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22/5/28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47

  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學習印祖的《天下太平之根本》,我想身為父母、身為老師,延伸開身為長輩,或者身為一個企業團體的領導者,都能深入這一部書,那真的我們的孩子、學生,包含我們的員工、同仁都是很有因緣。佛門講總在遇緣不同,因為萬法因緣所生。因從佛門來講叫親因緣;另外外在的緣有所緣緣,他所接觸的緣;還有無間緣,他接觸沒有間斷,持續的親近;還有增上緣。增上緣還有包含逆增上緣,就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那是逆增上緣;舜王遇到了他的後母,那也是逆增上緣。

  從忍辱仙人的表演,從舜王的表演,代表還是親因緣重要。外在的緣這麼惡劣,但是他們善用心,忍辱仙人他把歌利王這個境緣也當作來成就自己的道業的,所以他的忍辱波羅蜜成就了,他沒有起瞋恨心;他沒有起報復的心,持戒波羅蜜成就了。我們在聽師長開解這個公案,我們也隨文入觀,我現在有沒有遇到逆境惡緣,也正是我成就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的因緣。假如我們能這樣來思惟,八正道正思惟很重要。正見、正思惟,這是八正道當中很關鍵的兩點。正見,我們做人做事的見解沒有偏頗,對修學的見解沒有偏頗,正見;還能夠正思惟,真的能提起這樣的思惟,所謂「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可能煩惱馬上就轉過來了,馬上充滿正能量。一念之間天壤之別,這個念頭不能提起來,可能這個境界不知道要讓我們痛苦多久,但這個心念能提起來,自己就有很大的提升。

  師長在講席當中常常都提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提的次數多就是最重要的。師長還提到,所學要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把最常提的幾個融在一起體會,善財童子這個心態要用在哪?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我們在拿一句融進來,「佛菩薩安排」,那代表我們現在在生活工作的這些挑戰,佛菩薩安排,來歷練我們的。假如我們現在面對的境界挺不容易的,用師長的教誨,佛菩薩安排來提升我們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人事境緣是不是在告訴我我的內心還有哪一些放不下的、還有哪一些習氣?我現在應該就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用儒家的也可以轉念,老天爺很瞧得起我。有時候也要幽默一下,很瞧得起我,給我考這個試難度還挺高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看現在有餓過的孩子不多,但是你不要刻意去餓他,你刻意去餓他,他會覺得父母怎麼這麼狠。有為而為者假,無為而為者真。我們現在學什麼東西,控制佔有太強了,就拿來控制要求。所以真難!我們當父母老師的要能體會「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得護好自己的心念,不然我們學一個很好的經教,但是我們的心態是向外去要求別人,我們心念是毒,法藥這個甘露就變毒藥了,摻一滴都不行。

  我們也要善體孔老夫子的教導,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指導:「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跟孔子的對話在我們教學生涯,我們用心去體會會有很多受用。子貢心裡有一些領悟,他都會給孔子匯報,這樣孔子好指導他。好多問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可能子貢他覺得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孔子接著提醒他還不夠,還可以再提升。可是假如子貢沒有講出來,他可能的認知只到他自己體會的這一點。包含他自己對自己境界的體會,他跟孔子說道:「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我不希望人家這麼對我,我也不會這樣去對別人。結果夫子說:「非爾所及也」,你功夫沒那麼高,你還達不到。

  假如一個人感覺我是這樣的一個狀態、這樣的一個境界,他自己認知錯了,他就不容易察覺到他的不足,還自我感覺良好。子貢也在提醒我們,不能自我感覺良好。孔子當下點他一下,你還做不到。其實我們不說別的,我們不喜歡人家給我們發脾氣,那我們能不對人家情緒化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真正不斷提醒自己,真正能把生命當中,在別人惡意對我們的時候,我們能夠體會得很深刻,不斷提醒自己不能再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別人,而且還不只是提醒一次,一再提醒。我們剛剛才說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都把逆境惡緣當作老師來提醒我,我不能犯跟他同樣的問題,他也在教我們。

