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22/5/17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3-0017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學習到「德遵普賢第二」後面的經句:「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我們觀照普賢行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才能漸漸入不二法門,佛法是不二法。我們能夠真正無我、心地清淨,就能時時體恤他人的心,善能分別眾生語言我們在當下、在這一生也能夠落實。心地清淨,心地慈悲,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又生起慈悲心,抓住一切機會勸大眾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李炳南老師有提過,我們已經知道念佛法門,不盡力去介紹給別人就是不慈悲。當然不盡力不能變成執著、攀緣,把人給嚇跑掉就不妥了。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執著,用真心。盡心盡力裡面沒有攀緣,慈悲裡面也要有智慧,判斷因緣,不強求,悲智雙運,多少緣就盡多少心。

  確實這句佛號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我們很多祖師都是希望我們能夠了解這句佛號的殊勝,「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觀無量壽佛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師長在這一次《無量壽經》宣講當中,在講完這一品經,大家有文字稿的話可以看一下。我們前面這兩品經叫通序,進入第三品「大教緣起」是別序。序主要要起信,讓我們生起無比的信心,這是前三品很重要的用意、目的。而我們淨土三資糧信、願、持名,信就擺在第一,所以師長這裡講信是第一條件,由此可知起信的重要。師長在這裡講到了,這一品經,第二品裡面就有「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觀經》裡面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就是真實之際。《淨修捷要》第十一拜:「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它的理論依據在這裡,所以這部經典、這個法門可以相信,應當相信,它依據的理論是非常真實,不是虛妄的。

  而且這部經的作用是以平等法覺悟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所以這是令九法界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師長有說,從事上九法界不平等,理上講也不可能平等,但是這一部經所講的理不是普通的理,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法性之理。法性是平等的,我們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法性是平等的,是從這個理裡面開化出來的。所以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殊勝至極,無與倫比,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它真的是平等成就,而且這個成就不是普通的成就,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

  我們看師長這一段是在第二品完了之後講的一段開示,也是對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的透徹說明。

  我們看師長接著還說,「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在哪裡?信、願、持名三資糧的方法,佛普遍廣大、平等無差別的授予了一切眾生,只要符合這三個條件都能平等得度,九法界眾生人人都能做得到,華藏世界法身大士用這個方法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六道凡夫乃至地獄眾生用這個方法也可以得度,惠以眾生真實的利益。

  這裡師長又舉了蓮池大師的讚歎,這個法門「越三祇於一念」,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這一念就超過了。我們看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六道輪迴的眾生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下一句經文提到:「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後面四十七品也提到「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信願持名的功德力,真實的利益,真的是唯佛與佛乃能知,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祖師們也都是在強調法門殊勝、名號功德的殊勝,就是希望我們起真實的信心。真正了解名號的功德,不用人家催,不用人家提醒,自己就老老實實分秒必爭的念。我們今天假如真的知道這句佛號行超普賢登彼岸,知道這句佛號越三祇於一念,這樣的因緣,這樣的法門,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越三祇於一念是從時間,他成就的時間無與倫比的快速。齊諸聖於片言,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這些通途法門,師長在這裡講到像爬樓梯一樣,大乘佛法有五十二個階位,第五十二才成佛,像爬樓梯要一層一層爬上去,但念佛法門是坐電梯上來的,不必一層一層爬。齊諸聖於片言這個「齊」與大聖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跟他們的地位平等,就是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跟他們平等。我們今天很幸運,緣成熟了。什麼緣?作佛的緣。我們今天作佛的緣成熟,是心作佛,聽到這部究竟圓滿的經典,就是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所以我們不能再錯過這一次的因緣。董老師之前「認識佛教」有引了弘一大師的一段話,這話我沒有記起來,大意上就是我們錯過了這個因緣,沒有辦法彌補的遺憾。師長講經說,錯過了可能還要再等無量劫。

