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九十八集) 2010/8/6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09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一十四面,從經文看起,大字,經文看起: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是這一品經的總綱領,讚歎普賢菩薩的功德。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本品從咸共遵修」一直到這一品的最後「不可思議」,在我們這個本子一百四十七面,我們要翻開來看看,這是經文到末後一句是總結,全是讚歎普賢菩薩之德。老居士說「皆是讚歎普賢大士暨會中一切菩薩之德」。實際上,會中一切菩薩之德全是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品經文比較長,可以說是字字句句我們都應當學習,應當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在工作、待人接物,那我們就是修普賢大士之德。
我們看下面的註解,「大士者即菩薩,即大道心有情」。古人翻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翻為覺有情。大道心有情,換句話說,他的情還沒有斷乾淨,所以他是菩薩。大道心後頭要沒有這兩個字,那就是佛陀,差別在此地。「士謂士夫」,我們中國人稱為士大夫,讀書教學的人。在古時候,這個教學的人,現在稱老師,古時候不稱老師,稱夫子,孔夫子就是孔老師,現在稱老師,古人稱夫子。所以叫士夫,這就是讀書教學的人。「大者,即前釋大道心之大」,這就不重複,不再說了。「本經會中,以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上首」,用普賢菩薩來代表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以他來代表。「餘文殊、彌勒、賢護等出家在家菩薩」,統統都包括了。「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皆悉遵行普賢大士之德」。我們在這個短短的幾句經文當中,就能夠很明顯的體會到,無量壽這一會跟華嚴無二無別。《華嚴經》裡面表法,也是以普賢菩薩為長子,這就是此地講的上首的意思。他這個後面也說到了,「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其至德即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普賢菩薩之德講到究極之處就是這一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這十大願王的重要。經論以及古大德都常說,菩薩不修普賢十願(就是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由此可知,普賢行願是所有菩薩必須修學的科目。綱領雖然只有十條,十句,細行無量無邊。我們從《十善業道經》可以能體會出來,十善只有十條,在大乘菩薩把這個十條展開,八萬四千細行,你看十條能變成八萬四千條,菩薩。普賢十願不止這個數字,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行願,不出這十個綱領,才知道這十個綱領是多麼重要。八萬四千記不住,這十條好記,十條記住了、落實了,八萬四千細行就圓滿了。
這個地方十願的名稱說出來了,「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我們一條一條簡單介紹一下。諸位要知道這第一條,這個十條就好像十層大樓一樣,第一條是第一層,諸位要知道,沒有第一層就不會有第二層,沒有第二層就不會有第三層。換句話說,後面肯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後面,有禮敬不一定有稱讚,有稱讚肯定有禮敬。於是我們就明白,修行要有次第,不能夠躐等,前面幾條我都不要,我要後面一條,行嗎?決定做不到的。禮敬擺在第一,禮是禮節,這是從外表來看;敬是誠敬,是內心的性德,性德流露在外面自然就是禮。禮要不要學?有真誠恭敬心,不需要學自然就如禮,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如果裡面沒有誠敬心,外面學了禮,那個禮是虛偽的,不是真的,明眼人一眼就看穿,假的,故意造作的。我們就曉得,禮的實質是敬,一切恭敬,恭敬心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學來的。我們現在要學禮,為什麼?迷失了自性,迷的時間太長,迷得太久,所以誠敬心不見了,用的是什麼心?虛偽的心,誠敬的反面是虛偽。我們誰肯承認自己用心是虛偽的,都不承認,都認為自己的心是真心。可是佛菩薩看我們用的心是虛偽的,不是真心。虛偽的是什麼?阿賴耶,妄心,不是真心。真跟妄的界限是什麼?現在人講定義,用什麼來界定?真心永恆不變,妄心剎那剎那在變化。用這個道理來界定,我們也就服了,我們心的確不真誠,前念滅了,後念生了,生滅不住,它不停。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現代的量子科學家發現了,它速度太快。佛、法身菩薩他們在甚深禪定境界裡面看到,禪定看到是現量境界,極深的禪定,非常快速的速度,非常微弱的波動,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現在科學家用的是精密的儀器觀察到的,佛菩薩是在定中見到的。我們不能不佩服這些科學家,他們在精密儀器裡也看到,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
