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七十集) 2010/6/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7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十面第三行。可是我們還得將「玄門無礙十因」,後面還有兩條,我們先看第九條:
「九、深定用。深定用者,謂入甚深大定,而起妙用也。蓋以海印等諸三昧力,令一切法,炳然齊現,無礙圓融。」我們先看到此地。這個深定就是清淨平等心,這是真心。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他把所見到的自性,就是真性,用了五句話來描述它,這個真性的樣子,其中第四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他見到了真心,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沒動過,如如不動。由此可知,我們的念頭不是真心,你看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它永遠不間斷。間斷就好了,斷掉就好了,它就是不斷,麻煩就是不斷。不斷,麻煩在哪裡?不斷就是六道輪迴,斷了的時候六道輪迴就沒有了。由此可知,自性真心裡面沒有六道,不但沒有六道,連十法界都沒有。十法界,六道上面講聲聞、緣覺、菩薩、佛,連佛也沒有,這才是真的。所以十法界都是緣起,都是因緣生法,全是妄心,全是虛妄的,佛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此學佛,實在說,不僅是佛法,世出世間任何一法,你要想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一定要定。所以修定,在古印度,宗教修定,學術也修定,他們的成就才有那麼樣的殊勝。如果不修定,縱有成就,還是有限。像近代哲學、科學,因為他沒有修定,他發現了不少東西,這個裡面的,可以說是數學提供了很大的貢獻。先在數學裡面發現原理、可能性,然後再用精密的儀器機械去求證,去尋找、去求證。用這種方法也發現了不少,但是這些方法,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它有限度。他能夠了解宇宙,宏觀世界能了解宇宙,微觀世界能了解微塵。可是微塵裡面的現象他沒有辦法曉得,不知道了,宏觀世界以外他也不知道,以外那就是自性。所以他能夠緣,就是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對內能緣到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自性一定要定功,一定要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就現前了,真相就現前。它是真的,所以用不著你去找,你自然就明白了。
佛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諸位一定要知道,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明心見性的方法很多,它不是一個方法。門徑多,多到什麼程度?沒法子計算。八萬四千是世尊在教學裡面用的歸納法,實際是無量。無量怎麼來的?無量是從阿賴耶妄念上來的,就是說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無量無邊。佛說的這個話,逐漸逐漸我們能體會到了。無量無邊的雜念,現在科學裡面講波動的頻率,頻率無量無邊,任何一個頻率,只要你不動了,就見性。你在振動的時候,極其微細的波,還是無量快速的波,都不行。你看到這個現象是波動的現象,像看海水一樣,你所看到的是浪,是波浪、波濤,其實那個波浪、波濤就是海水。把海水比作自性,把波浪比作阿賴耶,挺恰當的,真的它是一不是二,阿賴耶是依自性起來的,就好像波浪是依水起來的。什麼時候能見到水平?波浪停止了,水平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不學定不行。
我們念佛是不是修定?是的,用這一句佛號把你心定下來。所以無論起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這個就不去管它,只要有念頭,心就動了,不是靜的;念頭息掉,心就靜了。我們用什麼方法?這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法,這個諸位要知道。無論什麼念頭起來,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是什麼?要把念頭壓下去,這就覺了。我們念佛人,無論起什麼念頭,念頭才起,就警覺到我起了念頭,第二個念頭換過來,換阿彌陀佛,只許有一個阿彌陀佛的念頭,不許有其他的雜念,這叫會念佛,這叫會用功。一直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壓,把所有念頭都壓平了,最後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沒有了,就見性。如果還有這個阿彌陀佛的話,見不了性,為什麼?他還是個波動,還是個小波浪。不過這個波浪是很有秩序的,很平靜的、很溫和的、很有秩序的,它不是亂來的。見性,我們修行就圓滿了。隨著我們的念頭,也就是禪定的功夫,小定見一小部分,大定就見一大部分,究竟圓滿的定那你就全見到了。隨著定功淺深,你的境界不一樣。一定到甚深大定,這個就是佛所證得的,究竟圓滿的。我們看惠能大師所說的,這是究竟圓滿的。究竟圓滿什麼時候證得?在《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就證得,《華嚴》是圓教,別教是初地菩薩證得。他們所證得的這個境界,就是定功,是相等的,智慧不一樣。智慧,圓教的智慧高,別教智慧就要差一些。這兩個人相比,功夫一樣,慧有淺深不同。所以圓頓根性是非常可貴的,根性也是經歷很長時間薰修成就的。
