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十一集) 2022/7/16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51
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上一次就《天下太平之根本》的學習,我們進入第七項,「如何落實家庭教育」。其中我們有九個小項,我們先看第一條,「家庭教育,最初當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須常談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理,則家庭所出之人才,皆為賢善矣」。印祖這句就點出來我們教孩子的綱領:倫理道德,五倫八德;還有因果教育;還有輪迴的真相,人知道輪迴就不敢肆無忌憚的造惡了。師長常常講到,我們老祖宗教育的智慧有祭祖(祠堂)、有孔廟、有城隍廟,這都是教育的手段,祠堂教孝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孔教師道,尊師重道;城隍廟教因果,城隍廟一進去三個大字,「你來了」,怎麼又來了?我們學佛的人,老法師強調,搞煩了,不能再搞了,不要再到閻王爺那邊去報到了。
成德成長是在高雄,我們高雄有蓮池潭,蓮池潭上有龍虎塔。真的,龍虎塔裡面就畫著「地獄變相圖」,小時候去的時候印象深刻,看到地獄那些景象很敬畏、很害怕,所以教因果教育就不敢作惡。教孝道、師道,孝道是倫理,教師道是道德,人恥於作惡,有羞恥心。而且因果教育當務之急。人的羞恥心要引發出來,他是明白倫理道德,他要明白有一個過程,但是因果教育他不敢作惡,他一知道這個真相他就能產生敬畏心,所以因果教育為先。
因果教育,當然目前在學校裡面怎麼教會讓不同宗教的家長接受,這我們得拿捏分寸,不然一教,不同宗教的人就告我們在傳教,然後我們又會覺得,我明明是好心,怎麼得到這樣的結果?就很沮喪,那就別幹了。我們覺得對的事情不能因為任何的挑戰、挫折而退縮,這個時代要做好事必遇磨難。這不是我講的,我講的大家覺得我在嚇你們,《了凡四訓》上說的,「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就提醒我們,因為要做一個好事、要去利益人,每個孩子有業力,他的家庭也有業力,整個社會也有業力,還有我們自己身上自身也有業力。就像我們覺得對的事去做了,然後我們耐性不夠,那就是我們的業力;遇到挫折了我們容易退縮,那也是我們的業力,假如是願力的話,愈挫愈勇,百折不撓。
但我們相信事事無礙,事事是好事。大家遇到挑戰挫折的時候,一定要想到師長的墨寶,「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是老人家特別寫出來給我們。為什麼是好事?我們看李炳南老師說了,「困難愈大功德愈大」。對我們來講,諸位同道,遇到很大的困難了是不是好事?沒有這個困難我們怎麼突破退縮的習氣?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一片光明,沒有一點陰暗的地方,我們的心要跟一片光明相應,退縮了就有黑暗的地方。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所以要一片光明,沒有陰暗的地方。
李老給我們做很好的心理建設,困難愈大功德愈大。假如覺得困難很大,轉個念頭,給我送大功德來了。有時候對自己要幽默一點,當然對別人也要幽默。遇到的困難愈大,告訴自己,老天爺很瞧得起我,瞧不起我就不會給我這麼大的困難。這也不是我講的,這是孟子講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當然這段話我們也要全面了解,不能只是覺得這個困難很大,上天給我考驗。可是上天知道我們很固執,所以這個考驗是讓我們放下固執,結果這個考驗一來,我們不知道是要放下固執,愈來愈固執,「所有的人都沒人理解我,我也要這麼幹!」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要鍛鍊我們不能的地方,鍛鍊我們缺的地方,鍛鍊我們要放下這個習氣的地方。
所以也要善體會佛菩薩在安排什麼,老天爺在考我們什麼。就像我們已經忙得快趴下去了,可能在考我們不要大權獨攬,在提醒我們要懂得授權,在提醒我們不要完美主義,什麼事情要留一點人家學習成長的空間。所以我們要謹慎一點,一執成病。很執著完美的人就是那種目標導向,搞得自己很累,跟他一起做事的人都很累,累到自己都快趴了,別人還得陪著他趴下。一執著,執著那個結果,其他的都體恤不到了。事情看起來做成了,目標達到了,所有的人身體都搞壞了,人心的積極性都被他指導得退了、怕了,好像做什麼這不對、那不對,統統給人家推翻掉。其實這也是提醒我們不要控制,我們有時候一做事控制欲容易起來。一執成病我們要慢慢去體會,實在講,我們今天希望去做一件利眾的事情,可是我已經產生執著了,真的能利益眾生嗎?我一執著了,我是妄心,妄心能利眾?依報隨著正報轉,我的正報是妄心,是控制、是固執,那怎麼可能依報會好?佛法這些徹法源底的道理,我們要用心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去體會。
