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十八集)  2023/3/4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68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常聽師長有提到「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說盡」,我們身為炎黃子孫,能得到儒釋道這些佛菩薩、聖賢人留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所以有一句成語叫「開卷有益」,你把這些寶貴的書一打開,讀一段有一段的受用,會覺得老祖宗怎麼把道理講得這麼深入、這麼透徹。

  我們看師長提到他的老師方東美教授,師長說我每一次看方教授的桌上都有佛書,認真學了;我們看李炳南老師的照片,拿著書在看,《二十五史》就在他的後面,都是非常好學,好學近乎智。

  有沒有哪一位仁者您最近看經典、看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這些教誨,你看了之後覺得拍案叫絕,然後餘音繞梁,三月不絕於耳,教誨一直在你的心裡迴盪,有沒有要分享的?什麼事情都離不開因果,事上不離因果,所以老法師常常強調財布施得財富,修因得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當然諸位老師每天都在做法布施,上了講台就是法布施,但多多益善,講台上是個法布施的機會,現在我們大家一起共學也是法布施的機會。當然可能還是有點不一樣,成德的母親教書教了一輩子,三十多年了,可是你叫她在成年人的面前講話,她一句也講不出來,給小朋友上課上了三十多年的講台了。所以這也不能分別,跟小孩講話跟大人平等平等,這樣就能入不二法門,不去分別、不去執著。

  有沒有哪一位仁者願意跟大家分享你這個禮拜看了哪一段教誨?大家要練應無所住,我現在把球拋給大家,大家不要愣住了,愣住了也是執著,靜下心來回想回想。當然大家沒反應的時候我也不能執著,逼大家了那就變執著。所以我們講別人很容易,但是要常常看自己。我印象中我們當時候都要去參加一些培訓,好像一個學期你得參加哪些課程,每一次上完還要發那個研習時數條,一條一條的,這是教育當局規定的,都得去上。結果去上課的時候,上面台上的這些教授、老師,「大家有沒有問題?」我們在台下的頭都低下來。可是換個角度想,自己在台上的時候對著小朋友,「大家有沒有問題?」沒有人問。自己坐在底下的時候種了這個因,種因得果,自己在台下的時候都不發問,結果自己上了講台得到了這個結果,學生也都不問,什麼事情都在因果相續。老和尚說的,「因果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循環不空」,這三句話不能當知識背。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在種因,我們今天希望學生好學得先種因,我是老和尚的學生,我得積極學他老人家的教誨,種這個因才能感得學生好學。

  我們有請黃老師,她舉手了。她是很喜歡做法布施的,每一次上完課,她太厲害了,她都是速記,把重點都發給大家。有請。

  黃老師:敬愛的法師跟同修大德,各位好。剛才承接法師對我們這個開示,我們需要給學生做一個好榜樣。我目前任教在新竹學校的親師家長會,我去參加親師家長會之前,我想要讓我自己的心安定一點,於是我就念了佛號,還有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我就讀到了「疑問品第三」,就是「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諠」。就是念到「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然後「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讀到這段的時候就很感動,然後想說我任教的孩子是九年級,他們再七十幾天就要參加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會考。親師家長就是我任教的三個班級,因為我本身是國文科專業,國文科在會考的筆試當中又是非常重要的,就第一個筆試,他有幾個「+」會影響到他未來填志願,對升學有非常大的影響,家長對我的重點關注就特別多,紛紛想要請教怎麼讓他們孩子成績提升。因為大家都很著急,想說急事要緩辦,我就笑笑跟他們說我們要對孩子有信心,要懂得去賞識他。就有家長提到他們孩子刷題目的題目量不夠多,去什麼坊間買一堆,他認為參考自學太簡單,是不是有問題?我說你孩子沒有問題,你孩子程度很好,一定沒問題的,他有問題可以跟我來討論。

  我就在這個現場的場合當中感受到經文裡面所講的一些內容,我就覺得佛法有學之後,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個時候剛開始家長對我都是眼交叉、手交叉、腳交叉,很多防備心看著我,可到後來我講完這一段話之後,家長都是拈花微笑,對我鼓鼓掌,就是會比較放心,是說可能把孩子交給我。我想說這就是可能近期讀佛法,有把它使用在生活當中一些小小的體悟,然後在此跟同修大德們分享。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黃老師,您看了哪些經文,妳把它用出來的體悟可不可以分享一下?

