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十五集) 2023/2/11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65
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一條龍的課程今天進入三根的學習,首先是《弟子規》的學習。在經典當中會強調到根、本這些句子,我們都不能忽略掉。像《論語》的第一頁翻開來就有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一定要注重根本,不注重根本我們就可能本末倒置,捨本逐末。就好像師長常譬喻的,沒有根的花瓶裡的花好看,撐不了幾天。所以我們要成就自己、要成就學生,都不能不注重根本。記得師長的墨寶有提到,四書五經、十三經是枝葉花果,《弟子規》是根本;《法華》、《楞嚴》、《華嚴》是枝葉花果,《十善業》是根本。捨根本而求花果,不亦愚乎?這就沒有道法自然,這就愚蠢了,這樣成就不了自己,也成就不了學生。
尤其擺在我們面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自愛;親民,親民是愛人;自愛愛人都圓滿,自覺覺他都圓滿,止於至善。我們現在自愛,我們自己修學得不得力,煩惱有沒有輕,智慧有沒有長,這個部分變成是我們自己要自我勘驗的部分。我們得為自己人身難得、正法難聞、炎黃子孫難生的這麼難得的因緣負責任。我們愛人,我們教導學子,學子有沒有愈來愈進步,他們一代有沒有比一代更好,這都是我們在從事教學工作要慎重來評估、來對待的。
師長老人家的教化,他也在觀察所有大眾學習的效果。我們看老人家提出《弟子規》的學習,也是七十歲以後提出來比較多,這個我們都要用心去體察。因為我們從事教學,孔子是我們的榜樣,佛陀是我們的榜樣,離我們最近的師父上人是我們的榜樣。
我們看印光祖師,離我們最近的淨宗祖師,他老人家印的經典,《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彙編》,沒有一本是純佛經,這給我們什麼表法?祖師不著相。他教化的目的是什麼?眾生受用。眾生現在根性沒有那麼高,他教那麼高的經典目的又何在?所以祖師也沒有著相。他老人家教誨最多的強調「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沒有教得很高,都是落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李炳南老師承傳印祖,李老提出《常禮舉要》,日常生活當中的禮節應該怎麼做。而且師公有講,學《常禮舉要》,當一個不被人家討厭的人。我們親民是去愛人、去利益人,首先我們不能讓人家討厭,《常禮舉要》。到師長強調《弟子規》,代表人的根性都一直在往下降。這些善知識在應機說法,所以我們自己不能學高了。同樣我們給學生們也要應機,從他們的根本開始引導起。這也是我們要用心去體察祖師們、師父上人他們的良苦用心,所以這個扎根不得不重視。
記得第一次打開《聖學根之根》,這是教小孩的童蒙書籍,首先第一句:「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以前常常聽師長講我們在古代教孩子,把他們教成小大人,很穩重。大家要去觀察、去體會,是小大人,可是很天真、很純樸,不是看起來很世故,沒有,他只是穩重而已。
大家看師父上人十幾歲的照片,你看很安定,但是氣質又很單純、很質樸,所以感受到古人教育確實可以教出小大人。然後自己一反觀,自己一切言動不夠安詳,從小記憶當中磕磕碰碰太多了。回外婆家,有一次在跟表弟妹玩耍,跑啊跑啊就跌倒,把前面的牙齒都跌斷了。又有一次到海邊去,結果割到了腳,好像有差不多二三公分的傷口,還到鄰近的醫院去縫,縫了好幾針。自己記憶當中自己很浮躁。當然要問問自己,這個浮躁現在對治了多少?昨天在書櫃拿東西,結果一站起來,櫃子打開來兩扇門,撞到那個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什麼撞到?其實我把它關起來了,可是它故障又打開了。之前我就撞過一次,但是忘記它壞掉了,又撞了第二次。我期許自己不要再撞第三次,就是你關的時候把鎖給它鎖上,雖然它會自己打開來,就不至於再撞到了。
