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22/3/11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34
成德法師: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們,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首先向大家致歉,這段時間剛好因為父親去世,為先父的事情剛好要隔離,就停了幾節課。因為先父生前對成德弘揚傳統文化非常支持,所以自己也希望繼續以教學來迴向,來祝福他老人家。因為《普賢行願品》有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自己挺遺憾的,因為也是長年在外,沒有能夠陪伴自己的先父,所以自己也是有體會子欲養親不在,也是感受無常確實很迅速。但畢竟人生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挽回的,只能在當下更好的來彌補。
因為幸好自己有學傳統文化,孔子在《易經》當中有教導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所以人是沒有生死的,身體是個工具,壞了不可能再用了,就要再換一個身。死生事大,輪迴路險,死了之後去哪裡生,其實這是我們自己,甚至於是我們所有親戚朋友、有緣的人最大的一件事情。萬般將不去,什麼也都帶不走,我們要深思的是什麼是帶得走的,什麼才是真正留得下來的,這個問題可能我們要當下就想得很清楚,我們每一天所努力的就不會是那些帶不走的東西了。理得心能夠安,安在理智上,不感情用事。
因為我們知道人往生之後四十九天之內會投胎,這是在《地藏經》上教導我們的,所以這四十九天算是最關鍵的了。其實這些道理都是很珍貴的,沒有聖賢佛菩薩給我們教導,我們也不懂這個真相,現在知道了,我們可以盡力來彌補,來為親人做功德。也是非常感謝大家,很多我們同道們都有念佛、念經,包含放生做功德給先父迴向,成德也是非常感激大家的護念。成德相信這些力量對於先父都有莫大的幫助,所以首先感謝大家,阿彌陀佛。
佛講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所以我們人生遇到的事情,每件事應該都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等於是我們得要很用心去體會。就好像親人種的因不同,結果不會一樣。《無量壽經》上說「善惡禍福,追命所生」,縱使是最親的一家人,每個人的身口意都不相同。身口意一起作用,我們說事業事業,事做了,看起來這個事已經結束了,但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影響。我們給學生一個鼓勵,這個話已經結束了,可是這個影響可能影響他一輩子。成德自己好幾位老師的一句話,從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忘過,那一句話所產生的作用就是業。鼓勵的話是善業,善的力量,我們當學生的終身受用。假如一句諷刺的話、否定的話,這個話已經結束了,但是有可能讓一個學生他的信心一直都起不來。
我們不能忽略身口意它所產生的影響,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要體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好像師長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翻譯的高僧安世高大師,他前世也是出家人。他有一個師兄弟明經好施,明經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義理是很通達的,又喜歡布施,很慷慨。這都是特別難得的優點,但是出去托缽,剛好飯菜不滿意起了情緒,結果他那一世出家人就墮到畜生道了。一個念頭它是一個種子,它會起作用的。
為什麼孔子教他最得意的學生顏回,顏回問他怎麼樣行仁(仁愛的仁,孔子教學的一個核心,在《論語》裡面出現了一百多次,這是教學的重點),孔子指導顏回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能夠對治身口意的惡業,尤其是意業,念頭。我們跟孔子學習也要能理解孔子跟學生之間的互動,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現在的修學都非常關鍵。我們不能起一個念頭,這都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這一念就會影響我們學習的心態。