  我們假如了解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是心作佛,我們就能體會到蕅益大師說的,以持名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在持名的時候我們用真心來念,善根、福德就頓同諸佛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了。這個法門跟通途不一樣,通途是修因得果,這個法門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持這句佛號就把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黃念祖老居士的墨寶,我們再請工作人員發到群裡給大家看,「老實持名,全攝佛德成自德」,把佛功德就變成自己的功德;「深具信願,決定往生證無生」,往生就圓證三不退。所以這個法門是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成佛最快的方法。

  蕅益大師《要解》,印光祖師說古佛再來都不可能超過其上。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也開解到,他開解是針對經文裡面佛自問自答,因為是佛的境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接不上話了。經文裡面講:「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阿彌陀」是佛的法號。「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蕅益大師講阿彌陀是梵語,翻為無量。無量好不好翻?好不好說明白?所以蕅益大師說無量本不可說,很難說,但釋迦牟尼佛以光壽兩個意思收盡一切無量。不可說當中佛還是能說圓滿,所以佛的智慧圓滿。因為「光則橫遍十方」,無量光,橫遍十方;壽是無量壽,「則豎窮三際」,無量壽包含過去、現在、未來,豎窮三際。橫是空間,豎是時間,「橫豎交徹,即法界體」,無量的時間空間、無量的光壽就是整個宇宙,就是法界體。他是「舉此體」,法界的全體「作彌陀名號」。所以這句名號即是眾生本覺的理性,本覺的理性,本來的自性,持這句名號,「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以持名故,善根福德就頓同諸佛。

  阿彌陀佛成就了這個法門,成就了這句萬德洪名給我們念,我們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整個宇宙都念到了,都沒有漏掉。我們真正透過祖師的這些教誨來對這句萬德洪名生起堅定的信心,它真的是超過世間諸所有法。而且念的時候,在《十往生經》裡面有提到,阿彌陀佛遣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魔不能干擾。好像是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裡面提到了,「念佛之人」,真念佛了,他頭頂「有四十里光明燭身」,蠟燭的燭,他頂上四十里的光明照耀,「魔不能犯」。所以念佛不可思議,我們真正了解了,念得一句是一句。一不念佛,「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念佛打妄想就是輪迴心、輪迴業。多念一句是一句,多說一句世間的是非人我的話,多說一句就廢一句,這差別很大。

  說實在的,我們現在還真的有面對家庭、事業的問題,家庭跟事業花了時間就能處理好嗎?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有智慧去處理它。假如沒有智慧,你花更多的時間處理,到時候適得其反,愈幫愈忙。有智慧才能自利利他,不能瞎操心,不能瞎幫忙。清淨心才能生智慧,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要把念佛當第一,很有道理。不只是說正助雙修,這念佛是正修,所以要當第一,你世間的事情要把它處理好,你要有定力,也要有智慧,不念佛定力怎麼來?智慧怎麼來?我們得冷靜冷靜,瞎操心,第一個自己身心受損;再來,我們所愛護關心的親戚朋友能不能感覺到我們在操他的心?比較敏銳的、比較有良心的是感覺得到,這樣他們也會有壓力。我們操心對自己、對他們也沒好處,不如什麼?念阿彌陀佛,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還可以功德迴向給他,多好!

  所以我們做個轉變,沒有必要的操心要放下。看破放下,看破瞎操心沒用。看破是明理,看懂了。真看懂萬德洪名之殊勝,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而且一開始念不能就只有散念,最少要定個時間。散念是在加強定課的念佛,你不能定課沒有了就是散念,到時候愈念愈散,到時候念到什麼?念到邊念打妄想很多。哪怕時間有限,《淨修捷要》三十二拜,你看我們剛剛念了幾句《淨修捷要》的句子,編得太好了!