  黃老師:對不起,體悟就是「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這個體悟就是我前陣子過我的生辰,跟我妹妹也過生辰,我就突然很感謝父母把我們誕生在世上。我就是跟同學說,你要體恤你的父母親,可能他們最近會催逼你有關成績的一些部分,但是他們其實都是為了你好。就是希望學生去想父母親對他的這些用心,其實並不是要他成績提升,而是希望孩子以後有好的一個學校、一個好志願可以填。所以這方面我就是跟孩子都講說,讓他們要去體恤父母親的心,我不曉得他們有沒有聽進去,但是至少目前看起來是他們的心有比之前還要平一點,就不會像以前那麼躁。我感受到,我管三個任教班,其中兩個任教班的讀書風氣或者是積極度有比較提升。我在想說是不是有多跟他們分享要去感謝父母親的一些辛勞,他們有去飲水思源,不要忘恩,所以他們在讀書的時候,至少在讀國文這一科的時候,我是感受到他們有比較聽得進去。我不知道有沒有切中法師跟我講的這個題目,還是我偏題了,就變成自我發揮比較多。不好意思,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黃老師,一點都沒偏題。

  黃老師:真的嗎?

  成德法師:首先您一有時間就讀經典,開卷有益。我們體會體會剛剛這一段經文,這對我們自己修行還有教孩子做人做事很精闢的。「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佛法重實質,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修這顆心,修出真心來。而真心它是會起作用的,它起作用了,「恩則孝養父母」。成德自己感受,求學的過程我們是很需要這種精神食糧。我在那個年代訓練訓練都變考試機器了,老師一提到這些做人做事真的像甘露水一樣,這是我自己回想的。老師講的那些做人的話我都不會忘記,所以學生是願意學這個的。

  就像成德記得我二OO五年在北京待了快一年的時間,去了好多大學演講。當時候我記得我到大學去,一些負責的主管,「現在大學生聽不到二十分鐘就不專心了」。但是我們真的去講的時候,他們一個半小時、兩個半小時都是全神貫注。我去大學演講還沒有看到學生不願意學的,因為我們講的是老祖宗這些心性的學問,是跟他們現在家庭情況、人際關係息息相關的,一學就能用。

  所以我們老師能體會到他們是很需要的話,那就會見縫插針。而且心是根本,他的心能提起孝心,念父母的恩,那他的學習狀態就會很好,他有動力了,而且他的身心是更安定的,所以我們要從根本、從心把孩子的學習動力帶動起來。當然一些學習的方法都是要教的,但是這個根本的動力,「恩則孝養父母」,父母跟老師最重要的配合,老師要教孝順父母,父母要教尊重老師;「義則上下相憐」,這個我們黃老師有表法出來,她跟學生也是上下,她能去體會到學生現在的心情、難處,她就會去疏解他們的心情,給他們適時的鼓勵、肯定。「讓則尊卑和睦」,家庭團體裡面相處禮讓、忍讓、謙讓;「忍則眾惡無諠」,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能忍住不發脾氣、不還嘴、不人我是非,眾惡無諠;「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這兩句話完了之後我們要問自己,最近念佛念了多少?要下鈍功夫。

  成德最近一直在體會黃念祖老居士說的,「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要把念佛當第一」。因為心是根本,一個老師他的心很安定的時候,他會信手拈來,都是教材,他可以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他的心是安定的,他的心是充滿愛的,他的教學狀態就是這樣,可是當他今天心情不好,妄念很多、雜念很多,他就不能有這樣的展現了,所以教書心的狀態要給它保持好。

  今天我看了一個短視頻,它講得很有教育的敏感度。比方說吃一個飯,首先吃飯不要挑食,不是你到飯店去挑東挑西的。你看一個吃飯裡面有多少個機會教育點,你老師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個也沒有,甚至吃飯的時候還罵人。「七不責」,吃飯前不能罵人,一罵人,他腸胃消化不良;愧悔不責,他已經覺得很慚愧,這個時候不要再罵他;他身體不好的時候不要責;情緒很低落的時候不要責;包含睡前不要責,不然他惡夢連連;甚至於在眾人面前不要責,因為他有面子,規過於私室。