為什麼定它的作用殊勝?現代的科學家知道,空間確實存在著有不同的維次。從理論上來說,空間維次是無限的。過去黃念老告訴我,他是學科學的,世界上科學家證實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的空間,這是已經被證實的。沒有被證實的,在理論上是沒有限量的。這個我們在大乘佛法裡面能體會到,為什麼?空間維次從哪來的?這個科學家沒說出來,我們學佛體會到了,從哪來?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你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有空間維次,它是製造的,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空間維次就沒有了。你放下一部分,我對於一切法不執著了,這是放下很小的一部分,不執著了,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沒有了,六道以外有,你見不到,六道裡面沒有了。這個在佛法裡面講,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所得的定,那是深定。因為在六道裡面也有修定的,四禪天就是修定的,你沒有定功,你見不到,它有空間維次。你的定功能夠突破初禪,你就見到初禪;你能突破二禪,你就見到二禪。四禪天的定功就有四個等級,往上去,無色界天也有四個等級,叫四禪,合起來叫八定。佛講這叫世間禪定,這是六道裡面的,沒有辦法突破六道。如果再深一點,就突破了,《楞嚴經》裡面講的第九定,四禪八定是六道裡頭,第九定就突破了。第九定到哪裡去?到四聖法界最下面這一層,聲聞法界;這個定功再往上提升一層,就是緣覺法界;再提升一層,菩薩法界;再向上提,行,佛法界。在十法界裡面,沒出去,出六道,沒出十法界。
出十法界,那就是這個地方講「甚深大定」,這是什麼?自性本定,你這個定功達到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他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圓教初住以上。《華嚴經》初住菩薩脫離十法界,他到哪裡去?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他所證得的跟究竟果地上的佛果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帶著一點,還沒有斷乾淨。真正斷乾淨了,他就不在實報土,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實報土從哪裡來?還是阿賴耶現的。那個世界跟我們十法界不一樣,十法界有變異、有變化,那個世界沒有變化。諸位要記住,進入那個法界,身相永遠是年輕,無量壽,他不衰老,人沒有變化,山河大地也沒有變化,樹木花草也沒有變化,真的是凡夫心目當中所想的長生不老,不生不滅的境界,這是實報土。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沒有了,他又提升一級,生到哪裡去?生到常寂光裡面去了。這也許就是科學家所謂的,這個宇宙怎麼到最後不見了?科學家他們的說法,這個宇宙假使是一百個分子,現在科學家能夠理解的、能夠觀察到的,只有十分之一,百分之十的宇宙,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大概就是百分之九十的那個宇宙已經回歸常寂光了。常寂光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不具任何現象,所以無論什麼東西都探測不到,只有無始無明習氣斷了,你才完全明瞭。常寂光雖然什麼都沒有,不能說它無,因為常寂光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相。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讚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讚歎常寂光,讚歎當人的自性,也就是每個人的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這是究竟圓滿佛的境界。
下面為我們解釋,「蓋以海印等諸三昧力」,這個海印就是如來所證的,把自己所證的比喻成大海,這個大海是性海,就是自性,自性大海。印,就是我們像水面,水在很平的時候像一面鏡子,它能把外面的境相,這個境界相統統照在裡面,清清楚楚,這個印就是這個意思。這種三昧力,就是究竟圓滿的大定,能夠把自性所變現的境界,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照見,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全照見了。所以「令一切法,炳然齊現,無礙圓融」,不但現前的都照在裡面,過去也在裡面,未來也在裡面,這叫做無礙。所以在那個裡面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佛家常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你全見到了,絲毫障礙都沒有。