  師長這裡有講: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常』,常常;『諦』是真實的心,真實想要幫助眾生。不只是幫助他現在,更重要的幫助他了脫無始劫的輪迴,這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你幫了他這一世,輪迴的問題不能解決,他還得輪迴。只有這個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解決究竟的問題、輪迴的問題,求生淨土,只有這個方法。這不是我說的,黃念祖老居士,那是密宗金剛上師,淨土是傳承夏蓮居老居士的,他老人家慈悲說了,「我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生死輪迴」,黃老說「不可能」。他老人家說是「斗膽的說」,看到這句話很感動,怕我們還要繞很多圈,繞到年紀大了,我看還是念佛求生淨土,結果一念就打瞌睡,沒有體力了。所以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要幫助現在眾生當生成就,師長有提到四本冊子夠了。第一《認識佛教》。我們也很有福報,董老師宣講兩次,把老人家不只是幾次三皈的重點,還把在講經(講《大經解》)的一些重點都有匯到這個專題裡面來開解。這個因緣難得,大家可以重複學習。認識佛教了,就是印光祖師講的修行首重發菩提心,然後要建立正知見,建立正知見了我們才不會學偏、學邪。所以第一《認識佛教》。第二《三皈傳授》,有本小冊子,老法師講三皈傳授。第三《無量壽經》,一句佛號、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還有第四《淨宗朝暮課誦本》。所以定課還是重要的,當初是定早課第六品,晚課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們也要了解老人家定這個課的深遠意義,早課第六品四十八願,念著念著,重要的要念相應,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因為還是要是心作佛,念著念著,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後來師長了解到《淨修捷要》的殊勝,也是鼓勵我們能把《淨修捷要》做定課,他老人家帶動我們,一直深入《淨修捷要報恩談》。我是親眼所見,看老人家好長一段時間身邊都帶著播經機,都在聽黃老的《報恩談》。而夏老慈悲考慮我們末法時期的生活狀況,工作繁忙,很難拿出整塊的時間來持誦經典,所以《淨修捷要》將五經一論的精華都含攝在裡面,顯教、密教,禪宗、密宗這些重要的教誨都在裡面,能夠做《淨修捷要》,整個淨土宗的精髓、義理我們每天都掌握住了。所以這幾部書就可以幫助人當生成就了。

  我們讀到這一句『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問問自己,我面對親朋好友,是不是都想著怎麼造緣幫助他們念佛求生淨土?李老說的,已經知道這個法門,我們不盡力跟人家介紹就不慈悲了。心真的常諦住度世之道就不想自己,不想自己煩惱就少了。煩惱從哪裡來的?我貪、我瞋、我痴、我慢。《了凡四訓》談改過,「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樣比較痛快淋漓。這一句經文可以讓我們煩惱頓減,只要我們肯把這一句教誨放在心上,煩惱頓減,煩惱輕智慧就長了。

  師長在這一句當中勸勉我們,家庭就是道場,公司行號就是道場,這是跟我們有緣的親戚、朋友、同事,我們都要諦住度他們的心,不但照顧好他們的生活,還要教導他,幫他們了生死出三界。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月道場,盡力去做,但心不要強求、不要牽掛,緣具足了盡心盡力去做。他剛好跟你有三分鐘、五分鐘談話,盡心盡力去談。五分鐘過去了,也不要去想我跟他講了他能不能接受,不接受我是不是白講了,不要起這麼多念頭,說而無說。

  師長這裡還說,不是說學佛一定要出家,一定要住在寺院裡頭,這你就搞錯了。師長講得很清楚,不能產生執著,看各自的緣分,一執著了,家裡人就生煩惱。師長都在提醒,但是我們觀察到我們弟子們好像還是很容易執著,這個不能怪師長,都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了,我們得多觀照自己的心念。像師長有提到,學了佛反而讓家庭不和,這樣就是學錯了。學佛是放下執著,不能因為學佛的這個緣又增長了執著、增長了控制、增長了傲慢,甚至增長貪法。要學對,佛陀是勸我們放下執著、放下貪,而不是換對象繼續貪法,這都要我們自己反觀。

  成德也有遇到同修聽經非常積極,我所遇的人可能他聽經的時間算排在前三名,甚至是第一名都跑不掉,耳機都掛在耳上,一直在聽,結果煮稀飯變成乾飯,炒菜都炒焦了。所以大家要讚歎別人的時候,還得客觀看到他的情況,不要一激動,「哇,你怎麼隨時都戴著耳機在聽經,好精進」,你這麼一讚歎他更執著。讚歎人假如讚歎錯了會害人的,讚歎人也要客觀了解情況。成德也幹過這種讚歎錯了把人害死。所以不能激動,學佛要理智,面對境界要清楚。這同修看起來是很積極的在聽法,但是他這種狀況他都看不到自己的心根本都沒有安住當下,心都是比較浮動的、比較躁的。