有一個故事讓我們去體會一下一執成病,一執著起來真的其他東西都看不到了。有一個小偷他有一個天分,進到人家家裡就知道金子放在哪裡,這個天分也挺厲害的。結果他進到一戶大戶人家,白天,真的還能找到金子,但是大白天當場就被人家抓住了。抓住了就把他帶到衙門去了,縣太爺一接這個案子很納悶,就問小偷:「光天化日之下你到人家大戶人家偷金子,你不知道旁邊有人嗎?」他說:「有人嗎?有人嗎?我只看到金子而已。」
真的,人一執著起來,其他的都感覺不到了,就我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比方說孩子貪吃,我們一看,「你怎麼又給我貪吃了?」就執著要止住他的那個行為,執著點起來了。其實有沒有感覺到他為什麼貪吃?你感覺不到他的心。你罵他的那個當下,你感覺得到他的心嗎?其實我們一執著起來就很容易起貪瞋痴,瞋恚心起來了。就是那種控制要求的習氣起來之後,感覺不到自己心的狀態,也感覺不到他人心的狀態。
尤其我們要教育孩子、學生,隨時要能感覺到他的心。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這個知其心很重要,我們不了解他的心,根本沒有辦法契機的去護念這個孩子。《禮記.學記》這些句子都不能滑過去,「知其心」,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在感受他的心?
有一個孩子常常遲到,老師假如只看到他遲到的行為,只這個外表,一著相,著相就生煩惱了,「你怎麼又遲到了?」就給他一頓罵。假如老師看到他又遲到,首先可以感覺到其實他也很惶恐,甚至於是他已經被罵習慣了,正在準備要被罵,這個時候我們先問孩子,「你吃早餐了沒有?」孩子一聽可能一愣,他本來已經準備好要被罵了。李炳南老師說:「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這個孩子常常遲到,我們要協助他。他為什麼會常常遲到?可能他家庭對他的關愛不夠,他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或者根本就沒有人在打理他,都有可能。我們先關心他,讓他感覺到溫暖,不一樣。
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不能著相。掌握誰的未來?掌握自己跟有緣人。比方說我們在教學生,我們掌握不住情緒,我們的未來會墮落。尤其掌握不了情緒發脾氣了,瞋恨心是地獄的引業。
大家應該記得師長教導我們,貪心是餓鬼道的引業,愚痴是畜生道的引業,瞋恨心是地獄道。假如我們善體會,聽完這一句話,告訴自己不能再造地獄因,要下大功夫調伏瞋恚心。理事不二,老和尚每一句道理我們善學的話,馬上把這句道理結合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瞋恚心不能有,我是要到極樂世界,一真法界。
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知道平等心是佛法界,我明白這個道理了,理事不二,我事相怎麼做?我對家人要平等;對孩子教育不能偏心,平等;對待學生平等慈悲;對待窮人、富人、地位高、地位低的人平等恭敬,每一天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種的都是佛法界的因。佛門有一句話叫「生則決定生」,佛法界的頻率什麼時候接上去的?當下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接上去了。假如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接通這個頻率,然後期望臨終的時候接通,大家想有沒有把握?有點危險。
《無量壽經》開篇,「德遵普賢第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念這品經念了多少次了?很多次了。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什麼時候修?當下,種的都是極樂世界的種子。第一,「禮敬諸佛」,普賢菩薩的心量我們要學習,廣大的心量,平等的恭敬,禮敬諸佛,一切人是諸佛,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諸佛,甚至於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山川大地,包含桌椅板凳都是諸佛,都禮敬。「寬轉彎,勿觸棱」,不要傷了自己的身體,也不要把東西撞壞,禮敬;「緩揭簾,勿有聲」,動作不要太粗魯。這一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理,事呢?情與無情都恭敬,所以不浪費水,不浪費電。李炳南老師指導的,「成器勿毀」,這個東西已經做成了,還可以用,不要把它丟掉浪費了,還可以用盡量用。