  佛門的表法很重要,佛門重視悟性的啟發,不是一種灌輸的,你要怎麼做、你要怎麼做。我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回想一下,假如我們遇到的境緣是對方一直在那裡「你得給我怎麼做、你得給我怎麼做」,可能我們聽了雖然覺得他講得對,但是心裡面總有一點不舒服,甚至於有一種我偏不這樣做的衝動,因為他這種方式有點太高壓、有點太控制。人之常情,比方說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要帶你去哪,他就拉著你一直往前走,你會舒服嗎?下意識的就想往另一個方向施力。所以為什麼叫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不是一種控制高壓的狀態、灌輸的狀態,是「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句話《禮記.學記》的教導,我們在課程當中也跟大家分享過、交流過不止一次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面對孩子、學生,我們有沒有觀照到我們當下的心境、當下的方式,有沒有符合和易以思的教學法,引導而不是硬拉他;強而弗抑,強是鼓勵他,給他信心,而不是否定他。

  這也不容易,我們不能把經教看得太容易,經教都是心法,我們要做到這一句我們得改心,李炳南老師說修行是改心。道而弗牽能做到,我們必須放下控制。我們的心念用錯了,所有教育很可能適得其反。我相信父母都是為孩子好,可是控制會讓他產生壓力。小孩跟大人不一樣,小孩他還很單純,他有壓力的話,找到一些機會他會把它釋放出來,比方突然發脾氣了,因為孩子這些情緒壓壓壓他很不舒服,他把它發出來。有時候我們面對孩子無緣無故發了脾氣,我們先不要指責,有果必有因。其實我們難就難在遇到境界的時候首先先因為這個境界我們起情緒,我們一有情緒對待孩子發脾氣就不柔軟。真的只有練心法,沒有練事法,都是在境界把我們的心先護好,護好我們的心念才能護得好孩子。一個孩子他發脾氣了,我們又這麼柔軟,他事後自己都不好意思。人都有良心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從每一件事當中覺悟,學佛最重要的是學覺悟,在一切境界當中覺,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被轉、不起情緒,這就有理智、就有定力。要做到這個可不簡單,要做到這個得要常常提起阿伽陀藥。我們要去幫孩子,孩子有他的業,我們的定力不夠,他的業力現前我們也會跟著一起被轉。我們自己也有業,我們也是成年才學傳統文化的,我們也養成不少習氣。印光大師,我們工作人員很用心,選了印光祖師的法照,我們一看祖師這種德相心都會安下來,這種修行所產生的攝受力。就像《論語》裡面講的,夫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我們現在再看印祖的教誨,「聽其言也厲」,看祖師的教誨,我們邊看正能量就不斷提升起來了。

  尤其印光祖師是少數佛菩薩再來身分有暴露的。因為好像是一個女孩,作夢夢到觀世音菩薩在夢中告訴她,大勢至菩薩都在教化,妳要趕緊去親近。然後這個女孩就問她的親戚,一般人學佛的都比較知道觀世音菩薩,對大勢至菩薩比較沒有那麼熟悉,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教化,結果好像是她的舅舅知道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西方極樂世界有三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配合阿彌陀佛教化。華藏世界也有三聖,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其實這個表法也是每一個人本有的清淨法身、真如本性。

  佛門都是表法,來啟發我們。就像剛剛我們提到善財童子,善是善根,財是福德。其實善財指的是每一個修行人,尤其是想當生成就的修行人。因為在佛經裡面當生成就,我們能想到的《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還有《妙法蓮華經》龍女,畜生道,八歲成佛。當然她的表法也讓我們很受刺激,人家畜生道八歲就成佛,我們還在人道,知恥近乎勇。善財他五十三參,每參一個善知識他的境界就向上提升,而善財的表法對於我們護念自己跟護念孩子很重要。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表智慧,文殊菩薩自己有智慧,然後去啟發學生的智慧,先覺覺後覺,而且是先護念善財童子得根本智,才讓他出去參學。

  假如今天我們帶著孩子到一個團體去,這個團體是非人我滿天飛,你說孩子能搞清楚嗎?那不是亂了嗎?他是有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所以護好孩子的清淨心很重要,真正像印祖這樣來護持小孩,可能他五六歲就能分辯是非善惡了。先求根本智才出去參學,這個次第不能亂。而因為善財的心態是只有他是學生,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老師。就像印光祖師指導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個心態保持謙虛,謙卦六爻皆吉,只有我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謙則受教有地,他接觸一切人事物就開始提升,提升了善根,提升了德能。我們自己能保持這樣的心態,我們也在每一個境緣當中提升。有這樣的心態就是善學、善思惟,這個境緣是要提醒我的內心還有什麼習氣沒放下,這個境界是要教導我什麼?愈學就愈謙虛,愈學愈感恩,因為會感覺每一個人事境緣都是來提升自己的,他會感謝一切境緣。師長是專攻《華嚴》,他老人家能寫出那一段法語:「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個我們要去體會。老人家把華嚴的心境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當學生也要善觀察,觀察到了也要盡力去效法他。學習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要能有正確的心態,然後用心去觀察、去體會,用心去思惟,還要用心去落實、用心去效法,不能把學習看得太容易了。

