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趙曉龍老師主講  (第五十六集)  2022/10/29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56

  趙曉龍老師:尊敬的成德老師,各位長輩、各位校長、各位同道、各位學長,大家好!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又見面了。也非常的感謝,因為劉鴻典先生他有留下這一部《村學究語》,在這個時代可以讓我們一起交流、切磋、探討,如何把書中的精髓,這些重要的提醒和叮嚀,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於各個領域的教育當中,都能夠有一個很好的落實。

  先生他曾經當官,後邊幾十年都是在教書,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書中這些單元也都是先生他一生教學的智慧結晶,相信這段時間大家也都有進一步的了解和學習,還有落實。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怎麼樣?可以看得更遠。我們生在這樣的一個民族,有許多有智慧的祖先、聖哲人,也給我們留下很多寶貴的典籍。如何讓這些典籍能夠在這個時代再綻放出它絢麗多彩的光芒,相信也有賴於我們大家身為炎黃子孫共同努力,來把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事情能夠做好。

  之前用了一些時間跟大家有交流我們前面的一些單元,曉龍這個版本是我們上節課一起分享到「書宜熟讀」,是這個單元。今天我們就進入下一個單元,《村學究語》之「宜審強弱」,標題就是「審強弱」。這個單元的第一段就是讓我們身為老師,當然家長也包括在內,當然您在企業做主管領導,都要去了解孩子、學生,包括每一個人的稟賦,這樣才能夠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去護念孩子、學生,還有我們的員工,能夠發揮他們所長。在讀書的過程當中,第一段就講到,如果沒有去判斷孩子的強弱,用現在的話講叫一刀切,就會導致一些孩子身心受損,就是常常有壓力,這樣他都不放鬆,對他的健康都有影響,甚至嚴重的都有夭折的情況,所以有因為讀書最後生病死了。父母並不了解,這個孩子怎麼會夭折?孩子也是小,他就冤沉地府,從當老師的角度是有失我們的慈悲和智慧,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最後一句講道:「聖人之道,本以造就人材,而不善用之,誤人性命,幾同庸醫殺人,良可慨也。」感慨,聖賢之道是讓人成聖成賢的,沒想到因為讀書強度太大了,讓孩子身心受損,這也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可惜。

  在《養正遺規.王文成公訓蒙教約》當中,王陽明先生也有講到,他說:「古之教者,教以人倫」,重點是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要。「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孩子要給他有唱這些我們現在講的弦歌,像我們王老師就有教小朋友唱弦歌,「以發其志意」,就是讓他的志向、這些情緒能夠有抒發,這是第一項。第二項,「導之習禮」,要讓孩子來習禮,「以肅其威儀」,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行住坐臥四威儀要在習禮的過程當中訓練。「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讓他讀經典,開他的智慧,修他的戒定慧。先生就講道:「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要務」,這是在明朝就有這樣的認知,歌詩習禮都不要了,「此皆末俗庸鄙之見」,先生就講到這樣的看法是偏頗的。

  先生又講道:「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小孩子他那個天性就是喜歡做遊戲,或者他比較真純,太多的束縛就不利於他健康的成長。如果太多的摧撓,會讓他萌芽階段長不好;如果給他一個舒暢的心情,教育環節都比較流暢,讓他沒有身心的負擔,他就會條達,枝條就會長得很好,就是很健壯。所以要讓孩子常常內心有受到鼓舞,心中要有喜悅,他不能自已的來讀書、來學習。用唱歌,包括習禮,可以讓他抒發情緒,讓他能夠懂得應對進退。而且習禮還可以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可以讓他的筋骨更強健。讀書不但開其知覺,重點還是培養他的定力。

  剛好講到這一段,曉龍想到《養正遺規》有這樣的一個指導。所以孩子的學習生活應該是滿豐富多彩,當然這個當中每一個教學的方式、方法也都要能夠審強弱。

  我們看第二段,第二段重點就是講有一些老師比較殘酷,這裡用的詞是,就是規定孩子讀書要讀很多,而且天沒有亮就起了,有些時候夜很深了還不讓他睡覺;如果沒背下來就責罰,罰跪,還有頂硯台、頂板凳,然後跪碎瓦,我們想那個都挺鋒利的,所以很多孩子的精神就被摧殘,他的靈機也被影響,就算是十三經都背完了,那又何濟於事?所以先生就強調到,讀聖賢書為什麼?就是為了孝悌、謹信、愛眾、親仁,「而學文乃其餘事」,先生這裡強調,這是《論語》其中的一章,「後人專教餘事,而於聖人之所重者置之不言」,可能後面就專門教他背書、寫文章,對於前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忽略了,甚至是去逼著他背書,也不管孩子的狀態和承受的能力,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這一段也是舉了《論語》夫子的句子:「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個過程當中當然我們重點要培養孩子,可是不能太過於嚴苛。而且這裡強調一點是,這個孩子他有祖德在庇蔭,有些孩子他現在可能不是很聽話,或者有什麼情況,有祖德對他的護佑。在這個階段一定要養他的正,養他的正氣,不能夠恣意為惡,不能讓孩子養成這些不好的習慣。但是這要循循善誘,要很有耐性的來引導。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就是舉例子了。有一位先生「專教誦讀」,專門只教誦讀,而且「以打人馳名」,打得很厲害,而且三更就要起床。昨天我們王老師講《老老恆言》,五更以後起床比較科學(三點到五點),那是三更半夜。當然有的時候會有些特別情況,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但那個是特別情況,身體一定要好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對孩子的體能,他的記憶力、接受能力,各個方面都要有一個了解。當地的人就給這老師送了一個稱呼,叫某打鐵,打鐵大家都看過,就是滿重的。有些時候學生上課太睏了,睡著了,又被打醒;有的孩子受不了去廁所,結果撐在牆壁上又睡著了,先生見到又打他。可是當時的這些家長都說這個老師好,都把子弟送過去。如果這個孩子身體強的,還能忍受得了;如果身體弱的,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情況,他會生病,甚至是夭亡。所以家長也不清楚,「父母皆以為命,而不知先生害之也」。

