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十七集) 2022/11/5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57
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幾節課請趙曉龍老師跟大家授《村學究語》的課程,這對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我們能在劉鴻典先生他一生的教學智慧,包含他從經典當中所會通的這些有關教學的重要經句的教誨,然後寫成這一本《村學究語》,我們能在這個基礎當中來從事教學,少走很多彎路,少造很多業。福在受諫,我們能接受劉鴻典先生這部書的教誨提醒,好的我們效法,不好的我們不犯,我們這一生教學福報無邊、功德無量。
趙老師也結合自己求學、教學的人生過程,他也是小時候比較皮,所以大家聽了之後,對於皮的學生不只不要差別待遇,很可能他很有潛能。而且不只是從事教育的人要學這部書,應該是每一個人想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角色扮演好都要學,因為我們要把人生的每一個本分角色做好都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可以自己想想,我現在有哪些本分?現在做得夠不夠圓滿?做的過程會不會有瓶頸,會不會有壓不住的情緒,會不會覺得本分、人倫關係有點跳不出惡性循環?這個時候要想起師長儒家的三寶君、親、師,反求諸己,不能怪對方,是不是我作之君不夠、以身作則不夠、大公無私不夠?作之親,是不是我的關懷、愛護不夠?作之師,我善巧的啟發引導不足?這麼一反省,自己覺得有不足,就不會指責他人,就會從自己的心上去調整。心一調整,心是正報,依報就隨著正報轉,人際相處的那個惡性循環就跳出來。只要守住這三個字,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就是在正念當中、在真心當中,那就沒有一件事是壞事。哪怕是人家惡意對我們,我們用真心,過去生的惡緣化掉了。所以也不是壞事,隨緣妙用,妙在自己提升了,惡緣化解,對方還感動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在哪裡?這句話就在每天遇到的境緣裡面。今天一個家長來了,明明是他孩子有情況不對,他還態度很凶,見到老師就罵,這個時候我們沒有動情緒,還是真心真誠對待他,那我們就修忍辱了。可能這確實是過去生緣不好,化掉了,我們的誠心慢慢讓他的情緒平復下來了,可能後來他不好意思。不被境轉,能夠轉境,這同時達到了明明德、親民,利益到對方,所以大學之道、菩薩道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
我們什麼時候教學生忍辱?忍辱是不是人生必修科目?我們什麼時候教自己的孩子忍辱?首先我們在夫妻關係當中有沒有教給孩子忍辱?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有沒有教給孩子忍?所以我們真的用真心,事事都是好事。一般的人遇到事,他是先產生喜歡或者討厭這個愛憎的心,說實在的,他就很容易受這個境界的影響。那天見到一個父親,他現在事業的壓力也不小。疫情對全球的經濟影響還是不小,當然我們假如不受太大的影響,那要感謝政府,要感謝老闆、領導,同時也要體恤受影響的人,不然我們講話會不能體恤別人的苦難,這樣就變成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隨時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去體會事情,這也是我們有可能會犯的問題。
我曾經跟大眾在交流的時候談到我們應該孝順父母、照顧老人,有一個女士講,我不需要我兒子照顧,我自己經濟沒問題。這樣講話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已,講這種話,假如被比較自私的年輕人聽到了,對對,你看人家女士都這麼講,某個媽媽都說不用孩子照顧,那他不孝順父母就藉由這些說法好像變得更理直氣壯了。《了凡四訓》講,「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講出來的話是要給社會做標準,是顧及情理的,不是自己的想法、感受而已。