  我們現在觀照自己,觀照學生、小朋友,他們對於學習的認知對不對?我印象很深,二OO四年,剛好跟一群差不多五六歲的孩子,都是念幼兒園,跟他們一起學習。我跟他們上《弟子規》,我說小朋友今天老師來跟你們上《弟子規》,不止一個孩子,「老師我們學過了,我們會了」。這樣的心態去讀經,愈讀愈傲慢。難怪有傳統文化的工作者去問師長,我教的這個孩子經讀得愈多愈傲慢。師長說你都沒教他落實,「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弟子規》每一句都不能滑過去,忽略了哪一句可能心態就偏掉了。所以知道、悟到、做到、得到,它有好幾個過程。善用其心,善用心,我們對師長、對經典的教誨才能深入去體悟。

  剛剛跟大家提到佛門這些表法,包含我們愈深入《論語》愈覺得,真的,孔子跟這些大弟子七十二賢,可能都是佛菩薩來表演,來啟發我們後世的學子。沒有他們表演,我們不知道學習這一些都是關鍵點,當學生要這麼當,當老師要這麼做。應該跟大家提過了,在《起世界經》佛已經說出來了,釋迦牟尼佛說他有遣二大菩薩於震旦方向教化。印度的震旦方向東北西南,就是神州大地。所以孔子、老子都是來配合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佛經裡都有,我們要用心去觀察。一佛出世,千佛擁戴,我們能這樣去觀察,那就會知道太多的恩德。

  翻開《論語》,孔子的恩德體會到了,顏回的恩德體會到了,包含我們剛剛說的子貢的恩德體會到了,你讀一遍《論語》充滿感恩。剛剛提了子貢幾句話,他會匯報自己的狀態,孔子適時指導他,甚至於他錯誤的行為孔子也會指導。「子貢方人」,子貢剛好在批評人。子貢很聰明,口才又好。這個世間還沒有入中道,有一好可能就要有一壞,還沒入中道。所以這個時候要老師提醒,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叫著學生的名字,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夫我則不暇」,我就沒有那個時間去這樣批評人。孔子也把他修學的一種心境說出來、狀態說出來,真正修行人沒有閒工夫去批評人。後來我們看到夏蓮居老師,真的跟孔夫子修學的狀態一鼻孔出氣,夏老師說:學道之人無剪爪之暇,安有時間說閒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那裡想要剪指甲,結果想了一個禮拜都還沒剪。假如有,那還得先觀察一下,是因為聽經、教學都抽不出時間來,那恭喜恭喜,這個狀態不錯。假如是因為追韓劇,還是去shopping,到最後都忘了剪指甲,這樣狀態是不大一樣的。假如我們很精進,常常都剪個指甲拖了好幾天,這是好現象。這些也要自己去判斷,師父領進門,修學還得靠個人。這是孔子在表演「當其可之謂時」,這叫及時法,當下及時提醒學生。

  我們極樂寺主辦單位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共學四書,尤其《論語》裡面師生的互動很多,感覺好像十大弟子個個都是我們的學處,這都可以一個專題一個專題討論,我們都得深入學習。不過子貢我看不能繼續講下去,子貢再繼續講下去我今天又沒進度了。不過剛剛收個尾,子貢跟孔子講到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大家注意,貧,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孔子有沒有教素富貴行乎貧賤?沒有吧。自己家裡經濟還可以,然後去垃圾筒撿食物吃,孔子有沒有這麼教?對,孔子教學他是通達人情事理,通達人心,不能產生執著。我們一想,要讓孩子惜福、感恩,讓他去垃圾筒裡面撿食物吃吧。你看他想得對不對?聽起來好像對。所以隨順經典很重要,我們還沒有開悟,還沒有開悟人隨時會產生執著點的,甚至於這個執著點還會造成什麼?比方說這個團體你是一把手,人家都尊敬你,最後你整個團體統統都怪怪的。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你看《大學》裡都講,你敬畏一個人敬畏到有點過了,依人不依法,也會偏,甚至於會把這個領導人神格化了,他做錯事我們也不依經典,「他是來給我們表法的,他是來示現的」,你團體形成這樣的氛圍就麻煩了。

