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十四集)  2023/1/28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64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二O二三年第一次跟大家在一條龍課程一起學習。首先也祝福諸位仁者闔家平安、身體健康、福慧增長、光壽無量!阿彌陀佛。

  光壽無量還是很重要,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包含從事各行各業,我們不能忘了終極目標,不能忘了了脫生死輪迴的大事,這是我們每一天要清楚的。所謂淨土為歸,我們要知道歸宿在哪裡。不只是每一天如此,每一念、每一言一行要淨土為歸。就像第十八願提到的,「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代表所做一切善不求世間果報;有求世間果報,所做一切好事翻轉成輪迴善業。所以大乘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接著「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淨其意就是要清淨心,沒有求未來果報的心,沒有求人家要認同的心,這些心念都會影響自己的清淨。

  蕅益大師「淨社銘」,我們在課程當中常常跟大家提到,這四句真的是我們要當生成就的關鍵所在。第一個,「淨土為歸」,歸心似箭,不能留戀世間。第二,「持戒為本」。我們成就自己、教育自己,包含教導學生、護念他人都要持戒為本。戒為無上菩提本,修就要從根本修。而持戒當中再更根本的,戒的大根大本在孝親尊師,所以我們自我教育、教育他人都不能離開孝親尊師的大根大本。

  第三,「觀心為要」。我們護念自己要能看到自己的心念,看到跟真心不相應,要趕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把它轉過來。《大學》當中講道: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我們的心有擔憂、有恐懼、有貪求、有情緒,忿懥就是情緒上來了,更嚴重的發脾氣了,其實就是不能起貪、瞋、痴。我們會憂慮、恐懼,代表我們的心上沒有佛法、沒有經教了,心上有法,所謂理得心安。我們舉一法,深信因果,那就不會恐懼了,該來的會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遇到逆境惡緣,該還債了,沒有什麼好恐懼的,平常心去面對它,甚至生起感恩心,把我們過去造的三惡業在這些境緣當中消掉。

  所以我們將師長的教誨、經典的教誨提起來,我們應該是可以過上隨緣消舊業。消業好,無債一身輕。我們依循佛法、依循傳統文化的教育,我們可以過上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的日子。新年新希望,我們兔年要過上怎樣的日子?應該如師長給我們的勉勵,要過上「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那就心中有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每一個境緣,我們心中有佛法了,隨緣妙用,妙在提升自己,在每個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妙在隨這個緣我們為人演說,守好我們的心念,相關的親戚、朋友、同仁看到我們依照經教,其實依照經教就是依照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性德。我們用真心,跟親戚、朋友、同仁所交感的,真心可以喚醒真心;我們在緣分當中用了妄心,用了貪瞋痴慢疑,那招感的也是人家的妄心。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護念好學生,根本上我們要護念好自己的心,在每一時、每一刻要住在真心,不能被習氣控制住了。

  所以「淨社銘」第三觀心為要,護念得好自己,我們才護念得好學生,護念得好有緣的親戚朋友。這是觀心為要,起心動念是根本,從根本修。

  第四,「善友為依」,依眾靠眾。《大學》當中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琢磨,相觀而善。我們報名參與這個課程的諸位仁者、諸位老師,你們有寶貴的這些心得體會,也歡迎可以寫出來,我們就可以從您的分享當中得到啟發,產生共鳴,那我們的教學就不是單槍匹馬了,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老師們可以互相觀摩、互相學習,發揮團體的力量。一個人假如在教書的時候就覺得只有自己的力量,那壓力會很大的。假如我們透過這個因緣、平台,大家都把寶貴的經驗、心得提供出來,那每一位老師就有強有力的後盾。況且諸位仁者大家都是以師志為己志,因為一條龍的理念是老人家尤其晚年一而再、再而三的期勉我們,甚至是勸請我們,勸請年輕人發心終身做小學教員,意思就是終身能夠陪伴孩子從小學習,幫他們扎好成聖成賢的根基。