  先生會有什麼果報?「先生窮困終身,老而絕嗣」,一輩子都很貧窮,沒有後代。「或謂先生辛苦如彼」,這個老師這麼辛苦,得報怎麼是這樣?「疑天道之無知」,是不是天道沒有了解清楚?「而其徒有明經某」,有一個學生考中功名了,稱作明經,已經五十歲了,就想起來曾經跟著這位老師學習,他就感慨說:「先生固功之首,罪之魁」,先生當然付出了,可是有些做得不對的地方,難辭其咎。古人講話都很含蓄。「此言一出,而先生之論定矣」,這是先生的學生平心而論講出的這一番話。

  我們再看下一個單元,「宜辨良莠」,這跟上一個單元有一個接續,強弱,體能各個方面。良莠,這個孩子天分,或者他來到學校以後,之前家庭教育習慣養成已經有不同了,有的孩子很善良、很聽話,有的孩子比較傲慢、桀驁不馴。怎麼從這個過程當中因材施教?桀驁的要對他嚴一些,善良的就對他寬一些。有的孩子稍微嚴肅一點,那個眼淚就流出來了,就知道錯了;有的孩子他有的時候還會挑戰老師,還會給我們出難題,這樣的情況要讓他知道敬畏,所以要有一些懲戒。如果當老師的面對這樣的學生優柔不振,那就自失威嚴,所以寬嚴之間我們還是要根據情況,孩子、學生的一個狀態。

  後邊就用了一個比喻,就像當官的人到了一個地方,他當然愛老百姓,但是不能去徒博一個仁慈之名,有些不良的人先要給他做一些懲治,這樣才能夠讓社會穩定。這也是殺一儆百,小懲大誡,這樣才能夠把官做好,把這個地方管理好。

  下面這一段講到「聖人扑作教刑」,所謂「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禮記.學記》上也有這樣講到。收其威是不要讓他放肆,不要讓他去做這些不該做的事情,讓他知道善惡,知道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這種教育過程當中,不教而撻,沒教他就責罰了,這就不教而殺謂之虐。如果一概都不撻,這也不妥當。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體會,先生這樣講的重點是要利益學生,他那個心念當中都是利益學生的。

  我們看下一段,這也是講到「官之牧民者,非失之酷,則失之柔」,不然就太酷了,太嚴酷了,不然就太軟弱了。「師之教徒者亦然」,老師教學生也是這樣,這個地方就點出來要走中道。後面我們就先省略了,大家先看一下這段。

  我們看下一段,「石天基曰」,石先生他叫石成金,點石成金,古人的名字都很有含義,字天基,天基很有使命感,能夠做很重要的基礎。先生是清朝人,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養生家,他有一個著作叫《長生祕訣》。先生也是十幾歲身體不好,後面他就深入的學習如何去養生,結果他三十多歲感冒都沒有,從一個身體不好變成身體好。所以我們道家養生還是很厲害的。

  先生是乾隆年間的人,他就講道:「天下子弟,壞於父兄之不教者十之二三,壞於師之不教者十之八九。」這個地方就點出來,這些孩子沒有成材,當然父母有責任,可是十之二三,老師十之八九。後面就講道:「蓋其師品不一,工課多疏」,老師也是參差不齊,對於學生的功課方面可能自身也下的功夫不夠,教學生也不一定認真。有些家長把孩子送來就是希望他成為一個好人,可是送到學校了,老師沒有嚴格的督導,沒有分清良莠,沒有很好的班級管理,這些很天真的孩子就被一些頑童惡少,他有不好習氣的孩子就影響了,這樣這個孩子墮落得會非常的快。後面先生就講到,到了學堂,家裡面沒有幹過的不好的事,到了學堂全學會了;沒有講過的話,到了這個地方全會了,甚至後邊講到賭博、淫戲,都是到學校學的。在學校當中可能有些孩子有這樣的習氣,後面會講到怎麼去引導這些已經有習氣的孩子。

  「誠實化為刁頑,聰明變作奸巧」,本來是一個很誠實的孩子,結果到了學校沒有學到好的東西,還被污染。長大以後,年紀愈大膽愈大,「亡身敗家,無所不至」,沒有德行,那就會做出一些非禮之事,甚至觸犯刑法。「故鄉師可為而不可為也」,鄉師很重要,可是不能苟且為之,不能勉強為之,不能魚目混珠、濫竽充數。前面講到師宜自審、師宜自重,這方方面面都是給我們點出來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跟我們要具備的一些基本的素質。我們心地上是念念想孩子的成長,縱使有一些經驗不足,我們蔡老師在四十集裡講到在台灣教學,那都是天天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都基本上沒有時間去辦公室坐,都在教室裡改作業,都在觀察了解孩子。了解一個人是需要時間的,我們上節課講到枕木和樟木,要辨別它要七年以後才能辨得清楚,所以了解孩子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的。「可為而不可為也」,認真的對待當然好,改造命運也很好,可是如果不認真的話,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可以養家,不一定要做老師。