下面一句,這是引經作證,這是《華嚴經》上佛說的,「入微塵數諸三昧,一一出生塵等定」。這是我們今天講的微觀世界,用微塵來做數量,這數不清,微塵數的三昧。每一個微塵三昧出生塵等定,微塵數的大定。這什麼意思,這句話?像極其微塵,今天量子力學裡面講的小光子,量子群那麼小的、那麼樣微弱的那個定,都不干擾了,他都不動,那何況大的,大風大浪?那麼微細的微波都不動,真的是能大師所講的本不動搖,他本來沒有動搖,真正見到真性。你見到有動搖的,是阿賴耶,是妄心。妄心,從極其細微,就是微塵這個波動,到整個大宇宙,都不能夠干擾它了。這是深定的作用,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想修定,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工作裡面修,在處事待人接物。怎麼個修法?修不執著,小乘定;修不分別,菩薩定;修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如來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三昧,離不開這個原則。掌握到這個原則,你的應用就非常活潑。眼張開了,看外面的境界不為外境所動,你的眼根在色塵上得三昧,你不受它的干擾。你有定功,把這個外面境界相看穿了,境界相的真相是什麼?真相就像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能在境界相裡面,看出來像今天量子學家所說的,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是意念累積連續的一種幻覺,它不是真的。每一種現象都可以回歸到波動的狀態,這就是什麼?你在相上見到性了,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相上見到性。耳聽音聲,耳,這不叫耳識,叫聞性,聞性在音聲上得三昧,成就三昧了。你吃東西,舌根在味塵上入定了。入定知不知道?清清楚楚,那是什麼?那是智慧。如如不動,那是大定。這妙用!這個不能不知道,要會用功,日常生活當中要用得上,你就會了。
末後第十,「神通解脫」。它這個十條也是有次第的,不能亂的。得定之後才有神通,神通就是妙用,神通解脫。「解脫,即自在之義」。自在當然沒有障礙,有障礙你就不自在,自在就沒障礙。「謂佛以神通不思議解脫之力,令一切法於一法中建立,顯現圓融自在」。這是真的,我們如果說是真能體會,真的不懷疑了,肯定佛說的這句話,那這就是,佛也說了,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門成就一切法門成就。這裡面說的是,我們舉例說這個經,一經通,不是佛教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經典全通了。為什麼?在一法裡頭見性,法法都是自性,沒有例外的,那怎麼會不通?當然通了。於是你學習的方法就真正得到了,才知道古大德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其來有自,他有道理的,他不是隨便說的,這不是經驗,這是通達自性,性相作用的事實真相,它是這樣的。可是你要真正見性,你只有走一條路,你走兩條路就太難了,你走三條路就更沒指望,走四條路你到十字路口,你愈迷愈深,真正道理在此地。所以只要你見性,你在一法裡面,一切法在一法裡頭建立,一法就是一切法,一法通一切法通,你的心永遠是定的。定的境界是什麼?沒有人問你、向你請教,這個時候你的心是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那是什麼?般若現前,這是般若的體,那就是大定。《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全是定境。有別人來問你,就好像在水裡丟了一塊小石頭,起了小小的波浪,你立刻回答,無所不知,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
我們凡夫習氣很深,染污嚴重,看到這個世間人都廣學多聞,我們也樣樣都去涉獵、樣樣都去學習,結果什麼?費了很多的時間,費了很多的精力,一樣也沒通。所學的是知識,這些知識在佛法裡面講叫所知障,你看你除了煩惱障之外,又多了一重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慈悲,當年在世就表演給我們看。他好學,我們世間人都讚歎,聰明好學,這個年輕人。十九歲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那一年,大概在當時宗教界、學術界的高人統統親近過,都向他們學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真的是廣學多聞。他來表演給我們看的,這一條路是錯誤的,問題解決不了。當時印度宗教界、學術界都崇尚定功,沒有不修禪定的,所以四禪八定在那個時候是普遍的現象,不是佛門有的,經典上講四禪八定是講那個時代的,一般人普遍都在學。六道是看到了,這個空間維次突破了,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獄,這個障礙突破了。可是還有問題,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東西?這個問題宗教界沒人能答覆,學術界亦復如是。所以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他在畢缽羅樹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全部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所知障,豁然大悟。這經上記載,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這才明心見性,問題解決了,六道從哪裡來的知道了,為什麼會有六道也知道了。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世界太大太大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華藏世界品」,宏觀世界;「世界成就品」,世界怎麼來的。這個就是在此地講的令一切法炳然齊現,一切法於一法當中建立,這是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成就的。
