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2/2/27 台灣高雄 檔名:55-233-0008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首先要跟大家致歉一下,我們上課時間又做了一下調整,美西的同修他們要現場參與可能時間就太早了,只要有到我們這個班的群裡,我們之後錄像都會提供給他們。大家在我們修學的內容以師長一九九四年《無量壽經講記》,我們共同來研討。假如不能現場的同修們有任何事後聽完的疑惑,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再探討,或者他們有寶貴的心得,我們也歡迎他們可以供養,我們共同來分享、交流。
我們這幾節課下來,尤其我們講到「德遵普賢第二」,已經好幾節課都是在講這一品的內容。我們佛門有一句話說道:「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一句生則決定生我們要去體會了,為什麼決定可以往生?因為還沒有到極樂世界這個頻道已經接上了。我們講到頻道,看電視就很有經驗了,台灣的頻道太多了,一百個。請問這一百個頻道在哪裡?當下都在,但是你接通哪一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同時存在,可是我們的心跟哪個法界相應,那個法界就現前了。師長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有說到,有人中的佛,有人中的菩薩,十法界依正莊嚴,在一個法界裡面就有十個法界,還有人中的畜生、餓鬼、地獄。
會觀察的人觀察誰?觀察自己,觀察他人。當然觀察他人的目的不是去見人家過,是了解他的情況,進一步怎麼去幫助他。你不了解他的情況,會不會愈幫愈忙?《禮記.學記》裡面有說,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他心是什麼狀態,他偏頗在哪,我們都很清楚,才能循循善誘、順勢而為去引導他。他偏在哪我們自己都看不清楚,那怎麼去護念他?就像我們自己當父母的,孩子在想什麼我們知不知道?假如我們不知道他想什麼,我們每天給他的教導契他的機嗎?就像我們上一節課才討論到的,達眾生相,你不了解他在想什麼,你怎麼跟他講契機的話?
我們這樣研討下來,真的感覺佛經語深,當信佛經語深。我們研討《無量壽經》的這些教誨、經句,真的不是像看連續劇一集趕一集,不是看小說一直追,追到最後看完,完了啥也不記得,學一句就有一句的受用,而且這個受用會愈來愈深、愈來愈廣。我們觀察老人家講經,《無量壽經》本來就像一九九四年這一次,二十九集把《無量壽經》講一遍。我們觀察,一九九四年講了二十九集,到了二十多年之後,二O一四年,二十年之後講多少集?六百集,一千二百個小時。
成德有跟大家溝通一個重點,我們學佛第一個要聽懂佛在說什麼,願解如來真實義,聽錯了我們就會做錯了、修錯了。還要看懂佛在做什麼,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根本的老師,以他為標準。他老人家是三衣一缽,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到我們現在末法了,我們買的椅子要高級一點,人家看了之後就不輕視我們了,就會覺得我們很有錢,很尊重我們。這種說法跟佛的表法不一樣,他都會有一套道理,讓你覺得好像有點道理。還是要依佛所說所做為標準,不然一代人加一點加一點,加到最後就不是原味了,甚至面目全非。我們現在佛門很多亂象,那都沒有依照佛的所做所說做了。現在到末法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而且很可能這個邪師是打著佛教的名號。佛在世的時候很感嘆,魔王說的,「你現在法那麼強我破壞不了,等你末法,我遣我的魔子魔孫穿著你的袈裟破你的法」。佛聽了流眼淚。佛是慈悲,憐憫這個魔王的愚痴,憐憫眾生善根不夠。
成德初學佛的時候印象很深,老法師常常說,現在的人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現在感覺跟二十多年前聽不一樣,二十多年前聽覺得這樣嗎?二十多年之後看看自己、看看佛弟子修行的人,真的要認真不容易,都是急於求成,就很容易認假不認真了;都很容易隨順我們沒有學佛以前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那就不是跟佛的心相應了。佛的心是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今天學佛了,假如觀不到自己的分別執著,那我們自己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還是分別執著做主,還是認假不認真。要認識自己的真心,不能再隨順妄心,不能再認賊作子、認賊作父了。認自己的煩惱習氣做親生兒子、親生父親,那我們就愚痴了。
師長善巧方便,提醒我們怎麼認識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的心要跟五心相應,不跟五心相應就搞的認假不認真。這是從心上要認真不能認假,事相上,我們功利心很強就會跟邪師相應,你跟我很快就能怎麼樣,我們心就動了,為什麼?相應了,急於求成,不肯老實下功夫,還在那耍小聰明,有沒有捷徑可以走?
我們真的要冷靜下來。為什麼要冷靜下來?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這句話可不能聽輕。萬法因緣所生,對我們這一生的道業來講因是誰?自己,佛菩薩、老法師、善知識、同參道友是助緣,自己要負責任,要扛起來。修行人假如依賴心很重,要進步很難。佛在世的時候都給我們提醒,阿難尊者為什麼不能證阿羅漢?因為他的心念裡面還有一個我的堂哥是佛陀,他還有靠別人的心,他證不了阿羅漢果。他情感還很重,所以佛宣布要滅度了他在那哭,因為他的思惑還沒有斷盡。靠,想依靠是什麼?貪,貪求。佛法是內學,不能向外貪求、依靠。這些要想清楚人才會理智,不會感情用事。為什麼修行靠個人?因為別人都是助緣,這個緣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都是自己決定的。老法師講的我句句放在心上,不得了,這個人得大受用;老法師講的我左耳進右耳出,不只得不到利益,自己很大的福報折損掉了。任何事都不是偶然的,能遇到老法師福報很大,可是假如我們人在福中不知福,福就折損掉了。
成德有用心去觀察過,這些觀察很重要,愈觀察愈對佛法有更深的信心。比方說成德觀察什麼?觀察佛菩薩同體大悲,真的不是假的,對任何眾生都是這樣。可是這個人為什麼現在這麼慘?冷靜去看,他成長過程確實有很多助緣,但是他沒有珍惜;甚至於他在受苦難的時候,旁邊還有很重要的助緣都要幫他,但是他沒有接受,甚至於更嚴重的他產生怨天尤人,他的業障就愈來愈重了,障住了。信為道元功德母,他不相信佛菩薩同體大悲都在幫助他,他又在那怨天尤人,那業障就愈來愈重,佛菩薩加持不上。就好像一個人青少年時期埋怨父母、埋怨社會,他的業障就現前了,身邊有很慈悲、很有智慧的長輩給他講,他不聽,那也沒辦法,他得摔個跟頭。就像太陽光隨時都在,可是我們撐了一支黑傘,光進不來。
