得要還他。

  《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隻驢,別人都不能騎,只有牠的主人家的父子才能騎牠,其他人要騎都被牠踢開。非常巧,這鄉裡面只有一個人接近牠牠不會踢他,居然還讓他騎。好像騎了兩百多公里,結果路途比較遠,那一天晚上這個騎的鄰居就作夢,就夢到這隻驢跟他說:「我前世欠你多少,明天再過幾十公里我就給你還清了。」然後這個人就問這個驢,「那你到底是欠他父子多少?」這個驢說:「太多了太多了」,就很痛苦,不想說了。他夢醒了,隔天他繼續騎,騎騎騎,騎了幾十公里,突然那個驢就把他摔在地上,印證了他昨天的夢。真的,你能騎牠多少那都是前世的債,債還完了牠不理你了。結果還有路途,他就跟這個驢溝通,「不然這樣好了,你再送我多少,我回去買糧食餵你」。這個驢考慮了一下,好吧。後來還送他了,但是以後要騎牠都不答應。

  所以眾生之間其實都是有前世的因在,會到這一戶人家來不可能沒有原因的,四種關係,你看連畜生到了這戶人家也不離開這四種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命債不能欠,錢債不能欠。真正明白的人絕不佔人家一點便宜,這個世間哪有便宜可以佔的?只有愚痴的人、不明白真相的人才去佔人家便宜。

  我以前看過一個事例,就是有一個朋友很困難,這個人去幫助他,當他朋友有錢了就是不還他錢,他氣到都快憂鬱症,沒法接受。後來被人家催眠,就回到前世,了解到這個朋友為什麼有錢不還他。因為他前世去住一家旅館,住了很長時間,跟老闆比較熟了,人家也沒有要他錢。結果住了很長時間老闆死了,他就想我住多久沒人知道了,他就沒有給錢。經過了好多世好多世,他以前欠那個錢我看可能還要加利息,還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問題。到這一世那個老闆變成他朋友,難怪給他借錢不還他,都有前因的,所以錢債不能欠。

  還有一點,情債也不能欠,不能佔人家感情的便宜,那都要還的。所以隨緣消舊業,歡歡喜喜還債。歡歡喜喜還了,說不定對方被你感動,算了,打你八折,後面的不用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還得乾脆一點、痛快一點,說不定還可以打折。所以真正明白這些道理,理得心安,不再造新殃,多跟人家廣結善緣,甚至於心量更大一點,廣結西方的緣,跟大家結緣都是為了同生極樂國,這一句迴向文是念真的不是念假的。真的,親戚朋友再好,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真正珍惜這一分情義、因緣,那應該是「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種同樣的因,結同樣的果。以後賞月也是個因緣,就不要念「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會容易起感情,應該「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親戚朋友永團聚,「法界逍遙遊」,跟著阿彌陀佛到十方剎土度眾生。

  人真正明白因果了,天災人禍心不恐懼。尤其佛講《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教我們什麼?老法師慈悲,給我們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生死都不可得。真正知道生死都不可得了,那死就不可怕了。沒有死,哪有死?換一個身體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換什麼身體。人死都不怕了,那還要怕什麼?所以真正把這些教誨放在心上,心是安的。

  我感覺佛陀很慈悲,你看在《無量壽經》都給我們一個定心丸,「假使大火滿三千」,大家想一想,大火滿三千,那比核子彈還厲害,是吧?三千大千世界都燒起來了,那比核子彈還厲害。「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這是佛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災難再大都不怕,只要能把這句佛號提起來,乘佛威德悉能超,阿彌陀佛馬上加持,馬上就把我們接走了。師長老人家講經的時候說,人家要殺我,還命債,不可怕,為什麼?讓我早一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一句話真正聽進去了,面對真正人家要討命,那他是來送我去極樂世界,也沒什麼好怕的。

