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1/11/13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16

  成德法師: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上一節課開始,一起學習「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當然這個「現代」也讓我們想到老人家講的,佛教強調本土化、現代化。所以儒釋道的學問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不是生搬硬套的,它要古為今用。從古至今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掌握住了,這個是契理;用在這個時代,那要契機。「義者宜也」,宜就是適宜,合情、合理、合法,所謂因地制宜。「現代」兩個字,也有這個意境在其中。不然我們古代這些做法,我們沒有掌握它的精神、原理原則,在形式上生搬硬套,怕現在的人接受不了。所謂「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但那個精神不能改變。

  比方說排課,這個傳統強調的是要修戒定的功夫,修根本智,所以他的心要定下來。假如他的學習四十分鐘就換一堂課,四十分鐘換一堂課,這個是屬於知識技能的系統。這個時候假如我們不把童蒙養正這個求戒定、求根本智、求清淨心的教學目標掌握住,我們說,那我們就適應這個時代吧,那這個契理掌握不住了,那就變成隨波逐流了。所以這個契理在先,契機要觀客觀的條件。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老人家一開始就跟我們談童蒙養正教育的基本理念,這個出處從《易經.蒙卦》來的。《易經》是我們群經之母,所以這一部經是相當重要。從這一部經的深入,我們會更敬佩我們古聖先王,我們的老祖先,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這個假如用佛家的精神,那我們的祖先很有悟性,他把這個天地間一切人事物都當作老師,他覺得六塵在給他說法。

  所以這六十四卦都是天地之間的這些景象,他透過這個景象回到自身的修身上。比方說我們很熟悉的,我們說「否極泰來」。大家都想,這個泰來好。泰卦是什麼象?它是地天卦。我們看這個象,正常的情況,天在上,地在下,怎麼這一卦叫地天卦?這個就表示要換位思考,這個地在天的位置上替它想一想,天在地的位置上想一想。這個卦移到家庭裡面來,太太是地,先生是天,那這太太時時能體恤先生的不容易,先生能時時體恤太太的難處,要互相體諒,這個就泰來了。我們可以去感受感受,夫妻之間的言語都是互相體恤,那個心都是充滿感動,互相感恩。所以《易經》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看到夫妻同心,他們那個對話,旁邊的人聽了心都是暖暖的。看大家的表情好像比較少感受到,是吧?但是應該是有的。

  古人這個智慧讓我們很敬佩,所以我們這五千年的文化,絕對不能一開始就用自己的意思去看,自己不認同就把它否定掉了。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法師有一次在香港企業家論壇,他老人家接受訪問,主持人問他:「很多人都說傳統文化有糟粕,您老人家怎麼看?」當時候成德坐在第一排,老和尚說:「對,有糟粕。」我當時候都傻了,我說,師父怎麼這麼說?接著師父說:「因為他們看不懂,就說是糟粕。」所以有時候師父這個幽默是急轉直下,讓我們終身難忘。大家一聽完,看不懂,讓我們這些子孫反思反思,不然自己覺得體會不到了,然後就生起情緒了。

  比方說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國無女人」,這個女人聽了就不高興了,為什麼不國無男人?為什麼要國無女人?所以有時候你看這個念頭,念頭一起來了,會不會是一種不歡喜了?會不會是一種懷疑?這個都很微妙的。現在民主時代了,我們現在投投票,大家覺得國無男人好還是國無女人好?這個要聽聽我們女子的心聲。其實我們都不能因為我是男的、我是女的產生一種感受,這樣我們在看事情不容易客觀。我們六道眾生都有業,都有業,那我們想想,男人的業重還是女人的業重?這個時候我就不能再接著說了,只是讓大家去感受感受。你看女子生下來,父母要多操心。為什麼?她比較晚回來要操心,在外面,這個都要操心。男女的一種特質不一樣,男子比較陽剛,女子比較柔順、柔弱,所以出門在外都得比較操心。在生理上,女人也比較累、比較辛苦,這個都是客觀,我們都是業報身。所以這個我們男子也都要體恤到。

  在這些客觀當中,千萬不能拿著道理壓人。你比方說看人家生病了,你可不能一句話過去,你業障比較重。那人家聽了,看起來好像也是道理,心口就很悶。這個就是我們學佛,假如人情事理不懂,體恤人家的感受都缺條筋,那學了大乘佛法懂一些道理就很麻煩,可能就會強加於人,沒有恕道,因為沒學過儒家的東西。

  有一位老師提出來的問題,他說,上一次我們聽到劉老師提的問題,是在學校裡面假如發現有家暴的狀況,那他現在提的這個個案不是在學校,是在道場。當然,道場是不是學校?你看我們這面對一個詞就會有不同的認知。所以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他要把我們淨土宗改成什麼?淨宗學會,對大眾宣揚佛教,尤其是淨土宗。淨宗學院,學院是專門培養弘法人才;學會,接引大眾,把經教講清楚。這個詞讓人感覺起來是什麼?學習,是教育,學會、學院。

  這樣的問題一百年前比較不會有,但是現在嚴重。因為以前都知道佛教是教育,農忙,那時候大家工作,不容易來聽經;入冬農閒,把幢幡、法幢掛上去了,掛得很高,幢幡就是這個作用的,一掛出去了,附近的百姓看到,講經了,他就可以上來掛單,聽經學習。掛單個一個月、兩個月,再分配一些工作給他做。都是辦教育的。但是近一百年講經少了,儀式多了,儀式多就容易被人家理解成宗教。所以為什麼我們老祖先教我們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很有道理。我們四眾弟子,尤其是我們出家人,出家是荷擔如來家業,代佛說法,假如我們出家人都不講經,都只有儀式,那可能社會大眾他的一種觀感,他的認知就會慢慢覺得你就是搞宗教的。

