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22/1/14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31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老師,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上一次我們跟大家一起學習老法師在雪公往生三十週年的論壇上一段教誨,老人家和盤托出他跟雪公學習的這些心境,包含老師怎麼教導他的,他怎麼來用的、怎麼來弘法的,對於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可謂意義非凡。因為我們要當一個好老師首先要當一個好學生,這一篇教導我們怎麼當學生,而且是當一個承傳文化的學生。
上一次我們看到老人家敘述他在一個動亂的年代,所以對於生命有很深的思考,到底活著意義在哪裡。尤其又隻身一人到了台灣,而老人家常常在講席當中不斷感謝他的三位老師,我們看到老人家是到了台灣無依無靠,就是因為三個老師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念念不忘這個恩德。我們看到這一段敘述,認識了方東美先生,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老人家;又遇到章嘉大師,對佛法就生起了信心,而且扎好很好的基礎;後來又跟李炳南老師學教。這三位老師在當時候的台灣都是頂尖的大德,能遇到一個就覺得太幸運了,老人家遇到三個。
遇到這麼好的三個老師是結果,原因是什麼?我們能不能遇到?遇到了我們看得懂嗎?會珍惜嗎?俗話講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這句話我們都很熟,但其實跟我們的人生太關鍵了!人生的命運它的岔路往往跟知人有關,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我們思考一下人生有多少個重大的抉擇?選擇行業就是一個抉擇;選擇在行業當中跟隨的人又是一個抉擇,跟著誰幹;包含成長過程受朋友的影響非常大,這是擇友。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尤其十幾歲的年齡,青少年之後朋友的影響就愈來愈大。「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好像我們到杉林溪、到溪頭,早上五六點到森林裡面森林浴,都有霧氣,「雖不濕衣」,沒有說衣服濕掉了,但「時時有潤」,朋友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我們。我們假如懂得學習每個朋友的優點,那就天天都有收穫,天天都有所提升。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擇偶又是個關鍵。尤其假如我們遇到了聖教,都知道死生事大,輪迴路險,這一生其他的都是過眼雲煙,緣聚緣散,最大的一件事,死生事大,死了之後去哪裡?夢參長老(虛雲老法師的弟子)他提到,人能把人生的最後一刻看清楚,再來經營人生感覺不一樣了。當他講到這裡自己就開始思惟了,人生最後一刻自己還沒經歷過,但是常常看到電視裡面,在醫院裡或者在床上,一個人快斷氣前的樣子,雙手雙腳一攤,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與世長辭了。那個雙手雙腳一攤啟發我們,萬般將不去,什麼都不是我們的,我們為了帶不走的東西忙盲茫了一輩子。看清楚了就會思考,什麼是真正帶得走的,什麼是真正留得下來的。
覺得錢財留得下來,錢字就啟發我們,一個金,右邊兩個戈,刀。所以古人提醒,「勿以嗜欲殺身」,不要養成壞習慣,傷害自己的身心;「勿以財貨殺子孫」,不要留了很多錢財,讓子孫擺不平,紛爭不斷。這在這個時代很多,大企業家往生了,結果子孫為了財產好幾年擺不平,他的棺木都還沒有下葬。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留;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會看,不如於冥冥中積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我們看孔子他跟我們是同行,是我們教育界的鼻祖,他留給子孫的風範陰德傳了二千五百多年,還在庇蔭著他的子孫。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認識的朋友姓孔的?你第一次跟他見面,你貴姓?我姓孔。你有沒有馬上深呼吸一下,失敬失敬,夫子的後代。我接觸過姓孔的朋友。孔孟顏曾,這是四大家族,都是傳承道統的家族,我見到了都會先肅然起敬一下,然後就會想應該要對他好一點,我們都受到這些聖人的庇蔭。
真的這是留得下來利益後代子孫的,帶得走的就是我們的積功累德。其實最關鍵的還是臨終那一念決定我們去哪裡,可是問題是假如我們還一直在追求外在的物質享樂,還在留戀的話,那臨終這一念鐵定會放不下的,一放不下就一定得去輪迴了,輪迴就沒完沒了了。所以我們不斷,我們說克念作聖、克己復禮,所有克己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在臨終那一刻,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記得歐陽脩先生去參見一位高僧,他也有學佛,歐陽脩先生就問,古人好像很安定,臨終無疾而終,像「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他孩子都培養得很有成就,他活到八十幾歲,最後一天洗好澡,坐在椅子上跟家裡人告別就走了,很自在,沒有病痛。歐陽脩問道:「現在人好像臨終都比較慌亂。」這位高僧就說了:「古人平常的時候都很安定,臨終怎麼會亂?現在的人平常念念是散亂,臨終怎麼定?」師長老人家常常提醒我們,能不能往生不用問別人,要問自己。師父領進門,修行得靠個人,常常自我勘驗,我的妄念有沒有少了?我的正念有沒有愈來愈多?
