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六一集)  2011/8/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6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三十七面,第六行看起:

  「夫淨土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於此能信,是即無相智慧」。這個標準的確是很高,而事實確切是這個樣子,話沒有說得過分。多少菩薩接觸到了都很難相信,何況是凡夫。凡夫之人,像我們這些人來說,雖然學習很多年,是不是真信?嚴格說沒有真信,是半信半疑。如果是真信,就不可能有一個雜念。我們今天讀經有雜念、念佛有雜念,遇到問題現前猶豫不決,這就是不信。所以這個「信」字多難。《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信為道元功德母」,道就是菩提、就是自性,明心見性的根源,你不相信,你怎麼能夠明心見性?你深深的相信,對它一絲毫不疑惑,依照這些方法理論去做,你能到達,也就是說你能夠悟入,我們現在講你能體會得到。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你體會不到。

  那我們所學的是什麼?學的是知識,佛學知識、經典知識,這是皮毛,起不了大作用。大作用是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智慧是從功夫裡頭生出來的,大乘佛法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知識是外面東西,你向外求的。智慧不是的,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從外頭來的。有智慧,肯定有知識;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智慧是體,知識是用。只有知識,沒有智慧,是有用無體,所以他會出毛病,道理在此地。佛家所說的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是智慧,後得智就是知識。知識要不要去學?可以學,也可以不學。智慧現前之後,任何問題你一看就明瞭、一聽就明瞭、一接觸就明瞭,所以知識很容易。六祖惠能大師距離我們一千三百年,唐朝時候人,廣東人,新州的。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能講給你聽。那是什麼?智慧。所以,智慧跟知識不一樣。

  現在幾乎全世界他們所求的全是知識,我參觀了許許多多的大學,包括英國的倫敦、劍橋,統統是搞知識。他們的漢學院裡面專攻儒釋道,那是中國傳統文化。從知識層面來看,他們學得很不錯,很有成就,從智慧來看,他們就缺乏太多了。沒有定,哪來的慧!定,是我們此地講的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心不清淨,生煩惱,不生智慧;心清淨了,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個心要怎麼清淨法?一定得守規矩,那就是持戒,戒是幫助你得定的。所以定是佛法修學的樞紐,佛法修學的目的是開智慧,如果不得智慧,你學這個東西幹什麼?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從個人到宇宙的統統能解決,這大智慧!

  所以,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我們學過一千多個小時,一直從頭一起學的都會有些概念。沒有認真下功夫的,對淨土法門哪有不懷疑的道理,只是懷疑有淺深不一樣。懷疑深的,他不相信,懷疑淺的,是半信半疑。要怎樣幫助他建立信心?聽講,得研究討論。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幹別的事,四十九年天天講、天天教,而且學生也是一年一年向上提升。你看他教學,他老人家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展開教學。前面二十年奠定修學的基礎,講《阿含經》,阿含就好比是小學,好懂。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這個東西不深,十二年。接著辦方等,方等八年,好比是中學,向上提升了,真正高深的東西還沒接觸到。八年之後,加上前面十二年,二十年,正式跟你講大乘,講般若,就是智慧,這個大單元講了二十二年。我們要曉得,佛法的核心就是這部分。講經教學四十九年,這一門課就用二十二年,這最重要的,前面是準備。前面一堂課我們舉《金剛經》上幾句話,《金剛》是般若部的。二十二年之後,講《法華》,《法華》好比是研究所。《法華》跟《華嚴》是同等的,這是結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學。他辦學有次第的,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他是這麼教出來的。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的歸依處,最後結歸到淨土,無比的殊勝。沒有般若智慧那怎麼行!所以,此地念老這句話說得好,於此能信就是無相智慧,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如《金剛經》云: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著重在淨字,淨信,一念淨信,「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不再執著相了。這個相,是我們今天科學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他為什麼不執著?他了解了。這些現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道理太深了。一直到近代,最近的三十年,量子物理學家才真正發現物質是怎麼回事情。精神這方面還沒有講清楚,講得是不錯,我們聽了很歡喜,能接受。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從精神現象變現出來的。精神現象從哪裡來?他是說無中生有,我們能理解。大乘經裡面講得清楚,物質現象是從精神來的,佛經也是這個說法,這完全相同。精神現象,大乘經上說從阿賴耶來的,這個他沒有講清楚。阿賴耶從哪裡來的?阿賴耶從波動來的。科學家也發現整個宇宙是個波動現象,愈來愈相近了。所以愛因斯坦講,宗教裡面跟科學真正相應的只有佛教。

