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十八集) 2022/6/11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48
成德法師:我們上個禮拜是端午節,這都算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慶,紀念戰國時期愛國的詩人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大臣,三閭大夫。成德記得當時候在廬江端午節,從住的大樓三樓下來都是豔陽天,但是走下來的時候臉上卻感覺有幾滴水,所以我印象很深,沒有烏雲,怎麼臉上從空中飄來幾滴水?當下自己是想這是忠臣淚,剛好是在端午節。其實感應是不可思議的,很可能是我們沒有留心,不然師長老人家講經的時候有說,一念遍虛空法界。就像夫子他一念傳承文化的使命,會感得多少古聖先王、天地神祇的加持?這可能不好算。所以孔子很有信心,「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有信心自己是要傳承這個道統的,任何人傷不了他,這一念心會有感應的。
就像我們拜《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我們在讀誦、我們在禮拜,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很相信諸佛如來同體大悲,我們很相信龍天護法的願力,這一念的招感不可思議。成德也有觀察,真正用心學習、用心承傳文化,同仁,甚至於是同學,他現在還在讀書,可是他在家裡的父母家人就很吉祥,都會遇到一些很好的善緣、法緣在護持他的父母修學。這都不是偶然的,他很用功在學習,要承傳文化,哪怕還沒有出來教學,常住三寶、龍天護法都護持他的父母家人。相信一定有龍天護法發願,他們應該都很仗義,你只要一心為正法、為眾生,那你的家不要有後顧之憂,我們會護持。其實不要說龍天護法,很講道義的親戚朋友都會這麼做,更何況這些有願力的佛菩薩、龍天護法。這個感應我們要用心就能感覺到了。
就像我們一起學習印祖《天下太平之根本》,我們是希望能利益到下一代、利益到天下。我們要學老祖宗的教誨,從哪裡先學?跟他們的心量要相應,這是學習首先最重要的關鍵,慕賢當慕其心。師長老人家在講經當中,成德也是多次提到,學佛首先擴寬心量。我們佛門每一天迴向,迴向就是要擴寬心量,「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心量都是廣大的;「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都是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個心量隨文入觀就打開來了。除非我們有口無心,變成形式了,不然這些迴向文我們隨文入觀都有莫大的受用。
我們首先要跟祖先的心量相應,心不夠相應,可能聽他們的話都會聽錯,甚至誤會。近代這個可嚴重了,把孔子誤會得太離譜了,俗話講「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們不要覺得這一百多年來太誇張、太偏了,我們說到這些人義憤填膺,很生氣,這些人過河拆橋太誇張了。這是歷史,歷史更重要的是一面鏡子,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矣。我們沒有引以為戒的話,很可能我們會跟他犯同樣的錯,然後我們幹的事可能我們後面的人會說,這個某某人也太誇張了。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心態重要,學歷史也要用這個心態,那就會從中見人惡即內省,不容易看待以前的人、看待古人只是用一種指責的心態。其實指責當中就有著相,就有對立。嫉惡如仇,這個人的性情是有義在,但是也有執著點,心地不容易清淨,所以連嫉惡如仇也要調整。清淨心重要!清淨心是真心,心不清淨用的就是妄心。妄心除了自己生煩惱之外,還有可能會跟人對立。嫉惡如仇就對立起來了,甚至於忍不住要罵他幾句。「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假如對方也心狠手辣就麻煩了,就惹來這些逆境惡緣。
歷史當中有一個名臣郭子儀,他好像有八個兒子、七個女兒。現在有一點點年紀,記憶力確實沒有以前好,但是也不會因為這樣太難過,因為難過也是煩惱。聖狂之分在乎一念,不能讓煩惱做主。
弘一大師《晚晴集》,這是祖師的慈悲,在《大藏經》跟祖師教誨當中選了一百句。這個活假如讓我幹,我鐵定得憂鬱症,選不來,舉棋不定。這個沒有入境界我看是選不了,就像《群書治要》,沒有魏徵、褚遂良、虞世南這些大臣我看也幹不了。
弘一大師《晚晴集》,其實他們都已經看到我們未來的情況。我們留心去觀察,弘一大師他留的東西都是為我們現在這個忙碌的時代,替我們設想,我們哪還有那麼多時間閱藏,《大藏經》給它看一遍?沒幾個人有這個因緣福報,祖師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給我們選了。夏蓮居老居士《淨修捷要》,最簡捷,但是所有重點重要的又沒漏掉,這真實智慧才做得到。包含我們學這個《天下太平之根本》,好多印祖提醒的,他都已經洞察到我們未來的教育現況、生活情況。所以他老人家有願,「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要歸於淨土,假如家裡的事處理得一團糟,他每天都在這些煩惱當中,他怎麼歸於淨土?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佛是覺的意思,在哪裡覺?在每個念頭要覺,在每個應對進退要覺,在面對家庭輕重緩急要覺。他輕重緩急不知道,他會下錯決策、抉擇,最後他要承擔後果。佛法是覺,不能離開倫常、人與人的關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離佛法行世法,不廢世法證佛法,沒有廢世間的五倫八德,就在五倫八德當中證無上菩提。
我們看印祖有一篇教導,好多淨宗團隊都把它印出來,甚至都有裱褙,相信大家不少都讀過。「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倫常關係,對上要敬,對下要和。家庭的三種倫常是這樣,朋友、君臣關係不也是這樣嗎?「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大家不要看這麼樸實的言語,都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上敬下和」,六和敬,家庭要這麼修,團體也要這麼修;「忍人所不能忍」,六度忍辱行;「行人所不能行」,也是忍辱,也是廣修供養。現在生活不容易,我又把工作做好,又能把下一代教育好,夫妻又和樂,很多人在這些問題上都很困擾,看到你很羨慕,就來請教了,所以行人所不能行可以廣修供養。