其實要看一家人的家庭教育怎麼樣、孝不孝順、節不節儉,你到他們家就可以觀察出來了。看人很重要,人生很多最關鍵的時候都是要會看人。比方你要找對象,這是終身大事,要會看,要看錯了就在劫難逃;你看得準,有定力,能把惡緣轉成法緣。都是緣,雖然一定會遇上他,結什麼緣自己要有定力。門當戶對首先是思想觀念價值觀相應,不是去查人家家裡有多少錢,那就麻煩了,「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這不妥當。
包含交朋友,青少年以上受朋友影響大了,不會看人不行。你自己有福報用人,甚至於我們的團體是為大眾服務的,我們用錯一個人可能會影響大眾的信心。知人善任,都要知人,所以也要看得懂人。剛剛我們提到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要看一個人的狀態也不難。可是我們人與人就是有愛緣慈悲,過去生跟他關係不錯,這一生一遇到了就跟他交情不錯。「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其實這一關就不簡單,你喜歡一個人能看到他的不足,你一見這個人感覺不是很對頭,但是你卻能看到他的優點,惡而知其美者,這樣就已經不簡單了。人能把愛憎的心放下,看人看事才看得準。佛門講慈悲有四種慈悲,第一種叫「愛緣慈悲」,這種慈悲會慈悲多禍害;再來是「眾生緣慈悲」,你看這些忠臣,他都是為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在著想,不是我今天喜歡這個人我對他好,我討厭那個人我對他不好,不是這樣的,都有公心。
所以用人重要!知人善任,每個人都有他的特點,你會用他都能發揮。都不能用錯,他大大咧咧的,你最好不要讓他去管錢;他一看好像人家欠他很多錢,你就不要讓他去搞外交。當然人會變,他慢慢學佛了,一年之後像彌勒菩薩一樣,那就可以讓他搞外交去了。這都是活的,不是死的,我們活學活用。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首先掌握自己的未來。教育是神聖的,教育價值是很深很遠的。一個老師用愛心讓一個浪子回頭了,你說這功德大不大?他一回頭,他子孫的命運也會改變,他會對他的孩子說,你爸爸能有今天,就是我那位老師給我改變的,他是我的貴人。他子孫的命運都是因為這位老師改變的,你說這個功德怎麼算?這是積功累德的因緣,但是我們瞋恚心伏不住了變成造業,天壤之別。
所以能掌握自己的未來,我們平等慈悲,我的未來是到極樂世界作佛。然後也是掌握孩子、學生的未來,因為父母老師在他們成長過程是最重要的助緣,我們在他們心目當中是很崇高的,我們愛護他,他的善根就增長了;我們用貪瞋痴對待他,他沒信心了。一個人對父母老師產生懷疑、產生牴觸,他的內心是很痛苦的。你看小朋友,「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我們老師說」,你看那種對父母老師的信任。
其實成德面對一個叛逆的學生,首先我們是覺得很憐惜,然後覺得能感受幾分他內心的掙扎痛苦,誰願意對父母老師懷疑、牴觸?他這個念沒有轉,他一生都很痛苦。他能從非常信任父母老師到很叛逆,這整個過程他的心路歷程有多痛苦。我們的心常常能夠去體恤,真的不容易發脾氣,能體恤別人的人脾氣慢慢就發不起來了。脾氣從哪裡來的?它有一個基礎,那個基礎叫我。我瞋,沒有我哪來的瞋?「我都跟你講幾次了,你怎麼還不聽!」脾氣就上來了。
《了凡四訓》教我們,改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心是根本,我們有我才常常起我見、我愛、我瞋、我慢、我痴。我們能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是會改過的人。貪瞋痴這些習氣就好像葉子一樣,摘了右邊的葉子,左邊的葉子又長出來,但是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那就不用麻煩了,直接從根本就把貪瞋痴斬斷。老法師有一句妙法,「念念為他人著想」,我們能提得起來就不容易起瞋恚了,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