  「對飲食,勿揀擇」,還有「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他有禮貌,他懂得長輩先吃,甚至於在擺菜的時候,好吃的、難得的食物擺在爺爺奶奶面前,擺在客人面前,擺在長者的面前,而不是他自己拿到前面來吃。包含等著大家都到了一起吃,這對大家的尊重。陳昉百犬,陳昉家裡十三代都住在一起,每一次吃飯一定是整個家族的人都到了開始吃。餓也不可能餓那二三分鐘就餓扁,互相尊重,都會等著對方。後來陳昉家裡養了一百條狗,這一百條狗也是都到了牠們才開始吃,你看禮敬這個家風影響到狗。還有吃完了,我也是家裡的一員,要幫忙收拾這些碗筷、擦好桌子。家庭如此,學校統統是如此。你看一個吃飯多少教育點。

  佛門要吃飯,要用菩提心吃飯,有感恩心就是菩提心,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吃飯不能增長貪心,要增長感恩心;「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提醒孩子我們有一個病叫肚子餓,這個病到極樂世界去就沒有了,而且你自己的精神境界愈高這個病就愈輕,你就愈吃愈少,吃兩餐就好了,李炳南老師的功夫吃一餐就好了,還有阿羅漢的功夫七天吃一餐,辟支佛的功夫十五天吃一餐,都可以引導學生;「為成道業,方受此食」,你看學校有這麼多廚房的長輩,大汗小汗,天氣這麼熱的時候在給我們準備美食,我們今天不認真讀書就太辜負這些長輩了。

  老師一靜下來,處處留心都有教材。老師的心是根本,心要隨時在正念、隨時平靜,你不念佛,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更好?所以念佛要擺第一,我們當老師要擺第一,當父母也要擺第一,你的心非常安定,你才能夠去感染孩子,他今天發生什麼事情你都能引導他。而談到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這個我們待會再來談。

  剛剛這一段話,「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所以得鑽木出火,不能懈怠,不能有一搭沒一搭,要精進,不能間斷,才能出火,要念出智慧來,煩惱輕智慧長,都要下鈍功夫的。「發矢中的」,一個人射箭射中靶心,「原非一發之功」;「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你要把杵磨成針,哪有磨一下就變成針的?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所以一般我們修學都要有定課,定課就沒有間斷,每天都有念佛,每天都有讀經典。你不間斷,那個力量才能出來;你有一天沒一天,這功夫都大打折扣了。當然自己也是比較容易懈怠,所以感謝大家,排了跟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念佛的時間,我就不能東摸西摸了,時間到,趕快要上來跟大家交流,趕快要跟著大家一起念佛了,總要找一些方法對治自己的懈怠。

  你看六祖這段話是字字珠璣,「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這兩句話是孩子一生的成敗,因為當局者迷,他得接受旁觀者的提醒。我們要教育他有接受別人勸諫的態度,我們老師得把身教先展現給孩子看。我們假如在課程當中,我爸爸曾經提醒我什麼,我哪個朋友提醒我什麼,真是給我當頭一棒;我的師父淨空老和尚給我提醒什麼,太重要了,沒有他這個提醒,我人生現在都不知道是啥樣,我們就展現接受老師、接受他人、接受古聖先賢的忠言。包含同學之間互相規勸,很難得,你一知道,你就讚歎這個學生,慢慢的「聞譽恐,聞過欣」就變成這個班級的班風了。身教、言教、境教都是靠老師經營出來的,每一句都可以是身教、言教、境教。「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就增一辜了。

  很好,請我們黃老師分享可謂一箭雙雕,本來是說分享一段教誨,她連她教學的領悟都分享出來了。我本來還等一下要邀請說,有沒有哪位老師你最近教學很有喜悅,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我們小時候,不能說我們,我小的時候(我看很多老師比較年輕),我們都看過一個廣告,叫「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這是伯朗咖啡是吧?這句話很好。「意和同悅」,我們修六和敬,你教得很有法喜,你分享出來,大家一定會產生共鳴。因為我最近生意很不好,都沒有收到心得分享,但是我能理解,大家應該是有很多心得,但是任務太重,真的都沒有時間寫,教學任務確實不輕鬆。沒關係,大家有空再寫,而且不用寫長,哪怕是一個教學的情境讓自己非常欣慰、非常有法喜,這都可以的,哪怕只有一百個字、五十個字都好。

  我們剛剛說開卷有益,最近我們趙老師有機會就跟我們分享《訓俗遺規》。師長老人家有說過,《五種遺規》跟《群書治要》平等,一樣重要,這兩套都是寶書。我們看《五種遺規》,第一個《養正遺規》,這是救根本。「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成,自兒童始」,你得從小教,而且要教對方法、內容,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救根本。