這些儀器實在講還是比不上定功,儀器看到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佛菩薩在禪定裡面看到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的根源,他統統看穿了。這是說明禪定的功夫跟科學的儀器相比,這個定功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要採取這兩種方法,肯定大家會採取禪定。那我們要問,科學能不能發現其所以然?根據世尊在經典上所說的,是不可能。為什麼?他煩惱習氣沒斷,見不到真相,煩惱習氣障礙了自性,能夠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佛在經上講過,他講這八個識,八個識的功能不一樣,功能最大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思想,西方哲學家所謂是我思故我在。這個思想,佛說,對外可以能夠緣虛空法界,這是現代物理學家所講的宏觀宇宙,第六意識能緣得到,必須用精密的科學儀器,它緣得到;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佛說這些話在三千年前,今天被證實了。我們凡夫緣不到,這些聰明的科學家他們用儀器、用數學,他們能緣到了,就是緣不到自性,所以他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這些種種發現,用現在的話來說,知識,知識淵博,它不是智慧。佛在禪定當中見到的是智慧,智慧跟知識差別就是一個是煩惱斷盡,一個是煩惱都還在。科學家煩惱沒斷,一樣跟我們相同的,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可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煩惱斷盡,他沒有了,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他連起心動念都沒有。永遠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什麼境界?在淨宗裡面講,常寂光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它能不能起作用?能,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感應道交,法爾如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怎能不起作用?因為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體,一真,只有這一個自體。
昨天我看到一個同學,從網路的信息,下載了一個信息告訴我,現在科學家又有發現,發現什麼?一個黑洞裡面有一個宇宙,這個宇宙當中黑洞不知道有多少,每一個黑洞裡頭都有一個宇宙。這種發現在佛經上有沒有?有。在哪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還是第六意識範圍之內。你看它能夠緣宏觀世界,緣阿賴耶那是緣微觀宇宙,宏觀宇宙跟微觀宇宙。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好事情,為什麼?幫助我們對大乘佛法更有信心了。可是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靠大乘佛法,科學給大乘佛法幫助不少,幫助什麼?幫助我們建立堅定的信心,我們再也不會懷疑了,相信自己的戒定智慧,相信佛在經上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最親切的利益,幫助我們身心健康,這個好處就大了。我們自己用意念調整我們身心健康,用意念去美容,沒有毛病!你說外面美容院那害人,那是破壞自然生態;用意念,創造自然生態,那是正常的。再擴大,家庭和睦、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擴大到我們居住的環境、山河大地永遠不會有災變,這意念!科學發展到這個境界,對於人生才有真正的好處。