  也確實,我們看著這些孩子,他們的因緣都比我們殊勝非常多。我們看看像成德自己的因緣,二十五歲才開始學習傳統文化,才開始親近老和尚,才有機會學佛。俗話是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那都二十五歲了。當然也不能妄自菲薄,這個時候要想到曾子。曾子是繼承孔子的道統,曾子的特質不是非常聰慧的,所以《論語》說他「參也魯」,但是他的學習態度很值得我們效法,他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次會,沒關係,我一百次;「人十能之己千之」,我們勤能補拙,人家十次會,沒關係,我不氣餒,我一千次。「果能此道矣」,我們能夠真正這麼去用功,「雖愚必明」,雖然本來智慧不高,因為這個態度,愈來愈有智慧,愈來愈明白;「雖柔必強」,本來是柔弱,懦弱了也會勇於承擔。

  我們是屬於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但這些孩子跟我們的因緣不一樣。師長有說,傳統文化要復興,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的努力,不能想著很快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這個想很快的心就不是真心,是著急了,甚至於急於求成。就像我們早上提到的,念佛要念得好,要安住當下、字句分明;假如念的時候還想著趕快得三昧、趕快有瑞相,那個愈念心愈亂。念佛跟做事是一不是二,念佛跟做事都是用這一顆真心,這個理是相通的。

  我們還沒有學佛以前,已經養成很多做人做事的態度、習慣了。像大家看我的身材,就知道我的性格比較著急。大家有沒有發現,比方比較平緩的人,慢慢來、慢慢來,他長得都比較有噸位,有沒有?比較穩重。你看那個快快快快快,一般都比較吃不胖。相由心生,臉相、身材跟心境也是離不開的。修行,老和尚說的修正行為,將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我們改了多少,這是我們真實的修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重外表而已。今天我們吃素三十年,形式,實質是什麼?有沒有愈來愈慈悲對人、對一切生命,這才是實質的。

  所以我們還沒學佛以前的這些錯誤的做人做事的態度行為改過來沒有?比方說我們具體觀照一下,我們都希望學生改過,可是我們要以身教來帶動學生,我們自己改過有沒有很勇猛、很精進。其實小孩的心是非常敏銳的,一個老師求道、修學非常勇猛,他的學生是感受得到的,會被老師帶動起來的。我們也見過不少年輕人常常都會提到,我爸爸很精進,我媽媽很信佛、很虔誠,這都是父母對他的帶動。

  要將沒學佛以前的習慣改掉都要下不少功夫。比方我們回想一下,父母最操心我們什麼?耳提面命我們最多次的,我們改了沒有?連父母一直提醒我們的我們都不改,其他的還能保證嗎?學佛是用真心,真心從哪裡開的?孝親尊師,一定是有把父母放在心上,希望不再讓父母擔憂,這個心性慢慢透出來了。所以父母提醒我們最多的我們得改,新年新希望,今年一定要把這些改掉。還有那麼多愛我們的人,我們不改一些壞習慣,他們都得操我們的心。他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什麼回報?要珍惜他們的愛、珍惜他們的護念,不辜負,要聽他們的勸告,改掉過失。自己愈來愈好,讓他們覺得欣慰,「我沒有疼錯人」。我們閩南話說的,值得人疼(值得人家疼),這才是回報所有愛我們的親人、朋友。

  尤其我們現在是在學習文化,我們也有責任要復興文化。文化教育,俗話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個工程,百年樹人,可是我們可能還沒學傳統文化習慣是什麼?遇到事情紅紅火火,像辦活動一樣,搞得熱熱鬧鬧的,要搞得很大、搞得很多人,我來個三四千人。大家想一想,這文化復興搞三場、五場論壇課程就復興了?我們以前的習慣搞活動就是成就事了,這可不能用在文化教育上。我們辦課程、辦論壇那是播種,給來聽的人認識傳統文化,種一點善根。就像種子種下去了,接著種子種了就收成,這沒有道法自然。種子種下去了,要施肥、要澆水,要長期的護念。要成就一個學子,沒有十五年以上持續的教育不容易達到。我們也遇過一些老師,他帶的學生有的超過十年,用傳統文化理念教的,結果因緣不能持續,出國留學,一下子退轉得很厲害。

