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1/9/24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05
成德法師:大家過完這個中秋,這也是一年家人難得相聚的因緣。緣分確實是不容易的,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這個也是在敘述緣分。包含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學習,學貴心悟,這句話我們有沒有觸動,觸動我們的心靈深處?有觸動了,我們的行為會開始改變了。
就像上次發了幾個電影,提供大家參考,其中這個「醫道」精華版,雖然它敘述的是醫道,但是它最突顯的,就是柳義泰先生跟許浚醫師他們這對師生的緣分,敘述得非常深入。所以這個對我們從事教學應該很有感觸,有沒有哪位同道分享一下,你看了這個電影,哪一個鏡頭,或者哪一段劇情,甚至於是一個表情,讓你流淚了,讓你晚上激動得睡不著覺了。有這樣觸動的老師,有沒有願意給我們分享一下?假如有的話,都可以直接打開麥克風,我們先以正式的學員,我們可以做一個交流。有的話可以打開,我們看到蘇同學,有請。您不是按錯了,我看到您好像舉手了。您是按錯了還是舉手了?按錯了是吧?沒關係,沒關係。
我們儒釋道都強調因果,尤其我們印祖有一段開示,成德印象很深,他老人家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離因果二字。大家能遇到這些大善知識,都是很大的福報。《印祖文鈔》分量不小,但是事實上,我們能把祖師的幾句話時時放在心上,那個受用就大了。
從理上沒有離開心性,心性其實就是真妄。佛講的是讓我們明白真心,去掉妄心。一切教理以明心為要,沒有講別的。那我們真明白真妄,用真心不用妄心。老法師慈悲,更善巧讓我們去體會真心,所以他老人家講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就更好去體會我現在的心念跟真心相不相應。
從事上不出因果兩個字,那代表我們所遇的一切事都是因果。假如人知道我現在是過去的果,我的現在又是未來的因,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所以我看現在我問大家問題,大家都沒有反饋,那可能是我過去我坐在台下的時候,台上的老師說,有沒有問題?有沒有要分享?我都沒有反應,我種了那個前因,現在得這個結果,隨時因果都在相續。所以諸位教育界的同道,你們希不希望你們以後在台上的時候,問同學們問題,然後他們比較踴躍回饋,feedback一下?這個也是種因得果,都離不開因果。
所以人隨時要做角色的互換。我記得當時候在小學服務的時候,我們都要去參加研習,也是看到上面的教授說,大家有沒有問題?結果底下都沒反應。後來我就想說,這個我們得做個回應,種這個善因結善果。
人能不能隨時隨地深信因果,他就不起煩惱了。煩惱大分三種,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人假如深信因果,他對過去不懊惱。我們有太多的煩惱都是,我當初不這樣就好了。甚至於是落了過去的情況,然後對現在產生比較,他又開始煩惱了,很難安住當下。而真正的煩惱根源還是在有要求,「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人只要無求了,他的煩惱基本上就大半都沒了,人生都是求不得苦。
首先我們要把求完美的這個執著點放下。我不是指哪一個星座是完美主義,大家不要對號入座,但是這也是人的一個執著點。所以真正我們會修的,就是隨時觀照自己的念頭。煩惱就是妄心做主了,一轉,真心現前,煩惱就沒有了。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諸位老師,你們希不希望自己的學生煩惱一起來,他馬上阿彌陀佛;煩惱一起來,他馬上正念現前,他不被妄念牽著走?我相信我們每個老師都希望,每個父母也希望,但是我們現在得表法給孩子看才行。我們一直跟孩子講傳統文化很好、佛法很好,但是我們當父母老師的不怎麼笑得出來,臉上常有憂慮、牽掛,那這個法就表不出來了。父母、老師的一個表情是因,會種在孩子的心田裡面。因果,自己種的因會影響自己,自己種的因也會影響學生、孩子、你身邊的人。所以懂因果,不怨天不尤人;懂因果,警覺性很高。隨時會種因,隨時會招感未來果報,所以念頭不能亂動。
靈芝禪師有一段話講:「用心皆名定業」,我們起個念頭,用心了,起個念頭,就是一個種子,叫定業,因為種子種下去了,種子不可能不見。「能牽來報」,這個種子種下去了,在未來遇到緣,它就會呈現果相。「能牽來報,縱懺不亡」,你懺悔,那個種子不可能不見。佛都已經證了圓滿佛,他還有馬麥之報,他也不昧因果,他還是要受報。只是他受報他不起煩惱,他甚至於在受報的時候,他還為人演說。所以世間人覺得是惡緣,對佛菩薩來講統統是法緣,轉成利益眾生,表演讓眾生深信因果,都是水月道場。
所以一個老師假如能夠理智到一切境界不動情緒,老師每天上課也是「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月道場」。老和尚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也往這個方向去努力。每天遇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去啟發學生,你看多快樂。啟發家人,那首先是我們不能被這個境界轉,不能被這件事我們陷入情緒當中,那就大家都在情緒的痛苦之中。
所以要利益人,首先要利益自己;要愛人,首先要能愛自己。愛自己具體在哪?不用妄心。一用妄心,我們就在煩惱的痛苦裡面。所以三時繫念告訴我們,「諸苦盡從貪欲起」。會學的人,從今天開始我不貪求,他的人生就變了。他有沒有聽到「諸苦盡從貪欲起」,他深刻體會到,我都是自己自作自受,我不貪不就沒有這些痛苦了嗎?有觸動他了,我不幹傻事了。剛剛跟大家強調,要觸動內心深處,要真看破,不幹自討苦吃的事,自作自受的事不幹。「因忘自性彌陀佛」,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為我們忘了本有的真心,讓妄心做主了。叫「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不只忘了真心,還讓這個妄心一直相續,從貪,慢慢貪不到,脾氣出來了,瞋心、慢心跟著來了。我們不要小看,有時候念頭一起,貪瞋痴慢疑都現前了。
比方我們跟學生互動的時候,「我都跟你講多少次了,你怎麼還不聽?」第一個,有沒有貪?有,有求,「我都跟你講多少次了」。我們講不是為了求他要回報,講是盡我們的責任,可是我們講的時候產生了一個求,他沒有馬上照做,貪心起來了;貪不到,瞋,瞋起來了;痴,不夠理智,被境界轉;也有慢,我們比較高,孩子比較低。假如這件事情是你的領導,那你絕對不會這樣。因為他是你的孩子,或者是你的學生,他比你小,你才會有這種語氣出現。假如是你的父母、你的領導,你會因為他沒有照你給他講的事情,你用這種語氣嗎?再來,這裡面也有疑,我們假如相信他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就不會這樣對待他了。所以這是五毒,我們不能讓五毒做主。
所以這個經教不在學得多,學得有領悟,進而去用,那一句就有很深很廣的受用。就像剛剛跟大家舉的,印祖這一句話,理上不離心性二字,那我就隨時提醒我自己要用真心不用妄心,那一天就有很大受用了。一切都不離因果,我沒有過去的懊惱,我也沒有未來的希求,為什麼?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所以真信因果,應該沒有未來的擔憂。