當然克念的功夫也不是一蹴可幾,這可是急不來。我們也看到很多修行的人太操之過急,急會上火,我們以前武俠片裡面講的走火入魔。當然不要再去看武俠小說了。就是會欲速不達,弄巧成拙,不能著急。古人說的,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人一浮躁就會慌亂,就會發脾氣。假如要改脾氣,要學《小兒語》,「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心就比較安定,不容易發脾氣,急的人一般脾氣都不好,「十差九錯,只為慌張」。當時候看《小兒語》這第一句非常汗顏,覺得得重新再來,得要歸零,從《小兒語》開始學起,第一句自己就做得很差。警覺性要高,隨時提醒自己,任何一舉一動都不能夠慌亂。
抉擇對人生重要,尤其死生事大,修行比什麼都重要。而修行才能修身、才能齊家、才能把事業經營好。我們往往時間精力耗在一直處理家裡的事、工作的事,忽略了要給自己時間修行,聽經聞法。聽經聞法才能明理,才能懂得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的判斷。其實擺在第一位的應該是修行。可是假如我們時間精力全陷在家庭事業的事,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最後可能會很無奈,也很想跳脫這種惡性循環,因為煩惱有增無減。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修行,提高智慧。有智慧,家庭事業的問題才能夠解決掉;沒有智慧,看起來很忙,花了很多時間,但愈處理可能流弊都會慢慢產生。而且我們假如沒智慧也很難經一事長一智,同樣的問題可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我們又發生了,又氣餒了。所以智慧重要。
我們學儒釋道最重要的學智慧,學遇到一切人事物,本末先後、輕重緩急我們能夠判斷得出來。而學習正法,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知道學習智慧最重要,可是智慧要靠善知識教導,所以擇師是人生重中之重。在密宗他們找老師,包含老師找學生,我以前聽的版本是三年,後來遇到一位同修他也有學密,他聽到的是十二年。我們學這一篇,這是我們要建立起承傳文化的態度,用《無量壽經》上講的,我們是要學習怎麼做第一弟子。我也遇到一些同修都問,老和尚的傳人是誰?我都會跟他說,是誰不是很重要,你是不是才重要。常常問這個問題的可能好奇心也太強了,這個好奇心常常會耗掉我們很多時間。
老法師在講普賢十願,成德印象非常深,當時候我初學佛,到高雄淨宗學會拿法寶,在鹽埕區。有一次晚上悟道法師要到學會講經,所以那一天晚餐在學會用,用完就聽悟道法師講經。真的我們每次參與共學,成德自己的感受佛菩薩的加持非常明顯。甚至於是什麼?你在緊湊的生活當中,突然把師長的播經機打開了,怎麼會這麼巧,一打開就是講到我現在心裡的問題,都有點驚呆了,不會這麼準吧?大家覺得這是偶然嗎?佛菩薩都有同體大悲,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沒有一刻離開我們,一有機會,什麼時候是機會?我們把播經機打開了,他們都掌握機會攝受我們。
當時候吃飯,剛好學會播放師長講經,剛好講到普賢十願,正講請佛住世。我們一聽到請佛住世,誰誰誰,念頭都是往這裡跑。結果老人家就開始說了,這個世間幾十億人,幾個人能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的,又有多少是能夠遇到正信的佛法?正信的佛法,還能夠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老人家這麼分析下來,你看還剩多少人?接著說道,你都遇到了,你不請自己住世,你請誰住世?當時候就覺得好像老人家拿了個棒子,咚,一下震醒了,把自己分別執著念,都是向外馳求,一下子反觀自照了。佛法是內學,都向外的話入不了佛門。當時候很震撼,結果晚上就聽悟道法師講經,還沒開始講有個簡單的儀式,看到悟道法師站在前面,就覺得他很高大,手臂很長,又出了家,就覺得很敬佩,眼淚就開始流,你看人家這麼為佛法、為眾生都出家了。可能當時候就種了一點出家的善根,起了仰慕人家出家的念頭,後來也是將近二十年才有機會出家。