要相信儒釋道聖人他們都是乘願再來,來教化我們的,而且他們不是一個人來,因為一個人來沒有辦法配合啟發我們,他們都是一群一起來配合唱戲的。我們看佛門講的,一佛出世,千佛擁戴。我們很熟悉的佛陀的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的。我們要認識這些儒釋道的聖人,他們的表演都是超越時空的,因為智慧它不會被時空限制。這是我們要先建立的一個態度,不然我們就會被自己的一個分別執著念,那個都很久了,可能跟我現在沒關係。在《無量壽經》還特別提醒我們,佛有講,「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他們的表演不會因為時空而退了潮流,不會的,它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從孔子身上,大家想想,哪些教學的原理原則、教學的心態因為時空不能用了?應該沒有。
今天我們是面對面,我不是面對一個螢光幕而已,那就有一個好處,可以問問題,好像有準備第二支麥克風。我這麼講你們會不會緊張?會。會就要想到克己復禮,因為緊張的念頭是煩惱。怎麼克?我現在很緊張,好,法師一問問題我就先舉手來答,這就是突破,愈怕的你愈面對,它就不可怕了。有人曾經問過成德,當時候成德還沒出家,他說我每一次上台都會很緊張,怎麼辦?我說先講三百場就不會緊張了,練,慢慢就突破了。大家有沒有很怕的事情?你們現在都不敢點頭、不敢搖頭,怕我看你一點頭……
修行就是把不敢但是應該做的事突破過去,《弟子規》裡面講「勿畏難」。我們從哪裡觀察?很有責任感的人,他責任一上身了,本來不敢做的事都敢做了。你看當母親的人,為母則強,本來還沒有小孩,千金小姐,抬個東西都覺得很重,現在一生兩個出來了,你看推著、抱著。像我母親那個年代的生三個已經算少的了,還有更多的,有時候看一台摩托車,四個小孩都坐在上面。當然好像有一點違法,但是你看那個能力就被激發出來了。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人要禁得起磨鍊,慢慢會發覺什麼?發覺我們有無限的潛能。我們有明德,明是智慧,德是德能,德行能力都可以開發出來的。
我們李園長,因為剛剛您有說會怕,我們下功夫就要對治煩惱。但是妳放心,我不會問太難的問題,你們大家對我要有這個信任,你們就不會太緊張了。比方說您從孔子的教導,對您的教學有很重要的啟發,很重要的一個指導原則的,有哪一條嗎?
李園長:因為《論語》現在我有在修,我讀到「子路篇」了,孔夫子他就是以仁政為主,他的品德,他的有教無類對我的影響很大,不管任何的小朋友、任何的人事物,我們都是要以平常心去對待,不可以有分別心。因為每個人的習性都不一樣,所以我就是以孔夫子他的觀念、他的理念用在我們的小朋友身上,也用在我們的園方,所以老師也都是秉持著這個理念下去教我們的小孩子。因為我們教的都是很小的,所以都有個別差異,我們也就個別指導,不管任何的小朋友,我們都是以平常心去對待。孔夫子給我的影響非常的深,他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真的,後學就是以這個理念下去從事幼教,所以我在從事幼教得到小孩子回饋也非常的多,也從他們身上學到非常多的東西,因為他們真的是天真無邪,這也是他們本性。
成德法師:跟孩子互動。
李園長:對。
成德法師:感覺到他們天真。
李園長:對。
成德法師:感覺我們比較複雜一點。
李園長:對,我們真的大人很複雜,我們都在教育家長。現在我們真的是在教育家長,因為他們的理念有時候真的對小孩子有點偏差,就是以他的立場來看待,而不是站在小孩子的角度來看待。所以我覺得小孩子有時候也滿可憐的,真的是這樣,後學是這樣認為的。
接觸孔夫子,因為後學也接觸很久了,覺得讀完《論語》真的讓人的心情很平靜,真的出發點都是善的,都是為我們這些小孩子、為我們大眾付出。這是後學的一些心得,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李園長。因為我們剛剛提到,儒釋道的聖人他們給我們的表演其實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教學的智慧。剛剛李園長提到的有教無類,這是孔子他展現出來,面對想學的人他都盡力去教。「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大家理解這句話不能理解錯了,原來要送禮才肯教,這不能理解錯了。那是代表什麼?一種恭敬。而且好像考據說十串乾肉,那不是很昂貴的東西。甚至於學生很困難,孔子教他的過程,像子路他們這些家庭都很困難,孔子都是還會掏腰包去幫助這些學生。所以師徒如父子不能變的,一代人變一點變一點,一百年變成什麼樣?更何況我們是五千年的文化,就面目全非了。所以師徒如父子這個心境,當老師的心境不能變。所以叫師父,這個稱呼的背後展現這個心境了。