  結尾講到「操無刃之戈矛,戕有生之命脈,所以天地不容,鬼神不佑,窮年吚唔,終身蹭蹬」,蹭蹬就是失意,吚唔就是讀書聲,也念了很多書,可是一生都不順利,「意外飢寒,非常落魄,皆教學自作之孽耳」。這一段也是有一個很清晰的說明,誤人子弟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個先生應該都反覆強調了好幾次。

  後面括號裡邊「《元宰必讀書》,今節錄之」,這是在《狀元宰相必讀書》裡面有記載這一段。《元宰必讀書》裡面還有《太上感應篇》,還有《敬惜字約集錄》、《文帝勸孝文》、《文帝惜字文》、《遏欲文》……這些都集合在一起。狀元宰相才華,他的福報不是一般的大,為什麼這些書要必讀?曾經印祖也給《元宰必讀書》有作序,就是強調到德行的部分、因果的部分很重要。

  我們再看下一個單元,「大宜防閑」。防閑就是防止他做不好的事情,防止他欺負小的同學,或者他的習氣污染別人。第一段就講到這樣的一些情境,有些十六七歲的孩子,因為過去都是混齡,他嗜欲開了,他都會對小朋友、這些學弟有些引誘。

  第二段就是分析「凡人到十六七歲,尚在蒙館讀書」,這是一個現象,他年紀都到了青年階段,都滿大的,還在蒙館,那他的學識可想而知。「師之有深慮者,即同堂讀書,猶不可使小徒與之聚處、與之閑談,防其胡言亂語,引開孩子情識」,既然這個孩子還在這讀書,有深謀遠慮的老師就要預防小孩子跟他接觸。現在在一個大的學校,在不同年齡段,可能有初中、高中,有小學、有幼稚園、幼兒園,這些大孩子的一些狀態,我們身為一校之長,或者我們是相關的負責人、幹部,也要觀察這些大孩子的一些言語行為會不會影響到小朋友。再來我們家族當中,這些子弟晚輩,叔伯之間或者阿姨這些親戚當中,下一代年齡也有參差,會不會有一些互相的污染,特別在聚會或者什麼情況。陪伴這些孩子,我們仔細的觀察,觀察到了就趕快及時的引導,不然有些時候這些小朋友聚在一起可能就互相都有些污染。

  《論語》講到「少者戒之在色」,他血氣未定,身體沒長成。《周禮》講到男子三十而娶,就是他身體要到達足夠好的狀態才娶妻生子。這是很有智慧的一個指導,如果他年紀小,情識開了,染上邪淫的一些習慣,他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害。這裡後面講道:「情識已開,病根已伏,或十八九歲而亡,或二十餘歲而亡」,這命都送掉了,所以對於大孩子這部分要特別注意。

  後面講到,那怎麼辦?「故凡館中有一二大徒,情識已開,師無防範,未有不將通館之小徒引壞者」,一下子把學校裡的孩子都給帶壞了。「人皆知村塾為教子弟之學堂,而不知為害子弟之火坑」,這裡講到火坑這兩個字,這也是講得滿重的。「何以言之?」怎麼講得這麼重?「孩子未讀書時,天性未漓」,沒有被污染,像什麼?「渾金璞玉」,沒有開發的玉,原始的黃金,「一入學館,耳聽邪言,口說邪話,不知不覺遂走入禽獸路上去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明驗也」。先入為主,這些不好的東西如果進了孩子的心裡,給他污染了,漸漸的他這種天性就被覆蓋了。

  我們再看接下來這一段,這段曉龍就簡單講一下大意。每個孩子都是人家祖先的後代,如果沒有好好的去教好他、護念好,祖先在天之靈都會瞋憾;如果我們認真的對待,這些祖先都會感激,這兩者差別就很大了。老師也不是說想把孩子教壞,可是大學生把小孩子帶壞,這些地方是有我們的責任的。所以用了《論語》當中的話,「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這是誰的過錯?當然是我們老師的過。犀牛、老虎都跑出來了,上好的龜玉,祖宗傳下來的傳家寶都毀了,誰的責任?這是聖人之言。這裡再一次強調當老師的重要性。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師道輯要》,這一段也是講到確實一個老師的影響非常非常的大。「村館之中,學徒聚集,動以十計,黠愚不一,動靜各殊」,有的孩子聰明,有的孩子笨笨的,有的好動,有的比較安靜。「若不嚴立規矩」,如果沒有立好規矩,「時刻查點」,我們上節課有提到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心都在學生身上,然後「懇切開示」,看到一些點出現,要很有耐性的來給他們引導,「則罔知忌憚之童蒙,必至無所不為矣」。他來讀書了,沒有相關的配套,這孩子就會肆無忌憚,因為他童蒙比較懵懂。「蓋此唱彼和之餘,黠者固黠,愚者亦可變為黠,耳濡目染之下,動者固動,靜者亦可變為動」,就是有一些本來好的孩子被帶壞了。「故有年未出幼,因同學誘開欲竇,斷喪身命者」,欲望之門打開,損害了身體;「有群相賭勝,恃強力跳險負重,損傷成病者」,去賭博,或者去比力氣大,跳很高很險的地方,造成殘疾或者一些情況出現;「有竊效雞姦,致玷終身者」,這邪淫的部分;甚至在學堂裡還有賭錢,「有陰學賭錢,胎成固匪者」,小的時候就開始賭錢,長大可能因為這一個賭字,就會把一個家都敗掉了。「種種弊端,皆起於年長佻達之徒,塾師不加防閑」,就是因為沒有對大的孩子有一些注意防範的部分,「一旦釀成巨禍,罪坐己身」,如果學生真的出事了,要承受法律責任。「薛諧律謂」,薛先生曾經是新都縣令,他是乾隆年間的人,「宋時曾有此案」,自己教過的學生出了命案,出了一些情況,「包大尹斷以圖財害命之罪」,判老師圖財害命,「可為庸師誤人者戒」。這個地方也是對大家一個警戒。