  佛教講的自性,科學沒有辦法證得。科學能夠證得阿賴耶,那就相當了不起,自性本體他沒辦法證得。這個事情,大乘教裡常說「唯證方知」,是要你自己親證,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怎麼證法?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證得。那我們就清楚,科學家為什麼不能證得?他沒有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不下,用第六意識,就是用我們的思惟、思考,用數學,數學也是關於思考,用科學儀器,能夠發現阿賴耶,但是找不到自性。所以,放下就是!科學家對於明心見性就差一步,科學家只要能放下,他就成佛了。明心見性就叫做成佛,把宇宙之間奧祕徹底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是離四相,離四相是大乘初步,你就能契入境界。如果四相不離,你所學的是佛學知識。四相只要不執著,放下了,你就進入智慧這個範圍。

  「又」,這還是經上講的,「其有眾生得聞是經」,這個是經就是《金剛經》,《金剛般若》,「信解受持」,你相信,不懷疑,你能夠理解,你能夠接受,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是人則為第一希有」。《金剛經》的修行,前半部教人離四相,後半部教人離四見,比前面深。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一離,他就證須陀洹果,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他就證這個果。我們一般人稱他為聖人,超凡入聖了。《金剛經》後半部,它是講「無復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高了。四見要是破了,是什麼地位?《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別教裡面是初地菩薩,這個菩薩真的成佛了,這不是假的。圓教初住用真心,不用妄心,妄心是阿賴耶。也就是說,四見一破就轉八識成四智,他是天台所謂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不過雖是真佛,他還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他還有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他們住實報莊嚴土,在實報莊嚴土裡面把習氣斷盡,那就圓滿,他就到常寂光去了,常寂光就是回歸自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循環,說明我們從哪裡來的,最後又回到原點,常寂光是原點。我跟宇宙都是從這個地方出發的,最後還歸到原點,歸到原點叫究竟圓滿。

  下面假設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人是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第一稀有。「《破空論》釋曰」,這是蕅益大師說的,「設復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縱然信,就是我們常說的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人多,真正相信沒有疑惑的人太少太少了。「設於此經信解受持,決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他決定知道,而且他是真的知道。為什麼?他才能不執著,他才能放下。如果對於事實真相不是真正了解,他怎麼可能放下?真明白了,他才真的肯放下。「可證能信之妙德,舉體即是無相智慧」。用《金剛經》來證明,對《無量壽經》能夠相信的,那是具有無相智慧,沒有無相智慧是不可能的。

  「蓋此淨宗乃最極圓頓,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看到這段文字,可以說我們相信、我們接受了,我們完全不疑惑,這是幾十年的功夫。沒有幾十年下來這很難,非常非常困難。現在佛法真的是遇到難處,學習的人太少了,這麼好的東西,講的人沒有了。我這個年齡,還遇到過一些老法師、老居士,他們真學,他們真的理解,講給我們聽。這些老人過世之後,就沒人了。我跟上一輩去比,差距很大,這叫什麼?一代不如一代。在我這一代,講經的人更少了。上一代大概還差不多有十幾個人,這一代沒有了,真修的愈來愈少。好在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可以利用衛星、利用網路來傳播,這是上一代人做不到的,上一代這些東西沒有發明。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聽經,六十年前,連錄音機都沒有,統統是現場聽經。講經很辛苦,聽眾多少人?李老師講經,聽眾也不過三、四百人,那就很多了,法緣很殊勝了。通常一般人講經的時候大概兩百人左右,一、二百人。你就知道,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會到經上所說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修的人少,講的人少,聽的人少,這個遇到是真正不容易。我們這麼多年,如果沒有用這些科學儀器,可以說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有影響力。許許多多地方需要佛法,雖然人數不多,想學,沒地方學。我們用衛星、用網路,這涵蓋了全世界,無論是在美洲、是在歐洲、在澳大利亞,我們現在講,他們同時在接收。可是眼前迫切需要的,要培養底下一代人,再要不培養,肯定要脫節了。所以今天什麼最重要?培養弘法人才最重要。歡迎年輕、有志於傳統文化,認真學習,依教奉行,把傳統東西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現在三家都缺乏人才。尤其是淨宗《無量壽經》,確實是最極圓頓,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頓是頓超。超情離見,情是情執,分別執著,見是見解。這四個字,超情可以說是思想,見是見解,超越常情;就是說一般人的思想跟見解達不到,這叫超情離見。它太深、太奧妙了,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若人於此法能生實信」,遇這個法門他真信,實是真實,他真信。「信事信理」,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些事都有個道理。譬如宇宙,宇宙從哪來的?宇宙到底是一回什麼事?近代的哲學、科學都在研究,研究可以說也有相當的成就,但是三種現象它只偏重在物質。無論是講宏觀宇宙、是講微觀世界,都有相當的成就,但是根沒有找到。宇宙的起源,科學家講大爆炸,現在科學家對大爆炸的說法有懷疑,不能自圓其說。普朗克的說法,提出一個很新的說法,大家現在在研究。普朗克是愛因斯坦的老師,德國人。最近得的一些結論,跟大乘佛法經典上講的愈來愈接近。我們看到,這是個可喜的現象,科學這樣的發展,二、三十年之後佛教應該不是宗教,變成科學了。真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高等科學、高等哲學,來探索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研究的人必須把心量拓開,把眼界拓開,三種現象統統要顧及到,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你才會有真正的結論;偏在一面,永遠搞不清楚。佛經把這三種現象都講清楚了、都講明白了,然後告訴我們,應該要什麼樣的心態來做人、來對待我們的生活環境。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最正確的思惟,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概念比什麼都重要。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的關係非常密切,於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對它都有影響。善念,那是極樂世界出現了;惡念,那才叫餓鬼、地獄。這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不能不知道。