正如《華嚴經》講的,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甚至於會解錯了、解偏了,請佛住世都是請別人,你看師長一講,把我們這個錯誤的念頭給打掉了,首先要請自己。世間有二難,登天難、求人難。修行不求人,求自己,不算太難,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擇師是人生重中之重。而人生一切事不離兩個字:因果。老人家會遇到這麼好的老師是結果,原因呢?尊師重道。我相信大家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以後遇到這麼好的老師,但是這不能憑運氣的,世間都沒有偶然的事,如是因如是果。我們真的有把尊師重道扎在孩子學生的心田裡面,他是必然會遇到良師、貴人,I promise。為什麼我說我保證?因為現在真正有學問、有道德、有這種傳承文化能力的人都在找學生,他不傳下去良心不安,總不能斷在他的手上。現在跟文化有關的,中醫、書法、古琴,這些所有游於藝傳承的老師都在找學生。有時候遇到很好的中醫師,我說你怎麼不帶學生?他說沒人要學,都怕吃苦。
一個好學生找老師難,一個好老師找好學生更難。這樣的話,諸位老師我們聽師長講了幾遍?對我們的內心有什麼感受?讓自己的老師繼續講這樣的話我們就有罪過了。每一次聽師長講到他到海外弘法回來,都是一個人在弘法,回到台灣,師長真的都是出必告、反必面,一定跟李炳南老師報告他在外弘法的情況,請老師指導。每一次都跟李老師說,老師,你再培養個學生吧,多培養學生吧,我們在海外弘法很孤單。講了好幾遍,突然有一次講的時候李老說了,你給我找學生去!師長一愣,想一想也不好找,以後都不說了。
師長後來在美國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都是一起弘揚《無量壽經》的,老人家談到這一段高興得不得了,惺惺相惜。甚至於老人家還給我們表法,當黃念祖老師的私淑弟子,學習黃念老的《大經解》,把黃老的照片放在攝影棚,每一次講經前先禮拜。師長在生活當中這些細節裡面,把孝親尊師都給我們表演出來了,他所有的老師,包含周校長,還有自己的母親。有一次好奇問師長,怎麼沒有放父親的照片?師長說一張也沒有留下來。
我們說人要有血性,就是要有情義、要有道義,聽到自己的師長說找不到學生,我們當然自己要站出來,別人是不是我們不罣礙,我自己是不是?沒有這種擔當,聖教真的能夠入心嗎?沒有這樣的擔當能夠往生嗎?我們每天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現在在這個世間,最大的功德、最能莊嚴佛淨土,就是我們把孝親尊師從我們自己身上做出來。因為這是大根大本,沒有這個根本,所學的就像師長講經的譬喻,花插在花瓶裡,沒有根,幾天就謝掉了;有根才有生命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記得在二OO六年,師長在聯合國發表專題,當時候把湯池的教學介紹給一百九十幾個國家代表。最後第三天閉幕前老人家發表演講,我們想那麼多國家代表,最後應該講一些很高很遠那種很振奮人心的演講,這是自己的預設。結果老人家花了差不多一半的時間講他三個老師,當時候我在台下聽得都有點著急了,老人家怎麼還是講三個老師?所以自己根性還是很陋劣,體會不到。很多年以後突然想到這件事,假如世人不能真正懂得孝親尊師,他學儒釋道,乃至他學其他的宗教就沒有根,在這麼重要的時刻得把根本講清楚,把根本能夠表演出來。
不知道大家留心到沒有?老人家九十歲以後的開示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強調,我這一生能有一點成就,就是念念不忘孝親尊師。這一篇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師長是用什麼態度對老師。曾經也有同修問:老和尚不是說一個老師嗎?為什麼他有三個老師?諸位老師們,假如人家這樣問你,你會怎麼回答?我們現在思惟一下,對,老和尚說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有沒有哪位老師分享一下?你自己的觀察、判斷。很多時候我們聽了師長的這些教誨,真正去面對境界還是我們自己,我們都要在千差萬別的境界用他老人家的教導去思惟。我們也要善於觀察,觀察什麼?萬法因緣生,一定跟它整個因緣有關。大家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劉老師有請。
劉老師:阿彌陀佛,法師、各位大家好。弟子剛剛想了一下,覺得有可能第一個就是老師其實他是一次只跟一個,第一個是一次只跟一個。第二個都是原本的老師介紹,我記得就是章嘉老師好像是方東美教授介紹給老師的,還是弟子記錯,我記得第一個好像是介紹的;再來章嘉大師圓寂之後,老師對佛法生起信心之後再去跟到懺雲法師半年,懺雲法師告訴老法師說他很適合講經,所以才又去跟了李炳南老師。所以我的了解第一個就是老法師一次只跟一個,第二個他跟了以後要換的時候並不是隨便換的,而是可能原本的老師說可以換,或者是原本的老師已經圓寂了他才換的。阿彌陀佛,弟子的理解是這樣。