說到這裡我們拉回來到自己身上,我這段時間有沒有心情很不歡喜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低谷的時候?這都要自己觀照。所以為什麼叫修行靠個人,師父領進門。說實實在在的,我自己也常常告訴自己,老法師講得很圓滿,講經六十多年,該講的他老人家都講了。而且他還表演得很圓滿,我們讀《無量壽經》、讀《華嚴經》,不自覺的都會連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無量壽經》哪一句你只要用心去觀察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全給我們表演了,「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老人家遇的磨難太大了。這我們都要會觀察。
修行靠個人,因為再好的老師他是個助緣。比方說我們遇到依賴的人,你可不可以現在找一個人幫我把這些問題解決?我就跟他說,我說佛菩薩同體大悲,你相不相信?他說相信。我說他假如能幫你解決了,他不解決那他就不慈悲。對。他告訴我們一個真相,宇宙怎麼來的?從心想生。眼前這些境緣是我們自己的心現識變,這個他幫不上忙。我們是自編自導自演,他只能幫助我們把宇宙人生真相講清楚,然後我們願意聽,我們一調我們的心,境界變了,依報隨著正報轉。你愈依賴愈偏,佛菩薩慈悲,你愈偏他乾脆先消失,不讓你繼續偏。都不能順著自己的意思,依賴心很重了,就一直順著,你就讓誰來幫我就能解決,我見就很強。我們真正遇到事的時候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提起來師長老人家的教誨。修行靠個人,提起來了就受用,提不起來又是隨順煩惱習氣。
依賴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我依賴性也很強,小時候我是老么,作業趕不出來趕快叫姐姐,依賴。但有一點好處,有一點什麼善根?相信聖賢佛菩薩不會騙我們,因為我去思惟過,我不想騙人,那聖賢佛菩薩更不可能騙人。我建立了這個心態,老法師無私無我的人不可能騙我的,那他講的都是真理。我們也觀察他老人家述而不作,我們去觀察他老人家講了一段義理,最後都是「所以說《華嚴經》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沒有他自己的意思,我們觀察到了。既然他老人家不騙我,那每一句我得把它放心上,我就有受用。老人家也說,佛法管用,傳統文化管用,用一句,心變了,福慧都增長,怎麼會不管用?福田心耕,按照佛經去改自己的心,福報馬上提升;按照這句教誨去放下習氣,智慧馬上提升,智慧本有,因為按照一句去落實,煩惱就輕,智慧就長。我們不說別的,老和尚說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句話真的去做了,真的福慧增長,重點是我們要做。真管用,真改變命運。
尤其老法師的一句法很重要,信,相信佛菩薩安排,一切都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其實這個信字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假如真的相信章嘉大師傳給老法師這句法,老法師又傳給我們,佛菩薩安排,那代表什麼?一切人事境緣佛菩薩安排,都是老師,只有我是學生,我在這個境界當中到底是提醒我要修什麼,我的內心還有哪些分別執著要放下。真相信佛菩薩安排,只有我是學生。相信這一句話,我們的心就跟善財童子的表法相應,善是善根,財是福德。能保持住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來教我的,我現在內心要放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內學,往內了。「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我的心行跟一切諸佛的身口意三密相不相應?「常習相應無邊諸行。」你看《無量壽經》在哪裡?就在我們當下的每個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我們以它為標準,就像老法師說的,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我當時候聽真是高興,因為我寫不出劇本,我文筆很差,不用寫,高興。因為老人家的善巧,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劇本,我們建立這個觀念,讀「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人生劇本,當下就要開始依照普賢行做,普賢行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這麼去做了就受用了,愈受用對老師愈感恩。我們看老法師每一次提到三個老師,感恩,我受用了,過上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老師給我的教誨。
修行靠個人,我們得自己常常自我勘驗。剛剛跟大家有提到,我本來是依賴心重的人,可是因為我相信這句話,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去了海口,我不會煮飯,佛菩薩安排,我不能生煩惱,安住當下,佛菩薩安排,自己煮,煮麵,麵很簡單。煮了麵練什麼?每天吃一樣的會不會吃了厭煩,又是一個境界,對飲食勿揀擇,練一練。那就這樣,感覺每一段路途都在練自己比較短板的地方或者是自己的習氣,練得你非放下不可,練得你非突破不可。
我本來的性格,佛門有講跟母親的緣深轉男身,跟父親的緣深轉女身。一切都有因果的,我們這一生是男身、女身都有前因的。當然還有後天的這些緣分的影響,不然一般來講,女兒的性格會比較像父親,兒子的性格比較像母親,我們家就特別明顯。我母親一輩子沒有發過脾氣,沒有跟人家講一句硬的話,人家一凶了她一句話都不講了。所以等於是假如找我去談判,鐵定失敗的。你人生會不會遇到要談判的時候?會不會有這些境緣?可能我們說到這裡,老法師都是讓,幹嘛談判?這要注意了,觀察要全面觀察,不能觀察幾個就下結論全部都讓,那什麼叫有為有守?這個成語不就不成立了?有為有守,你不守住原則這個事業、這件事就黃了,世間講的黃了。假如這個事是大眾的事呢?這個事假如又是十方供養支持的,你就這麼輕易給它黃了,那怎麼交代?大是大非面前不得含糊,這大家都要會觀察。
我們看老人家台灣努力了三十多年,韓館長走了,按照法律來講是她的兒子繼承,老人家為什麼讓?這是自家人,自家人當然要讓,哪有自家在那裡爭?表不了法。到了新加坡一下子,我都去參學過,幾百個人在念佛堂裡面,好殊勝,我要去參學。當時候我們國內修養很好的法師去了,很有威望的,讚歎「世間第一道場」。真的那時候我們進去念佛,都感覺那磁場好強。但是因緣要保持不容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都有很好的開始,但是要有很好的結束就不多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容易變。初發心成佛有餘,可是得保持。當我們團體很殊勝了,讚歎恭維都會來,假如是主事的人沒有八風吹不動,這個緣就要變化了,所以不簡單不簡單。古代為什麼一個道場可以興盛幾百年?為什麼?大家都要會去觀察因緣。萬法因緣生,這一句佛法在哪?在一切處,觀察得清楚、觀察得出來就學到了;觀察不出來,你經歷的事再多,還是不長見識,還是懵懵懂懂。經一事要長一智,我們的心裡有沒有一些深刻的教訓,後不再造了,這些都得自己下功夫。