  所以哪怕是道場,最重要的是辦道,要有道風、要有學風,這才叫道場。以前的道場是八個小時講經,八個小時念佛,你是修哪一宗的,你要照那一個宗去修行辦道。

  接著提到了,有位同是淨宗的師兄,在眾人面前很莊嚴,待人謙和有禮,其女兒從小熟讀《學庸論語》、「三百千」、《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在大眾面前亦是相當乖巧有禮貌。但與他們深入相處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個孩子有過動傾向,會故意打人,偷或搶其他孩子的物品,其乖巧只在大庭廣眾和父親同時出現時才表演出來。(我們聽到這裡,都替這個孩子著急。)後來也發現這位師兄心情不好時,會暴打女兒出氣。

  首先,我們在看到這些事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態度,我們才能藉由別人的事給自己很高度的受用、高度的提醒,不然我們在聽這個例子,可能我們聽著,太誇張了吧,怎麼搞成這樣?那我們可能在一個事例當中增長了對人的成見,甚至於是對佛教徒的成見。所以「見人惡,即內省」,這個態度太關鍵了,不然我們不知不覺的,那樣的佛教徒看太多了,都是那樣,也變成自己的一個成見了。修行愈修心地要愈清淨,這修對了。可是也不簡單,我們都聽過李炳南老師說,「一萬個念佛人,三、五個往生」,這句話對我們有沒有提醒?這個是三四十年前講的話,現在一萬個念佛人幾個人往生?鐵定比三、五個少了。這是一個客觀的分析,當時候的人的基礎還比我們現在好。

  假如我們聽到這個話,會修行的人,為什麼這其他的九千九百九十多個人不能往生,明明遇到了,他的問題出在哪?那我們就有收穫了。其中有一點就是六祖大師的提醒,「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怎麼落實?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老師他有時候是用正面來提醒我們,有時候是用反面來提醒我們。但是假如我們覺得他太誇張了,我們忽略了其實我們可能也有,或多或少;只要我們沒有感覺到我們或多或少有,一定會著在他的相上,然後產生成見,或者產生情緒。情緒是思惑,成見是見惑。六道輪迴從哪裡來?從見思煩惱變現的。見惑,首先一個身見,有沒有愈來愈把自己放下。邊見,有對立。所以不能跟人對立,不能跟事對立。跟人不只不能對立,「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無量壽經》在每一個境緣要提起來。

  而佛法是圓融的,你在為他著想的時候,同時也是可以為全體著想的。我們有時候在思惟人事問題就覺得,好像對他想了就會損害到團體,其實不然。很多人學了之後,傳統文化不能辭退員工,老祖宗沒有這一條,我們不能自己加。《了凡四訓》已經告訴我們,利人者真。打人罵人,你可以把他打醒,真善;禮敬人、恭維人,帶著自己的名利,惡。所以《了凡四訓》論理論得很清楚。這些我們透過深入《了凡四訓》、深入經典,我們理要通,不然有時候我們自己在人事境緣,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做對。真正用教理,都能自利利他,自他不二。

  而為什麼說見人惡即內省?我們跟他處在同一個時代,有同一個時代的增上緣。以成德來講,我兩歲就到高雄市了,有沒有受到功利主義的洗禮、享樂主義的洗禮?有,還很多。但是我這個見人過的習性已經養成了,假如我沒有自己高度的警覺提醒我自己,我也容易跟人家比,我覺得我比他好,這個時候就會容易著在人家的過上,很難反思。所以我自己也覺得念著《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念著的時候,君子,君子;小人,小人。後來覺得這個心態太不對了,突然有一天覺得嚴重了,這麼去受持經典,愈受持愈偏,經典是純正之法,結果變成我見人過的增上緣。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

  修行真不容易,古人說,非帝王將相所能為。我們看留名青史的帝王將相,那是很有魄力的、很有擔當的,我比不上他們。可是談到修行,你說讓他放下女色、放下喝酒,不要發脾氣,要他命,他受不了。可是這些東西放不下,六道出不去。當然不是說要求現在馬上要放下,要不斷能夠放下,不能增長。尤其臨終要做得了主,才能出生死輪迴,這不是容易事。

  所以可不能我們念了四十八願,「十念必生」,我臨終的時候念十聲我就能往生了,產生了覺得修行很容易。事實上現在冷靜想想,我們自己坐下來念念看,念個三分鐘、五分鐘,有沒有妄念?我是念著念著,現在在處理的事全跑出來,壓不下去。現在人這麼強健,念頭都壓不住,臨終呢?所以「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這個念佛的功夫可不是一蹴可幾的,平常就要練,所以一定要做定課,做早晚課。而且做不能做成形式,每一天做,觀照自己有沒有愈做,一念佛,慢慢慢慢心靜下來的時間愈來愈短。假如每天做定課心都定不下來,那這個做定課也變形式了。所以修行最怕著相。做定課變形式,這就是著相;一接觸人事境緣見人過,著相了,得要反觀才有受用。

  所以自己也是在整個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甚至於在求學過程都是在攀比當中,這樣就很容易在人前就要裝個樣子給人家看,裝著裝著,不知不覺習慣了。所以人要學真誠都不容易,「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所以看到這一位老師提到,在眾人面前很莊嚴,待人謙和有禮,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但是我們也要冷靜,看人的功夫也要提升。教學的人看學生看不準,很難給他及時的指導;我們修道的人看不準人,老師跟同參道友會選錯。其實看人是大關鍵,我們思考看看,你一生的成敗都跟看人有關。婚姻大事要會看人,找老師是一生的道業要會看人,你發展事業合作夥伴你要會看人,你今天選擇哪一個行業,你也要跟隨一個很好的領導者,你要進去你也是從基礎學起,你跟錯人就麻煩了。