我們看《五種遺規》,這寶典,師長曾經說,跟《群書治要》放在天平上一樣重。真的《五種遺規》重要,都是根本,《養正遺規》是根本,《教女遺規》更根本,比《養正》還根本。我們從印祖的教誨裡面看到了,賢人從哪裡來?從賢母來的,賢母又從善教女兒才能來。《五種遺規》蒐集的教誨非常周詳,陳弘謀先生蒐集的。他可是封疆大吏,他管兩個省,走過十幾個省,他的工作責任有多重,他還能擠出時間把這些寶典編出來。我們看著這些古聖先賢,不好意思說我沒時間,「縱去遠,以漸躋」,要向他們學習。
今天好像講了《弟子規》好幾句,因為我們接下來要一起交流三根。不是說三根要打開來了才開始講,三根在哪?在生活的點滴當中。
佛是覺,講到最細處就是在起心動念處要覺。弘一大師他的《晚晴集》第一句:「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我們用煩惱了,失去我們的真心,這就是不自愛,要懺悔自己,不能糟蹋自己,即當懺悔。孟子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儒家的學問克己復禮,孔子教顏回的,功夫都是下在克念作聖。用我們佛家來講,《華嚴經》講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一煩惱做主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變成魔業。菩提心、真心是修行的主帥。師長教給我們的心法,把菩提心延伸成五心讓我們去體會,我們不可須臾離了這五心,真誠、清淨。所以剛剛說嫉惡如仇,這個心就不清淨了。功夫都要下在只要違背這五心,趕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阿彌陀佛。
剛剛跟大家說感應是不思議,印祖真的願力弘深,攝受我們去作佛,洞察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所以講了很多有關敦倫盡分的教誨,尤其怎麼教女兒講得可細了。所以我們上一次跟大家交流到「家庭之教,母教最要」,第五個大項。最近也有機會接觸一些同修,修學的時間超過二十年都有,甚至於可以輔導人家學大乘經典,我想可能我們遇到,「哇,連空性都能講」,那對他可能都是讚歎,可是家庭不少煩惱,出現重大挑戰。所以我們再來看看印祖這些教誨,重要!不扎五倫八德的根基,不從倫常下手,自己真的能夠受用嗎?眼前的問題解決不了。所以師長為什麼讓我們扎三根?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四書五經、十三經是枝葉花果,《弟子規》是根本;《華嚴》、《法華》、《楞嚴經》是枝葉花果,《十善業道經》是根本。捨根本而求花果,不亦愚乎?我們自己從大自然去感受一下,我們捨了根本要去求花果,不可能求得到。
台灣有一位高僧往生極樂世界了,他荼毗舍利子好多,幾百上千,真正有功夫,懺雲法師的弟子圓因法師。他在修行過程有時候會寫下一些法語,叫《茅蓬札記》,我們極樂寺也有流通。我們發覺法師寫下來的都是黃念祖老居士說什麼、李炳南老居士說什麼,這給我們這個時代省思,這個時代都是「我講的話、創新」。真有功夫的都是跟孔子一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現在都是標新立異,為什麼?好名,就覺得好像別人都沒講過我講過,我講的跟人家不一樣,好像顯得他厲害。常常要顯一下自己,這都是名利心沒去掉。當然這也是《弟子規》還沒有學得深入,「對尊長,勿見能」。這個心境跟述而不作還是有關係的,因為真正入境界的人他感受到什麼?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說盡了,他多麼希望後世甚至當前的人能夠珍惜聖賢佛菩薩的教誨,所以他一再的以聖賢佛菩薩的教誨來勸勉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珍惜,我們懂得珍惜了,那是幾千年的智慧。假如太強調自己,雖然自己的名氣很大,我的什麼什麼語錄,我們的名氣是會變的,是很短暫的,面對過去今生跟我們有緣的眾生,我們應該讓他們接上的是五千年的智慧。
而且佛還交代「四依法」,「依法不依人」。經典是佛母,所以真正入境界的人是讓我們更信任經典、更恭敬經典。《金剛經》還教導我們:「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經典這麼恭敬,持誦必有感應、必有悟處。當然成德這麼講,大家不要打開經書,今天一定要念出感應、感悟出來,這樣就太刻意了。「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了凡四訓》這句也很重要。應無所住,有求我今天非得念出一個感悟出來不可就有住了,清淨心、恭敬心、真心去讀誦,有感悟就是很自然的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真心。
我們今天沒有帶個人的利益,一心為公,這就是應無所住。假如我們有夾雜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就沒有應無所住了。所以在眼前的境緣保持清淨心,叫應無所住。不管我們現在這個境緣是家庭還是學校、工作的環境,一定要保持清淨心。比方說家庭裡面出現挑戰、摩擦,家裡人住在一起,三百六十五天,哪有說哪一天不稍微走路互相撞到,不可能的。發生了那麼多事情,哪件事意見不合了,會不會摩擦?在所難免。可是假如我們的心裡面已經對某個家人有看法、有成見,遇到事可難應無所住,遇到事就借題發揮了,翻舊帳。所以什麼時候把《金剛經》用上?right now,當下。修行不能功夫用在安住當下,學佛入不了門。不二法門,不二,經典在哪?就是在現前的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才是不二。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傳統文化也是。
大乘佛法其實就是教我們恢復真心,《金剛經》也是一樣,我們應無所住,對任何家人不要有成見,都相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也是禮敬諸佛,跟家人相處就是普賢行,哪怕他現在因為一件事非常的強勢過來了,我們怎麼樣?恆順眾生。比方說夫妻之間,先生一強勢,這個太太說誰怕誰,烏龜還怕鐵錘。你看兩個人都強,怎麼樣?兩個都傷了,比較強勢那個人看起來佔了上風,保證他傷肝,暴怒傷肝;那個被壓下去的人很鬱悶,但是他在伺機而動,我再找到機會得給你壓回來。家庭不是打仗的地方,家庭也不是說理的地方,家庭是講情、講恩義的地方。講理就互相在那裡論理指責了,各相責,天翻地覆;講情就互相疼。講情義,我要補一個情義,不然可能一聽了,「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我還要再補一個字比較好,不然就有人因我而生煩惱。