  《教女遺規》,天下太平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教女遺規》是根本。我們上一次提到稻盛和夫,這在企業界第一把交椅。他成功為什麼?都是他母親小時候教他的做人做事:生為人孰為重要?人應該秉持怎樣的做人標準,對他影響最大。哪一個地區女性最重視家庭,這個地區就出人才。興衰都看得出來,你看經濟快速發展的地方都把賺錢擺第一,下一代的素質快速下降。我們現在看沿海地區,經濟高度開發,現在家庭裡面最頭痛的是什麼問題?小孩教育問題。你說這樣的財富能讓自己的身心安定嗎?你看著你有房子、有儲蓄,可是看著你的孩子都不聽你的話,你心能安?所以這一套書也要大力弘揚。

  還有《訓俗遺規》,社會風俗影響著每一個人。我們小的時候看到鄰里鄉黨互相幫助,婚喪喜慶不分彼此,所以我們在團體裡面怎麼可能袖手旁觀人家在那裡忙,不可能的,心都不安,那就是無形的境教。《訓俗遺規》,整個風俗。

  還有《從政遺規》,一方的父母官會影響一地方的人。最近我們一位同仁,他是印尼人,他們的總統叫佐科總統,勤政愛民,常常看到路邊有百姓聚在那裡抗議,他自己還走下來,去跟百姓們溝通,很得百姓的愛戴。真正為百姓考慮,問候百姓的時候,不是只有伊斯蘭教的祝福,其他宗教的也都講出來。他心在百姓,他能理解百姓的心情,你看他用一個佛教的祝福出來,所有佛弟子都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其宗教則宗教徒悅。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官員好、一個領導者好,那真的是百姓的福報。還把總統整個過程拍成電影,最重要的拍出什麼?拍出總統的父親是怎麼教他的,家庭教育是根本。所以這個《從政遺規》、《在官法戒錄》很重要。

  剛好我也是聽趙老師分享,其中有講到一段「教子功夫」。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好社會才會好。家庭裡面,至要莫若教子,你下一代好了才有未來。「教子功夫」,你看這些世間好話聖賢人說盡了,「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可是現在好多家長第一在找學校、找老師,沒有把齊家擺第一位。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君子務本,最根本的東西不能忽略掉。你看這裡分析了,「若不能齊家,則其子自孩提以來」,從小成長過來,他的「愛憎顰笑,必有不能一軌於正者矣」,他的存心,甚至於他的舉止,一顰一笑,你父母都沒有給他好的示範。比方講話輕聲細語,你不要一講話像罵人一樣。這個我都見過,去同學家,他們家個個人講話真的像吵架一樣,他們自己沒感覺了。所以他太多習慣在家庭裡都養成,他就沒有在正道上,「雖有良師,化誨亦難」,要教導他挺難。家庭裡面最重要的夫妻相處,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君臣有正就社會安定,要從家庭延伸出去的。

  今天剛好看了一個短視頻,這是有關教育的,是我們澳洲淨宗學院悟性法師發給我的。她照顧師父上人盡心竭力,不分晝夜。我看到她照顧師父上人,我也是非常感激,也是很敬佩她。其中那個短視頻講到了,孩子的幸福感就在父母的和諧當中體現出來。舉了幾個場景很好,當丈夫開錯路了,太太怎麼講?「剛好看到我們不能看到的風景。」請問大家,這樣的場景有沒有在我們自己夫妻相處當中呈現出來?還是先生開錯了,「你怎麼搞的?」一罵罵個不停。當吃飯時間到了,結果發現太太煮飯的按鈕沒有按下去,先生怎麼接?先生一接,「妳搞什麼東西!」你看那個家裡的氛圍就低氣壓了。假如這個先生一接,「我們剛好也很想吃麵包,沒問題,我出去買一下就好了」。夫妻的相處之道,這也是忠恕之道,隨時都能包容對方的情況。孔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四庫全書》教什麼?教這兩個字。這兩個字要體現在哪?體現在我們夫妻的相處上,你的孩子就學到了。

  第一是齊家。面對家庭的困難,夫妻都是團結的,沒有互相指責,「你看都是你搞成這樣的」,都是一起面對問題,甚至會把問題往自己身上攬,「是我不對」。「賢人爭罪,愚人爭理」,家庭當中一出什麼情況,都是爭罪,是我的問題。「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古人這些話都是人生成敗的關鍵,開卷有益是真的,這些都是古人人生的智慧心血,而且還透過陳弘謀先生把它匯在一起,你看他挑了多少資料,把這些最難得的挑出來,而且還挑精華給我們看,這都是我們的福報,每天讀兩頁、三頁,受益無窮。