  佛經可貴,真的安我們的心。《金剛經》裡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應該這樣去觀察宇宙人生。人生很短,就像什麼?肥皂泡。小時候我們都吹過肥皂泡,呼,好幾個圈圈出來了,沒幾秒鐘沒了。其實天人看著我們的一生,不就像這個肥皂泡嗎?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的一百年,人家一天還沒過完,我們就已經走了,所以天人看我們也很可憐。其實我們看蜉蝣,不到一天就死了,我們一看牠,牠也很可憐。常常思惟佛這夢、幻、泡、影、露(露水)、電(閃電),我們人生幾十年很短暫,有什麼好計較的?那個短就像什麼?閃個電沒了,這個人走了,白駒過隙。這看破,夢幻泡影,看破就放下,不會苦苦去貪求,真的要努力帶得走的,那麼短暫有什麼好留戀的?法身慧命才是長久的,往生極樂世界,徹底解決輪迴問題才是真實的。

  真的,要教我們的孩子、學生在現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不簡單。我請教大家,什麼時候教孩子面對生死問題?你說他還小。他還小,他可能要面對他爺爺奶奶去世,他身邊親人去世,他怎麼理解?可能會造成他心裡的疑惑、痛苦。成德什麼時候面對生死的恐懼不解?初中。我念初中的時候,我的大姨丈去世了,他是很好的人,沒有發過脾氣。這麼好的人突然車禍走了,我幾天睡不著覺,一想就難過,想不通。你說那個時候假如大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因為那個時候我家裡也沒學佛,所以學佛重要,有福報。最後是自己說服自己,可能他到更好的地方去了,我才睡得著覺。

  成德自己當時教小學的時候,就有跟孩子聊過生死問題。諸位同學,你的腳踏車壞了怎麼辦?修。修了不能再修了怎麼辦?換一台。那孩子回答得都很快。我說,諸位同學,身體壞了怎麼辦?看醫生,治病。假如壞到沒法治了呢?我們從腳踏車就延伸到跟他談生死問題。

  科學家,輪迴轉世的科學證明。當然我們前提,每個宗教可能對生死看法不一定完全一樣,我們尊重每一個宗教。科學家針對這個有做實驗,大家可以聽聽參考參考。我們不要一講話的態勢就像傳教士一樣,到時候家長裡面又有宗教不同的。說實在的,事事無礙,不要說外在有這些情況了好像我們就很難做什麼事,我們心裡沒有礙,就能把事事無礙用出來了,以他們能接受的方式、言語去談。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能夠安身立命,真的要感謝善知識的恩德。成德假如沒有遇到師長老人家,那我也是短命。我假如去做生意了,可能現在就不一定在這個世間了,被師長引導到來做教育工作了。所以《法華經》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珍惜師長的教誨、善知識的教誨,不要說改變命運,能當生成佛,化導令得見佛。經典、善知識教導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佛經都不能滑過去,現前當來,不是臨終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蓮池大師他要往生的時候就有講,他已經見到極樂世界好幾次了。

  老法師引導我們給我們信心,提到海賢老和尚,可能他念幾年,事一心不亂,證阿羅漢果;再繼續念,念到差不多四十歲,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了。所以他老人家自己講,我什麼都知道。這句話不是明心見性不可以講,沒有到那個境界講我什麼都知道,那要墮阿鼻地獄的,那不是開玩笑的。他老人家自己也講,「他說我叫老佛爺帶我走,他不答應」,代表他是見到阿彌陀佛了,「他讓我在世間表法」。活到一百一十二歲,而且最後最重要的,拿著那本《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一生第一次主動要人家「來,給我拍照」,然後三天之後就走了。僧讚僧重要,肯定會集本重要。他這麼一照那張照片,肯定會集本,肯定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肯定師長老人家專弘會集本,他們都是配合阿彌陀佛的教化。所以師長都是勸我們,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

  我最近去採芸豆、採黃瓜,一天採一個多小時,睡覺都夢到在採。我就在想,我為什麼都夢不到佛?因為我都沒有憶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是真的,你看你專注做一件事情,你在夢中都會想到。慚愧得不行,平常念佛太少了。這真的六塵都在說法,發生的事情都在啟發我們。