我跟這一位父親在交流,我說你的孩子往後的人生挑戰比我們小還是比我們大?諸位仁者,你們覺得我們的下一代他們的人生面對的挑戰比我們小還是大?師長老人家當時候講經有說到,當時候劉素雲老師問師長,像他們這樣的年輕人(指的就是我們五十歲上下的這一輩,孫子輩的),他們弘法跟您老人家比起來怎麼樣?老人家馬上就回答,比我難十倍、百倍都不止。那我們要為學生、為自己的孩子長遠打算,高瞻遠矚,什麼時候要把忍辱功夫用身教展現給自己的下一代看?這麼一問,感覺這個父親好像臉上的表情不大一樣了,本來覺得這些挑戰好像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在這麼一想,我得演齣好戲給孩子看。
有時候轉個念、轉個角度,情緒可以轉成一種責任、一種動力。佛門特別強調煩惱即菩提,危機就是轉機。老子告訴我們禍福相倚,它轉變是很快的,這個福來了,不惜福,奢侈,很快禍就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看得太清楚,在我們眼前看到經濟快速發展,我們所呈現的不是富不過三代,在我們眼前呈現的是富不過一代,禍福相倚,轉變很快。當現在面對疫情也好,或者是這些天災人禍的變故,我們沒有怨天尤人去面對,這個禍很快就轉變成福。
老和尚說的儒家三寶,我們要把這個寶帶在身上,隨時用君親師來觀照自己,我們就能保持正念、保持真心,不容易指責、對立,懂得反求諸己。老和尚每一句話都是寶!《村學究語》這些教誨也是寶。我們有的寶不少了,得把這個寶拿出來用,用了它才會產生效果出來。就好像我們拿到很對症的中藥,也不能讀一讀病就治好了,得要去抓藥,把它喝下去就藥到病除了。我們這些經教都是寶,我們只要把它落實,我們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這些都是總持法門,總持就是代表任何情況都在其中。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任何事情只要回到這個觀照來,沒有任何境界會障礙到我們。假如大家去用了之後覺得還是有障礙,可以提出來,我們再來探討,不然可能我們去用的時候自己覺得解決不了問題,到時候我們一起在這個一條龍的平台上學習的時候,可能大家都會斜著眼看我,怎麼不管用?所以這個時候不要憋在心上,憋在心上會生病,我們可以提出來,大家再一起來探討。
我們回到我們之前的課程《天下太平之根本》,我們一起學習到如何落實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我們討論到第二點,大家可以把講義找出來。
「欲子弟成人」,這個成人當然是成為人才,可以造福社會的,「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當父母也不容易,得要提醒自己一言一行是有法有則,不是隨順自己的性格、脾氣,是要跟著經典。就像《孝經》說的:「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都要對照。假如我們今天要把《弟子規》變成家道、家規,那我們的身教就隨時要對照《弟子規》,講話不能太快。我們遇到講話快的朋友,聽話很耗能量,有時候都追不上他的速度,要「凡道字,重且舒」。講話不只不能太快,也不能太大聲。我以前去同學家,這個同學嗓門特別大,後來到他們家明白了,他們家每個都這麼大,上行下效。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所以要能為子弟做榜樣。現在在企業界叫入模子培訓,首先重要的是在家庭裡面入模子。
我們一起就印光大師所著的《佛化兒童讀本》,就是佛法對於一個人行為的規範有整出了二十八個德目。我們之前學習了幾條,我們稍微再過一下。其實二十八很可能德目都在其中,這些都是綱領。我們在讀的過程也要觀照,這一點我有沒有身教?隨文入觀。我縱使有身教,我有沒有順勢給孩子機會教育的言教?有些父母確實很實在,但是他不善言辭。真為孩子好,言教的功夫也是要練的,佛菩薩度眾生還要有無礙辯才。我們看看,念的每一句,我們從事教學的人,腦子裡有沒有先浮現哪一個故事?假如念下來好像都沒有想到什麼故事,那代表肚子裡的貨不夠,要常常積累積累,不然書到用時方恨少。尤其現在教學要很會講故事、很會譬喻,因為現在人悟性不如古人,古人從小成長就是大家庭,很多情境他要懂得去體會、懂得去領悟,現在很少這種鍛鍊了,甚至於求學的過程變成什麼?考試機器,都是記。