  中國老祖宗曉得,所以千萬年前,雖然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文化的起源在文字之前。中國創造文字到今天是四千五百年,中國文化可不止,至少也有一萬多年。老祖宗怎麼教我們的?教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個東西跟現代科學研究所發現的完全相同。這是什麼?性德,這是人的本性,中國人所謂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是善。你能夠守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開這些,你身心健康,你家庭美滿,你幸福快樂;你居住這個地方,社會安定,社會祥和,風調雨順,什麼災難都沒有。為什麼?你隨順性德,性德是最美好的。性德,我們一般也稱為大自然,大自然是美好的,大自然不會有災害。災害是我們不善的念頭,與性德完全相違背,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殺盜淫妄,這個把我們身體搞壞了,把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搞壞了。所以,這個道理一直到最近被科學家發現了,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有密切關係,不是沒有關係。我們的意念可以改變物質環境,這最近才發現,可是中國老祖宗早就發現了。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中國歷史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八年。佛經三千年前講的,講得好清楚。中國文化裡頭,儒家、道家也都講到。《易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哲學書,講到積善必有餘慶,積惡必有餘殃,這就是說明我們的心行跟我們身心、環境有密切關係。

  去年八月,國外一些科學家在澳洲悉尼(雪梨)聚會,他也邀請我,我沒去,我們的學院派了八個人參加。會後,他們寫了一份報告給我看,我看了非常歡喜。兩天的會議,頭一天是報告科學上的發現,他們的結論跟佛經講的一樣。第二天研究的問題是研究災難,全球性的災難,都知道這個問題嚴重。怎麼化解?美國的一個科學家說得好:如果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覺悟,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災難就化解;不但能化解災難,而且會把地球帶上更好的走向。這美國人說的。美國人能相信嗎?能接受嗎?如果真的能接受,美國災難就會化解。如果是說說而已,不能兌現,災難不能避免。中國儒釋道三家都講因果報應,因果報應的理論講清楚、講明白了,用現在的話說,有科學根據,這就不是假的。從科學實驗上得到證明,我們的思想、意念可以改變環境。所以,宗教裡面的祈禱管不管用?管用,但是治標不是治本,效果不大。不是沒有效,災難可以推遲,災難可以減輕,這個效果也就算不得了。治本呢?治本是教育,我們要相信,人是教得好的。在中國的傳統,聖賢是教出來的,在佛法裡面,佛菩薩是教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出多少菩薩,教出多少羅漢,教出來的,菩薩再一上升就成佛了。

