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2/5/10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3-0016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到師父上人講到「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也是很嚮往,能夠得佛辯才,住普賢行。而往生都具備這樣的能力,因為這是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的加持。我們也遇過有同修提到,感覺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好像度眾生的心不強,就覺得我自己趕快到極樂世界去,我不要再受苦就好了。我們假如學完這一品經,鐵定這樣的修行人,尤其他是修念佛法門的,哪有說為了自己去極樂世界,就跟這一品經不相應,「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記得成德初學佛,學《無量壽經》,師長老人家就講到了,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能把《無量壽經》做到百分之百,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這樣一直算下來,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我們講學譬喻很重要,像師長這樣來講解,聽一次這一生就不會忘了,能不能往生要看有沒有把《無量壽經》落實了。

  而且在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講得很清楚,往生上品、中品、下品都有同樣的要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只求自己了脫,這是小乘的心境而已。祖師有說往生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你只求度自己不度眾生,這樣的心跟極樂世界不相應。尤其我們學這品經,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的法界。尤其我們做《淨修捷要》,「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也是自己的心想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助緣,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是助緣,「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往生這八個字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黃念祖老居士強調了,「無情不能修道,情不空不能證道」,這一句對我們修行人很重要的提醒。師長有一個墨寶就寫到,在六道輪迴當中,尤其是在三惡道,那是情欲,控制佔有;再來是情義,情義世間聖賢,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了解到,人都做不好,不可能成佛;世間五常,五倫五常,仁義禮智信,這可以算是人格,我們處世都不離仁義禮智信,下輩子人身不會失掉,這跟佛家的五戒完全相應。

  十法界都有引業,佛法界的引業平等心。這個經文裡面也都在指導我們要平等心,「住普賢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平等恭敬。真正會修行,最核心的解行相應。聽到禮敬諸佛要平等恭敬,他首先就反觀,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平等恭敬?他開始反觀。普賢行十大願王,師長告訴我們,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肯不肯把它落實,善知識幫不上忙,他們也強迫不了我們。《弟子規》也是落實普賢行,「勿諂富,勿驕貧」,平等恭敬,不能看人家的財富、地位態度就不一樣;「勿厭故,勿喜新」。

  隨文入觀很重要,禮敬諸佛,馬上檢查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平等恭敬。「稱讚如來」,馬上觀照有沒有能常常看到別人的優點,還是我們一接觸人首先他一些不好浮出來了,就是對人有成見。「廣修供養」,我跟人一有緣一接觸,有沒有念念在為他想,可以為他做些什麼,廣修供養。跟人一接觸,言談行為,緣聚緣散,甚至於緣在聚當中,我的一個表情、我的一個言語不妥當,我能不能察覺到?我這句話一講,他臉色馬上變了,傷到他了,馬上可以反觀。一個表情不對,趕快察覺到轉一轉,就不會有更嚴重的言行去傷害到人。不能是事後才在那裡我又錯了,在境界當中就要有高度的反省。

  我們看這經文裡面都在教我們平等心,所以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經文裡面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就是沒有喜歡、沒有討厭,心才平等。黃念祖老居士開解到這一點,老人家說喜歡是留戀娑婆。大家有沒有很喜歡的事?有,有的人沒噴香水受不了,他就有喜歡,改天噴不上了他那一天就渾身不自在。談到這一點,我們要效法虛雲老法師,一年洗一次澡,身上都是油垢還有香味。我是說要學那個功力,你們不要太激動,到時候家裡人都抗議了。做什麼事情要循序漸進,不要太激動,要看著辦。那個理我們體會到了,事上要看客觀情況,但是不能貪愛。

  上一節課跟大家敘述到成德去百貨公司參學,給大家算了一筆帳,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算完之後,大家的生活有沒有起變化?每個月有沒有少花一些錢?那一筆帳是女人脖子以上每天要花多少時間、要花多少錢。我們護念自己、護念別人,看事情入木三分,見微知著。這個家能不能興旺,看它女主人脖子以上的狀況就判斷得出來。