而且是父母信任我們才把孩子送到我們的學校來,我們也是對得起人家父母的信任。每一個孩子的特質不一樣,雖然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其實人他身體壞了他會再去投生,所以人是有輪迴的。既然有來世,也有過去生,每個人過去生都會積累。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一定過去生有很多積累,我們老師要有慧眼,能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點,因為行行出狀元。假如教育都變成只是看他的數學考得怎麼樣、語文考得怎麼樣,會誤了很多很有天分的孩子,人才,會扼殺很多人才,所以要有教無類,還要因材施教。
剛剛跟大家談這個是我們對於儒釋道聖人的表演,我們要看得到我們才學得到,要觀察得到,進而還要去效法。佛陀在《起世界經》裡面就有講到了,他遣二大菩薩於震旦方向教化。印度的震旦,震旦是東北西南走向,就是指神州大地之中國。我當時候看的時候很感動,原來孔子、老子就是來幫我們炎黃子孫打基礎,之後大乘佛法一到就在東土開花結果,比印度的時候還要興盛。這些因緣我們要看得懂,我們才會很珍惜。一不珍惜,你讀《論語》也是滑過去了;一珍惜的心起感應道交了,有可能晚上還會夢到孔子,或者夢到孔門十哲,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有這個情況都是瑞相。
人生不能留下遺憾,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剛好有一位我們的學長,她是十六年前有去參加我們辦的一些傳統文化的課。十六年一晃就過去了,她當時候是大學生,現在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我一聽到她說兩個孩子,我就很受鼓舞,因為孩子假如從小教,我們英國漢學院就有學生。要看得很遠,因為人才之成自兒童開始。我們這一二代人不是希求傳統文化在我們這個時代開花結果、大放異彩,我們是從谷底要上來,能夠一棒一棒傳下去就完成歷史使命,不能急於求成。師長還提醒,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也是孔子的智慧,「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們要注意,聖人遣詞用句沒有一點含糊的空間,因為我們在學習當中最怕其中有一個心態,僥倖。「有那麼嚴重嗎?一定要這樣嗎?」有這個心態絕對很難完全依教奉行,摻自己的意思,慢慢慢慢就偏掉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經典講的話其實都在提醒我們每個人,我們現在讀經也好、聽經也好要避免一個心態,就是一聽在講誰、在講誰,這樣的心態怎麼聽經很難受用,愈聽愈去看別人過,這就會增長自己的分別執著。比方孟子說揠苗助長,我們假如對自己觀照不敏銳,心態一偏我們就在幹這個事,就太急了,情緒就跟著來了,哪怕你講的話都對,孩子很敏感,首先先感受到情緒,你教的東西他其實很難受用。而且情緒這個東西會傳染,我們把情緒傳給孩子,孩子會傳給他身邊的小朋友,甚至是兄弟姐妹。所以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教孩子,要教孩子的時候一定是沒有情緒的狀態。古人留了一句話:「心平氣和則能言」,心沒有平的時候先不要講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可以讓自己的心平靜一下,可以念念佛,可以聽聽經,心平和了。心一靜下來,我們說定靜安慮得,心一靜下來,思慮就是正念、正能量;心靜不下來,浮躁的時候出去的話很難是理智的。