  所以真會看人,你看他的眼睛,他裝得很莊嚴,他的眼神淡不淡定、自不自然?「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我現在覺得很多話還是別講太多,這個都要自己去體會。不然今天大家聽完成德這個課程,然後到道場去都變這樣,好好看一下他的眼睛怎麼樣,看得人家很不自在,這些人怎麼搞的,怎麼現在這麼看人?成德法師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應該是孟夫子講的。說實在的,你瞪那麼大看人也看不準,你這樣看人太用力了,心已經不柔軟了。看人是很真心、很放鬆、很真誠,這個是儒家用功的地方。儒家用功是「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你很真誠,該關鍵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了。你不能形成:哎呀,我要好好看人,他講這個話會不會騙我?他會不會給我失約?你看真失約了,你看被我猜到了,然後以後常常都在猜別人,這個心慢慢就不真誠了。這個《論語》裡面有教:「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不逆詐就是不預料人家會欺詐我;不億不信,不要去猜想他會不會不守我的信,因為我們動這個念頭的時候,常常會去懷疑別人,後面被自己猜對了又更相信,你看我猜得沒錯吧,慢慢慢慢自己就會愈來愈相信自己的揣測了,所以要護念自己的真誠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接著,為什麼《論語》裡面講:「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裡面都有人生的哲理,晏子很會跟人交往。這個「久」字提醒我們,你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一般來講不是很短的時間。所以不要一接觸了就對人下斷言,日久見人心,一般來講你沒有個三五年,你要完全很了解一個人不容易。所以《常禮舉要》說:「交淺不可言深。」那我請教大家,這個交淺是用時間來衡量嗎?時間只是個相而已。有些人你跟他相處了五年,你不知道他在想啥。所以直心還比較好,直心當道友比較好。

  所以當你都不是很了解這個人,你家裡什麼事都跟他講,突然一下子他跟你緣變了,看你不順眼了,你跟他還有利害衝突了,你跟他講的那些東西他都拿出來攻擊你。這個時候不能生人家的氣,一來,過去生業緣,罵一罵業報報掉了,事事是好事,自己經一事長一智,懂得應對進退的分寸。經一事長一智是很健康的,可是我們人經一事長一怕,對人掏心掏肺了,遇到一個人傷了你,從此關閉我的心門,那這個也不善學習。所以我們人不是太過就是不及,我們就是在境界當中歷事練心,把這個過與不及練到中道,練到用真心,這個是重點。所以不管經歷什麼人什麼事,提升自己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提升了自己,親戚朋友絕對得利益。

  比方說我們被人家侮辱了,我們沒有對立、沒有生氣,還包容他,旁邊的人看了感動,他也學到了。諸位老師、父母,你的孩子以後會不會被人家侮辱?我跟你保證一定會的,當然我不是詛咒他,不是。這個時代我們來這個世間投胎,鬥諍堅固,我們是酬業而來,哪有可能說你這一輩子沒有遇到一個過去生的冤親債主,不可能的。請問什麼時候讓我們的孩子、學生學到面對人家的侮辱?他跟誰學?跟父母老師表演出來,你講還不夠。你講,講得頭頭是道的,遇到人家侮辱了,跟人家破口大罵,就像這一位師兄,裝得很莊嚴,但是私底下脾氣很暴。那你說他要跟他女兒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說他女兒會接受嗎?所以這個忍辱我們要表演出來,吃虧是福。

  我們要了解,真正能成的事誰也障礙不了,但是問題是,假如我們在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的心用錯了,那可能對這個能成的事,反而因為我們而受到負面的影響。老法師說,「佛菩薩祖先承擔,你把心用對就好了」。這個很關鍵很關鍵,我們看看老法師,遇到境界的時候修忍辱,我們一般覺得晴天霹靂的境界,他老人家啪一下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所以他老人家有兩段法語,「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那一段很精彩;另外一段:「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包含在人我是非的境緣當中,老祖宗說:「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叢林二十則」說了,「是非人我,以不辯為解脫」。祖宗這些教誨、祖師這些教導,提供我們在境緣當中的原理原則。

  我們看到了,這一位父親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暴打女兒出氣。所以先恢復父子有親重要,父子有親恢復不了,能作大乘菩薩,不可能的事。邊體罰邊說,某人害妳被打,或者說我在幫妳消業障。這都不是佛法教的,是什麼?是這個父親本身瞋恨心很重,而且都把責任推給別人。其實我們學佛,學三年、學五年都是個表相。一個人學佛的功夫在哪裡看?放下,他的習氣放下多少。有時候我們真的冷靜下來想想,問問自己,我放下什麼了?我本來的個性是怎樣?我現在放下多少了?我們真的想一想,可能一個都沒放下。所以六祖大師提醒我們,「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夏蓮居老居士怕我們忽略這些教誨,夏老在《自警錄》,《自警錄》應該有發給諸位同道。沒關係,再發一次,因為現在大家每天手機上的訊息量太大,再發一次,不然讓大家還找,找太久了。

  你看我們都感覺夏老很慈悲,他看到了現象,一提到六祖大家就在那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只在這裡練口頭禪,其實還有很多很重要的,就舉了「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放下才是實質。而我們觀察孔老夫子,他是怎麼用功的?當他看到他的學生子貢方人,孔子怎麼回應的?子貢修養也算不錯了,我想子貢講那些話,可能也不是為了他的名聞利養去批評人,這些賢人特質上都有一種道義在,不然他不會陪著夫子周遊列國,跟著夫子陳蔡絕糧,都還是有那種仗義的特質。這個是很可貴的,無情不能修道,我們可不能學得變成鄉愿。這好打不平就是仗義,這種特質很適合修道。但是情不空不能證道,第一句話很重要,第二句話也很重要。

  所以這個導致孩子對於任何教導她的人,或者不順她意的人,都有很深的敵意。你說這個父親體會不體會得到他的孩子產生了這些負面的心態、情緒?他一定不知道。他假如知道了,他願意嗎?所以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強調,《禮記.學記》裡面講,「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可是為什麼這個父親看不到?因為他的情緒很大,他本身沒有放下他的貪瞋痴,情緒一起來,情生智隔,人脾氣一起來,什麼都考慮不到了。而且這裡面也有,我們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所以其實我們當父母、老師,貪瞋痴慢疑這些不能放淡,要看清楚自己的孩子不容易。甚至於是要能夠很冷靜,我現在講出去這句話對自己是什麼影響,對我的女兒是什麼影響。我們的心不慢慢靜下來,考慮不到。有些還敏感一點,講出去了後悔了,我不應該發脾氣的,我不應該講那個話的。有些是這樣的覺照都沒有了,就像這個父親,都已經造成他的女兒跟教導她的人都形成敵意了,好嚴重。