成德法師:好,謝謝劉老師。一個時間還是只跟一個老師的。而我們觀察,方教授當時候在哲學界是第一把交椅。我們都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因為老人家當時候最想學哲學,所以就親自用毛筆把他對於儒家、道家學習的心得寫了心得匯報,工工整整的用毛筆寫出來寄給方教授,對老師很恭敬,老師看完信約他在家裡見面。我們剛剛說我們的孩子、學生以後能不能遇到貴人,關鍵就是他恭敬、誠敬。方教授很愛護,一對一教學,怕他到學校去受其他同學影響、其他教授影響,就不是很理想。成德也想想,方教授可能看完師長的信,覺得好不容易有這麼好的苗子,這些老師都在找,找傳法的弟子,所以一對一教學。
因為老人家成長過程所接受到的教育讓他對佛教產生誤會,覺得是迷信,先入為主,要改變不容易。誰才能扭轉?他最佩服的人才能扭轉。這臨門一腳我看全台灣只有方教授可以做這件事情,所以教導師長哲學的內容,最後講到佛經哲學。師長說,佛教不是迷信嗎?方教授說:「你年輕,你不懂,佛教是哲學的最高峰,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哲學家,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師長是因為這一句話把他引入佛門,就很想學佛了,很積極,都到寺院去抄經典。
他學習非常認真,他的鄰居有一位清朝的親王,因為他學習那種認真的態度就感動這位親王,「你想學佛,我介紹個老師給你」,就介紹四大活佛之一的章嘉大師。都是人自己的學習態度感召這麼好的緣,四大活佛親自來教了,也是一對一教,教了三年,後來老人家圓寂了。假如章嘉大師沒有圓寂,我們看老人家他一生最重視的就是「義」這個字,情義、恩義、仁義、道義。跟瓦希德總統交情很好,當時候要紀念瓦希德總統是在他的故鄉,在偏僻的農村裡,師長那時候都八十多歲了,親自到他的墳前祭拜,很珍惜這樣的情義、友誼。包含也跟大家提過了,答應小朋友要給他糖吃,信義,都放在心上。包含對天下人的仁義,一定要把五千年的文化介紹給全世界,五千年文化不只是中國人的、華人的,我們的祖先應該是希望利益到全世界人。
在因緣上,因為章嘉大師圓寂了,但已經對佛法生起信心,而且扎下了基礎,後來朱鏡宙老居士介紹他跟著懺雲法師修學,懺雲法師才又介紹李炳南老師,讓師長跟李老學經教。
我們也觀察一下老人家交的朋友,都大他一輩,甚至大他兩輩。我們也想想自己交的朋友情況如何。孔子也有一段話,他要離開以前預言哪個學生我走以後會退步,哪個學生我走以後會進步,好像我一下想不起來了,其中好像說子貢會退步。為什麼?因為他都結交不如他的人,另外一個結交都是比他優秀的人,都結交比他優秀的就容易進步,結交不如自己的容易退步。孔子這些話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太有關。老人家更指導,多跟古人交朋友,多跟祖師大德學習。一打開經教,「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也有朋友跟成德談話的時候說了,「你做這個事情會不會很孤獨?」我聽了都笑一笑。我們了解諸佛菩薩是法界身、法身,《淨修捷要》第四拜,「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在哪裡?隨時在我們身邊,不會孤獨的。自己太著相了才會孤獨,了解這個真相就不孤獨了。就好像我們很認真的字句分明念這句萬德洪名,馬上就感覺諸佛菩薩在加持自己,那個佛光就注照在我們身上,稱名即是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
剛好師長離開茅蓬,因為那時候了解到李老剛好開了一個經學班。看起來都是剛好,事實上冥冥中自有安排。
成德很佩服佛菩薩的智慧,也是從經歷的事情體會到的。我們以前小時候都覺得孔明借東風很厲害,萬般具備,只欠東風。後來自己經歷過,比方說舉個例子,當時候師長講了一個專題叫「五年做真菩薩」,成德聽了以後就很激動。我是激動型的人,到現在還沒有對治激動,還不夠穩重。然後聽完以後我就熱血沸騰,因為老和尚說誰願意來,我們上下鋪都歡迎。後來我就把老師辭掉,就到了。不過當時候還有個考試,因為佛學講座它開始的時間我六年級的班還沒帶完,但是不能插班。可是覺得這六年級不帶完心裡過意不去,總把他們最後送出校門。算了算了,參加不上就參加不上,反正我上不了淨宗學院我先在淨宗學會,在布里斯本淨宗學會待著,有機會我再上來就好了,後來就把這個班帶完。就是人生有很多義利的抉擇,你假如想到自己,沒關係,差那幾天,就沒有把孩子送出校門,但當時候還是決定把責任盡完。
其實我會遇到師長也是義利之辨,因為當時候我在商業推展這些課程我是top sales,可是業績很好,上完課的人該怎麼痛苦、該怎麼苦惱還是繼續,這個錢我就賺不下去了。就在堅持良心的時候,就有人把老人家的錄音帶,那時候還沒有光碟,錄音帶就給我了。給我的時候還說這是一個大陸人講的,我心裡就想大陸人那沒有在台灣。那時候老人家是在台灣的,讓我錯過親自去見師長的機會。後來聽聽聽才曉得,老人家在台灣待了很久,我那時候知道的時候老人家已經去新加坡了。後來我還飛了一趟新加坡去謝恩,師長救了我的身命跟慧命,假如沒有師長可能造業到最後命都沒了。