  古人留了一句很重要的話: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不能貪換對象,變成貪聽經、貪法。人只要處在這種貪的狀態,他的心一定不定的,妄心做主了怎麼可能定?心不定,你聽得再多,領會得對嗎?怕還會領會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聽經、讀經隨文入觀,是調整自己離妄歸真心。做事也是歷事練心,也是要讓我們回到真心。今天因為想更多時間來聽經,結果搞得你做哪一件事心都是不定的,那你聽經的時候是定的嗎?我也不相信。有沒有可能他做任何的事都沒有定,結果一聽經他就定了,有沒有這種情況?

  佛法隨順因緣,安住當下。心安下來了,在當下用真心,才不會起過去、現在、未來的煩惱。我們假如不能觀照到心不定,不能觀照到過去、現在、未來煩惱相續不斷,這樣的狀況你學十年、二十年,實在講不要說沒有進步,不可能不退步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往後退,所以我們用功要不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在減少,要不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在增加。我們假如不知道放下的話,學佛的緣有可能會增長我們的貪法,增長我們的傲慢、控制、要求。從起心動念處修,心是根本,蕅益大師說「觀心為要」。學佛,老法師講最重要的用真心。

  像成德有一位同修,看他敦倫盡分都不下功夫,到處講課,我就勸他,你要回來敦倫盡分。相上聽話了,事上回到家還是不夠用心,沒有真正懺悔業障。《勸發菩提心文》裡面,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菩提心。沒有真正體會到自己對家庭的責任缺失,沒有體會到自己對不起父母妻兒的地方,人要發出真心來,他在當下才能真正敦倫盡分。說實在的,我是硬去把一個人請下來,我想想也不一定對。為什麼?因為我就會有很多活得幹,他自己沒有認知到,常常就要跟我聯絡,「老師,很多人要請我講課,我都一直拒絕,那怎麼辦?我快撐不住了」。常常我還得……他哪個狀況他就要問我一下。假如有十個同仁都是這個狀況,都得我,他做哪一個動作、家裡哪個動作,要出去跟大眾又要怎麼做,那我就變成接線生了,就專門接電話好了。

  人要真正領悟到問題,這個別人是很難幫忙的。我現在也要看破放下,我現在不做太多具體的建議,不然我的活都幹不完,我想好好靜下來讀書都很難。我給他講道,你不去也要清清楚楚你為什麼不去,你去也要清清楚楚你為什麼去。假如我說就給你定死去還是不去,佛法無有定法可說。我跟你講不去,你又應對不好,還讓你那一方的人誤會,那我不是去影響你一方的緣分嗎?所以他要清楚成德是在提醒他,你不能把講課變成一種職業,變成講課匠。你自己本分都沒有盡,你講那些課有攝受力嗎?你到底在護念大眾什麼?我們自己沒有敦倫盡分能講出敦倫盡分來?你哪怕講的都是老和尚的話,沒有攝受力的。甚至於你還加點自己的東西,你會誤導別人的。一個發自內心敦倫盡分的人,他的那顆心出來的言語不會偏頗的。大眾一直要找你出來推不掉了,你也可以恆順因緣。但是講什麼?講發現自己以前的不足在哪裡、錯誤在哪裡,可以講。可是你不能又像以前那樣講一堆道理,自己都不幹。佛法為什麼沒有定法?無可無不可。核心在哪?你是不是用真心。我們面對有緣的同仁,這個應對也不能造成對方的執著、對方的依賴,不然對他、對我都不見得有好處。

