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稱呼的禮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九集)  2021/9/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69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九十四頁,第二行,我們從:

  【十二、稱呼】

  這裡看起。這是《常禮舉要》最後一個單元,『亥、稱呼』。「課上到這就算完了。後頭『稱呼類』,諸位自己看」。有一些同修可能沒有這個《常禮舉要》的課本,我們在這裡還是把它念一念。大家如果看視頻,有字幕,我們再看書(小冊子)也更方便一點。「稱呼」就是人與人之間什麼樣的關係,要怎麼樣互相來稱呼對方。我們看: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我們跟人初次見面,不知道對方的姓名,請問貴姓,問名,說台甫。現在的人,恐怕你跟他講台甫,他也聽不懂。這個有學《常禮舉要》才知道。我們現在:請問你貴姓,你的大名怎麼稱呼?這樣一般人聽得懂。自己曰敝姓某,像我俗家姓林,敝姓林。『草字某某』,「草字」就是名字。像我俗家的名字,我父親給我取正道,草字正道,敝姓林。出家人他有內號、外號,一般內號是師長稱呼的,外號是一般人稱呼的。現在在家人只有名,沒有字。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或稱自名』就是稱自己的本名。『有親戚世交者』,分彼此的名諱來互相的稱呼,稱別人『曰先生或某兄』,自己稱弟。如果年紀比我們長的,老的,稱『老先生』,自己稱『後學』,或者稱自己的名字,對長輩一個尊敬的稱呼。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姪。】

  這個是我們現在還有,稱人家的父母,『令尊』就是你父親,『令堂』就是你的母親。令尊、令堂現在好嗎?這樣。向人稱自己的父母,『曰家嚴,曰家慈』,這是稱我們自己父母,向別人說家嚴某某、家慈某某。『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已稱晚輩某某,或者稱姪。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這稱人家的祖父。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書』就是落款,寫信,『侍』就是侍者的侍。人家的兄弟姐妹有很多,你排行第幾?這個是對人的稱呼請問,自己稱小弟。見人的姐妹稱幾姐,比如說大姐、二姐,自己稱小弟某某。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我們稱呼別人的妻子說正夫人,現在正夫人可能大家聽不懂;『尊夫人』,這樣大家比較聽得懂。向別人稱自己的妻說『拙荊』或『賤內』,這個我們現在一般講內人,賤內。見別人的妻稱『嫂』,嫂嫂的嫂,自己稱自己的名字,女子可以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女子』就是女孩子,稱呼別人的丈夫就是說『尊府某先生』,某某先生。向別人稱自己的丈夫『外子』,外子某某;「外子」,人家就知道是你的先生,你的丈夫。見別人的丈夫要稱『某先生』,自己避免稱呼為佳,如果必要說『本人』,這樣就好了。這是女子對別人丈夫的稱呼。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這是稱呼別人的兒子『令郎』,「令郎」就是你兒子,令公子就是你家的兒子,稱『公子』。你的公子現在在哪裡高就?或是令郎現在在哪裡做事?稱別人的女兒『令愛』,或者『女公子』。向別人稱呼自己的兒子就說『小兒』,稱呼自己的女兒,小女某某,或者稱『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這是對人的子女的一個稱呼。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這個是孫子輩的,稱呼別人的孫子或者孫女就是『令孫』、『令女孫』。向別人稱呼自己的孫子,女的稱『女孫』,男的稱『小孫』,稱呼就是孫子輩的。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

  這一段就是稱呼別人或稱呼自己,『已故』就是已往生的,已經過世的長輩,統統要加一個「先」。稱別人的父母就是『令先尊』或者『令先太夫人』,稱自己的父母叫『先嚴』、『先慈』。

  【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這個是晚輩,晚輩已經過世的,那就不用加「先」,就是稱別人的子女,已經過世了,這個時候「以前某兄」,這樣就可以。稱自己已故的下輩,自己的晚輩,加個「亡」字,或者「以前某某」人,這樣就可以了。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稱別人的姑丈、姑母,『令姑丈』、『令姑母』。向別人稱自己的姑丈、姑母就說『家姑丈』、『家姑母』。見人的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這個是見到他的姑丈姑母,如果跟我們平輩的就稱他「令姑丈」、「令姑母」;『交厚』就是交情厚的,我們可以稱呼他「老伯」、「老伯母」,那是交情比較深的。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稱呼別人的舅父舅母也是加一個「令」,令舅父、令舅母。向別人稱呼自己的舅父舅母,就是講『家母舅』,加一個「家」,『家舅母』。看到別人的舅父舅母,就是說不是平輩的,他的長輩,他是我們朋友的舅父舅母,那我們見到他的舅父舅母,稱呼跟前面是一樣。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稱呼別人的岳父岳母也是加一個「令」,「令岳父」、「令岳母」。向別人稱呼自己的岳父岳母就加一個家,「家岳父」、「家岳母」。這個稱謂跟前面一樣。

  【十四、稱人之內姪,曰令內姪。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姪,甥,婿,曰敝內姪,曰舍甥,曰小婿。】