  我們自己修學其實就能領悟很多道理,我們自己修學要懂得自愛,護念自己,我們就懂得怎麼去護念他人。就像自己一天不聽經、一天不讀經,這煩惱就伏不住。古人說的,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是撐不了三天,甚至於一有時間,不讀經、不聽經就打妄想。我得有自知之明,所以一有時間趕緊聽經、讀經。這樣用功有時候還不見得伏得了煩惱,所以更不能去滑手機,這個一滑,回過神來,半小時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在這個過程我們都在幹嘛?念頭都是什麼?自愛才能愛人。我們自愛要在一切境界當中做得了主,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煩惱習氣。

  所以得要種子種下去了,不間斷的澆水施肥。澆多久?百年樹人。成德當時候當小學老師,我們得要考試,一間一間學校報考,我當時候就想,我們對面有一間學校,我打了一個如意算盤,我假如考上對面的學校,我一輩子都在那裡待了。比方說我教四十年好了,可能教不了那麼多,六十五歲就得退休。但退休這個詞是外來語,我們老祖宗好像沒有留這兩個字,老祖宗留了告老還鄉。告老還鄉不是沒幹,還鄉幹什麼?還鄉教書。你看在朝廷當中、在為官當中,人生的閱歷豐富,好多經典都用在這些境緣的鍛鍊上。朝廷裡有人才,進賢帽,我們看宋朝那個帽子,官帽,前面低後面高。有人才了,不戀佔這個位置,讓給年輕人,告老還鄉,回家教私塾,把一生的這些學問、閱歷、智慧傳承下去。

  所以念頭裡面不能常常有我要退休、我要退休。尤其我們跟著老和尚,請問大家有聽過老和尚說我要退休了嗎?老和尚都不說,我們當弟子的不能說。我們當時候英國漢學院第一任長老院長周春塘教授,他當時候已經八十多,結果老和尚請他做院長。周院長當時候說「我不敢說不」,因為老和尚比他大十歲左右,不敢拒絕,不敢跟老和尚說我老了,老和尚年紀更大。

  我們跟著佛陀學、跟著師父上人學,他們沒教的、他們沒講的我們不講,我們都要隨順他們的教誨,隨順他們的身教,傳承他們處世待人,甚至是承傳正法的這些精神,這個我們要勇於去承擔。

  跟大家剛剛提到我打個算盤,就在對面那個學校教一輩子。當然我教書的時候會煮一些東西給學生吃,到時候他們離開學校,想起紅豆湯的味道,說不定就會回來看看我。所以佛法的四攝法很重要。就像媽媽的手藝好,我們這些在外的遊子突然聞到了媽媽家常菜的味道,就會想回家了。

  結果我去對面考試,兩百人報名,初試只錄取二十一個人,我居然進去了,而且二十一個人裡面只有一個人是男生。我當時候要去參加複試,要試教、口試,他們學校的老師看我要走進教室說:「今天還有男老師!」我一想,應該很有希望。後來我一坐下來,中間那個主要的監考校長首先就問我:「你有擔任過行政工作嗎?」我說沒有。「你有比賽得過獎嗎?」沒有。「你有帶學生比賽得獎嗎?」沒有。問了我好幾個問題,我都說沒有,我想說可能這件事要黃了,他怎麼沒有問我你有沒有愛心?不過事事是好事,因為我假如考上了,我就不會回到大陸去教傳統文化了。

  但是佛菩薩還是有滿自己的願,為什麼?因為我們希望信任我們的學生我們都護念得到,我雖然人不在台灣,但是後來出來推廣傳統文化,台灣的電視台有放自己講課的光碟,那我所教過的學生都找得到我,我這個願也是有滿。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會滿我們的願。護念一個學生,我們要很有耐性陪伴他成長,甚至於他的過程會起起伏伏,我們不忘我們的初心,愛護他。

  師長講三到五代人,代表這三五代人都要鍥而不捨,像接力棒一樣,這棒子可不能掉了。老和尚第一代,到我們這一輩孫子輩,接下來還有幾代人。成德觀察因緣,自己這一代要做鋪路石,鋪好路,讓後面的一二代人能踏著我們青出於藍勝於藍。這鋪路石也要演得像鋪路石,你不能鋪得讓後面的人走得顛顛簸簸的,演什麼要像什麼,認知到這一代的角色。