  所以教學確實是一門藝術。當然成德是剛好有這個感觸,其實這十多年來是做得很不好,沒有智慧,可能愈幫愈忙。佛門四大菩薩,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是提醒我們,因為菩薩表修德。大家不能一聽到四大菩薩,「那是菩薩,我怎麼做得了!」不可以這樣說,這樣說叫外行話。老法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菩薩表修德,就是指導我們怎麼修的,佛表性德。觀音、文殊菩薩就提醒我們,面對境界要悲智雙運。

  我們接下來看到師長舉了一個例子,陳娟娟居士護持她的父親,這個事例應該可以給我們得到一些啟示。大家看了這個事例,有沒有覺得受到什麼啟發?有的話講一點就好,這個事例對我有什麼啟發。有的同修請打開麥克風,現在不是修禪定的時候,法不能用錯地方。

  黃會長,我們得商量商量。為什麼要商量商量?我覺得我跟大家分享可能是害了大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可能我造成大家已經處於一種狀態,一直聽、一直聽、一直聽,突然緣分一調整我問大家,啊?啊?學佛最重要要悟性提升,假如我把大家搞成這樣,罪過罪過。

  人的悟性在哪裡?「達摩祖師傳」大家看過沒有?當時候有一段,有一個王子,「你們這些出家人接受大眾供奉,問你們什麼是佛,居然沒有人可以回答我,統統還俗」。結果有一個僧人武功高強,從空中過來,這個王子:「你騰空而至,到底是正是邪?」僧人說:「郡王若能分別邪正,便不會排斥佛法。」你看他的應對進退有膽識、有智慧吧?你在看這個片段的時候要學到他的膽識,不然統統都只是update、update,update到最後記問之學,會把悟性給堵住。這個郡王說:「到底什麼是佛?」他說:「見性是佛。」「性在何處?」「性在作用。」本性在哪?真心在哪?在他面對境界會起作用。今天我們聽了老法師講了陳娟娟這個故事,聽完了起了什麼作用?沒有任何體會?

  會長,我們得好好聊一聊,我們討論討論,到底是不是成德把大家的悟門堵住了。我們有同修舉手了,有請李居士。

  李居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學生的體會就是真誠心可以感化周圍的人,即使是不信佛的親屬、父母,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去做,去相信佛菩薩,然後就一定可以成功的。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她從這個事例感覺到真誠心可以感通。我再請教您,妳透過這個事例,妳體會到真誠心可以感通,妳有沒有開始用在妳當下的哪個緣分當中?

  李居士:學生非常慚愧,學生覺得周圍的人很多,譬如說自己的親戚,他不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不信佛,我們不能去強迫別人相信,也不要講這些大道理。就像老師說的,我們要敦倫盡分,就是做好自己,依教奉行,把佛菩薩的教誨、把老師的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然後去用你的行為給別人做個榜樣,然後去感化別人,而不是用你的言語。這是學生的一點體會。還有當你真正真心去學習的時候,念佛、念經,就在無形當中可以讓別人、讓自己的父母真正的受益。這是學生的一點體會,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好,李居士也是強調自己真誠心來修行。我們從這個事例……還有沒有其他同修分享一下?劉居士有請。

  劉居士:法師好,各位師兄好。弟子沒有準備,現在就說一下弟子最近正在發生的事情。首先是真的非常非常感恩諸佛菩薩、感恩老法師、感恩成德法師,感恩所有的師兄們。弟子的父親前一段時間是由於工作上的事情,他有一點失眠的狀況,他會經常給弟子發信息。弟子是在德國,弟子的父親現在是在國內,弟子醒來之後就會跟父親通話,會問一下他失眠的原因是什麼。

  他失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現在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咱們認為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具體的講就是我的父親有一家很小的公司,他想要為公司找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就非常用心。可能就是在這個接班的過程之間他會有一些溝通的問題,還有接班人和他之間就有一些譬如說達不成共識之類的問題。弟子就跟他好好的長談了一次,就跟他有講,他心裡想的我都懂,但是人家對方,就是這個接班人的想法我也可以理解。我就跟父親講,我能理解您想為公司找一個很好的接班人,但是人家接手的人也是有自己的利益在的,人家不可能將自己的精力和資金投入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去,這是咱們應該要理解的,這是其一;其二,首先人家不是您的孩子,人家不可能什麼事都聽您的,咱們都要理解。我也有跟他講,我說現在其實我們都是非常非常幸運的,我們有東西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想想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沒有東西吃、沒有地方住,首先這最基本的我們都有了;其次,想一想在公司裡邊,我父親還有一個非常非常忠心的員工,什麼事情都幫他做了,我說您看一下,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而且現在這個接班人也非常稱您的心意,這些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要非常感恩。