經一事要長一智真的也不簡單,都要在這些生活當中讓自己的心很安定,才不會發生這些狀況。自己雖然學了傳統文化、學了佛,還沒學以前的這些習氣要能調伏,這確實是一個大的工程,修行確實是非帝王將相所能為。我們有一位仁者有寫到對去年的反思,他就講到改一個習氣真的不容易,他想到了夏蓮居老居士說的,要「不顧生死,不計成敗,始有相應分」。不顧生死是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念頭沒有穩住,又要被境界給轉,習氣又要犯。
他這個心得寫得很真實,因為要落實《弟子規》的每一句,一定要放下習氣才有可能把它落實到位。比方「事雖小,勿擅為」,我們不把自以為是放下來,要做到這一句難;不時時保持對父母、老師、領導的恭敬,這一條要做也不容易。就像我們每個人都熟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弟子規》也教我們怎麼做到善財童子,「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自己沒有放下嫉妒他人的心念,那見人善也很難即思齊。所以要落實這一句很可能要拿一本簿子,每天見到人家什麼優點記下來。我怎麼效法他要有具體的做法,常常看、常常看,把人家的好放在心上,這樣才效法得到位。
見人善即思齊,首先我要效法誰?我們是跟師父上人學習的,學有效法的意思。我們這麼尊崇他老人家,他身上我們都學不到什麼,那其他的就更不用講了。所以我們這一次一起學習《弟子規》,也是效法師父上人他是怎麼落實《弟子規》的。我們有這個福報遇到他老人家,怎麼珍惜這個福報,不糟蹋掉,糟蹋掉福報就損失掉了。知福惜福就表現在我們真能效法師父上人,真能效法我們所遇到值得我們學習的親戚朋友的因緣上。福在受諫,能接受他們的勸諫,不只言語上,他們的身教我們懂得珍惜,我們就愈來愈有福報了。
我們也感謝有同修將老和尚的身教,他把它照《弟子規》來排列,師長的身教一百一十三件事,《弟子規》是一百一十三件事。這個有文字檔,手上有資料的同修可以發到群組上,提供大家做參考。
我們不能小看《弟子規》的落實,我記得第一次是二OO四年七月份,我們第一次辦「幸福人生講座」,是在一個飯店裡面辦的。結果有一個母親剛好走進教室,看到教材,她不知道我們上什麼,好奇走進來,翻了《弟子規》,看一看說,這是小孩學的,她就走了。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重視《弟子規》這部書。因為我們看這部書是李毓秀夫子編的,他是依據孔子在《論語》當中的教誨,一個學聖教的人應該著重哪些部分的學習,這不單是小朋友學的。當然因為它是三字一句,兩句又有一個韻,小朋友讀起來特別朗朗上口,就當作蒙書來啟蒙孩子。假如還把它用一個調(音調、曲調),就可以變成吟誦。古代讀經很多都是用吟誦的,一吟誦小孩就隨著音調來搖頭晃腦。
大家可能都參加過我們道公長老、行公長老他們三時繫念,其實那些調子,像《弟子規》我們就曾經用法會當中的調子來念,「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都可以有調來念。我以前還花時間去學閩南語,都有調的,你看《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我以前當老師也沒有混的,能學一點文化的東西引發孩子的興趣,尤其知道閩南語真媠,就是很美,一定要把它傳承下來。我們知道重要,我們就肯花時間、肯花精力了。
我們看跟著音調來朗誦,人的心情也得到一些抒發,所以以前的人都沒有什麼憂鬱症。現在人讀書壓力大,又不是照古代這些教學的方式方法,太壓抑了。所以教學在這個時代,古代一些方法都可以借鑑,都有它的效果。禮樂教化,樂教跟禮分不開,我們看開學典禮、拜師禮,這些禮儀的過程都有很好的音樂搭配,包含祭祖整個過程都有音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對人內心都起到很好的調和作用,所以我們當老師也要把樂教善用起來。