  佛教傳到中國,這兩千年來,在中國的成就超過印度。惠能是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因為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二十四歲就開悟了。他開悟的那個境界、智慧、能力,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達到惠能大師這樣的境界,在中國我們估計,兩千年來,至少我最保守的估計超過三千人,那就是在中國成就三千尊佛,這個成績太可觀了。說到淨土宗的往生,我們最保守,應該超過十萬人。淨土太多了,修淨土的人太多了。這個法門只要你肯信,你真想到極樂世界,它真行,真去得了,不難。不像其他的法門很難,兩千多年來才有三千多個人,淨土就太容易了。條件很簡單,「信、願、行」,行就是老實念佛。像劉素雲所說的,人家問她,妳修學成功,妳是用什麼方法?她說:我就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就這六個字就行了,學淨土就六個字就行。可是,老實、聽話、真幹的人不多。真正能把這六個字做到,也可以說無相智慧。他不是無相智慧,這六個字不容易做到。所以這信事信理。

  「信因信果」,宇宙之間沒有突發的事情,統統都有因果。有因必定有果,有果必定有因,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後面一個,「信自信他」。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講這六個信,把信自信他擺在第一,有道理!特別是淨土宗,頭一個要相信自己。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頭一個你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你才能成得了佛,才能達到這個境界。你不相信,佛來教你都沒用處,你都沒有辦法達到。中國老祖宗教人,第一句話「人性本善」,你要相信你自己本善。本善是什麼?聖人,聖賢。你自己要相信你的自性本善,你的自性本來是佛,你學佛你能成得了佛,你學儒你能成得了聖,你學道你能成得了仙人,首先要有自信。沒有自信,你永遠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頭一個相信自己。第二個信他,他是老師。儒是孔孟,佛是釋迦,道是老莊,你對於這些人要相信,你不能懷疑。他的東西傳了幾千年,這幾千年當中,只要真正肯跟他學的,都有成就。學佛的確實成佛成菩薩,學儒的確實成賢成君子,無論學哪個他都有成就,成績非常可觀。「如是六信具足」,這六個信具足,「當知其人,亦必超情離見,與無相智慧相契」。沒有無相智慧,這六個信字做不到。能做到這六個信字,這不是普通人,這是個有智慧的人。「是故經中獨留此經品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斯經就是這部經,《無量壽經》,對這個經,你聽到能相信,樂是愛好,你喜歡它,你能夠接受,你能夠依教奉行,受持是依教奉行,這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前云取相分別,雖種大福田,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是講世間修行,修大福報容易,要想超越生死輪迴不容易。為什麼不能超越?「是乃取相之過也」,你著相。為什麼不能著相?相不是真的,你錯了,相是個幻相。《般若經》上常常用「夢幻泡影」來比喻,它不是真的,你把它認真那就錯了。「今云」,這部經上說,「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德本就是念佛,「當生佛剎,永得解脫,是乃離相求生之功也」。我們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人確實能往生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去修學成佛,那你就不能著相。換句話說,在一切現象當中,你把分別執著放下就行了,於一切現象不分別不執著。為什麼?相不是真的。這種心態來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與自性相應。這是「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植眾是比喻,眾德本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生佛剎,永得解脫」,當生佛剎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問題全部解決了。無量劫來生死輪迴這樁事情解決不了,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是乃離相求生之功」,這個功是功德;換句話說,著相求生是不可能的,這就說明放下多麼重要。

