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2/4/10  台灣高雄  檔名:55-233-0012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抱歉,上個禮拜剛好在靈巖山雙溪小築參與三時繫念法會。我們對於緣分還是要用心去感受,進一步我們會懂得珍惜。就像一般他沒有遇到佛法,他清明掃墓,他可以緬懷祖德,可以教育後代子孫要行孝,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我們佛弟子進一步還可以超拔去世的父母、祖先,而且還可以用《阿彌陀經》這麼殊勝的經典,還有萬德洪名來超拔,所以祖先都能得到相當相當大的利益。又有像悟道法師這樣的善知識來主法。在佛門像法師這樣的我們都要稱長老,道公長老。師長給他交代什麼事他都依教奉行,交代他做三時繫念法事他答應了,甚至於在台灣都做七個百七,一個百七是七百天,七個百七,已經做了進入第十三年了。當地很明顯化解災難,所以當地的政府對他們特別支持,疫情期間都有限制,對靈巖山雙溪小築的法會就比較開放,都呈現出做三時繫念的效果。

  成德也相信道公長老往後應該是三時繫念法事的祖師,他培養出了很多的學生,在各地成就冥陽兩利的三時繫念法事。當然這樣的法事有好的主法和尚之外,還要有我們的誠心去做。古人說祭神如神在,都要親自去祭拜祖先,表示誠,至誠就感通。法會也要盡量自己能夠去做,現在線下做不了,線上能夠親自去做。我們現在有時候就怕在福報當中自己的心反而不認真對待,反而不誠敬,這就很可惜了。在順境當中確實不容易修,順境慢慢慢慢就不夠珍惜,覺得很自然、理所當然。其實能參與三時繫念法事都是稀有難逢的緣分,我們誠心去做,祖先得很大的利益,可不能變成反正名字寫上去就好了,反而自己的恭敬心退了。

  我們《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有十六個大菩薩表法,第一個就是「賢護等十六正士」,賢護,我們說護法,護持正法。護持正法首先要能護得好自己的心,才談得上能夠去護持正法。我們去做志工、做義工,不能忽略了這個根本。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這個次第我們得要認真對待。我們的心沒有護好身就修不了,更何況我們做志工、義工是要去護持大眾,心沒有護好,在跟大眾接觸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用情緒去對待,我們可能社會的習染、名利都會現前,都用以前做人做事的習性。這樣不只護不了法,甚至於讓接觸到我們的人覺得,佛門不是清淨地嗎?怎麼比我們社會複雜?所以護法還得要先護好自己的心念,這樣才能滿我們的初心。我們想去弘護正法,但是得從根本下功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剛剛跟大家提到要能珍惜因緣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學佛,又有三時繫念法事可以超拔離去的父母跟祖先,他們就得很大的利益。你看世間人他再有福報、再有金錢,他能超拔得了祖先嗎?超拔不了。當然,三時繫念法事難得,可是我們在做法事也都要隨文入觀,裡面有中峰禪師對於淨土非常精闢的教誨。我們也觀察,做法會人相當多;打佛七呢?少了非常多;講經呢?更少了。這個現象大家體會到什麼?這些都值得我們去觀察。

  其實超拔,老法師有講過超度的原理,舉的婆羅門女的例子,你看她念一天一夜,她入了法身的境界,她自己可以到地獄去,她念佛的功德力就超拔她的母親了。包含我們在聽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八載寒窗讀《楞嚴》」。這個公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一個修行人很精進,《楞嚴經》很厚,一天能讀一遍不簡單,他讀了八年。以前做生意跟人家打官司,對方輸了,結果自殺了,他也很遺憾。他自己修行下了這麼大的功夫,這兩個鬼魂就來找他了。他一開始還有點擔心,後來看他們的態度很好,就問明來意,對方就說求超度,說只要他答應就好了,結果踩著他的肩膀就上去了。後來他的孩子跟太太也來了,都已經去世了,也是求他超度,站著就上去了。