我們同樣經歷一件事,每個人的受用不一定一樣,這大家也要會去觀察。我們同樣遇見一件事,有人快速提升了,有人成熟了,有人信心受影響了。有人提升,有人墮落下去了,明明是同樣一個緣,為什麼是這個結果?就是我們剛剛說的修行靠個人,會修的人處處是道場,不會修的人最殊勝的緣他也當面錯過。
就像我們要觀察,一個地方的緣都跟一把手有關,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為政在人,主要負責人的心行跟老人家不能相應,老人家必然佛菩薩會安排他離開,為什麼?不能一起配合弘法利生了。結果你看老人家被誰接走了?被人家澳洲政府接走了。為什麼澳洲政府可以接走?心量相應,他看到老人家可以團結不同種族宗教,我們澳洲社會很需要,把他老人家接去了,給他快速辦好證件,移民部長給他送來。我說澳洲政府厲害,人家落實《群書治要》,尊賢,不只不嫉妒他,重用他,把他派去參加聯合國的會議,讓老人家的思想可以利益全世界。相應很重要!我們的心行要跟佛菩薩的教導相應。同樣的弘護要相應,在家裡夫妻要相應、配合,理都是一樣,都是相通的。大家都要會觀察,不會觀察就打迷糊仗。因緣都不能長久的,你又變成消極,不會觀察變成消極了。要會觀察,因緣要慎於始,因緣要找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為謀。
當然佛菩薩也很厲害,他知道太難了,現在要有一二分緣都難,他譬善幻師,現眾異相,他隨緣妙用,利用一個緣大家都成長了。哪怕這個緣不能保持,下一個緣出現,因為大家都成長了,再一起到另外一個緣,讓它更殊勝。末法時期不簡單、不簡單,但是更重要的我們每一個人要在境界當中不斷提升,而且福報要愈來愈大,因為我們福報大了可以給大家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師長做到了,你看我們現在全球淨宗學會團體誰的福報庇蔭的?他老人家。一個人可以修到這麼大福報,他老人家表演,我們看到了,接下來呢?我也能做到。假如他老人家這麼表演,我們下一個念頭,「老和尚不是普通人,他能做到我們做不到」,老師白表演了。為什麼師長要說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講的經都是我們做得到的,他假如講的我們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跟我們講完了,對不起,你做不到。不只所講的,還有所做的,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是應我們的機,既然是應我們的機,會不會所說所做是我們做不到的?不是做不到,是我們的念頭有了預設立場。
孔子,在佛經裡《起世界經》已經把他老人家的本跡告訴我們了,儒童菩薩,那是釋迦牟尼佛派來的。釋迦牟尼佛說,我遣二菩薩於震旦方向,印度的震旦就是神州大地。一位是迦葉菩薩,就是老子。大家注意,跟著孔子一起來配合的有幾個人?我們最熟悉的七十二賢。你看冉求,那都是給我們表演的,他跟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老師我不是不愛樂你的法、你的道,我能力不夠。孔子說,力不足是走到一半沒力氣了叫力不足,你都還沒走,「今女畫」,畫地自限。我們畫地自限的念頭不放下,我們聽每一句法打三折、打五折,打到最後都不是跟善知識學了。
我們看老人家每一個讓、每一個離開都有他依循的經教,可是老人家也有當仁不讓的時候,這我是有親身知道的。二OO六年參加聯合國的會議,當時候要把廬江實驗的成果,還有在新加坡團結宗教的經驗供養給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當時候提到讓九大宗教代表上台祈禱,結果聯合國不同意,老人家派了兩個代表去談判。老人家知道了這個情況,告訴聯合國,你們搞和平是假的,我退出。師長有沒有都一直讓步?可不能學相,啥時候該退,啥時候該進,活學活用。該堅持的原則不堅持,這個事就黃了。老人家堅持住了,我可不跟你們搞假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老人家這個態度聯合國馬上害怕了,讓步了。這個事情很殊勝,本來好像說上去十幾分鐘,後來祈禱超過半個小時。結果人家聯合國負責的進來一看很高興,還在那一直拍手。都是什麼?底下的人在那裡揣測上意,然後在那裡……很可能人家一把手並沒有反對。
我們學都要活學活用,不能學到相上。每一件事的因緣都是不同的,不是亂套的,我今天背一個公式套在這邊,會套錯的,都要用心去學。為什麼老法師說要長期跟隨老師?跟著李炳南老師,以前不懂的事懂了,學李老怎麼看事,怎麼入木三分,怎麼人情事理,怎麼應對進退。這不是說講一堂課就全學會了,這不是記問的東西。
在歷史當中,漢朝有一位宰相叫丙吉,他曾經救過漢宣帝,這麼大的功勞一字不提,這真正有涵養,不炫己長。大家注意,動不動就標榜自己的,修行根基還不夠的。不要他一標榜你就特別推崇他,然後重用他,最後出事情你別怪他,是我們自己不會看人。用錯人可不是一件小事情,知人善任是每個領導者最重要的一個權力,權力是來利益眾生的,權力是來把事辦成就的。丙吉有一天他宰相出來了,看到人家在鬥毆,可能都有生命危險,他沒有去過問。後來走著走著看到一條牛躺在那裡,好像很痛苦,他趕緊過去看。後來因為調皮被主人追,追到上氣不接下氣,看了沒問題,走了。旁邊的幹部忍不住了,說宰相,人家孔子是問人不問馬。因為孔子有一天回到家,他們家馬廄著火了,孔子第一句話「傷人乎」,不問馬。為什麼?這些是身外之物,孔子沒放心上,人命關天,趕快先問有沒有人受傷。丙吉旁邊的幹部就說,人家孔子是問人不問馬,丞相你怎麼問牛不問人?對他產生誤會了。
這裡有一個好處,他旁邊的人誤會還會問他,現在問題出在哪裡?誤會了也不問。老人家一生盡力培養學生,真的能跟在他身邊不離開的也不算太多,看著看著就順自己意思,就覺得老人家錯了,走了。老人家在修忍辱,他覺得是軟弱,他相信自己看法,就走了。真的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跟隨善知識,遇到善知識的人絕大部分當面錯過,看不懂。
成德初學佛的時候,聽到老人家講「我一個學生都沒有」,我當時候挺震撼的。說實在的,現在想想這句話也不過分,為什麼?現在要找一個孝子都難,不是孝子不可能是好學生,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的自私自利不能放下,我們要真正成為一個孝子不大可能,想自己多了,體恤父母的就少了。我們看古人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有這分心,他一遇到信任的老師,父母呼應勿緩,老師呼應勿緩,他百分之百相信,百分之百去落實,他得利益了。
就像老法師遇到李老師給他開三個條件,他馬上就接受了。過了幾個月,跟老師說很有受用,還跟老師說我再加五年。大家想一想,李炳南老師聽到師長說再加五年,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孺子可教也,歡喜,能遇到一個傳法的學生高興。當時候老人家要出家,李炳南老師把師長送到火車站,流眼淚。找到一個真的能傳法、真的肯聽話的學生,真的不簡單。師長很重情義,看著老人家流淚,內心暗暗發誓、發願,我一定再回來,跟滿老師十年。大家注意,不只跟滿十年,出來弘法利生,比方說到美國弘法、加拿大弘法,每一次出去要跟老師匯報,每一次回來也跟老師匯報,為什麼?老師清楚我的情況他才好指導我。師父這些話都很重要。我們有同參道友,大家一起切磋,我們真實的情況拿出來大家切磋了,我們才能受用;我們都悶葫蘆,人家也不知道我們什麼情況,那怎麼護念?修行還是要改性格。大家有沒有聽過哪一尊菩薩有性格?沒聽過吧?