  所以師長勸勉我們當小學教員,耐心的陪伴下一代。我是很想幹這件事情,看你們的眼神好像不大相信。我真的很想幹這個事,看到那麼多從胎教就開始的孩子,看了真的覺得好有希望。但是成德是屬牛的,屬牛的在命運當中常常都是要耕田,到處開荒,現在開了一大堆地,有時候退不下來。不過我會盡力勸請後面的年輕人,他們能發心,終身陪伴比他們更殊勝因緣的孩子們。

  剛剛跟大家拜年,拜的最後一句叫「光壽無量」,光壽無量,淨土為歸。而且我們這一生要能夠往生淨土,我們要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積功累德。在哪裡積功累德?在我們的教學因緣當中。師長說的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因為這五千年還沒有遇到這麼文化危急存亡之秋,一不小心就斷了,沒得學了。香港一位學者大聲疾呼,我們要傳承文化,不然這麼短的幾十年,中華兒女從歷史最悠久、文化最悠久的民族變成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為了幾百塊錢傷害自己的父母老人,這墮落得太快了。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不學文化,現在外在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太強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利欲增長,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我們當父母老師、當長輩的看到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很心痛,當然也是我們有責任,這孩子好不容易投在我們的家裡,他人身難得,他中土難生,生到神州大地才能有承傳五千年的文明,他這麼稀有難逢的機緣,我們要把他護好。

  我們這一段時間,可能也有幾個月的時間一起學習了印光大師《天下太平之根本》,這是非常有心的弟子將《文鈔》當中有關家庭教育的部分,把它會集起來編成了這部書,我們今天可以把它圓滿。我們有責任在這麼危急的時刻勇於承擔,因為沒有出現這樣的危急,現在遇上了,我們能盡力去做,後世中華兒女子子孫孫都因為我們而得利,甚至於我們把它傳承,中華文明又傳到全世界去了,這個功德computer(電腦)都不好算。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功德更大。李炳南老師說的,「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其實李炳南老師這句話是很好的教導,護念我們建立很好的心態。會不會遇到挑戰?鐵定會。李炳南老師先給我們做好心理建設,這在教育的方法當中叫「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李老很多地方都有用到這個教學法,你看他對師長說:「你學講經,講得不好還好,講得好以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師長真的遇到沒住的地方,他心裡的衝擊不大,老師已經先給我講了,這非常善巧。就像《無量壽經》當中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榜樣,同時也是給我們做心理建設,「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成德印象當中,剛開始讀《無量壽經》,讀到這句的時候忍不住淚水會出來,被阿彌陀佛這個願力慈悲感動。我們感動之餘,進一步要效法彌陀願力。

  我們從事教育以孔老夫子為榜樣,孔夫子所處的年代禮崩樂壞,但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嚴重,也是文化退喪得很厲害。孔子在這麼重要的年代,他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闡明《易經》(闡明易道)。因為他老人家,所以上下五千年接上了,孔子上面二千五百年,孔子下二千五百多年。我們看到他老人家的承擔積了大福,他的後代二千五百多年不衰,後代子孫超過百萬人。我所見到孔子的後代都很優秀,在各行各業很有出息,真的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諸位教育界的同道,我們想不想修孔子一樣的福報?我們現在就遇上了,以孔子為榜樣,把文化承傳下來,這是最好的積功累德。不只在教育界,我們在各行各業都能落實傳統文化、落實佛法,為人演說,都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其實我們的心念,在工作、處世當中都能觀照到我這個心念有沒有符合作之君,有沒有大公無私、以身作則,有沒有作之親,我對待他人的態度有沒有不求回報,有沒有不棄不捨,有沒有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有沒有作之師傳道授業解惑,有沒有作育英才,有沒有為下一代、為我的團體培養人才,有沒有在每一個機會點能夠很有耐性的來引導學生,引導甚至於是自己的下屬、親戚朋友,這是作之師。真的抓住機會教育點,每一個人不管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得到很好的啟發。尤其在逆境惡緣,你能抓住這個機會點,他不只不會火燒功德林,他很可能提升他的境界。