剛剛這位學長她十六年前我們一起學習過,一下子十六年過去了,她寫到心得,她覺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為成德好像一開始有跟大家提到,師長老人家九十歲前後很多次談話都提到這個重點。因為人的因緣它是會聚散無常的,聚的時候你沒有珍惜它,散了可能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成德也跟俗家的母親有談到這一點,四十九天之內先父就會去投胎了,我們要再幫他緣分就差很多了,這個時間過了就沒機會了。因為剛剛也跟大家提到,縱使是一家人,身口意都不一樣。身口意好像一個種子,緣分成熟這個種子就會結果。我們很清楚一點,請問大家,上輩子的親人你記得嗎?都不記得了。所以現在的親人,我們下輩子除非去了極樂世界,不然也都不認識了。所以真正但願人長久,在這個時代只有一個方法,唯有念彌陀,因為種的因一樣,這個因最成熟。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一家人統統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起去利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也跟俗家母親提到了,我們之前不夠精進,但現在這個時節因緣重要。而且就像剛剛李園長說的,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跟他溝通,所以當老師的人隨時要能感受到學生的心。我們當老師的人能夠去感受到學生的心,能不能感受到每一個人的心?我們用的是同一個心才對,因為修行就是修這一顆心。我曾經遇到一位老師,他跟我說讓我對孩子有耐性可以,對大人不行。請問大家,他對孩子的耐心是真的還是假的?傳統文化有一句特別精闢,讓我們不要被自己騙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對孩子很有耐性,我對大人不行,那他不是真心了。那是什麼心?好惡心,那孩子我很喜歡,所以我很願意付出。但是假如遇到一個你付出很多,最後這個孩子反而還怨你,甚至還害你,你可能會受傷,因為好惡心其實還是感情在起作用。所以剛剛李園長說要用平等心對待學生,平常心、平等心。
有老師被傷過一次之後,他那個教育愛就提不起來了。真心是不會變的,才叫真。所以傳統文化裡面會變的不是真,永遠不變的才是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而傳統文化教我們的沒有別的,就是用真心。我相信可能我們成長過程也會遇到傷我們心的人,我們很氣別人變心,但我們自己的心有沒有變?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自己不變心了,我們才能去護念別人別變心;假如我們自己也常常變心,那我們不能去指責別人變心。
對孩子是這個心,就是設身處地為孩子想,同樣的,應該我們教學這顆心也可以用在對待我們所有的親戚朋友。同樣的,跟母親在溝通,現在我們能不能去理解父親他現在的心境,我們隨時要為對方想。我就問母親,我們一家五口父親最牽掛誰?我母親馬上說我,因為我父親很會照顧我母親,家裡的錢都是我爸爸管的。前一天晚上還跟我母親說,「妳呀一些事情要學」。辦一些房屋什麼這些生活上的事都是我父親去辦的,就讓我母親要學,說「我假如比妳早走怎麼辦?」我母親說「不會,不可能,我一定比你早走的,因為」,她就說(我的爺爺九十七),「你們家都是長壽的」。前一天晚上講,無常很迅速,隔天先父就走了。
所以我母親馬上說最牽掛我,我說那對了,父親念《無量壽經》也是三四十分鐘就念一遍,很熟的,但是問題是他只要還有牽掛他走不了的。所以我們現在對他很重要,您現在要很精進,就到道場去,一整天都念佛。父親中陰身關心妳,一看好精進,不擔心妳了,也跟著妳念佛。就是我們要替亡者著想,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是他最好的增上緣。所以成德母親就現在在道場住下來了,生活不用擔心,人家護持老人家修行。剛好自己也回到台灣,這段時間就跟母親一起住在道場裡面。也要教人以善毋過高,也要陪伴,看她適不適應。成德也要陪著她一起精進,都做先父最好的增上緣,因為這段時間過了,你想幫不一定幫得上這個忙。
再拉回來我們身上,每一個人,比方小孩,愈小你愈幫得上他,愈大他受同儕、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就大了。所以現在要把他的基礎扎得很牢,不然你會後悔,當時候沒有多幫他扎一些根。這一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其實真的我們很冷靜看我們當前的因緣,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帶的學生,真的都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我們都是用真心,都是盡心盡力,你就無愧了,我盡力了,不然那種遺憾也是會很深的。就好像成德自己也有一個很大的遺憾,沒有很好的多去親近跟隨在師長老人家的身邊,因為大善知識他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他真心的流露,都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甚至是終身難忘。現在老人家年紀大了,我們不一定有機會常常親近。