  也不能因為做法會調動人喜歡熱鬧,然後學風、道風反而被熱鬧蓋過去了,也要防止這個流弊。假如中峰三時繫念隨文入觀的話,那應該是愈來愈願意念佛,知道祖師這些教誨重要,愈來愈主動聽經,明理才能看得破、放得下。所以很多事情都要取其利,還要避其弊。這對我們做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惟,做事都是必須先審其害再後計其利。這個事情假如後面的流弊太大了,可能就要慎重。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有的小道場經營的人他就定位,我不辦法會,就以道風念佛,學風講經不中斷。他這樣定位來做,成德也看過辦得挺好的,聽經的人愈來愈多。我們護持道場的這些領導、幹部都要很敏銳的觀察學風、道風的狀況,用什麼善巧方便能夠讓它不斷增長上去。

  佛門修學的基礎是三福,三福首先就是孝養父母,所以慎終追遠的風範、慎終追遠的文化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探討到的經文:「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我們花了一個小時左右來探討,不知道這一二個禮拜大家念《無量壽經》,念到這一句的時候,有沒有感覺有什麼不同?我們讀著經隨文入觀,有沒有感覺念起來不一樣?大家念「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讀著這個經文跟以前一不一樣,有沒有一點不同?有沒有同修大德覺得有不同,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沒有也沒關係。

  成德自己學習了老法師的開示跟大家討論,這些經文讀下來感覺就有一股正能量好像生起來了,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會出現。自己要常習相應無邊諸行,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要跟《無量壽經》相應的行為,這樣才能利益到學生、利益到親戚朋友,才能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每一次讀到這些經文好像就有一股正氣上來了,也是一種鞭策。讀到「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這麼大的利益,怎麼可以不去極樂世界?一生一切佛國土都生,能於一念頃就遍遊十方佛國。這些經文對自己提升真信切願都有幫助的。

  我們學大乘佛法就是要效法佛菩薩行菩薩道,怎麼行?這些經文都是指導,「譬善幻師,現眾異相」,他終日在度生,但是心裡不落痕跡,「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我們每一天做什麼事,我們說事業事業,做任何事就會產生影響,所以叫業。我們不行菩薩道造的都是輪迴業,更嚴重的是造輪迴的三惡道業,貪瞋痴造的都是三惡道業。所以菩薩道是一定要走,不走菩薩道、不修菩薩業就修輪迴業了。可是每一天要做夢中佛事,很努力、很積極,不懈怠,但是不要放在心上。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緣聚緣散,掌握這個緣去利益眾生,但是自己不生煩惱,不要放在心上。心上沒有,所以終日無度又終日度生。終日無度就是無作,無作又而作,又很積極,但是心上又不生煩惱。所以這兩句對我們也很重要,我們要不就是做了事,但是愈做愈煩惱,要不就是退心不想幹了,都落在過與不及當中。這兩句就提醒我們,我們有好多角色,每個角色都可以行菩薩道,有夫婦的角色,有父子(父母子女)的角色,兄弟姐妹的角色,上下級的領導被領導,還有朋友之間。朋友就是緣,一有緣聚我們就盡力去做,但是不要放在心上。這兩句就提醒我們怎麼去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樣就能從容中道來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經句對我們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師長很具體指導我們,我們做完了之後趕快把佛號提起來,不然會一直想。佛號一提起來,像成德的性格就是比較操心的性格,修行要改性格,我假如像以前那麼操心,我看就不用睡覺了。當然這個性格轉了一點點而已,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現在也要提醒我自己,睡覺前不要處理人事問題,一在那想啊想,躺下去就停不住了。成德現在覺得晚上好好聽聽經、念念佛靜靜心,很好睡覺很重要。忙事忙到十一點、十一點半,然後躺上去腦子還一直轉轉轉,一轉轉到一點、兩點,這可不好玩了,對肝膽的影響就很大。

  人肝膽的經絡在這裡,所以這兩側的血管假如浮起來,肝膽耗損得太厲害了,鐵定十一點以前都還沒睡覺。我造了這個惡因就有這個惡果,大家看我這個,特別明顯,現在要下定決心。說來慚愧,學佛學了二十幾年,第一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沒有做到,要很真實面對自己的情況。剛好最近跟母親都住在道場裡面,每天母親就是關心,你幾點睡覺的?睡得夠不夠?每次聽了都很慚愧,讓媽媽操這個心。

  這個兩側都可以觀察自己的狀況。包含印堂在這裡,印堂不能陷下去,這就是心臟消耗太多;假如印堂中間血管都浮出來,那是過於疲勞。尤其上了年紀,這可不能開玩笑的,年紀輕血管還很有彈性,年紀大了還有這種現象就不能掉以輕心。