再來在當下,我每一個思惟要是依據佛菩薩教誨,那我當下就不會想錯,我也不會猶豫不決。考慮好了,用儒釋道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都考慮完了。當然,你真的覺得這個事關重大,還是不夠放心,那你可以,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卦。當時候玄奘大師西天取經,好像也有用這個三十二卦,我們印光祖師也有隨喜這個觀音感應靈課。但是大家不要用執著了,我今天該不該出門,我卜個觀音籤吧;我今天吃不吃宵夜,我也卜個觀音籤吧,這會卜出執著來,重大決策的時候再用。所以佛法假如產生執著了,那就不得受用了。一產生執著,它就不是佛法了。因為佛法這個佛字是覺,一有執著,它就不是佛法了。
所以當初文殊菩薩對著大眾說,哪一個植物是藥,取過來。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弟子,結果善財回答,遍地都是。確實,每一個植物都有它的屬性,你會用的話都是藥。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法身大士會用,貪瞋痴也是藥,但是要有那個境界才能這麼用。所以這個五十三參有三位善知識用貪瞋痴度眾生,善財童子沒有讚歎,其他的都有讚歎,這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所以善財童子說遍地都是,接著文殊菩薩又說,哪一個是藥,取過來。這個時候善財童子能不能又說遍地都是?大家覺得能不能這樣回答?所以這個不能背公式。跟文殊菩薩配合教學,一開始說遍地都是,精彩,都是,沒錯。文殊菩薩第二次又說了,哪一個是藥,取過來,你不能又說遍地都是。所以傳統文化不能套公式的,有時候我們在討論,怎麼辦?看著辦。但是看著辦要內心裡面隨時能提得起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看著辦不是不負責任,不是我們以前學的差不多先生傳,不是那個意思,要看實際的情況,就事論事去判斷。所以當下老師又問,這個時候善財童子馬上拿了底下的一個草藥遞過來。結果當下文殊菩薩說了,此藥能救人,也能殺人。這個對話很深刻。
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假如我們是執著,那這個藥就變殺人的藥了,會搞得自己痛苦,搞得別人也很痛苦。比方說老法師說了,要護念孩子的清淨心,就是讓他不要受到污染。可是假如我們聽了以後,孩子把他就在一個學堂裡面,他才五歲、他才六歲,就不讓他接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防止污染,你看這樣操作下去會有問題的。孩子他的人格建立,他孝悌忠信的這些心境,他是要在一種環境當中很自然養成的,不是刻意操作出來的。現在的刻意操作太多了,可是刻意操作的人又覺得自己依教奉行。但是他又是一把手,他又是負責人,那就是那裡的因緣。
所以人的善根不是被要求出來的,是在境界當中自然引發出來的。可是我們現在那種要求的心很強,一遇到傳統文化,就拿著經典去要求孩子、要求家人,可是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要求、控制,所以叫做好事就強勢,現在有一句話叫愛你沒商量。那大家想一想,他愛你沒商量,那被他愛的人會怎麼樣?也很有壓力了。
所以我們應該讓他的倫常在自然的狀況,然後減低外在的污染,而不是刻意操作到他整個成長跟父母的互動、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互動不自然。甚至於打電話回家,不能超過五分鐘,不然跟家裡人打電話產生情執。你看他講的有沒有道理?都是用佛法,但是對人心他沒有柔軟的去感受,你讓一個孩子打電話不要超過五分鐘,他光電話拿起來就開始緊張了。
所以菩薩有四德,這也是我們要時時拿來效法,因為它是標準。我們效法這個標準,我們是在行菩薩道;不效法這個標準,可能就用我們自己的習氣了。「柔和質直攝生德」,要柔和,要真誠。所以,真正我們現在要回到的,是在我們自己的心地下功夫。我們的心地假如沒有隨順真心,那我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不是真心,我們的控制要求都沒放下,我們負責的事愈多,我們造的業愈重。
其實很多人很羨慕當領導,那個羨慕本身也是一種輪迴裡面的習氣,人家當領導有什麼好羨慕的?我不羨慕當領導的,為什麼?位置愈高因果愈重。當然我這麼一講,別讓我做領導,別讓我做領導。我什麼都沒說,不然下一節課我們極樂寺就不讓我講,都是聽成德法師聽完之後說,不幹領導位置了!不幹領導了,那要幹什麼?不幹了,我往後退。往後退退到哪去了?沒得退,安住當下,用真心,該承擔的承擔。承擔了也不是硬撐,該跟領導匯報跟領導匯報,該善用同仁之間的團體力量,帶動起來。
其實我們只要念頭沒有退縮、沒有恐懼,你在正念當中,那佛菩薩的加持就下來了。難道佛菩薩會不知道現在很難嗎?不可能。你說是祖先佛菩薩著急,還是我們著急?當然這個著急不是生煩惱,就是很懇切,大家不要執著在我的用詞上。所以老法師說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可是用出來也不是激動,隨時還是用儒釋道教的做人做事來判斷,來說話、溝通,來處理事情。所以這個柔和質直很重要。
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聊過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誰先做?假如我們聽完了,作之君、作之君,又聽出執著了。變成對領導的一個要求,我們煩惱就來了,執著點就來了。所以為什麼《金剛經》佛陀說,若說我有說法者,即是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佛說法是因緣所生,而且你聽的時候還不能著在文字相上,你要四依法,依義不依語,它的義理在哪。所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誰開始做?我,因為我先遇到了這麼好的教誨。可能我們又會覺得,那他比我早學十年佛。那他更可憐,為什麼?早學十年沒學對,那就陷到一個誤區去了,那不是更可憐?那有什麼好生氣的?所以從我做起。你說,那我力量很有限,到時候改變不了呢?未來煩惱又來了。我們這麼一想,我的心就沒有辦法使出我百分之百的潛力了,因為我有未來煩惱了。
所以《了凡四訓》說:「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覬覦就是有期待;將迎,希望以後能怎麼樣。我們要有這個安住當下的心,那佛菩薩才加持我們加持得上。老法師說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把這些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這夏蓮居老居士教我們,「止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我們肯好好念佛,好好讀經、聽經,慢慢妄念就少了。
在古代有一位叫魏文侯,我們應該讀過歷史的話,三家分晉,就進入了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那魏國很有名的國君叫魏文侯,他有一天跟一位臣子孤卷子談話,他說,「父親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孤卷子說:「不能。」「孩子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能。」「兄長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能。」「弟弟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能。」「臣子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能。」這個魏文侯是國君,問了五個問題,孤卷子都說不能,他聽了有點火都上來了,怎麼都不能?