剛剛提到我們一位仁者,他自己深刻感覺到調伏一個習氣很不容易。他能有這個感觸是可貴的,代表他真幹了,才會有這種感觸。師長也勉勵我們,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要放下習氣才能落實一句經句,可是要放下一個習氣又很像要脫一層皮,這不簡單。始而勉強,終則泰然,能一句、二句、三句真正落實了,慢慢其他的句子就不難了。因為我們能落實得一二句,自己的性德慢慢開始往外透出來,甚至於可以起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而且他也提到,自己真的有落實,感覺家庭的關係有所轉變,家裡的人對他比較認可了。師長常說,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諒解,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得不到家裡人的認同,我們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依報是我們的家庭。同樣的,我們在學校當中,班級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我們老師這顆心是正報來轉變。自己教學的過程,尤其是愈教這個感受愈深,自己的狀態愈穩定,學生的學習提升愈大;自己的狀態不穩,甚至還退步了,也可以感受到學生的狀況也不好。
台灣有一位高僧圓因法師,他是懺公的學生,而且年齡比較大才出家,非常精進,就閉關了。他在精進修行過程用毛筆寫下來一些心得,後來編成了《茅蓬札記》。看到他的教誨,印象很深刻,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看看有大成就的人都有同樣的心境,代表這些心境沒有到位我們修不成,這值得重視。
就好像老和尚講經當中提到,一個人修學要成就,要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是所有成就的人共通的特點,但是這六個字不能憑自己的感覺。我最近跟一個同修交流,他老和尚講經二十四小時打開來,播經機從來沒有離開他的身。跟他交情還不錯,我說你不是很聽話,雖然你每天都在聽,但是你遇到事的時候,我看還是順你自己的想法,不是依照經典,也不是依照老和尚講的。我們有時候會被這種外相,我有,我有聽,我二十四小時都聽!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遇到境界的時候你老實聽話真幹、依教奉行多少。旁觀者清,有時候我們會自我感覺良好,我一直在聽!這些修學成敗的關鍵態度我們都得自我勘驗,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
尤其我們現在工作強度不輕,工作所要花費的時間滿長的。我記得自己當時候在高雄縣教書,我記得那時候還跟我的同學(師範學院的同學)開玩笑,我說我以後教書不是到彌陀就是到觀音,因為高雄有彌陀鄉,還有觀音鄉。後來我第一年正式教書是在觀音國小教書的,當時候做班主任,我記得出門的時候天還沒亮,回來的時候天已經暗了,所以在學校的時間超過十個小時。當然人不怕身累,怕的是心累。你做的覺得很有意義,其實心不累,反而有踏實感。
我自己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我要的不多(這一句話大家熟悉吧?我們那個年代的一首歌曲「我要的不多」),就希望幹一個真正對社會有幫助的工作。可是我因為一開始接觸商業(當然商業也有菩薩,可能是我福報不夠,沒有遇到稻盛和夫這樣有理念的企業家),就感覺好像他們給我講得這麼好,根本上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後來接觸到佛法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己的動機自己心裡要很清楚。所以後來就思考哪些事情對社會有幫助,雖然我也曾經做過top sales,不是很踏實。
後來我真的決定,不然我去做有機農業,我去農耕,這對人一定有好處的,我工作都找好了。後來剛好去了台東,想說去個三五天度假度假就回來工作,結果一去就住了七個月。現在回頭想想,佛菩薩慈悲加持,讓我跟教學接上緣。在山清水秀的台東關山、池上之間,我在那七個月胖了五公斤。順便推薦一下台灣池上米,營養又好吃。結果就遇到一個代課的機會,兩個月,有一位女老師生產。特別巧,那一年的法令調整了一個規定,就是大學畢業以上才能夠代課。以前是高中畢業就可以代課,只要有代課的機會,學校老師的親戚朋友絕對會掌握這個機會,因為那一個月薪資也不錯。結果那一年一改,要大學畢業才可以代課,大學畢業生都跑到西部去賺錢,東部找不到,我是從西部跑到東部去靜靜心的,所以這個機會就找上我了,推都推不掉。所以這是佛菩薩慈悲,讓我有機會去從事教學。