  我們看下一句經文: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怎麼樣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師長老人家說這叫會修行。不起心不動念不容易,師長說我們分兩階段,不起心不動念往生之後修,有阿彌陀佛教我們,很快就能證入無生的境界;在這裡我們要好好練不分別不執著。可是我們在學習當中有時候自己起了分別執著念,自己不一定看得到。只要是分別執著念,對我們就會有一定的障礙。比方說聽經,聽著聽著,老和尚開解的這些義理,我們都覺得那老和尚才做得到,我們做不到,這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念在障礙我們修行。

  這一點成德非常感謝師長,他教導佛所講的都是契合我們這個時代的,都是我們做得到的。這樣的一個認知先入為主,所以每一句經文學下來,我們的態度就是怎麼做到。每一句都離不開五倫,佛法就是處事待人接物、就是生活工作。接下來這一句是不是就是我們的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跟每一個人談話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利益對方,有緣,五倫都是緣分。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大乘佛法也沒有離開五倫關係。

  師長講到,佛教化眾生,我們常聽到講經說法,所講的都要契機契理,『通諸法性』是契理,絕不會講錯;『達眾生相』是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明瞭通達。我們現在要問我們自己,我們現在跟親戚朋友談話,包含同事,我們所談的是不是都是正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是不是通諸法性?要契理,離經一字便是魔說。

  成德自己回想也遇到有長者給我們說的這種價值觀是偏掉的,這樣他在跟晚輩講話就沒有考慮到契理,他只是順著自己的認知講,晚輩假如相信他的話就被他誤導了。有當老師的,有時候人生遇到一些瓶頸,他就講一些這個時代沒有錢什麼都不行,他這種話就出去了,有些孩子把它當真,就把金錢擺第一位,就被誤導了。

  我們講話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這是「通諸法性」。但是「達眾生相」,要契機,我們每一次講話的時候有沒有去考慮到對方的程度、對方的接受度。我們一般都是我想講什麼我就講什麼,我想罵他一頓我就罵他一頓,我實在氣不過了,非得教訓他一頓不可,那有契他的機嗎?有達到利益他的目的嗎?

  經典真的馬上都能用,用上了積功累德;沒有用上就造業了,不能達眾生相,有時候還跟眾生結怨,你不契他的機,他生氣了。比方「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你要提醒他、你要護念他,這動機沒有錯,可是你指得太嚴苛了他受不了。所以我們在勸別人也要看著他的眼睛,話不能說盡,一次就把他所有的問題都給他講完他承受不了,他一下子沒信心,甚至被你勸得破罐子破摔,我就是這樣了。「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你勸善規過也都要契他的機。你勸善,做這個很有意義,不契他的機,他覺得那個我做不了,太難。

  佛法就是生活,我們也要養成這樣的心境,每一次講話能不能考慮到契理契機。我們真的能這麼去做,五倫關係都一直在改善,緣愈結愈深,甚至結的都是法緣。假如我們不能顧及這個,五倫關係不進則退,情況會慢慢變得緊張。我們到底修學佛法修學得得不得力,都可以在這些關係當中檢查,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現在最怕的就是沒有檢查、沒有反思,自我感覺良好。成德都遇過,他學傳統文化,太太都氣到不行了。我們畢竟是成人,問他家裡情況怎麼樣?都很好;夫妻?夫妻愈來愈好,私底下他太太找我們都已經氣得快爆掉了。所以不能自我感覺良好,不客觀去評估也不行。

  我們看這是教化,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一談到教化,我們也常常在講席當中跟大家討論,教育離不開身教、言教還有境教。環境是很無形的,我們看德國淨宗學會在我們柳會長帶領之下,每個人做事都很認真,那是一種氛圍,你進到這個氛圍就不知不覺受它影響。比方說你到古叢林去吃飯,人家幾百個人一點聲音都沒有,你平常是大嗓門,進了這個環境你也會自自然然聲音就小了,潛移默化之效果。只要是孩子教育問題,或者是下屬的問題、或者是學生的問題,說實在的從這三個大方向去思考,我們就知道怎麼下功夫、怎麼改善。