接著孤卷子這段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但是我們在看這個歷史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古人在對話當中都是舉實際的例子,有說服力,而且都是大家熟悉的共通語言。比方孤卷子說了,假如父親很賢德可以依靠,那為什麼堯帝的兒子丹朱被放逐?他的父親是聖人;假如兒子可以依靠,那兒子賢德,大舜很賢德,可是他的父親瞽叟還頑;假如兄長賢可以依靠,大舜是好哥哥,可是他的弟弟象卻很傲慢;弟弟裡面沒有比周公更賢德的,可是管叔還被誅殺;臣子很賢德,沒有比湯王、周文王、武王更賢的,可是他是臣子,夏桀、商紂不聽他的也沒辦法,國家還是亡了。
所以接著孤卷子就告訴國君,你都寄望別人,你要依賴別人,那很難長久的,你想要把國家治理好,一定要從你自己自身做起,人怎麼可以依靠?而尤其你是一把手,人存政舉,底下人能發揮多大作用,都跟領導者有關。你說魏徵,假如在其他朝代,可能就被殺頭了,可是他遇到唐太宗,他們君臣就成就了貞觀之治。當然我們做下屬的,領導也不能依靠,我們要善用心,用我們的真心敦倫盡分,有可能領導就因為你改變了觀念,修正了錯誤的決策,這都有可能。所以這段話是不能依靠別人,因為這個依靠的心就會讓我們境界提不上去了。
在佛門,阿難尊者也是給我們這個啟示。在《楞嚴經》裡面他就說到,他就覺得我的堂哥是佛陀,他可以讓我依靠,所以他就很難提升。真心一法不立,我們還有個念頭我要靠誰,這個道業就不容易突破了。
所以我們四十八願有一願,叫「厭女轉男願」。諸位女同胞,大家覺得這一願什麼時候轉?往生之後再轉。我們現在就要盡量跟四十八願相應。我不要說到這裡,大家說成德法師有性別歧視。現在講話都很敏感,這個大家也別執著。我們看觀世音菩薩,一般造像是男像還是女像多?女像多,因為我們一般講仁慈、慈悲,比較多談母親。《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為什麼不說如父憶子?那我們要不要去給佛陀抗議一下,佛陀,你這樣男女不平等。所以每一個表法我們要體會到。女眾情感重的話,妳考慮心量就不夠大。我們要去極樂世界,心要同阿彌陀佛,願要同阿彌陀佛,行要同阿彌陀佛。現在不能完全像,但是我現在每一步一定是往跟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的步伐,我不能跟他老人家反方向。
所以我們都要看懂表法。阿難尊者在給我們表法,修行不能有依賴心,要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不計成敗。「我都試了好幾次了,不行,我可能不行」,又在那裡算,落了前面那個失敗的印象。要不計成敗,每一次都是「不貳過」的精神去改。
佛跟這些大菩薩們來表法,我們要看懂。同樣的,我們要看懂佛菩薩的表法我們才會用,進而我們自己隨時也要表法,這個跟師這個字就相應了。《韓詩外傳》說的:「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可以做榜樣。這個就是剛剛菩薩四德也提了,「威儀住持有則德」,他隨時在給學生以身作則。你看這些理都是相通的,《韓詩外傳》、《妄盡還源觀》,甚至於我們上一節課提的作之君,就是以身作則。
所以傳統文化不是知識的學習,我們要能貫通;不貫通又出現執著點,又會用錯了。那假如我們想想,佛陀給我們很多表法,「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是要安貧樂道。佛講經不中斷,大家覺得為什麼?那我們現在可以中斷嗎?佛那個時候都不能中斷,現在能不能中斷?這個思考很重要,因為這是一種因緣法,佛那個時候都必須這樣做,我們現在又不如他,假如不這樣做,那不是更嚴重了嗎?但是我們要體會到,我們才會把它變成我們自己或者團體的實際做法;體會不到的話,經典還是經典,我們生活工作、處世待人還是打成兩截了,所以解行相應。理解了,為什麼講經不能中斷?因為講經中斷人就容易打妄想。所以師長有說到,佛三個月不講經,僧團可能吵架的都有了,所以他不能中斷。
其實很多道理自己是可以感覺到的。我們一天不聽經,感覺自己的念頭伏不伏得住?所以團體要重視薰習,薰習的力量很重要。那我講到這裡,大家不要去找領導,你看薰習很重要,你沒有排薰習的時間出來。首先要先體恤,不是先要求,不然可能我下個禮拜就不能跟大家見面了。所以你看講話多難,這孔門四科,德行接下來就是言語。都要考慮比較周到,不然有時候人家一聽我們講的反而誤解了。
所以這個薰習重要。假如我們在團體裡工作,真的忙到沒時間薰習,那領導者也要帶頭。我在車上都是聽經的,我昨天聽到老法師講什麼,帶動。但是排得出來不排,那可能就是認知不夠了,不夠重視這件事情。其實人不是不肯做,是他重視到位沒有,重視到位了,再難他都會做;認知還不到位,很簡單他也不會做。所以我們自己判斷要判斷得準確。
我們首先依這個一條龍緣起,是前年二月十五號,老人家跟我們極樂寺的幹部們談一條龍的重要,這是一個緣起。一開始也跟大家有提到,我們能體會到老法師為什麼要辦一條龍,體會得愈深我們愈堅定,你在弘護的過程當中遇到再大的困難,你都會迎難而上,因為你知道它有多重要,甚至於你知道沒做沒機會了。
而成德自己從自身的修學跟帶領團隊的感悟很深,自己不是從小學的,沒學佛以前的習染要調伏掉都不容易,更何況還有過去生的習染。光是這一生的習染,看過、聽過、經歷過的這些染著,要徹底放下,都要經一番寒徹骨。然後我們又在傳統文化剛開始的階段。不是成德是剛開始的階段,諸位同道,我們都是,因為這個文化復興要三到五代人,現在才剛開始而已,要三五代人一棒接著一棒。老人家是有傳統文化最後一代,結果我們看現在六七十歲的是第一代;四五十歲第二代,所以成德是孫子輩的;現在二十歲的第三代,曾孫。大部分不是從小學,我們看到什麼?滑坡,滑得很厲害,現在要從谷底再振上來。所以為什麼老人家要講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因為看到有急於求成的那種做法,最後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