  有不少人,他有智慧,他這些經教他不懂,但是他知道,眼前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他知道這個。你看很多鄉下阿公阿婆念阿彌陀佛,往生那麼自在。經教他不懂得什麼,沒有學過什麼經教,為什麼他走得那麼好?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了,這什麼原因?放得下。你別看他好像笨笨傻傻的,什麼也不懂,他心地乾淨,沒有染污。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他什麼都沒有,他什麼都不想,什麼也不要,天天想著念著就是阿彌陀佛。真的被他想到了,把他念來了,阿彌陀佛接他走了。這種事我們有親身的經驗,知道這個事情不是假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能不相信嗎?如果還有疑惑,我們讀這部經就能破解,所有疑問都有答案,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幫助我們斷疑開悟,這是經典的功德利益。「或入三輩,或墮疑城,關鍵所在,已昭然若揭矣」。往生極樂世界,入三輩,好像上學一樣,正科生,墮疑城這是旁聽生,我們都明白了、都清楚了。為什麼人家能入三輩?為什麼那個人墮疑城?於信願行程度有問題,真正深信不疑他就入三輩,半信半疑就墮疑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身心清淨,遠離分別』,分別尚且沒有,當然不會有執著。遠離分別是誰?菩薩。身心清淨是阿羅漢。遠離分別,你就得平等慧。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小乘證得的,平等是菩薩證得的,遠離分別就平等,所以這是講的菩薩。「蓋無相智慧,即萬法一如,染淨平等,故身心清淨」,這給我們再解釋。「一切皆如,故離分別」,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不是用這個心態來過日子?處事待人接物,第一個,我們的觀念,萬法一如;就是一切眾生跟我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整個宇宙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是菩薩的認知。所以,待人接物大慈大悲,愛自己就能夠愛別人,別人跟我有分,我跟別人不分。這就是菩薩到這個世間來,跟一般凡夫不一樣。菩薩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是親人,真正愛護,真正關懷,真正幫助。眾生不知道事實真相,怨恨菩薩,毀謗菩薩,陷害菩薩,菩薩心裡一塵不染,決定不計較,決定不把別人這些怨恨放在心上,不會的。只是一昧真誠的愛心,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世間人講犧牲奉獻,為一切眾生。這是真正學佛的,你從日常生活行為當中你能看得出來。「一切皆如」,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性本善,他常常這樣想,不善,是他迷失了本性,學壞了,那不是他的真性,是他的習性,所以絕對不會計較。「故離分別」,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

  「再者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故身心清淨。淨念相繼,自然遠離分別。」這是《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跟《金剛經》、跟《無量壽經》全都相應。世尊在不同的時間講的、在不同處所講的,統統都可以連貫得起來。「都攝六根」這句話,跟孟夫子所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是一個意思。什麼叫學問?不是書念多了就有學問,不是知識豐富叫學問,不是的,學問是真實智慧。學問從哪裡來?把一些妄念收拾掉,那叫真學問。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這些什麼?心都往外跑。把往外跑的這個念頭統統收回來,叫求其放心而已,這孟子講的。孟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到中國來,講的話跟佛經上一個意思,叫收心。你的心都往外跑,要收心,收回來。收回來,心不向外緣,心就定了,定就清淨了。所以「都攝六根」,心就清淨了。

  「淨念相繼」就遠離分別。這個清淨心,清淨念頭一個接一個,不許有雜念摻雜在裡頭,這念佛功夫。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沒有雜念夾雜。這是什麼?這就是禪定。定在哪裡?定在佛號上,這跟無想定不一樣。無想定沒有東西,空的,什麼都沒有,是個死定,那不是佛法修的。佛法講禪定,禪定是裡頭有境界,他守住這個境界。禪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止觀,止就是定,止裡頭有觀,它有境界。念佛是止觀,你看一切念頭沒有了,這是止,妄念止了,有阿彌陀佛。你就想阿彌陀佛,你就念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是止觀雙運。所以念佛有止有觀,有止有觀就是禪。佛法無論大乘小乘,全都是修禪定的。如果不是禪定,那就不是佛法。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禪定。禪定是一,方法太多了,無量法門,無量的方法統統修禪定。禪定,一個是止、一個是觀。心要是定在一處,時間久了,他生智慧,肯定有一天豁然大悟,那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什麼?自性智慧現前了,自性智慧一定要清淨到極處,它才會現前。不清淨,它不能現前,不清淨是它的障礙。沒有雜念的時候,智慧就現前。所以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修學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淨念相繼,自然遠離分別。

  現在念佛同修,這個問題大家都有,就是念佛的時候雜念很多,心不能專一。這個事情不要害怕,為什麼?每個念佛人都有的。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真正一心念佛,念了三年,一支香還有三、五個雜念,正常的。一支香是多少?中國從前沒有鐘錶,寺廟、家庭裡沒有,抗戰時候都沒有。用什麼來算時間?燃香,燒長香。長香一支香一個半小時,普通的香是一個小時,所以叫一支香。一支香裡面,你看看,念佛念了三年,還會有三、五個雜念,這功夫算不錯了。念到完全沒有雜念,總得七、八年以上,功夫不到家不行。印光大師有個方法,幫助我們攝心,這個方法很有效,他老人家自己用了一輩子。你問他怎麼念,他從一到十,然後再從一到十,就是十句佛號,十句十句這樣連續上去。但是每十句裡頭,這一聲佛號是第幾句他很清楚。這個方法攝心,雜念真的不容易進來。因為一有雜念就亂了,你就不曉得這第幾聲了。所以,他是三個清楚,他用的這個方法。第一個是你念得清楚,不要念很快,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自己聽自己念佛的聲音;第三個記得清楚,我這句佛號是十句裡頭的第幾句。這個方法真有效,很多人做實驗,二、三天就入境界,就很有受用。以前念佛妄念很多,這一下妄念大幅的減少了。胡小林居士用這個方法念了四個月,他有個心得報告,把印祖這個方法介紹給大家,很管用。