學傳統文化、學佛我們也得善學、善體會,不善體會,有時候愈學愈執著、愈學愈控制要求。因為我們學了之後懂道理了,變成去要求家人、要求他人,這麼殊勝的緣變成我們增長控制要求的增上緣。萬法因緣所生,因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沒有善觀己心,我們就沒有觀察到我們在殊勝的緣當中增長控制要求了。善用心的人,在最嚴重的逆境惡緣,緣是逆境惡緣,但是他善用心,他反而快速提升。這是師長老人家給我們的表演,面對逆境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佛陀也給我們表演,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你看多大的惡緣,但是他成就了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本來是在彌勒菩薩之後成佛的,結果超前了,善用心、善學。真的我們善用心,一切境界都是來成就我們的。我們能相信這一點,那我現在哪個人哪個事讓我很煩惱的,轉個念就變成成就提升自己的人事境緣。學佛就是學改心、轉念,一轉,煩惱即菩提,危機即轉機,化悲憤就成力量。
老法師常說「你會麼?」這個「會」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分別執著,能控制住脾氣,能用真心。什麼是真心?謙卦六爻皆吉,代表什麼?我們的心能謙虛,沒有一個境界不吉祥,都是好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謙虛,只有我是學生,其他一切人事境緣都是老師。逆境惡緣是老師,它要教我什麼?它在提醒我我的內心還有這些情緒,我要把它放下,都是來成就我的。面對這個學生,我們也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就是來提醒我,他就是來磨鍊我,讓我的耐性沒有底限。還有底限,那遲早要發脾氣;沒有底限,他成就我們忍辱波羅蜜。真心一法不立,還有個底限,不是還有一法嗎?真的,我們都不發脾氣,都是用真心,鐵定這個孩子的善根被我們喚醒了,因為人之初性本善。
剛剛跟大家提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段話後面是增益其所不能,我們得在每一個境緣當中,能看得到自己的毛病習氣,歷事練心。透過這個事練心,把完美主義放下,那個太執著了;把控制要求放下;把容易擔心別人做不好放下,轉成信任他人;把喜歡掌權放下,轉成懂得授權。改自己的性格,增益其所不能。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學生身上,其實在境緣當中首先要觀照到自己的心念,我有沒有念念體恤他?我有沒有伏住貪瞋痴?都是以修身為本。我們改心,把容易著相的心改成時時都看到根本,從根本下手。什麼是本?心是根本,修身是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我們在境界當中都能考慮君子務本,我們才是真正自愛愛人。我們一看事情都是看枝末,我們一處理事捨本逐末,也出了很多力,但是好像覺得事情沒有太多改善。常常處理枝末,我們說都是症狀解,後面會延伸很多問題的,甚至會有副作用,這都要我們自己去體會。師長教導的都是教我們從根本,從哪裡下手?從倫理、道德、因果,讓孩子的心地有羞恥心、有敬畏心。
我們看第二點,「欲子弟成人,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能成為子弟的好榜樣。這個「始」字也不能滑過去,從哪裡開始?從哪裡下功夫?從身教。我見過一些家長,在跟他交流的時候,我聽到不止一次,「我都給他講很多次了!」其實我們講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對於教育比較側重什麼?講,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礎。我們今天要講他的那一點我們先做一個轉變,先不要又忍不住要講了,我現在要提醒他的我做到沒有?假如這樣反觀,感覺太多我們要先下功夫了。比方說成德要提醒同學,你這一點要注意,我提醒人家的那一點我自己做到沒有?這麼一想,覺得自己要用功都來不及,不好意思講別人。
有一次子貢在批評別人,「子貢方人」,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孔子對子貢說,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我是沒有時間去挑別人毛病。不暇就是沒有那個閒工夫。假如要去要求孩子、學生的我自己要先做到,我覺得我四十八小時都不夠。比方說要叫別人拜佛,自己都沒拜,我都不好意思叫別人拜佛。要刮別人的鬍子,要先把自己的刮乾淨,這是小時候看的一個廣告。所以真的,我們希望家庭裡有家規可以給孩子效法,我們自己要以身作則。