  這個是稱呼別人的內姪。姪就是姪子,姪子就是我們朋友他的姪子,他的哥哥或弟弟的兒子,或者是子女,這是稱呼別人他的姪子稱內姪,『令內姪』。稱呼人的外甥,就是他的外甥,『令甥』。稱呼別人的女婿,就是『令婿』。向別人稱呼自己的姪子叫內姪,內甥,內婿,『曰敝內姪,曰舍甥,曰小婿』。甥、婿就是舍甥,舍是房舍的舍,婿是小婿,就是向別人稱呼自己的外甥或者是女婿,外甥稱「舍甥」,女婿稱「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稱呼別人的親友,你的親戚,『令親』;你的朋友,『貴友』。向別人稱自己的親友叫『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稱呼別人的老師就說『令師』,你的老師。稱呼別人的學生,你朋友的學生,『令高足』。向別人稱呼自己的老師,稱『敝業師』,加一個「敝」。稱自己的學生叫『敝徒』。『自稱師』,我們自己稱呼老師,就是稱呼自己的老師,『夫子』或者『吾師』,自己稱『受業』,或者『門生』,受業某某、門生某某。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

  政府單位,院長、部長、廳長、局長等等,『貴某長』,貴行政院長、司法院長這一類的。

  【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

  稱別人的下屬就是『貴部下』,你的部下,或者『貴屬』,就是你的下屬的意思,對別人的一個尊稱。

  【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向別人稱呼自己的長官說『敝某長』,加一個「敝」,某某長官。自己稱呼自己就是『屬員』,我是他的下屬,或者講『敝同事』,或者『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就稱他的姓,比如說林院長、林部長、林科長,這樣也可以。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僕,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僕,曰小价。】

  稱呼別人的主人叫『貴上』,你上面的,加一個「貴」。稱別人的僕人,就是傭人,稱『尊紀』,加一個「尊」。『向人稱自主人』,向別人稱呼自己的主人曰『敝上』,加一個「敝」,也是比較謙虛的意思,稱自己的僕人曰『小价』。

  以上這個十八條就是稱謂,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的一個關係,怎麼稱呼來認識彼此的身分地位。這個就是屬於倫理的教育,倫理就是教我們要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認識這個稱謂就相當重要。你這個稱謂出來,就能夠辨別彼此之間,他什麼身分、什麼地位、什麼樣的關係,要盡什麼樣的禮節,這個都非常重要。

  下面有兩則是附說:

  【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這一段也跟我們講,稱呼那就很多了,這個是比較常用的。所以我們入境隨俗,人家到哪裡,怎麼稱呼,我們要懂得這個原則去變通、使用。

  【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

  親戚之間,稱呼也是相當微細的,常常你錯一、二個字,讓人家看笑話了。

  【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雪廬老人講,編這個《常禮舉要》是大略比較常用到的,其他沒有很詳細把它記載下來。

  後面在《常禮舉要講記》,雪廬老人也講了一段話,我們也就把它念一念:

  「稱呼也有一些規矩,朋友之中就有尊卑上下,現在是跟著洋人學的,有名就完了,沒字!中國是文化之邦,有名、有字、有別號。」我們講名字,在稱呼是有規矩的,在朋友當中也有尊卑上下,這樣的一個區別。現在是跟著西洋人學的,現在這一套都沒有了,有個名就完了,也沒有字。古人他有名、有字,所以叫名字,本名跟字號。字是對外的,名是自己的父母師長稱呼的。所以在中國是文化之邦,有名有字,還有別號,字號當中還有別號。像佛門弘一大師,他的別號一百多種,都是弘一大師。

  「名字誰叫的呢?名字還不只一個名,還有乳名,這個台灣也有。一下生還沒有叫什麼名,就叫小狗子、小毛子,這叫乳名。乳名是他父母、長輩叫的,外人夠不上叫」,外人是不能叫的。「叫乳名以後,能走路上戶口,這得取家名,從前叫學名。」就是你能走路了,報戶口了,在戶口名簿,那個名字就不能用乳名了,取一個比較好聽的名稱。「雖然不上學也取個學名,就是大名,學名比乳名好聽。」雖然還沒有上學,但是取個學名,就是學習的一個名稱,學名比乳名就好聽。「朋友不能叫人的學名,他的父母在他大了以後不叫小狗子、小毛子」,他長大了,就叫他的學名,老師也叫他的學名。所以這個名是他的本名,只有父母師長能稱呼。像出家人還是有這個傳統文化,你看我們出家人到戒場,戒師就稱我們的內號,我的內號叫悟道,外號叫心城。但是現代人也不懂這些了,反正叫內號叫習慣了,現在用外號,人家不知道你是誰。所以這個古禮,內號是師長父母叫的,一般都是稱你的外號。