這個情我們不能一下子就跳到出世間的情覺,修行是有次第的,你跳那麼高,沒有基礎,那個高也是名詞術語而已。可以給人家講空性,最後家庭問題都處理不了,為什麼?因為沒有情義,講的理那麼高,全家人沒有一個愛聽的。所以世間比較低的叫情欲,他有控制,他有佔有,這是輪迴的凡夫。但世間有聖賢君子,他講情義,他可以為家族、他可以為國家奉獻。黃念祖老居士說無情不能修道,沒有情義修不了。人不盡情義,可是你還有很多本分,你都不去盡,最後你都要承擔。你可以跟人家講大乘佛法,可是你孩子不用心教,最後他會不會有果相出現?就像台灣也有出現,我記得那時候都是代表佛教做善事,最後新聞報出來兒子犯罪了,在警察局,最後他也暫時不敢再出來,因為造成社會大眾的輿論。
《了凡四訓》真的理論得很透,讓我們分辨什麼是善,從十六個角度來論。從一開始「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是有非」,什麼是善,什麼非善。在論這裡的時候後面結論,「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我們看現在在佛門做善事,結果孩子沒用心教,這個事情一出來流弊就出來了,學佛怎麼學成這樣,那不能學了。社會大眾不了解,看到我們這個樣子,對他們有負面影響,那影響整個社會了。所以有同修就講到了,他們有一些新加入學佛的家庭,加入一看這些學了五年、學了十年,甚至學二十年的,家庭都有嚴重的問題,最後他們都退出了,不敢學了,因為人家沒學家庭比較和樂,心裡想說你們學了之後變成這樣,那我不敢學了。
印祖的智慧真的是給我們這個時代敲響警鐘,我們可不能覺得我皈依了,我是佛弟子了,我就是在為佛門做貢獻。要表好法才能貢獻,表不好的法有可能造成負面效應。「而生其心」,我們應無所住要心清淨。清淨心是定,我們求菩提道要先求清淨心,先求根本智,再求後得智,這個次第不能亂,這也是善財童子的表法。佛門這些表法可不能含糊過去,包含經典裡面那個句子有根有本,這都不能滑過去。「小人行險以徼幸」,僥倖心態一產生就偷心,把真心給偷走了。面對師長教誨,這句再說吧,開始在挑了,這都是偷心。對老師是恭敬心,老實、聽話、真幹;有夾雜自己的意思進去,就很可能不是跟師長學,跟自己的想法在走。念頭很細微,我們要慎之又慎。
善財童子表法,先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佛講了二十二年。般若講什麼?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講我們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我們有了清淨心、有了根本智,接觸一切人事物生智慧,後得智。可是假如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每天接觸很多人事物會產生煩惱,甚至產生成見。我們也見過年輕人,他畢竟修學還沒到根本智,到道場去了遇到不少長輩,每個人跟他講的角度說法都不一樣,他會聽成什麼樣子?會聽亂。甚至於可能這些長輩都也還在修行,還是會有脾氣,煩惱現前,可能他愈參,麻煩了,怎麼長輩是這樣?剛學佛的人看到老修會退心,年輕人看到長輩修的情況也會退心。所以護念一個孩子、護念一個初學人的清淨心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師長說,我們中華民族歷代做人家長輩的人都有一個共識,在孩子面前不能給他不好的影響,不然他那麼小就已經被誤導,就麻煩了。
我們每一個情緒都會影響小孩的,這是必然。我們現在看十幾歲的孩子,甚至於成德所接觸到的二十歲上下的,也都有不少有情緒障礙,很容易就陷到消極低谷。諸位同道,大家想一想,你看剛出生一二歲、二三歲的孩子,你有看過他心情很沮喪的嗎?你有看過這樣的小孩嗎?說我今天去看一個孩子,三個月大心情很沮喪,沒有吧?他怎麼現在過了十幾年變成很容易消極沮喪?他的情緒受誰影響?我們甚至於有看到,這個孩子先天有缺陷,可是他的父母很積極樂觀,很用心培養他,這樣的孩子也沒有造成人格上的缺陷,也不會對人生消極,他也不會沉淪,甚至於他還可以激勵他人,這都跟他父母給予他的這種心態、能量,正能量有關。
之前跟大家舉個例子,媽媽起個念頭都影響胎兒,起個念頭考慮要把這個孩子打掉,孩子二十幾年之後這個種子起現行,都想媽媽不要我了。你說一個念頭都會影響胎兒,我們發個脾氣過去孩子不受我們影響,那不可能的。
成德跟大家分享、交流《天下太平之根本》,愈講愈感恩自己的母親,我沒見過我母親發脾氣,一次也沒有。但是成德觀察,八十幾歲在台灣的婦女很少發脾氣的。諸位同修,你們的父母應該差不多這個年齡的不少,大家也可以觀察觀察。觀察到什麼?觀察到文化的力量。在他們那個年齡有的還不識字,甚至於小學畢業而已,你看他們對家庭那種責任感,上有老下有小,一肩扛起,無怨無悔。所以孩子都孝順,為什麼?佩服母親,父子有親終身保持。
我們這一二代人學佛的情況,跟師長那一代不能比。我們都不是從小學的,對於祖師這些叮嚀不能忽略掉了,不然我們很想為佛門貢獻,結果變成表錯法了,給人家負面影響,這也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我們剛剛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師長有一個開示,什麼是佛法?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鏈接再發上去給大家,講得太精闢了。我們聽完,雖然短短十分鐘的開示,真正要把它做到位還要下大功夫。清淨心重要,戒定重要,理有頓悟,事要漸修。清淨心既然這麼重要,那我現在要習定。黃念祖老居士說「定須習」,要練習的。我很想有定功,一想就有定功,不可能的,得要下功夫。《弟子規》就是習定,「步從容,立端正」,步從容。「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小兒語》也是習定。什麼時候習定?講話的時候習定,「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講話很快不去改,一講話自己的心就容易急,一急我們去做的事說能做好比較困難。《格言別錄》說:「急躁則先自處不暇」,我們心一急躁了,自己顧自己都顧不好了,都慌起來了。自處不暇,焉能治事?我們自己顧自己都顧不好了,還能去把事處理好?