  我們再看下一個單元,「小宜護惜」。年齡大了要防閑,從另外一個角度,小朋友要很細心的保護。第一段我們看後邊,「孔子云:少者懷之。孟子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小孩子就像要抱在懷裡,怕他碰著磕著,怕他學到一些不好的東西,都是這種很戰兢惕厲的保護他。孟子講我們家裡的孩子小我們要愛護,別人家的孩子也要愛護。面對學校裡小的學生要留心,不要讓他被大孩子欺負。「凡有慈幼之心者,其子孫必繁衍」,這就是無畏布施,保護這些弱小的孩子,自己子孫就會比較昌盛;「至於絕後的人,往往心毒」,為什麼會絕後?可能這心地不夠慈悲,歹毒,「所以仁慈即為生子之源」。從《了凡四訓》告訴我們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仁愛心天天都在起作用,天天都在積功累德。《論語》也講道:「仁遠乎哉?」仁遠嗎?「我欲仁,斯仁至矣。」能夠以愛自己孩子,我們曾經也都是小孩子長大,都能夠感同身受的去保護他們,這都是積德的源頭。

  我們看下一段。下一段重點講到這些孩子在一起,我們沒有去辨別大小或者良莠、強弱,都混在一起教,那這個老師的罪惡,「彌天之大罪」,就很重了。後面就講到孩子到了十一二歲,「不識不知,天真爛熳,其父母之心以為先生可靠」,百分之百相信老師,把天真的孩子送給先生來受教育,「以為先生教之讀書將來可以成人」(倒數第三行),就想著孩子讀書了將來成人。「乃有貿貿之師」,粗心大意不用心,「無小無大,混而視之;甚有小者過多,不肯耐煩」,甚至小朋友很多,自己不願意花時間去耐煩的教導,讓大學生代教,後面八個字,「傷天害理,莫此為甚」,這是最傷天害理的事情。

  我們接下來再看下面這一段。這一段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招學生超過了自己的精神、體力、能力的範圍,我們要婉言謝之,就要學會拒絕,不能人家說「哎呀,某某老師你真好,你最慈悲了,我的孩子交給你,我絕對放心了」,「好好好,來來來」,來者不拒。甚至有些孩子他本身已經污染很嚴重了,結果一收進來,整個拉下來我們的教學質量和品質。甚至私底下對其他同學的污染和影響,我們有時候了解到一些情況,真的是很感慨,這樣的事情完全在我們招收學生的時候就可以避免掉,可是這個事情一旦繼續推進了,再想拉就不一定能拉得回來了,財色名利這些東西這些孩子身上帶著了。甚至有些大的孩子他會打小孩子,現在的霸凌事件,會欺負這些弱小的同學,這樣的孩子學校要懲戒他,不能讓他任意妄為。這些都要有人去負責,可是如果學生很多,老師精力畢竟也有限,那可能會精力跟不上。如果這裡疏忽一點、那裡疏忽一塊,整個教學的質量或者整個學校的風氣、班風就拉下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倒數第二行,「往往通館小徒,皆被大徒引壞,而師猶在醉夢中也」,老師根本什麼都不知道,一般孩子已經被染壞了。「故凡館中之年幼者,師必視如家之幼子」,就是自家的孩子,要「慈愛之、護惜之,勿令大者與之狎處,勿令大者肆其欺凌,方是為師之道」。有這樣的現象發生了,跟我們當老師的都有關聯,所以童子不能太多,不能給老師教學任務太重,這樣會影響到很多方面。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這段是重點,「人莫不從幼時長成,而男女之欲多被大者引誘」,男女之欲被大的引開了,「情竇方開,故曰:子弟寧可終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匪人」,寧可孩子一年都不讀書,不能有一天跟這樣的孩子在一起。「匪人在外,人所能知」,一些不好的人等等我們都能知道;可是「匪人在學館,人所不能知」,這個就不容易察覺。「所以蒙師之得利無多,而蒙師之干係最重」,老師責任很大,「若不留心體察,未有不造彌天之大罪,而殃及子孫」,誤了人家的子弟,然後自身也受影響,還會殃及到子孫。

  我們這三個單元,先生好幾次強調到男女之欲。這是清朝的時候,對這個部分就非常非常的不厭其煩的強調。這個部分,「萬惡淫為首」,這是最損孩子身心的健康,如果我們沒有盡職盡責的話,也很損我們的福報,乃至於會影響到子孫後代。

  在《道德叢書.民間懿行》這一冊有一個故事,也剛好藉由這個機會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有一位官員他也教書、他也寫書,他姓柴,叫柴省軒。他生平跟他的下屬都會強調「忠」的重要,跟他的孩子都會強調「孝」的重要,然後都會有緣分就勸人要為善。面對下根的人,他就會引《感應篇》的一些內容,就觸動對方的心,一些過惡,大則奪紀,犯了以後十二年的陽壽就減掉了;小則奪算,這個一百天。所以其中也有很多的公案,像《感應篇彙編》都有講到,就觸動孩子、學生的心。然後把《感應篇》逐字逐句的很詳細的解釋,又效法河上公註解《道德經》,把《感應篇》分為九章,叫《感應篇直解》,這是一項道家的經典。然後又取十三經,還有二十一史感應的故事,給它會集出來,又編成書,名為《感應經史通考》。他一生就是當官、教書、寫書。