  「或疑淨宗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如是欣厭,豈非分別」。這是淨土宗所提倡的,勸大家,娑婆世界太苦,學習的障礙太多,壽命太短,很難成就,勸大家移民到極樂世界。往生就是移民,現在的話叫移民,咱們移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環境好,特別是學習環境。你在那個地方,不但是親聽阿彌陀佛給你講經、教導你,同時你還能接觸到十方許許多多的諸佛如來。或者他們到極樂世界去教你,或者你到他們的世界去學習,非常自由,沒有障礙。到極樂世界,你就有神通,再遠的距離,你才想,身體已經到了,叫神足通,你有這個能力。你見佛供養,禮拜供養這是修福,聽經聞法是修慧,極樂世界福慧雙修,沒有一天中斷的。所以那邊是學校。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沒有看到經上說極樂世界有國王,極樂世界有皇帝、有總統,沒有;極樂世界有政治組織,沒有,沒聽說;極樂世界有士農工商,也沒有聽說。你細心去看。我們讀了這麼多,只看到世尊介紹極樂世界兩種人,好單純,一個是老師,諸佛如來是老師,另外一個是學生。有菩薩學生,高年級的,有方便土的學生,中年級的,有凡聖同居土的學生,是低年級的,學生分上中下三輩。就跟我們學校一樣,高級是大學,再有中學、小學,生凡聖同居土,是生小學。都好,都不錯,壽命都是無量壽,真無量壽,不是假的。而且非常特殊,我們到那裡去,縱然是小學生,小學生的地位,可是我們享受的待遇跟大學生平等,這個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的福報,去是享佛的福報。我們於是就真正明白了,極樂世界是學校,是阿彌陀佛在法界虛空界辦了這麼一個大學,真正的佛教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其他諸佛都是阿彌陀佛這個學校的教授,諸佛如來都到那裡上課,像文殊、普賢、彌勒菩薩都是那裡的老師。實際上這些菩薩久遠劫都已經成佛,用菩薩的身分來幫助阿彌陀佛教學,這不可思議。所以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求學的,目標一定要清楚。

  關於這個問題,《妙宗鈔》有解答,《妙宗鈔》是四明尊者註的。「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這話是四明尊者說的。下面黃念老為我們解釋大師這句話。「蓋捨之若極,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這是講捨。「取之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如是念佛,何異於不取不捨,故云:亦非異轍」。解答得好!放下娑婆世界,專取極樂世界,這就對了。取捨跟不取捨沒有違背,是一不是二,真的叫入不二法門,取捨不二。「又《彌陀要解》答曰」,這是蕅益大師的,「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執理廢事」。取捨二邊都放下,娑婆世界不捨,極樂世界也不取,我不取不捨,這是執理廢事。理上沒有錯,理是什麼?娑婆、極樂都是空寂,萬法皆空,娑婆世界空,極樂世界也空。這是理,佛給你說的。那你自己是不是真的空了?這是佛的境界,不是你的境界。你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要執著理,你不肯修,廢掉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法身菩薩他證得了,他理事圓融,你不是法身菩薩,這不是你的境界。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全事就是理,你取,不錯,與理相應,捨與理也相應,「一取一捨,無非法界」,蕅益大師這說得好。你要了解,理事是一不是二。你如何證得這個境界?在娑婆難,在極樂易。不取極樂,不捨娑婆,可以,你在這個地方修行,要無量劫才能成就。你要是到極樂世界去,你這一生就能成就,這是事擺在你面前。所以修行,怕執理廢事,也怕執事廢理,為什麼?理事你站在一邊。佛經上講的沒有過失,還是你自己分別執著,你沒有離開分別執著。離開分別執著是好難的一樁事情,真正離開分別執著,你已經是法身菩薩了。換句話說,你不願意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是到華藏世界,毘盧遮那的佛土。說毘盧遮那,還是自己,說西方淨土,也是自己的,離開自己的心性,沒有一法可得。大乘經上佛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你要是證得,你就是法身菩薩,你的問題就解決了,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如果你沒有這個境界,那還得搞六道輪迴,還得從頭學起。所以念老說,「如是妙諦,實非情見所能及」,凡夫想不到的,想不到,看不到。