  我們每個月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我們楊醫師他們幾位同修很用心,也交流了十幾遍,有一年多的歲月,每次我看都有二十來個問題,不少問題。不知道我們這樣交流下來,諸位大德同修你們看到問題,有沒有說這個原理原則是什麼、怎麼來解決處理?我們從中看到這些問題,也要去體會現在大眾他的煩惱痛苦在哪裡。我們是佛弟子,也透過這些問題去體會現在人的苦難。

  我們有一個學生,剛好我把那個問的問題拿給他看,他居然看到哭了。因為有一些問題就是現在小孩,父母、老師不知道好好用傳統文化的方法,變成這些體罰、這些高壓,結果他看了這個題目就哭了,說孩子好可憐。你說這個題目還讓你發起對孩子的憐憫心,這也挺可貴的緣分,現在他也發心去教小朋友。

  我們看接下來的經文就是佛菩薩給我們表演怎麼教化。下一句:

  【供養諸佛。】

  再來是:

  【開導群生。】

  師長講到了,『供養諸佛』這是從根本修,我們《無量壽經》說的恭敬三寶。其實《無量壽經》真的我們每一天遇到境緣都要提起來,像剛剛跟大家說到,你看那麼多人問那些問題都很苦,我們在聽題目的時候有沒有想起「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些提問的人現在不在少數,我身邊的親朋好友有沒有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我自己有沒有?我能不能解決?我能不能進一步去協助他們解決?我能不能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藉由他們接觸我們的機會,藉由他們把自己的煩惱說出來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演慈辯、授法眼?讓他透過我們的這個引導,他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他能判斷,他知道怎麼去改善,杜惡趣,開善門。這個經文沒有離開我們的當下。

  師長講到了從根本修,我們就想到《無量壽經》上說的「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也想到老法師說的修學的大根大本孝親尊師,這裡是講尊師,供養諸佛。「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這句是不是指導我們怎麼供養諸佛?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我們依教奉行、弘護正法,這是殊勝的供養。我們每天持《無量壽經》讀到供養諸佛,馬上要問自己,我有沒有如說修行供養?有沒有依照《無量壽經》、依照師長老人家的教誨來做?都是供養。

  師長也順著這句經文提醒我們要從三福下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孝敬的身教。師長馬上就說到,你看佛陀給我們做榜樣,他生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孝道的落實。而且《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就把地藏菩薩的風範教導我們。其實這是每個修行人的大根大本,一定要從這裡修。地藏菩薩這個菩薩名就是重要的表法,開發心地寶藏,所以叫地藏菩薩,要從這裡下手。

  這裡師長也說了,說世俗的人看釋迦牟尼佛命不好,生下來母親就死了,這是我們世俗人看的,實在是他的母親功德太大,要到忉利天去享福。其實這段話也是提醒我們,不能以凡情去看事情,已經學佛了,就不能用世間、情執去看事情。像儒家顏回四十歲左右走了,我們看了很傷心。顏回他的表法,他盡心盡力輔助孔老夫子,他積的功德可大可大了,他的後代子孫二千五百多年家道都還是很興旺,我們說孔孟顏曾四大家族。後來是曾子傳了孔子的道統,大家想一想,假如是顏子傳道統,我們會覺得「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可能我們一想說算了算了,這我做不到,我就是喜歡吃吃喝喝的。可是曾子傳道統了,「參也魯」,曾子本來他的資質是比較魯鈍的,魯鈍肯學也能承傳道統。我們都不能用感情去看事情,所以師長這裡提到了,佛陀的母親功德太大了,得到天上享福去了。《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所以佛做榜樣給我們看。

  下一句『開導群生』,這是言教,為大眾講經說法。我們常常提到儒家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事都有做事的自然之道,道法自然,你違背了這個,你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於還有反效果。人時時為什麼依照經教?因為經教就是宇宙人生正確的道理。《大學》裡面告訴我們,「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那不是把先後告訴我們了嗎?比方說這個爸爸沒有抽菸,他再去勸兒子別抽菸,孩子很容易接受;爸爸菸癮很重,然後罵著兒子不能抽菸,你說他接受嗎?這就是人情事理,人心。