  跟我父親談了好久好久之後,他的睡眠有改善。他就問我:「妳的想法怎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弟子就跟他講,我說那是因為我自己修學了佛法,是因為我聽了老法師的教誨。我就跟我父親講,我說即使我不是一個學佛的人,我聽到了老法師的教誨,我也會認為他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智慧的老者。這是我用真心跟我父親這樣講,也是真的會跟每一個我認識的人都這樣講。我父親就說:「那妳趕緊把老法師講的東西給我發過來。」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每天有一個「聽師父說」小的視頻,大概十分鐘,弟子會每天聽,然後弟子把那個視頻從網上下載下來。師父上人今天說的是「修行人要有前後眼」,弟子今天早上起來就把那一篇不到十分鐘的視頻給我的父親,下載下來給他發過去。發過去之後,今天弟子有在上班,所以沒有聽到父親給我打電話,但是他有給我留一條言,他說:「我已經看過了,非常好!」然後寫了一個歎號。當下我說真的是佛菩薩加持,弟子非常感恩。這是今天當下發生的事情,用來跟法師還有各位師兄們分享,佔用大家時間,不好意思。

  成德法師:謝謝劉居士。我們兩位同修她們分享的內容,都讓我們感覺真心起作用的力量是很大的。陳娟娟居士她護念父親念佛往生淨土是個緣;劉居士護念她父親,她父親出現了睡眠障礙也是一個緣;剛剛我們李居士講的又是另外一種緣,她說現在親戚朋友還不能接受,那也是一種緣的狀況。儒家有一句話叫「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你在什麼樣的緣你都是用真心去做,你不會沒有緣的時候在那裡,「哎呀,怎麼緣這麼不具足!」在那裡感嘆、在那裡唉聲嘆氣;真的緣來了,我們還在那裡覺得我應對不了,在那很緊張,都能隨緣。菩薩四德重要,隨緣妙用,妙在哪?妙在這件事沒有讓我生煩惱,我沒有動妄心,因為我們一被這個境界影響我們的清淨心、真誠心,那我們就妙不起來。妙在念念為父親好,妙在那個利眾的心。

  我們剛剛聽劉居士講的,她為什麼能順著父親的這個緣?一來,父親的睡眠慢慢好了;再來,還把老和尚的法介紹給父親,跟我們學的《無量壽經》有沒有關?「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她父親在跟她講的時候,父親的心境她都能理解,這樣妳溝通才能夠讓對方覺得妳懂他,這個感覺有了,妳再給他講什麼他很容易接受。假如劉居士一開始聽,爸爸你別講這麼長,那些東西都帶不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看妳爸爸可能更睡不著了,他更堵了。我們看到我們上一輩人責任心,他很有責任,公司我得把它好好的傳下去,得好好找接班人。我們首先要體會到我們父親或者上一輩人他們那種可貴的品質,你可不能一下子凡所有相皆虛妄,大道理啪就過來,要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劉居士不只體會她父親,還體會她父親公司裡面重要的人、相關的人,所以她開解得很合情理,她父親聽了,「對呀對呀,妳分析得對」。當然這個言語是什麼?柔和質直。菩薩四德在哪?在我們面對每天的每個緣裡面。那她父親為什麼接受?一定是她最近提升比較明顯,這叫威儀住持有則德。大家要了解這溝通絕對不是一次的,她要很多次的,這叫普代眾生受苦德,要有耐性去護念、去陪伴。