第一個星期就覺得教學太有意義。我去教一年級的七個孩子,他們現在的面容,我跟大家一聊,他們的面容都呈現在我面前。現在想想,他們或許是佛菩薩來度我的,來啟發我的使命,啟發我的責任,啟發我的善根。好像是第二天,我在走廊上看到旁邊草地上有一些螞蟻死了,很自然蹲下來把牠埋掉了。剛好三個同學經過,「老師,你在幹什麼?」我說:「埋螞蟻,入土為安。」學生一聽點點頭。實在講我不知道他們聽懂不懂,他們只是眼睛很認真的看著我點點頭。隔天我看到那三個同學蹲在走廊旁邊,我就蹲下來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他們回頭看著我,很認真的說:「入土為安。」我在那一刻確實是好像眼前一亮,我好像找到人生的方向。
我以前也聽過一句話:「與其教小孩讀書寫字,不如教大人拾回童心」,這句話其實就點出來父母、老師的重要性。父母、老師能有很好的身教,其實小孩子並不難教。我後來就回來考師資班。現在想想,佛菩薩考慮得很周到,讓我代課兩個月,我就有錢補習了,後來讀了一年書也繳得起錢了,然後我實習又讓我考上代課了,代課抵實習。
所以教書的兩年多體會到一個成語,叫披星戴月。工作的時間滿多的,從相上看修學的時間就少,但是我們不能把責任推到境界上面去。這是一個習慣,我們遇事容易覺得是別人的錯、別人的問題,同樣修行這樣的一個慣性有可能也會出來。我們不因為境界就自己產生一種困難、產生一種退縮,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像去年成德自己也在體會這一點,境界沒有問題,問題是自己的心有分別、有執著。比方不能因為工作忙你佛就念得少了,你經就聽得少了,那就把責任推給境界了。就開始實驗一天可不可以念一萬聲,後來堅持幾個月,其實不難。也很慚愧,自己修學二十幾年,其實這個功夫應該第一年就可以做到,蹉跎太久了。
後來今年跟一些同修們共勉,黃念祖老居士說,不要求把念佛當唯一,但要把念佛當第一。而且黃老還說,沒有念到一萬不叫念。我們在聽善知識這些法語,比方黃老說的念不到一萬不叫念,我們首先自我感受先上來,這黃老不能體諒我的實際情況,我這麼忙。我們聽善知識的法語,是先去領會他法語背後的深意在哪,還是我們自我感受先上來。自我感受重的人、情執重的人,要納受善知識的教導難!
首先我們得要靜下心來去體會他們講的這些用意,為什麼黃老說你沒有念到一萬不叫念?念的目的是什麼?正念愈來愈多,佛號愈來愈多,煩惱愈來愈少。我們一天沒有念到一萬,那其他時間都在打妄想。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每天煩惱、妄念還是比正念多很多,想不退嗎?不容易。那當然這個一萬意思就是佛號要比妄念多,不能少。假如說你念得比較慢,那個是另外的情況,因為念佛最重要也是要攝心。你念得太快,口念彌陀心散亂,就為了趕一萬,那又產生新的執著了。
修行難!難在什麼?隨時都可能有執著點產生,一執就成病。比方說要念一萬,決心也很大,然後就顧這一萬,家裡人需要我們幫什麼忙,我們就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哎呀,這冤親債主又來了,我明明要完成一萬的,怎麼又來給我障礙了?你看這個念頭又形成一種對立。所以我常常也是跟大家說,我什麼都沒有說,大家也什麼都沒有聽。什麼都沒有聽的意思是不要聽出執著點,不然到時候一聽出執著點,出了什麼情況,你家裡的人一定說那個出家人很可恨,怎麼我們家裡人聽他一講就變得怪怪的?所以這個一執成病真的不簡單。
也是在練自己不要把責任推到境界上去。自己確實工作不少,但不要以此為藉口,自己還是浪費了不少時間。今年兔年,癸卯年,師父上人屬兔的,所以今年的加持力也會很強。加持的根本就是自己依止的老師、上師,時時不忘他的教誨就有加持。