大家記不記得《村學究語》自審篇開篇就說了,「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代表老師是有悟性的。老師有悟性,在開車到學校的過程,接觸到這些樹、花、鳥他就有領悟,一上講台就娓娓道來。《禮記.學記》另外一句話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可是自己從小成長的學習方式是什麼?記,考試,考完幾天都還回去了,這種學習方法對悟性有損傷。東方是以智慧為目標,以提升悟性為目標,死記硬背,最後悟性沒了,很死板,不會變通,甚至於什麼都要「你就具體給我講吧,到底要怎麼做」,老師或者領導跟他說看著辦,他就傻了、慌了,他太習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都是記死的。要用悟性去領納事物的原理原則,原理原則領納在心,萬變不離其宗,他就會去應對。
前幾天我跟一個企業在交流,為什麼要跟企業交流?因為師父上人有說,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可以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師父呼應勿緩。我們可以體會到這是老人家觀察這個時節因緣的智慧,當然我也有切身感受,什麼切身感受?這是long time ago(好多年前),十九年前,成德那時候在海口看到一個報紙,是深圳的一個事情,有一家公司招一個主管,年薪二十萬(年薪二十萬人民幣不錯了,一年可以買棟房子,算不錯了),條件會背《弟子規》。一下子深圳的書局湧入不少人,問說,你們這裡有沒有一本書叫《弟子規》?你說企業界的動向對社會影響大不大?今天假如張忠謀先生說哪一本書必讀,我看就不少家長重視起來。社會在變,企業家對社會的影響在現階段是很大的。
稻盛和夫推薦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了凡四訓》。我最近剛好回到台灣,那個下一代,我上一次見他的時候他才四五歲而已,現在已經都是二十幾歲的人了。當然他對我不陌生,因為他在家的時候他媽媽都有教他,你要看這個叔叔講的課(舅舅講的課),所以對我還不算陌生。他們在企業界服務,你一跟他說,「你認識稻盛和夫嗎?」「認識。」這就有話可以聊了。你假如說,「《論語》兩千多年前的,你要讀」,「哦哦哦」,他可能沒有馬上這麼來電,馬上引起他的重視,他可能覺得那是很古老的東西,現在經營之聖講的話。所以講話都得順勢而為。
我跟這個企業做交流,因為他也發願要做這二十個企業之一,他也發菩提心、發願心。俗話講的捨命陪君子,是吧?人家這麼發心我們也隨喜功德,更重要的也是向人家學習,也是希望自己學的儒釋道的經教能夠解決現在不同年齡層、不同行業的問題,自己就證明傳統文化管用。我們自己都沒有證明管用,我們跟人家講的時候就會有點,「不錯,你參考看看」,底氣不夠。你自己證明確實沒有問題不能解決,有佛法就有辦法,有傳統文化就有辦法,有信心講出來的有攝受力。所以也好好練一練,企業的問題傳統文化能不能解決?今天我們的孩子,我們培養的年輕人,這些經教他能活學活用,他能解決每一個行業的問題、每一個年齡層的問題,請問還要擔心他找不找得到工作嗎?我們假如擔心這個問題,不叫杞人憂天嗎?當然天下父母心,有一次一條龍教學交流會就有一個家長發問,「假如我的孩子從四五歲就開始學傳統文化,學到大學漢學畢業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我說找不到工作找我。這個孩子能夠學將近二十年,他還不討厭,他還不離開,能有這樣因緣的孩子已經很少很少,所以這絕對沒問題,我們有這個信心。
現在是人心有千千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怎麼解決?我們看企業人事問題多不多、流動率高不高,做老闆好做?做老闆做幾年,白頭髮也會增加不少。這個沒有經典的法藥解決不了,所以我們學好,能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現在每個人、每個家庭只要沒有經典,他的問題很難解決。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只要跟親戚朋友相聚的機會就是開法會的機會,當然這個法會的開法不是你去給人家講道理,順著聊天的內容娓娓道來講個故事,或者自己現身說法,我之前因為不懂,身體搞成這樣,最近聽到一個課,《黃帝內經》、《老老恆言》,我身體有調整,現在精神不錯,對我的家庭事業有什麼好的影響。你講的問題他有,相逢就是難得的緣,要珍惜,不是聚在一起喝咖啡聊是非,還造口業,這樣就很可惜了。