  下一句講了,「古人云教孝,愚謂亦當教慈」。我們看到這個「愚」字就很感動,這麼有學問的人都怎麼稱自己?愚。我們從字裡面可以體會到古人的修養,只要我們的心靜下來,神交古人。我們一看到印光祖師的墨寶,落款「常慚愧僧」,一看,我假如不慚愧,這愧對印祖給我們的表演,他都是開悟的聖僧,他都還常慚愧,還給我們教誨:靜坐常思己過,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所以真的,「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我看寫下來這些名言警句的聖哲人現在最少都在天界以上,說不定有一些都在極樂世界,你一看他留下來的東西,馬上那個加持就到了。進一步要幫他弘揚,發揚光大。

  你不能只強調教孝,你也要強調要慈,而且「慈者所以致孝之本也」,父慈子孝,君仁臣忠。你父母慈愛,孩子從小得到你的愛,他本有的孝心自然就引發出來,他想去報你的恩。你一個領導者,我們自己想像一下,像我很年輕進了一個單位,戰戰兢兢,結果我的主管很體恤我,健康、工作上都非常體恤。我進一個新單位戰戰兢兢,結果遇到這樣的主管,整個心很安定。我記得跟我一位當時候結拜的大哥,大我十二歲,我給他講到我的主管,講到我流淚了,他說我得找個時間去見你的主管,他真的還去拜訪了我的主管。君仁臣自然就忠。

  孔子也說,《論語》裡面講到,因為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季康子可能太會要求別人,所以孔子跟他對好幾次話都提醒他,你要先回到要求自己。比方他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他都是向外去求、去要求,他希望百姓恭敬他。孔子說:「臨之以莊」,你面對百姓的時候很莊重,他自然就尊重你;「孝慈則忠」,你要讓他忠,你要先教他孝,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而且你要慈,你君仁慈了臣會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其實你說這句話我們當老師不是一樣嗎?當領導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當老師也是一樣,要學生尊重我們,我們自己要先莊重。你老師穿個,像我們男孩子穿個這個叫什麼?吊帶的,穿上去了,你說學生怎麼尊重你?當老師穿個短褲、穿個拖鞋。「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你真的教孩子孝順,他那個感恩心一起來,他對父母會感恩,他也會感恩老師,父母給他身命,老師給他慧命。百善孝為先,他這個孝心開了,善根就開了,念恩心一開,老師每天陪他學習,教導他,他怎麼可能不感恩?「舉善而教不能」,我們班級裡面就可以是這樣的班風,把好的表揚出來,大家跟他學習。哪一個同學比較弱的,我們去多幫助他,大家的愛心就帶動起來了。每一句經文都可以用在我們的家庭跟工作的本分上面。

  接著講了,「愚見人家」,他看很多的家庭,「盡有中才子弟」,這些孩子的素質都算是中才的,「卻因父母不慈」,父母不慈愛、不用心教,不陪伴,甚至父母脾氣又大,「打入不孝一邊」,就是中才的孩子最後變成不孝之徒,看了心痛,沒有好好培養他。所以後面舉了個歷史典故,「遇頑嚚」,頑嚚就是大舜的父母親,遇到這樣的父母親,「而成底豫者」,底豫就是還能歡喜,還能不抱怨,繼續盡孝,「古今自大舜後能有幾人」,雖然大舜是二十四孝之首,但是有幾個能做到像大舜這樣,遇到這樣的父母親他還這麼孝順?

  所以按照五倫的因緣來講,應該是父母帶動孩子的善根,領導帶動下屬的善根,丈夫帶動太太的善根,兄長帶動弟弟的善根。你從因緣行事來講,這是更容易的,你處在比較尊位的話。當然這裡補充男女平等,這個時代講話要特別小心,現在你不講男女平等人家會抗議的。但是那個平等最重要是互相尊重,也不是齊頭式的平等,因為男女的特質本來就不一樣。搬重的東西,有沒有人在搬重的東西的時候喊男女平等?那他鐵定會被人家罵的。其實古人這些話都有人情事理在裡面,都有厚道在裡面。