  再者,這一位師兄會在沒有其他大人在場時,任由女兒向其他小孩要東西,其他孩子不願意給,這個師兄就會說,「施捨,人家跟你要東西就要給,不要貪」。我們說到這裡有沒有感覺「觀心無常」,有時候這個父親是什麼?瞋恨,「我給妳消業障」,瞋恨心起來了;有些是貪愛自己的女兒,她給人家要東西了,要不到,他還袒護他的女兒,「你應該施捨,人家都給你要了」,都是恆順習氣。

  所以這個連一個我們儒家,或者我們傳統文化裡面一個做人做事的態度都沒有建立起來,就是這個忠恕的存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甚至於是持五戒,五常,不偷盜叫不與取,「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而且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人家不是甘心情願給你的,都是屬於偷盜」。我們想一想這一位師兄、這一位居士,他聽經也是選擇性的吧。他都聽老和尚講經了,我保證他一定聽過這一段。老人家只要有機會,都會把五戒的重要的心態提出來,「不殺生,不惱害眾生」。但是問題這句話我們有沒有放進去?放進去了,我們就會去體恤,有沒有人因我而生煩惱。所以我們引以為戒,聽經不能挑著聽。

  而且他,「我幫妳消業障」,這個也是拿著佛法來隨順自己去要求別人,這個就不是忠恕,而且自己脾氣都上來了,還什麼幫人家消業障?所以說到這裡,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不然害了自己,害了自己的親人,還給別人表錯法了,這個罪過很大,叫破壞佛法的形象。甚至於是新來道場的人一看,「他學這麼久,怎麼學成這樣?」下次不敢來道場了。假如這個人在道場影響力還很大,那我們主事的人有責任,你要維持這個道場的一個人心的狀況、道風,有這樣的人在道場裡負責事情,人家都沒信心了。結果因為這個人跟某一個高層主管關係很好,沒人敢講他,那都是人情做佛事了。這些都有因果、都有責任。寧可己身墮地獄,不以人情做佛事。位置愈高愈要考慮,會不會有人因為我的關係而隨順他的習氣,而有恃無恐、耀武揚威。我們考慮事要考慮得更深、考慮得更細。

  比方說以成德來講,哪個學生跟我比較親近,結果去欺負別人,那我鐵定要呵斥他。因為我已經出家了,我是公器,我要跟眾生保持好緣分,不是為自己,為自己要幹嘛,什麼也帶不走。可是我總不能因為我去影響到佛門的形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我們換一個角度想,愈受到領導、老師照顧的人,愈應該去愛護大家,這樣才沒白費人家的疼愛,我們閩南話說:「得人疼。」你爺爺奶奶疼愛你了,你去欺負其他的堂兄弟,那不是恩將……沒那麼嚴重。有時候我們看到這些現象,為什麼老和尚說「扎三根,扎三根」?不然他大乘佛法學得讓人家沒法理解。所以印祖說,世有大儒,始有高僧。

  或者其他孩子先被女兒打而還手,然後這一位同修對還手的孩子說:「你上輩子欠她的,她打你,你不能還手。」這都變袒護自己的女兒。少數知情的師兄姐向該師兄反映跟勸解,卻被說妄語,甚至還被他陷害。與該師兄的同修(這個同修應該是他的太太)反映,不知是否因為面子掛不住,也不願承認丈夫、女兒有不適當的行為。現在孩子小學低年級,在學校也被老師反映有類似的狀況,該師兄卻反說是學校老師、同學有問題,欺負他女兒。

  所以老和尚為什麼說他最佩服老祖先的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又不是一個人提,同修已經在提了,甚至於是孩子學校的老師都提,他都不肯反省,其實是相當可憐。他有福報,還可以在道場裡面學習、服務,可是隨順習氣,這個造的業很大,所以我們主事的人有責任要去調整。我們同修之間,我們用真誠的心,他做錯的事情,我們把正的做給他看。你看我們也不能攀緣,你一跟他講,他還罵你,說你妄語,讓他造口業。他對我們還不夠信任,那我們做對的給他看,感動他的善根。主事的人要處理這個事,不要讓他再造業了,這個才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我們看到老和尚講到,當時候韓館長,景美圖書館,韓館長是護法,她負責的。有是非的話傳出來,韓館長追,「這話誰傳出來的?」然後去把這個造謠的人,跟他講,指正他,慢慢慢慢人家不敢亂傳是非了。這是一個主事的人他的一個責任。但是現在要在團體裡主事,做行政工作,你每天要處理事,你想說我不得罪人挺難的,要辦事就不能怕得罪人,但是不要跟人對立。你為公得罪人叫消業障,不然什麼時候消。但是你為公,他還瞪你,他還在底下罵你,你不能受他影響。受他影響,你就被他轉了;不受他影響,當什麼事都沒發生,其實他自己理屈,他也夜闌人靜,還是良心提起來的時候也會不好意思的。所以看你都當沒發生,甚至於沖咖啡的時候還先端一杯給他,一次、兩次、三次,他就不好意思了。所以我們從事教育的人,或者修學的人,最重要的要相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人之初,性本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所以我們每天迴向,處理的這些你為公他還找你麻煩的,每天要給他迴向,這跟過去生也有關係的。

  再來,你一心為公,這個事是祖宗負責的、佛菩薩負責的,韋馱菩薩他是總護法。我曾經看到老和尚遇到很厲害的人事問題,他就寫了一下,然後就放在韋馱菩薩面前,「這事就交給你了」。我那時候感受,老和尚對韋馱菩薩很有信心。所以還是把我們的心護好,不然我們變成添亂了,這個心要護得住。

  以老和尚一生的弘法來看,當時候覺得好像晴天霹靂很嚴重,還有更高的程度。你看老人家離開台灣到新加坡,整個法寶祖國大陸廣大的同修可以薰習,在台灣運送很不方便,是吧?再看,新加坡到澳洲去了,老和尚一下子走上國際舞台。看起來好像是壞事,你從更高的程度看,佛菩薩自有安排。可是,不是犯錯的人在考試,每個人都在考試,我們自己也在考試,別人沒考過,我假如見他過,我也沒過。所以真的用對心了,事事是好事。

  所以太太也是感情作用,就不容易看到自己先生跟女兒的狀況。

  像這樣很明顯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但是孩子還小,或許還有導正的機會。面對這樣的家庭,應如何處理?需不需要引導?若可以引導,該如何做才不會造成反效果?