跟大家上一節課交流到「十年因緣」,這一段開示其實對我們怎麼學很關鍵,進一步怎麼教。但是學是基礎,我們假如學不好我們很難教,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有學通。要當一個好老師,首先要先當一個好學生。我們剛剛提到了,很多道理它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培養人才都是手把手帶出來的。大家有沒有看過頂尖的人才在各行各業,他說他自己看書看出來的?不多。因為在這個帶的過程,他能體會到老師的心境,不管他是哪一個行業的,那是心法。我們之前看「醫道」,柳義泰大夫他也是會創造機會來帶許浚大夫,他要去看屠夫,「準備一下」。看到一個肯學的學生,他都放在心上,創造機會。
每一段,尤其我們上一次這一段,就是教我們怎麼樣學通聖教。記得好像我們上一次還提到,這個不只是講課的人要學通,我們跟所有的親戚朋友有機緣談話了,他也是我們的聽眾。就是儒釋道這些教誨一定跟我們當下有關,我們假如生起一個念頭,「那是講給講經的人聽的,跟我沒關係」,這個念頭就把這段教誨跟我們隔開了。假如大家,比方說我們學了一段,這一段真的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大家可以提出來;跟我現在這個職業、跟我這個身分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提出來探討。都有關,傳統文化是圓融的,它不會有侷限的。
不知道大家今年過年跟親戚朋友聚會,大家的大講座開得怎麼樣?大家理解我的意思嗎?不理解,我看你們的眼神。這不能怪你們,因為停太久了,一個月有了。我們看剛好上一段提到的,聽眾裡面有程度高的、有程度低的。我們跟親戚朋友聚在一起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所以大家吃年夜飯是開大講座,有沒有哪一位同學分享一下開大講座的心得?哪怕開得自己覺得不是很滿意,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歷練,經一事長一智。有嗎?線上的同學們他們可以講話嗎?可以是吧?我不要把壓力都加在你們的身上,這樣就不是孔子說的仁慈。有沒有哪一位同學分享一下?好,大家再找機會開大講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有時候這種因緣一年可能只有二三次,家人聚會。
其實在這個社會人的內心心有千千結,都有他內在的煩惱,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而傳統文化是法藥,藥到病除,很多人還沒有這個機會接觸,我們已經接觸到了,真的有緣了我們去關心他們的狀況,可能一聊就聊出他現在最煩惱的問題,因為大家畢竟親戚朋友一場。而我們從事教化、從事教學最重要的是智慧,因為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因得果,所以大家要把法布施變成習慣,佛法、傳統文化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
好像線上是吧?好,有請張同學。
張同學:尊敬的法師及諸位家人,大家晚上吉祥。
成德法師:晚上吉祥。
張同學:還是有點激動,跟老師說話,好久沒有這樣說話。
成德法師:請說。
張同學:還天天看老師的光盤。剛才老師問到這個問題,去年因為學生也一直在聽課,所以在過年的時候就有了這樣的一個心理準備。今年我們是學校也放假了,所以就回到了自己的家裡。應該說是十年了沒有回家過年,今年回了家以後,跟媽媽和妹妹,兩個弟弟他們成家了,所以我跟妹妹和媽媽在一起。也因為去年爸爸走了,所以今年這個年也是很特殊。每個人的身口意不一樣,回去以後跟媽媽這邊就會好一些,因為聽法師的講座比較多,媽媽也跟著聽,所以媽媽這邊就能夠遵循法師的很多教誨。尤其是對待爸爸這個事情,剛才學生聽到這一塊也是對照自己,就沒有像法師這樣做得這麼細緻,當時學生也沒有好好的去陪媽媽,所以這次也是能夠感受到媽媽自己在聽了法師的這些經教就做得比較好。