這個成就得到之後,他就開始教學了,從事於講經教學的生涯,一直到七十九歲,他七十九歲圓寂的。經典上所謂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的教學生活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不教,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常年講經,聲名在外,慕名來學的那就不計其數。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一批是不離開他的,佛到哪裡就跟到哪裡。生活簡單樸實,不麻煩任何一個人。他們沒有房舍,晚上住在哪裡?住在樹下。那個時候原始森林很多,到處都能看到。晚上樹下打坐,白天出去托缽,日中一食,過這麼簡單的生活,悠閒自在。真的是《論語》前面講的兩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朋是什麼?學生,來參學的人。每天都有參學的人向他來請教,時間短的,幾個小時就走了;時間長的,有的人跟好幾個月,有的人跟他一、二年才離開。你想學什麼,他都教你;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沒障礙,真的是顯現圓融自在了。「經云:於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法就是對於一切法覺而不迷,對於一切法真正證得大圓滿了。這個一段,「玄門無礙十因」,我們就學到此地。
現在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在六十面第三行,「本經《積功累德品》」,這是第八品,經文上說「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一章講極樂世界的歷史,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等於說他在大世界裡辦一所佛教大學,這個佛教大學是個一條龍的學校,等於說從佛教幼稚園一直到研究所。怎麼知道的?因為它有四土,它有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它有九品,像是小學;方便有餘土,好比是中學,好比是大學,聲聞、緣覺是中學,菩薩、佛是大學,這是方便有餘土,九品裡面;再往上去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研究所。所以它是很完整的一個一條龍的學校,他在那邊辦學,得到十方諸佛讚歎。學生從哪裡來?十方諸佛如來都把他們的弟子,等於說是保送到極樂世界。我們怎麼知道的?釋迦牟尼佛介紹的。釋迦佛要不給我們講這些事情,不給我們介紹,我們哪裡知道有極樂世界?而且真正想到極樂世界去修學,不難。基本的條件就三條,信、願、行,你真信,真願意去,真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就行了,這個條件就行了。生凡聖同居土,那個世界最大的好處,這是古大德常講的,彌陀淨土第一德是什麼?壽命長,無量壽。佛無量壽,每一個人都無量壽。在他方世界,像我們在這個世界,壽命很短,沒有學成功,壽命到了,來生再得人身繼續學至少要耽誤二十年,你就想想那個成就多困難。過去生中所學習的,阿賴耶裡確實有這些修學的一些資料。但是這一投胎一轉世,二十年,受很多染污。因為你有緣,你到時候一定會有善知識來幫助你、來提醒你,你又再重新來學習。學習沒到成就,壽命又到了,生生世世這個搞法,幾十世都不能成就。如果對淨土法門遇到了不相信,不肯接受,那一點辦法都沒有。遇到這個法門,真正肯相信、肯發願、肯放下一切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那成就是真容易成就,難信易行,穩當、快速,保證你成就。
這是講阿彌陀佛建造這個道場、這個學校,你看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這叫自性般若智慧。勇猛精進,他也有老師,老師曉得這個學生,有抱負,有遠見,心量很大,自在王如來。他也去參學,參學多少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道場,一個不漏。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參學一樣,所有宗教學派統統去學過,一個不漏,這是勇猛精進。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志莊嚴,妙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他取一切諸佛道場的長處,一切諸佛道場有缺陷他統統能捨掉,所以建立一個極其完美的修學環境,不是偶然的。「故知極樂依正清淨莊嚴,皆真實慧之所流現」,這句話重要!極樂世界的正報,從整個世界,正報是阿彌陀佛,其他都是依報。依報是十方仰慕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到那個地方去的。從我們往生去的人,我去了,到極樂世界了,我是正報,阿彌陀佛也是我的依報。這依正的意思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華嚴經》上講的「主伴圓融」,我是主,阿彌陀佛也是我的伴;你是主,我跟阿彌陀佛也是你的伴。任何人都做主,任何人都是伴,主伴圓融,清淨平等覺。