我們了解事實真相,自性裡面的性德自然向外流露。性德裡面的核心就是愛,中國古人所講的「父子有親」,那個親愛,就是普賢菩薩這個地方講的禮敬,禮敬是愛,愛的表現。諸佛,諸佛包括一切眾生。佛在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怎麼能不恭敬?《還源觀》上舉例子,它舉的是一微塵,諸位想想,一粒微塵我們對它都要禮敬,何況其他?微塵是物質的基本,所有一切物質都是微塵聚集的,所以科學名詞稱它叫基本粒子,在佛法裡講一微塵。科學裡面講所有物質的基礎,現在它稱為量子,比基本粒子還小,量子,這個肉眼看不見。了解事實真相,禮敬的心自然就生出來,一切恭敬。人有誠敬的心,決定不會害人,決定不會害一切萬物,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像愛我們的親人一樣的愛護它。那麼這些動植物、山河大地,它的回報就是圓滿的,盡善盡美。
有沒有這個世界?有,《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論裡面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就是這種情形。那一邊的居民,個個把這十大願王都做到了,你看看「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說明什麼?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大士之德的世界。凡是往生西方世界的人,普賢大士之德他們都修得圓滿了,沒有修圓滿他怎麼去?所以我們現在很想去,發願求生淨土,你看《無量壽經》,這還是在序品,證信序經文長,把它分成兩大段,長在哪裡?長在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這一品經完全講普賢大士之德,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一品所講的個個都修得圓滿了。我們真正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幹,不幹去不了,幹少分都行。把普賢大士之德,這滿分是一百分,我們能夠有一分就能往生,那邊品位高下不一樣,我們只有一分,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低一點。如果真正做圓滿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那我們只有一分、二分,我們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行!能往生就不錯了。所以普賢大士之德要修,盡心盡力去修,不能不修。頭一個要學禮敬,對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都要有禮貌,別人對我沒有,我對別人有,這就對了。一定要真幹才行,光念阿彌陀佛不修德不行,阿彌陀佛解行相應。只念不修,沒有辦法,念了真修,才成就無量功德,這個不能不知道。頭一個學禮敬。
「二者,稱讚如來」。你看他這裡沒有說稱讚諸佛,這馬上就換了,他換這個名稱用意我們要清楚。經上凡是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講諸佛是從事上講的,講如來是從理上講的,這諸位就更清楚了。稱讚是什麼?稱讚不能隨便稱讚,他沒有真正的德行不能稱讚,他有德行一定要稱讚。也就是說,這個人行善要稱讚,這個人作惡不能稱讚,他搞的是貪瞋痴慢,那怎麼可以稱讚?如果他修的是戒定智慧,這個可以稱讚,捨己為人是可以稱讚,自私自利就不能稱讚,這個要曉得。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面表演給我們看了,你看禮敬諸佛,他參訪的善知識,出家在家、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恭敬的。社會上行善的善人,對他恭敬;那個造惡的惡人,見到也恭敬,沒有分別,從相上講沒有分別。但是稱讚,就有不稱讚的,他有禮敬、有供養,沒有稱讚。最明顯的有三位善知識,勝熱婆羅門,他去參訪,有禮敬、有供養,沒有稱讚,為什麼?這個婆羅門愚痴,貪瞋痴他代表痴,愚痴,對他不稱讚;甘露火王沒有稱讚,他代表是瞋恨,脾氣很大;伐蘇蜜多女,善財童子參訪沒有稱讚,為什麼?她是妓女,代表貪愛。你看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善財童子對他們有禮敬、有供養,沒有稱讚,這我們要懂。這個人他的心行符合,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稱讚;如果這個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們對他禮敬、供養,沒有稱讚,善財教給我們的。這就是此地用的名詞,諸佛跟如來不一樣。在佛法裡面,這個人的心行跟十善業道相應,稱讚;他要跟十惡相應,不稱讚,十惡是殺盜淫妄、貪瞋痴慢,這個不稱讚,一定要禮敬,一定要供養,這個我們要學會。