  孔子不這麼搞,孔子有一天,「子游為武城宰」,他的學生子游在武城當縣令,結果孔子到了武城,「聞弦歌之聲」,看到百姓在彈琴,有鼓樂的聲音,孔子聽了很高興,他的學生教化的地方有弦歌之聲。結果孔子就脫口而出,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聽了老師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就跟老師說了,「老師,你不是教我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這小人是指百姓,百姓學禮樂、學道,他就能夠服從政令,跟政府上下一心。子游跟夫子說,「夫子,你不是這樣教我們嗎?所以我現在用禮樂教化來治理百姓。」孔子聽了子游的話,馬上對著旁邊的學生說,「偃之言是也」,子游說得對,「前言戲之耳」,我剛剛前面說錯了,開玩笑的。

  我在感受,孔子那時候是太高興了,學生真幹。我們也看到孔子也沒有說他都是對的,他也馬上糾正,「我剛剛開玩笑,子游說得對」。這我們都要去體會,尤其我們當老師、當父母,我們也是成年才學的,我們有很多還要再努力的地方,我們不能裝一個我是聖人、我是佛菩薩再來,那個裝不了的,愈裝心態愈偏掉了。所以我們都要隨順經典,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然我們用的一些方法可能違背經典之後,社會大眾很難認同,甚至會反感。

  我們冷靜檢討,這將近二十年左右,我們在師長的指導之下重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跟弘揚,這走了二十年的路,我們得總結總結經驗,我們得客觀看看,社會大眾認同我們嗎?家人認同我們嗎?甚至於政府單位認同我們嗎?有時候我們好心,一下激動了,忽略了法令。這我們都遇過,在都市裡推展傳統文化,儒家的部分,結果就有同修激動了,就在社區裡開始發佛經。一個那麼好的緣,當地官員很支持,結果衝動一做了,這個社區傳統文化的教學就關起來了。入境要問俗,入境要問人家的法令,當地是規定宗教的部分是在宗教場所。所以有時候一激動也會有執著點,都要冷靜。也要照經典,貧而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富而好禮,不能他富你要讓他去過貧賤的生活,那一般大眾就很難接受,都要順人情事理。

  我們也可以感覺到,你看印祖在指導佛弟子們,我們都會感覺得到印祖在很多地方都已經體察人心在變,你不能執著以前的做法。我不知道大家感受到沒有,大善知識他對於人心的觀察非常的敏銳。現在社會當中這些學說都是反對舊規,都看到了,知其心才能救其失,他現在的思想狀態是什麼,他偏在哪,清楚了,順勢而為。你要疏導的,這也是大禹治水給我們的啟示,要用疏導的,不要用防堵的。

  當然,我們剛剛提到,佛法就是指導我們要用覺來面對一切境界。面對境界也要清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現在要處理家庭的狀況,包含要教育好學生,真的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我們得有很正確的心理建設,不然很容易欲速不達,弄巧成拙,明明好心,要護念家庭、護念他人,結果反而適得其反。所以我們的心態要調對,處理事這是依報,隨著我們的心正報轉。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不能急於求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不能著急的。要從哪裡開始?從自己的修身開始,從自己轉變開始。我們有所轉變了,家人、我們面對的人他才有信心。

  而首先修身為本,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我們心不夠定,去處理事很難不用習氣的。調伏浮躁,調伏急於求成。還有一點,心不能離開忠恕之道。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我們忠恕存心只要失掉了,可能就會給對方壓力。忠恕違道不遠,道是真心,我們忠恕的存心一失用的就不是真心,可能心裡面就有夾雜習氣。所以夫子說他吾道一以貫之,就是這兩個字,「忠恕」。

  還有一點很重要,聖教是內學,莫向外求。我們也有一個慣性,面對事情很習慣向外解決。給我找到一個老師就好了,給我找到一個學校我就解決了,這都是向外。我們學了《天下太平之根本》就知道了,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

  剛剛一開始跟大家談,萬法因緣所生。親因緣就是自己這顆心;所緣緣,我去接觸的,比方我們現在親近師長的教誨,所緣緣;我每天都聽,無間緣;師長是我們依止的老師,增上緣。可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很著急,那師長的法聽得再多入不了我們的心。我們說法器,我們自己的心態對了,就像器皿可以盛水,這些法可以放在心上。浮浮躁躁的,聽經聽了十年,真正遇到事一句也提不起來了。所以這個親因緣是我們決定的。