  我上次講得太激動了,忽略了呼應《群書治要》裡面的一段,《群書治要》都有教。當時候商紂王他亡國了,其實他旁邊都有聖賢人。箕子就看到他拿著象牙的筷子,箕子說,完了,這國家要亡了。大家想一想,筷子用象牙,杯子用什麼?你拿個象牙筷子,拿個免洗杯子嗎?不可能,都是金子做的杯子。盤子呢?玉做的盤子,不然怎麼配?用玉做的盤子盛什麼菜?山珍海味。有沒有可能拿著玉的盤子盛青菜豆腐?不可能。吃著山珍海味,穿什麼衣服?不可能穿T恤的,綾羅綢緞。穿著綾羅綢緞,吃著山珍海味,在什麼房子底下吃?會不會是小木屋?不可能,一定是大宮殿,雕梁畫棟。所以看一個筷子,見微知著。要多少錢?從哪裡來?民脂民膏。他要那麼多錢,老百姓就沒命了,沒法活了,那怎麼可能不亡國?

  我們一個為人父母者有攀比的心,你看家裡的人有多累。說實在的,首先是自己累,一攀比、一貪求,很苦。諸苦皆從貪欲起,人真的要靜下心來,別跟自己過不去。本覺本有,真心是我們本有,用真心生活身心輕安自在,一向外貪求就有求不得的痛苦。我們善學的人,所有的苦都是從求不得來的,你當下隨文入觀,就怎麼樣?觀照我還有哪些放不下的、哪些貪求的,當下就要去放它。

  剛剛跟大家說,會修行的人解行相應,隨文入觀。今天我們聽一個道理不馬上隨文入觀,其實我們的學習心態它裡面就有分別執著。聽著,「對對對,這個我以後再來做,這個我很難馬上做到」,就是這些念頭一直讓我們不去看清問題,不去對治習氣。夏蓮居老居士講:「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他真幹的態度,我不再糟蹋自己,我尊重己靈,尊重我跟彌陀一樣的佛性;我要用真心,跟真心違背的貪瞋痴慢只要一起來,我馬上阿彌陀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弘一大師在《大藏經》祖師教誨當中挑了一百句,太不容易了,他老人家用他的高度智慧幫我們選的。第一句就告訴我們,「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我們的念頭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真心不相應了,只怕覺遲,趕緊懺悔。怎麼懺悔?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自性,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馬上提起這句佛號,回到清淨心,身心自在、放鬆,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我們自己身心自在了,才能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我們身心有很多的罣礙、執著、強求,你去面對你的孩子的時候,你講那個話都不柔軟,因為我們自己的身心不柔軟,怎麼可能我們講出來的話會柔軟?佛法是內學,不能向外求,要向內觀。往內,正己才能化人,我身心輕安了,我才知道怎麼去幫孩子、幫家人解決身心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感受感受,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黃念老說,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因為都是情見,情執在起作用。我們遇到討厭的,我們就以為「好,這個世間我不留戀了,我要求往生」。他那個討厭的境界只要轉,轉成喜歡的,他就開始去Happy了。我們得清楚,你還有討厭的,可不要誤會那叫厭離娑婆。你真正看懂了,你不會討厭誰,你會隨緣消舊業,善人惡人都禮敬,面對惡人還帶一點愧疚,為什麼?深信因果。我為什麼會遇到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隨緣順受為忍辱,逆來順受,這個帳就還完了,無債一身輕。

  我們看到經文裡面都在教我們不分別,用平等心,平等真法界。佛法界的引業是平等心,人道的引業五戒,天界十善是引業,菩薩六度心是引業。剛剛跟大家談到了,無情不能修道,我們連情義都沒有,那是連五戒、五常都沒了,這人身保不住。英雄所見都一樣,大略相同,我們看殺生,不殺生,仁;不偷盜,義;不邪淫,禮;不飲酒,智;不妄語,信。哪有這麼吻合的,因為他們都入境界了。當然我們今天一聽到「你們修念佛法門的都只是自利,都沒有利他的心」,不因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人家會這麼說,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做出來讓人家感覺我們比較自私。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印光祖師特別強調,尤其在家人,「敦倫盡分」,這就是義所當為。《論語》裡面一直強調「君子義以為質」,君子處世待人最重要的本質是什麼?義。有道義、有情義、有恩義,知恩報恩;有仁義心,為人著想;有禮義,對人還是恭敬;還有節義,很有氣節,都在義的精神裡面。李炳南老師承傳印祖,特別提醒「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所以我們念佛人首先要把五倫大道落實,表演出來,不然大眾不認可,我們就破壞佛門的形象。

