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2/1/4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33-0001
成德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很高興今天有機會跟大家一起來學習老和尚一九九四年在新加坡宣講的《無量壽經》,尤其我們剛好是二O二二年第一個禮拜二,大家一起來學習,這算很難得的緣分。尤其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佛在經典當中有提到,我們要接受新的一年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有一部經叫《受新歲經》,新的一年來了,我們用什麼心態來迎接?我們看到佛在這部經當中說道:「我今欲受新歲,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佛反思他在過去的一年有沒有對不住人的地方?有哪些跟人相處的錯誤?他在反省,有沒有犯身口意三業?我們在迎接新的一年,不是說好高興新的一年到而已,因為前一年的過失我們沒有反省出來,在下一年強者先牽,也是很難避免。讓我們感動的地方在佛是圓滿覺悟的人,他還以身作則反省、懺悔,這是令我們特別感動的地方。
我們看到了佛陀這段教誨,我們來迎接新的一年,過去身口意、處世待人的錯誤我們能認知得深刻,不再犯。尤其我們又一起學習《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有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無量壽經》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存心,包含他的修行,透過一部經展現給我們。
我們新的一年大家一起共學,應該都是自願來的吧?現在是民主自由時代,有沒有人是被逼來的?應該沒有,有的話可以申訴。因為老法師說要放下控制的念頭,只要有被強迫的馬上可以解放,馬上可以把你的痛苦解除掉。假如我們都是自願的一起來學,那我們新的一年大家共同護念,善友為依,我們互相切磋。因為今天的因緣我們是研討會,是大家一起探討。儒家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禮記.學記》講「相觀而善」,我們佛門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現在與會是四十七個人,看看待會會不會到五十三個。五十三參的精神也在我們這一會當中,我們能夠得到這樣依眾靠眾的益處。我們也是共同發願,新的一年依《無量壽經》來修行,「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成德學《無量壽經》是在一開始二十五歲左右,首先就是聽《無量壽經》。我當時候聽了高興得不得了,怎麼有這麼好的經!我當時候不懂事,還在《無量壽經》經本上記老和尚講的筆記,怎麼每句話都這麼好!遇緣不同,二十五歲才遇到,現在看小朋友就開始讀、開始學倍感欣慰。
當時候聽老和尚講經先入為主,很多觀念印象很深。比方老和尚說的,《無量壽經》百分之百做到,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以此類推,最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這個比喻很具體。還提到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這一句教誨聽進去了,《無量壽經》每一句是拿來做的,不只是拿來讀而已。我們建立這樣的觀念會指導我們的心態,每一句都會想著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後來又聽到一個公案,法達禪師去見六祖,他《法華經》念了三千遍,給六祖磕頭頭不頂地。六祖很厲害,從他的動作就知道他的狀態、心態。諸位同修,這樣的功夫我們要不要有?看到人的動作你就知道他心裡的狀態。每個人都要有,沒有這個能力,要當好爸爸、好媽媽都不容易,要當好老師更難,要當好領導更困難。因為知其心才能夠救其失,我們不了解孩子、學生、下屬心的狀態,我們怎麼契機的去引導他、護念他?當然我們隨著學《無量壽經》這個能力會不斷提升。我現在好像在開支票,你們先記下來,到時候可以兌現,不過我們得真用力學進去。可不能我講到這裡你說:「我這個人就是少條筋,不敏感,不敏銳。」敦倫盡分很重要的,既然要敦倫盡分,該提升的能力我們不能給自己太多藉口,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
比方我舉個例子,我們既然這四十多位同道一起參與,我希望不要上到最後剩三個、四個。我們一起來共學,成德假如說我們二十九節課之後會請某一位同道下一次換你來主持,就是學完之後換你主持,我看會不會沒人報名。我們現在一開始先講好,大家認真學。我覺得不要等二十九節課之後,這太漫長了,我們每一節課好好的學,隨時,可能我今天一看哪個同修你的額頭放光,我說今天我們就請董老師,這節課由她來主持、分享。大家準備好,我是很厚道的,我不會今天就丟,我也不會明天丟,但是兩節課以後就大家看著辦。不是,就看佛菩薩怎麼安排,可能就會給成德一個靈感,今天應該請吳同學來主持。所以大家要準備好,首先要預習。用這種方法,我們佛門常說善巧方便,不然大家都不預習,只要這個規矩一定下來,我想可能沒有人不會不預習了。諸位同修,我是講真話,不是講假的,因為我已經出家了,當然沒出家也不能講假的。我先給大家這個心理準備。
今天我們第一次研討,有沒有哪一位同道談一談我來參加這一次課程研討,我希望我達到什麼目標?因為學貴立志,目標很明確,志向很明確,每一次都學得很紮實。有沒有哪一位同道跟大家分享一下?有請張老師。
張老師:阿彌陀佛,師父吉祥,各位老師大家好。學生很希望恢復清淨心,這是我的目標。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妄想、妄念是很多的,不管是在家裡也好,或者是在帶孩子,或者是跟人溝通的時候,如果遇到什麼事情,很容易去著相,就是心裡不清淨。所以我的目標就是想恢復清淨,不能說百分之百,我也希望是在這方面有進步。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謝謝張老師,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而且心淨佛土淨。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所有的法門都是幫我們恢復真心,明心見性的;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我們下手修行要以恢復清淨心為目標。還有沒有哪一位?有請張居士。