  為什麼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萬法是因緣所生,每件事都是因緣所生,可是因緣分這四種,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都是外在的,親因緣是內在的,這外在是產生好的影響還是不好的影響也是親因緣決定的。我們自己善用心,逆境惡緣都能提升;我們不善用心,順境善緣我們變成墮落了。比方說善知識來幫忙,順境善緣,可是我們不善用心,我們依賴、我們貪著、我們控制,老師你只能到我這裡來,不能到他那裡去。這個控制遇緣都會起現行,不只會控制小孩。所以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道理,因為所有的境緣它產生什麼作用還是我們自己的心決定的。

  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當父母、當老師要教好孩子,先要把心護好,護孩子是第二,護好自己的心是第一。現在看到太多父母希望孩子好,但每天的心都是定不下來,找這個、找那個,攀這個緣、攀那個緣,心浮氣躁。我們要了解,這個世間兩個字,「感應」,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緣都是感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有些家長帶著孩子換了好幾個學校,得冷靜。首先,家庭的安定對孩子是第一重要的。我們父母的心都是不安的,怎麼把孩子教好?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而後」是知所先後,不能含糊的。大家不要以為我的孩子每天讀經他就能教好了,他每天讀經,你們夫妻每天在那裡冷戰、熱戰、吵嘴,你說能把他教好?不可能的。輕重緩急,本末先後,這我們都要能體會到。經典這些都是教我們本末先後。

  假如夫妻現在對教育孩子的認知不一樣,妳硬是把孩子拉出來,妳的另一半,甚至妳的公公婆婆,種種這些因素不能理解。而當時候妳很執著,妳又很著急,妳去結到的緣我看也不會太理想,它相交感。最後那緣不行,妳又把孩子帶走,妳的家人對妳愈來愈不能理解。可是我們自己又沒有察覺到問題,又覺得我一心為孩子,蒼天啊,怎麼沒有人理解我?那就惡性循環了,愈覺得自己委屈聽經愈聽不懂,因為心不是很平和的狀態,法不相應。

  所以我們得總結總結走過來的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師長有教我們八個字,恆順眾生,要順勢而為,不能強求,強摘的瓜不甜。大自然都在給我們說法,不能強求因緣,水到渠成。很可能這個因緣就是在提醒我們,我們心地要調柔,不要控制,不要強求。

  我們也看到印光祖師他也在恆順因緣,看到現在整個教育體制受西方的影響,所以印祖指導,進入體制內以前要把他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扎下去。印祖也看到這個趨勢的發展,他也沒有說不要到國民小學去了,還是到私塾去,他也沒有這樣指導。都是要隨順當下的因緣,我們用覺悟、用理智去護念自己、護念家人、護念學生。我們對當前的因緣,我們有排斥、我們有對立、我們有情緒,其實那個對立、那個情緒就已經給孩子不好的影響了。心是根本,不能著在外相,我現在每天都有讓孩子讀經,不能著在這個相上而已,我的心有沒有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我們的心隨時在影響孩子,縱使你在那生悶氣,我也沒有講話,你那種情緒的磁場都在影響孩子。所以會生悶氣的父母他的孩子也會生悶氣,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其實我們父母真的靜下心來,從自己做起,不是向外求,真的,他會感應好的老師、感應好的緣,I promise(我保證)。為什麼?因為我相信佛菩薩同體大悲,哪有你心靜下來他不來護持?不可能的。可是我們的心一直在浮動,佛菩薩想加持、想幫忙幫不上,有干擾。甚至於可能佛菩薩就在身邊一直提醒我們,我們聽不進去,因為一執成病,很執著要這麼做。這我有去觀察過,一個人他要遇到很嚴重的狀況以前,他身邊一定有人提醒過他,一定有為他好的人,佛菩薩透過他加持這個人去提醒他。但是人一執著起來真是銅牆鐵壁,誰講都沒用。所以因緣是靠感召的,我們真的靜下心來,大勢至菩薩就來了。

  我們有同道,她也是看了這個書,她的家庭有調整,我們應該請她來現身說法。我們王同學今天有準備嗎?那您先緩一緩。您心得裡面寫得挺全面的,沒關係,您先歇一下,待會或下一節課再請妳。