我當時候看到《小兒語》第一句,真的有點流冷汗,第一句自己都沒有做好,「一切言動,都要安詳」,難怪每一天還有很多差錯,「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怎麼習定?在一切言動當中提醒自己不能慌,提醒自己阿彌陀佛。「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這樣才能修清淨心,要練習。讀誦經典,把一切妄念放下就是修清淨心。拜佛,身動心不動,心還是在念佛,拜的速度跟放的念佛機還很相應,拜的過程也是習定。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在談話談著談著有點情緒上來了,阿彌陀佛,這都是在習定,歷事練心。總不能每一次都是「哎呀,我不想生氣,可是還是忍不住了」。總不能每次都打敗仗,總不能每次都退,又往後退,總得有時候要打打勝仗。
師長勸我們放下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就是修清淨心,應無所住。處理家庭問題,對家裡人不能產生成見,心裡不能放他們的過失,不然我們就很難以清淨心、恭敬心去跟他們互動。所以看起來是在處理事,事實上是在練心地功夫。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
我們有同修最近家庭出現人事的挑戰,他記住師長老人家說「學佛就是用真心」,他記住這句,提醒自己不能有情緒,因為一件事一發生全家人都在其中,每一個人你都要去護念,不然他在這一件事當中可能產生人與人的怨恨,產生煩惱了。但是我們能自己不被境界轉,又能去護念每一個家人,可能全家人都在這件事當中成長了。是墮落還是成長完全在我們的念頭,我念頭理智,全家人成長,因為全家人是自己的依報,隨著正報轉。
師長勉勵我們落實《妄盡還源觀》菩薩四德,隨緣,家裡面出現衝突也是緣。隨緣,沒有說這個緣是善緣,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包含在隨緣裡面。妙用,妙在哪?妙在用真心,妙在不被境界所轉,沒有意氣用事,沒有感情用事,這就妙得起來。那這一件事就是菩薩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隨緣妙用。但是前提是什麼?要有身教,威儀住持有則德,你平常家裡人就挺佩服你了。所以身教要在言教前面,柔和質直攝生德就是言教。
而家裡面發生事情,處理起來不簡單,為什麼?大家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思想跟言行怎麼形成的?少說十幾年,多的話更多了,三十幾,四十幾,五十幾,甚至有七十幾、八十幾的。要讓這些思想觀念言行轉變,一天就轉了?兩天都轉了?所以有時候處理家裡的事,小孩比較好處理,大人比較難處理。為什麼說普代眾生受苦德?往往處理事要很有耐性,不只不能跟成年人情緒在那裡牴觸。我們很容易產生這種牴觸的心,「他都四十幾歲了,他還學佛!」我們心裡就堵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跟別人沒關係,自己的心動了。動在哪?動在要求人。所以處理家裡的事要妙得起來,要不要要道、不要要情。要就是要求了,要道是什麼?要求別人要行道。「他也學佛,他怎麼沒有做到?」一有這樣的心念就傲慢,就會指責。我們得把自己的心念護好,家庭才會跟著好,依報隨著正報轉。古人很懂人情事理,我們要要求別人,我們首先要要求自己。
諸位台灣的同修,我們以前看過一個廣告:要刮別人的鬍子,先把自己的刮乾淨。我不是賣刮鬍刀,大家不要誤會。我們以前看過的廣告,我們假如用佛法來看也是有點味道的。這個廣告假如用四書的句子,《大學》說了: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我有這個優點,我才好去帶動別人;我沒有這個缺點,我才好去護念人家改過。假如我們在要求別人,「你這樣做不對,你不能發脾氣」,要道了,要人家行道。可是假如我們的脾氣也有,人家馬上心裡就不服氣了,「你脾氣也很大你還講我?」甚至於比較不客氣的就直接頂回去了,「你自己都這樣你還講我?」諸位同修,我們假如聽到自己的家人朋友頂我們這一句,我們當下要怎麼樣?當下要生慚愧心,人家不服氣是自己做得不好,可不能惱羞成怒,那就一把火把自己的功德都燒掉了。師長講經的時候說,我們有多少功德?想一想上一次發脾氣是什麼時候,假如是昨天,那只有今天的功德,昨天已經自己放一把火燒掉了。
不要要道;不要要情,這個有味道了,就是你付出不能放在心上。付出一放在心上就希望人家讚歎幾句,或者要人家回報一下,所以人家沒什麼反應就生悶氣,我做那麼多你沒看到嗎?我付出那麼多你都不能表示一下嗎?所以付出有放心上,我們也很容易起要求的心。所以忠恕之道,嚴以律己,要求自己什麼?往三輪體空努力,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沒有付出留在心上的這個意念,做完,應該做的,沒放在心上。為什麼母親的愛讓我們終身難忘?因為她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我們就很希望能夠多回報母親。
祖師指導我們都是從根本修,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念佛處事都要用第一念,第一念就是真心。教得很仔細,指導我們:「處事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已過勿留滯」,不要把家人、朋友、同事的事都放在心上,事已過勿留滯,「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來不要緊張、不要擔憂,「坦坦蕩蕩,鑑空衡平」。在哪裡修真心?在處理事情當中。提醒我們在處理事的時候不能有這些心念,不能計較人我,在那裡互相指責,不要,不能計較人我;不能瞻顧得失,做事不要有得失心;不能激於意氣,不能意氣用事;不能牽於感情。只要有這些心念,就落入分別執著煩惱當中,就是第二念,不是第一念,第一念是用真心。我們一開始講到慕賢當慕其心,我們效法這些過來人怎麼用第一念、怎麼用真心。這些教誨不容易說出來,他要入境界他才說得出來,我們有福氣聽到了,我們肯依教奉行,少走很多彎路。
師長說學佛首先擴寬心量,我們就要從這些首先的教導去做。這一句首先擴寬心量,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這句話一聽到了馬上反觀自省,我心量夠不夠大?還有哪個人、哪件事我不能包容?這些功夫師長幫不上忙,這得我們自己去下功夫。他老人家給我們表演的,普天之下沒有怨恨的人,沒有不愛的人,沒有不能包容的人,沒有不能寬恕的人。我們學老祖宗的五千年文化,首先要跟他們的心相應;跟師長修學,首先也要跟他老人家的心相應。以師志為己志,他的教導我們才不會聽偏。
我們也要一起來深入四書,《大學》講:「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代表我們老祖先他學道的目的是什麼?明明德於天下,他的心量都把天下放在心上的。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印祖《天下太平之根本》,怎麼學?要胸懷天下來學,就會感覺印祖這些話很親切。假如我們不先擴寬心量,可能看到印祖的話覺得不是很舒服,怎麼這個也要求我、那個也要求我?