  這是我們正助雙修,就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行,用真心去做。念佛不只是坐下來一句接一句叫念佛,這個「念」字老法師給我們開解「今心」,心上真有佛,那就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那就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那我們真行菩薩道了,真行大學之道了。

  而我們在護念自己跟他人的時候,我們要提升一種智慧,叫慎於始,慎於一開始。俗話有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假如我們一開始情況就不理想,那後面就很費勁了。為什麼我們現在處理事情都會覺得好困難?因為那事都已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太遲鈍,都沒有很敏銳的在問題一有徵狀的時候我們就洞察到,就把它處理了。為什麼說上醫可以治國?好的中醫師可以治國,因為他中醫的理論跟治國的理論相通,不治已病,治什麼?未病,防患於未然。我們治家不是一樣嘛!包含護念自己也要防患於未然。舉一句《弟子規》的話,「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大家有沒有經驗,答應朋友一件事,做到一半,要進又不好進,要退又不好退,很是懊惱。當然要記取教訓,有可能這件事是怎麼樣?一開始考慮就不夠慎重、太過激動。要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這件事假如一開始就慎重了,就不會有後面那麼多事,所以慎於始重要。

  我們接下來學習《天下太平之根本》關於節欲的開示,這對於我們教育下一代,這真的是慎於始,太重要了!我們看「分論」第三十四。印祖很慈悲,他是出家人,但是這些對眾生太重要,他講得特別深入。「節欲一事,其理甚深」,這個道理很深、很重大,「其關係甚大」,關係到一個小生命,關係到一個家道興衰,關係到整個社會的下一代,關係到世界的安危,「其話甚不易說」,聊這個重點不容易。「夫天生男女」,天地生男女,「聖人法天立則」,效法天地。你看《易經》觀天地這些氣象,拉到做人處世來,天是乾,地是坤,拉到男女,男乾,女是坤,男女陰陽和合,配合好。「令男女居室,以為人倫之最大者」,男女居室,夫妻住在同一間房。首先從夫婦同室,同一間房間,再延伸開來,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你夫婦和合,孩子在這種和樂的氣氛之下成長人格健康;你夫婦對立,甚至衝突了,那下一代的人格很難安定,甚至學不會怎麼跟人相處,因為他看到的都是衝突。所以夫婦的相處,甚至怎樣懷孕,這都是關鍵。所以人倫之最大者,你夫婦和合了,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每個孩子出了家庭,他能夠是忠臣,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每個家庭好了社會就好,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健康了器官當然健康。

  男女居室為什麼這麼重要?婚禮是非常慎重的,因為「以上關風化,下承宗祧」。上有關,男女的相處關係到整個社會,甚至是世界的風氣。我們冷靜去看看現在,男女關係一亂,天下大亂,古人這些話多有道理!我們看五十年前,男女關係誰敢亂來?現在沒有好好教,不好的風氣影響很快。下承宗祧,這就是講到男女結合是要承傳祖宗的血脈,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傳宗接代的大事情。「豈為人日圖快樂」,這是傳宗接代的大事情,不是讓人去縱欲尋樂的,「而常以欲事為事乎?」不能常常去縱欲,《太上感應篇》提醒不能淫欲過度。

  當然,畢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這種欲望我們先天就帶來的,不容易克制,我們了解到這個情況,我們還要存忠恕之道,在這方面嚴以律己,夫妻之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且更重要的,夫妻能夠一起學習聖教。你說另一半不肯學,我們不責怪對方,我自己還做得不夠好,我正己去化人。因為人的精神生活愈提升,他這種物質的欲望不知不覺就降了,嘗到法喜,世味哪有法味濃,嘗到了精神的快樂,這種五欲六塵慢慢慢慢就淡了。都要有善巧方便,不要變成今天跟大家聊,大家又回去要求另一半,到時候我就不敢來悉尼了。

