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存好心 說好話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集)  2022/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80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五頁,我們從第五行,「四、果求」這裡看起。前面我們學習到「教依」、「理依」、「行依」,我們進入第四個小節,「果求」,我們一般講教、理、行、果。前面教是經典的依據,我們根據經典的理論,它的依據。行,根據這個理論,落實在生活上。前面教、理、行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我們要求什麼樣的結果,所以這個第四節是講「果求」。

  我們看下面小的標題,第一「實踐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成就自身,莊嚴眾行,規範具足」。「果求」第一條,根據前面的教、理、行,我們是要求得四好,落實在這個四好。第一個「存好心」,存心要好。什麼是好心?什麼是不好的心?存好心,這個心是主要的,所謂「萬法唯心」。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三時會加放一個小蒙山,小蒙山開始一首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首偈出自於《華嚴經》,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過去我們道場有印過「十法界圖」,這個已經很久沒有印了,我們可以再印一些出來結緣。「十法界圖」它當中就是「心」這個字,然後周邊整個圓的,列出十法界。這個也就是我們放小蒙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無論哪一個法界,都是自己心造的,離不開我們的心。

  心是一樣的,但是你存什麼樣的心?在六道法界裡面,人道、天道這個心就比較好,阿修羅好壞參半。他也有好心,但是他夾雜好勝、傲慢,所以阿修羅他也是屬於三善道,但是不及人天兩道。實在講,天、人、畜生、鬼道都有阿修羅,經典把他列出一道,專門是指天道阿修羅。天阿修羅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他有跟天人同樣的福報,但是他沒有天人的德行。因為他也修很大的福報,但是他有夾雜貢高我慢、好勝、鬥爭,阿修羅的特性就是好鬥,鬥爭,爭強好勝。好像到寺院布施,他都要比人強,上香要上頭一炷香,出錢總是要比別人多。做好事夾雜好勝、好鬥、傲慢這樣的心態來修福,將來果報就是阿修羅。所以天道、人道的阿修羅、畜生道的阿修羅、鬼道的阿修羅,他們都有福報,但是沒有人天的德行,因為他夾雜傲慢、好勝這種心,他就沒有這個德。但是他有做好事,他如果沒有做好事、沒有布施,他也不會有那個福報。

  所以存心就很重要,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講一個「心」字,你看《楞嚴經》阿難尊者「七處徵心」,這個是深入經藏了。我們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就是要存好心,什麼是好心?什麼是不好的心?我們不要講太深、講太高,我們一般可以理解的,凡是存心能夠為大家著想,這個心就好;如果存心只是想自己,自己好就好,別人他不管,自私自利,那就不好。如果為人處事,他能夠大公無私,他存這個心就是好心。我們現在學,可以從這個地方學習。我們存心只有想到我自己,還是會替別人想?這個心態就不一樣。如果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是先想到自己,他沒有去想到別人,這個就很自私。這個自私當然也不同,比如說我為我這個國家好,其他國家不好我不管,甚至損人利己,去損害別人國家的利益來利益我的國家,這個心就不好。這個講得比較大一點的,他雖然是自私自利,畢竟他還能為一個國家著想,也比一般自私自利的人心量要大。心量再小一點的,為我這個企業想,為我這個團體想,在出家人是為我這個道場想,那這個心量就比較小。再更小的,只是為我這個家庭想,沒有想到別人的家庭,沒有想到社會。但是現代人如果能想到一個家庭,那就不錯了。現在的家庭都不管,父母甚至妻兒他也不管,他只想到誰?只有想到他自己一個人,這是自私自利到極處了!那這個心就很不好,太自私了。