跟大家提到,學不能學到相上。丙吉的幹部提出來了,「丞相,你怎麼問牛不問人?」接著告訴他了。因為丞相心裡的考慮旁邊的人不一定看得懂,你又不提出來就變成誤會了。本來可以學到東西,結果變成誤會,那不是很惋惜嗎?就分析給他聽,我看到有鬥毆,我判斷當地政府已經到現場了。換作我們現在,比方說現在這個村、這個鎮有一件什麼事,然後總理親自出馬,你看會怎麼樣?會不會太震盪?當地的官員會不會壓力很大?好幾個層級都壓力很大。他判斷當地政府已經出面在處理了,他也不願意增加人家的負擔,增加這些底下幹部的負擔,所以他沒有去介入。
為什麼去問牛?因為假如這個牛是生病了,是牛瘟,那個傳得很快,老百姓吃不上飯,所以趕緊先搞清楚。就像我們政府處理,一知道是疫情,整個武漢封城。大家有沒有去想過,一封城一天損失多少錢?這就是一個為政府者你要下對決策,你考慮眼前的利益,可能你損失的就是長久的利益。大家看疫情控制愈好的地方,它當地的整個經濟就穩定。不說別的,疫情控制不好,它那個地方的醫療系統都快癱瘓,每天要損失多少錢?所以真正愈高層的領導者,他考慮事情要深、要遠,他不能只考慮眼前。不能看一百年不能做宰相,現在麻煩了,民主制度一任多少年?四年,請問他會考慮多遠?下一代必須承受後果的他考不考慮?大家有沒有看到,短短幾十年,地球被我們搞到好多地方不能住人,好多野生動物都瀕臨絕種,這都是短視近利、見利忘義造成的結果。
大家要冷靜,會觀察,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裡面已經講了,我們唯一跟西方學的就是機器、它的科技能力,其他,他們的政治、學術種種都要跟中國學。我讀高中的時候,《三民主義》我是全班最高的。我讀得很高興,為什麼?那是一種思想,那是一種信仰,那有力量的。我讀其他的書都是死記硬背,考試用,那個模式我已經疲乏了,我不想再幹這種事。我《三民主義》考得全班最高,但其他科目就不好了,所以後來大學考得不是很理想。現在想想也是佛菩薩安排,不然我考得太理想就到台北去了,依我的功夫鐵定沉沒在台北的花花世界裡面,我現在就不能跟你們一起交流《無量壽經》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其實說實在的,念佛人你一聽念佛就高興的,已曾供養諸如來。「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這一句話你要再延伸,由彼如來加威力故,不只是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我們自己去回想,我們這幾十年走過來,有沒有一些關鍵點我們剛好懸崖勒馬拉回來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我是有,那都有佛菩薩在加持自己。真正體會到這些真相,感恩,要報恩,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又有很多佛菩薩跟著他老人家來度我們,我們不能再糟蹋他們的苦心。人念恩的心一起來,那個心就是菩提心,他就很有動力,他就願意勇猛精進。
剛剛跟大家提到十法界依正莊嚴,在人裡面就有十個法界,觀察自己,觀察他人,我現在自己在哪個法界?師長說的,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老人家進一步開示,十法界都有引業,貪心,餓鬼道;瞋恨心,地獄道;愚痴,畜生道。我們常常說,不要以人身行畜生的事情。人一不守禮,禮是道德的底線,一不守禮,那人做出來的行為就很可能連禽獸都不如。虎毒不食子,可是你看現在那麼多年輕人去墮胎,他們沒有倫理道德了,那不是人中畜生的行為了嗎?
而且我們冷靜看,現在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人中的三惡道的比例很高。我們修行的人有前後眼,能看到他未來是什麼結果,你不只不會跟他生氣,你還會憐憫他。他現在那個行為必然要受果報,你不只不會跟他生氣了,憫人之凶,容人之過,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不只以前的成長可憐,他以後的去處也很可憐,怎麼辦?我不能見死不救,我要見義勇為,我要為人演說,他不孝,我演孝給他看;他不悌、他不忠、他不信,我演悌、忠、信給他看;他沒有廉恥,我演給他看。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你真演出來了,觸動他的善根,可能就是他轉變的增上緣。我們這麼一轉念,不只不會見人家的過,變成一種使命。轉念很重要,一轉煩惱就變菩提,危機就變轉機,冤親就變成法侶,冤親債主變成法眷屬。所以師長常常說「你會麼?」就是會不會轉念,會轉念,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剛剛問大家,最近我們有沒有覺得心口悶悶的,情緒比較低落?這個時候就要問自己,明明就是個念頭,為什麼我能夠讓它持續?那就是還沒有一句老人家的教誨時時放在心上;假如有,一提起來,正念現前,邪念就染污不上。這是自我勘驗。奇怪了,為什麼這一句都入不了我的心?因為我的我見很強,遇到事了都是自己的想法、看法做主,不是老人家的經教做主。再來還有什麼?這叫見惑,都是自己看法,我覺得怎樣怎樣,我覺得沒用,這個我一定提不起來了,我一定得讓我傷心五天。你那五天假如無常到了,你不就投胎去了。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馬上就轉念。我下一刻就有可能死了,還有什麼好計較的、看不開的?印祖這個也是妙法。
佛門修行首先要對治見思煩惱,要放下自己堅固的想法看法,放下自己的情緒感受。那個情緒感受一起來,真的佛菩薩的教誨十萬八千里去了,一句也想不到。不能牽於感情,不能激於意氣,不能計較人我,不要跟人對立,不要瞻顧得失。
一開始跟大家提到,我們這段時間都在學習「德遵普賢第二」,我們學的每一句都是普賢行。而剛剛我們一開始提到生則決定生,為什麼決定生?因為頻道接上去了,早就已經在那裡了。就好像蓮池大師他要往生的時候說,我已經見到極樂世界幾次了,他頻道接上了,他決定生了。他是往生才見到極樂世界嗎?他的心念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法界,他的行是普賢行,他去則實不去,因為極樂世界就是他自性變現的,他的心到了,極樂世界現了,所以沒有去,因為是自己變的。
我們幾節課都在探討「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修行靠個人,我們得自己勘驗,我現在念頭一起來,我有沒有考慮我這個念頭跟普賢十願相不想應?我現在一言一行跟普賢十願相不相應?這個態度很重要。我們一起探討了好幾節課,假如我們還沒有提起這樣的觀照,那學習的狀態、學習的慣性不對,不是解行相應,那是知識性的學習。解行相應才能提升境界,不解行相應,學了流弊會出來。不力行,但學文,只是聽經,沒有力行,長浮華。我們佛弟子長浮華的可能超過一半,我們常常見人過就長浮華。萬法因緣生,我們不護好自己的心念是根本、因。不護好我們的心念,佛法是很殊勝的增上緣,可是我們不善用心,佛法把我們的傲慢提升了。不是佛法的問題,是我們學了但是沒有觀照到心念,傲慢起來了。以前沒有懂那麼多道理還沒那麼傲慢,現在懂這些道理更傲慢了。佛法是什麼?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慢,不是貪瞋痴慢換對象,不是貪佛法,不是因為遇到佛法我懂你不懂,慢心起來了,對家裡的人變指指點點,那就學偏了。