第三,「廣修供養」,這條重要!你看擺在第三條,非常非常重要。世間人不管他是哪一國人,是哪一個種族,儘管文化不相同,信仰不相同,但是求財的心相同,求智慧的心相同,求健康長壽的人相同,你看至少這三個是相同的。無論走到哪裡,你去問人,這三樣東西要不要?要。我早年住在美國,美國大城市差不多都去過,我遇到人我都問他,不同的宗教,我們這些鄰居都很熟,在一起我問他,這三樣東西要不要?要。他也不是佛教徒,問他,他要。不管信什麼教,他都要。這三樣東西從哪裡來?都是從廣修供養來的,他們不知道。十年前,一九九九年,我住在新加坡,有這麼一個緣分跟新加坡九大宗教往來,以後我們很熟了,都變成老朋友了,什麼都談。就有很多人問我,他說你們很有錢,你們錢從哪裡來的?這是真的,宗教裡面佛教確實是最有錢的,錢從哪裡來的?布施來的,愈施愈多。不要去問人要錢,儘管修布施,它就來了。我們中國民間有拜財神的,那個財神是誰?是春秋時候越國的大夫范蠡,也許一般人知道范蠡的人不多,知道西施的人很多,西施就是范蠡的妻子。年輕的時候被國王勾踐派到吳國去,在吳王夫差面前做間諜,蒐集情報。所以吳怎麼能不亡國?吳國亡了之後,她回到她自己丈夫的懷抱,也離開了勾踐,去做生意去了。這個人聰明,有智慧,愛國家!做出了犧牲奉獻。做生意幾年之後就發了財,發財之後把這些財物救濟給貧苦的人民,散財,到處結緣,布施、供養。布施完了,從小本生意再做起,過了二、三年又發了,你看這歷史上寫他「三聚三散」,他命裡有財。布施完了,幾年之後又發達,發得比前面還要多,發了之後再散,三聚三散,這是商人的典型,模範商人。所以中國人把他當作財神,供財神過去供范蠡。我看到台灣也拜財神,一看是誰?關公,關公與發財不相干。關公是代表義,我們十二個德目裡頭,禮義廉恥,他代表義,他並沒有代表財富。這個范蠡供養他為財神有道理,要向他學習,你就會發財。所以這布施就太重要了。想發財的人,修財布施,財不要為自己,財要為廣大群眾,你就真的發財了。
我們要聰明智慧,就要修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得健康長壽。什麼叫無畏?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有恐怖的時候,有畏懼的時候,你能夠幫助他化解,讓他身心得到平安,這叫無畏布施,這個果報得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最方便的、最簡單的,採取素食,不吃眾生肉。你看眾生被殺的時候多可憐,牠沒有能力抵抗,被你殺了,被你吃了,牠的怨恨永遠不會化解。所以佛在經上有兩句名言告訴我們,「欲知世間刀兵劫」,刀兵劫是戰爭,你要想真正知道這個世間戰爭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戰爭?如果要想這個世間永遠沒有戰爭,佛有一句話說,「除非眾生不吃肉」,眾生要不吃肉了,這個世間戰爭就沒有了。換句話說,戰爭是與我們吃肉,這是真正的第一個因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不殺生、不吃肉,這是無畏布施。更積極的,我們看到眾生被捕的時候、被殺的時候,能夠救牠一命,用錢買過來放生,這好事情,救牠一命,牠會對你感恩戴德,這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範圍也非常廣大,我們要懂得怎樣去修這個功德,也就是修健康長壽的功德。小動物要愛護,樹木花草要愛護,為什麼?牠都有靈性。佛門出家人戒律裡,「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得很好,你從它上面走過去,它會高興嗎?它不是沒有知覺的,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不但樹木花草有受想行識,連山河大地泥沙石頭都會看、都會聽、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要一切恭敬,就這個道理,它不是無知,它不是死的。所以我們對一切物都要恭敬,因為物質跟精神永遠連在一起,永遠不能夠分割。一粒塵沙裡頭,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現在量子力學家也發現了,這裡面有整個宇宙圓滿的信息,在一微塵裡頭。所以賢首大師講,一微塵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微塵尚且如此,何況樹木花草,這一切動物?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廣修供養才是真正供養自己,讓自己擁有無盡的財富、智慧、相好,都從這個地方來的。諸佛菩薩真幹。
第四,「懺悔業障」。前面三種都是修德,積功累德,如果業障不懺除,你所修積的功德就漏掉。好像我們拿一個杯子盛水一樣,上面把水灌進去,它底下破了、漏了,就漏掉了。你功德盛不住,你必須把這個漏洞補起來,業障就是漏洞,這個東西是損耗功德的,要把這個補好。用什麼方法補?懺悔。用什麼方法懺悔?我們凡夫在六道裡搞輪迴,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修善的好處,造作許許多多的惡業,殺盜淫妄、貪瞋痴慢,誰不造?自己也不例外。學佛之後這才明瞭,做錯了!錯了,已經錯了,沒關係,希望從今之後再不要做錯了,那就對了。章嘉大師教我懺悔的方法,「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懺除業障,跟孔門,孔夫子有一個學生,修懺除業障修得最好,也是他最得意的一個學生,顏回。你看夫子讚歎顏回「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知道了之後,絕對不會犯從前曾經犯過的錯誤,這叫真懺悔。