  師長在這裡給我們點出來,沒有師長點出來我們不知道,這兩句就是在強調身教一定要在言教之前。為大眾講經說法,假如所講的自己做不到,不能叫人信服,人家怎麼會相信?這不只是對大眾講經說法,對家裡的人、親戚朋友都一樣的道理。我們不能看了這一段說我又沒有對大眾講經說法,每一句佛經回到自己身上都管用,當下就可以落實了,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分別執著,這一句跟我沒關,那一句跟我沒關,句句都有關。

  有一次遇到一個年輕人,他說他念《弟子規》,他說「入則孝」,我沒有在父母身邊,所以這一頁我翻過去了;「出則弟」,我獨生子女,這一頁跟我沒有關係。他都是自己的認知,入則孝,你出門在外也可以盡孝,怎麼不能盡孝?

  所以師長說了,一定要自己真正做到了然後才說出來,大眾能信、能接受,而且心悅誠服、歡喜信受。所以先有身行然後才有言教,這個順序不能顛倒。師父講了不能顛倒,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現在教孩子,用在身教的功夫多還是用在言教的功夫多?師父跟我們講的理是這樣沒錯,這個順序不能顛倒,但是遇到境界還是忍不住要說他幾句。

  孔老夫子有一天看到子貢方人,方人就是批評人,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叫著學生的名字,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夫我則不暇」,我是沒有那個閒工夫去批評別人。孔子自己進德修業,他都覺得時間不夠了,他不會去批評人,他沒那個閒工夫,時間不夠用。後來看夏蓮居老居士《自警錄》提到,學道的人連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無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說閒話」,感覺孔子跟夏老一鼻孔出氣,他們那個心境是完全相應的。我們現在要把批評別人忍住都得下功夫。但是假如我們的身教沒有先帶動,我們又去批評別人的錯,他一定不服氣的,這就產生副作用了。身教不在言教之前,你這個言教勸告不只打了折扣,甚至還有副作用。所以這句知所先後重要。

  我們真的知道身教重要了,我們要把精神用在最重要先改我們自己,不是改別人。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常常去論人之非,精神都分散出去了。我們淨土宗蕅益大師強調「淨社銘」,其中一點「觀心為要」,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首先要向內不能向外,從自己的身教做起。我們學了佛,五倫關係沒有很好的改善,跟我們沒有把先後搞清楚可能都有關係。師父已經講得那麼清楚,我們現在這一段學過了,我們得檢查我們自己現在時間精力功夫下在哪,下在身教還是言教?古人還留了一句話提醒我們,「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訟是爭訟,打官司去了;或者吵架了,他不服氣就吵起來了,你一講他錯,「你也沒比我好到哪裡去」。身教,人家自自然然被你的行為感動,他的善根流露出來,被你感動了。這些勸告都很懇切,我們不能把師長、把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滑過去。

  這次回台灣剛好到台北靈巖山雙溪小築,有個年輕人,一百八十二公分,還是棒球員,很壯,他說要跟我一起學習。道公長老很慈悲,說他做你的侍者。我說不能做侍者,為什麼?李炳南老師九十五歲才有侍者,我們德行根本就差得太遠了,怎麼可以這麼年輕就要人家照顧了?自己能做的還是要自己做的。我說一起學習,一起學習。孩子要跟著我跑那麼遠,我也得請人家的父母來。他的媽媽來了,然後就說,法師,今天可不可以拜師?我說不要太激動,我先跟他相處一段時間,說不定跟我待七天他就跑掉了。他媽媽就說,這個孩子你要嚴加管教。我跟他母親說,我們假如當老師要嚴也要有嚴的本錢,我還沒有嚴的本錢就給人家嚴加管教,人家心裡就不服了。所以嚴加管教的前提是自己的行為是讓學生很佩服的才行。

  我們再看下一句經文: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我們剛剛在強調一點,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不是行菩薩道,要不是造輪迴業。所以德遵普賢,我們是要修普賢行。我們現在就修普賢行,就跟極樂世界的頻道接上去了,極樂世界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德遵普賢第二」這所有的經文都是教我們怎麼行普賢行,我們當下要不要去落實?所以師長講,『化現其身』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