那我們不是從小學的,一下子又上了講台,一下子又當了傳統文化團體的領導者,手上又握有權力,大家想一想,強者先牽,學傳統文化二年、三年,我在考慮事的時候,是我以前的習慣強,還是學佛之後依照經典的力量強?這個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客觀事實。所以變成我們教學的也好、行政的也好,弘護的人警覺性都要很高,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可以隨順我們的煩惱習氣。有這個警覺性,不斷提醒自己才行,不然慢慢慢慢都會隨順自己沒學佛以前的習慣,這是我們這幾代人最不容易的地方。
所以老法師尤其在九十歲前後,成德多次聽到老人家講,「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老人家一生都在培養人才,九十歲上下常常講這個話,多麼感嘆,多麼遺憾。而接觸到老人家能真正珍惜,這是我這一生了脫生死的機會了,他那個出離心很強,那老人家一定會成為他了生脫死的增上緣。可是假如我們弘護的人社會的名利心很強,一接觸到老和尚,把他老和尚當作謀名聞利養、讓他知名度一下子很高的增上緣,那他就很冤枉,這麼好的大善知識他把他當作搞名聞利養。但我們弟子裡面確有這樣的人,就很可惜了。
而大眾也要冷靜,大眾也不能「他很多跟老和尚拍照,他曾經跟老和尚一起怎麼樣」。我們要知道,老和尚是有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再下來一代兩代,到我們這一代,從小都是升學主義,跟人競爭,好勝,一有機會都想出頭,這個強者先牽,這個東西會比較強。所以要冷靜,他所說所做跟老和尚教的做的相不相應?他有沒有持續在跟隨中?有的都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跟著老人家了。沒有跟著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為什麼?人還沒有真入境界以前,你離開了,那不白跟了?開悟才能離開善知識,最低標準,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能夠判斷。
成德現在跟大家講的這些都是屬於修道,這些不能含糊,跟學知識不一樣。可是說實在的,我們其實是比較熟悉學知識技能,我們所受的教育其實都是工業革命以後的系統。可是沒辦法,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東方教育的智慧現在被否定得比較嚴重,你講得再好,人家說拿證據來。所以現在最大的貢獻,自己做出榜樣來。家庭是榜樣,夫妻和樂,孩子聽話懂事;單位是榜樣,我的班級、我的學校、我的企業團體做出榜樣來。這貢獻太大,大家有信心,而且會積累很多寶貴的經驗供養給大眾。
老法師說,二十個企業團體能把傳統文化落實,這傳統文化就可以弘揚開來了,都見到榜樣。尤其在商業界力量很大,為什麼?商業界講利益。現在都很現實,我的孩子學這個,以後有沒有工作?大家都擔心。那一天剛好有一些家長,孩子四五歲,按照傳統的方式來教,然後他們就說了,那我孩子學,學到以後沒工作怎麼辦?成德跟他說,沒工作找我。他能夠從四五歲學,學到大了都沒有間斷,真的,沒工作找我。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沒有信心?但是不是學傳統文化一定要到英國漢學院,這又是形成一個執著點。都不能有執著點,有些人的才性,他可能是在商業界行菩薩道,你就一定要讓他到教育界來行菩薩道。因為每個人的才性不一樣,可是傳統文化裡面做人做事的根基,有沒有深植在這個孩子的心田裡面?有,不管他走哪一個行業,一定都會做出貢獻,這是我們應有的信心。
但是現在傳統文化,很多孩子學了滿多年的,不開心,沒信心,這些我們都要總結總結。跟性德相應的東西,為什麼他會不開心?那孩子十幾歲,他都是被父母、老師安排的,所以父母、老師的方式可能有控制要求,那他就生煩惱了。其實任何的情況,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先覺悟。覺悟了,曾經走過的路都會產生價值。假如大家都沒覺悟,學得一家人或者整個學堂都很痛苦,那大家都會帶著這個苦,慢慢遠離傳統文化。所以真的要醒過來了,不能再隨順自己的執著、控制、要求。
我們有一位老師很可貴,他這個(我們之前課程有提到)讓食於幼,把食物讓給孩子,他在長身體,這是一種慈愛,很自然的動作。結果可能我們操作成東西都要先給媽媽吃,那變成一種要求。我們從小說東西給誰吃,都不是用嘴巴一直要求的,那是父母對待爺爺奶奶,我們自自然然形成的。你看教育就是它自然引發善根,不是要求來的。所以老法師的很多話我們有時候不能挑著聽,老法師說《弟子規》是父母做給孩子看的,你說幾個人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其實我們聽經都是選擇性的,選擇性就不是跟老和尚學了,選擇性還是跟自己學,因為順著自己的想法,老和尚的話也會聽偏掉。
那這一位同修他反而調整了一下做法,孩子比較喜歡吃的,母親都給他吃。當然你也有一個度,他已經吃得胖得要命,那個要有一個度。當母親是一種慈愛的把食物讓給他,反而孩子有變化了,妳替孩子想,孩子就替妳想。所以教育是心跟心的交感,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我們也是從我們自身去領悟,真的,我們的心轉了,境界也會跟著轉。