佛法裡面教我們「發露懺悔」,自己做錯的事情不要掩飾,要有勇氣把自己犯的這個過失說出來,讓大家都知道。這個用意很深!你向大家公布說出來了,還好意思再犯嗎?再犯的時候人家說,「你前幾天犯,你怎麼又犯了?」所以這個對自己約束的力量產生很大的作用,發露懺悔真正的利益是在此地,一方面是鼓勵別人,一方面是發露自己的過失,決定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懺悔縱然發露,後來還造,那不是真懺悔。這個名詞,「懺」是梵語,印度話音譯的,叫懺摩,我們中國人把它的尾音省掉,用一個懺字;悔是中國,跟中國這個悔的意思很接近,把梵跟中華這兩個字結合起來,這種叫梵華合譯,合起來翻譯的。所以懺悔真正的意義就是後不再造,不貳過,這叫真懺悔。罪業不能夠覆藏,就是不能夠隱瞞。隱瞞,小罪變成大罪,大罪變成重罪,那個麻煩就大了。真正悔過,改過自新,後不再造,這業障就消除了。業障消除,你的功德才能夠累積;業障不消除,自己造的罪業隱瞞,不願意給別人說,怕人知道,你做再多的好事,你都沒有辦法補償你的罪孽。在佛法裡面講,死了以後還是得要墮地獄,這是多麼可怕。解決問題一定要在這一生,這一生不能解決,說死了以後再解決,沒那麼簡單。為什麼?人死了之後,比現在更糊塗,神智沒有現在這麼樣的敏銳,餓鬼、畜生、地獄跟人相比差太遠了。所以我們得人身的好處就是能夠懺悔業障,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都得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能等來生。這一生當中遇到淨土法門,聽到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擺在這部經的證信序裡頭,你說這個意義多深!這是佛菩薩的真實智慧,善巧方便,提醒我們。懺悔通一切佛法,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是懺悔法門。
第五,「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破除嫉妒傲慢,嫉妒傲慢是大煩惱,人為什麼造業?主要都是在這個地方,看到別人有好事,自己不如他,嫉妒傲慢就起來了,想盡方法去障礙他、去破壞他。那我們要問,這個修隨喜功德的人,修普賢行願的人,是不是真的被他障礙,真的被他破壞?沒有。無論用什麼手段,毀謗他也好、侮辱他也好、陷害他也好,他真的沒有受害,不但沒有受害,還成就了他。讀《金剛經》的朋友很多,《金剛經》上有個故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有沒有傷害到他?我們看到是傷害了,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這很殘酷的手段,殺了忍辱仙人;對忍辱仙人那邊去看,成就了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受這樣的災難,沒有一點點怨恨心,這個不容易!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不但沒有怨恨心,還生起報恩心。報什麼恩?成就他圓滿忍辱波羅蜜,就好像考試一樣,這一關通過了,這一通過他就成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當時歌利王問他:你有沒有怨恨?「沒有,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就是當年的歌利王。真正修道人,你怎麼能害得了他,不可能。你害他有沒有罪?有罪。罪從哪裡結的?不是從忍辱仙人那裡結的。忍辱仙人修六波羅蜜,忍辱是主修的,其他五種是助修的,一個主,五個伴。他住在世間教化很多很多眾生,你把他殺掉,這些接受他教化的人,老師沒有了,功夫不夠的退轉了,這個罪你要承當,歌利王要承當。歌利王殺忍辱仙人,歌利王有罪;把一切眾生得度的緣分毀掉,這個罪過是阿鼻地獄,所以歌利王墮阿鼻地獄。只有佛法把這個業因果報講得清楚、講得明瞭。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也有類似這樣的故事。有兩個出家人講經說法講得很好,信眾很多,我們現在講的是皈依的多,供養也多,對於老師生恭敬心。另外有幾個出家人看到,起了嫉妒心,心裡難過,在信徒裡面散布謠言,「這個法師,經雖然說得不錯,沒有德行」,惡意的毀謗。這些聽眾聽了這個流言之後,對法師信心就起了懷疑,退轉的就很多,把法師講經法會的道場破壞了。有五個出家人,這五個人墮地獄了。其實結罪在哪裡?把這些善心的聽眾,他們聞法的緣斷掉,罪從這裡結的。這兩個講經的法師對破壞他的人沒有怨恨,也成就他們的忍辱波羅蜜。所以害人沒有害到人,最後害到誰?害到自己。你所害他的那個對象,他沒有害到,而把許許多多聞法緣分把它斷掉,你害了這些人,害了這些聽眾,那法師沒有害到,你說冤不冤枉?心裡想害的人沒有害到,沒有想害的那些人,你害了那一批人。這是什麼?愚痴,沒有智慧。