  「演慈辯」代表要法供養以前最重要是什麼?自己要先做,要演出來,不然沒有力道,甚至反效果。我們五倫關係不好好去經營,世間人很難接受我們。這不是我講的,印光祖師說的。大乘佛法是以慈悲為本,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一天,我們就要為這個世間著想,我們要弘法利生。印光祖師說了,「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乃現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最著急、最迫切的什麼工作?家庭教育、因果報應的宣揚。「若不從此著手,則凡所措置」,就是你所有一切做法,「皆屬枝末」,我們所做的事是什麼事?捨本逐末的事情,「皆可偽為」。

  我們現在想一想,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人,他沒有彰顯家庭教育、因果報應,結果家裡出問題了,社會大眾看了不只不能認同,會怎麼樣?「這個佛不能學,這個傳統文化不能學」,流弊就出來了。我也都勸過講課的人,希望他好好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但是真正肯重視的也是不多。我們現在修行的人能從自己本分做起就不容易了,還是喜歡掌聲、讚歎,那個比較重要,父子有親的天性比較不重要。這跟我們成長的背景有關,我們成長的過程成績都在比。

  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動力在哪裡?師長講到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興大悲,愍有情」。師長有沒有提到,世間的人每天忙忙碌碌不怕辛苦,他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名利。但是我們學佛了,我們的動力不一樣,我們是大悲心為動力。理上是這麼講,我們還沒學佛以前的動力在哪?我們在讀書期間動力在哪?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動力在哪?我們冷靜想一個問題,我今天一學佛了,我整個翻過來,由本來名利的動機一下子全翻成大悲心,諸位同修你們見過這樣的人嗎?我想他是再來人他也不會這麼表演,為什麼?難度太高了,他這麼一表演,後面的人說算了吧、算了吧,只有你做得到。鐵定它有一個過程的,可是我們假如太激動了,就觀察自己觀察不清楚,甚至於會落入另外一個挑戰,叫合法掩護非法,「我是為眾生好,你看我做這個都是為大眾的,我這樣積功累德,我的孩子就好了」。

  我們修行不能執理廢事。理上講我做這些都是利益大眾的事,所以我的孩子就會好。小孩會好,萬法因緣生,萬法不會離開因緣果,因上你給他多積一點功德,緣上呢?緣上還有你的身教,還有你跟他相處當中看到一些機會教育點的言教,還有你的陪伴。所以我們修行就怕聽經聞法出現執著點,又覺得自己特別對,那就萬牛莫挽,幾頭牛也拉我們拉不回來了。大家可要知道教育孩子是有時節因緣的,當其可之謂時。我們接觸了不少小孩,小孩都單純。說實在的,還沒出社會以前都算單純。愈小愈單純愈好塑造,等到你講話他都不聽的時候,那個時節因緣就差遠了,但是還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不能因為接觸了大乘佛法然後就學高了,都不在敦倫盡分當中下手。印光祖師講什麼?弘法利生不從家庭教育、因果報應,皆屬枝末。我們冷靜的觀察看看,我們所接觸到學佛的人可不少,誰煩惱輕?誰智慧長了?誰身心愈來愈安定了?不多。其實人有良知的,該你盡的本分你一直拖拖拖,你心還是不安的,但是那種拖拖拉拉的習慣又來了。在菩提道上,拖延也是我們對治的重點。今天我們傳統文化做了一二十年,假如不從家庭教育、因果報應,我們自身就有很多流弊會給傳統文化負面的影響。出來弘法的,夫妻關係很不錯的我聽到的就不多,都什麼?都好上台講,不好好好落實在夫妻關係上、落實在孩子教育上,他比較好在台上的感覺,enjoy the feeling(享受這種感覺)。沒有講錯吧?