  進一步分析到,「貪欲之人,其精薄而無力」,縱欲之後,他精子不好了,「如秕種不能生芽」,「秕」就是,比方說稻穀,它不豐滿,你拿著不豐滿的稻穀去種,它長不好,所以秕種不能生芽,芽生不出來,「故難生」。「即生」,真的它還冒出芽來了,「多多皆未成人而夭」,從小體弱多病,不好養。「即幸而不夭」,縱使他沒有早夭,也長大成人了,「亦必單弱柔懦」,會怎麼樣?單薄、虛弱,可能一生都有病,又很懦弱,不只身體不好,性情也很懦弱退縮,正氣不足,陽氣不足,「無大樹立」,就是很難成材,很難擔當。

  「若能保養精神,節欲半年」,這都很仔細指導了。我看現在節欲半年不一定夠,我們的體質要比那個時代的人,我們得要動態觀察。我們要有這種敏銳度,祖師大德的教誨不是照搬的。你看印光祖師說一個道場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常住,不是接眾,常住,請問大家現在不能超過多少人?印祖那個時候是說不要超過二十個人,我看現在超過十個人就要吵架了。老和尚當時候講經說,兩個人住在一起都吵架。所以同參道友的緣不用去找、不用去攀,感召,我們自己真幹,有感應,志同道合的人聚過來了。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可不要以前的習慣又來了,很喜歡熱鬧,找一堆人來。當然接眾多多益善,種善根,但是骨幹可都要能為人演說。

  「節欲半年,待其婦天癸發後」,到他的太太每個月的月事過了之後,「擇良宵吉期」,要挑良辰吉日。其實人在天地之間,都受天地磁場的影響。這個時候,「相與一交,決定受孕」。「從此永斷欲事,則所生之子」,你看胎教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夫婦圓房之後就開始了。所生之子「不但性行貞良」,他的性情忠貞、善良,「欲念輕薄」。你看慎於始多重要,一個孩子欲念輕薄,他修道輕鬆多少!你這是真正的慈愛。「而且體質龐厚」,身體素質非常好。一個孩子體質很好,一個人可以幹三個人的工作。你看他體力這麼好,他讀書比人家省多少力,做事,體質好思惟敏捷;身體一不好,常常都會被身體所累。「無諸胎毒痘疹疾病等患」,身體好。我們也觀察一些小孩,幾個月、三歲、五歲,長什麼疹子,這些毛病不少,今天找到原因,安樂易養跟從小多病很可能跟這個有關。「天癸,即經水也。經水盡後方受孕」,月事要都排盡了才可以,「餘時多不受孕」,還沒有排盡很難受孕。「經水未盡,斷不可交。交則婦即受病成帶」,這樣會傷到自己的太太。所以這些都要懂,才是真正能夠去愛護到對方。這樣就沒有希望受孕,「勿望受孕矣」。

  「人之大倫之事,豈可惡日惡時而行」,這麼重大的事情,怎麼可以挑不好的這種天氣、時間?「故須擇良宵也」,良辰吉日。這都有經典的依據,印光大師說的,「《禮記.月令篇》記聖王於仲春」,仲春是農曆二月,我們現在是農曆一月,二月仲春。裡面講到,這個日子是「先雷三日」,那個日子會打雷,皇上命各個地方官「奮木鐸以令兆民曰」,地方官拿著木鐸,是像鈴鐺一樣,它裡面的舌是木頭做的,外面是金屬,你這麼一搖有聲音,老百姓一聽到木鐸的聲音就知道有政教法令要公布了,就會趕快出來聽。這些父母官搖著木鐸講,「雷將發聲」,這幾天要打雷了,「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你生的孩子可能會有缺陷,「必有凶災」。「奮木鐸以令兆民者,令地方官聲鐸」,搖著木鐸,「以告百姓」,勸導百姓。「容止」是什麼?「猶言動靜。」什麼動靜?「不戒容止,謂行房事也」,就是你沒有考慮到在這種打雷的天氣日子裡可不能做,不然造成什麼結果?「生子不備,即五官不全等。」

  成德有一個比較熟的同修,他就在嬰兒房裡面上班,現在看孩子一生出來五官有缺陷的,甚至於心臟有問題,才幾個月,開了好幾次刀,他看了實在痛心,拼命幫這些孩子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看到印祖這段話,你說那些情況都有可能是因為這個造成的。以前當皇帝、當父母官的人慈悲,重要的是他懂。我們現在不聽老人言,甚至於教科書裡面都寫這種男女之欲,都覺得很健康、很正常,搞得孩子十幾歲學這些錯誤的認知,就縱欲了。編書有因果責任的,不是開玩笑的。所以當父母、當老師在這個時代真的要盡力護好民族幼苗。