學生和妹妹這邊今年這個地方就是沒有把自己的習氣克服,總覺得好像妹妹沒有跟上我們的教誨,覺得她好像一直不在道上,這個念頭其實就障礙了我這次和妹妹這麼長時間的一個機緣,直到最後快要開學的時候,我自己才反應過來。這個時候因為妹妹今年也是遇了一些事情,她需要的是關懷,可是我一直也還是就覺得妳一定要上這個道上,妳一定要咋樣咋樣,道理上對她壓得就多了,所以這塊就沒有做好。跟兩個弟弟的家庭裡邊相對會處得好一些,覺得他們應該是接觸得相對還少一點,所以要求和控制的心就很少。
這是這次學生在家庭裡邊開講座,自己感覺到還是沒有開好,反而是媽媽對學生有很多的教導。
另外一個因緣就是因為今年我們學校的家人們都放假回家,大家也遇到不同的這些境緣,媽媽這邊對學生的鼓勵就很多。也因為一個過年,很多的學長回家以後就沒有再過來了。當然這個提前都有法師的指導,我們就是隨順大家的因緣,不去攀緣,如果實在是需要回家去補自己這個孝道,我們也是很隨喜大家。儘管這樣,心裡邊還是有一點點那樣,媽媽在這邊就給學生好多的開導,甚至也是關懷,甚至有一次還非常嚴厲,她就說老師不是這麼引導妳的,妳心上還是要隨緣,就很嚴厲的把我批評了一頓。晚上一直到十一點一直在開導我,感覺到從媽媽身上也學到了很多。
學生先就簡單的匯報這些。感謝法師,也感謝家人們。謝謝,請老師指導。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我們經歷過的事,不管結果怎麼樣,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都還是會很有啟示。首先我們想到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因為我們講的道理很對所以弘道了,是人把這個道理做出來讓人家感受到。就好像說今天有一個孩子犯了錯,一般的老師可能是道理就壓過去了,結果今天遇到的這位老師首先先問,「孩子,你吃飯沒有?」那個孩子就哭了。因為他的成長背景就是家庭溫暖不夠,然後他到了學校去老師都是比較指責他,所以他已經很習慣了,你要罵罵吧,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突然有一個老師,那時候已經十點左右了,首先先關心他吃飯沒有,一下孩子感動了,他一感動他心裡話就告訴你了。
這句「人能弘道」非常重要,萬法因緣生,我們都遇到了傳統文化,非常殊勝的緣,但是因還在我們身上,我們的心用對了,我們就在這個殊勝的緣當中提升上去;我們的心用錯了,可能傳統文化會變成我們增長慢心的緣,增長控制要求的緣。緣能給我們多大的幫助還是我們決定的,外面的緣它是所緣緣,你接觸它了;無間緣,你接觸沒有間斷;再來是增上緣,可是親因緣就是自己的心。我們看孔子有三千弟子,三千弟子跟孔老夫子都是一樣的師生緣,每個人的受用一不一樣?大家不會說孔子偏心吧?孔子怕我們以後誤會他,沒有,這是我說的,孔子有講出他的心境,「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胡總,這都屬於《論語》的內容,因為這都屬於我們要跟大家交流的部分,四書裡面哪一些跟我們教學相關的,有相關的成德剛好就一起跟大家交流。當然也會再整理一下,跟大家在後面會有針對四書跟我們學習教學相關的,我們再來探討一下。
孔子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二三子就是叫著同學們、同學們,你們覺得我有隱瞞嗎?我有藏一手嗎?「吾無隱乎爾」,我全部都教給你們,和盤托出。這是我們待會會跟大家講到的。李老師也是和盤托出,結果師長出家離開了,李老送老人家去了火車站回來,對著學生說,學到東西的人走了。有同學就上台北找師長,「老師有沒有多教你東西?」「沒有,可能就是因為我不是台中人,我很珍惜每一時每一刻;你們是台中人,覺得反正老師都在台中,我還可以長久的學習,可能差別在這裡。」所以緣都一樣,但受用不同。
假如我們真正明白萬法因緣生,緣能起多大的作用還是自己決定的,難怪孔老夫子教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確實是這樣,我們體會到了,就會為自己的人生、自己現在所遇到的境緣負完全的責任。人沒有提起一個負完全的責任,很難反思到很深,很難反思到根源問題。因為我們有一個慣性特別強,會把責任往外推,這個慣性要對治可不簡單、可不簡單。而父母是最了解我們的,他看著我們長大。我們也不能又有一個錯覺,我學很久了,那是一個相;我們真的改了,那才是實質的東西。傳統文化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有可能對於父母從小提醒我們的那個習性,我們都還沒有下大功夫去對治。所以父母、另一半,最親的人最清楚我們的狀況,我們能接受他們的提醒很有福報。