  修道,自知者明。其實自知不容易,我們成長過程都有習染,看自己不從心源隱微處看,不容易看清楚。其實我們修行挺不容易的,因為老法師說四十歲以上不能講,我們得自求多福。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輪迴不好玩。抱著哪個習氣不放、不承認,只有輪迴的分。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任何跟真心不相應的念頭起來了,南無阿彌陀佛,把它調伏。真的好好念佛,心比較清淨了,容易觀照到自己心源隱微處的貪瞋痴慢。

  我們看印祖提醒,真佛弟子「於倫常道理,必須格外認真,盡誼盡分」,這就是要盡本分、盡道義。「倘於倫常有缺欠,便難以感化同人」,這點出來了,我們學大乘佛法的,在自己倫常就有缺欠,你怎麼去勸世人?這個時代,阿難尊者做的七個夢,其中一個夢,末法時期白衣說法。我們居士、在家人落實倫常本分,家庭很和樂,世間人一看很羨慕,這叫演慈辯,你先演好,人家就主動來交流、請教了。我相信沒有人說他喜歡夫妻吵吵鬧鬧,不可能的,都希望夫妻和樂、家庭祥和,誰不希望?我們現在最缺的要把榜樣做出來,自然眾生一看到善根就起來,想要效法。這叫護佛種性,透過你的敦倫盡分,把眾生的善根給帶出來了,常使不絕。我們看這些經句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倫常本分中。所以印祖講「即俗修真」,我們世間人、我們在家居士,雖在世俗當中,修出真心來了,現居士身而說法,己立立人,自利利他。

  我們現在解決問題感覺都不容易,為什麼?從事上看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沒有慎於始。尤其印祖強調,天下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對一個孩子來講,首先胎教重要,三歲以前重要,三歲看八十。假如我們從這個最根本處下手,其實沒有費很大的精力。我們不說別的,就說五十年前,那一代人少說孩子多少?五六個,多的十來個都有,有傳統文化傳承,每個孩子都是社會當中的中堅分子,都很有貢獻。十來個孩子,怎麼教好的?當然這個媽媽全職媽媽。其實孩子的成就就是媽媽的成就,先生的成就就是太太的成就,一點不假。先生為什麼能有發展?沒有後顧之憂。所以現在的難,我們處理事情沒有從根本,沒有慎於始。沒關係,我們現在認知到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現在對我們最重要的,從哪裡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把專注力放在外面的人跟事上。一個大乘學人一定要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在哪裡下功夫?自己的心地上。不見一法離心別有,整個宇宙是我們的一念心變現的,整個境界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只要不回到我們這個心地上,只要向外,覺得外面的是最重要的,就著相了。一著相就是帶著煩惱的心,請問能把問題改善嗎?著相了,貪、瞋、痴、慢跟著就來了。

  面對健康的問題,今天再發許浚《東醫寶鑑》的一段話,真正能把病治好最重要首先是病人的心,其他的是一個助緣而已,最根本的是他的心。可是你看現在一講到健康問題,我們的念頭首先在哪?要吃什麼,要用什麼,都是這些,而且一想就忙乎得不行。而且還這邊聽聽、那邊聽聽,每天煮來吃的東西都不一樣,聽了一大堆。而且現在的人太熱心了,一聽到什麼就很熱心的到處傳,要吃番薯餐,真是有時候也只能念阿彌陀佛了。大家都很熱心,都為別人好,你為別人好也要有一些基本概念,人是吃五穀雜糧的,他五行要平衡的,哪有哪一樣東西一直吃吃吃會愈吃愈健康的?這跟中醫理論就已經不符合了。依法不依人,現在一激動起來,我看到好多人很有效,我們自己又沒有判斷力,一下一窩蜂就去吃啥了。

  《黃帝內經》,光取這個名字有味道了吧,「黃帝內經」,所以健康最關鍵的點在哪?內心。「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句話好重要,可是大家看看,一有流行性感冒、新冠,大家的專注點在哪?「莫向外求」,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我們一遇到境界,這句話就飄到九霄雲外去了。