因為堅持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人家真正受益這個錢才賺得下去,那就跟師長、跟佛法結上緣了。義利之辨不會考一次而已,在菩提道上,我們臨終前可能會出現很多次。我有一點洩題的嫌疑。甚至於不要掉以輕心,一個人假如覺得我可以了就是不可以。比方說我對錢是不動心了,講這個話very dangerous(非常危險),你一百萬不動心,一千萬呢?一千萬不動心,十億呢?每個考題還有深淺,不能掉以輕心,還沒有蓋棺論定以前,還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得保險一點。
我自己跟身邊的人也會遇到一個情況,很有意思,比方說我這一個月都沒有發脾氣了,話才講完隔天就發了,隔天馬上破功了,他也很懊惱。我說你福報很大。為什麼說他福報很大?因為他錯估自己馬上就有人提醒他,他就不會偏掉了。所以這是有福報,反而不要覺得真倒霉。
現在想想要知好歹也不簡單,我們有時候把好事看作壞事,把壞事看作好事。在老祖宗留的格言裡面有提到,一個人一犯錯馬上被發現是有福報的,一個人用了小聰明掩飾沒有被發現,那就麻煩了,因為他沒有被發現一掩飾就愈走愈偏,一被發現他就警覺,他不敢做了。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考題也伴隨著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財色名利的考題深度、廣度都會一直提升,所以都得要有高度的警覺性。「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種財色名利的考題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那就太冤了。
當時候因為帶完班不符合資格了,結果我還沒有去澳洲就接到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姓肖,還是他推我去參加的,因為我當時聽了就想說,我再過兩年就去了,他說你怎麼兩年?你現在就應該去了。後來他比我先到了,他已經到了,結果他就去跟當時候的總幹事說,介紹有我這個人。當時候總幹事就說,好,破例給他進來。所以就給我開了個方便門,我就參加了第一期的佛學講座。
當時候有一門課《德育課本》,就是楊老師教的。楊老師她上完課,他們是屬於貴賓級的,他們就到High field去了。去過淨宗學院的都知道,在更高的地方,老人家住的是High field,我們都沒有直接這樣私下談話的機會。結果剛好我們當時候遇到了澳洲百年旱災,都沒有下雨,溫度又很高,夏天,有一些植物油脂比較重,就自己燒起來了,很嚴重,森林大火。
有一次楊老師上課,上完課她就要上High field了,可是火災太厲害了,她繞了幾個小時都回不去。後來說算了,先再回學院吃飯,吃完飯再說。剛好那天學院老人家交代蒐集了很多西方的科學家研究輪迴轉世的資料,把它翻成中文來給大家分享。那都要英文很好的人才能做那個工作,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My English is very poor(我的英語很差),不可能找我的。結果很有意思,還是一位台灣的同修,她就拿了一堆英文資料走到我面前,「我覺得你比我適合」,然後就把資料放在我面前走了,我連說No都還沒說她已經走了。
然後我就抱著那個資料回到我的宿舍,開始進廁所拉肚子,很緊張。因為要上台才剩五天,拿的都是英文資料,哪有不緊張的?不過一邊拉肚子一邊告訴自己,要穩住,要正念提起來,開始提起萬德洪名,不要緊張,不要緊張。突然定下心來,趕快找人幫忙。我記得當時候還找了一對移民到加拿大的夫妻,她先生是海南人,我後來去了海口還跟他們見過面,因緣很有意思。他們就幫我,我第五天的時候才有機會上去講。
結果剛好森林大火,楊老師上不去了,就回到學院吃飯,時間還沒到,看看今天講堂誰分享,一進去剛好我在講。結果她聽完之後就說,這個人好像有點講課的天分,就開始注意我了。你看佛菩薩居然連百年旱災、森林起火的緣都可以拿來用,我說這個智慧不輸給孔明借箭。
這還不是一件事,我經歷過好幾件,包含新冠肺炎都能用。因為我們有一對同仁夫妻,一個很會拍攝,一個是校稿後製。我人到英國,他們都是馬來西亞的華人,老人家剛好前年初到馬來西亞過年,他們也回馬來西亞了,我就把他們一起找來親近老人家。後來當時候大陸的新冠比較嚴重,英國還比較沒有那麼嚴重,我說你們就陪我到英國幾個月,一、二個月都好,到時候大陸好了你們就回來。他們就陪我來,一陪我來就幫我架了個攝像機,每天有時間就可以講課,甚至於我一開口他們就把錄音筆拿到我跟前來了。我們就可以弄了一個內部的平台,叫熏聞成種。沒有他們這個我都不懂,我也弄不了,結果他們來了。來了之後英國的疫情超級嚴重,他們連飛機都沒有,飛不回去了,就跟我住了五個多月。後來我想想,太厲害了,連新冠肺炎都可以用。所以有時候走過來的路回頭看看,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有時候看看剛好辦經學班,這應該都有佛菩薩的加持在裡面。