張居士:阿彌陀佛,老師好。學生有一個志向,想建一個老人念佛堂在老家,想用老家的家鄉話、用簡白的意思講一下《無量壽經》的大意。因為老人家念佛,如果想再深入一點《無量壽經》的話,他不能讀,很多老人家不認識字。如果學生能夠領悟得比較深刻的話,就希望用比較簡單一點的一些話講述給老人家聽。但是自己要學,要先深入的學,然後才能融通的解釋、解說給老人家聽。
就像我外婆前段時間去世了,她一百零四歲往生,那時候我跟外婆打電話,念佛的時候外婆有點雜念,我老是想跟她講些道理,但是講不通,因為學生學得不到位,所以就是沒辦法跟外婆講。就發心能夠多學一點,跟老人家講深入。因為很多農村的老人家念佛不太懂佛法,我也不會講,所以希望學多一點,能夠跟他們講,讓他們更有信心念佛。阿彌陀佛,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張居士。佛門講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所以發願、發菩提心重要,她能從所遇到自己的外婆的事情,把這個遺憾轉成一種願力,這是隨事菩提心。我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圓滿的,把這個遺憾轉成一種願力,相信得最大利益的還是妳的外婆。而且能夠成就一個念佛堂,老人來共學,這是功德無量的事,護念好一個老人就是護念了一尊佛,他往生就作佛了,圓證三不退。能夠盡力來做,這也是師志為己志,老人家不只是強調辦一條龍成就下一代,也是強調能夠辦老人樂園,讓老人家在晚年快樂之外能夠真正了脫生死輪迴,修學這個當生成就的法門。
謝謝張居士,她的目標也很明確,她學完之後貫通了,只要能貫通,見到小孩妳可以給他講小孩的言語,見到老人妳自然可以從老人的角度去跟他談。我們能貫通,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要隨時能了解對方的心,我們才能夠應機給他引導。不了解小孩我們怎麼護念他?不了解學生我們就不容易護念他。包含我們要理解老人他的內心,理解老人他生活的處境,我們的言語就很容易讓他感動,很容易讓他產生共鳴。
還有沒有哪位同道?當然假如我這麼一問你的腦中一片空白,那也代表還沒有準備好學這二十九堂研討會自己的目的是什麼。當然你真的是一片空白,那只能說你是福報很大的人,稀里糊塗就被人家請來參加了。我們請吳居士。
吳居士:成德法師好。
成德法師:你好。
吳居士:這次要說實話確實也沒有什麼真正的目標,覺得自己這一生,我可能跟您的年紀相近,我也屬牛的,一九七三年生的。
成德法師:不是相近,一樣的。
吳居士:真的是一樣的,可能月份不一樣,我是八月份的。覺得自己命還是很好,雖說年輕時候吃了一些苦,總體來看自己還是比較幸運,就是遇上的貴人比較多。又自己現在體會到,出生的時候父母是我的貴人;懂事以後好多我自己的老師,遇上很多老師是我的貴人;來到英國以後結婚、生子,覺得老婆是我的貴人;然後自己生的孩子都是我的貴人;又遇上了很多的朋友,特別是佛友們,覺得都是我的貴人。所以我覺得自己的情況就是隨著多樣的活菩薩給我來安排,自己能夠把握的事情太少,覺得就是老老實實的念佛,親近仁義之人,覺得這就是我最終的目標,什麼時候成就是阿彌陀佛給安排了。這就是我的一個粗略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好好的用心的去學。其實有時候身子跟心很矛盾,就今天來說,身子不想來,可是心想來,心就是牽著我必須坐在這裡跟您來學習。所以有時候還是讓佛祖來幫我指點迷津,自己把握的事情很少,太少。謝謝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我們吳居士也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身不想來,因為大家又有家庭、又有事業上的責任,有時候一天下來真的是滿疲憊的,但是他的心想來,所以吳居士的善根深厚。
吳居士:所以說命好。
成德法師:不是佛祖請他來的,是他的善根,他的善根請他來的。而且他今天來了,還遇到了四十三個貴人,因為我們現在線上有四十四個人。所以他確實有福報,一生都在遇到貴人。但按照成德的觀察,在今年對於佛菩薩同體大悲特別有感受,因為觀察一個人他處在人生很糟糕的狀況了,其實一觀察,在很早以前佛菩薩都在加持他、都在幫助他,都透過他身邊的人事一直在護持他,但他沒有珍惜。甚至於他現在很糟糕了,還是有很多人很誠懇的在幫助他,但他還是沒有珍惜。
剛剛聽到吳居士說他從一出生父母是貴人、老師是貴人,包含孩子也是貴人,這一點善哉善哉,當父母的人能說孩子是我的貴人,善根深厚。為什麼?修行最難的能夠離相、不著相,「我是爸爸」,就有可能著了,一著,「你應該聽我的」,一執著煩惱習氣就跟著出來了,所以能講出說孩子也是我的貴人善根很可貴,不住相。不住相可不簡單,佛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就是要教我們不能執著、不能著相。尤其我們今天大家一起共學《無量壽經》,所以吳居士最大的貴人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黃金臂晝夜常垂,都等著他當生作佛,這是我們所有人這一生最重要的貴人。還有我們老和尚也是我們最重要的貴人,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共同珍惜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福報,遇到了阿彌陀佛、老和尚,這麼多重要的貴人。
老人家有一個墨寶叫「福在受諫」,誰最有福報?接受勸諫。接受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勸諫、給我們的指導,接受老和尚的指導,我們就是大福報之人,我們的人生少走很多彎路。就像老法師在這一集裡面講到的,《華嚴》《法華》都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他老人家現身說法,對,我研究了幾十年《華嚴》、《法華》,尤其《華嚴經》,最後被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回來了,專修專弘念佛法門、《無量壽經》。而且老人家講到這一段,在一九九O年這個因緣講的時間比較長,我們這一會差不多六十個小時,二十九集,那一會的時間比較長。一九九O年還整理成四大冊,就是我們董老師當時候一接到這四大冊欲罷不能,從此就很精進。我們也是很感謝董老師這一年多的歲月幫我們鋪墊了很重要的基礎。我們老和尚在這一集也講到了,老和尚有講到吧?我看你們的眼睛好像……
董老師:報告法師,是講到。
成德法師:對。我們看老和尚講的,這裡是提到學佛的人跟人家不和,這個責任不在佛,他沒有依教奉行。甚至學佛多年了,佛教是什麼不曉得;皈依很多年了,什麼叫皈依也不曉得,那就難怪了!