成德跟他們交流,他就問成德說,具體怎麼把傳統文化落實在企業,具體應該怎麼做?我就跟他講了個故事,從前張三丰教張無忌打太極拳,打第一次,打完問,無忌,你記得多少?張無忌說六七成。好,再看第二遍,他又打了一次。張無忌說,師公,只記得三四成。沒關係,再看第三遍。第三遍打的還沒打完,張無忌有所領悟了,師公,我全忘了。張三丰說,好,就是這樣。這個故事有味道,今天我們去記那個具體的做法,你記一記之後,請問他的公司跟你的公司一樣嗎?稻盛和夫的公司跟你的公司生產的產品一樣嗎?緣一樣嗎?都不一樣,可是你都是死記東西去套,會套出問題來的。
說到這裡我就很慚愧了,因為當時候在廬江,我們做教育中心做得早,我當時候智慧太淺薄,沒有考慮到,因為我們這些同仁一回去,人家一聽廬江回來的,馬上就請教他,他記得的就是廬江的做法,就告訴人家了。廬江的因緣是全國各地,甚至於是東南亞好多地方都來幫助我們,跟現在他回去他的故鄉一不一樣緣分?結果他都把廬江的做法,叫人家要這樣做,我們廬江就是這樣做的。結果當地可能會出一些問題,可能會很痛苦,快做不下去了。我的人生閱歷智慧太不足,太多地方因為我智慧不夠產生障礙跟煩惱。我當時候也沒有打太極拳給他們看,要全忘了,其實那個全忘了指不是死記硬背,是領納在心上這些原理原則。
我具體再拉回來我們的教學,我們複習一下前面講過的。我們在「十年因緣」跟大家交流,老和尚是一個小時,我們一起探討了十幾個小時,因為每一段都是關鍵,我們假如忽略了哪一段哪一句,可能我們就會學偏掉了。師長老人家說,當時候李老師在講經的時候不准學生錄音,讓我們全神貫注聽講。你假如錄音了,回去還可以重聽,你有依賴,你心裡不夠專注,不夠專注也會變成習慣。現在疫情期間線上教學也是堪憂,大家都不專心,有時候還關上鏡頭夢夢周公、開開小差,變成習慣就麻煩了。我們看李老這些有道統傳承的,他在面對學生的時候都會看到最根本、最深的他心的狀態,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師長這裡講,我們的教學目的是教你開悟,你全神貫注聽,每一堂都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你的境界年年會提升,所以記的東西統統沒用。古來祖師大德教學的一套方法跟現代不一樣,現代這些方法幫助你記憶,記憶是什麼?幫助你分別、幫助你執著,你永遠不會開悟。
我也遇過記憶力非常好,確實記憶力好跟開智慧不是畫上等號。他記的東西,他沒有去力行,沒有解行相應,他的悟性也提升不上去。記憶特別好的人,愈記愈記,他慢心會起來,他會覺得別人不如他,一講到他記得特別清楚的一些東西,就開始在展現。
接著師長講,我聽李老師講《華嚴》,我只聽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下面我都能講。我們學的是這樣的學問,假如是用記憶來教學的,怎麼可能聽一卷《華嚴》就會講?《華嚴》有八十卷。老人家從一卷當中就掌握了整個原理原則,領納了。「因為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方法我也知道」,這都不是死記的東西,是領悟的東西,這是活的,「我在台中學的是這個」。「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講」,老和尚講經的心態我們體會到沒?他老人家能體會李炳南老師講的心態、心境,慕賢當慕其心。用什麼樣的方法善巧來講,這是活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這個沒有辦法教,不是教你一招你就記一招、教兩招你記兩招,不是這樣死記硬背的,必須長期跟隨老師,一堂課不缺,你慢慢在這個裡頭去體會、去琢磨。我們也要這樣來學《論語》,去體會孔子是怎麼存心,去琢磨孔子用的方法,你就把孔子的教學學來了。在這裡體會的心得,然後我們自己在講台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他每一句怎麼講,那是學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不能契大眾之機。
我相信現在念這段大家應該都還有印象吧?《村學究語》一開頭自審篇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我們的學習方式是不是正確,我們自己得要先審查自己的學習狀態,假如是死記硬背的,那得把這個轉過來,得轉成解行相應,得轉成用心領悟。