當然跟大家講這一段,更重要的是佛菩薩的加持跟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我記得當時候在台灣有一位長輩,我們一起共修,有一天他就對我講,「阿彌陀佛比較疼你」。我當時候也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我一聽完就跟他講:「你講這句話會下阿鼻地獄的。」他一聽也有點愣住了。「因為你這句話叫侮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麼會偏心?怎麼會比較疼我?阿彌陀佛是平等慈悲。」因為假如我們不相信這一點,我們的信就不完整;信一不完整,遇到哪些事我們疑心就上來了。
而這也透過自己平常的觀察,我們看哪怕是一個家庭主婦,可是她很虔誠,她很精進修行念佛。當她的家庭出現重大變故,比方說先生生病了,一下子家庭的經濟出現重大挑戰,突然她的領導就幫她加薪了。諸位想一想,這麼巧?那都有佛菩薩加持的,哪有每一件事情都這麼just make,這麼巧、這麼準?我們去觀察清楚之後,我們再去讀《勸發菩提心文》,佛菩薩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我們就不懷疑了;一不懷疑,信心堅定,你一讀經就有受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一聽經,你百分之百的信心聽經,師長每一句都流到你的心田,放在你的心上,你就開始做,一做福慧就開始增長,人生就開始轉變。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心肝寶貝,隨時要把他們同體大悲的愛接收。老實持名,全攝佛德,老老實實持這一句萬德洪名,就把阿彌陀佛在果地當中的圓滿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還有他的善巧到了極點,成就了這句萬德洪名。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蕅益大師說的,以持名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我們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念一句就有圓滿的佛功德攝受了,變成我們的功德。夏蓮居老居士說:「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過去、現在、未來不要去分別,字句分明,老老實實,三際時空就突破了。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淨念相繼即是佛」,我們真正淨念相繼了,其他的妄念都放下,叫應無所住,可是我們又一聲接著一聲,而生其心。我們在老實念佛當中就入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生是法身境界,我們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還有塵沙那麼多的煩惱都沒有斷,可是我們可以直接老實念佛,就巧入無生的境界。
一般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叫正入無生,它見惑八十八品,一品一品得要斷,還有思惑八十一品。實在講我們一品也斷不了,可是我們有這一句萬德洪名可以念,巧入無生。「幸聞如來異方便」,我們聽聞這個門餘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一個特殊的法門,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苦也好,樂也好,忙也好,閒也好,這句佛號別斷。印光祖師講:「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尤其賢公給我們表演了工作不妨礙念佛,他老人家給我們表演這個法門太方便了,行住坐臥都可以念,隨忙隨閒都可以提起來。師長更具體指導我們,你真正要思考的時候,用真心去思考、去做事;不用用腦了,趕快萬德洪名提起來。很方便,不離開生活工作可以證佛法,可以巧入無生。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怎麼看大家都沒有笑容?大家中了佛門第一特獎,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不只自己要歡喜,多介紹人,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佛說此人真善友」。剛好我們在西方社會,聖誕節要送禮物,我們就會送巧克力,因為這個「巧」字就是提醒大家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克力」叫克勵精進,好好念,苦樂忙閒莫停聲,策勵精進,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老實念佛,這樣吃起來味道就不一樣了。這是從佛門的表法得到的靈感。