而我們帶領傳統文化的團隊,我們要很清楚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們要表什麼法。核心是什麼?最核心的孝親尊師,這是大根大本。假如我們學習,我們自身、我們團體沒有把這兩個東西表出來,那就是沒有根。我們都沒有重視到根,我們怎麼可以傳遞大根大本給別人?就好像一個老師沒有真正孝親尊師,我們真正發出來了,要真的把孝親尊師傳給學生也不容易。先覺覺後覺,在儒家裡面特別強調這一點。
我也了解到有團體都是打著師長的名義帶團體,結果有一位太太在家裡,公公婆婆生重病了,家裡還有小孩,打電話給她先生,你趕快回來,老人家病得那麼重。結果這個先生說,我在這裡做有功德,迴向就好了。大家想一想,社會大眾聽到這個公案他怎麼看?所以修學很怕什麼?出現執著,心念偏了。
我從來沒有聽師長老人家說過父母生病了不用回去,就在道場積功累德就好了,我從沒聽過。我只有聽過一個年輕人在澳洲,父親生重病,去請示老人家,老人家講了兩句話,「趕快回去,好好念佛」。大家要注意這兩句話,「趕快回去」,教導了我們學生什麼?人生第一重要盡孝,百善孝為先;第二「好好念佛」,因為萬德洪名能滅眾罪。這個年輕人也聽話,從那一刻開始就精進念,整個旅途到父親的病房,後來誠心感通父親的病情就好轉了。
所以不能學成這個樣子,傳統文化是孝道。結果這個太太實在太難了,打電話給團隊的負責人,你可不可以勸勸我先生讓他回來,家裡老人病得這麼重了,領導人說這個事我管不了。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是老法師最強調的。他是你的下屬,這個時候你該怎麼指導他?你說這個事我管不了,責任推成這個樣子,然後都說是老法師教的,那老人家背多少黑鍋。老人家的一生都給我們展現情義、恩義、道義,盡心竭力。黃念祖老師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無情不能修道」。父母病得很重了,你居然還不以最快的時間回去,這個心缺乏恩義、情義。法不能用錯。你說那情執,情執跟情義不一樣,你情迷了,這是隨順情緒化了,但是情義是世間聖賢應該要具備的,無情不能修道。可能這個領導者情義、恩義也不夠重,一下子又遇到大乘佛法,不能搞情執,就把法用偏了,會誤導很多人。這都是老人家寫的墨寶,情,情迷、情義、情覺,覺悟了。「情不空不能證道」,就像親人離去了,這個時候你不能感情作用,會變成他的牽掛,要完全為他想,盡心盡力。
我們聽道證法師她有一個故事,成德也很震撼。有一個女子很依賴她的丈夫,她是小鳥依人那種型的,夫妻都有學佛。結果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她先生出車禍當場死亡。她快速趕過去,一到現場對著先生大聲的說:「孩子你都不用擔心,父母你都不用擔心,我全部會照顧好,你現在一心念佛,跟著阿彌陀佛走!」然後就在那個現場開始念佛。這是真正有情義!一心一意為她的先生著想,相信她先生會起感應道交,真心現前。
黃念老這兩句話真的提醒我們,無情不能修道。為什麼印祖講敦倫盡分?李炳南老師說白衣學佛不離世法,我們現在世間這些責任都沒有盡心,社會大眾一看到我們,傳統文化不能學。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一個團體一定要把孝道表出來,不然我們怎麼弘揚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哪一個同仁父母有需要、家庭有需要,全心全意支持他,哪怕我們工作上扛得比較重。踏實,為什麼?他假如沒有回去,他會留下人生終身的遺憾。每一個人都有父母,父母都會老,哪一天是我了,其他的同仁一定是義無反顧,我們扛就好,你趕快回去盡孝。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經典語深,這句人能弘道是我們要把五倫八德展現出來,不能只有講道理而已。我們都知道教化的次第,言教在後,身教在前,身教重於言教。假如我們身教不足,言教後面會出現流弊的,人家說你又沒有做到,怎麼都是要求我們?帶團體如是,經營一個家庭,這些傳統文化的道理小大圓融,互通的。我們處在這個特殊的年代,像我們這位張老師,他們也都是很努力在做傳統文化,發心都是很可貴。