「如《往生論》所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知妙土莊嚴即是清淨法身,無二無別」。《往生論》裡面所說三種莊嚴,這三種莊嚴,第一個佛莊嚴,第二個菩薩莊嚴,第三個國土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往生論》是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是阿彌陀佛。菩薩,下下品往生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菩薩,還不是普通菩薩,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個個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得了!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就在這一句。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人?《華嚴經》上初住以上,超過十法界,這超過十法界可不簡單!在我們這個世間修,你修多少年?論劫數算,怎麼一往生就做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很多菩薩不相信的,哪有那麼容易?他是真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凡是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知妙土莊嚴即是清淨法身,無二無別。證得清淨法身,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都證得清淨法身。這種殊勝的利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沒有講過這個話,只有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這麼說的,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剎土裡沒有。
「經中《壽樂無極品》」,這第三十二品,有這麼一段經文,「一旦開達明徹」,開是心開,了達,我們講開悟了,通達了,明白了,透徹了,「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是一切現象,一切現象就是自性本然之相,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迷了,不知道一切現象就是自性本然之相,這不知道。「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一切自然現象之根本,根本就是講決定是有自性,根本是自性。一切自然現象,我們常講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之性就是根本,真如自性,它沒有自己的自性,它的性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共有的。像大海裡面起很多很多的水泡,每一個水泡沒有自性,根本是什麼?根本是海水,所有水泡都是依海水顯現的,離開海水哪有水泡存在?我們把水泡比作一切萬法,海水就是根本。所以一切自然現象決定有根本,這個根本是真性。自然光色參迴,第一個自然,這講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個現象光明色相,叫光色,參迴是參入迴轉。這些話都是現在科學家研究的物質跟精神的現象,所發現的跟經上講的完全相同。轉變最勝就是變化無窮,《還源觀》裡面跟我們講的「出生無盡」。
「鬱單成七寶」,鬱單是北洲,我們講四大洲,東南西北,我們這個地球是南閻浮提洲,這不在我們地球上,這是另外一個星球,北洲。自然出生資生之寶,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需要的這些東西。這是什麼?北俱盧洲。所以佛法,它這一洲沒有佛法,在那裡生活的人太自在,福報太大,這是佛家常講「富貴學佛難」,北俱盧洲的人不接受佛法。他們的壽命一千歲,幾乎沒有短命的。所有一切物質的享受真的是隨心所欲,想什麼東西,東西都能現前,生活太舒服、太自在了,福報太大了,沒佛法。所以咱們韋馱菩薩,你看寺廟裡面都講「三洲感應」,北洲不感應,北洲人不要,所以他護持在三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這個三洲感應,北洲沒有。北洲福報大!「橫攬成萬物」,橫是講空間,攬是攬取,一切法都是自然所生的。我們這個世間也有不少東西,但是要人工去種植,它不需要,完全是自然的,到處都是,所以它什麼都不缺乏,這叫壽樂無極,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
「經云一旦開明。其所開明者,當人之自心也。七寶與萬物,佛之國土也。由自一心,而現妙土」,這是解釋經文裡面所說的這一段。一旦開明,我們講豁然開悟、豁然大悟,就是這個意思。悟,開明是什麼?我們自己的心,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這個七寶與萬物,佛之國土。佛國土怎麼現的?自心現的,不是從外頭來的,開悟之後你才真正知道,「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與我們的關係多麼密切。你要是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想往生極樂世界,哪有不生的道理?所以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這兩句話,彌陀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彌陀,淨土是自性變現的淨土,「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真正知道我們跟佛、跟極樂世界的關係,你才曉得。你看有很多稍稍覺悟的人,非常肯定的說,「我的老家在極樂世界」,往生是回家,這麼長的時間在外面流浪,吃盡了辛苦,現在想回頭了。那麼諸位想想,是在外面流浪容易,還是回家容易?回家肯定比流浪容易。這些話都是真實話。「由自一心,而現妙土」,這心現的。「由心迴轉,以成世界,是故事事無礙,圓明具德」。心這個念頭,所以現在科學家也發現,這個意念力量太大了,意念的世界能轉變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由心迴轉變現出來的。所以你明白這個原理,知道這個緣起,你就曉得,本來是事事無礙,本來是圓明具德,圓是圓滿,明是光明,一切德用具足,沒有一樣缺乏的。