  『求生淨剎』,「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也」。這是對我們來講這句話必要,一定要求生淨土。怎麼求?真心,至心是真心,真誠到極處,要相信,要歡喜。願生這個願,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個願望,把它排在第一。其他的任何的願都是後頭的事情,就是可有可沒有,這個事情我一定要,一定要求到。「如是求生,是乃舉我介爾一念心願,投入彌陀無邊願海」。這句話就是早年李老師教導我們這班學生,換心,把我們心裡拉里拉雜的東西全部拋棄,把阿彌陀佛請來放在心上,叫換心。世間凡夫的心很糟糕,心大家都曉得叫良心,人人都有個良心。但是現在良心變成什麼?變成別人的垃圾桶,把別人是是非非的全放在心上。那不是良心,那是骯髒的心,變成垃圾桶了。現在把垃圾桶清乾淨,裡面東西清乾淨,阿彌陀佛放進去,那就真的是良心了,沒有比這個更好了。心裡要放阿彌陀佛,絕對不要放別的東西,放別的東西錯了。放釋迦牟尼佛行不行?不行,放釋迦牟尼佛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還搞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要想通,要真幹,趕快換,愈早愈好,不要等明天,現在就要換。「投入彌陀無邊願海」,底下是念老的解釋,「亦即攝彼一乘無邊願海,入我介爾一念心中」。這就是李老師講把阿彌陀佛放在我們心上,換心,就這個意思。我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

  佛菩薩這樣教我們,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我們,我也是拿這句話常常勸別人,可是自己有沒有換過來?沒換過來。還想著《華嚴經》,很多人在要求,還有人要求我講《楞嚴經》,有人要求我講觀音三經,這過去都講過。日本那邊還要求我講《地藏經》。這是什麼?這就沒有換過來,還有這麼多拉雜東西在裡頭。現在我想通了,年歲大了,不能再亂七八糟搞了。所以,我這部經講完,從頭再講。我們心裡只有一部經《無量壽經》,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活一天幹一天,其他的東西很多,別人去幹吧!蓮池大師到晚年,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他老人家提到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我不搞了,「八萬四千行」,八萬四千法門,「饒與別人行」,給你們大家去修去,我就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

  這次講到,因為大部分的時間是一天講兩個小時,用了兩年的時間。往後,像現在一天四個小時,三百天就講完。這部經,我就把它定在一千二百個小時,三百天講完,十個月,好!這個辦法好。哪裡都不去了,活一天講一天,講到往生為止,這是真正有福報。到處跑很辛苦,沒福報。從前李老師曾經問過我,因為常常出國,他說,你這不是辦法,雖然是廣結法緣,對你自己沒有好處。我給老師講,我說:命苦啊!我沒有道場。沒有道場,哪裡請就哪裡去。以前是這樣的。我不要人家的錢,人家請我講經,只給我買機票就行了,就交通費用。我不要錢,機票送過來,到時候你們到飛機場去接我。我幾十年都是這個方式,我不收供養。生活所需你們都替我預備好了,我還要什麼?所以這樣法緣挺勝,為什麼?別人負擔很輕。我的衣食住行很隨便,很隨緣,沒有任何講求,什麼都好。現在難得,香港給我一個永久居留,我們有這麼個小地方可以落腳,不再走了。希望三寶加持,香港這個地區沒有災難。我們一年一部,《大經解》一年一部,都在這邊圓滿。

  我們再看底下這個文。「是故十念必生,有願必滿」。理事都搞明白了,才知道十念確確實實必生,十念必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十念什麼時候?臨命終時,一定能往生。也有法師說,這個十念是平常做功課。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做早晚課,那怎麼辦?早晨起來漱洗完畢,家裡有佛像,面對佛像,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念十念。這個十念是一口氣一念,不拘多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叫一念,這個時間不長。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念。天天不間斷,符合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夠符合這個標準。總而言之,念念心中有佛,心裡憶佛念佛不間斷,不妨礙工作。不是用思考的工作,工作當中也可以念佛。如果用思考,就要把念佛放下來。