  現在問題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管齊下,我給他做表法,團體也要就事論事去處理。再來,這個突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很重要,道場裡要教這個。

  我們也有不少道場都有開家長課跟小孩課,小孩來學《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他的家長也跟著一起聽家長課。我們要了解,老和尚有一段話是有道理的,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但是你要看情況,有些人十五歲就不能講了,這是一個原則。你看他十五歲你一講他,嘴巴翹得很高,別講了。這是活的,不是死背公式,死背公式到「你明天就生日了,明天以後就不講你了」。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的,四十歲以上不能講了,因為你直接跟他講,他面子不舒服,你反而跟他結怨。當然我也遇過四十歲還很有赤子之心的,那就另當別論,講了他還高興,他還很快就去改,那你就善哉善哉。

  那怎麼辦?我觀察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講,講得可清楚了,真的能接受的人他就改了。所以我們道場裡面講經的人也要應機說法,了解到有這些情況,我們觀察一下現在的我們這二三代人,很缺乏人事的鍛鍊,不是從大家庭出來的。所以跟他講教理,要馬上聯結到人事的相處不容易,你不講得比較具體一點,他好像感受不到。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和尚講經,講《無量壽經》,四十個小時,六十個小時,一百個小時,最後一千二百個小時。為什麼愈講愈細?因為講經不是趕進度,不是我終於把《無量壽經》講一次了,講經的目的是要讓聽的人受用。你講著講著,他的眼睛都沒有一種共鳴、相應,「好像我知道了」,甚至於你講啊講啊,他都夢見周公了,他聽再多,他也沒聯結到他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沒聯結到,愈拉愈遠了,聽經是聽經,生活是生活。

  所以這個我們也要會觀察,愈講愈細。講經是這樣,諸位老師你們教同學也是這樣,都是同一個道理,只是你們面對的可能是七八歲的孩子、十幾歲的孩子,講課的人一般面對的是成人。總原則,我們純是一顆利益他的心,有這樣的心,就會有一些善巧的方法出來。但是也別產生執著,你盡了力,你還盼一個結果,你也會生煩惱。「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假如你盡心盡力了他還不回頭,那他也是老師,因為他是來考你,看你的耐性能不能超過一世。再來,下一世你又遇到他,他再考你,考你什麼?你的耐性能不能生生世世。最後你考過關了,往生極樂世界,看到他,「失敬失敬,原來你是來給我考試的,沒有這麼考,我的耐性不能夠不斷提升」。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生要成佛的人就是善財童子,我們每個人都是,除非你不想這一生成佛了脫生死。既然要當生成佛了,怎麼成的?就是這個心態,只有自己是學生,一切人事境緣都是老師。

  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這個存心都要有忠恕之道,那個恕就是隨時能夠體恤別人的苦,體恤別人的不容易。有這個心了,你怎麼可能拿道理去壓人?「妳業障重,妳看妳是女子身。」就不可能幹這樣的事情。那我們能夠放下這種內在的一種分別、一種情緒。你看一般男人,聽到人家批評男人不高興了;女人,聽到人家批評女人不高興了。其實我們在一切境緣都要很冷靜,你才能護念得到自己,還有護念得到別人。

  所以真不容易,我們太容易分別執著了,我們在哪裡出生,人家批評這個地方,我們就不高興了;我們是哪一個學校的,人家批評我這個學校,我不高興了;我學哪個法門的,人家批評這個法門,我不高興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有時候當人家批評的時候,我們一點都不生氣,還接受,這個時候才是在表法。

  所以我們對祖先不能產生懷疑,你看老法師說的,「有糟粕是因為他們不懂,就說是糟粕」。接著師父說了,「古人的心比我們清淨」。淨極光通達,光是智慧,心愈清淨愈有智慧。古人的智慧在哪裡體現?古人做的東西可以用幾十年、幾百年,現在的人,你看蔡襄在惠安,那個萬安橋到現在多少年了?還在用。你看那種用心,連河神都配合,水都不上漲,讓他把橋做成了。你說這個用現在科學怎麼解釋?八九百年的橋還在用,你看現在高速公路,才五年,坑坑巴巴的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方東美教授說,假如周朝的後代還落實《周禮》,現在還是周朝?因為那是周公制定的,他考慮得很遠,他心清淨,他無求。

  所以假如大家因為看了哪一個故事很生氣,你看那二十四孝哪個氣死我了,對你心理就是障礙,假如有哪一個故事你一直卡在心裡,提出來我們討論一下。比方說「郭巨埋兒」,很多人聽了很憤怒,居然活埋他孩子!我覺得這個傳著傳著都不符合情理了,怎麼可能兒子活著把他埋了,不可能的。你自己的飯都給他吃了,怎麼可能會去埋他!這個很正常的情理,但是傳,現在傳話傳一個就變了,更何況傳好幾個。

  你們年輕的時候,有沒有看過司迪麥的廣告?不是傳話嘛,傳到最後,貓在鋼琴上昏倒了。對不起,我們回憶一下成長的足跡。我當時候看這些廣告,有一些我還看不懂,大家就知道我的悟性不怎麼樣。我當時候第一次看司迪麥廣告,有一個女子,很年輕的女子,看到一位很英俊的男子,然後她就跑過去跑過去,突然那個男子就變成一個雕像,最後這個雕像就粉碎掉了,然後就講了一句話,「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我看不懂,這是啥情況?難怪我的姑姑都不帶我去看電影,因為我看不懂。後來現在想想,不那麼早熟也不見得是壞事。當然這是自我安慰,因為老法師說,天真保持得愈久愈好,不要一下子就變得很聰明,憨憨的好。後來才知道,情感起作用了看人不準。剛剛我們說的,「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你不能一下子激動,喜歡得不得了,都看不客觀。