「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事實真相。「故知所顯現者,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無非真如、實相」,在哪裡?就在當前。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現識變的。明白了、肯定了、了解了,這兩句話你就肯定了,你相信了。所顯現者,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所顯現的。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這個道、這個真就是指自性。古大德開悟了,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在現相裡頭,隨便指一個相,無不是自性。老師點點頭,同意了,就給他印證。即事,事相當中亦如是。古德在老師勘問之下,豎一個手指,老師點頭,也開悟了。這是宗門裡面的故事,這講的公案。
我是初學佛的時候,喜歡看這些書,現在很多年沒有去再看它了,很多人名字忘掉,朝代也忘掉了。記得有這麼回事情,有個小和尚,很頑皮,很聰明。老和尚有一天在問大家,他也舉個手指。那個時候出家人身上帶著戒刀,老和尚把戒刀拔出來,這一刀砍,把手指砍掉了,他就開悟了。你看豎一個手指開悟了,這個是把他手指砍掉開悟了。他是模仿,學別人,結果老和尚,你看這是沒有定法。你怎麼幫助人開悟?就是真實智慧,真有這個德能,知道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這一個舉動,他會開悟。觀機,那是大學問,觸動,這是一剎那之間開悟。一一無非真如、實相,任何一法,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沒有一樣不是真如,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沒有一樣不是自性。「亦即一一無非自心」,就是自己的真心。
「是故超情離見,圓具十玄也」,這兩個字很重要,超情離見,你才會開悟。你要有情執,不能開悟;你還要有見解,不能開悟。你有見解是所知障,你有情執是煩惱障,這兩樣東西沒放下,放得不乾淨,都沒有辦法開悟。所以開悟的那個條件就是超情離見,要超越情執,這很難。實在講的是,這個煩惱障最困難的就是親情,如何能夠把親情放下。親情放下是不是無情?不是,這個親情放下之後有真情。親情沒有放下,那個親情是假的,叫虛情假意,哪裡有真的?情多變,這個我們要知道。真情永恆不變,為什麼?自性裡面的,它不變的。我們迷失了自性,真情就變成虛情假意,現在大家所執著的就是虛情假意,你不是真的。真情出來的時候,那叫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是真的,永恆不變。所以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關愛,超過母親太多太多了,沒法子比。為什麼?他是自性的,從自性流出來,永恆不變的,所以是圓具十玄。我們學過這個十玄門,圓滿具足,一一法,任何一法,都具足圓滿的十玄。這個才把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講圓滿了,任何一法都是圓滿的,都沒有欠缺的,任何一法都是平等的。你看在這個經裡面顯示的,一微塵跟法界虛空界平等,何況其餘?法界虛空界是今天講的宏觀世界,一微塵是微觀世界,微觀跟宏觀是一不是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微觀,一切是宏觀,宏觀具足十玄,微觀也具足十玄。
「《華嚴》之獨勝,端在十玄」。在一切經裡頭,《華嚴》獨勝,它勝在哪裡?它講得圓滿,它講得透徹。其他一切經,佛偏重某一部分,說得很細,但是另外一面就沒講。一體有好多個面,譬如我們舉這個杯子蓋,你看看,你從這邊看,圓的,突出來的;這邊人看,圓的,凹下去的;從這邊看的,看到邊,不一樣。這就說明,佛說其他一切經都說某一面,而不是面面俱到,《華嚴》是面面俱到,它獨勝在這個地方。一切經合起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展開就是一切經。《華嚴經》上有講某一個部分,講這一面,可是佛在另外講的時候,這一面講得特別清楚,但是它不是完整的,《華嚴》是完整的。所以稱《華嚴》為獨勝,道理在此地。《華嚴》圓具十玄,《無量壽經》也圓具十玄。我們在這一段,看到祖師大德引用本經的經文,十玄門裡頭每一門裡面,我們這個經文裡頭都有。所以底下講,「今本經亦具」,《無量壽經》也具足十玄門,所以「足證本經不異《華嚴》」,這部經跟《華嚴》沒有兩樣。
「《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本經全顯淨宗,導引凡聖,同歸極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誠有據也。」有根據的。佛在教學當中,大乘教學當中,經上說過,「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換句話說,菩薩要想成佛,必須得修普賢行。修淨土的人是什麼人?修淨土的人都是修普賢行。你看看我們這個經,這個本子,夏蓮老會集的四十八品,第二品,你看那個題目,「德遵普賢」,這就說明了,淨土宗一入門就修普賢行。經文上講得非常清楚,在一百一十四面,「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是淨宗學人,第二品頭一句,所以夏蓮老把這一品的題目定作「德遵普賢」,淨土跟普賢菩薩的關係太密切了。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代表的是行門。學佛的同學,我們家裡供養佛像,佛像是表法的,不能把它當神看待,那你就看錯了,迷信了。佛像是什麼?提醒我們自己的,這個功德大了,怕我們忘掉,早晚到佛堂去禮佛,提醒自己。我們這邊講經,後面是華嚴三聖,當中是毘盧遮那如來,兩邊就是文殊、普賢菩薩。你看騎著象,騎著大象的,是普賢;騎獅子的,文殊。文殊代表解門,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就是真幹。