勸請大眾念一萬,那我自己不能少,當時候確實有點衝動,就開了個兩萬。跟大家匯報一下目前的戰況,從大年初一開始到現在,平均有超過兩萬。也是慢慢要養成習慣,因為之前看到蕅益大師一段教誨,那段教誨很精闢,真的是六字統攝萬法,一句佛號。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大布施。身外之物能布施,這個身也能布施,這是最徹底的布施。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來迴向給苦難的眾生,都是這種為眾生的心。就像師長常常說,燈是什麼表法?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我們面對學生,自己的感受可以再做得更多,每一個學生其實都需要更多的愛、更多的引導。成德看那麼多社會現象,甚至於自己所接觸的孩子、年輕人都缺愛,比例太高了,一缺愛身心不安定,一不安煩惱就上來。有一個藥,世間的阿伽陀藥就是愛。你真愛他,你就是他的增上緣,他在你面前就愈來愈好,他不願意辜負你對他的愛護。而自己假如不要熬夜,不要浪費了自己的精力,自己就能為學生們做更多的事情。人有這種責任、使命,真的容易調伏自私、調伏煩惱,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甚至於是自己早一天明理,早一天更有善巧方便,學生就得利了。我們早一天提升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引導學生。這一分心就鞭策自己不能懈怠,不能浪費一分一秒。
記住這些學子們信任的眼神,甚至於我們可能也面對一些家庭不幸的孩子。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況且中華文化忽略了幾代人,現在當父母的不一定知道怎麼當父母。這樣不幸的孩子來到我們面前,「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有時候你真正要幫助一個學生,會感受到不只是要幫他,還得要護念他的父母,因為他父母對這個孩子影響太大了。你說:「那他父母應該要懂啊。」他沒有機緣。你去怪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說:「我爸爸媽媽也沒教。」後來你跟著他父母去找爺爺奶奶,爺爺奶奶說:「我爸爸媽媽也沒教。」後來大家都來到墳前了,是吧?這幾代人。但是我們是從事教育的,我們是專業的,那就從先覺覺後覺,我們先明白教育了,我們就有一分責任去護念不懂教育的人。
真的想幫助一個學生,你就體會到業力甚大。這個孩子本身有他過去生帶來的業,他家庭也有業力,他的父母,他家裡的人,他所屬的社會環境也有業力。為什麼《五種遺規》裡面有「訓俗遺規」?整個社會的風俗對每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普賢行願品》講:「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為什麼諸佛如來這麼感謝眾生、這麼同體大悲來救拔眾生?他們感眾生的恩,沒有眾生的苦難,他這個大悲心、大菩提心沒有發出來,他成就不了佛道。所以印象很深,「醫道精華」許浚醫師說了一段話,他曾經把都斷氣的人救回來,病重的人救回來了,他自己的感悟,看起來好像我救了這個生命,事實上是這個生命把我的慈悲心不斷的喚醒。利人一定利己。自己回想從教這二十多年,假如不是這些小朋友們信任的眼神,自己也很容易懈怠,都是這些緣分、大眾的信任鞭策自己的,真是無限的感恩。
師長也表演給我們看,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修行就是改心轉念,尤其是要用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感恩的心,我們對家人、對一切人念恩忘怨。我們把很容易抱怨的心念轉過來,不能念怨忘恩,要念恩忘怨,我們就真能過上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而且感恩心不可須臾離也,《華嚴經》告訴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跟感恩心相應,「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我們觀察,念本師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眾生恩、念施主恩,都是知恩的心、感恩的心。我們只要有埋怨別人,菩提心就不見了,而且埋怨別人是瞋心,火燒功德林。念恩的心要不斷增長,你看佛門吃飯以前食存五觀,就增長感恩心,「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這一餐飯可不容易,多少人的心血,多少行業的成就!