  我們今天對孩子,你的身相都一樣嗎?不一樣,他表現得好你鼓勵他、肯定他,他犯錯了你也要很嚴肅的提醒他。媽媽、爸爸面對孩子的態度、臉色一不一樣?都有不同。像當老師的人,跟學生相處,有時候像父親一樣;有時候像哥哥一樣,很提攜他、很拉拔他;有時候又像朋友一樣陪伴他。所以三十二應身觀世音菩薩度眾生,其實我們面對親戚朋友、面對人生的緣分,你用真心的時候,你的言行也會應那個機緣而有差別不同。人假如學了很死板,脾氣很好,人家都讚歎他;可是遇到大是大非他悶不作聲,這學成鄉愿。

  我們遇到有同修說了,老法師都是讓,我就問他一句話,你有沒有看過老和尚不讓的時候?老人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絕對是會站出來說話的,不然這個社會、這個團體就沒有是非了。夫子溫良恭儉讓是他的形象,可是他也有霹靂手段,他一做大司寇,上來第一件事把少正卯殺了。少正卯就像現代的邪教的頭,這個邪教的頭你不在一開始還沒有做大的時候把他處理掉,這整個社會就被他搞亂了,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完了。其實他也很可憐,他在阿鼻地獄不知道要待多久,他斷人慧命,你把他殺了他還不會造這種業。

  其實我們也隨時以適當的身教、言教在面對我們的因緣,面對我們的倫常關係。但是最核心的是什麼?用真心去應。我們看《大學》裡面說的,「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慈愛,「與國人交止於信」,跟人民在一起非常誠信、守信,其實都是他的真心在不同的角色當中自然流露的德行。

  當然師長也是提醒我們要看得懂,佛菩薩在世間應化,愈苦難的時代愈多佛菩薩應化,因為他們同體大悲,眾生苦難他哪有不來幫忙的?可是我們要看得懂。所以師長舉了天台宗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他以祖師的身相來幫助我們。而且他化現其身是『猶如電光』,「猶如」就是比喻,他們的示現就像電光,指閃電。閃電它表的是什麼意境?首先第一個就是快速。因為緣聚緣散,有時候這個緣散了這個機會點就沒了。所以我們教育小孩,你抓住那個機會點他印象深刻;你沒有抓住,他變成嫌你太囉嗦了,這差別就很大了。有一個爸爸他從小就教他孩子學傳統文化,有一天回到家,發現家裡遭小偷了,因為房間都被翻得很亂。你看家裡遭小偷大家馬上都緊張起來了,他的爸爸在這個當下告訴他的女兒,「女兒,妳看現在社會風氣不好,都小偷了,妳責任重大,妳那麼小就開始學了,好好學,以後要把老祖宗五千年的文化弘揚開來,這個社會就不會這樣了」。我聽到這個例子對她父親也很佩服,一般的人一進門就開始抱怨、生氣。其實我們在那抱怨、生氣是負能量,家裡的氛圍也很不好,發生都發生了。可是這個父親他就掌握這個點,我相信他的孩子會記憶深刻。所以他掌握住了,很快速掌握住了。

  第二很明亮,閃電很亮,就是破暗。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到師長講哪一句法語,好像我們的問題就想通了,或者問題的根本找到了。我之前讀《孝經》,因為在學校教書,我們也很努力,效果差強人意。後來看《孝經》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我當時候看到那一句話高興得在家裡面轉了好幾圈,我終於找到大根大本在哪裡。我們很想努力,但是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有好結果,孔子給我們把根本找到了,這種教誨就讓你眼前一亮。

  師長有很多法語都有這種意境,比方現在所有全世界的問題,就是因為東方忽略了聖賢教育、老祖宗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教育。師長能用一句話把所有問題的根源就講完,我們有時候看到問題都眼花繚亂,都不知道怎麼解決,你看大善知識他一句話就把根本問題找到。接下來我們肯依照它的根本去努力,我們就能自行化他,我們也不再迷惑了,從根本去解決問題。迷惑是很難受的,時時都很清楚,面對境界都清楚,心是很亮堂的。哪怕現在看到一些天災人禍,我們也清楚問題出在哪,我們有沒有盡力去改善它?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畢竟已經聞經教了,我們要用經教來判斷所遇到的這些事情,從自身不要造這種惡因,再盡力的去勸導有緣的人不要再造這個惡因。我們也不會因為這些亂象自己擔心、害怕、沒信心,不會。我們努力去做,都沒有白費,功不唐捐。