文殊菩薩拿一支劍也是表法,慧劍,劍代表智慧,斷煩惱。他坐的是獅子,「說法師子吼,廣度諸有情」。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我們也要做文殊菩薩,「開彼智慧眼」,啟發每一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光明身」,讓他們「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他會是非善惡的判斷,這些惡的因緣他就能避開了。《無量壽經》在哪裡?就在我們的當前,我們的教學當中,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
師長有一次接待一對貴賓,夫妻,他們聽了十天的課,後來聽完給老人家做匯報。他們也很有心得,侃侃而談,講完之後他們還做了一句總結,說:「師父,佛法不離生活。」他一講完,老人家看著他們,停了二三秒鐘說:「佛法就是生活。」不離還是二,不離還要不斷拉近距離,還是二;就是就不二了,不二就入門,所以山門叫不二法門。我們要轉《無量壽經》,轉儒釋道的經典,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不這麼學可能就會產生分別,二,二就是分別。這一句我現在做不了,以後再說,又是二,過去、現在、未來都出現了,而不是當下。人能不能提升就在能不能安住當下,他一不安住當下,馬上就會有過去、現在、未來的煩惱產生。《金剛經》才特別提醒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要隨處安閒,隨時心都能安住在當下,當下就能把六度、普賢十願落實。哪裡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家庭就是。「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我講到這裡說,家裡就是道場,孩子就在我們的無私的愛當中有健康的人格成長。
說到這裡就想邀請我們王老師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了她的心得特別感動。因為我們接觸過印祖的《文鈔》,尤其「菁華錄」裡面一而再再而三強調,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王老師也是看了這個印祖的教誨,她有她人生的一個取捨抉擇。我們有請王老師。
王老師:尊敬的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學長大家好,阿彌陀佛。上禮拜師父上課的時候有提到說至要莫如教子,師父講到這裡的時候弟子就有一些感觸,就寫了這篇心得,在這裡就與大家分享。
大概在十五年前弟子生完家中的長子,就跟公司請育嬰假,就留職停薪在家裡照顧孩子。這段期間有機會接觸到老法師,聽老法師講經,也看了摘錄自《印光大師文鈔》的一本書,就是《天下太平之根本》這本書,那時候就看到印祖說:「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也看到印祖說:「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弟子看到這些話的時候覺得就很震撼,因為那時候社會的氛圍就說女人家要經濟獨立,不能夠靠先生。那時候在念研究所畢業之後,我去找指導老師,指導老師也會特別跟弟子說女人要經濟獨立,就是自己要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不能夠靠先生。弟子也看到身邊的女性朋友在生了孩子之後,也把孩子交給長輩帶,要不然就是請保姆帶,弟子會覺得孩子請外面的人帶很正常,因為大家都是這麼做。所以看到印祖講的剛剛那兩句話,弟子就會覺得很震撼。但是後來在看完整本書之後,弟子就下定決心要把工作辭掉在家帶孩子。