師長講到的應無所住是在一切境緣保持清淨心,而生其心是我們能依教奉行,讓人對於佛法產生信心、產生願心,這叫而生其心。這個而生其心產生什麼效果?為人演說的效果。所以而生其心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一生心自他受用。我們生起真心,自己境界就慢慢往上提升了;這個真心又為人演說,正己化人。所以大學之道在哪裡?就在我們的一念心念當中,它就能產生這樣的效果。
王老師她也是很多年前看過印祖這些教誨,特別難得她能歡喜接受,進而辭掉工作。當然這個辭大家不要從相上學,不然到時候大家一衝動,最後造成家庭革命,成德就罪過罪過了。王老師她夫妻都有建立共識,見和同解在先,不能太衝動。我們先來請她分享一下,我們接下來再看,這是現代版,有人照著這個來做,我們聽了就更有味道。來我們掌聲歡迎。
王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學長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問這樣的音量可以嗎?
成德法師:可以。
王老師:可以,好。首先很感恩法師讓弟子報告這幾堂課學習《天下太平之根本》的學習心得。弟子其實學習傳統文化的時間並沒有很長,在學生時代學的是生物化學,畢業後在一家生技公司從事西藥研發的工作。不是本科生,本身文學底子也沒有很深厚,平時有聽經,但是聽得也沒有很多,但是會盡量把所聽到的教誨,學到的就盡量把它落實在生活中,也會常常提醒自己要做到老法師常常講的老實、聽話和真幹。
大概在八年前,弟子因為聽老法師講經,進而就閱讀印祖的《天下太平之根本》這本書,看了之後就深受感動,還有也覺得很震撼,因為大大顛覆了弟子原本的價值觀。書中提到說:「女子相夫教子之權,實不亞於男子行政治民之道」,治國平天下之權女子居然操了一大半。當弟子看到這個時候,當然就是覺得跟以前所知道的價值觀很不一樣。那時候正值弟子的育嬰假即將要期滿,那時候心裡除了一方面放不下孩子,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要考慮到家裡的經濟狀況。因為那時候弟子的薪水其實是比先生還要高的,如果因為照顧孩子把工作辭掉,只靠先生的一份薪水,可能生活會比較辛苦,弟子那時候就陷入到底要選擇家庭還是要工作,就陷入兩難的抉擇當中。弟子就把這本書反覆的看了好幾回之後,然後就跟先生商量,商量之後就毅然決然的把工作辭掉,然後在家相夫教子。
這幾週來法師開始上這本書的內容,弟子也重新回去溫習這本書,溫習之後也體會得更深入,也回想起從小到大的一些遇到的境緣或者遇到的一些人。也很感謝小時候的一些境緣,也因為小時候的這些境緣,所以讓弟子在重新溫習之後,對於《天下太平之根本》這本書的內容就覺得更深信不疑,也提醒自己要好好落實。
弟子小時候是生長在彰化的鄉下,父母親工作都很忙。父親在外地工作,久久才回來一次,母親她也很辛勤的工作,一手就拉拔弟子還有三個妹妹們長大。平常父母親都沒有空陪伴我們,但是母親有空的時候就會帶著我們回外婆家。外婆她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每次回去外婆就會教弟子念佛號或者是觀世音菩薩名號,或者是六字大明咒,而且她也會常常拉著弟子的手,然後在手心上面寫字。其實弟子那時候還小,也不曉得外婆有什麼用意,就是乖乖的聽。只記得外婆會用台語常常跟弟子說,「要常常念佛,佛菩薩會保佑妳念好冊」,就是讀好書,「然後會保庇妳平安,共妳開智慧」,就會保佑妳平安,幫妳開智慧。每次回家之前外婆也會叮嚀弟子說,回家要記得常常念。
後來長大之後,弟子懷孕的時候其實那時候還不懂得胎教,但是聽說念《普門品》對胎兒很好,所以弟子就老實的每天下班回家後就念一部《普門品》,也會常常在家裡供奉的觀世音菩薩面前祈求菩薩保佑肚子裡的寶寶平安、健康、有福慧。到了懷第四胎小兒子的時候,因為家裡已經有三個孩子要照顧,就比較忙碌,所以說一天就只念幾遍《心經》,有時間才會念。這一路走來弟子就深深覺得有佛菩薩的幫忙,因為這幾個孩子都是身體健康,然後到現在性情還是都很溫和,從小就很少哭鬧,從小也都很愛笑。弟子會覺得,弟子在懷孕的時候並不懂得胎教,那時候的起心動念,還有一些言行舉止,也沒有像印祖講的要時時保持著正念,還是會有貪瞋痴慢疑跟是非人我。所以弟子想,將來如果真的有母親完全按照印祖的話好好做好胎教,然後教育好孩子,孩子將來必定就是會成聖成賢。
另外弟子還會想到以前小時候外婆也常常教弟子要愛護生物的一些事情的例子。譬如說外婆警告,跟弟子說絕對不能夠去釣魚,因為魚叉是刺穿魚的喉嚨,雖然魚不會馬上死,但是牠會很痛。外婆一直跟弟子講,弟子就很有印象,對釣魚就沒有好感,自然而然也不會去釣魚。在三四年級的時候,外婆就會比較常帶弟子到寺院去,那時候外婆就參加法會,弟子就在寺院裡面四處走動,看著大人們做事,然後偶爾也會幫一些很簡單的工作。記得有一次就跟外婆在寺院裡面掛單,晚上師父就問弟子,如果有蚊子要咬妳、要叮妳,那妳要怎麼辦?弟子那時候就笑著不回答,因為在家裡面大家都是直接這樣「啪」,然後就打掉蚊子。這時候師父他就笑著說,我們可以輕輕的把牠揮掉,要不然就把牠吹走。如果晚上蚊子牠嗡嗡的聲音吵得妳沒辦法睡覺,妳就可以看蚊子在哪裡,然後把雙手拱起來,就像這個樣子,就先把蚊子困在裡面,然後再把蚊子送到戶外去。弟子聽師父講的這一席話,還有看了師父表演的動作,然後就覺得很稀奇。因為以前外婆可能講過,但是沒有印到弟子的心裡面,聽到師父這樣講又這種表演,所以弟子就印象很深刻,就覺得很稀奇,原來連小小的蚊蟲螞蟻都要愛護。這種習慣就會一直保持到現在,如果現在家裡面不小心跑進一些小昆蟲,孩子們他們就會用我們所謂的「蟲蟲杯」把那個小昆蟲送到戶外去。