  「四書你看看,孔子叫子路是『由也』,叫顏子是『回也』。《論語》書上另外有叫『顏淵』、『季路』,那是怎麼樣?那都是旁人記載的,並不是孔子說的,同學們只許稱字。字是如何來的呢?大概都是二十歲,一加冕加冠了,朋友送上個字,有名有字。自己要是有點技能,寫得好或是畫得好,或是還有學問好等等這些東西,自己又取些別號。所以一個人有若干種名字。」這段雪廬老人講,舉出《四書》,孔子叫子路叫「由也」,叫顏子是「回也」。《論語》上有叫「顏淵」、「季路」,那是別人記載的,那不是孔子講的。所以同學只許稱字,字就是古時候二十歲,就是成年,要舉行一個加冠禮,冠就是戴帽子,舉行一個成人禮。現在這個禮,好像在台灣還有舉行,二十歲了,戴上帽子,表示你成人了,不是童年,成人了。成人在同輩當中都會送上一個字,名是父母取的,同輩當中送給他一個字,字號。如果自己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技藝才能,你文章寫得好,或者是畫畫畫得好,或者是學問好,像現在唱歌的,他有藝名。弘一大師他的別號就多了,一百多個,那個就很多了。所以一個人有若干種名字。

  「你對朋友可以稱呼他的字,對朋友家的長輩,號、字都不能叫,你一叫你成了老前輩,跟他父母成了朋友,你的朋友就成了你的姪子了,這個我見了很多。」這個我們現在人也不懂,稱字是朋友,平輩互相稱呼的,你對朋友的長輩就不能這樣稱呼他,不能稱他的字號;你稱他的字,那你跟他的父母是平輩了,你的朋友就變成你的晚輩了。但是現在一般人也不懂這些了。

  「我也不便什麼事情都管,就有一些人嫌我太呆板,說:老早就要打倒禮教了,你怎麼還弄這一套?不合時代了。不合時代?不錯!我也知道不合時代,但是你在外頭若碰了釘子,那可合時代?學我這套,在外頭不碰釘子就是了。」這一段雪廬老人講,就是說我也不便什麼事情都去管。有一些人就認為雪廬老人他太呆板了,現在什麼時代了,人家老早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打倒禮教了,你怎麼現在還在弄這套?這套已經不合時代潮流了。雪廬老人講,我也知道不合乎時代,但是如果你不學這套,你在外面可能常常碰釘子。你合乎時代,你就常常會碰釘子,跟人家磨擦、起衝突,造成別人對你觀感不好。現代時代的確也是這樣。如果學我這一套,你在外頭不碰釘子就是了。所以我們學這個,也是要適合這個時代來使用。這個禮,不管到什麼時代也免不了,因為這講人情世故,你到什麼時代,一樣都有人情世故。

  下面這一段,「《常禮舉要》,禮有常禮,有非常禮,種種的不同」。常禮就是平常的禮,還有非常時期的禮,這個也是很多種不同。「這些禮,在日用平常所必須要的,這是常禮,人人必須有的。」這個禮稱為常禮,就是日用平常,我們都會碰到的,都是必須要的,所以稱這個為常禮,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因為你生活當中離不開這些。所以加個「舉要」,舉就是舉出來,要是重要的、主要的,「也不是講詳細」,不是講得很詳細。「講起詳細的都在《曲禮》上,《曲禮》一處還不行,還得參考《儀禮》」,那個禮就講得很詳細、很周詳,這裡只是舉出平常比較重要的,不是詳細的。

  「咱這個《常禮舉要》就是人人皆知。這不是說今日之下,說民國以前,鄉間放牛的、放羊的,沒念過書的,他也懂得,這可算是舉要」,這是舉出重要的。「咱們談的這個話,他們也懂,為什麼呢?自小時候都學過。」雪廬老人講,過去沒有讀書的,放牛、放羊的,他沒念過書,這些常禮他們也懂。所以像這些常禮就可以算是舉要,舉出重要的。那我們講了這些,過去民國以前的這些農夫、農民、平民,販夫走卒,他們也都懂,為什麼?從小耳濡目染,看大人就是這樣做,就學過了。

  「別以為把這個聽完了,自己就算是懂禮了,那就太荒唐。」這句話就很重要,也是很重點,為什麼?《常禮舉要》我們看很簡單,也沒什麼,念一念、看一看,這個字也會念,但是我們懂不懂它裡面的內涵、它的意思?實在講,我們不懂。必須在生活當中,你慢慢細心的去實行、去體驗,你才會懂;不是說聽一遍,我們念過一遍,我們就懂了,不是這樣的,要常常提起。每一條看起來很簡單,都有它很深的道理,這個是我們要在生活當中自己去體驗、去體會。

  好,《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這個部分,我們學習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早期家師淨老他只編《沙彌律要》跟《常禮舉要》這兩部分,早期在美國達拉斯佛教會編的,那個時候《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只有這兩部分,後來家師淨老又把它加上《無量壽經》的菁華,還有《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節要,把這兩樣東西加在前面。我們下一次再把前面補上,就是後面我們淨老編的《淨宗同學修行守則》,這個就圓滿了。我們這裡講的就是早期我們淨老編的,就只有這兩樣東西,後來又加了兩樣,我們下次再把它補上,這個小冊子就圓滿了。

  好,今天我們《常禮舉要》就學習到這裡圓滿了,一個階段性的圓滿。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