我們之前跟大家有談到《佛化兒童讀本》,這個列出來的德目有二十八條,滿掌握做人做事的綱領。我們能為子弟做榜樣,子弟就有法有則。我們之前跟大家提過了,第一是「孝親」,我們再複習一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其實這一句讓我們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是榮親),孝之終也」。成德一看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我就比較沒有資格跟大家探討,自己也沒有好好愛惜身體,得從這裡做起。
跟大家報告一下,早睡很重要。早睡還要有配套措施,就是睡覺以前最好不要處理事情,睡覺前一個小時就先把手機關閉,不然有時候看著手機,本來九點半、十點要睡覺,拖啊拖啊可能就十一點多,然後躺上去腦子裡很多事還在那裡轉啊轉啊,慢慢慢慢就不好睡覺了,惡性循環。所以早睡,睡前讓心能靜下來,靜下來默念佛號。再來,搓搓腳心,心腎相交,這都對睡眠有幫助。還得拍中焦,現在人都中焦不通。現在人普遍的現象氣虛,陽氣不足,因為運動太少,晒太陽太少,還有笑容太少,喜生陽,動生陽。大家有沒有看過這個人都笑不出來,然後陽氣很盛,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林則徐先生講的「十無益」真的都是從根本在指導我們,惜元氣的話絕對不能熬夜、不能生氣。你說為大眾,真為大眾也要考慮得長遠。你拼得都熬夜了,旁邊跟你配合的人跟著熬夜,最後呢?最後人家,就像曾經有同修對我講,那時候我還沒出家,他說:「蔡老師,學傳統文化都像你們這麼瘦嗎?」流弊就很大。
《了凡四訓》善惡,有是善、有非善,裡面就提了「不論現行而論流弊」。其實我們當父母的人、當老師的人、當領導的人心要靜下來去感受,感受一種無形的磁場,無形的一種循環,它是良性循環還是惡性循環?其實熬夜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早睡早起就是一種良性循環。大家有沒有感覺我今天精神不錯?昨天就很老實,八點半就有人催我,手機關掉、手機關掉。所以護法還是挺重要的,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己要真下決心、真改過才行。假如沒有睡飽,隔天還要講課,那是硬提起精神的,硬提起精神對自己內分泌系統消耗很厲害的。我們學傳統文化從哪裡下手?從不熬夜下手。比吃什麼都好的就是睡足了覺,當然不是貪睡,不能過也不能不及。
一來是氣虛,二來肝鬱,肝經都有淤堵了,都有內傷。所以我們對自己來講,自己想到什麼人事心裡會悶悶的,要把那件事放下,都放下了肝就不淤了。再來,不能造成別人肝鬱。出言要順人心,不要人家一聽完我們的話心裡好像就裝了顆石頭,給人壓力很重。我們都要體恤得到,要讓人如沐春風。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句話大家有沒有印象?有。這句話什麼時候落實?Right now(馬上)。明日復明日,明天再做,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都能體恤到別人的接受度,這也是涵養。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言語佔第二項;政事,文學。辦事的過程都要體恤人心、凝聚人心,你愈體恤人心愈凝聚。「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都是感應;「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自己的心跟感應來的境界是一不是二。愛人者人恆愛之,都是因果。絕對不能事情做成人心都離散了,分崩離析,誰也不想跟著團體幹了。在《論語》裡面也有教,「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信之。子貢很會問問題,必不得已而去,這三者何先?孔子說的,「去兵」。必不得已要去掉這兩個其中一個,要去哪一個?「去食」,就是「民信之」沒有去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其實我們真的會體會這句經文的人就知道什麼最重要,人心。一個團體為什麼會垮?沒有體恤到看不到的人心。一個團體為什麼流動率那麼高?這都是個結果,因在哪?可是身為領導者能反省不容易。能反省可能就能夢到孔子,因為孔子說「已矣乎」,算了吧,「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我沒有見到能知過,見其過,內自訟是悔過。能知過悔過就不容易了,所以假如我們領導者看到這些情況能反求諸己,那真的會夢到孔子。