我跟企業界的朋友談到這裡,進一步就請教他們,因為他們學過稻盛和夫的企業哲學,我就請教他們,請問你們學稻盛和夫的哲學,他有教你具體怎麼操作的細節嗎?結果他們反饋回來的,什麼成功方程式,什麼六種精進,其實都不是具體的做法,都是原理原則,還有很重要的心境。所以老師也好,或者稻盛和夫也好,他們教學都會掌握要啟發人的悟性,不能把人的悟門給堵住了。「道而弗牽」,引導,不是拉著他,不是灌輸;「強而弗抑」,強,鼓勵他,不要否定他,不要壓制他。我們教學的人,現在講話沒有去否定學生就不容易。我們還沒學傳統文化以前,我們常用這種言語的話,有時候一不經意它就出來,甚至會有一點調侃諷刺的話、輕視的話,這對孩子的內心傷害很大。有老師翻著,「你看這文言文,這很難的,這條路不容易」,那意思好像提醒他你不行,學生聽了很難受。這都會造成孩子內心的障礙,因為他對老師是恭敬的,老師講這些話真的像一把利劍一樣就刺到他的心裡面去。
我最近就有遇到這樣的孩子,這就是一個機會點。什麼時候教孩子忍辱?大家不要覺得小孩還小,大人用情緒、用傷害的語言對他們的時候,他都會卡住的。大家去觀察一下,這孩子的笑容是保持還是愈來愈少?他心上慢慢有一件事、有兩件事、有三件事了,他也會情緒低落。跟孩子就交流到了,世間的事都不會離開因果兩個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個老師可能過去跟你的緣不是很好,但是他現在肯來做這件事非常難得,他能不去追求世間的名利。但是畢竟很可能有過去的緣,包含老師也不是從小學的,他也還在學的過程,讓孩子能釋懷、能包容。甚至於這個老師可能就是來給我們上一堂課,我以後對人,或者我以後教書絕對不犯這樣的錯。他的念一轉,本來卡在心上的會轉成一種願力。其實都是機會點,我們不能太不敏感,孩子笑容已經減到不是很笑得出來我們才問他,「怎麼了?」父母、老師時時能感受孩子的心,才能掌握他每天所發生的這些機會教育點。
剛剛跟大家說了,我們現在看著印祖編的《佛化兒童讀本》,我們讀的過程,我有身教嗎?我有言教嗎?我積累的故事夠不夠多?這一句有沒有變成我們家、我班上的班風?那就變成一種境教了。其實我們當老師的人二十四小時不夠用,沒有時間打妄想,身教、言教、境教我們都要全面提升,時間不夠用。也感謝當父母、當老師的這個責任,讓我們不會浪費時間,不會打妄想,讓我們每天都很精進、不懈怠,沒有這些境緣,我也很容易懈怠,這是講真話。
我們看第一個,「孝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我愛自身,應孝父母」。真的,我們身體一不舒服就牽動父母的心弦。像我們是常年在外,一打視頻,媽媽第一句話,「你怎麼瘦了?」你看我們的一點變化都牽動父母的心。真的不能在身體、在自己的家庭相處當中讓父母去擔心你,報恩都來不及,不能再讓老人家心不安了。「能不辱身,便是榮親」,德有傷貽親羞,這不能辱身,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第二,「友愛。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大家現在有沒有冒出哪一個故事來?趙孝、趙禮兩個兄弟爭死,是吧?這些故事可以跟同學們分享。你現在講古代的故事,可能現在的同學說那都過去了,還得準備一些現代的故事,最好是自己的故事。
記得當時在教學的時候一講說「老師以前」,那個學生眼睛就瞪很大了,他很喜歡聽老師的故事,跟老師有關係的。有一次學生聽我講完故事說,「老師你怎麼朋友那麼多?」因為我有時候「我有一個朋友怎麼樣、我有一個朋友怎麼樣……」自己假如真的有在落實友愛,怎麼可能你沒故事可以講?跟自己兄弟姐妹太多故事了。
第三,「敬師。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何能受益」。古代有個欒共子,他的國家危險,結果敵軍殺進來,敵軍的負責人就跟他說,你投降我就讓你當多大的官。他說「民生於三」,每個人就是因為有這三個角色才成就今天的生命,「事之如一」,就是誓死報效。哪三?父母生之;老師教之;君,他的國君給他俸祿,讓他安身、讓他安家,這個恩不能不報。跟這些敬師有關的故事,我們可以跟孩子來分享。
「四、擇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端賴乎茲。」這相關故事就很多,比方孟母三遷,這也是考慮環境、考慮朋友。人會受朋友的影響,包含動物都受環境的影響。在印度有一隻大象,牠的任務就是執行死刑,把人給踩死。牠住的地方剛好失火,牠沒地方住,就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住,結果那個移去的地方在佛寺旁邊,所以這隻大象每天就聽著暮鼓晨鐘,聽著出家人誦經這些音聲。過了一陣子把牠帶去執行死刑,牠不只沒有去踩這個人,還用舌頭舔這個人,牠的整個性情變得很溫和。所有的生命都會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要慎選環境、慎選朋友。