  過去在台灣,有一批開計程車的同修,好像有三十多個人,那個時候出去我們都有計程車排隊。他們開車能不能念佛?我就告訴他,開車時候最好不要念佛,專注開車,不要出車禍,這個不能分心,跟用心是同樣的工作。你車停的時候,可以念佛,你停在那裡等人,可以念佛。或者是車上沒有人,你開的是空車,可以念佛。為什麼?你開的比較速度慢,你不著急,你也沒有目標,也沒有方向。如果有乘客的話,你就把佛號停下來,或者是你用念佛機,佛號讓乘客聽。你不能專注佛號,你要專注路況,這就對了。所以這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有什麼規定,沒有。念佛這個方法最簡單、最容易,不受任何限制。別人不喜歡聽,我心裡默念,不妨礙別人。所以這十念必生,有願必滿。

  『趣佛菩提』,「因中即發菩提心也,果上則是必補佛位,究竟菩提也」。因,沒到極樂世界之前都是因,發心重要。什麼是菩提心?蕅益大師說得好,一心求往生的那個心,求親近阿彌陀佛的這個心,蕅益大師說那就是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看到《彌陀經要解》,看到這一句,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不是像一般人講菩提心,你看引用《觀經》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都把人講糊塗了,《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很複雜,很不好講。蕅益大師這個太簡單了,你發心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那不就是無上菩提心嗎?講得真好!把很多很多這些鄉下的阿公阿婆,他什麼都不懂,你問他菩提心,他肯定不曉得。什麼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念佛,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要見阿彌陀佛,他別的什麼都不知道。蕅益大師說,他那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就對了,直截了當,真正不可思議。怎麼發心還不是都到極樂世界?終極的目標不就是見阿彌陀佛嗎?作彌陀弟子。

  「趣佛菩提」,趣是趣向。實在講,趣佛菩提是阿惟越致菩薩三不退裡的念不退,念念趣向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叫一切種智,是佛所證得的。菩薩證得的是道種智,小乘證得的是一切智,佛所證得的叫一切種智,薩婆若海。三不退,他圓滿不退。一切種智在哪裡修的?在實報莊嚴土修的。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圓證三不退,他念念都向著妙覺果位,這叫趣佛菩提。所以,果上則必補佛位,必補佛位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是後補佛,我們娑婆世界,後補佛是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滅度了,下面一尊佛就是彌勒菩薩,他到這個世界來成佛。什麼時候來?世尊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來成佛,我們世間的時間。這時間怎麼算的?他老人家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的壽命四千歲。一天四百年,這樣算出來的,就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他壽命長。

  現在,這麼長的時間這個世界沒有佛法,這苦難眾生怎麼辦?大家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看到了。釋迦滅度之後,彌勒還沒有下來往生,這段時間,佛囑咐地藏菩薩代理佛,他來代表佛度眾生。所以地藏菩薩跟其他菩薩不一樣,他現在是代佛,身分地位不相同。你看《地藏經》這個法會,序分裡頭看到的,太稀有了。其他的經典,你一展開序分裡面,來參與大會的,菩薩講經,佛不會來的,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天龍八部、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些。地藏菩薩不是的,地藏菩薩的法會是十方諸佛統統都來了,每一尊佛都帶的侍者、帶的菩薩,這沒有過,《華嚴經》也沒有這個場面。那些佛為什麼來的?原來這些佛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地藏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學生都成佛了,他還在菩薩,給我們表這個法。你才看到真太偉大了,永遠在菩薩地位上度化眾生。尤其是最苦的地方他先去,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不可能空!地藏菩薩不止一個人,這諸位一定要曉得,凡是修地藏法門的統統是地藏菩薩。你要專修地藏法門,你是初發心的地藏菩薩。《地藏經》裡面,那是等覺地藏菩薩。實際上,有這種慈悲心,憐憫眾生的菩薩太多太多了。到地獄裡面教化眾生,統統叫做地藏菩薩,所以他不是一個人。地,表法表什麼?心地。大地能生萬物,無量的寶藏,佛用地來代表你這自性。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無邊的寶藏,用這些寶藏濟度一切苦難眾生,取這個意思。

  所以,「以上六句即是今經之宗」,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而修,故當生佛剎,永得解脫」。所以,這些經論裡面所講的,跟這個經文都相應,合起來看,意思就特別清楚、特別明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