  這是西方三聖,《淨修捷要》提到了,「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們學習印祖的教誨,指導得好細,婚姻怎麼找對象,生產怎麼生,懷孕要求孩子怎麼求,教得夠細的,太慈悲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教導得這麼細緻,「歸於淨土」,讓我們「得無上力」,無上的利益,「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剛剛我們工作人員把印祖的法相放出來,然後又放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聽得很攝心。然後又打上「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有病不怕,就怕不吃藥,因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不只治這個世間的病,出世間的病也解決,只要肯念,萬修萬人去,行超普賢登彼岸,就不用再搞輪迴了。世間也有用。

  當時候一開始接觸到印光祖師的教誨,印象很深,他老人家的墨寶,「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善知識首先讓我們堅定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我記得當時候看到印祖這個墨寶,本來有點駝背,馬上就挺起來了,這句法語就像一股能量灌入自己的體內。還有另外一句,「念佛方能消宿業」,念佛可以把過去生的這些業消掉。印光祖師慈悲指導,小孩剛會講話,讓他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你看這個孩子的因緣多殊勝。「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我們竭誠盡敬,都用誠敬的心來處世待人,來念這句佛號,我們凡夫俗子的心就轉成佛菩薩聖賢的存心。印祖期勉我們,「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

  這是西方三聖。華藏世界有三聖,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娑婆有三聖,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而這些菩薩都是表修德,我們都要看懂這些表法,代表我們都要效法四大菩薩,我們得把地藏的精神、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大行十大願王用在教學上。傳統文化真管用,馬上用,整個家庭、教室、學校的氣氛就不一樣。

  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真的禮敬,一切人都是佛,孩子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那個眼神就能夠把孩子的善根給引發出來,我們那個眼神就可以鼓勵他,我們那個言語真的就是強而弗抑,鼓勵他,不會否定他。我們現在當父母、老師情緒一來,那個否定的言語就出去了。教孩子不能愛憎心,你喜歡的孩子就處處誇他,比較不是那麼順心的孩子言語就否定他。大家不要小看一句否定的話,很可能是孩子、學生的心病,讓他常常都比較消極沮喪,這樣的學生我見過不少。

  所以,父母跟子女之間多久沒有講心裡話了?父子有親是教育第一個目標。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夫婦和樂,家庭安定下來了,夫妻之間可以交心。再來,父母子女之間可以交心,你看小孩從小「我爸爸說,我媽媽說」,從學校回來一推開門,「媽,我跟妳說……」學校的事都在跟父母傾訴,孩子有什麼情況你都很清楚,適時的給他一些引導。很可能孩子去上小學回來要跟你說什麼,「別說了,我現在忙著呢」,一次、兩次、三次,父子有親就受干擾了。還是要回到這個狀態來,這是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師長講的這個很重要。有了這第一個目標才有後面的發展,讓父子有親再延伸到對兄弟姐妹、對家人、對家族、對鄰里鄉黨,最後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我們現在參與課程的還有兩代人、三代人,孩子愈小學愈好。

  佛菩薩們的表法我們都要看懂,看懂了,原來我就是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我就要做四大菩薩,我就要做善財童子。可不能說我不可能、我不行,要直下承擔,要相信自己。不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信任自己是最重要的基礎。

  我們跟大家交流到《天下太平之根本》,是感覺到我們現在處理事情之所以困難,都是沒有慎於始,沒有在問題一開始的時候就重視到了。就像中醫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我們當父母老師的也要提升自己,能夠防微杜漸、深謀遠慮。就像假如當時候印祖住世,我們佛弟子們都照著印祖的教誨來做,可能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就是另外的局面了。印祖講得很清楚,不只是從小教而已,更不只是從胎教開始而已,從哪裡?從你找婚姻的對象,從妳還沒懷孕以前,求子三要。假如有重視到這些點,我們這個時代要出多少人才。

  共業當中有別業,這個別業就是肯聽佛菩薩的教誨、肯聽聖賢的教誨,這個家庭、這個家族就有福報了,哪怕這個社會再亂,他家不亂。但是我們觀察下來,真的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聽祖師的話,不只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連真正要珍惜祖師的教誨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現在知道萬德洪名能滅眾罪,這是阿伽陀藥,能相信是善根,能念是福德,而且念一聲福德就增長不少。「老實持名,全攝佛德成自德」,黃念祖老居士這句話講得好,老實念佛,老實持名,全攝阿彌陀佛在果地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個法門殊勝,從果起修,其他法門是修因得果。這個法門特殊,這個法門只有佛能講,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所以我們得老實持名,這個心也能定下來了,福慧都在增長。其實我們學了佛之後真正肯老老實實念佛也不多,真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老實念佛。