  後來他去世了,有一個讀書人姓羅,他在一個地方拜師學習,結果病得很重。在養病的時候,他就突然看到有很有威嚴的儀仗隊。這個儀仗隊其中有一個人姓洪的,剛好是他的老朋友,他認識。他就過去問,請問你們的領導是誰?他這老朋友就說是柴省軒柴公,是我們的領導。結果這個書生姓羅的趕快就去禮拜,說大人,我將來的功名怎麼樣?這位柴先生就說:「人生大節在忠孝二字,窮達何足論?」人生的大節一個是忠、一個是孝,這兩個字,其他的何足論也?這個話他聽到了他就醒了,醒了以後他就去跟一些官員說這個事情,結果這些官員確認過後就是這位柴公,確實是他。

  對於教師這個崗位要盡忠職守,然後能夠為國家培養人才,著書立說,特別因果教育這些方面,柴先生他兩個孩子也是讀書讀得非常好。所以末後聰明正直是謂神,在冥冥當中也是有給我們指出來《感應篇》確實是非常重要,因果的教育很重要。所以劉鴻典先生非常的用心,他編了一部書叫《感應篇韻語》,把《太上感應篇》每一個經文用七言的詩編出來。大家應該可以看得清楚,《感應篇韻語》。這個可以讓孩子來讀,老師可以給他們講,甚至有能力的可以把曲調給它編出來,孩子們在那裡唱唱唱,這一首一首的唱過去,都是押韻的韻文。講得特別好,時間的關係,就不舉例說明。

  男女是大防,防要防在小的時候,就要有些防範。這個對於我們父母和老師、長輩要有一些敏銳度,這個時代比較跟古代又不一樣了,可謂男女生接觸很多了。這個當中,我們如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護念好下一代,特別在這個情事方面。

  我們看接下來一段,「石天基曰:世之塾師,訓誨無術,模範先虧」,教孩子沒有按照經典的指導來教,自身也沒有做榜樣,「誤了子弟終身,損德最大」,把孩子一輩子都耽誤了,這損德最大了。

  我們看下一段。可憐天下父母心,所有送孩子去讀書的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會被雕琢成玉器,可是沒想到送錯了,拜錯了老師,送錯地方,把孩子送到殺場上去了。所以一個學校當中參差不齊,各種情況都有。

  我們看倒數第二行下邊,「故人家子弟,與其送入館中,鑿破混沌之竅」,混沌原來沒有七竅的,被他的好朋友給鑿開了,結果七竅鑿開了他就死了,這就代表把孩子童真破壞了,有污染了。與其這樣,「不如不讀書、不識字,猶留得樸魯無文,為謹慎子弟」,那還不如他不認識字,就當一個比較安分老實的、清白的、沒有被污染過的人,那就好了。

  所以最後一段講到,「先生」二字是何義?是要給人家生機的,不能讓人家生命,「不能生之,顧死之乎?」不能斷人的慧命。「師傅」,師傅,「傅」是幫助他、教導他,「不能傅之,反顛之乎?」反而把這個顛覆了。「沈千秋嘗與同社論曰」,跟他那些同僚討論,「居官盡職與否」,居官要盡忠,為官盡忠,那這個盡職與否,「於處館時可預卜」,從他當老師的時候可以判斷得出來。「主家脩膳,朝廷俸祿,俱非悠悠忽忽可以消受」,每一個名分背後,俸祿,人家家長的血汗錢供養老師,這個不能悠悠忽忽的就可以消受。「近來師道陵夷,真可痛哭長嘆」,先生講到這裡用到痛哭長嘆,陵夷就是倒了。「不思誤人子弟於心何安?」誤人子弟,良心怎麼能過得去?所以「必須盡心竭力,循循善誘,使得有所進益,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的給他培養好,小的也給他培養好,「勿可諉之子弟不率教」,這裡是說孩子不受教把責任都推給孩子,那沒辦法,他善根不夠,他不受教。後邊「愚按:歷來名人,言及訓蒙之師,無不諮嗟太息者,而無如世俗之汶汶也」,就是代表從小都被耽誤掉了,真的是太可惜了。

  我們看下一個單元,第十六單元,「不可離館」。這個部分,不能離開我們教育的環境,教室、學校,一方面,離開了可能會出安全問題;再來,這些孩子在一起可能會互相污染。那為什麼會離開?還是自己有嗜欲。我們看第三行,去逛街了,「喜赴市廛」,「酒食徵逐」,去喝酒了,去應酬朋友了。所以就講到,如果你要有事情,真有事情,讓學生放學回家,不要把學生留在教室然後你離開了,這樣都會有一些很不好的情況。

  後面下面這一段還是講到同學之間的這種污染。我們翻過來,翻過來這段滿重要的。如果有住宿生,如果有午休或者住宿,「斷不可令與嗜欲已開者同室同床」,同性也不能的,那個嗜欲已經開了,讓他們住在一個房間或者同床,這都要防範,「如不堤防,小則鬧出嫌言,大則釀成禍事」,而這個罪都是老師要承擔的。「凡吾輩之教散館者,千萬於此中留心,切勿以為迂腐而置之矣」,先生再一次提到防範邪淫的問題。