我們小時候都可以感覺,媽媽都捨不得吃,給我們吃,都記在心裡,那是一種心的傳遞。當然,不能留給孩子不給老人吃,這又錯了。你不給老人吃給小孩,那叫私心。給老人,首先一定是先給老人,那叫孝。自己捨不得吃給孩子,那叫慈。所以一百年前的,你有東西不給老人給小孩,人家笑我們,真沒見識,太不懂事,你傳給孩子的是私心,不是慈愛,更沒有傳孝道。
很感謝,我看到有三位老師舉手,不好意思,你們都舉痠了。我們有請我們顏同學。不好意思,我講太久了,我剛剛問的問題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
顏同學,有請。
顏學長:尊敬的成德法師晚安,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學長:各位同修晚安,阿彌陀佛。很感謝成德法師讓我這一次可以跟大家分享有關「醫道」的心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是從柳義泰師父跟龜巖許浚在所謂的師生的師道過程當中,讓我們學習到很多。學生在這邊就依照所謂的六度這個部分,來跟大家分享心得報告。
在過程當中,我發現到柳義泰師父他在教導許浚的時候,讓我體會到以前聽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會講到所謂的「身教者從,言教者訟」。柳義泰師父把他一生在學醫的過程,包括還有幫病患在義診的時候,讓我有一幕覺得非常的深刻,就是替病患在他的病軀幫他割刀之後,然後吸惡血出來。這一幕的過程當中也讓許浚學習到說,這個就是醫者父母心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在他考上醫官之後,在政府服務的時候,遇到這樣的病患,也落實在他自己的病患上,也幫病患從病軀割刀之後,然後吸取惡血。這樣的過程當中,他都不發一語,順便也有教導了他周遭的醫護人員。所以我覺得這個就是他把他老師的這樣一個教導的過程當中,不動聲色的就把這樣的醫道傳導給每個人。
這是在布施的部分,那還有一些部分是在他考試的時候,也受到一些他老師的影響,病患也一直不斷的要求他幫他義診,他也因為真的是不捨這樣的一個病患,保持著醫者父母心,幫所有的病患去看完,不會因為自己的考試而放棄這些病患。所以也這樣的部分,後來讓他師父知道之後(柳義泰師父知道之後),他覺得他把這個學生教得非常好。所以這個就是之前成德法師有跟我們講到的,一個好學生要找好老師還滿難,但是其實好老師要找到一個好的弟子就更難。就像師公李炳南老師他在傳道給我們淨空老法師,我就想到這樣,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師道的承傳,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還有把自己的戒,我覺得他最讓我可以深深感動的是,他把老師的話都聽進去,然後做出來。特別是在這個持戒的部分,就是說在同道有人侮辱他,他還是一樣可以守持著老師教導他。這也是他連續的把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不斷的去回到自己的心。特別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忍辱其實也是我們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我覺得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有時候別人罵我們一下,我們可能有時候那個瞋恨心就會起來。但是有時候透過傳統文化學習,就是慢慢把這個心可以降伏。
所以其實我覺得後面的部分就引用到所謂的六度裡面的精進,我覺得他對任何事情他都是非常的用心去把它做好,哪怕是不懂這種藥草,然後到所謂的脈學、針灸,然後可能到最後他很用心的去做所謂的醫書的編撰,就是韓國的這個所謂的《東醫寶鑑》,這本書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的,可以講說是滿多醫學大學的集成。所以我是覺得師道是在這邊的部分,我覺得他把它落實得非常的完整,可以從他的老師身上學習到這些很多。
所以其實總結,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自己也學習到滿多的一些部分,讓他自己的心可以慢慢的定下來,這也就是說他答應他老師說要成為一個心醫。因為這個心醫的過程當中其實就反觀到我們在做這個一條龍的部分,我也是希望說自己都可以秉持淨空老法師和成德法師的教誨,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去把它完成。這個過程當中有時候會有一些貪瞋痴慢疑,都會考驗著我們。所以最後也是跟大家分享,這一句也是老法師、成德法師以前在上課過程當中都有跟我們分享到的,就是「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我覺得這兩句話剛好可以跟這個「醫道」裡面互相的一個呼應。我也希望是說可以透過這個一條龍的教育的學習,真的可以把這個所謂的現在在講的這種科學、哲學、因果、道德、倫理,我們要把它恢復到以前,是要先從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這樣才是一個完善學習,一條龍精神的教育。好,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顏同學。顏同學您是家長?