  因此,我們要把這個心量不斷的擴大。我們一般念迴向迴向,其實迴向是什麼意思?迴自向他,把自己修的跟別人分享,現在講分享。不是只有想到我自己好就好了,旁邊的人,跟我們住在一起的,你都不管他了。所以我們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儒家講「推己及人」、講「恕道」,忠恕之道,恕道終身可行。恕就是原諒別人,這個也是存好心。汐止拱北殿每一年都有印農民曆出來結緣,前面它會附印一篇《呂祖心經》,《呂祖心經》就是呂仙祖他講的一部《心經》。我們佛門有一部《般若心經》,這個大家都常常念;在道家,呂仙祖他也講了一部《心經》。我們讀了《呂祖心經》,就是講什麼?講倫理道德,你存什麼心?講「忠孝友悌」、「禮義廉恥」。所以存好心,我們如果從《呂祖心經》來學習,他那部《心經》不長,大概跟《般若心經》差不多,字數不多,而且它是屬於偈頌的,一句一偈的,列出很多,就是存心。這是呂祖教我們怎麼存好心,那個也是好心的一個標準,我們可以從這個來學習。深入那就《般若心經》,《般若心經》那個境界就高了,要「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心」這個字是世出世間法的一個總持,所謂總持法門,關鍵都在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麼統統是心造出來的。你要造天堂、還是造地獄、還是造極樂世界?你要造什麼,統統是心,離不開這個心。同樣是那個心,心只有一個,在《彌陀經》講「一心不亂」,只有一個心。你說好心跟壞心,同樣那個心。一個壞人,他以前沒有學習傳統文化,常常存惡心、存壞心;現在聽到傳統文化了,改過向善,現在存好心。大家想一想,那個心是不是換了一個,不一樣?給大家講真的,同樣那個心,只是那個心,原來惡心轉為好心了,轉惡為善;如果再提升,轉迷為悟。中峰國師講「迷悟不同」,心還是那個心,只是以前迷惑顛倒,現在覺悟了。覺悟了跟迷惑那個心是同樣的,同樣那個心,不是另外有一個心,不是,同樣那個心,只是覺跟迷不一樣。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只因迷悟之有差」,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同樣是那個心,眾生也是那個心,佛也是那個心,十法界一切眾生那個心都一樣的,所以稱為一心,同一個心,但是善惡、迷悟不同;轉凡成聖還是那個心,凡是那個心,聖還是那個心。就像海水一樣,海水起了風浪,如果颱風就大風大浪,如果小風就小風小浪。不管是大風大浪、小風小浪,還是風平浪靜,大家想一想,海水是不是同樣那個海水?大風大浪的海水跟風平浪靜的海水一樣不一樣?一樣,那個沒有差別,大風大浪的時候,海水還是海水,它沒變;風平浪靜,它還是海水,它也沒變。這個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得很明白。

  所以我們學就是學這個存好心。存好心,我們下手處,呂祖的《心經》,我們現在一般人都可以從這個地方來學習;深入就是《般若心經》,那個是達到究竟圓滿了。這個都是好心,所以好心層次很多。心達到最好、最圓滿就成佛了,佛的心那是最好的,圓滿了。我們學佛菩薩、聖賢的存心,我們從不自私自利、不損人利己,從這樣的存心來做起,這個就是存好心。事事常常為別人想,我們這個心就會愈來愈好。

  下面「說好話」,這個也非常重要。在《無量壽經》佛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一條很難修。我們看別人的過失很容易,批評別人很容易,但是批評自己就不容易了,我們凡夫都是這個習氣。所以一般經典都講身口意三業,唯獨《無量壽經》把口跟身對調,把口業擺在第一個,身擺在第二個,第三個才是意,意就是心。佛為什麼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因為造口業,特別是造口惡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很容易犯。如果有妄語、講話不實在、騙人、兩舌、挑撥離間、分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分化一個團體、分化一個國家、分化整個世界,那個造兩舌的業就很重。惡口,講話口氣不好,講話很衝,讓人聽了心裡難受,講話很利、很刻薄,都屬於惡口。綺語,講一些花言巧語,美麗的謊言,編織得很綺麗,但是都是在迷惑人的,讓人聽了心生迷惑,那個話就不好。四種口的惡業,說的就是壞話,那個不是好話。

  有一年我在澳洲,那個時候辦宗教和諧論壇,我也被邀請去參加了。剛好到澳洲,到圖文巴去,有幾個宗教代表,還有社會上的人士。澳洲是個移民國家,所以有很多國家的人在那裡討論言論自由。現在自由民主國家就是提倡言論自由,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有一個男眾跟女眾,還有其他的,他們都一直在討論言論自由,討論到最後,對言論自由的定義都沒有結論,彼此都不能接受對方提出來的。提出言論自由,那言論自由,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另外一個女眾,她說你不可以這樣,你這個言論自由有沒有妨礙別人?另外一方面講,那是我的自由。這個爭議沒有結果。後來輪到我講,我就提出來,我說言論自由還是要有一個標準,不能漫無標準的說言論自由,你愛怎麼講就怎麼講。我就把佛在《十善業道經》四種善的口業跟大家說了,第一個就不妄語。你言論自由,你講話不能騙人,你去欺騙人、去詐欺就造成別人的損害,這個不可以。你也不能惡口,講話去傷人。你也不能兩舌,去給人家製造事端、挑撥離間;也不能綺語,講話去迷惑人,都不是真話。避開這四種口的惡業,你發表你的看法、發表你的言論,這樣是可以提出來大家互相交流討論。所以這個言論自由,它也是要一個標準,就是避免四種口的惡業,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避免四種口的惡業的前提之下,大家發表你個人的看法,互相探討交流,應該言論自由要有這個前提。