他要是聰明,看得清楚的話,他不幹這個事情。他怎麼幹?隨喜功德。這個法師辛辛苦苦教這些徒眾,這麼多人得利益,這麼多人成就,這是法師教的。如果他聰明,他把法師的功德全部拿過去了,能不能?能。讚歎這個法師,恭敬這個法師,讓這許許多多信徒都來接受法師的教誨,法師把他們教成了,誰的功勞?這些介紹人的功勞。你看,都是我把你送來的,我不送來,你哪裡知道?隨喜功德跟法師功德一樣大,有時候還超過,如果你是影響的人多,那就超過太多了。利益別人是真正利益自己,害別人是真正害自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明白這些道理的人,我們在過去,年輕的時候,沒有學到普賢十願,不知道,遇到這種情形,心裡也很難過;學了普賢十願才知道,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確實沒有受到障礙,受到障礙是別人、是群眾。可是在今天這個社會,科學技術發達,我們利用高科技的工具,好!把佛法送到每個人的家庭,不必來到道場,這是什麼?減少嫉妒障礙的衝突。到這裡的聽眾不多,就幾個人,他一看到你聽眾不多,也就無所謂了。你聽眾愈多,他心裡愈難過,那個嫉妒障礙的力量就愈強,看到你沒幾個人,也就無所謂了。所以這些科學技術,高科技,也幫助許許多多同修聞法、覺悟、依教奉行,得到真實的利益。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要會修隨喜功德,修隨喜功德便宜佔得很多,為什麼?出的力很少,收的效果太大了。譬如講經,講經的法師還要預備這個課程,還在講台上辛辛苦苦講,他在旁邊勸幾個人來聽,他的功德跟法師就平等,你說哪個划得來?明瞭這樁事情了,我們把眼睛看遠一點、看大一點,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辛苦!五劫修行建成極樂世界,多麼的辛勞;你看十方諸佛菩薩都勸人到極樂世界去,去修行,去接受教誨,彌陀在那裡辛苦教誨,他們只是勸導人,他們的功德超過阿彌陀佛。你看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人去,為什麼?一切諸佛勸導的。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娑婆世界的弟子求生淨土,釋迦牟尼佛很輕鬆、很省事,你們的業障太重了,消業障不容易,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幫你消。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長,破迷開悟不容易,到極樂世界去,都去找阿彌陀佛,他有辦法幫助你。你看釋迦佛只要說這幾句話,這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他感誰的恩?感釋迦牟尼佛的恩,沒有釋迦牟尼佛,怎麼知道極樂世界,怎麼會到這兒來?所以釋迦世尊的成就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隨喜功德!這是一等聰明人,這個道理要懂,隨喜所得到的真實功德。
第六,「請轉法輪」。這得要有相當的福報,要有智慧,隨喜容易,沒有福報的人也能成就大福報,請轉法輪就不容易了,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講一部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孤獨長者認識佛教,知道這個東西好,希望禮請世尊到舍衛大城來講經教學。找不到適當的場所,因為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個人來,他要一來,常隨眾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都要接待。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他的別墅,這個場所很適合。他有錢,給孤獨長者有錢,大富長者,買他的花園,跟他商量。祇陀太子跟他開玩笑,「你想買我的花園,行,你用黃金鋪地,鋪多少我賣多少給你。」他真的拿黃金去鋪地。祇陀太子感動了,「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樣的人,你怎麼這樣捨得?」他把釋迦牟尼佛介紹給祇陀太子,祇陀太子說,「這不行,這功德你不能一個人做,我要有一半。」給孤獨長者說,「不行,你既然說賣,我完全買,我就是用黃金把它鋪起來。」結果祇陀太子也很聰明,「好,黃金你可以鋪地,我這花園花草樹木很多,花草樹木你鋪不上去,花草樹木是我的,我統統把它砍掉,這個地就變成荒地。」最後的協商,好,地是給孤獨長者的,花草樹木是祇陀太子,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你看你沒有場地,你怎麼能請他?這是請轉法輪。所以必須有大富大貴才有這種影響力。