  這一次遇到一位我們在座談會有一位張園長,她的學生裡面好多國家的都有,有歐洲去的,還有日本去的,也有美國去的學生,因為她所住的那個是台北天母,是很多外國人去居住的地方,高級住宅區。她是在十幾年前,我們剛好在天母農訓中心辦了五天的課,她是幼兒園的負責人,她說她去上了五天哭了五天。我說善根太厚了,責任感很強,她覺得老祖宗這些方法才對。其實她也很用心去探索很多方法,後來她就開始用這個方法。她現在還是幼兒園工會……那個很長我背不起來,都是負責人,由她再去帶動就很可貴了。她就因為我們辦了課,我也不認識這個人,她去聽了五天的課,回去她就自己做了。所以我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努力去播種,總有一些因緣會發展起來的。

  第一是快速;第二是明亮,現在太需要顯正破邪,不然似是而非的說法太多了;第三它不住,不住就是不執著,不著相。我們去幫別人很執著,就會控制要求,就會讓對方有壓力。他不執著,甚至於幫助完人他也不放在心上。不然我們一放在心上,我花了兩個小時跟他講,他到底聽還是不聽?後來他也沒什麼表現,我們又生煩惱,浪費我兩個小時的時間。做完就放下了,不住。人有住了,比方說你去幫別人你有住,你再去接觸對方的時候人家會感覺有壓力,因為你付出有期望他要有點回饋、有點受教,你再見他的時候那種期望的磁場就會出現。這是很無形的,但是它是存在的,所以不住也很重要。

  第四它沒有分別,它那個亮照萬物,它沒有分別說照誰不照誰。這一點成德從師父上人的風範有體會到,他老人家真的是禮敬諸佛,誰真心求教他都很認真護念,哪怕是個一二十歲的年輕人。當時候這個年輕人父親生重病了,在澳洲讀書,去請教師父現在這個情況怎麼辦。他馬上告訴這個年輕人,「妳趕快回台灣去」。這就是指導什麼?百善孝為先。第二句,「好好念佛給父親迴向」,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所以面對年輕人的指導都是非常精闢,也是應她當前的機,孝最重要,念佛最重要。

  「猶如電光」比喻佛菩薩在世間示現,眾生機緣熟了,眾生有感他就會有應,而且他是自自然然的去應。講到這裡師長有延伸到,我們知道佛菩薩都會應化,那我們想佛菩薩多多來到新加坡(你看師父都會應機說法),常住弘法利生來教導我們,我們要有感才行。怎麼感?真誠的心,我們要學佛,佛菩薩自然就來了。如果大家口是心非,口裡頭說學佛,心裡還是搞貪瞋痴慢。有,我們假如在社會習染的那個習氣沒有放下,跑到佛門、跑到傳統文化裡面來幹什麼?來搞名聞利養。這個領域的名聞利養也不輸給社會上,佛菩薩一看我們是搞名聞利養他不來了。

  成德自己學得也不好,也有機會人家會邀請去講課。我剛去的時候人事的鍛鍊很少,只要人家邀請我就歡天喜地的去給他講,就怕沒機會講,有機會就講。我記得還曾經到一個村莊裡面去,那棵樹三百多年了,樹蔭好大,村民全部坐在樹下聽課。我講一句那個村長就翻一句,因為他們聽不懂普通話,所以我講笑話都要停一段然後他們才會笑。很多機會我們都去,後來發現什麼?發現有人是藉你來給他打廣告或者幫他招生,他不是真正想學傳統文化的,他也不是真正想弘揚的。現在很多,比方企業他不是真正想學傳統文化,他就把傳統文化拉來,讓他的企業好像增光,他那種marketing的習氣還很重,搞銷售的。這種緣我就盡量推掉了,不然我真的會被他們給整死了,累死我也。而且那個主事的人他沒有真正認知到,他甚至於藉由你,來來來好好教訓我的員工。這種緣也別去了,他自己不帶頭,你講的道理他又不去做,那變成我講道理好像去要求他的員工,我可不跟他的員工結這種惡緣。我們常常一不小心就被人家拉去做打手了。