  出世間佛號是阿伽陀藥,世間它也是阿伽陀藥。而處理家裡的事情也有一帖阿伽陀藥,就是愛。不管現在家庭情況是怎樣,只要有人提起真愛,這個家的問題絕對會一點一點的改善。沒有人希望跟家裡人互相傷害,不可能的,他也很痛苦,他控制不住。我們在用愛的時候,我們是有反思的,以前我陪伴不夠,以前我智慧不夠,我們先反省自己,就不會去指責家人、指責他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真愛,有柔軟的心,有耐性了,慢慢孩子體會到你的心,他不願意糟蹋你的愛,他就懂得回頭了。我們自己從事教學工作,學生真的知道我們一心為他好,他上課很專心,本來成績不好,慢慢都提升起來了,你看那個愛的力量無限的。

  只要有開始,不會嫌晚,我們現在一起來珍惜印祖的教誨,我們一起來深入這一本《天下太平之根本》。我們之前跟大家交流到第四點,「家庭教育乃治國平天下之根本」,因為孩子都從家庭出來的。父母自己身心要健康,才好教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所以修身為本重要。我們看印祖在這一段,我們引的第三小句,「家家夫婦,皆知道義,及與因果,敦本重倫」,敦睦倫常,這五倫關係好好經營好,而且「躬行不渝」,要好好去做,不能一開始很努力,後面就保持不下去,不行。

  成德這一點感覺滿深刻的,真的是「所生子女,習見習聞」,他看著父母,潛移默化受影響。像曾經我父親的同事,應該是他的下屬,剛好公司舉辦旅遊,我們也見到很多父親的同事還有他們的小孩。有一個阿姨她看到我就跟我說:「你父親是我見過最好的主管。」我父親沒有在旁,這個阿姨就當面這樣跟我講,我當時候很感動,你看那個對父親的一種尊重油然而生。父親他有沒有想說我得裝一下,裝一裝讓我的同事去給我兒子講?不可能這樣操作的,根本沒想到這些事情,但因為很自然,人家也是很自然表達出來的,包含我們看著父親是怎麼對待朋友的。所以五倫關係事實上父母都已經在影響小孩了。為什麼這麼多人現在不敢結婚?當然因素很多,有一些應該是因為看到父母的情況對婚姻有恐懼感。你說孩子什麼時候在學五倫關係?習見習聞,「如水入器」,你看水進到哪個器皿它就是什麼形狀,「如金就型」,你那些金項鍊,金子進入模子當中就變成那個形狀,「其性情自成賢善,必不至暴戾恣睢,以惡為能也」,不會了。

  成德自己分享這些家庭教育,愈分享愈感恩父母。自己也觀察,面對的社會也有不少誘惑,可是自己為什麼沒有陷下去?真的是父母的影響,父母從來沒有跟我們講計較過錢,沒有,那我們就不會把錢擺在第一位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人生好多關卡都是義跟利的抉擇,選擇義還是利。舉個例子,成德剛出社會那二三年做業務,銷售,也是top sales(銷售精英),但是我感覺,比方說我推薦這個課程,好貴。我還推薦過催眠課程,這是多少年前?我算一下,二十六年前,多少錢?台幣五萬五,三天!我看那時候我假如到海口去,可能還可以買個房子,預付款我看是沒問題。這麼貴的課程,但是我這樣觀察下來,幾天很興奮,後來還是打回原形,之後還會產生新的困擾,為什麼?他刷信用卡,後面付得很辛苦。我看這個錢我賺得有點於心不忍,賺不下去了,因為我們的初心還是希望他得真實的利益,所以後來就不願意再銷售。結果這個時候就有同事送了我一套錄音帶,老法師講的錄音帶。真的,假如我繼續做我的top sales,可能這套錄音帶就進不來了。都有義利之辨,這是人生必考題。真的受父母的影響就是入模子了,這個社會再功利,不會受太大的影響。這是我個人的體驗,僅供參考。

  我們再看第五點:「家庭之教,母教最要。」因為我們所遇到的人都是緣分,緣分當然有淺深不同,而母親對一個人的生命是影響最大的。印祖講道:「人之性情,資於母者獨多」,分析給我們聽,「居胎則稟其氣」,母親動一個念頭都影響這個小孩。我之前跟大家舉例過了,一個孩子很優秀,結果她二十幾歲突然就感覺媽媽不要她了。她自己也莫名其妙,還打電話跟她母親說:「我怎麼突然有這個念頭?」她母親說:「妳這傻孩子,我怎麼可能不要妳?」後來母親自己靜下心來一想,當初懷孕的時候打算拿掉,是她的外婆極力勸解才留下了這個孩子。幸好,這孩子太優秀了。但是你看母親的一個念頭有沒有力量?真的是稟其氣。假如懷胎的時候發一個大的脾氣,那就麻煩了,這個孩子身心都受損。所以男士很有責任,太太懷孕的時候要營造家庭和樂的氣氛,要深謀遠慮。這些重要的關鍵因緣,我們都要有願力去把它護念好。