那時候師父也有跟弟子結緣一本有圖片的《地藏菩薩本願經淺譯》(就是這一本,三十年前的),裡面畫有很多幅這種有關地獄景象的圖片。那時候因為弟子還很小,基本上也才可能十歲左右,看完這本書之後就心生敬畏。特別是看了「觀眾生業緣品第三」,還有「地獄名號品第五」,看了之後就覺得地獄好可怕,那時候就會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特別的注意。但是這種注意大概就是在鄉下時候是這樣,後來弟子國中的時候就全家搬來台北,弟子就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課業學習還有考試上,漸漸的這種因果輪迴地獄的事情就在弟子心中被打上問號,因為都忙於課業,就算以前看過,慢慢的就沒有去想,也就被弟子打上問號了。直到皈依、受五戒之前,弟子回想起來其實自己好像也造了不少惡業,就是一些小的或心念、意念上,基本上算起來可能都是不好的意念。所以說當弟子看到印祖的書中有提到「長洲彭家……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鑑」這段文章的時候,弟子就提醒自己要好好效法。現在弟子也會每天帶著孩子輪流齊讀《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還有《陰騭文》,還有《常禮舉要》,每天也會講解一二句經文,也會講因果故事跟一些德育故事,孩子們他們也會分享他們所看到的或者是聽到的故事。弟子是因為孩子才開始學習傳統文化的,有時候境界現前難免也會有一些貪瞋痴慢疑,透過講解,弟子可以給自我警惕,同時也可以跟著孩子們一起學習。
再來,弟子覺得潛移默化也很重要。因為弟子的先生他在平常走路或者開車的時候,看到路上有路殺,路殺就是路上被車輛撞死的動物。弟子的先生看到有路殺常常就會停下來,然後拿乾淨的塑膠袋把動物的屍體撿起來,然後再放到合適的地方放好。不久前弟子帶著孩子去戶外做運動,孩子們就看到路旁有躺著一隻老鼠,小兒子就看這隻老鼠牠沒有什麼生命的跡象,就用他手上拿的那一支玩沙的小鏟子,還用一些樹枝,把老鼠放到草堆裡面去,避免被車輛碾壓。弟子看到這個情形,基本上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還滿訝異,也覺得很欣慰。因為這隻老鼠基本上還不小隻,如果是弟子看到的話,還不敢去把牠運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但是小兒子他就不怕來往的路人投注的眼光,他就很專心蹲下來。其實那時候有人停紅綠燈的話就會特別停下來看,這群人在做什麼?小朋友就沒有害怕大人一直投注的眼光,就在那邊專心的把老鼠放到安全的地方後,之後我們再一起做三皈依。從這邊弟子就深深覺得,父母親的一舉一動還有所有的言行舉止基本上都會潛移默化給孩子,所以我們就要對我們的言行舉止特別的謹慎。
再來,弟子的夫家他們都比較節儉,因為公公是外省人,民國三十八年的時候就跟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一個人生活是很不容易的。後來在四十五歲那一年跟婆婆結婚,兩個人白手起家,生活他們還是要比較刻苦、比較節儉。弟子的先生在畢業之後,應該在國中畢業之後就開始半工半讀。弟子也因為小時候生活比較困苦一點,還有長輩的教導,所以無形中也養成比較節儉的習慣。記得孩子小時候弟子帶孩子們去便利商店,我們通常就是弟子繳費,繳一些水電費之類的費用。到賣場去,我們只買所需要的東西。難免孩子會有想要買的玩具或者是零食,大部分時候當然是被弟子拒絕,就很婉轉的拒絕,當然也會講說拒絕的原因是什麼。偶爾買給孩子他們想要的東西,孩子們就會特別高興。現在最近帶著孩子們出門購物,比較大的哥哥姐姐他們就會說:「如果東西的品質差不多,那我買便宜的就好,買東西之前就要先想想看這個東西值不值得買。」弟子聽到這樣的話其實覺得還滿欣慰的,可能孩子從小就在耳濡目染之下,因為爺爺奶奶真的很節省,這樣全家人都比較節省的狀況下,孩子也知道怎麼用錢對他們是比較好的。
再來,弟子大概講一下我們教育孩子的一些小細節。或許有人會好奇說,弟子辭職後,只靠先生一份薪水,我們全家人怎麼過活?弟子現在就來分享。的確前面幾年我們是比較辛苦,但是溫飽大致上不太會有問題,因為第一每個孩子從一出生就喝母奶,到十個月大,之後就接副食品,一歲之後就喝自己打的豆漿或者是燕麥奶,所以我們可以省下一筆很昂貴的嬰兒奶粉錢的費用;第二個,孩子身上所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接收親朋好友的二手衣,所以我們也不用花很多錢去買小朋友衣服,因為基本上孩子的衣服也都挺貴的;第三,因為先生吃素,所以弟子就不買肉,家裡也不煮葷食,因為蔬菜會比肉還便宜,弟子也會盡量挑便宜的蔬菜去買。所以我們就盡可能的壓低基本的生活開銷,但是如果遇到比較奢侈的吃喝玩樂,那就會比較難,的確會比較難,次數就會比較少。
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弟子也會想,自己身邊沒有錢,以後怎麼辦?心裡還是會有這種擔憂,雖然已經聽經了,也看了印祖的書,自己心裡還是會有擔憂的。弟子其實那時候有一段時間就特別早起,早起就誦一部《無量壽經》,就持續了幾個月,帶孩子去爬山健行的時候就聽老法師講經,漸漸的一段時間之後,心就比較不浮躁,也比較不會胡思亂想。當後來聽經聽到老法師說財布施得財富的時候,弟子就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樣,然後就趕快跟先生分享老法師的法語,先生聽了之後也很努力的照做,除了慢慢修正他自己的習氣之外,每個月就會先撥十分之一的薪水來做布施。有時候月底他也沒有錢了,因為該用的支出也都先撥出去,有時候月底他沒有錢,然後他又沒有帶便當的時候,他就會只吃白吐司來果腹。當然這是他事後才跟弟子講,要不然弟子一定就會很勤勞的幫他準備便當。