  下面這一段就是舉了一個例子,老師不在了,小朋友在一起玩鬧,軋糧食磨麵的那個東西叫碌碡,就是在那個上面,孩子趴在上面玩,後面又有一個孩子趴上去,結果六七個人趴上去,大家哄笑在那裡玩,後來起來了,最下面那個孩子被壓得氣閉了,被壓死。這個情況出現了,也不知道是什麼結局,但是這些老百姓就覺得這個老師太耽誤人了,不小心造成這樣的大禍。

  再來,還有一個秀才在家裡,他訓蒙,收了一些學生。中午的時候學生寫字,他去城中遊玩,常常去。這些學生看老師不在就去爬樹了,結果有一個孩子就掉下來,當時就摔死。這時候鄉里為了保護這個老師就幫他想了一些辦法,沒有報官。可是縱使法律沒有制裁,良心的譴責呢?這個老師就從此精神恍惚,不久也死了。所以這個地方把它節錄出來,就是我們擅自離開教學崗位做一個警戒。

  在《道德叢書》也有一則故事,一個老師他教書教了很多年,他六十多歲了,有一天跟他太太講,我這一輩子雖然沒考中功名,可是我們館運亨通,收入也不錯,日子也過得挺好。結果晚上就夢到他祖父,他祖父說,你本來可以考中功名,因為你常常的離館,誤孩子的課,你的功名被削掉了,你還在那裡挺得意的,還在跟人家炫耀,就有批評他。

  下面這個故事就滿有意思的,有一個出家人他有一些美酒,有一位狐狸成精了,就過來喝這個酒,喝醉了,就被他給逮到了。這個狐狸就說,我才不怕,我只怕兩個人,一個叢林的某一個大和尚,再一個就是一位教書先生。這個出家人正要打牠,突來就不見了。但是這個出家人也很可貴,他要知道這個先生是何許人也。後來就找到了他,一看是一位清瘦的老者,教書先生,而且他的教室,草廬當中,學生不多,「幾個蒙童」,一點也沒有特別的地方。這時候就叩問,就說我遇到這麼個事,這個狐狸很敬畏您,您有什麼長處?老人家就說,我平生教人家的孩子盡心盡力,沒有一天耽誤的,沒有耽誤孩子一天功課。這位出家法師馬上改容敬之。後面講到了,「夫盡心盡力以教蒙童,亦至平至常之事也,而善德所積,雖妖狐尚且畏之,可見寒士訓課之功,足以通天地而動鬼神」,舉頭三尺有神明,真正這麼老實認真的教書,人都會放光。

  有的老師「曠館課而出外講善言」,放著該盡的本分、該教的書沒教,出去也去講課、講善言了;「有停館課而助人行善事者」,今天不上課,我要去修橋、去鋪路,「方且自命為善人」。蒙以養正聖功也,這是第一等的善事,結果本分沒有做了,都去做其他的事,這就夾雜在其中。「方且自詡為善德」,我是很好的,自己覺得自己很好,「不知盡心以教人子弟,便是莫大之功;昧心以誤人子弟,便是莫大之罪,獨奈何」,最後這一句是《孟子》上講的,「捨其田而芸人之田」,自己家的地沒有種,去人家家去幫忙除草、去耕作。為什麼會這樣做?這個地方一個問號,先生沒有講答案,我們可以來思索一下。

  這以上是離館,最後這一段講到有在館的,「只圖自己用功」,每天自己背書、寫文章,學生在下面什麼情況也不管,這種情況跟離館是一樣的罪過。所以重實質,這個實質是心要在學生身上,要在人家孩子、子弟身上,要在為天下培養人才這個地方。如果坐在那裡心不在這裡,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也會耽誤這些學生。

  最後,「蓋我既訓蒙,則十分精神要用七分在學生身上,所以訓蒙之事,煞不易言,苟能以狐畏之老學究為法,將見尋行數墨之功,直與悟道參禪並重」,所以我們在那裡督導孩子功課,在那裡糾正他,這跟參禪悟道並重的,「生而有益於人群,沒必為神於天上」,在世能夠利益很多人,過世以後可以成為神靈,「有不德垂後裔,而世代簪纓也哉」,子孫後代都會非常的發達、非常的有福報。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單元,先生寫文章很有意思,他前後關聯,可能前面提的問題在後面就有一個答案的解答。

  第十七章,「不可執迷」。第一段,「經師易,人師難」,教做人難,教讀經容易,當老師如何把孩子的人品、學問都能夠教得好?「謂教人讀書作文者為經師,教人修身立德者為人師也。而吾謂教大徒之人師固難,教蒙童之人師亦自不難」,你說孩子他已經大了,你要把他德行給他弄好,因為他前面有一些情況,比較不容易;可是小孩子比較容易,因為他純是天良,所以就好教,比較好管。

  有一些老師的心態,後面講到,就覺得家長對我不夠恭敬,然後孩子太笨了,就教得心不甘情不願。但是他也不去辭職,還繼續教,為什麼?還是為了利。這裡就講道:「只為割捨不得幾兩脩金」,捨不得這個利。所以這個執迷執迷啥?執迷名,執迷利。「耐得一天算一天,耐得一年算一年,可憐孩子甫離娘胎,便遇此等魔王」,孩子剛剛離開父母,遇到魔王了,「障其生路」,結果後面就會背幾本書。