現在假如領導者不反省,為什麼人都走了?我們沒體恤,沒有體恤他的身體,沒有體恤他的家庭。他來護持眾生的事,我們也要護持他的生活。義工義工,這個義字重要,義工不是拿不拿錢,那太著相了,是道義之交。我們得先把道義展現給義工看,我們要護念好他沒有後顧之憂,我們要護念好他的法身慧命。我們不護念好他穩定的修學,那請問他能做得長久嗎?我們連最近的這些弘護的幹部都護不了,我們能真的把大眾護持好嗎?這真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儒家的次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由內而外,由近而遠。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個家不是只有血緣之家。老法師有智慧,提倡家文化,看到什麼?看到現在大家族慢慢沒有了,很少見了,可是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境教的,環境,企業家,團體就是一個家,企業就是一個家。你有這個家的氛圍,同事之間不分彼此,你的小孩看到了。公司辦旅遊,這孩子們都來了。甚至你公司裡面辦安親班,孩子下課了,父母還在上班,你企業家以父母的心來體恤員工的難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在哪裡落實?員工就在這個家的氛圍裡面成長,人工作的時候他的德行、精神層次也要提升。
所以我們不能著相,弘法的對象不都是大眾叫弘法,眼前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弘法的對象,都是我們護念的對象。佛弟子,你要愛護眾生,首先愛哪個眾生?離我們最近的父母、另一半、家人。實在講,離我們最近的家人我們都不能體恤他們,然後說我們能夠去利益眾生,這真的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去勘驗的地方。我們聽過不少,喜歡到道場,不喜歡回家。為什麼?到道場去人家「哇,你好發心!」聽的都是讚歎,很高興;一進家門,聽到一些批評指正,很不舒服了,不想回家。其實實在講,誰最了解我們?家裡的人。家裡人是愛護我們,所以願意講我們。
我講到這裡,可不要大家課程一結束對著你另一半說,你看剛剛成德法師說的,肯講你是愛護你。我什麼都沒說,忠恕之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忠恕的存心須臾離也,我們就是妄心煩惱做主。忠是什麼?嚴以律己,我們聽到的這些教理是先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別人;恕是寬以待人。我們有諸己求諸人,無諸己非諸人,我有了這個優點,我再去帶動別人有這個優點;我去掉了這個缺點,我才好去護念別人把這個缺點改掉。其實我們去感受感受,為什麼我們去勸親人親人不是馬上能改變?因為他心裡不是很痛快,不是很服氣,每一次聽完我們的話,是有道理,但是心裡就有一點不是很服氣,說不上來。「勢服人,心不然」,道理,你用道理人家有時候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那個理是什麼?你真正做出來了,正己化人,這個化是自自然然被我們感化了。
我們看孝親,再來是「友愛」,你看這個編排的次第也是君子務本,「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尤其兄弟睦孝在中,所以「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三,「敬師: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何能受益?」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師,老師教孩子最重要的孝順父母,這樣孝親尊師的大根大本就幫孩子扎下去了。
談到敬師,成德成長過程也有遇到老師打我們打得很凶。當然在那時候的大環境成績逼得很厲害,老師說實在的也是為了我們成績好,但是我們當老師也不能著在那個分數上。說實在的,你不體恤他,然後可以打出他長久的成績好嗎?我們也不能只顧一時。但是成德那時候也感受老師也很難,為了給我們上課,禮拜六、禮拜天也沒時間陪子女。我感覺我們這二三代人都挺不容易的,大家都比以前的人忙,比以前的人辛苦,真的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得忙得有價值,得跳脫這個惡性的循環。什麼惡性循環?愈活愈笑不出來了,那到底人生的努力是為了什麼?