顏學長:不是。我也是家長,但是我不是一條龍的學員的家長。
成德法師:都是有心人,同道中人,謝謝顏同學的分享。也感受他也時時是用六度、普賢十願來觀照自己,來觀照遇到的這些人事,這樣會讓我們對六度、普賢十願就在每一件人事當中體會得更深入,更深、更廣,因為學習掌握綱領也很重要。尤其他提到的那個柳義泰大夫,帶著許浚去屠夫家看診,他親口去吸那個膿血。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一段最後許浚的表情?它沒有字幕,只有他的表情。我感覺這個片子大家可以多看幾遍,它拍得很細緻,有一些表情真的會讓人很有觸動。他那個表情就是內心裡是發願的,我就要像師父這個樣子。所以諸位老師你在台上講的時候,你底下的學生假如出現像許浚大夫這樣的表情,那你教他的倫理、道德、因果就深入他的內心裡面了。這個剛剛跟大家提到的就是,重要的是有心靈的觸動,我們聽了什麼特別有感觸,進而就會把它化成一種行為。就像許浚他那個看到老師的榜樣的那種觸動,就變成了他學醫過程源源不絕的動力了。好,謝謝顏同學。
因為我看人數不少,我們就講一點就好了,你覺得特別有觸動的那一個點。我們請劉同學。
劉學長:成德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其實我最觸動的一個點是,跟剛剛那位學長一樣,就是當我看到柳義泰去吸那個膿汁的時候,我真的有點驚訝到,沒想到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於病患的關心。然後我也還記得那個主角他那個表情是滿震驚的,他是一種滿震驚的表情,沒想到老師會這樣做。當下後來我也還記得,主角後來他在外面行醫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他的同事看到的時候也是有點意外的表情。然後我也感覺到主角也慢慢感化到他的同事,他同事本來還邀請主角喝酒,可是到了後面同事其實也對於行醫漸漸的開始重視,甚至也會開始出去義診。這也是我覺得主角也滿能去感動到同事這個部分的,目前是我比較有感悟的地方。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劉同學。大家對這些劇情都頗有觸動,可見大家都是性情中人。而我們看這個自利利他,其實自己在行道的時候,身邊有緣的人的善根也是自然被帶動起來。所以剛剛顏同學有提到,許浚也是這樣去對待病患的,這就是一種很自然的承、傳。所以我們老師假如在台上分享自己行孝的這些感悟,甚至於講到自己流淚,你的學生在台下也在流淚,但這不是操作來的,很自然的互相的交感。因為我們也曾經遇過有一個老師要上台演講,他說我今天非講得底下的人哭不可,那這個就是造作了。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不能造作,不能刻意安排。所以相信假如我們分享到孩子有流淚,有可能他那一天回家行為就開始不同了。
好,我們接下來再請陳同學。
陳學長:尊敬的成德法師,還有教育前輩,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陳學長:其實很慚愧,這部電影「醫道」我剛好是上個週末沒有看。可是要感謝顏學長還有劉學長剛才的分享,讓我知道「醫道」大概在講什麼,就是這一個電影的導讀,所以這個週末我會把它看完。
然後我想說就是針對剛才成德法師說的說一些我的想法,我對成德法師有一句話,叫「做好事強勢,愛你沒商量」,這句話印象特別的深刻,我覺得就是像我剛剛進入學校,這個陷阱我覺得我還滿容易踏進去的。就像我之前有一次在學校很生氣很生氣,剛好看到旁邊有一杯水,然後我就突然想到一本書叫做《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就是我之前在極樂寺的道德講堂拿的書。然後我就對著水說:降火氣、降火氣、降火氣水,然後就把它喝下去。喝下去之後就覺得有作用了,可能是心理安慰,後來好像就是有冷靜下來,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有比較冷靜。以上是我的報告,報告完畢。
成德法師:謝謝陳同學。好,相信妳這個禮拜看電影會很有收穫。也從妳的分享,成德也聯想到六塵在說法,善於去感悟的,應該每一個事物你都能夠有所反觀。其實這個也是佛家教化的一個藝術手段,你看到花,你就知道要開花結果,你要種因;你看到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妳能從這一個點延伸到,比方說妳看過《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了,那妳一看到水,它就在給妳說法。那等於一切人事物你都能夠反觀,那當下不只是極樂世界六塵說法,當下自己的生活也是。
像成德一出門,右邊就種了竹子,那竹子的表法,它虛心,而且它還是合群的,長在一起的,而且它一節一節要突破,而且竹子是沒有一個部分不能用,全都有功用,竹子可以蓋房子,葉子可以包粽子,竹筍還可以吃。所以自己哪個可以利益眾生的,統統不要保留,統統都要奉獻出去,這個是能起到六塵給我們說法的效果,人就不容易退轉,這個就要靠自己的一種善於去反觀的態度了。
好,我們接下來請楊同學。
楊學長:尊敬的成德法師,以及各位學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楊學長:我要算是學生,我是好好的來修習增長自己能量的,感恩有這樣的一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看完「醫道」這上下兩集的這個影片當中,其實讓我非常震撼的,是許浚醫師他在考取了科舉之後,被任命在政府的單位工作,可是他因為在外面幫那些沒有經濟能力去看病的這樣的平民百姓,去為他們治病,而違反了國家的法律規定,所以受到他的長官嚴重的責罰,罰他那兩個門當中要來回的去念那個門上面的匾額,然後來回的上下樓梯走一千次。那一千次其實就旁邊的人都知道,那會要了他的命,因為一般人只要被罰五百次,大概就去了半條命。可是他堅持,他咬緊牙關,最後是用爬的,也要把它爬完一千次。
這個過程當中,我感受到很深刻的就是,第一個,他違反了規定,他甘願受罰。第二個,他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完被處罰的這件事情。然後我覺得他背後更堅定的信念是,他要長官們或者是所有的人知道人命的可貴,所以今天他站在一個醫生的立場,他即使自己受到了這麼嚴重的處罰,甚至可能會犧牲掉自己的性命,他都必須把這樣的一個似乎不是那麼合理的,或者是不夠人性的、不夠珍視生命的這樣的一個法律條文把它凸顯出來,他希望透過他這麼堅定的受罰,然後能夠讓長官、讓政府看到這個法令應該被調整跟修正。
所以我覺得身為我們老師的,也在很多層層的規定或者是相關的法律之下,我們是不是更能夠去看到以學生、以教育為本位,而能夠勇往直前去達到那個真正教育最最最核心的點,所以這樣的勇氣跟承擔是我非常敬佩的。以上是我很拙劣的分享,請大家指教,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楊同學。其實這些情節拉回到我們自己的現實狀況,確實也都是很深刻的。你看在孔子那個時候,孔子就感嘆:「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都有這樣的感嘆,更何況是二千五百多年之後的我們。所以現在等於是各行各業都是一個回歸的過程,回歸到每一個行業的道,醫有醫道,商業有商道,我們教育界有師道,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分,我們都要振興道德。