我們現在學不能走馬看花,不能囫圇吞棗,學一句得問問自己學透了沒有、學明白了沒有、用上沒有。光是個「學明白」就不能趕連續劇,我們看看師長老人家二十多年前二十九集,二十多年後六百集,我們觀察到什麼?觀察到二十多年後的眾生你不細講他聽不懂了。老人家沒有說我現在想多講一點,我現在想少講一點,沒有這樣,應機說法。為什麼會愈講愈長?我們要觀察到才能體會到,體會到我們才有自己的受用,體會到我們才懂得怎麼去護念親戚朋友。當然,成德講那麼長一段也不是為自己找藉口說,因為成德法師講課都沒進度的,現在這麼一講,那他每一次就可以沒進度,為自己開脫。當然,我沒有說我一定要怎麼講,假如大家提出抗議,那我還是會盡量一次講一集;假如大家沒有提出抗議,依照成德現在的理解,每一句不深入講我們很難受用。
就好像我們上一次最後學到的,「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這六句都是講密法,密法是佛門的研究所,很高的,一般人沒有基礎不能輕易學密,很容易學偏掉。所以一般密宗他都要先修基礎,先修十二年,先修多久的顯教打基礎,那不是輕易給我們灌頂。光是灌頂黃念祖老居士說有結緣灌頂,有受職灌頂。受職就是這個灌頂給你證明,把法傳給你了,你以後可以傳法,那是受職灌頂,你可以做金剛阿闍黎,這種灌頂就不是一般。
可是我們這部經很特殊,密教顯說。我們看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陀羅尼再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句佛號也是深密、深咒,無上深妙禪。可是理很深,通宗通教才能對萬德洪名了解透徹。可是沒關係,這個法門你只要肯念,你老實念就好了,老實持名,全攝佛德,把佛果地上的功德、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就變成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它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就是因為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可是問題重點在哪?我們得老實持名,我們得老實念。我們理上都知道,哇,好好,不念佛,我覺得那個哇好好都是一時激動,那不是真的知道它好到什麼程度,知道它好到什麼程度,世間的東西沒味道,世味哪有法味濃。
好像之前有跟大家比喻,極樂世界是黃金,娑婆世界是什麼?米田共。學簡體字可能就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正體字。這個比喻是一點都不誇張吧,那我們還起留戀娑婆的念頭,那不是去拿米田共嗎?臭了自己一身。為什麼?你一碰,五欲六塵你一碰,馬上生煩惱,這個煩惱就污染你純淨純善的心。賢護等十六正士,要護好自己的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提起阿彌陀佛,趕緊提起相應的經句。要跟哪個人對立了,馬上「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你那個態度就下去了;講著講著火快上來了,「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那個態度就下去了。
我們家老菩薩來提醒我了,母命難違,所以現在跟大家交流,或者是說大家針對之前的課程,有沒有什麼體會心得要跟大家交流?你們不舉手我就不能喝。
曾居士:報告法師,要不您休息一會,稍微喝點吃點,然後我們可以等著。
成德法師:可以聽哪位分享。我們有請李居士。
李居士:法師好,大家好,阿彌陀佛。為了讓成德法師能夠安心的去喝這杯「母親的愛」,學生就分享之前做過的一個夢。學生有一天做了一個夢,我在夢裡天都是烏雲,很厚很厚的烏雲,但是在那片烏雲當中有一塊是非常非常藍的天,就出現了一塊。在那塊藍天當中有紫色的光,還有白色的光。學生就走進了好像是一間寺廟,屋裡有兩個法師,我就不自覺的向一個法師跪拜,夢中的我告訴我說這是圓因法師。我醒來之後還想,我不認識圓因法師,圓因法師是誰?我還特意去百度一下。拜完這個法師,圓因法師就說「我給妳做三皈依」。我說,「學生已經做過三皈依了,不需要了」。醒來之後我也不知道自己,因為我在高中時代是父母帶著我去做三皈依的,當時對三皈依一點都不清楚,做的那個過程也是都不知道在念什麼,但是得了一個皈依證。但是我認為自己是做了三皈依,因為之前聽師父上人講,自己在家,其實我覺得心念要是對了,也是可以的,跟佛菩薩面前也算是可以做三皈依的。
在這個夢中又進了另一個屋子,圓因法師手裡拿了一串珠子,珠子是五顏六色的,就像是對學生出了一個考題一樣,那串珠子突然全部散掉了,都落在了地上。好像我知道,我說這是老師對我的一個考試嗎?我就說這個我可以做,我可以在地上把法師的那串珠子全部給他找出來。然後我就發現地上全部都是珠子,各種顏色的珠子,我就想我最擅長找茬了,就是有一款之前學生玩過的遊戲,那種配對。我找著找著夢就醒了。就是這樣的一個夢,分享給大家。
還有學生想跟法師說,法師不要老是說什麼趕進度,我覺得您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講《無量壽經》,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現在根基比較差,需要法師您來為我們打基礎扎根。像學生就沒有根基,就需要您來細細的講,所以我希望法師可以一直講下去,我也可以一直聽下去。
非常感恩法師,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居士。首先從她的夢成德是感覺她跟佛門的緣很深。常常能夢到出家人也不是偶然的,像成德就比較少能夢到出家人。再來,我們剛剛說佛菩薩同體大悲,可能透過夢境都在點化我們。佛門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可能圓因法師他在提醒妳要重視實質的三皈依,不能重視形式的三皈依。老人家師長特別對三皈依有開示,有住世三寶,有自性三寶,皈依從整個形式上皈依佛法僧,進一步再深入皈依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而且章嘉大師教導的,三皈依就像車票,你一上火車,從那一刻開始到你到達目的地這個車票都沒有離開你。今天我們做了形式三皈,把三皈忘了,票沒帶身上,一查票,對不起你得下車了,學著學著沒有在道中。修學過程行百里路半九十,進一退九。但只要把三皈依實質時時放在心上觀照自己,就是這部經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三皈依,那菩提道上絕對可以不斷提升,一帆風順,只要不離三皈。
圓因法師成就很高,他是懺雲法師的學生,他荼毗的時候舍利子好像幾百上千。他念佛的成就很高,他有一部書叫《茅蓬札記》,他在關房裡面精進念佛,他有把自己很寶貴的感悟寫下來。但是我們一去觀察,述而不作。他裡面寫什麼?黃念祖老居士說什麼,李炳南老師說什麼,然後《格言聯璧》的句子他還寫了很多句。成德感覺他跟弘一大師一樣,都洞察到我們現在的弟子們人情事理了解有限,因為以前都是大家族,這種人情事理都鍛鍊很多;現在我們不是大家族,可能成長過程父母還比較寵愛我們,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現在一學佛,這些人情事理不懂,但又很肯學,把這些精華抄給我們。為什麼弘一大師要用《格言別錄》?那不就是《格言聯璧》直接看就好了,幹嘛還要別錄?他洞察到現在人耐心沒有那麼多,這本書一拿起來那麼厚,翻都不翻了;把重點節出來,還一點點我看看吧,一看挺好。我們要從祖師所做的事去體會到他的善巧,體會到他的慈悲。夏蓮居老居士為什麼要編《淨修捷要》?也是對我們的慈悲,知道我們現在人生活不易,家庭工作責任那麼重,相對修行的時間少,把五經一論的精華,再加上禪宗、密宗的精髓全部貫在這三十二拜,十五分鐘可以做完,那不是善巧方便到極處了?可是我們得看得懂,我們得珍惜,好好受持;我們一不珍惜,這麼難得的因緣又當面錯過了。