  還有那個媽媽,一見到我,那時候我還沒出家,一見到我可高興了,趕快拉著她兩個孩子,硬拉到我的面前來,「鞠躬鞠躬」,就把兩個孩子的頭壓下去。然後,「趕快站好,聽蔡老師給你們教導」,都是拉我去做打手。我遇到這個場面,我都馬上「妳孩子不錯」,就開始先從他身上找優點,趕快先肯定一下,不然本來她孩子的臉很臭的。

  現在想想,我們的心用錯了,佛菩薩不感應的;我們的心用錯了,人家要幫我們忙也很困難。因為要把孩子教好父母是最重要的,旁邊的緣都是一種增上緣,你把很好的增上緣找來了,你自己都不配合,那就產生反效果或者大打折扣了。所以我們要感召佛菩薩的緣,感召很多殊勝的增上緣,還得用我們的真心去感。佛氏門中確實是不捨一人,我們哪怕做錯事了,只要我們肯回頭,佛菩薩都不計前嫌,甚至於有修養的善知識他都不會跟我們計較,問題是我們得看到我們的錯誤,我們肯去改,他們都不會捨棄我們。因為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我們自己都不自立自強,不肯努力,那誰也幫不上忙。

  而且善知識他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他也是公器,他自己也要很冷靜的去看待因緣,他也不能攀緣,成熟的緣他去應,不成熟的緣不能強求。有時候強求不成熟的緣反而讓那個緣黃了,本來後面還有緣,你太著急把它搞黃了,就很可惜了。這一點也不簡單,父母太著急了,有時候會把一些緣給弄巧成拙。這樣的家長我也見不少,都要硬把孩子拉進來上某一個班,他把這個三十天的課當作萬靈丹,上完事情就解決了,那變成他的執著了。他的孩子的心態都還沒有準備好,他一上完效果有限,他孩子就覺得不就這麼樣而已,可能後面的緣就沒了。所以緣都是要透過自己的身教、透過鋪墊循序漸進,讓它水到渠成,不能操之過急。隨緣二字也是要不執著,很客觀、很冷靜才能判斷準確。

  我們看下一句: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這兩句也是比喻,我們看這經句裡面都是比喻,教學者也要善於比喻、善於講故事,因為一比喻它很具體。「裂」是消除;「魔見」,見是見解,指一切錯誤的見解、看法、想法,因為這些錯誤的見解會帶給我們無量無邊的苦難,會折磨我們,這叫魔見;「網」也是比喻,比喻多,比喻它複雜,錯誤的思想見解確實非常多、非常複雜。我們沒有佛菩薩教誨,還覺得自己這些思想見解是對,佛菩薩來教我們,我們才能把這些錯誤的見解去掉,講經說法就是裂魔見網。

  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聽經也不少年了,有沒有裂魔見網?師父領進門,老人家講了六十年很圓滿,也表演了六十多年,可是修行靠個人,我們有沒有隨順經典教誨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放下?這得要自己去放下。我們也看一些同修修學十幾年了,可是你一聽他講話都是自己的想法、看法;我們也見過才修學一二年,但是他一開口都是老和尚的教誨。所以不在學的長短,在肯不肯依教奉行,這是實質的。

  我們要趕快裂魔見網,不然我們也很難「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也很難「化現其身,猶如電光」。我們自己思想見解都錯了,怎麼能夠去幫得上別人?怎麼去應機說法?不誤導人就阿彌陀佛了,所以我們要『裂魔見網,解諸纏縛』。我們自己學了之後煩惱愈來愈多,那別人還敢學嗎?

  「解諸纏縛」,纏縛是煩惱,纏是纏繞,縛是繩索,捆綁起來,那就被煩惱控制住,沒有自由了,這也是比喻,把纏縛解開。佛門纏有八纏,縛有三縛,八纏都會把我們困住。

  時間到了,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我們下一次,剛好下個禮拜天成德有事,我再跟我們德國淨宗學會商量一下,看是換一天還是停課一天,到時候再通知大家。不好意思,常常給大家停課,我剛好有事要辦。

  我們下次上課可以探討一下八纏要怎麼克服,我們聽老法師的教導,聽明白了之後我自己怎麼下手,怎麼對治八纏。大家可以談談心得,我是怎麼把它解開來的,不被它困住,不被它控制了。我看不少同修都有下過功夫,再請大家來現身說法。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