接著老人家就講到了,一九九一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專題演講,《認識佛教》這個小冊子。我們說修行首重正知見,有正確的知見我們學佛才不會偏。我們複習一下,現在想想董老師教得非常仔細,不只是依據一九九一年的,甚至於是後來還有一次是在澳洲講《認識佛教》,甚至於是《淨土大經科註》、《大經解》,跟認識佛教相關的這些開示她很用心都把它會進來了。所以她所分享的這些課程我們都要放在心上,對我們整個修學會很有幫助。尤其提到六種佛教,我們可不能走到錯誤的路上去了。
謝謝我們吳居士的分享,也讓我們珍惜這一生遇到貴人的因緣。
目標明確,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會很有方向、很紮實。剛剛跟大家提的一個典故再補充一下,好像沒有講完。就是法達禪師去算是拜謁六祖大師,結果他頭沒有頂地,六祖大師馬上就觀察他的心理狀態,然後他一起來六祖說了,你一定是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因為那個動作本身就是不肯頂禮。他馬上就說了,我念《法華經》一天念一部,念了三千部。那就將近快十年的歲月,這可不是一般的毅力。接著六祖大師說了,我沒有讀過《法華經》,你念給我聽。他都能夠背誦了。結果念到第三品,《法華經》應該是有二十八品,念到第三品,六祖大師說好,不用念了,就開始給他講解這一部經的整個教義,後來法達禪師也開悟了。
但這裡面很重要的,六祖大師提醒他,你念了十年,你被《法華》轉,轉成什麼?傲慢。所以這裡面很關鍵的一點解行要相應,不能只有很熟悉這些經句,得行,不力行但學文會長浮華。真正放下這些習氣,才能夠把這些經典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我們的生活工作就是轉法輪,就是轉《法華》,就是轉《無量壽經》。比方「和顏愛語」,我們時時在落實這一句話,我們本來講話很急,慢慢就改了;講話很衝、講話會帶情緒,慢慢把這句落實了,《無量壽經》就轉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了。
老人家指導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對成德的受用相當大,不然我們沒有建立這個態度,我們可能邊讀經、邊聽經邊產生分別執著,這是阿彌陀佛才做得到,我怎麼做得到;老和尚不是普通人,他做得到我很難,邊聽邊被自己的念頭障礙住了。老法師說,佛所講的一切經都是契我們機的,不會說完了之後說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所以我們也堅信《無量壽經》的教誨我們可以做得到,包含老法師所有的講解、具體的指導我們也做得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古人沒有說天下無難事,《無量壽經》例外,沒有這一句。
包含我們最近也有一些同修一起學習《論語》,《論語》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因為我這顆心很渴望去效法孔子、效法仁德之人,這一念心真正提起來了,當下就處在仁德的境界裡面,就好像佛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謝謝我們剛剛幾位同修的分享,讓我可以順利進行,不然我就又要使出我的傻笑,假如沒有反應的話。
成德先起個頭,分享一下自己學習這一集的一點體會,接下來再請大家,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能每一集大家體會比較深的點不一樣。甚至於你從這個點反思到自己修學的過程,甚至於鏈接到家庭、事業,給自己很深的感觸,甚至於是鏈接之後很有法喜、很有受用,都歡迎大家可以做法供養,法供養就是普賢行,我們經文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二」。
我們畢竟是跟著老人家的《講記》來學習,所謂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能夠在聽的過程隨時能感覺到老人家的心境,受用不得了,每段話有每段話的受用。因為大修行人有時候一個字、一個詞他都很用心,甚至於都是很重要的體悟,他和盤托出來告訴我們。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和尚講法他沒有照本宣科,往往是他修學的心得。舉個例子,老人家說學佛就是擴寬心量,學佛就是學吃虧,這都是他的心境,他自己用功的感悟。包含要放下控制的念頭,我們想想今天有沒有因為哪個人、哪個事上了火,有點情緒了,應該離不開有控制的念頭,想控制,這個人、這個事沒照我們希望的,馬上就影響我們的情緒了。老人家他的那個法語講得很細緻,甚至於都是從我們心源隱微處去開解,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我的孩子、我的丈夫、我的太太、我的車子、我的什麼,這個我一上來,那個佔有可能就在其中了。放下對立的念頭,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你想到某一個人就很不高興了,就有波動了,很可能就有對立在裡面。
我們在聽這個法語的時候我們去感覺,老人家真的是掰開了揉碎了來指導我們。一有這種感受,這句法語你就不會滑過去了。我們現在有時候聽經的機會多,但多的時候很可能反而不珍惜,那就真的是太可惜了。機會多代表有福報,可是假如不珍惜,就在這個福報當中錯過了。
比方老人家一開始就講,非常幸運,無限喜悅,能在新加坡居士林與諸位同修共同學習淨宗大經。佛法是內學,老和尚這一段話,我們不能說聽了這一段,我當時候也不在,甚至於我當時候還沒出生。應該什麼?拉回來當下。我當下還有那麼多同修,就像剛剛吳居士說的,他很多的同參道友、團體的老師都是他的貴人,這就是知緣惜緣、知福惜福、知恩感恩,進一步報恩、造福,惜緣再造緣。