  後來我講了之後,那個女眾她就很認同,她就覺得應該是要這樣。每一個人也應該這樣,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的言論自由,你去傷害別人,別人的言論自由傷害你,那你接不接受?如果你不能接受,那你去傷害別人,別人他也不能接受,那不是同樣一個道理嗎?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能接受的,你也不要去加給別人。所以這個說話是大學問。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科就是言語。言語要學,同樣一句話你會不會講?讓別人聽起來,感受是不一樣的。總之要避開四種惡的口業,但是怎麼避開還是要學,要學講話。不要說那個話大家都會講,有嘴巴就會講,不是,要學!孔老夫子把言語擺在第二個,可見得這個言語學的重要,你要會講。所以佛為什麼在《無量壽經》把「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擺在第一個?你會講話,你將來就很有前途,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提拔。如果一個人不會講話,常常講錯話,常常去傷害人、去得罪人,那他這個人前途就很悲觀了,前途就受到障礙,人家不會幫助他、也不會去提拔他。

  講好話不是說花言巧語,那個不是好話。所以好話為什麼說要學?不學你就不知道什麼是好話。往往有人把花言巧語當作是好話,那就完全錯了。說話,我們跟別人也不要隨便開玩笑,覺得無傷大雅。如果不是開得太過火也還好,但是往往開玩笑開個沒完沒了,開過頭了,那可能就要得罪人了,甚至跟人家結怨,別人以為你在嘲笑他,被誤會了,這個我們在社會上看到過。所以開玩笑也要看情況,不可以隨便開玩笑,這個不可以。幽默,對自己可以;對別人也要看情況。

  講話要得體、要得當,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該說你就要說,不該說就不要說。所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也不是叫你完全不要說話,是叫你少說,話不要講太多。孔夫子教人「言多必失,禮多必詐」,言多必失就是話講太多就會有失誤,就會講錯話。《弟子規》裡面也講,「話說多,不如少」,你講得太多,就是會講錯話。不要講太多,該說的講一講,講清楚就好了,不要節外生枝,說了很多,講了一大堆,到後面講出一些失誤的話出來。私下在下面,一、二個人也還好,現在面對錄像機,這個很恐怕的,一句話講得不對,錄了傳播出去,大家統統知道了,被人家看笑話。所以講話不容易,特別在公眾媒體,講話也是要謹慎、要小心。所以說話要學習,我們要講的得體,該講要講,該講你不講也不對,講太多就沒有必要。所以過去有人講,他不敢講話,因為怕講錯話。講錯了真的是,你一句話講出去了,四匹馬也追不回來,就像閃電那麼快,你也追不回來,講出去像水潑出去,也收不回來了。因此講話要謹慎,少說一點沒關係,不要說錯話,這個要謹慎。所以這個言語學很重要,我們大家要發心來學習。

  說話也包括我們寫書信,像現在電腦網路、Email、電子信箱、Line、微信,常常有文字。語言文字,說話是語言,文字也是語言的一個表達,所以你寫文字也要會用詞,要得當。有一些人他用詞不當,也會去得罪人,所以這個很關鍵的。所以講話,跟我們用寫的語言文字的用詞,你對什麼對象講的,這個都要謹慎,要學習。總之,總的原則就是說好話,對人有利益的話、對人有幫助的話,那是好話;甜言蜜語,讓你聽了很高興,那也未必是好話。所以這個好話的標準,我們要知道它一個定義,就是對人有幫助、有利益的話。比如說父母教育子女,有的時候講的話不好聽,但是為了糾正他的錯誤,要幫助他,那個是不是好話?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那個是好話,為他好。反過來講,你會講一些好聽話去讚歎他,讚歎過頭了,對他不好,那個也不是好話。所以這個講話是大學問,看你要怎麼講。你要看什麼樣的對象,同樣一個對象,在不同的時機講的也不一樣,因為人的情緒千變萬化,早上起來的心情跟下午就不一樣,跟晚上又不一樣。同樣一個人都不一樣,那何況那麼多人!