剛剛跟大家提到,自己也是在體會歷事練心。我經歷工作是忙碌的,練什麼心?練不把責任推到境界上面去,我還是可以念一萬,我還是可以念兩萬。剛好最近去了澳洲,見到一些年輕人,不過我跟他們講話都得翻譯,他們比較聽得懂英文。他們很可貴,像有一個越南的後裔,他不會講中文,但是當地用英文教《弟子規》,他來學了,十三四歲就開始教《弟子規》,很可貴,現在是小學老師,他那個願力我也挺佩服的。這些年輕人都發心到道場來護持,他們就問了一個問題,現在生活工作那麼忙,很少有時間拿出來念佛、拿出來聽經。有一點就很關鍵,我們佛門講不著相。不是聽經的時候才在薰習,今天假如我們面對一切人事都是用經典來思惟,請問當下自己有沒有在薰習?假如我們工作是工作,沒有把經教用上,然後就會很渴望「趕快讓我聽聽經吧,我把心態調整調整吧,我快撐不下去了」,那就經典跟工作打成兩截了,這樣就比較不能有法喜,這樣假如聽經的時間少了,自己就會生煩惱。我們縱使聽經的時間少,但是我們可以調整我們的狀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學生引導,他犯錯了,你引導他,講啊講啊,講到自己也流眼淚,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被自己感動了。我有一點這個經驗,當時候面對「四大天王」。我們引導學生,他犯錯了,機會教育,我們不是發脾氣的,都是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的,每一個言語都是懇切的。師長老人家說,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什麼時候用真心?看自己的學生一眼用真心;每一句言語,甚至拍拍孩子的肩膀,都是用真心。
真心的力量可大了!我記憶當中,當時候在高雄中學,我兩個老師,一個是我六年級的班主任,一個是自然老師。很巧,剛好他們去參加一個活動,在高雄中學辦,我當然很高興,自己兩個老師到自己學校來了,就去見老師。更巧的是什麼?這兩位老師都教過我二姐,我二姐都是全校第一名,從小學到初中都是的。我是在她的,不能說陰影之下,在她的光環之下,確實有壓力。可是你看,當時候兩個老師在那裡談話,他們的言語就是表達你們兩個很不一樣,沒有拿我們去比較。我記得當時候老師講,還叫著我的名字,「禮旭,大隻雞慢啼」,說我是,閩南話翻成普通話不是很好翻,就是說很大的雞叫起來比較慢,翻成另外一個意思叫大器晚成。當下老師笑著說的,但是很真心對我們講,你看那一句話對自己的鼓勵是終身的鼓勵。
所以我們從事教育,真的不能忽略真心的力量。我們教學心中要有佛法,我們講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思考,自己都在道中,都在薰習當中,你就不會覺得我不行,我聽經的時間太少。你愈是這個念頭,就變成惡性循環,你會有一種無奈,怎麼都讓我忙成這樣?你對境界沒有一種安住,甚至對境界沒有一種感恩。這個境界是來成就我的,到底現在考我什麼?老和尚說佛菩薩安排,現在考我什麼?要歷事練心,事情可以忙,心不可以亂。要練工作可以多,心不可以煩;工作可以多,但是處理事情還是能夠用真心,不起情緒。
都要在境上練,而且自己的體會提供大家參考,每一個時段可能都有我們考的重點,你沒有考過,那這樣的考試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甚至於會換人,換整個事情的一些人事的狀況,但考的是同一個。比方說考我們面對事很多,心要定得下來;面對事很多,可是不能不替人著想,不能起情緒;可能是考我們在境界當中不能跟任何人對立。真的是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面對這個境界不知道是考自己什麼,須再從頭練,那得從頭再修,沒過關。
像自己有一段時間就感覺考不挑境界,隨緣順受,怎麼來,歡喜去面對它,不要挑境界。有一段時間就考《大學》說的「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跟你過去今生緣分比較好的,你能不能冷靜,可以看到他的不足。這對我們教書很重要,遇到跟你過去生因緣比較好的學生,你不知道他的不足,你就護不到他了,到最後跟他搞情執去了。這個我有遇過,我小學的時候遇到一個代課老師,剛好班主任生產,這個代課老師對我很好,我當時候都覺得我走路有風,慢慢慢慢自己有點狐假虎威,就飄起來了。這個老師的緣對我來講,關係那麼好,反而我恃寵而驕了,後來班主任回來還給我調了老半天。面對善緣你要會用心,不然你會墮落,他也會墮落。惡而知其美,剛好這個學生過去生跟你緣不是很好,他的一些言語態度你就不舒服。要提醒自己,不能被這些過去因緣影響自己的心,心還是要平等,不能偏失,然後還要看到他的優點,肯定他的優點。所以我們要把善緣、惡緣都轉成法緣,而老師要把放下愛憎、平等對待展現給學生看,不然我們利益不了學生,緣分好的生貪愛,緣分不好的對立起來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老師這個行業也要以修身為本,我們不把愛憎的心調伏,想要利益學生不可能。古人兩綱八目,前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內聖,這是成就自己,接下來修齊治平是外王,去利益眾生的。