這是第一個,圓因法師成就很高的,他還有一本教誨叫《蓮池警策》,蓮池海會,蓮池警策,提的那些都是我們這個時候修行的竅訣在哪,Key point關鍵點在哪。真的,我們仔細去觀察當前這些高僧大德,真的給我們表演「無量諸佛咸共護念」,我們真發願要求生淨土,很多佛菩薩都來護念我們。這一句經文在哪?就在我們的當下,是我們自己會不會觀察。會觀察了,我們真的從祖師大德、從師長老人家的教誨看到他的慈悲,我們就不願意辜負這些祖師、辜負師長老人家,我們這顆心就是菩提心,念師長恩,念本師恩。真是善巧方便,都到夢裡來護持,護持李居士。
再來第二,佛珠就代表要念佛,佛珠散到地上去了,代表我們念佛的心念沒有連續,散了。當然我是給妳參考,可能實際情況不一定是這樣。一念一彌陀,念念相串即是佛。念佛重在功夫要連貫,不能常常打妄念把它給斷了。《華嚴經》說的如鑽燧取火,我們念佛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結果我們念幾聲又開始打妄想,就好像鑽木取火,鑽兩分鐘休息一下喝喝咖啡,就涼了;再來,涼了又重新鑽,假如這樣沒有連貫、懈怠,那猴年馬月也鑽不出火來。
黃老很慈悲,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要把念佛當第一,要把念佛當最重要的。其實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不念佛,我們的定力就不夠;定力一不夠,你去處理家裡的事,還是處理工作的事,你就很容易被轉了;一被轉就是煩惱處理,家裡的事不會減少;愈不能減少你愈在那裡無奈,但是根源是念佛念太少。念佛念多了消自己業障,得佛菩薩加持,心也比較定,定才能生慧。定一思惟才是正思惟,散亂心思惟都有可能是會有偏的。所以真的要把念佛當第一,你把它當第一了,你其他的事情才能漸入佳境,才能跳出惡性循環。這我們自己得想清楚,不然我們就會在那裡說我忙得要死,我沒有時間念佛。輕重緩急,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
但是我也不是那個意思說你要拿大把的時間,你最起碼念佛要能讓你的心是能定的去處理事。到底每一個人情況不一樣,我一天念十五分鐘,我這一整天心都是平靜的,那十五分鐘可以;假如我念兩個小時還是不平靜,那你可能還得加一點。當然法沒有定法,因人而異,可能還得處事待人接物也要拿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去做事,你在做事的時候心上有佛,你用的是真心。這個念字今心,心上真有佛。用真心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人,他一念,一念相應一念佛,他馬上念就感覺到佛菩薩加持,身心輕安。「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我們一念佛,佛光就注照了。「稱名時即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教誨,這個念佛就很有感應,念一句真的是甘露灌頂。你有這樣的感受,愈念愈想念,欲罷不能,一有時間就念。我們現在一有時間也不會想念佛,那可能我們還是喜歡想東想西,得失、牽掛的事不少。這都要在每個境界更了解自己的狀況,自我勘驗。
黃念祖老居士有進一步教導,你一天不念一萬不算念。我這句話一講完,有沒有哪一位同修馬上心口有點壓力了,我現在還要寫論文,我現在還要口試,我現在還有很多工作,要念一萬。依義不依語。當然他老人家是以身作則,他老人家往生前幾個月一天十幾萬聲。他老人家需要嗎?他都入境界了,他需要嗎?他慈悲,他給我們表演,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他在提醒我們得要這麼用功,不然可能煩惱都伏不住。他老人家是密宗金剛阿闍黎,禪宗是虛老印證的,那個境界都很高的,他那所有的表演都是為我們。
為什麼老法師特別要把海賢老和尚的表法給我們講六個小時?我們得看懂,老人家慈悲,怕我們連這樣的大菩薩來了表演給我們我們還看不懂,又當面錯過了。你看賢公,工作不妨礙念佛,這個表法對我們現在人重不重要?還有一個表法很重要,不要靠人家助念。他老人家預知時至,要往生前自己在那裡敲引磬。為什麼?有時候業力不知道,我們怎麼知道臨終親戚家裡人的狀況,到時候一把你送醫院去了,哇。可不要等到送醫院,那險象環生,要怎麼樣?自己知道。我們看美國那時候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孩子移民到美國去了,她往生都是家裡沒人在的時候,不然到時候一哭就干擾了。她孝服都做好了,都幫他縫製做好了,自己就坐化了,阿彌陀佛接她走了。
賢公這個表法都在提醒我們,不能依賴,把目標就定在反正到時候有人可以幫我助念,見到人就說以後你要幫我助念。你目標就定在要人家助念,一不小心沒有助念成功怎麼辦?目標要定高遠一點,這是賢公給我們的榜樣。
所以黃念老說的你沒有念一萬不叫念,就是提醒我們,假如你一天當中提起佛號很少,你只有退步的分,哪有可能進步?不進就是退。至於念多少聲,多多益善。因為假如成德說不念一萬就不叫念,從今天開始要念一萬,剛好你念佛就是阿—彌—陀—佛,我現在叫你每天要念一萬,你傻了,我算一下,我念一句阿彌陀佛要五秒鐘、要十秒鐘,我把它乘以一萬,我啥事都不用幹了,那我跟你共勉一萬就造成你的煩惱了。現在講話可不容易,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一講造成你的困擾,這是我最不希望的事情,但是又要把這個理跟大家講清楚。當大家突然起一個念頭,成德法師可囉嗦了,這個時候請大家要理解一下,有時候我們講課,你講這個角度怕人家偏到另外一個角度去了,你不把它繞圓很害怕有人因我而生煩惱。
也感謝您做這個夢,我想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很有提醒、有啟發。珠子是掉在地上,地也可以表法,叫心地。所以佛號不能是散的,散在妳的心地上,妳要讓佛號連串起來,念念相串即是佛。初學的人最好是拿著佛珠,為什麼?一拿著就提醒你了。可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不用,重實質不重形式,沒有那個提醒往往都忽略掉了,一緩過神來,胡思亂想十幾分鐘了。
謝謝我們李居士的分享。而且她剛剛也提到,說讓成德可以慢慢講。人跟人交流溝通要feedback的,要做回應的,不然成德跟大家商量,商量完這個我們可能要細講,然後每一個人都瞪著我,一句話都沒說,我心裡就發毛了;有回應了,又沒有反對聲音,那我就比較安心。當然,假如真的夠半數還是希望一集,一次講一集也沒關係,事事無礙。假如大家還是要求我一次要講一集,那就是告訴我,我現在得練事事無礙。我每一次還是一集,但是怎麼樣?每一集要再call回來前面幾集的重點,那這樣還是可以深入。就像我今天跟大家交流了兩個小時,交流什麼?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交流了常隨佛學。我們要會觀察佛陀,我們要會觀察師長,他在說什麼,他在做什麼;我們得會觀察海賢老和尚,他在給我們表什麼法。