  我們從《常禮舉要》、從《弟子規》這些來學習,總是對人要有禮貌,講一些對他有幫助的,這個就是好話。他能夠接受,他能夠聽得進去的,縱然講一些比較不好聽的,那是好話,對他有幫助。反過來講,聽了他不能接受,你反而跟他結冤仇,那個好話就變成壞話了。不但對他沒幫助,反而跟他結冤仇,雖然你是為他好的話,那也不是好話。所以這個裡面學問可大了!我建議大家多聽聽以前蔡禮旭老師講的《群書治要》、《弟子規》這些。蔡老師教我們,你跟一個人還沒有深交,這在《論語講記》李老師也是這樣教我們,他說你是好心好意要勸他,你跟他的交情夠不夠?他對你有沒有信任?他對你的信任度到什麼程度?所以李老師當年在台中蓮社教學生,他說在這裡學了,你不要出去遇到人就去教訓人;你要勸他,你要看看他跟你交情夠不夠?你們認識多久?了解多少?如果你交情不夠深,《常禮舉要》給我們講,「交淺不可言深」,你跟他交情不夠,你不可以跟他講深入的話。你對他不了解,不知道他能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他懷恨在心,跟你結怨。

  甚至李老師在台中蓮社教學,他教學生都是這個原則。這個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給我們開示,他說有的學生,老師有打有罵;有的學生,老師對他很客氣,對他很恭敬。我們老和尚剛到台中去學習經教,看了也覺得很奇怪,不都是學生嗎?怎麼對有一些學生他就是有打有罵的,有一些學生怎麼老師對他那麼客氣?好像對客人一樣,客客氣氣的,做錯事也不會去講他,也不會去罵他。後來李老師也知道我們師父他的想法,所以叫到房間去跟他講,他說我知道你的想法,你看了會很奇怪,同樣是學生,為什麼待遇不一樣?那個有打有罵的他能接受,那個對他客客氣氣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你去講他的缺點,他不但不會感恩,他是反過來懷恨在心,跟他結冤仇,這個就沒有必要。所以我們要勸人,也要看你跟他交情夠不夠,你跟他認識多久。《常禮舉要》教我們,「交淺不可言深」,你跟他交情還很淺,你不要跟他講太深入的,交情夠了你才可以講。

  雖然是好話,你要看交情,就是說你對他有建議的、提醒他錯誤的,希望他改過來這些好話,這個要看交情。如果一般對大眾的好話,這個是可以講,像講經,那佛講的。所以一般講這個,老師都是在講經當中講,因為他不是針對某一個人。佛講的,針對大家,不是針對哪一個對象在講,是對大家講的,這樣大家也就不會那麼敏感。聽懂的人,他會自己反省;聽不懂的人也不跟他結怨,跟他結結緣。因此不要以為我們都會說好話,這個大家不要誤會,看什麼對象,你要講什麼話。蔡老師講,先疏通感情,再發揮事理。你跟他交情要夠,深入了,他信任你了,你講的他能接受,你再跟他分析這些道理,你對他才有幫助。如果跟他彼此之間信任度還不夠,你好心跟他講好話,他以為你在毀謗他,那就結怨了,好話就變成壞話了。所以說話要學習。

  下面講,「行好事、做好人」。好事,什麼是好事?凡是利益人的事都是好事;對自己自利的,不利人的,就不是好事。對大家有利益的,這個好事就是《了凡四訓》講「積善之方」,那個要學習。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講了八對,你要行好事也要學習,《了凡四訓》要學。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才能做好人。好人他就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這個才是好人。所以「成就自身」就是成就自己。「莊嚴眾行,規範具足」,什麼叫莊嚴眾行?眾行是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有這個四好就莊嚴了。規範具足,「規」是規則,「範」是模範,都具足了。莊嚴眾行,規範具足,到成佛才圓滿,我們現在是在學習。

  「果求」第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個簡單,沒有幾個字,裡面內容、學問非常深廣,我們一定要去深入經教,才能夠去實踐這個四好,來成就自身莊嚴眾行,規範具足。好,今天時間到了,「果求」我們就學第一條,下面第二條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