僧璨大師禪宗祖師說道: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我們真把愛憎的心去掉,我們在面對學生的時候、面對境界的時候自己的心是清楚的,不會被貪愛障礙,不會被瞋恚障礙。師父的法語是寶,「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我們在教學的現況也有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
我們剛剛提到《弟子規》,這是李毓秀夫子依照孔子一段對學人修學內容的教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透過這七個綱目,蒐集很多經典當中的教誨,編出了《弟子規》,可謂用心良苦,讓每一個聖賢學人從小扎根,從小就掌握聖學的這些修學重點。有孔子的教誨為綱,李毓秀夫子良苦用心編了所有這一百一十三件事為目,這樣的經典我們也要用珍重的心來學習,如貧得寶,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我們看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是依照孔子聖人的教誨編出來的。『首孝弟』,經典當中有說道:「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所以我們的道統當中孝悌根本。俗話也說「百善孝為先」,而且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所以修學聖教一定是以孝悌為先。
『次謹信』,「謹」,俗話說的「謹慎為保家之本」,都是根本。尤其古人說「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個人從小沒有養成謹慎的態度,他是遲早要出狀況的,這不可能避免得掉,所以謹慎為保家也是保身之本。我們冷靜看看現在外在的誘惑,老和尚說了,比起古人超過一千倍,你說謹慎不扎根,不可能避免得了這些誘惑。我們從事教育,假如從學生的一生來看,我們才能抓住輕重緩急出來,我們也不會為了眼前的分數這麼罣礙,我們自己也覺得用到心了,我們所重視的都是他影響一生的做人做事態度。哪怕現前學生不理解你,學校的領導不理解你,剛好我們這個境界練什麼?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現在這個時代,你做對的事,人家不一定認可你的。所以我們的動力假如是建立在別人的認可,那鐵定會有很多挫折感的,要建立在真理上,建立在老和尚的教誨上。「信」,信義為立業之本。在社會的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孩子能夠不重視信嗎?那他人生就沒有立錐之地了。
『汎愛眾』,仁愛為接物之本,你看都是根本。愛人者人恆愛之,要能推己及人。
『而親仁』,要親近有道德學問的人。從佛法來看,要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我們要親近古人,親近當前的良師益友,而且一天不親近我們就會退了,煩惱就會上來。古人還可以撐三天,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我一日不讀書也不行,我只要有時間我就要趕快看書聽經了,不然我會打妄想,我不是三日,我是一秒,我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最後『有餘力,則學文』,代表前面這六件事重要,都是本分之事,要認真去做,做得很紮實,還有餘力再學文,學六藝、學經典,代表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扎做人做事的根基。而且假如不重視前面這些德行,一學文,不力行,不重視就沒有力行,但學文就長浮華。這都不能有僥倖的心理。
剛剛跟大家提到圓因法師強調我們現在修學的病,求解不求證,喜歡聽經,沒有落實。所以我們這一次大家一起共學《弟子規》,不只是我們理解這一句,我們要把它徹底落實下去,不然解行就不相應。有一個丈夫很無奈的說道:「我太太每天就在那一直聽經一直聽經,孩子要學習也不去陪伴,這個聽不是要拿來做的嗎?」我們學的人都讓沒學的人誤會、生煩惱了。求解不求證,這不對,一定要去信解,還要行證。不能好多不好精,求知欲,喜歡學很多。老和尚指導我們,應該是學一句好好去落實一句,就有一句的受用。而且不能逐末不求本,本在孝悌,本在前面這六項做人做事,有餘力了再學文。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