  我前兩天接到一位同修,「成德法師,怎麼這麼多父母這麼執著?用傳統文化教孩子,但是他們很執著,毀了多少孩子!」他用「毀」,你說他們是壞心嗎?都是好心,但是都向外沒有向內。教育孩子,只要我找到一間傳統文化學校(它還不是好的傳統文化學校,它是傳統文化學校),我問題就解決了。向外,把根本忘了。然後孩子一間換一間,都體恤不到他心裡的感受。上個月底我們有一個問題交流,我看到那個問題,念得心都在痛,那個孩子回到家了,一提到又要回學校去了都發抖。

  佛法是內學,《黃帝內經》。我們佛菩薩、祖師大德、老祖宗真的是好話都給我們說盡了,我們得珍惜緣分、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福報。

  剛剛一開始我們提到了,往生極樂世界,小乘的心是往生不了的,念佛的人他為什麼更積極的要求生極樂世界?因為他深刻感覺到,自己的能力要利益眾生太難了。像我自己成年才學的,要對治沒有學佛以前的習氣大工程。有時候去辦事、護念人,自己習氣一現前,弄巧成拙,還添亂。但是利人的心並沒有退縮,就覺得一定要往生,阿彌陀佛一加持,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得六神通,在念那個四十八願,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宿命通多好,一接觸一個眾生,他哪些情況你都清楚了,你可能講一句話他眼淚就下來了,你怎麼這麼理解我?成德有幾次也有見到我們弟子來見老法師,第一次見,一見到師父,話都沒講就一直哭,那是慈悲的攝受力。我相信師父給他講兩句話,他一定一輩子都不會忘,照著做了。所以真正有宿命通多好,講的每一句把他過去生的善根全都帶出來。

  當然成德剛剛說了,你往生了阿彌陀佛一加持你就有這些能力,聽完起了一個念頭,「我現在不會有這個能力」。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師長講了,這個善,不學,會了,那就善。這個開解很重要,清淨心、無分別心通達一切萬法。我們雖然沒有說完全契入真清淨、無分別,可是少分總能體會。

  像成德小時候喜歡喝汽水,喜歡什麼東西腦子都是這些東西,要回外婆家,坐在車子上,待會找外公給我去買汽水,你看你都在那轉那些東西,心不清淨。遇到師父,老法師說要為佛法、為眾生。老法師的話不懷疑,至誠可以感通,我們有一分要去利眾的心,跟大眾一起交流分享,當下那個念頭沒有這些世間的欲望,心相對清淨,分享內容佛菩薩加持。所以至誠感通是真的,你真的全然是利益孩子的心、利益另一半的心、利益家人的心,會感通的。

  前幾天有一個同修,他家裡親人有瀕臨生死關頭的,他來找我,他希望我給一些協助。我就問他,你這個親人認不認識我?他說不認識。然後我又從他的敘述裡面,他跟這個親人的緣很深,他跟這個親人講什麼這個親人都有聽。我說你可不能依賴到我身上來,這個緣在你身上,你現在要全心全意就想著怎麼利益他,佛菩薩會加持你,透過你去利益他。諸佛菩薩同體大悲,對每一個眾生都是,我們要相信這個真相,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結果我觀察,這個同修接受我的話,他的氣質都變了。一切法從心想生,真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重要。

  我們聽師長講這段話,我們可以有清淨心的,我們可以有無分別心的,那是我們本有的真心。在事上怎麼恢復?師長有教,因為這裡講無知才能無所不知,有知就有所不知,所以代表要什麼?要練無知,要練無住。「入空無相無願法門」,無相、無願其實都是真心。真心是什麼?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我們都可以去感受感受,比方說今天你跟你的孩子講了一番話,講完之後自己在那裡想,他有沒有聽懂?他能不能接受?我會不會白講?說而有說,一大堆念頭。我們今天為什麼妄想那麼多?作而有作,事情一做完腦子裡一直在轉那些事,愈轉愈多,因為可以轉的事愈來愈多,每天都有新的事發生。