  當然先生下一段講到,老師也不是想去害孩子,因為老師不明白,所以「鄉黨出一不明白之蒙師,必有許多兒童為他所害」。這又跟前面相呼應了,要明明白白的去教書。像許衡,他遇到的老師都明明白白的辭職,因為你的孩子我教不了,教了會耽誤的,所以進退都是明明白白,他不是稀里糊塗的。

  我們再看下邊下一段,「《禮》云:記問之學,不可以為人師」,這也是一個重點,老師重在啟發孩子的悟性。我們自己都是記問之學,也不會靈活的應用,自己德行沒有跟上,可能這一輩子都迷在一個點上,都出不來了。

  後面有一個故事,是福建一個讀書人,他去給一個人看相,結果這個相士就說了,你的才華像班固、馬融一樣,你也成不了名,你只有種陰德才能改命。結果他就自己琢磨,我家裡很窮,也沒有辦法去布施,又想到當老師很多誤人子弟,那我是不是可以盡心盡力的教書,也許可以改變。過了很多年以後,他又去考試了,結果又遇到這個相士,這個相士就給他道賀,「君即當榮達矣」,說你要發達了。他說,你之前都說我不行,怎麼現在就這麼肯定?結果相士就說,你的神采跟之前大有改變,一定是積了陰德。他就講道,我也沒做什麼,就是這些年來盡心盡力的教誨人家的子弟。這個相者就說:「成就後學,種德最大,宜形骨之頓換也」,骨相都變了,改命當老師力度會很大。結果「榜發,果高列」,他就考中了。

  我們再看第十八個單元,「檢點言語」,這就是老師的一個修養,學生犯錯了,不能用「粗言躁語罵之」,這是惡口,孩子他會很受傷,也有損於我們教師的形象。

  第二段,「男女情欲之私」,又一次提到男女情欲之私,「本於氣質,雖為師者杜漸防微,多方保護,尚難免嗜欲之早開」,欲望這個方面太不好防範了,可是「奈何身為人師」,當老師的竟然口中會說這些誨淫的話,這就流弊太嚴重了,後果太嚴重了。先生講道:「上古之世,人多壽考」,為什麼?因為地廣人稀,大家來往不多,結交的也不多,嗜欲都開得晚,「命根植得固,故得盡其天年」。這個天年不是平均壽命,是健康的壽命,不是那個亞健康活了多少歲,都是無疾而終,他那個生活質量是非常高的,所以盡其天年,很少有孩子夭折。現在後世,清明時代,異性相接,大家住在一起,一個社區,孩子一出門,以前女孩子出門還不多,現在可能都出去,這些交往當中嬉戲,做一些遊戲,可能都會有一些不好的東西,結果孩子就受污染,這是短命的一個根源。

  最後,「古人有言:精神為福澤之本」,人的精神是福報的根本,如果精神因為這些邪淫、淫欲的東西不濟了,那他讀書也讀不上去,事業可能也都不行。所以這個地方多短命、少長壽,末世的人都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第三行,如果學堂裡邊有一些稍長的,他嗜欲已經開了,「須另安置一處」,比方我們收學生有這樣的情況,要給他單獨住在另一個地方,「時將婬惡報應等語細細告之」,就要把這些淫惡的情況告訴他,然後,「並言若輩年幼,爾斷不可以邪言相誘」,就是你不要去引誘這些小弟弟、小妹妹,這些學弟、學妹,不要去引誘他們,這樣會損你的德行。嗜欲未開的呢?「婬惡報應等語,且勿對之面講」,他本來都很天真,什麼都不知道,不能跟他講。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判斷他嗜欲開還是沒開,開是一種情況,沒開是一種情況。「當先禁其村語,禁其罵人」,先怎麼樣?先禁止這些奸巧語、穢污詞,從這個地方先禁止。

  下面有一段故事,因為時間的關係,曉龍就不在這裡贅述,那個挺好懂的,大家可以看一下。總之這個故事就是說明當老師的如果舞文弄墨,又有這些開學生的玩笑,甚至這些不好的、比較下流的東西展現出來,這對師德的影響太大。

  我們看下面一個單元,「敬重書籍」,聖賢的言語通過經典承傳下來。這裡面有講到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冥冥當中文字是祖先給我們的寶。經書也是承載智慧的,所以孩子的手髒髒的,不能讓他去觸碰經書,一般在學館會放一個水盆,大家便溺回輒淨手,或者手髒了要洗手。現在我們方便了,有濕巾有什麼,就是要護淨,隨時保持手的乾淨,這也是對聖人的恭敬。

  後面講到顏之推先生,倒數第二段,他說:「吾每讀聖賢書,未嘗不肅衣冠對之」,戴好帽子穿整齊,然後才看書,「其故紙皆有五經辭義及聖賢名姓,不敢穢用」,字紙絕對不會讓它去擦髒的東西或者幹什麼,對經典非常禮敬。

  接下來就舉王曾先生的父親,他看到字紙都會把它撿回來,用香湯洗乾淨,然後焚化。結果就夢到孔子摸著他的後背,就說道,你已經年紀大了,我派我的學生曾參到你們家來。結果生了一個兒子,王曾,也是我們宋朝著名的宰相。