  我們體會到雲谷禪師慈悲、智慧,我們體會到善知識重要,那我們自己也要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他人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增上緣、助緣,我們也要做人家人生的貴人,我們也要效法師長老人家一生教學不中斷。老法師是學釋迦牟尼佛。我們今天學儒釋道,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這師長教我們的;學儒要學孔子;學道要學老子。我們仔細去觀察,師長老人家真學釋迦牟尼佛、真學孔老夫子。

  我們非常遺憾的,徐醒民老師六月二十七號往生了,農曆五月二十九號。當然我們非常有信心,他老人家一定是往生極樂世界,一定是上品上生。一生弘化,真的跟佛陀一樣,跟孔老夫子一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李老勉勵我們學人要翻破幾本字典,我們不能翻破字典不夠謙虛,做學問不夠謙虛、不夠下功夫。

  我們也很感謝我們台中蓮社這些師長們,他們把李老的這些行誼做成短片,讓我們緬懷、讓我們學習,進而我們要效法。他老人家做學問的認真,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非常的仁慈。我們有機會親近他老人家,就體會到真的是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溫文儒雅,到他們身邊心都靜下來了。恭,恭敬。

  成德有幸曾經親近過醒公,第一次到醒公家拜訪,醒公就在他們家巷子口站在那裡等我們,當時候都七十多歲了。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這樣的行誼我們終身難忘。而且教學真是誨人不倦,《論語》講了四十年,《易經》講了二十年,這真的都是我們從事教學的表率,是我們的榜樣。「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他們這些風範我們放在心上效法,他們的教誨留在世間,我們隨時可以親近、學習,「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當然,我們效法善知識們也不是從相上學的。《了凡四訓》有講,「根心者真,襲跡者假」,不能只是學相上而已,慕賢當慕其心,要從他們的心地上去學、心境上去學,甚至要觀察得到他們的考慮在哪裡、進退應對分寸在哪裡。比方說我們要效法師長老人家、醒公他們誨人不倦,講經不中斷,醒公九十五歲一個禮拜還講三堂課,這種精神真是令所有聽課的人終身難忘。他們真的都是以自己的老師為標準,我們看李炳南老師九十七歲被學生抬上去講經,李老講道:「我活一天我講一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但師長、醒公他們對成德來講是爺爺輩的,成德是孫子輩的,兩代人,他們的成長背景跟我們一不一樣?不一樣,他們都是經過戰火的洗禮,人經歷過那些事情悲天憫人;他們的父母都有傳統文化的教育,他們的胎教、他們的家教跟成德這一輩的不一樣。我們學習也要善於觀察因緣,善於觀察客觀條件。

  跟大家在交流「十年因緣」,師長將他跟李炳南老師學習,整個過程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把重點給我們點出來了,每一段其實對我們修學跟教學都是關鍵。比方說師長老人家跟著李老守三個條件,成德就思惟了,連師長這樣基礎的都要守,我根本沒基礎,我再不守能學得成嗎?這是我要觀察思惟的。師長又講到了,我們佛門培養弘法人才,複小座,這個方式真正成就我們什麼?成就我們的耐性。一個人事業成就大小跟耐性成正比。其實古人這個方法有時候我們不能體會深意看表面,覺得很笨拙,那是看得不夠深。守三個條件看起來有點跋扈,但是我們不守很難得清淨心。你學得再久,二十年、三十年,我們得檢查檢查我們心有沒有愈來愈清淨。真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得要靠個人。

  我記得我到了一個道場,見到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家,他看到我,我當時候還不到三十歲,那都是我爺爺輩的,他說:「我聽老和尚講經很早,老和尚還沒有出名以前,我們都在景美圖書館聽老和尚講經。」其實我當時候一聽都感覺印象深刻,我們當老和尚的學生,會不會開口說老和尚還沒出名以前我就聽他講了?我們會去談老師出名前、出名後?恭敬跟出名前、出名後有啥關係?你遇到再好的老師,親近時間再長,不恭敬得不到好處的。而且那個話裡面就有在炫耀,對我們這些小朋友在炫耀,炫耀是名聞利養。當然可能這個老者是極樂世界來提醒我的,因為我也太好面子了。