後來持續聽老法師講經,又在聽到老法師說,義工的護持工作具足了法布施、財布施以及無畏布施三種布施,那是實現幸福美滿人生的大好機會,弟子聽到這個之後就躍躍欲試,就很想要到道場去當義工。但是那時候孩子的確還小,先生的工作又忙,所以說弟子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在半年後,孩子讀經班的老師他邀請弟子去參加他們的活動,弟子在那裡就看到有很多年輕人來參與活動,也幫忙整個活動的運作,這種氛圍跟弟子在道場裡面看到的義工或者是蓮友大部分都是老人家有很大的差異。弟子看了之後其實就覺得有點感慨,也覺得很可惜,佛法這麼好,就是比較少年輕人來。活動之後就跟先生商量,因為之前就很想要去道場幫忙,參加完那一次活動之後,弟子就回家跟先生商量,商量之後不久弟子就在道場裡面擔任義工,就一個禮拜一次。弟子去道場當義工,先生就在家裡幫忙看孩子,我們就這樣輪流,也要讚歎先生的隨喜。
一個禮拜一次,弟子就每個星期天到道場去幫忙。一段時間之後弟子就在那邊其實服務得也很開心,就覺得法喜充滿。慢慢的也明白小時候為什麼外婆那麼常到道場去,而且常常一住就是好幾天,因為弟子覺得就是那種法喜充滿的喜悅。
弟子和先生就這樣慢慢的,除了做財布施,弟子到道場去擔任義工之外,就這樣漸漸的先生的工作就愈來愈順利,我們的布施也可以愈來愈多,就如同法師所說的愈施愈多,這個我們有很深的體會到。
再來弟子還想分享一點,我們在學習或者是推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批評或者是毀謗,如果我們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心,必定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就如同法師上課常常提到的,「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弟子也曾經在一個團體裡面,因為家庭主婦沒有工作身分,幫孩子申請自學,以學習傳統文化為主,受到批評和詆毀,孩子也因此受到了刁難。當時弟子的心裡當然是很難過,也很心疼孩子在這麼小年紀就這樣被對待,心裡一直無法釋懷,那時候就靠著一直聽老法師講經,來堅定自己要走傳統文化這條路的信念。後來有一次就和孩子一同看介紹弘一大師的短片,片裡面就看到大師他在遇到毀謗的時候,大師就引用寒山與拾得的對話來開導弟子,寒山就問:世間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所以弟子後來就選擇離開那個團體。
剛剛師父也有提到說,我們修行人不能夠嫉惡如仇,知道他造的是地獄業,我們仍舊要保持著心平氣和,要修平等心。在過去,法師也常常引用老法師的法語:「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我們心裡面要常常存著忠恕之道。弟子現在回想起來確實也是如此,因為除了我們平常有做布施之外,就在那一段很難熬的日子裡,我們就買了生平中的第一棟房子,先生的事業也蒸蒸日上,日後弟子也有殊勝緣分來到極樂寺與大家一起共學。所以弟子就很感恩有佛菩薩加持,有聽老和尚還有成德法師教誨。當然也要感恩那些人給我們做反面的示現,給我們做警惕,弟子想這可能就是上一次法師在課堂上所說的逆增上緣。
講了這些,最後弟子也要感謝法師對弟子一家人的厚愛和鼓勵,也要感恩極樂寺各位大德的課程安排。之前有到極樂寺做實體上課以及現在的線上上課,看到大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盡心竭力、不辭辛勞,弟子就覺得很感動。能夠向法師還有各位老師學習,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善友一起學習,弟子又覺得法喜充滿。這是弟子以前一直很想遇到的,但是現在有這個緣分,所以弟子就特別感恩。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如果有不足或者是需要改進的地方,再懇請法師、各位大德以及各位學長給予指教和建議。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王老師的分享,相信大家聽了都很有觸動。尤其我們要很感謝老人,真的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從她的敘述當中我們體會得很深刻,老人家善良,老人家對聖教的虔誠,就在我們小的時候幫我們扎下這些善根。包含她的公公是一九四九年那個時期過到台灣,也都是對傳統文化比較有薰習。老一輩這個身教影響二三代人以上,所以中華民族特別強調敬老愛老,這個精神就是飲水思源。而她的外婆做的跟印祖教導很相應,印祖就提到,小孩只要會講話就要教他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因為人生酬業,我們沒有業就不會來投胎,既然有業,在往後就可能會形成障礙。好像沒有遇過哪一個人他的八字這個命叫做終生一帆風順,大家有聽過這樣的命嗎?我也沒遇過。但是印祖這麼教導,只要這個孩子肯依教奉行,「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佛號一聲接著一聲念,洪名正彰自性,聲聲喚醒自己。這都是王老師還有她的孩子有福報,他們那麼小就開始薰習佛法了,而且她的善緣裡面也有法師的護念、老師的護念。我們剛剛聽到她在敘述,出家法師在指導她的那些動作,這都是我們的學處,指導孩子的時候可以配合肢體,可能他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因為那個肢體當中還有一種小心翼翼在裡面,還有一種柔軟對待小動物在裡面。聽故事不能光聽,要馬上拉回來我的學處在哪裡。