整部《無量壽經》都是普賢行的落實,四十八願也是普賢行再延伸開來。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行是菩薩的頂法,我們現在直接學。而且念這一句佛號,行超普賢登彼岸。真明白了,分秒必爭,有時間就念。夏老說的「少說一句話」,不要去講世間的閒言閒語,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覺明妙行菩薩是說「打得念頭死」,一聲接一聲,把分別執著都打下去,它不起現行了;「許汝法身活」,我們本有的法身、本有的智慧透出來了,洪名正彰自性,聲聲喚醒自己,所以許汝法身活。夏老改了一下,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多念一句是一句」。為什麼?你多念了一句,就把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了。所以黃念祖老師用了兩個字:搶救。你多念一聲,搶救,你就多了佛的功德。多念一句是一句,多說一句就廢一句。實實在在講,多說一句不只廢了一句話的時間精力,還造了輪迴業。「積功累德第八」說到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有時候一講話又造口業、又抱怨人,抱怨人又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那不是廢一句話的時間精力,還種了三途的惡因?我們自己要有前後眼,每個念頭、每個言行就是一個種子,這個種子是輪迴的種子還是極樂世界的種子?這一念之間差別很大的。
我們最後再請一下我們張居士。
張居士:阿彌陀佛。弟子在這首先想特別感激成德法師細細的講解,否則的話真的就像以前那樣輕而易舉就滑過了。像德遵普賢,普賢十願,以前也聽老法師講過,老法師在很多場合都會講到普賢十願,弟子都是粗心大意的就聽了,其實好像也是聽懂了,但是沒有特別仔細的真正去反省自己每一條是不是真正做到。真的進度不是重要的,就像法師說的,每一句都聽懂,都有收穫,都學會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才是真正最重要的。我覺得現在這樣講真的很受益,而且我也很期盼我們每次的錄音能夠分享,這樣我們課後還可以再重新溫習。
我這次跟大家分享就是通過我們以前的這些課程,開始去仔細的反省自己,因為以前學佛學了幾年相對比較粗心。因為老法師不厭其煩的講,自己還是意識到了自己很多毛病,改了不少毛病,也確實自己生活和周圍的人,家人、同事相處有很多改善,就是一種得少而足的感覺,就覺得一直到去年年底這段時間好像自己沒有什麼進步。但是自從今年年初我們開始上課以後,無論是法師的講解,還是同修大德的分享,都覺得給自己是激勵,也是警策,就真的去普賢十願的每一條都來勘驗自己一下,真的發現自己其實每一條都沒有做及格,所以就在很多生活上的細節去注意改進自己,有很多故事很有感觸。我就談一點,要不然就太囉嗦了。
從「禮敬諸佛」說起,我就覺得我其實表面上對大家也都很尊敬,對周圍的家人、同事,但是仔細想起來其實那是表面的。我很善於發現別人的缺點,看別人的缺點看得很清楚,內心深處其實對別人沒有足夠的恭敬,而是自己傲慢的習氣,內心深處其實是自己傲慢的習氣,就是自己努力要對治。我有一個同事,我就舉這一個例,他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也說話非常直率。他很好批評別人,批評的時候不顧場合、不給人留情面,而且他也很直率的陳述他對很多事的看法,譬如說Corona他就覺得政府是限制大家的自由,因為這個感冒什麼什麼的。您看我特別善於發現別人的缺點。好在我一直跟他沒有太多工作上的合作,但是從今年二月份開始,領導安排把他分配到另外一個任務,他以前的任務要由我來接手,那我就必須要跟他學他以前做的工作。我就覺得真的是一個好機會,真的從內心生起恭敬心,以學生對老師那樣去好好向他學、向他請教,所以就真的覺得自己很有收穫,他給我講過一遍,我都要做筆記,然後我自己也要去查各種資料。我在問他問題之前,我都自己有很多準備,我都自己查了很多東西,然後我還是不懂,我再去問他。或者有的時候我發現他以前做的工作裡面有些錯誤,我也是列得清清楚楚我再跟他講,把我自己查到的東西再跟他講。所以我覺得當你從內心深處真的對人是一種恭敬的態度的時候,你這個表相不自覺的自然而然就是一種禮敬的表現。很出乎我意外,他對我真的也特別耐心的講解,對我也是特別愛護;也特別幫助我,有的時候需要去向其他部門的人請教,他認識人很多,所以他就幫助我去聯繫其他部門的同事;他也向我們的領導去反映,對我非常非常讚揚。這些都是特別出乎我意料的,所以我真的覺得很受益,在工作崗位上其實照樣可以修普賢行,這就是一個小小的例子。
像我以前真的是有很多煩惱,我看到我們有很多同修,他們好像工作沒有我這麼忙,所以他們就有每天拿出很多時間能夠念佛、可以誦經,我覺得我除了工作之餘就沒有這麼多時間,就覺得很煩惱,覺得工作真的對我是一個拖累,不能修、不能學佛。現在意識到,真正學懂了以後,工作也是學佛,生活也是學佛,關鍵在你會不會用心、會不會學。今年我們開這個課真的給我有一種新年新氣象的感覺,所以我特別感恩學會,特別感恩法師,特別感恩同修大德,每次上課對我都是激勵和警策,真正學到如何去運用,如何去改自己的毛病、改自己的習氣。我囉哩囉嗦說得太多了,感恩大家,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張居士。我們聽了也是特別受用,也能體會到普賢行在工作上的運用,所以老法師說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而且心念真的很重要,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假如是見他的過,緣就沒有那麼好了,可能雙方都生煩惱;我們把普賢行用上了,妳讚歎他,他也讚歎妳,感應不可思議。能感是自己的心,所感是境界。我們剛剛也聊到了佛菩薩安排,佛菩薩給您安排了一位這樣的同事,妳真的堅持對心念了,對妳工作上,甚至於對佛法上的領悟都是一個那麼好的增上緣。
我們諸位同修,大家聽我們張居士在分享,我們可不能邊聽邊覺得她比較lucky,像我怎樣怎樣怎樣,那不只聽了不受益,還生比較,還生煩惱。剛剛我已經跟大家有提過一點,成德觀察,佛菩薩的同體大悲在哪裡?在每一個人身上。你說現在這個人這麼慘,怎麼會在他身上?他之前一定有遇過很好的,不管是親戚朋友,很用心的勸他、幫他,他沒有接受,才會慢慢變成這樣。看事情不能看眼前這個現象,要看來龍去脈,要看一個立體的,你才能把因緣看清楚、看客觀,不然很容易下判斷,就變成見思煩惱了。從因推果推錯了,從果推因推錯了,最後自己還覺得就是這樣,就變成自己的障礙了。你真正推論覺得很相信的,跟有道心的同參道友依老法師的教誨探討探討,不然你很相信這樣,結果又是錯誤的看法,對自己的心態就會造成障礙。
當然,我們會接觸那麼多的人、事,面對境界要分得出來,好人壞人要分得出來,但是不要落在心上。用心像鏡子,照得清清楚楚。好壞都不知道了,他不妥的地方你還讚歎他,或者不妥的地方你還學他,那不行。清清楚楚,但是心不落印象,要練不要落印象。平常絕對不會去想人家的不好,但是你真正在思考事情的時候,你是很清楚這個人的狀況,不然你會用錯人,你會安排錯事的。佛法跟世法是一不是二,是覺迷而已。你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去受持《論語》,《論語》就是大乘佛法。沒有世出世法,就是覺迷,覺了穿衣吃飯都是大乘佛法。《金剛經》一開始就給我們表演,「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會觀察的痛哭流涕,佛還沒說法,看懂的人就感動得痛哭流涕。