  「世每有生子」,生下來的孩子,「或異人類」,長相就缺憾,「或形體缺損,皆坐此故」,犯了這些問題。「必有凶災,言其父母,尚有凶禍災殃」,這個行為會招來災禍,「如惡病、夭壽等」,連父母都會有災禍,「不止生子不備也」。以前成德小時候常常看到農民曆,都懂得要觀察這些日子,人都會受影響的。

  「古聖王重民生」,這些聖王很關心百姓的生活、生命,「故特注意其事,奮木鐸以告之。不但震雷當忌」,不是打雷當忌,「即大風大雨、惡星值日」,惡星出現的日子,「及天時交節」,二十四個節氣,節氣交替這種磁場都會影響人的,比方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這些都要注意到,還有「佛聖誕期」,像初一,彌勒菩薩聖誕,好像初九天公生,這些日子「皆所當忌」,要忌諱。「此實尊天」,尊天地神祇,「敬聖」,敬佛菩薩聖人,「遵王制」,這些聖王所留下來的制度都有他的智慧考慮,「而敦人倫之大道」,這男女是人倫的核心。「惜世人概不肯出諸口」,不肯把這些道理講清楚。你看印祖多慈悲,他以出家人的身分要把這些給我們講得這麼深入,希望我們都能有孝子賢孫。都不講,「俾其子子孫孫體質,一代劣於一代」,一代不如一代,「或者少年早夭」,下一代早夭,「或由欲事過度,雖不早夭,竟成衰殘,無大樹立」,都不懂這些道理,一放縱,衰殘,都沒有大作為,甚至都是父母家庭的負擔。「多半皆乃父乃母,不知人倫之道所致也」,不懂這個道理。「乃父乃母之不知,由於乃祖乃妣之無教也」,爺爺奶奶沒教。當然,「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也沒有人教他們,我們也不能責怪,最重要的從誰開始明白,從誰開始依教奉行。

  「子女成人時,當以節欲保身等」,子女長大論其婚嫁,要把這些道理「委曲開導」,抓適當的時間,很有耐性,不只講一次,循循開導他。「父教女不便,母則無妨。能如此,方為真愛子女。而世之愛者,多皆任其縱欲」,愛他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我們可不能說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不能這麼想、不能這麼說,假如我們是這個態度,整個社會的風俗就快速墮落。每一個長輩都有責任,甚至於要早教。「任其縱欲,則其害更有甚於殺子女者,可不哀哉。聖人重胎教,於此致意」,聖人重視胎教,這些道理明白了,都很用心去推廣,這也是預防法,「乃未胎而預教」。

  其實這一段話,有見識的父母官,哪一個地區真的這個父母官懂了,那就應該看能不能每一個要結婚的人有一個結婚先修班。大家有沒有覺得,我們現在幹哪一行都要考執照,你考過了這個執照,你才能夠在這個行業來服務。你看每個行業都要考執照,其實對我們整個社會最重要的就是把下一代教好,你組織家庭了,你要懂得怎麼教孩子,所以應該要有爸爸證,要有媽媽證,你結婚以前要先學習這些最重要的部分。看你們的親戚朋友有沒有福報當官的,可以做一個示範點,哪怕是個村長都沒關係。

  我們再看「求子三要」,在「總論」第十九。「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我們剛剛提到了;「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這三點都很重要,這是印光大師教的,依教奉行,一定感一個聖賢來投胎的孩子。大家好好努力,年輕的夫妻好好努力,到時候可以交給我,但是我得很長壽才行,現在你們去做,假如二十歲交給我,那我得多活幾年才行。「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照著這三條去做,念觀世音菩薩,「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教得好細,你要求孩子,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有送子觀音。觀音菩薩真是很慈悲,什麼都滿我們的願。然後求,求什麼子孫?福德智慧,而且可以光宗,還要利益整個國家世界,光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真的能求得到,求到了不要辜負觀世音菩薩,要好好的把他養成材。