包含她在敘述當中,她學佛的態度挺可貴的,她聽了師長教誨,她希望能夠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這就是恭敬,這就是能夠解行相應。我們剛剛有很大一段是聽到她在敘述自己布施的情況,這布施是去行了。聽到師長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一個理,是一個道理,有解,解了之後要去行。行了之後可能經濟不是很寬裕,慢慢慢慢改善,她在行中她的感悟更深,行又幫助解。解得更深、解得更廣,又有師長做增上緣,又告訴她妳做義工三種布施都有,不一定要花錢,而且內財布施的功德還超過外財。現在尤其這個時代大家都很忙,出錢願意的人多,出力願意的人、能配合上的人就少。所以她也聽了,有這個心,也不能激動,不能聽完老和尚說的衝啊,就衝出去了,還得要評估一下家庭的狀況,那時候小孩都還小。
我們學大學之道、學菩薩道,都還要顧及世間的本分跟人情事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個次第不能亂,一亂首先你的家人不能理解,再來社會大眾也不能理解。儒家這個次第很重要,格致誠正這是內功,內聖的功夫;修齊治平是外王,而且經典是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我想以後有緣,一些當媽媽的人想進一步探討在家怎麼教孩子傳統文化,我們可能可以請王老師,今天只是大略的把她這十幾年的過程敘述了一下,包含她從小,這是雙重的家庭給她的影響,從她原生家庭到她自己成家之後的這個家庭的教育或者經營,這都是非常寶貴的人生經歷。而且自己是很用心來經營的,用心就會有很多感悟,就會積累很多人生的智慧、閱歷。我相信王老師也會很願意來做供養,因為老法師特別強調三種布施。當然我們要做布施、做供養也不能做到家裡的人抗議,我是遇到一些同修家裡都抗議了,他也不是很放在心上,我還得旁敲側擊提醒他,因為有時候做好事會強勢。剛剛王老師也提到要忠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不能做好事了就「我做的是好事,他應該支持我」,就有一點嚴以律人。而且學佛不能換對象,有時候強勢也會換因緣,在佛法裡面強勢也是有。
尤其非常感謝王老師算了一筆帳,這筆帳我以前也算過好幾次,但是她是現身說法。我看一般大眾聽我算這一筆帳心裡還挺不服氣的,可能還會心裡冒一句話,「你又沒有結婚,算得那麼輕鬆」。所以每個人的緣不同,能夠護念的眾生也不一樣。所以大家成家了,這個表法很重要,因為佛弟子裡面在家人佔多數。
像剛剛敘述到的,尤其一個核心,孩子健康、家人健康。這一點現在就很難,你說現在哪個家庭三代的人身體都健康?不多見。往往都是忽略了,因為病從口入,很多都是吃外面的,可能家裡的人三十幾、四十幾身體有出現狀況了,吃藥可能都吃幾十年的,甚至於有時候還得開刀這些,可能三年五年的積蓄一下子就付諸東流水去了。所以好多是錢買不回來的。
古人乾卦「元亨利貞」,為什麼那個利字,利,利益,利益不能是眼前利,那就變刀頭舐蜜了,把舌頭都割掉了,這種利祖先不可能強調。「利者,義之和也」,大家想想,義,利為什麼跟道義這個義字有關,而且還加一個和?有味道了,家和萬事興。我們冷靜去觀察,現在中小型企業,成德看這個數字的時候是快二十年前,平均壽命二點九年。他一開始還是有賺到錢,沒賺到錢他還會開?沒賺到錢他兩個月就關門了,怎麼還有二點九年?可是為什麼他的事業不能長久?他沒想到義,他沒想到和。家和萬事興,家是這樣,團體也是這樣。他們夫妻都互相商量,但是也沒有操之過急,可以了做決定。不然也可以循序漸進,但是那個大方向不能不對。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對了,我們努力的往那個方向去經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最近也見到一位很有能力的母親,真是才華洋溢,薪水也很高,但她後來懷孕,也是選擇做家庭主婦,她現在孩子兩歲多了,很可愛。她當面跟我說,她說因為聽我講課的時候說夫妻是一體的,你們夫妻命中有多少財,一個人賺跟兩個人賺是一樣的,那個財都會到你們家來的。她說真的,她辭掉工作之後她先生愈賺愈多。那她也是現身說法,我自己講人家又說你又沒有結婚。我也是因為我姐姐她真實是這個樣子,現在又有王老師來作證,所以理得心安。她也很善巧來護念自己,她自己心也會動,她就常常聽老和尚講經,愈聽,常常有一些擔憂的時候老和尚的法語就來了,理得心安住了。
你看沒有錢也是可以很有家庭的這種互動相處,出去爬山,山清水秀,天地的靈氣滋潤每一個家人,又不用花錢。而且一般只要去爬山,這個山底下一定有個寺院,依我的經驗是這樣,我們高雄每一座山底下都有寺院,可以進去大雄寶殿禮拜佛陀。所以有時候不怎麼花錢的反而對身心很有幫助,有時候花錢的不見得對身心有幫助。因為我曾經帶孩子去這種遊樂區,玩的那些都會讓我少活一二年,因為一玩那個都是尖叫的,啊;然後玩那個滾來滾去的,我玩完之後就想吐的,腦子都是冒金星的。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現在的人太悶,苦悶,很多心裡的事沒有排解開來,怎麼辦?刺激,那個一刺激讓他暫時忘記煩惱、忘記苦悶。那個苦悶已經苦到外在的刺激強度沒有到會吐的情況,他不覺得有快感。
這個我私底下再請教,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想王老師她的孩子應該比較不會喜歡快感的,因為經典裡面就講到了,《禮記.樂記》,人的本性是喜歡靜的。所以胎教的時候你給他放這些古琴,跟他的真性情相應,以後他再聽到很躁的音樂會不舒服的。
謝謝王老師的分享,我們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