  謝謝黃老師,這樣我們在一條龍的平台互相探討、互相交流。

  我們上一次一起學習到《弟子規》前四句,今天我們進入底下的經文:「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這些教誨是養父母之身,照顧好父母的生活。前面兩句,照顧父母的身體盡心盡力。我們古代有榜樣,叫「黃香溫席」,這前面兩句,「冬則溫,夏則凊」是黃香;「晨則省,昏則定」是周文王孝順他的父親王季。成德我們蔡氏是周文王的後代,我們有責任要傳承祖先的美德,這是我們的本分。《孝經》開頭第一段「開宗明義」章,結尾孔子引了「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詩經》裡面講了,我們要念著祖先,要把他們的德行承傳下來。

  諸位老師,一定要教學生「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要讓孩子們都認祖歸宗。最好他們能回去找到他們的族譜,族譜沒找到也沒關係,查他姓氏源流,他就可以查出他有哪一些留名青史的祖先,這會讓一個人很有使命責任。我記得有一次我在課程裡面分享楊震,楊震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所以楊氏後代稱「四知堂」。我敢跟大家保證,你們的學生裡面一定有姓楊的,這是大姓。當時候成德分享完,後來有一個同仁姓楊,聽完之後他就分享心得,講到說:「我的祖先這麼有德!」他流眼淚。這個同仁後來承擔傳統文化的工作,那真是盡心竭力,都是我要叫他去睡覺,不然都幹到忘了時間,你看他效法他的祖先之德。

  當我們老師把孩子們的祖先之德講解給孩子聽,我敢跟大家保證,他們的祖先就變成你的護法神,一定起感應道交的。老和尚曾經講,我們的祖先是最愛後代子孫的。這是真實不虛的,不然怎麼會有漢字、怎麼會有文言文、怎麼會有《四庫全書》?成德當時在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服務,我們有辦祭祖,我們單位裡面最多的就是黃姓,好幾個同仁,好像有五六個。結果後來在祭祖的時候就有一個黃姓的同仁,他很虔誠,至誠感通,就看到黃香坐在台上接受他們禮拜,而且都有祭品,來接受子孫的供養,真的都能感通的。

  「晨則省,昏則定」,這是文王他一天三次問候自己的父親,關心父親睡得怎麼樣、吃得怎麼樣,體恤備至。周朝有八百多年的國祚,這都跟他以孝給他的子孫樹立榜樣有最直接的關係。

  好像剛剛有一位老師舉手,施老師,有請。這麼難得大家願意分享。

  施老師:法師以及各位老師,以及各位護法,大家吉祥。有點緊張。因為我最近都在聽法師以前講的《太上感應篇》,每次聽都會念一下,每天就是要持之以恆。《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一開始的時候會讓自己覺得聽到的時候每一句好像自己都有犯過錯,所以就會戰戰兢兢。以前也是做過很多錯的事,哪怕只是螞蟻、蚊子,也是都會去打牠,看到蟑螂直接反應就是「啪」,可是現在看到的時候就是會小心一點。還是有點緊張。我也因為這樣,我在學習當中每天都一定要聽成德法師的經,就是《太上感應篇》。因為法師也有講要聽二十一遍以上,所以我現在也努力的在「追劇」。

  上個禮拜剛好有到內湖那邊,有碰到兩個人在耕心,那個什麼?

  成德法師:蓮苑。

  施老師:對。他在那邊做義工,我跟他講說我有在聽傳統文化的課,然後也分享給他。他說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到那邊去分享給他。最近如果有空的話,我也是會把一些資料給他。說得不太好,謝謝,這是我以上分享。

  然後再來就是還有一個親戚,他是說看到我以前比較急躁,最近一次談話當中,他覺得好像有改變。我是跟他講說,緊張的時候也是跟剛剛黃老師一樣,就是要念佛,碰到事情的時候也是拿老法師的經來聽。我先生是聽老法師的經,我是聽成德法師的,兩個一講到的時候,如果有一件事情講得不好的話,我們就會拿大家共同的老法師的來分享,所以家裡的人就會和樂。我也把這件事情用在公司上,公司上如果同事也有意見不和的話,我也會講對方的好話,所以大家漸漸就很喜歡這個團體。目前我有發願要讓大家能夠學習傳統文化,好像也是要類似接Case一樣,要有目標,就是推廣更多人。