接著,我們真的緣分還是很不容易,我們現在來自歐美各地不同的地方,這樣我們要聚在一起,在數學機率的情況是等於零。全世界七十幾億人,我們又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居然現在在同一個螢幕上,不容易。這在一九九四年也做不到,當時候通訊還沒有現在這麼厲害,當時候才是錄音帶轉錄像帶而已。所以老法師說以前都是錄音帶,這一次居士林啟請,希望能有一套錄像帶。而且他說,這是我們新加坡與全世界結下的殊勝法緣。這句話跟我們有什麼關?有沒有關係?很有關係,我們現在一起切磋,我們德國淨宗學會有錄像下來,大家有沒有想供養給全世界?我看點頭的人並不是很多。我剛剛已經說要放下控制的念頭,不能要求大家,但是也不能強迫大家。沒有關係,因為我們這個會後製處理,假如你說我不想跟全世界結緣,把我那個鏡頭刪掉,這個可以,我們不強迫任何人。
我們看一下,每一句當下都可以做,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而且這裡老法師也提到了,學習這部經、講這部經每一次都要不一樣,都要有所提升。而且提到了,讀誦大經更是要能落實在實際生活的層面,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經典殊勝而真實的利益。這一句話也指導我們這次的研討,希望我們下一次以後每一次都有同修分享,我上一次聽到老法師講什麼,聽到比方說剛剛我們張居士的分享給我觸動,我這個禮拜就因為這個觸動我做了什麼改變,我得到什麼感悟、得到什麼受用,等於是我們所學馬上懂得去用,這就是解行相應。希望大家把感悟的能夠馬上去落實,一落實一定會有受用,又能夠跟大家來做分享。
這就是接下來這一段話很強調的,現代人的心理,學佛也不例外,隨著整個時代的趨向,我們總是要求新、求變、求快速。求快速當中就是要管用、要有受用,我們每一次學的馬上回去落實我們就有受用,那哪有人不想學佛?學了就管用,學了就能變,這對現代人來講很重要。假如我們跟他說我在學佛,「你學多久了?」「我學五年了」,結果我們親戚朋友說我看你也沒什麼改變,那他鐵定不學了。現在人很現實的,一定要學了能夠用的他才要學,現在這個時代時間很寶貴的。所以我們得展現出來佛法管用,《無量壽經》管用,我們學了我們的身心會改變,我們的家庭會改變,事業,甚至於我們的社區因我們而改變,那對於現在人來講他就很願意學了。
這一段話我們也了解到,佛法講說法要契理還要契機,契合現代人的機,他要求新、他要求變、他還要快速。佛法活活潑潑,它能應不同根器人,甚至不同時代人的機。佛法如此,佛是覺的意思,學佛就是要學覺悟,那一個覺悟的人能不能應他家人的機?能不能應他的朋友、他的同事的機?每一段話,佛法是內學,這每一段話一拉回來我們的內心都有學處。我們開始反思看看,我現在講話給另外一半聽,他喜不喜歡聽?你契理契機他怎麼會不喜歡聽?跟孩子講話他喜不喜歡聽?跟別人講話,有沒有人家一聽你講完話後面加了一句,今天跟你談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那你講話很契他的機,聽了很歡喜,甚至是很受用。你總不能講半天他也用不出來。應機說法,大家不能覺得應機說法那是要升座講課的人才是應機說法,沒有,佛法應該是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當下都可以用。
我們看到老人家一開始講就應現在的人,這一部經可以滿足現在人的狀況。而且實實在在說,世出世間第一殊勝,不只是能滿足這個條件,而且還是最殊勝。提到了,世出世間第一殊勝一定是很簡單、很容易。老子講大道至簡,而人好徑,就動小聰明,不相信佛說的那麼簡單。
老人家還舉了例子,舉例也是我們在跟一切家人、朋友、有緣人溝通的時候要具備的一個能力,因為一舉例人家會很能感受、很有共鳴。我們從老人家講經有沒有看到他講經的善巧、他的方法?我們說內行人看門道。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是華人,《易經》一講大家都聽過。《易經》簡易,就是簡單容易。《易經》如此,佛法亦如此。
老人家緊接著,既然是簡易,拉到世尊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也是可以總結得很簡單、很容易,不外乎戒定慧三學,這三個字包含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而念佛法門《阿彌陀經》,包含《無量壽經》也很簡單。我們看老人家還舉了蕅益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是淨宗九祖,他的話很有權威的,他講到了,老人家也很簡易,指出來就是信願行三資糧,我們淨土法門就是信願行。信願行有沒有跟四十九年戒定慧的綱領相應?老人家這裡開解了,信有戒定慧,願也是戒定慧,行還是離不開戒定慧,所以淨土法門也是把世尊一代時教的綱領掌握住了。
尤其接下來這段話,因為這個法門既簡單,很簡單,就是信願持名,也很容易,誰都可以念、誰都可以修,而且還穩當、還快速,集這些特點於一身,而且它還究竟、它還方便。我們在大乘經裡很方便,但它不一定究竟;有的很究竟,比方說《華嚴》、《法華》很究竟,但是那都要上根人修,很究竟但是不方便,唯有這個法門這些特點都在其中。
這部經老人家接著講了三種真實,這部經裡面提到了三種真實。第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是開導,佛教導我們;化是教學的成績,接受了世尊的教導,果然就起了變化。師父馬上又舉了世間的教學要求要變化氣質,佛法要求我們要轉凡成聖。這一段我們有沒有曾經聽到親戚朋友對我們說,你學佛之後有很多轉變,當然這個轉變是變好了。大家有沒有親戚朋友這麼跟你說?我看曾居士笑得這麼開心,她可能是有心得,請她分享一下。
曾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好,師兄們好。這句話弟子是常常聽說,當然了有好有壞,在弟子剛剛學佛的時候確實是有這樣的話語,常常是聽父母提起,就會說妳最近挺有變化。那個時候自己的父母說實話是比較擔心,因為現在回憶起當時初學佛的狀態有一點點誤入歧途的感覺,好像是給自己的父母或者是朋友落下一種印象,就是比較激進。好像是常常也會聽一些大德在分享中提到,譬如說會用自己學到的佛法常識去指責別人,總是看別人不對,跟自己沒有關係,所以確實是給自己的親人造成了不太好的印象。但是這幾年確實也會聽到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譬如說前幾天還跟父母通話,我們聊了很長時間,我的母親也是在學佛,也是一直在跟母親聊佛法的事情。那一次,就是上週,母親對自己的評價還是挺正面,也說了最近學佛挺有感悟。聽到之後確實也是很有感觸,覺得學佛這麼長時間以來,感覺這麼一個轉變,從剛剛開始的有一點誤入歧途,到後來在法師的帶領下,現在真的知道要把佛法去落實在生活中,不是向外看,是向內觀,佛法是心法,任何事情不要向外看,反觀自己、提高自己,是這樣。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曾居士的分享。幸好轉過來了,而且現在得到媽媽的認可,不可知少為足,不能就這麼滿足,更不能著相了。