  老法師慈悲指導我們,做事的時候真誠真心去做,做完之後佛號提起來,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你就作而無作,不然那些東西一直在那裡轉,有作了。做完了放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這樣做,心愈來愈清淨。心一清淨,事多不怕,接觸家人,接觸工作上的同仁,一講什麼話,你馬上理解人家的意思,馬上處理好。「處事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已過勿留滯」,事情過了過了,不要再放在心上;「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來不要操心,來了隨緣真心應對。這樣處理事,一天可以處理很多事,還處理得都很圓滿。我們現在怕怕在哪?腦子裡一堆事,別人還在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的腦子都沒有辦法專心聽他講話,就被其他的事拉過去了,「對不起,你剛剛說什麼?」這也會是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得要跳出來,得要把老法師這麼精闢的指導落實。用心如鏡,鏡子境來不拒、境去不留。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我們心裡想,『開』是開示,『化』是悟入,化是變化,『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明心見性,我們能不能幫助別人顯示「真實之際」?淨土宗的祖師都稱大師,印光大師、蕅益大師,為什麼?他們是教人直接成佛,稱為大師。其他宗派稱祖師、稱禪師,淨土宗稱大師。江味農居士,這《金剛經》權威,他在《金剛經講義》的時候說:「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實相念佛沒有差別,因為這一句佛號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就如《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我們念佛的時候,專注念這句佛號,其他的妄念都沒有了,應無所住;自己又一聲接著一聲,叫「而生其心」,所以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異念實相。我們能勸別人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那也是在落實這句『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你的親戚朋友真的老老實實一聲接一聲,那真是聲聲喚醒自己。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句佛號「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它跟念實相一樣,無異念實相,所以: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世間跟出世間都超過了。經文裡面告訴我們,第四十七品,「若諸有情當作佛」,這個有情眾生有志向,他的志向是當生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普賢行都超了,那世出世間還有什麼沒有超?普賢菩薩他久遠劫來修行,他在《華嚴經》上「普賢行願品」帶領大眾,「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他累劫修行,在華嚴會上勸導大眾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呢?我們現在以凡夫身,只要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蓮池大師有一句讚歎的話,「越三祇於一念」,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三大阿僧祇劫超過去了;「齊諸聖於片言」,我們跟這些大菩薩平等,重要的是老實念佛,直接成佛的法門。省庵大師說的:「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這個法門重要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所以怎樣利益父母、利益祖先?發菩提心,老實念佛。

  我們這位同修他就給他病中的親人,親人都已經不省人事了,他給他念佛,幫他做三時繫念,過了幾天醒過來了。昏迷不醒的人,就是親人至誠心幫他念佛,幫他做三時繫念,醒過來說他看到阿彌陀佛了,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感應。我們的誠心不可思議,眾生的善根也不可思議,怕的是我們自己不相信自己,怕的是我們預設立場,不相信眾生善根不可思議,所以受持每一句經文都要有堅定的信心來受持。下一句: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我們從這一段來感受感受,師長講了,我們在這個世間要不學佛,這一世白過了;不但是白過了,這一世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將來還有無窮的苦報自己要承擔,這多麻煩、多可憐。我們聽著師父這段話,對眾生的一種慈悲憐憫有沒有跟著師父這段話起來?現在人沒學佛真的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有一次師長好像是在清華大學講課,有一個學生提問,他說面對很窮困的人,我要提起慈悲心比較容易,假如他很有錢、很有地位,這我不容易提起來。師長對著他講,有錢的人更可憐,三善道消福報,在消福報過程造的業不得了,三途一墮就是五千劫。我們真領納了師長這段話,就體會到現在的人不學佛太可憐了,盡一切善巧方便能夠護念他們學佛。在所有善巧方便當中排第一的是什麼?自己先做好。知所先後,不能太激動,花很多時間去把佛法介紹給人家。就好像得到什麼養生的好方法,到處介紹給別人,人家問我們,「你用了沒有?」「還沒。」人家一聽就有點擔心了,你都還沒用就介紹給我。