  我們學過傳統文化,要會觀察他的父母,觀察他交的朋友,不能激動,「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到他房間看看他的房間,假如像垃圾堆,你小心了。外面穿得,哇,有啊,我見過,那女子穿出來,哇,白白淨淨的;一到她房間,啊,歎為觀止,衣服擺一地。這個就是我們剛剛說的,我們都在同一個時代,都很會裝,我們都把時間耗在外面怎麼裝、言語怎麼講,沒有內在了。現在的喜糖,哇,外面好漂亮好漂亮,那個包裝美得不得了,最後打開來就一點點東西,好看不好吃。以前的喜糖是什麼?沒什麼包裝,每一塊都大得不得了,料都很實在。你看,一個東西是這樣,一切法從心想生,喜餅是這樣,新娘也是這樣。以前的新娘沒有塗得這麼紅紅綠綠,但是什麼?很樸實,很害羞,一進門很認分,晚晚去睏著早早起,很晚睡覺,很早就起來煮飯。現在,很漂亮,拍一個婚紗照花不少錢,結果一娶回家麻煩了,啥事不一定肯幹。

  當然,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你們都這麼善良,你們感召的緣都比較好,共業當中有別業。這個大家不要聽完我這段話太擔心,共業當中有別業。

  我們對祖先要有信心,《易經》就是我們祖宗的智慧。「蒙以養正,聖功也。」從童年開始施以正確的教育,童蒙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他很單純。「此時應該用來導向正道,這就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所以印光祖師說,成家的人最大的功德就是把下一代教成材。父母是這樣,老師也是這樣。「所以古人說『三歲看八十』,童年時扎下的善根,會影響他一生,到了八十歲也不會改變。」所以我們不能給孩子負面的影響,所有的長輩都要有一種責任,真的要發脾氣了,關起門來,不要把不好的行為給孩子看。

  那一天我遇到一個媽媽,她講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我的兒子十三四歲在我的心中是完美的,十三歲以後他就一大堆問題了。諸位老師,你聽了這段話,下一個思考是什麼?你可不能聽完說,對對對,我兒子也是這樣,那就麻煩了。大家有沒有看到,我們現在真的是心粗眼翳。但是你細細想想,為什麼他十三四歲,這個媽媽覺得我這個兒子是完美的?因為這個孩子都滿足妳的虛榮,妳喜歡秀、展現,他學鋼琴很認真,滿妳的願,妳都給他獎勵。慢慢慢慢他十三四歲了,有一些想法跟妳不同,他就頂妳。因為他的習性跟妳的習性相應,妳看不清楚的,妳甚至於還在助長他那種虛榮的習性。所以後來我還去問她的鄰居,他早就看出她的孩子有問題了,她自己沒看到。她鄰居的孩子跟她小孩一接觸,「媽,以後不能跟這個人深交,太功利了」。大家要知道,功利到最後傷害最大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以前有一本書問,要把孩子教成狼還是教成羊?教成狼出去不會被人家欺負,那狼會不會咬父母?當然,也別教成狼,也別教成羊,教成人,教成聖賢君子。你看現在這種書還能暢銷,你看我們現在對文化的承傳大有問題,古人五千年來好像沒問過這個問題。

  當時候老子要出函谷關,有一個官員也挺厲害的,他抓住機會,他問老子,「我有兩個兒子,我以後要靠誰?」那官員,老子也是恆順眾生,和光同塵,好,你把你兩個孩子找來,馬上對他兩個兒子說,拿出錢來,你們打爸爸一下,這錢就是你們的。那個兒子比較憨,心裡想,爸爸怎麼可以打?不行。那老大死都不打。後來老子就問這個老么,打一下,哪怕摸一下,這錢就是你的了。他孩子看一看,揮,馬上把錢拉回來了。老子說,你知道靠誰了吧?後來他晚年真的就是他大兒子照顧他,他這個小兒子離開家鄉去做生意了,後來他死了,他的小兒子都沒有回來奔喪,因為會少賺不少錢。所以老子這些故事應該對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啟發很大,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所以老法師很著急,怎麼現在有一些國家連幼兒園就在教競爭?把他教成什麼?不是惡人,不是犯罪的人,小人。說實在的,小人離犯罪的人就不遠了,他會鋌而走險。所以三歲看八十重要,老人家是首先把這個基本的理念告訴我們。那其他過了這個年齡的也是要盡力教,因為有時候也不知道他過去的善根怎麼樣,我們不預設立場。老祖宗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過去我們注重講解中國古人對胎教的重視,以及出生之後一千天的保護」,這是三歲看八十。「母親在懷孕期間,一切行為、言語、思想都必須端正」,這個三太就做出最好的榜樣,「讓胎兒稟受正氣。出生後的三年內,大人要保護小孩,讓小孩所看到、聽到、接觸到的,都是正面的言語與行為。這三年的根扎下去,小孩就具備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一輩子不會改變。」所以這個是聖功。今天,「現在我們要更進一步,探討三歲之後的童蒙教育」。

  我們看了這一段,你怎麼去呵護一個胎兒跟三歲以前的孩子。事實上,護念自己也是要這樣。李炳南老師為什麼跟老法師開三個條件?也是在護持他的清淨心。你看什麼都要我同意才可以看。然後老法師給我們說,他不看電視、不看報紙,就是在保護清淨心。我們觀察自己,觀察學生、孩子,真的是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除非什麼?除非他已經具備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了,不然小孩也好、大人也好,一遇到惡緣就被拉過去了。所以很難。

  我們護持一個孩子,他突然有一個朋友,過去生跟他很好,兩個從此就黏在一起,你講的話也沒什麼力道了,那同儕的力量太大了。所以假如是真正培養傳承的苗子,緣分我們能掌控,老師要挑,學生要挑。你今天在公家單位,那是面對所有可以受義務教育的人,那不是你能夠屬意的,那要依照國家的法令。假如現在是要培養傳承的人,不能不重視。這個不是分別,這不是執著,這是要就事論事,你得把事做成。不然最後落得人家一句,你看你們那些方法不行吧?你到時候去喊什麼冤也沒用。可是人力資源是我們用的,把它浪費掉了,最後沒成果。