曾居士:是的。
成德法師:我們修學確實常常要有高度的警覺性,因為佛法是我們一個緣分,萬法因緣生,這麼殊勝的佛法,可是我們假如用錯心,那它可能會增長我們的控制要求、傲慢。因為我們假如沒有先從自身開始,學愈多道理就愈往外去看到別人的錯誤了。六祖大師這一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關其實不容易過,很可能我們學五年的時候覺得過了,可能七八年以後說好像還沒過;十年的時候覺得好像過了,到了十二年的時候好像又現前了。這一關真不簡單,所以不能掉以輕心,曾居士不能覺得過了,要戰戰兢兢護念好很細微的心念,這樣的習氣才不會又現前。不能把殊勝的佛法變成我們我慢的增上緣,不能變成見人過的增上緣,那就太冤枉、太可惜了。
而且這個轉變,剛剛我們曾居士講的重點,轉變不能自己講我變了、我變好了,會這麼講是有問題的。《太上感應篇》說「不衒己長」,不能再自己標榜自己。你們也要會有判斷力,不能一聽到別人說我夢到阿彌陀佛幾次了,講了一堆,你就「哇,好厲害」,就被他轉了,要冷靜會判斷,有德行根基的人不炫己長。所以我們有沒有變是別人講,不是我們自己標榜的。假如你聽到你的另一半說,你真的提升很多、改變很多,這是太不簡單了,因為另外一半跟我們最親近,對我們的情況最了解,他都覺得你改變很多,那真的是不簡單。
有沒有哪一位被另外一半讚歎說改變很多的,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下。張居士有請。
張居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我談一下,我的先生他是法國人,佛法這個緣也是很難的對他來說,但是他過年的時候竟然送了一盆花給我,還說是送給妳的菩薩。我聽這句話,我就心裡非常的愉快,他說送給妳的菩薩。還做了蛋糕、做了甜點,就是過年吃的甜點,還說放在佛像的前面。反正從他這些行動,他沒有誇我,也沒有誇我怎麼改變什麼,但是他這個話語,還有他這些動作行為,我就覺得應該家庭有一點點變化。我打電話回國內跟父母問候的時候,我說跟媽媽爸爸說阿彌陀佛吧,他也會跟他們說阿彌陀佛,所以就感覺有一點點變化,對一個法國先生來說還是挺不容易的。感恩法師,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張居士。因為另一半或者家人離我們最近,我們有變化他們是最能感受到的。成德也觀察在歷史當中,我們這些真正留名青史的聖哲人,他們好像沒有說過一句話說家裡的人最難度,我好像沒聽過,不管是儒釋道修學有成就的,還沒聽過這一句。不過這一句在我們這個時代好像常常聽到,都會說另一半最難度,家裡的人最難度。我們不能創造發明,我們得分析出個中的關鍵點在哪裡。古人這些為了國家民族四處奔波,他的太太一句抱怨都沒有,甚至於全心全意讓他沒有後顧之憂,這都是他的德行感動他的另一半。古人都做得到,我們要不要做得到?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要去作佛,作佛的人當前最起碼要先感動另一半。
我們學了一定要有所轉變、有所提升。而且這裡老人家說這個話是要轉凡成聖,是要成為佛菩薩。老人家這句話很重要,學佛的人如果不發心作佛,那可以說你的佛就是白學了。要學了就要有志氣、就要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作佛。信為道元功德母,信為能入。尤其淨土法門,蕅益大師開解六信,信願行的信,六信第一個就是信己,信自己本來是佛。這非常非常的重要,為什麼?唯有我們相信我們可以作佛,所有善知識的力量才幫得上我們,因為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你自己有信心,你不懷疑經典、不懷疑佛教的,那個加持力就感應不思議。《阿彌陀經》說的「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一有信心一持經,一切諸佛都加持,可是假如我們懷疑起來了,佛菩薩想加持加持不上。甚至我們還自我放棄,那就麻煩了,自棄者天棄,自己放棄了,所有幫助的力量上不來,甚至什麼?這些天魔、這些冤親債主得其便。一個念頭招感差別非常大,念頭重要!一切法從心想生,感應諸佛如來加持是念頭,感應一切障緣、冤親債主也是自己的念頭。尤其我們現在懂得念這句萬德洪名,念這句佛一切佛都在裡面;六字統攝萬法,念這句佛,一切經教都在裡面。真搞明白了,不打妄想、不起邪念,趕緊念佛,念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老人家說我們學了就不能白學,就一定要學成佛。接著講到了,學佛的目的用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學淨土宗也是一樣。禪宗用參究的方法,淨宗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比參究容易太多,方法容易、方法簡單,成就實在講沒有兩樣,甚至於古德說念佛的成就超過禪宗。這不只古德講,佛在經典裡面說,一句阿彌陀是無上深妙禪,禪已經很高了,無上深妙禪。佛不會騙我們,我們相信了,念這一句就是無上深妙禪,得的利益不可思議,連等覺菩薩都說不清楚,唯佛與佛乃能知,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念這句佛就攝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這不可思議,真是成就超過禪宗,四十七品說的,「行超普賢登彼岸」。
第二是「住真實慧」,第三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三種真實。而這一部經是涵蓋了佛陀四十九年一切法,不管是顯密、宗門教下都在其中,所以不可以疏忽。
有沒有哪一位同修,你覺得哪一段對你的觸動比較大,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一集的哪一段?