請佛轉法輪就是講經教學,這個功德大了。功德跟福德在事上講是相同的,用心就不相同了,完全為的是利益別人,請佛到這裡講經,讓許許多多人接受佛陀的教誨,不為自己,自己沒有絲毫的貪圖,那就是功德;如果請佛來的時候,講經說法,把這個功德迴向給我,保佑我平安,保佑我家庭事業發達,那就變成福德,念頭不一樣。我們怎麼知道它們是功德?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都是菩薩化身,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他們不是凡夫,表演給我們看的,告訴我們這樁事情是好事情。你要想修福,最大的福報,最大的福是什麼?幫助別人破迷開悟。我沒有能力,佛有智慧,佛聰明,請他來教學,來成就這個功德,這用意在此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在今天,我們就曉得了,一個法師或者是居士真正如教修行,他能成就,他成就之後,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度多少眾生!於是我們就明白了,我們能夠培養一、二個法師,成就他,他將來一生的成就,就是護法這個人的成就。這個殊勝的功德,或者是福德,利益無邊。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古聖先賢的教誨瀕臨到存亡繼絕的邊緣上,再沒人救,後繼無人,聖賢教誨就從這裡中斷了,就沒有了。發現有幾個真正發心、真正想學的,全心全力來培養他、來幫助他,這是什麼?救了佛法,救了古聖先賢的大道。我們不談功德,談世間人想求福,你的福報在哪裡?給你講實話,絲毫不誇張,你來生在天上做天王,不是人間帝王,人間帝王沒這麼大的福報,這要懂。
今天第一福是什麼?培養人才,好的師資,全心全力來做,傾家蕩產、捨棄生命也要來做。你的果報在天上,天上有六層天,一層比一層殊勝。真實智慧、真實福報的人才能做到。由此你就可知,如果障礙這個法師,這些可以成就的人,障礙他、毀謗他、陷害他,你不是害他一個人,你是把整個佛法斷掉,整個聖賢教誨障礙了,這個罪過阿鼻地獄。你殺一億個人罪小,你把聖賢的東西障礙掉,這個罪過不止殺一個億的人。功德,禍福吉凶,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你就了解。古時候有這樣的人做,像給孤獨長者請釋迦牟尼佛去講經,也不過就講幾部經,用黃金鋪地,捨盡財產也要幹。為什麼?他明瞭,他知道,不傻!他真的學佛,心地清淨,他就成佛了;還想享受這人間天上的福報,他就生天了。
第七,「請佛住世」。這是佛陀在世的時候,請他住世的時間長,教化眾生就多。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住在這個世間,是緣分。釋迦牟尼佛當年成道的時候,沒人知道,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人知道。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請法,佛就走了,佛就滅度。還算是好,被四禪五不還天的這些天人看見,從天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了,沒人啟請。他們從天上下來,變幻成人的形狀,一起來啟請,請佛住世,請佛講經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接受了,就沒走。這才從菩提樹下起來,走向附近不遠的鹿野苑,鹿野苑裡面有五個人,都是他們的家族,他離開家庭,這五個人是跟隨他的,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他就找這五個人,給他們說法。這五個裡有憍陳如,憍陳如聽到世尊說法也覺悟了,證阿羅漢果,也就是見思煩惱放下了。這請佛住世。
佛在世間度有緣人,經上說得好,「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無緣?不相信,不懂,他不能理解,你給他講經,他不懂,不能接受,當然更不能依教奉行,這樣的人叫無緣之人。我聽了相信,我雖然不懂,我也做不到,跟佛還是有緣,這緣是什麼?緣淺,不深。能信能解,緣就深一點;能行就更深;能證,往生就是證,那叫根成熟了。所以佛到世間來,第一優先的是度成熟的眾生,他們肯定能成佛。佛在世的時候,根性利的人很多,聽佛說法,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種人有。大徹大悟,他還有些地方做不到,這叫解悟,佛住在世間幫助他提升。有些人二、三年從解悟到證悟,有些人七、八年,有些人十幾年、二十幾年都有,各人根性不一樣。所以佛教一般人,就是根性比較淺的,能信還不能理解,你看先說阿含十二年,幫助他們提升,這十二年是基礎教育,就是小乘。接著八年方等,進入大乘,就是大乘的預備班。再二十二年般若,這是純大乘,也可以說是世尊一生教學,這個科目是主要科目、核心科目,四十九年,你看這個科目就講了二十二年。最後法華八年,那等於研究所一樣,法華是歸到一乘法,就成佛了。般若是菩薩。一層一層的把人向上帶,這都是有緣人。
不能大徹大悟,不能明心見性,也都有相當好的基礎,這些人留給誰?經上講得很清楚,留給彌勒菩薩來度。所以彌勒菩薩將來成佛,龍華三會,就是釋迦牟尼佛會上這些沒有明心見性的、沒有證果的,將來統統在那一會成就。在這個漫長時間當中,地藏菩薩代理佛來教化眾生,維持眾生這一個局面,也是慢慢向上提升,不至於退轉。地藏菩薩是以什麼為教學中心?給諸位說,孝親尊師,這個要知道。這些孝與敬,孝敬是世出世間的根本法,一切善法都從孝敬出生的,孝敬沒有了,善法就沒有了。一切法如果從孝敬上扎根,我們就曉得,這法是正法。為什麼?性德裡面的第一德,掌握住性德的核心,他怎麼會不成就?