成德應該有跟大家提過,我之前還沒有去代課以前,本來已經決定要做有機工作者,有機食品,我已經開始種菜了。也是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你真正要去做一件事才知道挑戰很大。你要去種田,第一個,土壤污染了;第二個,水源污染了;第三個,種子找不到了。好多問題,都要一一去化解。一即一切,一個行業有這樣的難度,其他的行業都有。為什麼?因為人心偏離倫理、道德、因果已經好幾代人了,它會在哪裡呈現?在每一個行業呈現出來。所以不是說我們這一代就要回到大同世界,那不大可能。但是我們有沒有盡力那才是重點,盡了力了就功德圓滿。所以兩文錢也是功德圓滿,大家不要在結果當中太罣礙、太有得失。
比方說我們現在在教育界,剛剛也跟大家提到,現在整個教育系統是工業革命以後的系統,不是中國文化裡面的系統。所以老人家也感嘆,你一天給他教那麼多科,他這一科還沒定下心來,又換下一科了;下一科還沒定心,又換下一科了。我們自己想一想,我讀書也讀了十幾年,諸位同道,你們現在小學、初中讀的記得什麼?可是李炳南老師那個時代,從小學的到九十幾歲都不會忘記,這就是一個教育的時節因緣。我們古人他通達,通達人性,他知道十三四歲以前人他那個理解力、思惟能力還不是很高,但是他記憶力特別好,你讓他讀夠兩百遍,他可能一輩子就不會忘了,讀一百遍,背一百遍。老和尚講了,不要把下一代教成漿糊了。老和尚講的,不是我講的,我們沒有那個威望,不敢講這樣的話。
所以我們自己走過的人生,也要總結總結,我們有多少非常寶貴的生命歲月,用在對我們往後人生沒什麼太大作用的地方。老師有一個責任,他曾經走過的彎路,他絕不讓你走,這是父母、老師的心。所以老法師他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那是第二次宣講,講了一百零七集,一開始老和尚就說了,我學佛三十八年了,你們不要走我前面三十八年的彎路,我現在直接告訴你,就好好的修念佛法門,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你假如還執著說,老和尚你以前學的我也都要學,那你就多繞那些路了。這叫師道,念念想著成就孩子,不走我們的彎路。
現在難還有一個難度,我們在做傳統文化,其實我們也不是從小學傳統文化的,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到哪裡?所以剛剛跟大家說,做出榜樣很重要。當初我們在廬江做傳統文化的推廣,老人家也是想,這個可能要做個三年,結果幾個月有效果了。老人家很吃驚,我們也很吃驚。但老人家很明白,告訴我們:佛菩薩加持,祖宗的護佑。因為十萬火急了,再不重視倫理道德,這社會變成什麼了?所以這次加持力特別明顯,所以效果彰顯。當然你那個效果要持續保持,那個教化不能停。就像我們自己修行,一開始很猛,可是你不持續薰習下去,也會退轉回去的。護持我們自己一個人都那麼費勁,你要教化一方可不簡單,教化一個團體、學校,這都是滿大的工程。
我們馬來西亞,一開始我們莊居士,她帶領她的團隊,按照傳統的做法來教孩子。她自己的女兒現在已經在英國漢學院了,她培養她女兒培養十幾年,她一開始也是相信老法師說的。結果用傳統的方法教這十三四歲的孩子,《大學》三天就背下來了,可以默寫,《中庸》七天就背下來。她自己很吃驚,我聽了也吃驚,我們自己沒有經歷過。可是我們不能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而我們產生了一個不可能,而去影響到我們對於落實傳統這些做法的信心跟具體的操作。好像上一次參考資料裡面也有將他們做的提供給大家。老法師說,說我們沒有古人聰明,老人家說我不相信,重要的是有沒有這樣的信心跟做,依教奉行,不然效果也不會輸給古人。
不相信,大家有機會可以到馬來西亞去看看。我們現在在其他地區、在北美,也是都有請馬來西亞的這些老師們在輔導。沒有見到人,光是用網路,用傳統的教法,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可以說提升的速度很驚人,他已經受到時空很大的限制了,效果還非常好。
謝謝楊同學的分享,我們發了願,都會面對客觀的挑戰,所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這《無量壽經》不能白念了。
有同學提到,現在提倡的是愛的教育,尊重孩子的選擇權,有時候孩子讓我們脾氣上來,不打不罵真的比較好嗎?
我們現在問一些問題,成德建議,第一個,自己靜下來,依學過的經教思惟,有可能自己就想通了。假如還沒想通,那打一些關鍵字,最重要的淨空老法師要打上去,可能就會出來了。你假如有三五同參道友,你們可以互相如切如磋,愈切磋想得更深更廣。假如這些做法都做了還是不行,那我們聚會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討論。有時候心一靜下來,反而問題自己解掉。成德的方法是一有疑問聽經,往往還不到十五分鐘解決了,師父哪一句法語入心了,念頭轉過來了。但是是自己體悟的還是比別人告訴你更好,這是成德自己的感受。
我們提倡愛的教育,諸位要注意,愛的教育誰規定的?誰的理論?他開悟沒有?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這是對自己,不能隨便相信自己的想法。再來,你看這個人的書,他證阿羅漢沒有?你一看,講得太好了,就被他帶走了。
我以前也是險象環生,真是祖宗有德。成德以前是做這個課程培訓,收費都不便宜。好多人崇拜的偶像,邪師。那邪師厲害到什麼程度?講一百句話九十九句都是對的,讓你佩服得不得了,一句就把你帶地獄去了。他五十句對的、五十句錯的,他騙不了你。這都是我曾經經歷過的。他就一句跟佛經不一樣,就把我們帶地獄去了。所以「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現在接觸的東西是正是邪,我們分辨得了嗎?所以一般修行先不要離開善知識,他護得了我們;我們一離開,他也護不了我們。
我跟大家舉真實的例子,在餐桌上,剛好有弟子,我們跟老人家一起吃飯,有個弟子談到了一個詞,我相信我們教育界的都知道,「人本主義學派」。每個人都接觸過吧?那我請教大家一個問題,今天你拿到一張一百個人的團體照,你那個照片拿過來你先看誰?先看誰?先看自己,一般人都是這樣反應的。那我請問大家人本主義學派,人本首先想到誰?大家要注意,近代提出來的思想都不是經典裡的東西,他有時候那一些理論就是為了針對某些腐敗的東西批判。可是他的心平嗎?不平的心批判出來的東西,設定出來的制度,會很中正嗎?這個都是值得我們要冷靜的地方。
所以當時候,你看近代都強調權利義務,權利義務。大家冷靜看一看,上街抗議的、上街聚會的,你曾經看過哪一個是我們有義務、我們有義務、我們有義務,你看過一件嗎?你看提出這些理論的人,他能看到未來的流弊嗎?明明強調權利、義務都是我們要重視的,可是你看人只講什麼?我的權利、我的權利。這一些思想理念一開始提出來的人,有會看得到這個流弊嗎?