有請黃會長。
黃會長:感恩法師、感恩各位同修大德,弟子先拋磚引玉。聽了老和尚這集的開示,弟子就覺得佛法的確是知難行易,方法特別簡單。尤其這本《無量壽經》,從經題上看就可以看到無量壽,老和尚也在經文裡面講解了,無量壽其實包括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財富、無量的德能,所有的無量都包括在無量壽裡面。那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有修行所要證得的果都在這一部《無量壽經》裡面可以得到。而且它得到的方法也是特別簡單,老和尚也在講經中提到,其實成佛很簡單,只要念念都是佛、都想著佛,你就成佛了。方法非常簡單,而且得的果也是非常的殊勝,它不像《華嚴經》有小始終頓圓,《法華經》有藏通別圓的區別,從地獄凡夫一直到菩薩,他念一句佛號得的果和等覺菩薩是無二無別的,以至於和如來阿彌陀佛的果地也是無二無別。
雖然方法很容易,但是要真正的去落實在行動中,那也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因為老和尚從一開始就分享到,我們淨宗的修行法門歸納起來就是信願行,信願行裡面,信包含著戒定慧,願也包含著戒定慧,行也包含著戒定慧。把它開解起來,信裡面要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如果真正的要把這句佛號念好,要做到信願行,的確要對經文理解得非常的深刻。
弟子在聽李老師上《弟子規》課的時候也提到,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活的,經文展開,它不像其他的書籍,它是什麼意思就在書裡面寫著,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書一展開,你每一次讀得到的利益都是不一樣的,隨著你理解的深入、修學的深入,你得到的意思又會加深一層。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雖然《無量壽經》一共是四十八品,但是每一次讀,隨著修學功夫的深入,我們對經文的理解又會加深一層。怎麼才能得到經文的真實利益?印祖也說過,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老和尚也在經文中不斷的深入,說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反過來說,少分誠敬就得少分利益,沒有誠敬就完全不得利益。
弟子反思,這段學佛以來得的利益不是像經文中所說的那麼殊勝,關鍵還是缺乏誠敬之心,也就是誠敬心缺乏,不能把一句佛號阿彌陀佛的利益、經文的意思落實在生活當中,對待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把他們看作阿彌陀佛來一樣的恭敬,這是弟子所欠缺的。誠敬弟子也深刻感受到,我們淨宗法門的淨業三福就是在教我們,尤其是第一福就講,就是在教我們怎樣誠敬。也就是誠敬是落實在淨業三福裡面,尤其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也就是我們學佛的根基也是非常重要。尤其在誠敬心方面,如果對父母都缺乏誠敬,對老師、師長都缺乏誠敬,那我們也就能夠深刻感受到學佛是不會得到真實利益。
弟子也非常感恩成德法師這一段時間以來陪伴著我們,認認真真的把心收回來,不是好高騖遠追求成菩薩、成阿羅漢、成佛,而是把心收回來,能夠踏踏實實的落實在《弟子規》當中,落實在《感應篇》當中,在生活中認真的反省自己,從生活中把這分誠敬心找回來。所以弟子非常感恩,如果沒有成德法師這段時間對我們的照顧、提攜,真是弟子感覺就是在盲修瞎練。所以弟子非常感恩有這個學習的因緣和機會,和大家一起能夠把佛法踏踏實實的落實在生活當中。
這是弟子一些心得,請法師指正。
成德法師:謝謝黃會長。我們修學真的是有同參道友大家互相扶持。也很感謝大家給成德這個學習機會,沒有這樣的學習機會我也很容易懈怠。
剛剛我們黃會長提到「誠敬」二字,在印祖的教導裡面說這是古聖先賢、佛菩薩傳的最重要的心法,就是竭誠盡敬,就是誠敬的心。當然剛剛也點出來,誠敬的心首先還是要從孝養父母開始做起,假如沒有孝親尊師,誠敬心很難是發出來的。真的有發出誠敬心,我們光是看到這個經題就很有受用了。就像老人家他在開解的,開解到了,清淨平等覺這裡面具足三學戒定慧,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具足三寶,三寶是佛法僧,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
我們再看老人家接著總結了,你是修淨土的,你求什麼?我們求無量壽莊嚴,恢復無量壽莊嚴,我們不求別的,只求無量壽莊嚴。老和尚用這個字,「只求」,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能求財色名食睡,只求,一個字都不能滑過去,我高興的時候求無量壽莊嚴,不高興就不求了。你修的是什麼?我們所修的是清淨平等覺。你看這個經題裡面把我們求什麼,把我們該怎麼修才能求得到,一個經題裡面全部都給我們講得那麼具體,我們所修的是清淨平等覺。接著說,那你要用什麼方法修?怎樣修才能得到清淨平等覺?信願持名,就是念這一句佛號。你看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無量壽莊嚴是果報,是我們所求的。怎樣才能求得到?那就一定要修清淨平等覺。
就像剛剛我們黃會長提到,老法師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這個專題開示裡面講的,我念阿彌陀佛跟大家不一樣,我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絕對沒有兩樣,這就是用平等心去修行了,沒有高下、沒有好醜、沒有愛憎,平等,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這也是老法師把心法傳授給我們,誰肯把它放在心上就得大利益。
就像剛剛跟大家說的,老法師是從《華嚴經》回到《無量壽經》來的,老法師說這叫師承,你們可不能看淨空老法師他先學什麼、後學什麼,他大經大論學了好多,我也要像他這麼學。老法師說這不對,我走的那個彎路你別走了,這叫師承。為什麼?一心一意成就學生,自己走過的彎路不希望學生再走。我們可不能太執著、太著相,老法師曾經走過我也要走一遍,這叫傻學生。老人家慈悲,每一堂課都是和盤托出在教我們的。怎麼修?效法老人家的清淨,名聞利養沾都不沾;效法他的平等,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效法老人家的覺悟,面對境界清楚。