真的善觀察,為什麼《淨修捷要》要一心觀禮,這個觀字。為什麼第二拜一心觀禮極樂教主,極樂教主怎麼修的我們要會觀察。「積功累德第八」就是觀察阿彌陀佛怎麼修,「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觀察到了不能只是觀察,馬上要效法,這樣才是常隨佛學。常隨佛學要會觀察,常隨佛學也要效法。剛剛張居士講的,這個同事人家把工作移交給她,他有哪些優點,我們向他學習。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都能看到每個人的優點,都向人家學習,就是孔子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且她在交接的過程也有發現這位同事可能有一些不足處,她又很真誠的去廣修供養。那個同事拿到了,感覺妳很為他想,他才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不犯同樣這些問題。這就是廣修供養。你看人家對方還去領導那邊讚歎妳,然後妳也讚歎他,你們都是普賢菩薩。會交感,你真的是普賢行,你可以把對方跟普賢行相應的善根給調出來,為什麼?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舜在雷澤,大舜他到了一個都是互相爭吵、爭奪的地方,但假如依我們佛門的標準舜王是普賢行。這不是我講的,是老和尚講的。他為什麼能夠把整個村的人完全風氣轉過來?因為他真的禮敬諸佛,他看到大家都爭奪,他不是生氣,他惻然哀之,他很慈悲哀憫,天地人三才,怎麼去幹這種隨順習氣的事情!怎麼幹這種損人損己的事情!惻然哀之,你們都可以成聖人的,然後去做他們的增上緣。見人家做錯了,不去揚他的惡;見人家有讓,趕緊讚歎這些人,見有讓者,揄揚而取法之,一年的時間這個地方都互相禮讓。
「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了凡四訓》跟舜王神交了有沒有?神交古人,他看懂舜王在表演什麼。舜王有那個威德,他一講話人家會聽,後世的人不一定有他的威德。所以好多佛菩薩、古聖先賢、我們的祖師,他所說、所做都是為我們。黃念老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前幾個月要念十幾萬聲?為我們。我們不能讓他白教,我們不能讓他白表演。而且我們不只要自己受用,還要把他們的慈悲智慧讓更多的人看懂,讓更多的人受用。
《淨修捷要》要弘揚,夏老的慈悲能夠普照世間。《格言別錄》要弘揚,不然我們說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懂人情事理,什麼時候講話搞得人家很痛苦自己還不知道。這些人情事理,先後,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你要勸別人必須先美其長,先肯定人家的付出、優點,待其心喜,則善言易入。你先肯定他,他覺得你是為他好,你再提醒他的時候他就能接受了;你還沒肯定人家,我跟你說一件事,你坐下來,他一下子神經就繃緊了,你愈講,他覺得你是不是對我有看法,這都是人情事理。
我們真的是太幸運了,那麼多祖師都是為了自己的成就留下了這麼多法語。我們神州大地還有四大名山,你看菩薩都常住在我們的國度。我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不只自己成就而已,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你真有這個心,佛菩薩會安排因緣,讓你去盡這分力。
成德回到台灣三週,第一個禮拜在旅館隔離,第二禮拜在家隔離,第三禮拜自主管理,雖然沒有隔離,是自主管理,你可以出去走一走,但是不能到公共場合,密閉空間摘下口罩不行,也不能到外面吃東西,因為吃東西一定要摘口罩。那我們要想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老法師說持戒就是守法,每個人都守法疫情就控制住了。所以戴口罩也是佛法,為別人想、為大局想。不然呼吸都困難,拔掉吧,那你就不是佛法了。用對心就是佛法了。
第二週要結束隔離了,我昨天就去做PCR。一上車,一坐下來,我就跟那個司機阿彌陀佛。那個司機說:「我也是念阿彌陀佛的。」我就這樣一路跟他講,他還沒有念過《無量壽經》,我就把《無量壽經》介紹給他。他說:「我念《金剛經》。」我說念《金剛經》是對的,般若為導,我就把蕅益大師的「淨社銘」介紹給他,這四點是修行的重點。般若為導,五度如盲,你不能盲修瞎練。要修清淨心,不能著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要自淨其意。所以要用般若,不能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都是諸法實相在提醒我們。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我們遇到境界,我們的念頭要跟般若智慧相應。見到一切境緣,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境界跟你的般若智慧就相應了,境智相應,境智一如。所以這一句在哪?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在哪?隨時隨地,佛法是心法。
人家念《金剛經》你可不能「不要念《金剛經》,《金剛經》不對」,人家一聽很難過。然後跟他講般若為導,接著要淨土為歸,還要持戒為本,孝親尊師是戒的大根大本,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好好護持父母。當然我講的過程他都有回應我的,他聽了很高興。最後觀心為要,念頭是根本。把我接回家了,還講了好一會兒都還沒下車。
對,緣分到了,你不多講一點對不起人,「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這《論語》裡面教的;「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你講錯了,人家還不夠信任你,啪,你一講,他不高興了,他覺得你對他有看法了,這叫失言。後來講完我要拿車費給他,「不行,不行,不用了,不用了」,我省了幾百塊錢。所以不能只想自己要去極樂世界,「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無量壽經》這句話就是我們人生的劇本。我一看他的面相,沒怎麼讀書的,學歷我看可能是很低的,但是不能著相,一聽到人家只是初中畢業,不能對人家有成見。可是他的耳垂好大,比我大多了,臉很圓。眾生善根不可思議,不能輕視任何一個眾生,都在遇緣不同。
為什麼我們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要出來宣講,我們要出來做法供養。大家別著相,不是說宣講就一定要在台上,任何親戚朋友跟你一碰面都是個機緣,哪怕你微信發個sticker,那也可以說法,你挑一個他一看就生歡喜心的菩薩傳過去了,「你那個好莊嚴」,都在給他「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我們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我們所做都跟《無量壽經》相應,你每一句話、你每一個行為都在成熟菩薩無邊善根,你的身教、你的言教都是他的增上緣,那我們就轉《無量壽經》為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我們這個願心不退,連出門坐車都有佛菩薩安排。我們給阿彌陀佛做小工,配合阿彌陀佛度眾生,接引到極樂世界去。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