「五、布衣。衣取遮體,兼以禦寒。」我們再多念一次,說實在的,現在的學習要不厭其煩的重複,而且這個重複還不能讓對方覺得囉嗦,是在剛好有相關了,把它聯結進來,他一聽也很親切,「對對,老師你上次有講過」,加深他的印象。「惜福養廉。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綢緞不知道是多少個蠶繭才能夠織成這個衣服,蠶繭裡面都是小生命,所以寧可穿棉花做的衣服,不要因為自己要穿、要吃去傷了生命。
第六,「蔬食。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勿貪吃肉,吃了須還。還的時候,真個可憐」。殺生得不好的報,這個故事有一部書,《太上感應篇彙編》。這個資料很豐富,但是還要有現代的,有時候舉例子還要正面、反面,你哪個親戚朋友吃了素「三高」下來了,身體變健康了;吃肉吃太多了,最後身體不好,有這種對比的例子。
像《彙編》裡面有個媽媽,看到這些螞蟻昆蟲,她就用火都要把牠們燒死,都是一條命,很殘忍。後來她生孩子了,孩子還在襁褓當中才幾個月,她剛好出去房間一下,沒多久回來,看到孩子在床上變成一坨黑黑的,她就近一看,孩子被無數的螞蟻包起來咬死了,最後這個媽媽也發瘋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妳這樣殺害這些螞蟻,牠會記恨在心,一有機會牠會報仇。
動物是有靈性的!在古代有一個人,他在酒店工作,在釀酒,有些蒼蠅不小心進去就溺死了,他很慈悲,統統把這些蒼蠅都撈出來,救了牠們。後來他被人家誣告,判死刑,結果那個負責的官員就要判下去畫押了,要寫的時候很多蒼蠅都飛過來,讓這個官員沒有辦法寫。以前的官員懂因果,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緣故?趕緊徹底去調查,確實他被誣告的。他救蒼蠅的命,蒼蠅救他一命。這些故事都可以跟孩子們講,現在因果故事太重要。
印光祖師有說道:「現者國家危難」,印祖所處的那個時候也是業力很強,有戰爭,天災人禍很多,「已至千鈞一髮之際。余以為今日治國,須標本兼治。兼治之法,最莫善於念佛吃素,戒殺放生,而深明乎三世因果之理」。我們要把因果教育融進去教學裡面,其實我們講倫理道德都離不開因果,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倫理道德都是善,一定跟善相交感。「現在世界之劫運,吾人所受種種災難,皆是過去惡業所招,以致感受現在苦果」,所以這些惡業是過去的因所造成。「欲免苦果」,先要去掉苦因。過去已經種的苦因怎麼辦?「念佛懺悔,乃能消去」。所以不打妄想,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佛號盡量提起來,懺悔就重罪輕報。普賢菩薩懺悔業障力量很大的,彌天之罪一懺都能轉業果。大家有沒有看過以前造很多業,突然明白道理了懺悔痛哭,哭完之後整個人的氣質、臉色都不一樣?懺悔之力確實大。
「現在如不再種苦因,將來即能免受苦果。何謂苦因?貪瞋痴三毒是也。」我們教因果教育還要教到讓孩子知道,連這個念頭貪瞋痴都是苦因。相應的故事也要告訴他們,像安世高大師那個同學托缽不高興,發脾氣,墮到畜生道去了,這就是他的苦因。
「何謂善因?濟物利人是也」,就幫助別人。「若人人明達因果之理」,明白因果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害自無從起矣」。現在推廣因果教育是我們每一個老師的本分,也要盡力來做。濟物利人,種這個善因,善果多快?也讓孩子感覺到因果迅速。
有一套書《道德叢書》,師父上人印了不少。這一套書每個故事都短短的,差不多四五行就一個故事,有空多看看、多積累,都是真實的。比方成德曾經看過,順治五年,記得很清楚,應該是伊斯蘭教的叫哈九,他開餐館,有一個客人來吃飯走了,他的包袱忘了拿,裡面有五十金。結果他一看趕快叫兄弟哈七追上去,因為那是趕路的人。追追追剛好追到渡口,客人還沒上船,趕緊還給他,他失而復得很高興。突然這個河中船隻翻覆,很嚴重,他一看到,反正我這些錢失而復得,誰能救一人賞五十金。結果船隻就快速過去了,最後只救了一個人,就是哈九的兒子,剛好在那個船上。大家想一想,假如哈九沒有叫哈七還回去的話,他兒子就沒救了。古人很用心,都給我們記這些故事。