  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施老師,她也是很積極去傳播正法,這也要隨喜她的功德。她剛剛也說了,緊張的時候要念佛,所以這個阿伽陀藥什麼病都可以治。她剛剛有提到這段時間在學習《太上感應篇》。師長有強調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重要,尤其要先教因果,因為讓孩子不敢作惡,有敬畏心。經文裡面說「慈心於物」,培養孩子的慈悲心很重要,少造很多業。我們自己現身說法,以前不懂,你看在《彙編》裡面,《彙編》的資料真的是非常豐富,這都是古人心血結晶的,都特別把這些事例記下來。我們是很有福報的,這些統統是我們教學的後盾。

  你看正面的,在酒廠工作,結果蒼蠅不小心都跑進來,他都把牠救起來。後來自己被誣告了,那個官員要定他的罪的時候,一堆蒼蠅都過來,結果這個官員覺得事有蹊蹺,後來就還他清白。這正面的。反面的,一個母親看到這些螞蟻就放火把牠們燒死,很不仁慈。後來自己生了個孩子,有一天她離開房間沒多久,再回來,看床上一團都是黑團,一堆螞蟻把她的孩子咬死了,最後她傷心太過也死掉了。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想我小時候假如聽這些故事,我鐵定不會再去傷害這些生命了。我對自己的善根還是有一點點信心,真的是沒人講,講了我們也不願意這麼做。我記得我小時候經過佛寺都想進去拜一拜,但是就是沒有看到《認識佛教》這本書,福報不夠,不然應該還是肯學的。

  施老師提到了,她夫妻都在學習,這就是家文化。學習就有共通語言,這樣能夠見和同解。她把這個精神也用到團體裡面去了,而且首先是自己帶動,有什麼矛盾衝突不去批評,都講對方的好,叫口和無諍。佛法很好用的,而且老和尚還幫我們選出來了,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你所有的行門綱領都抓到了,你心裡很有底,任何事情我只要想到這些教誨,我就知道怎麼做了。你看菩薩四德,「隨緣妙用」,妙在自己不能有情緒,妙在要念念為每個人著想,你就不會被情緒給拉走。「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在家庭、團體裡面,我身教做得夠不夠?一想,還有很多做得不夠,不好意思去說別人。哪怕自己做得好,也不會嚴以律人。嚴以律己,不能嚴以律人,要寬以待人,能夠「柔和質直攝生德」。大家都是成年人,很多的情況問題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很有耐性去護念,不怕辛苦,要「普代眾生受苦德」。你掌握這些原理原則,自己心有主宰了,不會隨順煩惱習氣。尤其老和尚說普賢十願只有讚歎沒有批評,對方批評,幫我們消業障,我們只讚歎他。我們能真的做到這樣,人家的慚愧心自然就起來,「我批評他他都包容,我有好人家就讚歎」,歹勢,不好意思了。所以佛法管用,傳統文化管用,能用出來,家庭、團體一定往好的去發展。

  這些句子,我們可以以這些聖哲人為榜樣來跟孩子引導。從我們自己的身教來講,我們自己能照顧自己的父母非常體貼入微,我們講到這兩句的時候自己就能娓娓道來了。像你照顧過老人吃東西,要注意暖,吃熱的;軟,不要太硬;還要緩。暖、軟、緩,古人總結得很好。緩就是你跟老人家吃飯不要吃很快,你要沒一會「我吃完了」,老人家都緊張起來了。跟老人吃飯餘光要看著老人,他還沒放筷子你就別放筷子,就慢慢吃慢慢吃,陪著他吃他就沒有那個壓力。我們要學習黃香體恤父母的需要,體恤父母的心情,體貼入微。

  師長老人家非常細心,你看老人家在海外弘法,遇到很多留學生,都生怕讓他們多花錢,體會他們的不容易。好像是我們極樂寺康老師說的,有一次他跟師長出去了,師長拿那個一百塊的美金說,「這個錢到底能不能用?你幫我用一下」,就是那個說法還要讓對方不要難受。老和尚這種心地的柔軟我們要學到,你縱使是幫助對方,也不要讓對方覺得自卑,你有那個心都能做得、考慮得很周到。師長對於教學的老師真的是冬則溫、夏則凊,我們蘭彼得風大,老和尚就送每一個老師一件風衣,擋風用的。像我們周故院長,他八十二歲來當院長,真的是鞠躬盡瘁。師長跟周故院長感情很深厚,因為周故院長的父親周邦道校長是老和尚中學的校長,所以對周故院長照顧是非常的細緻,甚至於還親自去幫周故院長挑睡衣,這都是冬溫夏凊的心境。