  「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者。若不節欲,則精氣薄弱,必難受孕。即或受孕,必難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決定孱弱。既無強健勇壯之身力,亦無聰敏記憶之心力」,身心都弱,「未老先衰,無所樹立。如是求子,縱菩薩滿人之願,人實深負菩薩之恩矣。」

  「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當父母的,甚至於是爺爺奶奶這些長輩,「必須敦倫盡分、孝親敬長、善待眷屬」,照顧好眷屬,「愍恤僕使」,對你的僕人、下屬都要憐憫、愛護,「此行之家庭者」,這就是能夠敦倫積德。「至於鄉黨親朋,俱宜和睦勸導」,整個大家族,甚至是鄰里鄉黨,有機會了勸導別人,跟人和睦相處。「俾老者善教兒女,幼者善事親長」,你在這一方善心善行,讓老的人都明白要好好教兒女,幼小的都知道要善事自己的父母親、長輩。「常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願生西方,永出苦輪,普為同人,懇切演說」,這些道理有機會就勸家族、勸鄰里鄉黨,「令培出世之勝因,咸作守道之良民」,你們家能這麼做,這積很厚的德。「能如是者,一舉一動,悉益自他」,你的一言一行利益了自己、利益了他人;「一言一行,堪為模範」,那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樹立。」《了凡四訓》說:「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所以跟子孫也是感應道交,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世間的事沒有離開感應二字,你種這個因,積善之家的因,就感賢子孫。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者。古昔聖人,皆由賢父母之善教而成,況凡人乎?」這些聖賢人根基很好,他也要有很好的父母來護持他,他才能成就,何況一般的人?「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賢善。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就是媽媽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言語平和厚道,「其行事必須孝友恭順」,孝順、友愛、恭敬、柔順。「行住坐臥常念觀音聖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則心歸於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潔淨處,併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因為在的地方不乾淨,出聲不夠恭敬。大家走進廁所不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聽起來怪怪的,可以默念,佛號不要斷,功德一樣。後面有講到臨產的狀況,我們在前面的課程有跟大家提過,這個我們就跳過去。

  「及兒」,後面提到了,「初開知識」,慢慢有點懂人事了,「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提醒他你做好事才能好,「害人害物者必亡。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於害己。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及說做人,必須遵行」,指導他,怎麼做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天地人三才,不能糟蹋了。「否則形雖為人,心同禽獸矣。不許說謊,不許撒顛」,撒顛就是裝瘋賣傻,這樣孩子就很不穩重,「不許拏人什物」,不能隨便拿人家東西,「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不許打人罵人,不許糟踐蟲蟻、字紙、五穀、東西」,禮敬這些物品。「舉動行為,必期於親於己有益」,做什麼事情一定是利人利己的,「於人於物無損」,不能損害到人跟東西。「又須令其常念觀音聖號,以期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幼時習慣」,他從小就習慣這樣做人做事,「大必淳篤」,敦厚篤實,做人很實在,「不至矜己慢人」,就是對人傲慢,「成狂妄之流類」,變得狂妄自大。我們當父母的「如此善教,於祖宗則為大孝」,因為這樣的孩子一定光宗耀祖;「於兒女則為大慈」,真正慈愛自己的孩子,他身心健康;「於國家社會則為大忠」,為國家社會培養了棟梁之材。

  「余常謂」,印祖說到他常講:「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因為孩子從胎教到三歲以前都圍在媽媽身邊多,能不能成材太關鍵。那一天我遇到一個太太,她三個女兒,長得都很莊嚴,我說天下太平交給妳,她說好的,她也很有承擔。「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當父母、當媽媽的人能夠這樣來期許自己護好孩子的身心,她這種心境、這種使命感可以媲美追上太姜、太任、太姒,因為周朝這三位女子教育出好幾代聖人,「庶不負稱為太太」,這個太太的稱呼的典故就從三太來的。「願求子者,咸取法焉」,以三太為榜樣,包含以求子三要,我們把它掌握住,必然有孝子賢孫出現,「則家國幸甚!」我們的家跟國就真的是有幸事,都能愈來愈幸福安康。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不好意思,有點超過時間。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