成德剛好晚餐還跟我們胡總聊到,我們現在弘護正法都不簡單。以前什麼人出來弘法?開悟的人;什麼人出來護法?教學退休的過來人。現在特殊,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又要弘、又要護。而且護法難度更高,弘法的人他好好備課,他緣單純;護法的人他面對那麼多人事境緣,而且每個人、每件事都有他的業力在。我們當領導,哪一個幹部的事,我們火氣上來了,這個事就可能會辦偏差了。古人他是這樣的因緣,我們又是不一樣的因緣。就像我們學「十年因緣」,李炳南老師說了,勸師長你要出來講,師長說那要開悟的人才能出來講。李老說的,你不講,他不講,最後法斷了怎麼辦?可是有傳統文化就有辦法,但是一定要有配套措施。像師長給我們交代,英國漢學院的學生畢業了,不要分開,住在一起,那就是配套,依眾靠眾。
一個學傳統文化的年輕人自己單槍匹馬出去弘法,可能古來征戰幾人回,那個財色名利不容易,我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外在的誘惑,「內障」,內在的煩惱障,「無人不具」,我們現在弘護都要有很高的警覺。包含護法,師長說的,團體、道場怎麼興旺?講經不能斷。古人的程度,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現在撐不了三天。我們弘護都是為了什麼?積功累德,利益蒼生,都是為了我們這一生明明德、親民,最後止於至善。誰都不願意來給傳統文化添一點亂,但是假如我們沒有這些配套措施,不管弘還是護,只要習氣一現前,可能都會對團體跟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
一個團體裡面,家裡老人病得很重,這個團體的同仁都不回去,領導者也不覺得這個做法不對,那可能這個團體已經變成一言堂,上面的人說了別人都不敢建議了。我就不相信整個團體的人沒有一個覺得怪怪的,那這個團體就更危險,學傻了,連一個基本人的一種本有的孝心他都會被一個道理講得不起作用了。團體裡面很怕什麼?集體都學偏了,學執著了。都要依師長老人家的經典。
我們做護法、做領導也不簡單,聽讚歎的話多了,也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對、什麼都能。弘護正法我們還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為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脫生死輪迴,問題才有解決。所以師長有提到,你往生了傳統文化可以做生生世世,不往生傳統文化只能做這一世了。我們真有受教的態度,佛菩薩同體大悲,都會有人事物來啟發、來提醒我們,就怕的是我們聽不進別人的提醒。在團體裡面可不能搞偶像崇拜,他是什麼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不能形成這種風氣,依法不依人。
當然成德跟大家聊這些,我都是有慘痛的經驗的,初出來弘揚傳統文化,底下人就覺得我什麼都知道,結果很多事我都不知道,所以決策就不妥當了。所以領導者要很感謝底下的人敢跟我們講真話、提意見。後來我就問他們,我都不知道。他們說,可是你講課好像我心裡有什麼事你都講出來,我們都覺得你有他心通。當然這不能怪他們,怪自己,我假如敏銳一點,怎麼可以讓大家都把我看得這麼神?還是我自己智慧,甚至還有一點覺得這種感覺好像不錯,就偏了。我後來跟他們說,我都不知道。「可是你怎麼都講到我心裡了?」我說我怎麼講不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嗎?所有的問題不都是因為我們心有這個偏頗了嗎?所以我怎麼講都會講到這個,他們就覺得我有他心通。
一個團體到底處於什麼氛圍,我們領導者還是要很清楚。《群書治要》裡面有提到,一個團體要興旺,就是大家一看到這個團體的問題心裡沒有負擔,敢跟領導者講。「湯武以諤諤而昌」,意思就是這些正直的大臣都敢跟他們講真話;「桀紂以唯唯而亡」,夏桀、商紂朝代亡了,大家都不敢給他講真話。
一個團體當前的氛圍其實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教育三大塊,身教、言教,還有整個境教。境教看不到,它存在。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整個團體的信心、向心力它是無形的,但它存在,而且那是最重要的東西,影響著每個人,而且無時不刻在影響。直心是道場,團體裡面大家都能互相真誠,善相勸德皆建,這個團體會很有正能量。
謝謝今天我們李園長還有張老師的分享,還有一位同學,我們明天再請他分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