  「晨則省,昏則定。」師長,我們也是聽法師們分享到的,每一次講經以前先去看韓館長。韓館長比師長大好幾歲,雖然師長是出家人,但他對於比他年長的也是很恭敬,都是先去看館長,問候她的情況,然後再跟館長一起去講經。這也是晨則省、昏則定,他面對長輩的時候的態度。

  老人家從小有傳統文化的薰陶,這些處世待人都能從他老人家一舉手一投足當中體現出來。應該有發資料給大家,有同修很用心,在老和尚的身教裡面,跟《弟子規》相應的他都把它挑出來,編成《老和尚的身教—弟子規一百一十三件事》。這本書我們要用心看,為什麼?因為老和尚是我們的親教師,我們能看懂他怎麼把傳統文化、把佛法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看懂了我們就知道怎麼去用。因為我們跟他的緣很深,他的身教、言教對我們都是一種加持。

  「出必告,反必面」,這是為人子體恤父母的心情,自然就會做的行為,不然你出去了,父母不知道就擔心;回來沒有稟報,父母還是在操心怎麼還沒有回來。前面是養父母之身,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接下來「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這都是能體恤父母的心情。「居有常」,起居有常規,有規範。我們當子女的假如熬夜,生活混亂,那父母就不知道要多操多少心了。「業無變」,事業、學業不能常常變,也包含你不能常常搬家,父母也會擔心的。常常換工作,這種事我就幹過。我剛出來工作換了好多,我爸爸說,你這二三年換的工作,人家一輩子也沒換那麼多。這個我就有過失了,過失在哪?過失在沒有體恤到父親的心情,應該過去跟他溝通一下,我還在摸索,摸索到底我這一生要幹什麼。其實我不是喜歡亂換工作的,因為我做做做,我當時候換工作的時候都是我成績不錯的時候,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我要的,我就換了,但是還是沒有體恤到父親的心情,他一看這個孩子在幹啥。所以沒有老和尚教導不懂,還是自我中心比較重。

  我們看師長老人家「出必告」,有一次是到斯里蘭卡去,老和尚看到一個弟子,「你們到了這裡,有沒有給胡居士報平安?」大護法的心情,師父到了,現在情況怎麼樣?我們能體恤他的心情,就會給他報平安。就好像我們坐飛機,下了飛機第一件事要做什麼?給父母發個短信,給另一半、給家裡人發一個短信,出必告,讓他知道到了,不用操心了。師長提醒了弟子們,而且還不是提醒一個,下來之後提醒了好幾個人。這也是我們要學習老和尚抓住機會教育點,出那麼遠的門。

  學佛要從哪裡學起?就從這些最細節的做人做事,他能提得起來體恤別人的心。佛門是慈悲為本,慈悲要在哪裡練?慈悲不是聽經的時候才提起來,是要在生活的每一個情景都能柔軟的去體恤別人的心。所以我們當老師要很敏銳,你看帶孩子出去戶外教學,有好多機會教育點都出現了。你甚至要出去以前就是一個教育重點,出去回來又是一個教育的機會點。甚至於在整個過程統統都是,甚至每一件發生的事都是機會教育點。所以要多念佛,心很定的時候,這些機會點全部都掌握住了。

  「反必面」,我們很多同修也很可貴,很會觀察,你看老和尚講經到了協會,一進門,看到有客人,跟人家致意一下,馬上就是第一個動作,跟掛在房間裡的老師、母親、護法行禮,我回到講堂了,行個禮,反必面。包含老和尚出國弘法,出去以前跟李炳南老師報告,回來的時候再報告。你這整個過程發生什麼事情了,老師也關心,一跟李老師講,很多他人生的智慧閱歷可能就在師長給他老人家分享過程,他老人家就會掌握這些機會點來護念、來教導。善知識他心地是清淨的,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你不叩不鳴,你一給他匯報了,他很多人生的閱歷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這都是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老和尚生活作息都是九點多睡覺,早睡早起,這是成德也有觀察到。師長都是表演不熬夜,我們當弟子的要學得像。而且你假如是一個單位的領導者,你一熬夜,人家就不好意思太早睡,搞得大家最後都累趴掉了。所以我們所說所作都要依師長為標準,依止他老人家,不能帶不好的風氣出來。

  「業無變」,你看老和尚學釋迦牟尼佛講經不中斷,業無變,他自己教學的這個事業六十二年如一日。尤其師長答應了章嘉大師學釋迦牟尼佛,答應老師的至死不變,遇到再大的挑戰都不改變。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