  跟陳娟娟居士這個事情有沒有關?善學的人有關係。她是遇到什麼?她是遇到父親病重,劉居士是遇到父親睡眠問題。對學佛的人來講有沒有壞事?你覺悟了,你慈悲了,隨緣妙用。陳娟娟居士也妙用得不錯,妙用到哥哥嫂嫂不信佛,看到這個樣子都念佛了,連還有一個親戚學禪宗的,看到她父親這麼殊勝,也老實念佛。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我們也看到她並沒有攀緣,可是她也積極的在積功累德。我們看她跟隨老和尚,第一本《認識佛教》的小冊子是她整理出來的,這個功德大不大?她父親臨終會有三十多個人幫他助念,跟他女兒的積功累德有沒有關?跟他女兒的廣結善緣有沒有關?這裡面好幾重因果在其中。我們聽了這個事例我們能體會到了,我們就有收穫,我們進而會去效法;聽完就聽完了,也沒有任何感悟,也是提醒我們,我們的學習狀況可能是記問之學比較多,也要轉變一下,要用心去體會,要用悟性來聽故事。

  印光祖師講,從理上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不離因果二字。我們可不可以從這個故事當中看到陳娟娟居士的心?她怎麼用她的孝心的?她有沒有用她的善巧方便在裡面?她也用她的耐性,天天照顧她父親,守在她父親旁邊幫助她父親念佛,大概一天念一萬聲。這些話裡面,她怎麼用心的,用了什麼方法,善學的人都能觀察到。這也提醒我們,現在眾生,你得把好的果相呈現出來,現在的大眾才容易相信。往生的時候相貌很圓滿,一家人都得度了。亡者的相貌很圓滿可以為人演說,舉一反三,我們可不能學了之後就是往生相貌再圓滿,應該怎麼樣?現在就要圓滿。

  像我講到這裡就比較沒有底氣。告訴大家一個小道消息,我最近有胖了兩公斤以上,還繼續在努力當中。不然這個支票已經開出去了,有這個增胖計畫,假如沒有胖起來,我在講台上就有點立不住了。

  所以舉一反三還是很重要的,不能聽了這個,「這件事就是護念臨終,現在我的親戚朋友還沒有臨終」,你都沒學到。用一個執著的心去聽經、去聽故事,很難有收穫,甚至還會出現執著點。所以老法師說,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還以為自己是佛弟子,統統都搞錯了。

  師長給我們說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善學,「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這是善聽;善觀察,這個故事裡面我們的學處在哪裡?五十三參;善思惟,這個故事,這個理跟事拉到我自己身上,我應該怎麼用、應該怎麼做?剛剛我問李居士,妳很感動,接下來呢?妳感動到她對她父親的真誠心,那妳有沒有把這個心用在妳自己的親戚朋友上?善思惟。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善思惟。其實老法師講經這句話重複了多少次,重點是我們是不是重視這句教誨,我們是不是把它用上了。懂了一大堆教理不用上,說食數寶,那個好好吃,你還是沒有吃,數一堆寶貝都不是自己的。「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我們得把它用上,「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佛法有求必應,你如理如法去求、去修行,有感應的。

  師長也舉了這個例子,理事圓融,透過這個例子讓我們去理解「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度了一家的人。師長接著說了,我們一定要有心,這個心念念無間斷,自己求生淨土,幫助一切人求生淨土。我們自己深信不疑,然後要幫助一切眾生建立信心。這個次第也很重要,自己都不能深信,你怎麼去勸別人建立信心?接著說道,他將來往生得利了,他感激你,是你護持他、介紹他,是你接引的。師長說,大慈菩薩講得好,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真正勸兩個人往生,往生就作佛了。勸兩個人是因為你他往生作佛了,大慈菩薩講比你自己念佛的功德還大;你能幫助十幾個人真的往生,你是菩薩;你能幫助幾千、幾百個人往生,你是阿彌陀佛再來。這勉勵我們,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當然不要又聽執著了,我算一算,我好像有三個還是四個了,我是不是十拿九穩?不要掉以輕心。聽而無聽,不要又聽出執著,我是不是現在不用努力我就可以往生了?不要聽出執著。這一段道理就是讓我們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今天時間到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