普賢菩薩教我們修行的十個綱領,要記住。第一條就是教我們「禮敬諸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有禮貌,要懂得禮敬。對人,從內心裡面發的真誠心,對人恭敬。為什麼對他恭敬?他本來是佛,這《華嚴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現在他是個糊塗佛,他迷而不覺。他是真佛,你不能說他不是佛,我們只能說,他是糊塗佛,他會明白的。所以我們要用對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那個心一樣待人,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釋迦、是彌陀,我們就學會了,我們禮敬諸佛就做到了。對一切物,像桌椅板凳,桌椅板凳,你不能見到它也九十度鞠躬,那你就完全錯了。對它尊敬怎麼樣?把它放得整整齊齊,擦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它的恭敬。所以你要曉得,對一切萬物,花草樹木,要照顧得很周到;對山川大地,要有恭敬心,為什麼?那都是真性,自性變的,那些都是自性。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千變萬化。為什麼會千變萬化?隨著我們念頭在變。我們一念善,沒有一樣不善;我們一念不善,那就沒有一樣是善,就這麼個道理。
西方極樂世界好,沒有別的原因,阿彌陀佛教得好,天天講經,天天教學,所有的人都接受教育。它的最大好處,它是一個新興的國土,這個地方歷史並不久,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從建成到現在才只有十劫,所以時間不長。凡是到那裡去的,它都有條件,不符合條件你就去不了。條件是什麼?善根、福德、因緣。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在《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就說得很清楚了,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去的條件,信願行。你有善根福德因緣,你能信、能願、能行,你就決定得生,就那麼簡單。善根是什麼?能信、能解,我接觸了這個法門,我相信,我能夠理解,不懷疑。福德是什麼?福德是能行,就是真幹。因緣,人的因緣,遇到善友,我們從他那裡知道這個法門,遇到經典,遇到有這樣修行的場所,這都屬於因緣。所以說是你能信、能解、真幹、真念佛,有這個好的修學環境,那怎麼會不成就?
《華嚴經》我們學過,善財童子,這是來表法的,給我們做一個一生成佛修行的榜樣,他一生成就的,證得究竟圓滿。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在老師會下開悟了,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後起修,悟了之後,起修是什麼?你雖然是悟了,你過去那些煩惱習氣知見還在,必須把這個東西統統除掉,你才能證果。這兩位菩薩,要是我們用簡單的話來說,文殊菩薩教你看破,普賢菩薩教你放下,就這個意思。所以文殊菩薩是慧解、理解,普賢菩薩是真幹。他開悟了,開悟之後,老師就是文殊菩薩,叫善財出去參學,這是五十三參,他成就了。五十三參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實際的社會,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這些。五十三代表我們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統統接觸,好人也接觸,壞人也接觸,什麼人你都去接觸,那是什麼?歷事鍊心。你在這些人事物裡面去鍛鍊,你能不能關關通過?這是真實智慧。早年方老師給我介紹《華嚴經》,所以這個智慧是真智慧,是通過檢驗的,就是社會上各行各業全都接觸過,從帝王到販夫走卒,從品德高尚的,這是大學者,到目不識丁,造作惡業的,全接觸。接觸,鍊什麼?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鍊這個。鍊這個,成就什麼?我們這個經上講的,成就你的清淨平等覺。你不通過實際上這個實驗的話,你怎麼知道你心清淨平等覺?要通過,這個不容易,解悟容易,證悟不容易,關關通過。
他出去參學,第一個是出家人,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什麼法門?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頭一個善知識,文殊菩薩給他介紹的,去參訪他。那我們就知道,老師肯定是修這個法門,老師是文殊師利。文殊師利從這個法門上成就的,他得意門生承傳老師的大法,肯定不是改變老師的法門。《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真的,文殊跟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吉祥雲比丘跟他說法,跟他講開示,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不是數字,二十一代表大圓滿,密宗代表大圓滿。因為華嚴宗的表法,它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都有,所以它圓滿,所以方老師認為這是佛經哲學概論。所以這個二十一門,就把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收歸到淨土法門,全是念佛法門,沒有一法不是念佛法門。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在《華嚴》上看到了,這個就是十玄門,不可思議。