  『心常』,「常」是沒有間斷;『諦住』,「諦」是真實心、真心;『度』是幫助人覺悟。這裡師長引導我們,『心常諦住度世之道』落實在哪?落實在家庭,家庭就是道場;落實在單位、團體、企業,團體、企業就是道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個行業都可以行菩薩道。我們再講得更仔細一點,落實在我們每一個本分角色上,你把那個角色演好了,啟發人的善根。我們稱結婚的女子叫「太太」,這是有典故的,周朝太姜、太任、太姒,三代的女聖人造就了好幾代的聖賢子弟,周朝開八百多年盛世,最大功勞媽媽,三太。現在真的好好當太太、當媽媽,這是最大的供養,從根本上解決這個世間的問題。

  昨天我們劉老師讚歎王老師的太太,在廚房裡面忙活得幾個小時這樣下來都沒有覺得煩,這種一門深入當家庭主婦,還做得臉上都是充滿笑容,有功夫。我假如去包個餃子,可能我站沒多久就已經退出江湖了。那麼辛苦還幹得那麼歡喜,這不簡單,面對那麼多家裡的事都不煩。我們前面經文說「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一個家庭主婦一天要面對多少人跟事、跟物?她在這些人事物都不生煩惱,歡喜心去做。在任何境緣都能自在不生煩惱,這叫三昧的功夫,所以家庭主婦在哪裡練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當然我不是要求諸位家庭主婦,每個人的境緣不同,成德也有不少考題的。而且我記得多次都跟大眾講,考試沒有愈考愈簡單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考試假如愈考愈簡單叫不正常,一定是愈考愈難我們才能夠歷事練心、不斷提升。所以假如考試愈來愈難,應該愈考愈歡喜,為什麼?老天爺瞧得起我,都不考我了就是幫不上忙,算了吧,「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真的有人都不考的,為什麼?他還有福報,他就享福而已。有啊,有的人一生很有福報,好像家裡的事都跟他沒關係,就在那享福而已。享福沒有不造業的,本分沒有盡都有責任虧失。

  所以家庭是道場,我們六度就要用在家庭,普賢十願用在家庭。每天布施、持戒,生活很有規範就是持戒,你的孩子潛移默化就很有生活規範;忍辱,面對家裡這麼多雜事心都不煩躁,心平氣和,面對很多人事境緣,媽媽都是逆來順受,妳的孩子鐵定學到忍辱功夫;精進,菜愈炒愈好,處理事情愈來愈有序,提醒孩子愈來愈善巧,精進;什麼境界很定,不會意氣用事,不會感情用事,禪定;很清楚家庭就是道場,有智慧。

  其實在廚房裡面工作就是修六度,布施,內財、外財都在裡面;你在廚房裡面做事也要有章法,不然廚房就會亂成一團;在做飯的時候也要很有耐性,忍辱;愈做愈好吃,精進。所以六度萬行在哪?在廚房裡面。大家聽到這裡可不要又執著廚房才是六度,舉一反三,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六度。開車,今天載孩子去上學,開車,內財布施;開車很守規矩,不亂按喇叭,持戒;開的時候遇到塞車,塞車也沒關係,都是好事,聽淨空老法師講經,時間都沒有浪費,忍辱;愈開愈穩,對了,那個布施裡面還有無畏布施。我有遇過小朋友,「我不敢坐誰開車」。為什麼?那個長輩開車油門常常踩得很大力,他坐在車上就這樣晃啊晃啊,最後都要吐了。開車連踩剎車、踩油門你都要替車上的人著想,你就開得很平穩。開車開到讓人家害怕,害怕坐我們的車子。這都是無畏布施。開車的時候心也不會散亂,很專注開,禪定;開車的時候知道開車就是道場、就是修行,這個人有智慧,他不分別、不執著。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家庭是道場,單位是道場,我們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月道場,自利利他,隨緣妙用,多帶一些人回極樂世界。

  師長講到這一段還特別提了,無論哪一個行業,統統是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菩薩。不是說學佛一定要出家,一定要住在寺院裡,這你搞錯了。學佛就是學不執著,我們還要執著在一個相,執著就會很攀緣,執著就會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