  「幼時則習其儀」,生出來之後眼睛都一直跟著母親,甚至是形影不離,媽媽一離開就哭了,很依賴母親,所以母親的一舉一動他都在薰習。「其母果賢,所生兒女,斷不至於不肖。譬如鎔金鑄器,視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我們舉舜王的例子,我們比較了解是他的後母很不好,但是舜王的生母是很賢良的,可是比較早就去世了。但舜王是聖人,也是其母果賢,哪怕只有陪伴他幾年,他都有成聖賢的根基。

  我們看第二點:「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我們在後面會詳細來講,我們在第十二點還有關於節欲的教導,這些不能不懂。像古代這些為君者對這些道理都是知道的,所以像驚蟄會打雷,在冬眠的蟲都醒過來了,在這個時節前幾天都會派人拿著木鐸去宣導,假如有雷電來了不能懷孕,不然那孩子生出來可能會先天不良。這是父母官,這是仁君,會這麼做。我們去想一想,你這些因緣沒有注意到,孩子一生出來就有問題,你看這個家庭多痛苦,這個孩子也痛苦一輩子。

  剛好遇到一位同修她是做護士的,她在嬰兒加護病房待過,見過好多孩子一生出來就先天有問題,都跟父母不懂節欲,不懂這些天地之間的磁場有關。其實這些道理也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了解,可是我們現在教的內容,輕重,孰輕孰重?我們花大把的時間、十幾年的時間教他什麼?考試,怎麼做題,而對於他人生幸福與否的重要觀念忽略掉了。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當父母老師的有沒有重視讓孩子養正氣,養成很好的生活習慣,「非聖書,屏勿視」,很好的健身運動的習慣,不然他到那個年齡,外在又有誘惑,可能他就陷到縱欲去了,那對他身體的損傷有多大。所以我們看遇到一些中醫師,他們也談到,面對一些才二十幾歲的孩子,看起來像個小老頭,那絕對都跟縱欲有關係的。

  求子三要第一個就強調保身節欲,能這樣子,我們父母給予孩子先天上身體的素質就好,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敦睦倫常、積累功德,給這個孩子奠積福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以立福基。而且《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所以子女也是感應來的,敦倫積德、以立福基,會感應好的子孫到家族來投胎,這都很關鍵。

  「第三胎幼善教」,在胎中、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好的來教導他,「以免隨流」,根基好了就不會隨波逐流了。幼時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感應不可思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所以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三十二應身,其中好像觀音菩薩有一個法相就是送子觀音。所以印祖教得很仔細,能這樣照著求子三要念觀音菩薩,一定可以求到有福德智慧又能光宗華國,真的會為家族、為國家民族,乃至為世界做出他的貢獻,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太需要這樣的人才了。當然,我們真的求到這樣的孩子,我們好好教他,不辜負佛菩薩的成全。

  第三:「胎教之重要。」舉了例子,「文王之聖,由於胎教」,這三太的功勞,教出了周朝幾代聖人。「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受孕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很真誠,很嚴謹,不放縱。在講這一段我們也不要遺憾,我來不及了,這段跟我沒關係。還是有關係的,我們現在哪怕孩子大了,居心動念唯誠唯謹,都在影響他的,保證他覺得我媽媽變了、我爸爸變了,會給他很大的信心,原來是因為傳統文化變的。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能讀這一段我們沮喪懊惱的慣性又起來了。

  「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

  這是胎教重要,應該看有沒有媽媽妳就是這麼照做的,可以來給我們現身說法。假如妳比較靦腆不好意思,那妳寫下來發給成德,這個時代要現身說法才有力量。王同學她很多是照著這本書教導做的,下次我們再先來請她現身說法。當然也讓我修一點功德,我請轉法輪,修一點功德,因為我最近要增胖。人福報不夠胖不起來,心廣體胖,要有福報比較胖得起來,所以我得提醒自己要修普賢行,要請轉法輪,要隨喜功德,才能積累福報。也謝謝王同學的成全。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