  所以守三個條件,那是真正對老師的恭敬。複小座培養耐性,培養謙卑,謙受益。四大煩惱不容易調伏,有一個我慢,我們的謙卑沒有養成,我慢遲早要起作用的。所以這個方法學謙卑、學恭敬,就是透過這個方法把我們最重要的修養培養出來。沒有恭敬、沒有謙卑、沒有耐性,講得好那也是一時的。一個弘法的人講了十年、二十年,最後被財色名利誘惑住了,後面的流弊就很大,甚至會讓人家被誤導了,甚至會讓人家喪失信心。

  師長老人家為什麼說扎根重要、一條龍重要?成德感受老人家語重心長背後是什麼?背後是老人家培養學生六十多年,老和尚出家就在講學、就在教學,看到太多根基不牢出狀況的。師長說道,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古人從小學都不一定抵得過財色名利,現在這個時代的財色名利比古代不知道多多少。所以古人的考慮、師長的考慮很深很遠。古代出來弘法是開悟的人,出來護法是弘法退休下來的人護法,這都是因緣。現在呢?現在弘護的誘惑挑戰比古代大多了。可是我們沒有開悟,我們也不見得有辦學的經驗,我們又要弘,我們又要護,特殊的時代!但是不要我講完都不弘不護了,有佛法就有辦法,但是要有配套措施。所以我們這幾代人弘護真的要高度的警覺性,不簡單。

  就像剛剛成德提到的,善知識們表演講經不中斷,可是我們不能學相上。他們德行基礎很厚,從小就不為自己想,沒有自私。成德從小在都市成長,養成的習氣很多,請問這個習氣是上台講幾堂課習氣就沒了?有時候不小心愈講習氣愈重,講著講著好為人師的習氣就上來了。人皆好為人師,這是孟子的提醒。所以師長老人家他們德行、戒定功夫很深,他們講經是從定中流出來的,這不是成德達得到的,差遠了。雖然都是在講學,相上都是在講學,內功差忝忝,差很多的。

  一個修學的人,甚至於是弘法的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明,不然會被自己給賣掉的。所以講學之外修身為本,得要實修才行,得要改習氣,得要念佛,得要聽經。黃念祖老居士講「定須習」,要習定;「慧須聞」,要聞法。要定慧雙修,定慧等持,這都得下功夫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教學的理念跟方法,這都是戒定慧具體的操作,我們沒有這樣下功夫,要有戒定不容易。

  成德自己想想,我當初二十年前就是因為聽了老法師的一片光碟,他說誰願意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歡迎到我們淨宗學院來,沒關係,我們上下鋪都住得下,我一下就衝過去了。這麼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好快,聽經也聽得很少,念佛更少,下的戒定功夫遠遠不及。所以我們跟善知識,他們是從禪定當中流出來的法語,我們自己沒有這樣的禪定功夫,所以下了講台都得要實修才行。今天我們跟年輕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年輕人說:「請問法師,你《無量壽經》念了幾遍?你的《論語》念了幾遍?」那我被這麼一問,唉…嗯…先喝杯茶,這叫顧左右而言他,這是應付虛偽的心,這樣不對。我們這麼一被問,自己都沒下過這種功夫,那不行的。

  所以學師長、學醒公也不能在相上學,都要很清楚,依他們為榜樣,看到我們自己的學處。戒定,哪有說下一天功夫就戒定的?有恆為成功之本。所以成德覺得自己更多的功夫要下在修戒定慧上。也很感謝大家信任,給成德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成德也會珍惜這個機會,然後更在戒定上也要下功夫,才更好的可以供養大家。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