所以現在所有的亂象就是相信了沒有開悟的人的話;開悟的人的經典都被放在旁邊,沒有很多人看。這孔子說的,「聖人伏匿」,聖人沒幾個人認識,「愚者擅權」,就是掌握那些權力的人都不明理,可是整個國家方向什麼是他們在決策的,這叫共業,天下之不祥。但是我們處在這個因緣,我們能盡多少力就盡多少力,功德圓滿。事事無礙,你處在任何境界不影響你修行,跟境界沒有關係。
所以老和尚說,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可悲也可喜,看我們用什麼態度。你用積極的態度,你可以積功累德,五千年來出現第一次文化傳承的危機,以前沒有,以前要修這種功德沒有機會,現在真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而且還不是推廣得很興旺,是能留住根。你的學生裡面有承傳的根苗,不會斷。禪宗一祖到五祖都是單傳,可不容易了。
所以老法師當時候一聽到人本主義學派,因為老人家不會去翻現在這些書,老人家一聽,那真的表演給我們看,你敲他一下,叩之小則小鳴,叩之大則大鳴,一句人本主義學派,師父說:「不對吧,應該是『孝本主義學派』」。「孝本」,人的本在孝字,這個才是大根大本。你把孝教給他了,不是說遇到事情首先要考慮我、考慮我,那不就把他教偏了嗎?孝本主義學派。孔子說的「夫孝,德之本也」,不教孝就不叫教育。《說文解字》講的,「育,養子使作善」,那百善孝為先。更嚴肅的問題,不教孝他的性德開不了,那我們不就糟蹋他得人身的機會嗎?當中華兒女的機會這多難!結果我們沒把孝教給他,沒把孝親尊師教給他,那我們情何以堪。
所以這個跟大家探討問題,不是去背答案,我們藉由每個問題,我們可以反觀;藉由每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掌握思考的原理原則;藉由問題,我們可以掌握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這樣我們共同探討一個問題,我們就懂得舉一反三,聞一以知十。假如是這樣,我們的問題就會愈來愈少了,我們也會自己思惟,慎思明辨。所以這個愛的教育,那我們老祖宗是最愛後代子孫的,老祖先的愛的教育傳了五千年。「讀書志在聖賢」,把一個人教成聖賢,那真愛他。你假如把他教得他很自我,那就不是真的愛護他。
那我們看尊重孩子的選擇權,那他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孩子的標準是什麼?玩。我小時候就是都選擇玩,炕土窯(烤地瓜)。很多玩的東西,現在一時想不起來,不過想不起來也是好事,多少時間都耗在那些一點意義都沒有的東西上。當然,你現在讓孩子一下子什麼都不能玩,這個有點調整得太快了,你要寓教於樂,都要有善巧方便,不然你的好心會適得其反,產生反感。
我們現在都是成年,我們問問自己,我們選擇東西,依什麼選擇?對,那孩子呢?那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做出身教。選擇依什麼?依正確的是非、善惡來選擇,邪正、利害,這個事做了,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還可以分析給孩子看。
我的記憶當中,我的父母很尊重我們,但是那個尊重在哪?尊重在我們不同的性相,而不是是非善惡上。對,是非善惡那你家長言教、身教要到位,至於他的性相,你不要控制要求他一定要走什麼路。我曾經看一本書,說好會教孩子,三個都是台大電機的。我說他不會教,人都看相,哪有三個孩子的性相都一樣的?不可能。大家都有兄弟姐妹吧?你看我們兄弟姐妹的性情一不一樣?性相差很多,來投胎是個緣而已,差別很大的,雙胞胎性情都不見得一樣。所以是我們能止住我們那種控制要求,尊重孩子先天帶來的這些特長,不要說「哎呀,你去做那個我多丟臉」,那不對了。
孩子真正有那個正確的判斷力以前,你還是要帶著他去判斷的,不能說尊重孩子的選擇權。有時候都把這個話講得好像很高,尊重啊!你得考慮客觀的狀況。有時候孩子讓我們脾氣上來了,這句話有點問題,好像是孩子害我們的。色不迷人人自迷,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你今天給我氣得要死,你看都是別人的錯。不打不罵真的比較好嗎?其實這個都是枝末。行為是枝末,心才是根本。你縱使打他,你的目的是什麼?是因為你生氣打他嗎?是因為你愛他,你的出發點是愛,不是脾氣。因為你愛他,要讓他長記性。可是你真打了,你不能發脾氣。你只要帶著脾氣打的,他都記得你的脾氣,不會記得你是希望他做好什麼,因為那種脾氣讓對方也會產生煩惱;可是你是一種正氣的時候,對方也是感受到你的苦心。
我被我母親只打過一次,那是真的太誇張了,愛玩,都有危險。結果回來,我們家住在一個巷子裡面,發現我了,把我帶回來,沒有馬上打。我們那條街也有很多家長是孩子一犯錯馬上就打,打得那孩子以後都沒自尊了。帶回家,還上了我的房間才打我。打了一下,母親頭就轉過去了,就走了,就這麼一下。其實我沒看到我母親的臉,我也知道母親流淚了。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怎麼是情緒?
所以我們有時候都會在要打還是不打,都在枝末當中思惟,要從根本去思惟。而一個人能夠不被情緒控制了才是自愛,我們才能夠去愛人,我們才能夠去愛我的孩子跟學生,「知所先後」。
那我們當下該怎麼降伏自己內心的氣憤來教導孩子?那這個思惟就很正確了。首先是要在自己的心地當中下功夫了,六度裡面這個忍辱就是對治瞋恨的。黃念祖老居士有講六忍,再發給大家做參考。
那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