有一點成德是非常感謝父母的,就是老師打我們這麼凶,其實這樣是不妥當的,但是父母對老師沒有一句批評,反而都只是講老師可貴的地方。這一點很重要!假如成德的父母對老師有批評,那很可能成德就遇不上師長老人家了,甚至於是遇到了也不一定會珍惜,因為對老師的尊重不足了。所以縱使老師打我們打得有點過分,畢業了成德也會去找老師,也會去關心老師。尊師的態度沒有失去的話,終身受用。所以我們要忍住情緒,不要輕易批評老師,哪怕真的老師做錯了,我們能體恤老師的情況,引導孩子去體恤。
事事是好事,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對了。都能用忠恕之道去對待這些事情,我們也把忠恕之道就展現在孩子的面前。其實我們的孩子怎麼可能他的人生都是遇到順境善緣?不可能的。哪怕你是遇到一個善緣,跟這個善緣相處的過程也會遇到一些情況,除非你這個善緣這個人是聖人,是吧?所以我們的孩子學習懂得體恤別人、懂得包容別人,那是人生必修的課程。請問在什麼時候修?就在我們父母的身教當中學到了。成德沒有聽過自己父親在批評哪一個朋友,我一次也沒有聽到,這都是事後回想的。再觀察自己的姐姐,她們不會怨天尤人,遇到什麼情況都是提起什麼?怎麼來協助、怎麼來處理,不會很多怨言。父母的身教真的是潛移默化的。所以真的,我們現在這些德目,我們首先看我自己要先做榜樣。
第四,「擇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益者近之,損者遠之」。當然這個「遠」是先不受他影響,不是跟人有對立,這也是很關鍵的。我們現在不能影響他,還會被他負面的影響,那我們就先要提升自己,等我們能量夠大了,能夠影響他,不被他影響,我們再來幫助他,我們對人沒有一種嫌棄排斥。「勸善規過,端賴乎茲」,朋友相處,我們有時候遇到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朋友會勸我們、提醒我們,善相勸,德皆建,端賴乎茲。所以修學的路上良師益友重要,善友為依。
第五,「布衣」。其實這些德目、這些開解都給了我們正確的觀念,這正確觀念不趕快扎下去會受到錯誤的價值觀影響,就容易隨波逐流。「衣貴潔,不貴華」,可是不少孩子現在都是跟人家攀比,都要穿名牌的,他的一生就很累。「衣取遮體」,衣服的功用是什麼?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穿得暖就好了。「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把福都折掉了那就不自愛了。這是講到穿衣。
再來吃,六,「蔬食:蔬食衛生」。其實這每一個綱目,在我們教學第一線的都可以再展開的,都可以機會教育,看發生了什麼事。當然對孩子來講,我們都可以肯定那些惜福的孩子、不挑食的孩子,帶動其他的小孩,相觀而善之謂摩。「蔬食衛生,肉食傷生」,因為「殺時恨心,其毒非輕」。現在不只是殺的時候牠會瞋恨、會有毒,餵牠吃的這些東西,荷爾蒙、抗生素都在裡面。所以「勿貪吃肉,吃了須還」,吃牠半斤還牠八兩,「還的時候,真個可憐」。
當然這些講,我們一開始說的,不要讓別人誤會我們在傳教,這個善巧方便大家得看著辦。其實你說因果,因果用儒家的道理就可以談清楚了,你不要讓他覺得你是不是在傳佛教。事事無礙,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不是因果教育?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看《德育古鑑》,符合五倫八德,他的善報是什麼;不符五倫八德,他的惡報是什麼。我們五倫八德都跟因果教育融在一起講,人家不會反對的。當然我們能敏銳到別人的接受度,看那看不到的東西,這個接受度得我們去體恤人心的狀態。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