我們看第七,「惜字。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痴。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不懂道理,人跟禽獸就沒什麼差別了,甚至於有可能做出來還不如禽獸,烏鴉知道反哺,羔羊知道跪乳。這裡就有一個很著名的公案,宋朝賢相王曾,他為什麼叫曾?因為他的父親很恭敬字紙,這是聖人傳下來的教誨,在路上看到字紙,恭恭敬敬拿回去洗乾淨,然後把它化掉。有一天夢到孔子在他的夢中撫摸他的背,你這麼尊重聖賢留下來的經典,不過你年紀大了,我派曾子來做你的兒子。所以他父親就把兒子的名字取叫王曾,真的是一代賢相,德行非常好。這是正面的例子。
《太上感應篇彙編》也有提到負面的例子,有個讀書人要趕考,他可能忘了(忘了也是不夠恭敬),他自己的包袱裡面有《楞嚴經》,結果他拿來做枕頭,就不恭敬。後來考沒考上,高人指點他,你記不記得你曾經這樣睡覺,損了你的德,損了福。《金剛經》有說,若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要像有佛一樣的恭敬這些經典,因為經典是佛母,佛就是因為深入經藏他才成佛的。
第八,「惜穀。田中五穀,以養人民」,民以食為天,「愛惜五穀,即是善心。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穀獲福,殄穀遭殃」,暴殄天物就會有災禍。《彙編》確實理論得很清楚,事例又非常豐富,而且很多角度,古人這部書經歷了上千年這樣積累下來,每個朝代都有增補,能珍惜這一部書,那不知道是珍惜多少人的良苦用心。這裡有提到了,從來散棄五穀的人「多遭雷震之禍」,被雷打死。為什麼?因為民以食為天,你暴殄天物了會遭天譴。「輕之」,你輕視了五穀,這是褻瀆天,民以食為天。而且說實在的,這些五穀怎麼來的?天地滋養成的,你把天地滋養的東西都給它糟蹋掉,「其報甚重」。在古代天子都是春天的時候親自來帶動耕作。
「陳僖敏公鎰父」,他的父親「為人善厚」,有一次在廁所間見到鍋底飯,鍋底飯可能還有點硬,見到鍋底飯一塊,在廁所裡面撿回來洗乾淨吃,不糟蹋。夜裡就夢到神說了,你很好善如此,當得福報。沒多久他就有了子嗣,就生鎰。他的孩子官到了尚書,就是教育部長。結果他的兒子做到教育部長,就封他父親同樣的官職。他的父親就撿了一塊掉在廁所的飯,感得福報,他的孩子、他自己福報都那麼大。故事很多,大家可以慢慢去看。
第九,「惜陰。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已無,何敢懈惰。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為世作則」。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大家有沒有看過因為惜光陰得到好報,或者糟蹋光陰得到惡報的例子?有的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是teamwork,大家一起建立database,建立資料庫、建立故事檔案庫,有的話大家不要客氣。
財富、壽命都是屬於福報,把時間糟蹋掉了,其實也是把自己的福報糟蹋掉了。人其實沒有長命短命,就是福祿花完命就沒有了。錢財花得太凶了,最後祿盡人亡。時間都糟蹋掉了,到最後就短命。
在《彙編》當中有講到福田大分三種,福田心耕,「恩田」,報恩的心就有福報;「悲田」,悲憫慈愛眾生就有福報;再來是「敬田」,恭敬物品,恭敬生命,恭敬時間,這都是培福。
我們看第十,「仗義。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吃虧」。其實我們的孩子重義還是重利,最關鍵的還是父母的身教。這一點自己體會很深,父母,甚至於延伸到自己整個家族,從來沒有因為利產生過言語上的衝突,都是爭著付錢。這潛移默化也影響自己,所以自己人生過程當中有很多選擇義跟利的點,現在已經五十歲了,回頭看看,不止一二個點,都是義利的抉擇,那個抉擇只要選擇的是利,成德現在就不可能跟大家見面了,真的,那一抉擇人生的因緣方向就不一樣了。所以君子喻於義,我們得培養學生跟孩子成為君子,這個社會就有福。所以我們得問問自己,還有沒有計較、自私自利?還肯不肯吃虧?要學吃虧,不能去佔人家便宜,哪怕你佔了便宜,那是小人冤枉做小人。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