  曾經有一個私塾來跟我交流,他們要找一個英文老師,想要找當地的人,那就不是華人,但我阻止了。為什麼?五六歲、七八歲的孩子,他沒有這些是非善惡,你那老師給他裝個鬼臉,他回去就會裝鬼臉了,那老師一個那種表情,對人的這種傲慢、鄙視他都在薰。假如這個以後是培養傳承人才的,每一個接觸的老師修養要好、性格要好,不然隨時都在影響小孩。後來他們還接受了,他不接受我也盡了力。

  接著老人家談的是三歲之後童蒙教育。「兒童時期記憶力強、理解力弱」,這就是一個機會點,順勢而為,「當其可之謂時」,他記憶力強,「所以應該帶著小孩背誦聖賢典籍」。不知道大家持經的感受怎麼樣?一部《無量壽經》持下來,一部《論語》我們把它持誦下來,皮膚都是光滑的,那都有加持力。你說孩子一天十個小時統統在經典的磁場,這個孩子慢慢氣質就變了。我們自己沒有體會過,五個小時、六個小時,孩子鐵定坐不住啊。又是在順著自己的意思了,因為我們自己也沒有體會過。所以不能隨順自己的成見。

  成德當時候要去大學講課,那個主辦的老師就給我講了,你別講太久,他們十五分鐘之後就坐不住了。我說:哦,哦,哦。結果真上去講,講了兩個小時,九百個人目不轉睛。我被那個場面震憾了,我說我們對不起這些孩子。都是大學生,哪有說他學十五分鐘他就不想學了,你教他的他不相應,他覺得沒用,他在應付學習,可是真的你講的東西剛好跟他現在人際關係有關,他眼睛就亮。

  所以我們也得問問有經驗的人、先做的人,真的他們說孩子很歡喜,《大學》三天背下來了,《中庸》七天背下來了,而且愈來愈多孩子投入。你說學得苦哈哈的,人家一去看就嚇到了。

  「應該帶著小孩背誦聖賢典籍,例如《聖學根之根》所收錄的二十三種童蒙書籍」,這個是扎德行的基礎。「也可以將自己所讀的聲音錄下來,然後反覆播放。」因為我們這個世間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二十五大菩薩把他修學的方法講出來,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他揀選「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大部分的人耳根比較利,不是絕對,大部分耳根比較利,我自己也有試過,我用聽的吸收比看的多。就是他可以自己錄,反覆播放,「同時跟著讀。這樣不但提高興趣與積極性,還能養成邊讀邊聽的好習慣。每次只讀一種教材,反覆熟讀,漸漸就能背誦;要背誦到滾瓜爛熟,通常是讀了幾百遍,甚至上千遍,就不容易忘記了,然後再讀下一本」。一般是讀一百遍都能記住了,然後背誦一百遍,有兩百遍在小時候讀下來,一般終生不會忘,哪怕真的忘了,複習起來也快。

  「《聖學根之根》背完之後,就可以背四書五經」,進一步學怎麼做人做事。「背書的目的是讓小孩的心安定下來,培養定力,不胡思亂想。」現在這個社會這麼誘惑,孩子沒有定力,他遲早要被誘惑。

  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強調這些重要性?我們沒有認知到這些重點,我們就不會重視這些培養,然後就會有僥倖,慢慢等到孩子定力已經很難培養了,出了什麼狀況,那時候只有感嘆的分、後悔的分。所以像我們加拿大的王老師,他也是君子不器,他自己是計算機專業的,後來移民加拿大建農場。不器,君子的能力不會侷限在某一個能力上。而且他也有發願,他要種植,他就說:希望愛護這一片土地,絕對不噴一點農藥,讓所有吃到的人身體都愈來愈健康。所以世間的事業也是要從發願開始。那這麼下來,十幾年過去了,他不在意賺多少錢,他說他最安慰的,最安慰的就是兩個孩子少污染。你看這個話裡面,人生的輕重緩急、取捨都在裡面了。有時候父母的這種愛裡面是要有智慧的,不然就變溺愛了,你得考慮得深、考慮得遠。他知道那個誘惑太厲害了,他知道培養定力,他知道要培養孩子跟大自然的感情。他們家都是三代同堂,這培養孝道的重要。

  最近成德也感覺我們學佛從哪裡下手?從大根大本下手,孝親尊師。而尊師又在孝親的基礎上,所以孝親是大根大本。但是孝親又要從哪裡下手?《孝經》開篇就告訴我們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講得很清楚,我們得這麼教。說實實在在話,現在怎麼吃我不懂,我觀察回想,我父母也不懂,所以以前讀書人一定學醫,山醫命卜相。為什麼連堪輿也要學?因為他要下葬他的父母,他要懂一點。醫,不懂得養生食療,他怎麼照顧父母?他怎麼養育他的孩子很健康?我回想我媽媽挺用心的,但是沒有學過《黃帝內經》,都是什麼?聽說現在吃補好,就去弄;現在聽說白木耳燉蓮子很好,就看到媽媽聽到什麼好很忙,但是到底什麼原理也沒聽母親說過。最近因為剛好跟王老師交流得多了,他說你這個白木耳蓮子都是比較偏寒,你可能要放一點肉桂、紅棗,就是不要讓它那麼寒,不然你看為孩子好,有時候反而是他身體的負擔。包含薏米除濕,可是薏米也偏寒,那怎麼辦?你要煮薏米粥以前,先把薏米炒一炒,不然你很好心,吃下去它都偏寒。

  我也觀察我們的學生,第一肝瘀,心情沒有放鬆。當然這個我要檢討,可能我太凶了。再來有一些什麼?家庭因素,跟父母的關係還沒有化開,心上有事,久而久之一定會影響內臟,尤其肝。再來,脾胃虛寒,還有濕寒,你看那個舌苔很白,那就是太寒了。那舌頭都凹下去了,都很虛了。所以舌頭是全息理論,整個身體的狀況都在舌頭上面。妳們當媽媽的會看舌頭嗎?這也要學。我都五十歲了才在學,不是,我四十九,不能多偷一歲,到時候遇到學理科的,你明明四十九,還說五十。