用什麼方法來修?信願持名。所以信願持名裡面具足了三學戒定慧,具足了三寶佛法僧。三學三寶我們知道包括整個佛法,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宣說的法統統包括在其中,但是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盡了,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去年底到今年初特別強調下手處孝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修行不能太激動,拼到每天都熬夜不行。僅供大家參考,我就是慘痛的例子,不能一時激動,把身體給弄虛弱了,讓父母操心,要成佛就很難了。成佛要安眾生心,現在連父母的心都安不了,那不行的。就像我們曾居士安了媽媽的心,覺得她改變很多、進步很多,媽媽就很放心了。學佛首先要當一個不讓父母操心的人。
其實每一段真的拉回到我們自身,都有很多受用的地方。我們看到老人家在前面的講解,都在讓我們去體會這個法門簡單容易、方便究竟、穩當快速,讓我們去珍惜。難怪在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當來一切含靈皆因此法而得度脫。剛剛黃會長提到的,我們清淨平等覺,平等覺是什麼?平等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這就是這個法門最殊勝的地方。平等到什麼程度?五逆十惡,眼看就要墮地獄的人,只要肯念佛就去作佛了,平等成佛,平等普度,太殊勝了。而且還有例子,阿闍世王殺父害母,最後佛勸他,他肯念,上品中生。
我們在這個時代遇到這個法門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生命中的有緣人。老法師說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我講到這裡都微笑,你們怎麼都沒有微笑?你們不大願意帶是吧?李炳南老師說你知道這個法門,見到人不盡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人家就是不慈悲。為什麼?沒有這個法門我們出不去。大家要會聽,你要盡力去介紹,你不要執著去介紹,我是說盡力去介紹。你要等你表演得讓人家歡喜再來介紹,不然你一介紹讓他誤會了,你是不是叫我去死?很多人他不了解道理,他一聽到阿彌陀佛,他說「哎哎哎,我還沒有要死」,他誤會了。
尤其這個法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就這一句佛號就好了。我們今天用其他的方法修行,甚至於好像都有提醒,你打坐都要有《楞嚴咒》掛起來,《楞嚴咒》在場,不然五十陰魔那麼多複雜的境界。這個法門穩當,念佛真念,二十五菩薩隨護其人,魔不得其便,這都是在末法時期特別難得的、殊勝的地方。
最後老法師進入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有「佛說」這都是特殊的經典,我們了解了就會珍惜,因為這一部經乃至於淨土三經是十方一切諸佛都宣講,所以套上「佛說」。「說」是暢佛本懷,佛察覺到機緣成熟,把這個平等成佛的法門介紹給我們,我們能聽到就是緣具足了,我們這一生鐵定也能成佛。
「大乘」也提醒我們多帶一些人,大乘就是可以裝很多人。阿彌陀佛的大法船,帶業往生,以前不懂事,業多重都不怕。印光祖師很慈悲做了一個比喻,我們業很重,就像石頭很大,你要過生死海鐵定沉下去,過不去的,可是我們肯把這個大石頭搬上彌陀的大法船,再重它都把你托起來。我們要注意,以前造的業,「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造了就造下去了,鐵定要受報的,我們這一生不往生,鐵定要墮落的。尤其三途一墮五千劫,可不好玩,不能再投胎,最後身,一定要往生,大乘一定可以把我們載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
大乘無量壽,「無量壽」是第一德,有壽命其他的無量才有功效、才有意義。
再來「莊嚴」,我們看老人家很用心,把《無量壽經》裡面莊嚴的句子都舉出來了,讓我們去體會。「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阿彌陀佛全心全意成就一個最殊勝的環境給我們,我們不能辜負。我們有沒有看到這一段老和尚說到,每一次來新加坡參學,所見到、所感受到的,大家也是在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們有沒有在莊嚴我們自己的家庭?我們有沒有在莊嚴我們自己的團體?再來我們有沒有在莊嚴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我們那朵蓮花,今天有沒有變大?我們不能念成口頭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今天得有功德才能莊嚴。真正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們就不隨順煩惱習氣,我們就很有責任感,我要莊嚴我的家、我的團體,我要莊嚴極樂世界。真有這個心,「莊嚴眾行」,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在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這莊嚴兩個字,我們每天光讀經題對自己就有很大的提醒,要把貪瞋痴打掉,要把自私自利放下。
又舉了「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也提醒我們,我們早一點莊嚴、早一點成就,我們才能為人演說,人家才能相信我們,我們才幫得上他人。就像我們從事教學工作,我們早一天提升,學生就早一天得力;我們不得力,可能學生還受我們負面的影響。我們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我們也要早一天提升,他們早一天以我們為榜樣。這裡老人家提醒,我們要修清淨,要把無始劫的染污去掉,要「洒心易行」,就是靠念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就不得不佛。
今天已經超過太多時間,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我們最後開放一個同修,有沒有今天不講講話睡不著覺的?或者說今天我們大家這樣探討你有觸動,甚至有流淚,我不是說一定要流淚,就是你真的有那個觸動點,都可以跟大家分享。來我們有請董老師。
董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諸位同修,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董老師:學生非常的歡喜有幸參加成德法師這個研討會。學佛也十一二年了,特別喜歡師父上人的講經,喜歡經教。如貧得寶的感覺,剛剛拿到,學起來也是淚流滿面,在信和解方面有了一點點的收穫。大家都知道,也向成德法師匯報,信解行證,但是就是走到解那,行就走不下去了,遇到了瓶頸。這就是學生也向成德法師匯報的,就是屢戰屢敗。當然也知道還要屢敗屢戰,可是怎麼突破這個瓶頸,已經很長時間找不到出口。道理明白了不少,信心也有,非常的相信阿彌陀佛,也相信自己能夠成佛,但是這一生怎麼完成這個事情,怎麼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在行上遇到了障礙。