到末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就明白了,一頭一尾是淨土,當中我們看出門道了。當中這個五十一參,你看他去訪問,有禮拜,就是禮敬諸佛,有讚歎、供養,有懺除業障。懺除業障在哪裡?聽善知識的開示,自己的疑慮消除了,那是業障。對這個善知識的感恩,最後戀德禮辭,那是什麼意思?我在這裡學,我很感謝你的指導,禮辭是什麼?我不學這個法門,還是學念佛法門。什麼法門都去參學,統統了解,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感謝人家的教誨,戀德;禮辭,禮拜,辭,不學這個法門。你看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不礙普遍參學,不礙,不妨礙。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雖無所不知,他心裡如如不動,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所以在第五十三參普賢會上,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當然學習不容易,為什麼?得開悟了才能學,沒開悟不行。沒開悟的先學開悟,開悟之後真的要歷事鍊心,那怎麼?真起大用,這就講是妙用無方。
「《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本經全顯淨宗,導引凡聖,同歸極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誠有據也」。這確實是有經典做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稱本經是中本《華嚴》,是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說的。彭居士也不是普通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聰明絕頂。考中了進士,一生沒做官,一心學佛,在佛法裡有大成就。他有一本著作《華嚴念佛三昧論》,是他作的。所以他是第一個說出這個話,《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又據《要解》判小本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這是蕅益大師說的,明朝的末年。蕅益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他寫這本《要解》,就是給《彌陀經》的註解,簡單扼要,九天寫成的。在這個書裡,後面他自己有個很短的跋文,把寫的時間都記載下來。近代印光法師對這個《要解》,他的評語是這麼說的,「即使古佛再來,替《阿彌陀經》寫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印光大師這個讚歎,讚歎到極處,讚歎到頂點。前些年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這是老朋友。有一天他問我,他說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我給他說,恰到好處,一點都不過分。真的不是假的。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都在淨土裡頭。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萬行的指南,司南就是指南,一本小本的《阿彌陀經》統統具足,這個大本的《無量壽經》那當然更是具足了。我們想學佛,這一部經夠了,這一部經就圓滿了。如果怕麻煩,簡單一點,學《阿彌陀經》;想多學一點,多了解一點的時候,學《無量壽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準能得念佛三昧,準能開悟。開悟往生,生實報莊嚴土;得三昧往生,生方便有餘土,都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什麼?沒開悟,沒得三昧,在同居土,這我們一定要知道。
「且極樂不離華藏世界,彌陀即是毘盧遮那」。我在新加坡講這個經,我記得那個時候我是依李老師的眉註講的。有人問我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的關係,我舉了一個比喻,華藏世界就是新加坡,好比是新加坡,極樂世界是烏節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街道。真的,是華藏世界的最繁華、最熱鬧的一條街。彌陀是報身,毘盧遮那是法身,即是,報身佛即是法身佛。「故判本經為圓教,誰曰不宜」。古大德判淨宗,《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是圓教,跟《華嚴》一樣。「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別相。若是圓人則法法俱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則是差別中之平等相。」這個不是在教上講的,是在我們學習的人。我們學習的人,如果是圓頓根性,那就沒話說;要不是圓頓根性,這也是圓教,圓教當中也有差別,是這麼個意思。今天我們把這一段講圓滿了,下面這是概要裡面第七個段落,「部類差別」。但是重要的、精華的都在這一段中,這一段我們用的時間比較長。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