  真的是要從這裡下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個人都沒想說不要讓父母操他心,他都沒有這個心境,你說他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不相信,沒有基礎,一時激動。

  剛好我們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的楊醫師,還有我們王老師,他們很慈悲,要跟我們談一些養生,在明天中午的時間,英國中午,我們在國內應該是晚上的時間,應該都還是可以聽得到。所以都是因緣,到時候再把這個鏈接發給大家,大家有空也可以上來聽。我今天這麼一宣傳,好像zoom只能上來五百個,就你們知道就好了,就別說了。你們聽完再去供養,不然到時候漢學院的學生也上不去。我不是私心,要尊重,尊重他們的發心。歡迎大家,我們這兩百多位老師們,都歡迎你們一起來參與。

  這個學習的方法,「培養定力,不胡思亂想,對小孩日後智力、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就不說小孩了,成德自己學佛了,心比較能安定,學什麼東西,一來比較有信心,二來比較學得起來。所以定了,你的潛能就比較能發揮,包含記憶力也沒有說繼續衰退。智力、能力都跟定力有關,定才能生慧,能安定,他做什麼事不會出差錯,「事勿忙,忙多錯」。

  現在童蒙養正的偏失,我們看到老人家也是在護持所有發心的人,「過去為了推廣傳統文化,各地辦了很多論壇,也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然而真正要辦傳統文化教育,卻不能用論壇的那套方法來辦」。所以每一個方法我們要了解它的作用。「辦論壇是為了達到宣傳的效果,會用種種方法來激勵人心,辦得很熱鬧。辦傳統文化教育,則必須把心安定下來,從培養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德行做起,並且將學問紮紮實實、系統化的做起來」,《弟子規》一定要在生活當中不斷去以身教、言教來護持小孩,「這跟論壇的風格和方式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甚至於論壇講課的人都是要提醒大家,要修身、要格致誠正。你假如那個論壇講起來都是衝啊衝啊,我們治國平天下,那就變成傳遞者沒有把修學的次第講清楚。而且做一件事,我們佛門說的,「緣起法界」。你一個緣起來了它就會發展,俗話說的沙盤推演,儒家講的「慎於始」,我們遇到人生很多事焦頭爛額,想想都是一開始不謹慎,最後很難處理。

  中華文化的精神,中醫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我們人生經歷了事以後也是要這樣。尤其現在網路那麼發達,微信、line,一傳傳得那麼廣,你要去跟誰解釋?那個都不用解釋了,我們沒有慎於始,愈解釋人家愈誤會。冷靜,宣傳要花多少資源?花不少。你宣傳是播種,種子播下去了,沒事了嗎?你要施肥,你要澆水。你要辦一場論壇以前,這個地方有沒有配備相關的因緣條件?不然你撒了一堆種子,最後統統全死了。而且今天他的熱情被你帶動起來,他假如不知道持續應該怎麼學,他一下冷下來,你要再把他的熱情調動到這個程度也不容易。

  所以做事不是做一個點、不是做一個線而已,你得積累經驗之後還要通盤考慮。首先那個地方有沒有一個電視台可以長期播放,有沒有一個教學點是真真實實在落實,每個禮拜還可以給大眾上課。更好的,還有一些各行各業的榜樣,你去辦一個論壇之後,他們都可以去取經。你看這個緣一發下去,都往正向發展。你只是一時激動,這也要辦、那也要辦,撒了那麼多種子,最後這些種子沒人澆水、沒人施肥,像一陣風,熱一下下去了,甚至於很多人覺得,「原來這樣就是傳統文化」。

  再來,大眾容易激動,一聽到這個老師上去懺悔,很敬佩他,什麼都聽他的。要冷靜,他懺悔他以前做錯的事情,請問他要改多久?他也要花時間去對治。這個後面老人家也提到了,傳統文化老師是要培養的。他本來根本就不是做教育的,突然跟老法師照了一張照片,你就把他當作他傳統文化好厲害,都是我們不冷靜。最後他有什麼情況了,我們又會覺得很傷心、很沒有信心,甚至還會對傳統文化很反感。都不能感情用事,都不能激動。我們都是在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成長起來的,都很會包裝,一抓住機會,那個名利衝在前面。都得要冷靜看看,他的孩子怎麼樣?他的另一半怎麼樣?他的家庭怎麼樣?他自己本來從事的事業做得怎麼樣?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現在一認同某一個人,都不客觀去看他,然後他說什麼我都相信,別人一批評也不能接受。這都是在傳統文化的這個緣,本來是個殊勝的緣,調動起我們的情執了。

  曾經我遇到同修,我那時候還沒出家,因為我出家以後就基本上在英國漢學院。當時候還沒出家以前,有時候講完課同修來了,「蔡老師,你講什麼我都相信」。我說:「你別害我。」不然他這麼一講,我美滋滋的很高興,我就完了,一吹我就動了。我說:「你別害我,我講的跟老和尚不一樣,講的跟經典不一樣,你要提醒我。」

  我很感動一點,當時候我的奶奶往生了,台灣好多同修跑到我們家來幫念佛迴向,我非常感激。當時候幾個長者,有從台北開車下來的,比我父親年紀都大。見到我父親,「你兒子很好」,開始讚歎了。我父親馬上:「我兒子年紀還小,你們都是長輩,他哪裡做得不對,你們一定要教育他。」我當時候站在旁邊特別感動,父親是真正護念我;再來,我們當長輩的不能激動。

  成德從小沒學,在二十五六歲遇到老和尚才開始學,二十五六歲以前的習氣要調伏都很難,都不得力,怎麼可能說一下子就提升到什麼程度?但是現在的氛圍很容易崇拜、造神,這樣會把弘法的人護到墮落下去。四事供養,這都有道理的。你要護他的道,把他生活弄得這麼奢華,他的道心就不見了。所以現在當護法也不容易,得要護持這些年輕弘法的人。要八風吹不動,真的不容易。

  對不起,一講講太久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