普賢菩薩的十願,如果說願只有這七條,這七條是願,後面三條,古大德告訴我們叫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法界,也就是迴向性德。常隨佛學這句重要,常是永遠不中斷,我們跟誰學?跟佛學,你就沒錯,為什麼?他是大徹大悟、福慧圓滿的人。從理上講,我們自性裡面的福慧跟如來的福慧無二無別,但是我們迷了,迷失了,他覺悟了,他不迷,我們希望我們自己自性裡面的福慧現前,我們跟著這個人走就沒錯。他給我們示現的,他給我們說明的,全是自性本有的福慧,這哪裡會錯得了?所以教導我們要隨佛學。佛現在不在世了,經本還在世,經本雖然多,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今天的根性,太少了,不行,太多了,消化不了,找一個不長不短的,適合我們根性的,《大乘無量壽經》。好!我們這一生當中就學這一部經,真正學這一部經,給諸位說,十年,你沒有大徹大悟你也有大悟,比大徹大悟低一級,你有大悟,肯定有,只要你把這個常字做到,常是不能中斷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們看古往今來,真的有許多人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什麼也不懂。有一個人告訴他,阿彌陀佛很好,你就念這句佛號,將來一定得好處。這個人有善根,不懷疑,就接受了,從那天起就真的一天到晚都是阿彌陀佛,念上三年,他預知時至,不生病,很瀟灑的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不生病,走了,到極樂世界去了,三年時間。我們要在經教上用上十年,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這就是世尊在《遺教經》上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要親近阿彌陀佛,這就辦這樁事情,你把心集中在一處,這一部經、一句佛號,你就辦到了,不難!在世間幹別的事情難,這樁事情不求人,只要自己下定決心就可以辦得到。成功的祕訣就在這一句。
底下一願重要,因為我們人的身體還在這個世間,日子怎麼過?恆順眾生,隨順。什麼都好,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這世界什麼與我沒什麼關係了,有什麼過不去的?還有什麼好爭的?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尤其現在這個地球,災難這麼多,哪個地方安全?沒有地方。心要定了,哪個地方都安全;心要不定,什麼地方都不安全。心定在極樂世界,天天念茲在茲,沒有災難,很好;有災難也很好,有災難就提前去了。無論順境逆境,沒有歡喜,也沒有悲哀,平常心看待,跟一切眾生結善緣。眾生做錯事情,你看他,他有傲慢、嫉妒這個習氣,你就別勸他,不批評,也不要把事情放在心上,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有善根的人勸他念佛,沒有善根的人隨他去。
最後「普皆迴向」,這一句跟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三種周遍的第三種「含容空有」,你心量拓開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這麼大的心量你才能成佛,沒有這麼大的心量成不了佛,頂多是在菩薩位次上。成佛是要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能證得究竟圓滿,這是成佛的心。不再有分別了,像我們這個經題,清淨心現前了,平等心現前了,大覺心現前了,清淨平等覺,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念念不為自己,念念為的是整個宇宙的全體,普皆迴向。迴向給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迴向給十法界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迴向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自然現象。為什麼?這些現象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全是自性,跟自己是一體,沒有絲毫差別。我們有分別心錯了,有執著心就更錯了,這些錯誤統統放下了,回歸到一真,一真裡面這個十大德行圓滿具足。這個是十條簡簡單單的介紹,詳細的都在《華嚴經》裡面。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