  最後一個單元,「頂敬聖人」。因為古人講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沒有夫子的教育,沒有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育,我們很難成為一個人。得一個人身不容易,如果沒有老師的教化,可能就走到禽獸的路上了。我們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我們稱孔子叫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你看每一次跟夫子行禮,每一次瞻仰夫子的聖像,確實在這個時代可能更有感觸,因為我們可能現在孔廟也不多。曾經去舒城的孔廟,有帶著小朋友去拜孔子,在那裡背《弟子規》,現在還是歷歷在目。就是要時時把聖人的教誨放到心上,然後時時要把聖人的用心、智慧能夠給孩子開解。恭敬聖賢最主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在倒數第二段,尾聲的部分,先生講道:「以上十八條,皆村學究閱歷之言」,我講得也很淺,事情都比較好懂、比較俗,「辭之重,意之複」,還有很多重複,「不免貽笑大方」,讓大家見笑了。「然惺惺惜惺惺」,志同道合,大家都是為了把下一代栽培好,我不得已,有學生請我做一個總結,「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我就這樣說了,大家就這樣聽了,可以做為下酒物,先生是很謙退。「每條之下,閑引故實,或采前人名論,皆先得我心者」,我采的這些例子,先得我心就是別人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所以先生舉了很多這些例子都是他很有感受的、很有體會的,就另外列出來給大家來學習。

  最後一段,「或曰:爾言十八條,皆責重在師,而於東家不之及,毋乃自褻其道乎?」就是這個內容都是講老師哪裡不對、哪裡要改正,都沒講到家長,有問號了。先生就說:「唯唯」,這是恭敬的回答,「否否不然」,不是,不是這樣的,「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皇帝對老師都是很恭敬的,「況其下焉者乎?」況且是黎民百姓。「故凡師之真有品學者」,當老師我們真有品學,「必東家有尊師重道之誠」,自然會感得家長的尊重,而後就把孩子送來給我們教了,「否則泥爪偶留」,就像這些飛禽,牠路過留個腳印就走了,飄然而去。「所以人之輕師慢師者,必不能得賢明之師」,輕慢老師的,比方有這樣的家長,他沒有辦法給孩子找到賢明的老師。「古言三年學,不如三年擇師」,古人講學了三年,不如用這三年的時間選擇好的老師,「苟無其師,寧可不學」,如果找不到好的老師,寧願不學。「若既奉之為師,而又輕之慢之,惟天陰騭下民,幾見有輕師慢師之家而子弟得食詩書之報者乎?」如果是家長輕慢老師,孩子道德學問成就不了。「道在反求,夫亦各盡其道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的情況出現了,我們都能夠調整自己,不去要求別人,這是各盡其道。

  主要內容就是以上的部分,後邊有兩篇附錄,袁了凡先生《了凡四訓》,還有《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先生特別把它附在後邊,而且在最後先生有講道:「前面二則故事,自己體行固妙矣,尤必以之教門人」,如果拿這個教學生,「若謂童子年幼,未必能知」,說小孩子他不一定能懂,「宜將俗言為之講解」,要用他能聽懂的話幫他講解《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某樣是善,某樣是惡。為善的如何好,為惡的如何不好。果然講得真切,講得明白」,我們真是用真心,講得很清楚,「雖蒙童亦可行《功過格》也」,雖然是小朋友,他也可以拿這個做功過格。

  《村學究語》以上的報告就到這邊,本來是要給法師多留一點時間,抱歉,言語不夠簡潔,比較囉嗦一點。以上如果有不妥的地方,還請法師、各位長輩、校長、老師、同道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恭請法師指導。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的講授。

  趙曉龍老師:不敢當。

  成德法師:我們這幾節課一起跟著趙老師來深入《村學究語》這部書,我想一切因緣皆有感應,是我們希望成就孩子之心感得這部書,感得劉鴻典先生來護念我們教學的因緣。我們讀著劉鴻典先生每一段文,都能感覺到他的言語非常慈悲懇切,真的是為孩子負責任,為下一代、為整個社會民族在負責任。我們趙老師在講解過程,也可以感受他對下一代的責任心,也是跟劉鴻典先生心心相應。

  《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佛家講的是行菩薩道,而我們從事教學工作,教學就是我們的大學之道,教學就是我們行的菩薩道。只要我們用真心,真的這一條路積功累德,最後一定是功德圓滿,可以造福子孫,造福所有學生以及他們世世代代的子孫。

  今天有一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是印象深刻,就是那個狐狸都已經修成精了,牠敬佩、敬畏兩個人,一個是一位高僧,一個是教書先生。而且他教也不是教很多蒙童,而是他都是盡心盡力,未曠一日功課耳,這一念心通天地動鬼神,他跟高僧一樣受到狐仙的敬重。這段文後面有說道:「苟能以狐畏之老學究為法」,效法他盡心盡力教學生,「將見尋行數墨之功,直與悟道參禪並重」,就是他教學生的功德跟悟道參禪的功德平等平等,因為他用的是真心。師長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這個專題當中提到,念佛這個「念」字是今心,心上真有佛,用真心去教書,教書就是念佛,跟念佛的功德無二無別。

  我們珍惜這一生從事教學的因緣,而現在尤其我們今天所學習到的,提醒很多老師應該注意的點,而這些沒有注意到,學子受害終身。其實趙老師在講解的過程,成德也是反思自己走過的這些學習路,我們經歷過的這些學校裡面的風氣,也是特別的感慨。當前振興師道,當前我們用父母之心來愛孩子,把這個法表好對這個時代太重要了。相信我們有這一念振興師道之心,必能感得諸佛菩薩、古聖先賢、老祖宗的加持,必能在很多教學的現況當中都有萬變不窮的靈感跟妙用可以來利益學生。

  今天感謝趙老師這幾堂課給我們的講述、教導,也感謝我們所有同道們的參與,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