無比的感恩阿彌陀佛、諸佛菩薩加持,成德法師跟我們德國淨宗學會結緣,跟著成德法師學習這差不多兩年的時間,收穫特別大,感到成德法師就是來做我們教練的。就像師父上人在經教裡講,佛是教授,來給我們講佛理,讓我們心裡開解;菩薩們、大菩薩們是來做教練的,讓我們怎麼落實。學生無比的感恩,碰到了成德法師這大菩薩,終於學生找到了瓶頸,知道在行上要下功夫。
行就是成德法師剛才講的家人,家人最難度就是學生自己的話,跟誰都好辦,跟外面人好說,到家裡這關就過不去。所以這兩年明白了,就在家裡做功課。做得還不夠,已經在努力。我愈努力我先生愈挑剔,絕對還沒有對我有誇獎,而且但凡有點什麼事情,「妳是佛弟子,佛怎麼說的?」這是我先生在修理我,他是阿彌陀佛派來的。學生現在達不到我先生的滿意程度,還得再接再厲。但是潛移默化的對他確實有影響了,儘管他是德國人,而且他是學自然科學的,而且他又學到了博士,所以他根本就不服我,根本他就不服,不做出來給他看是不行的。學生要想度眾生一定要往生,不往生什麼都是空的。
非常的感恩,這次來學習就是抱著這個願望,怎麼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落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否則這些學都是白學了,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學生特別慚愧,給大家講了那麼多,自己做得並不好,但是把自己講明白了好多。真是感恩成德法師,也感恩諸位同修的護持,慈悲的護持和給學生這個機會,所以很多事情,以前就覺得過不去的瓶頸,其實把自己講明白了。
這次師父上人一九九四年這個第一集,給學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信心更加堅定。師父老人家講,這部《無量壽經》是非常稀有的一部大經,經文雖然不長,但是包容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在這一卷經之中。所以這是一大藏教的總綱領,師父老人家告訴我們萬萬不可忽視、疏忽,所以就對這部經的信心更加堅定。師父老人家講,有一些大經很究竟,無論在理、在方法都很究竟,但是不方便,為什麼?中下根人沒分,沒法子修。還有一些經論方便,但是不究竟,不究竟就是不能成佛,可以成阿羅漢,可以成菩薩,師父老人家講這不叫究竟。「既方便又究竟」,師父老人家講這句話學生印象特別深,師父上人說「唯獨此經」。接著師父老人家又講,說這個經是成佛的法門,而且方便至極,而且我們人人有分。師父上人又接著講,我們在座的同修可以說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議。學生看到這裡,信心就更加的堅定。
另外還有師父老人家這句話給學生的印象也是特別深,師父老人家講平等,平等覺,那就是講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我們想一想,這是不是特別殊勝?師父老人家講像《華嚴》、《法華》,雖然講成佛,但是不平等。為什麼?《華嚴》有五教,小、始、終、頓、圓;《法華》是天台家的四教,藏、通、別、圓,不平等。我們這個法門平等成佛,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所以這是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不是假的,確實是妙不可言。師父上人讓我們去細心的體會,說答案就在經文裡,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學習。要好好的學習,這個信心要更加的堅定。感恩成德法師把這個經又給我們展現出來。學生看到師父上人講這些話,信心特別的足,真的是拉我去學什麼我都不會去學,我就要這部經,就要今生成佛,不然的話太辜負了今生這一大事因緣,對不起自己,第一對不起自己。
但是決心是下了,能不能做成還要繼續的努力。上面幾位同修分享得都特別好,內觀檢查自己,任何事情出來第一找自己,不管什麼事情出來,自己這一大因緣是最重要的。既然跟我有關係,我在這個緣裡頭就是一個最重要的緣,我要是不改變,這個事情就是這個果,只有自己改變了才能改這個果,所以賴不得任何人,只賴自己。這是學生的一點點體會,無比感恩成德法師,無比感恩諸位同修,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董老師的分享。成德是慚愧,我自己修學也很不得力,也都是透過大家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能跟大家共學的時候,自己的正念都比較提得起來。而且因為修行還是得要很真實面對自己真實的功夫,就像董老師剛剛講到的屢戰屢敗,屢敗還要屢戰。這也是夏蓮居老居士所強調的,《自警錄》,成德覺得我們修行路上的境界,這些法語好像一個一個錦囊來指導我們。夏老講的,學道之人必須發大勇猛心,立決定志,這「決定志」就是我這一生就是要作佛;而且要不計成敗,所以我們都得經歷過屢戰屢敗,屢敗還要屢戰;還要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一定可以突破每一個境界。
尤其她最難得的那個心境,她覺得她丈夫是佛菩薩派來的。這很重要,因為我們往生就是作佛,我們現在是不是一個作佛的樣子,《華嚴經》善財童子就是這個表法,他表當生成就。我們的心態能保持在一切人都是善知識,只有自己是學生,就像印祖教導,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有這個心境,每一天在一切人事境緣都會提升,心是關鍵。而且她也提到她先生是博士,講不過他。我們不要想用講的讓人家服氣,服人以誠不以言,真正能讓人家心悅誠服是我們的真誠心現前,不是說我這個理講得很精彩、很透,壓得他都回不了嘴。
而且她也點出來,老人家講到,這一部經真的是一大藏教,甚至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教的總綱領,我們一定要藉由這個因緣把它學得透徹。而且老人家說只有這部經方便究竟,而且我們人人都有分。我聽到這裡突然冒出一句「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真的是這個味道。老人家這段話跟善導大師是一鼻孔出氣,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所以老人家這句話也是暢阿彌陀佛的本懷。除非他不相信,那當然要跟他再講其他的經典。
謝謝董老師,也謝謝今天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