但是當初提出這個決定的時候,身邊的很多朋友還有很多長輩基本上他們都會覺得比較惋惜。有幾個比較激動的長輩,他就會說父母親把妳栽培到研究所畢業,工作也還不錯。因為弟子那時候工作是在生技公司,那種主要從事新藥研發的工作,所以長輩們會覺得這份工作還不錯,他們會覺得說父母把妳栽培到這麼大,妳工作也還不錯,居然會把工作辭掉在家帶孩子,長輩會說怎麼把工作辭掉在家帶孩子,以後就做一些老人家的工作。一位很熟的國中同學他也想說,只靠先生一份薪水是沒辦法養活這幾個孩子的。
先講一下孩子,弟子有四個孩子,所以那位國中同學就會這麼講,他說只靠一份工作很難養活這幾個孩子。的確前幾年生活我們會很辛苦,因為只靠先生一份薪水要養活一家六口,基本上生活會很吃緊,我們就勉強只能夠維持溫飽,就沒有辦法做過多的消費。還好,那時候還有父母親、還有我先生的支持,那時候媽媽就常常跟我說,孩子要自己顧才會有親情,而且全家人就是要在一起才會像一個家。弟子就聽到媽媽這樣講,先生也是很支持。
到後來弟子學習傳統文化,就好好學習《弟子規》,而且落實在生活當中,弟子就慢慢放下一些舊有的習氣,也修正了很多自己原本的行為舉止。另外也會常常跟先生分享一些傳統文化還有老法師的,弟子聽經的時候老法師的一些法語跟他分享。幾年下來感覺先生他也改變了不少,特別是跟父母親講話的態度,很明顯都可以感覺出來有改變。
辛苦幾年之後,覺得現在生活慢慢步入軌道,生活也不虞匱乏,這就讓弟子感覺到就像老法師所說的,就是會愈施愈多。
現在弟子的孩子們也比較大了,已經是青春期,因為最大的已經十五歲。現在這些孩子們,我們跟他們的互動也都很好,他們跟我們講話也都是跟小時候一樣,還是輕聲細語的,有時候有事情要找我們商量,或者是跟長輩商量,也都是會好好的講。應該很重要是說我們這一路過來,弟子就是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傳統文化,所以說看到現在孩子們心性性情還是維持跟小時候一樣,看不到有什麼叛逆期,弟子就覺得很欣慰。在這裡也是很感恩老法師還有印祖的這些教誨,還有爸爸媽媽,還有先生家的支持,弟子才能夠有機會盡到自己應該盡的本分。這是對爸爸媽媽還有印祖的一些感恩的話。
另外弟子也很感恩我去世的公公。公公他大概在一年多前,他以九十二歲的高齡去世。他去世之後,我們晚輩就整理他的書房,在整理書房之後,弟子發現有一本《格言聯璧》。因為師父上課的時候常常提到這本書,弟子就把這本書拿起來看。翻閱之後發現公公應該常常翻閱這本書,因為他翻閱的痕跡,弟子都特別把它拿起來看,看到公公在上面就有做筆記,還有畫重點。特別在後面的幾篇,「惠吉」篇,與子孫相關的幾句格言,公公也用紅筆特別把它標註起來。譬如說像「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要好兒孫,須方寸中放寬一步」,還有「留福與兒孫,豈必盡黃金白鏹。積德為產業,由來皆美宅良田」,像這些與兒孫相關的佳句,看到公公都特別用紅筆把它勾起來、標註起來。弟子那時候看到這些記號的時候,其實弟子感到很感動,因為我們這一路走來,我們家就愈走愈順,家庭子女都很和樂,弟子相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公公應該在生前他有默默在行善,而且他以身教、以行善的福德,我覺得是有庇蔭到我們後代子孫的。
弟子發現這本《格言聯璧》之後,當下就跟先生還有孩子們一起分享,也都把公公的那些標註的地方給孩子們看,孩子們也都很認真的聽點頭。後來因為我們家有神桌,我們也都會祭祖,感覺之後在祭祖的時候孩子們也都更誠懇的在祭祀。
經由以上的事件之後,在上週上完「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之後,弟子就有很深刻的感觸。就會感受到,會經由公公這個事件他的舉動,就發現到《格言聯璧》這一本書,在上完上禮拜師父的課之後,弟子就深深覺得我們的老祖宗真的很愛護我們的後代晚輩,他們會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就一代一代的傳下來,而且也給我們做了很多的典範。弟子在上完課之後,也期勉自己就好好的學習傳統文化,並且落實在生活中,也要盡量減低感情衝動還有我執、我慢的習氣,因為有時候還滿常浮現出來的,弟子就期勉自己盡量減低這些習氣;更重要就是好好孝養父母;另外也要好好的依止善知識,既然有聽經聞法,就好好按照老法師還有師父所做的依教奉行,就這樣。
以上就是弟子的一些心得感想,謝謝師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王老師。王老師還提了個問題,這個我們明天再來回答。
王老師:好。
成德法師:好。剛剛我們是提到,我們的善知識包含祖師的話,我們真的能夠放在心上,一句話都會有很大的受用,甚至於一句話整個家庭的命運、家人的命運都會很不同。所以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我想王老師她假如沒有抉擇全身心孝養父母、相夫教子,那她目前的家庭應該是另外的一個局面。我們也聽到這個相夫,妻賢夫禍少,丈夫現在在外在的社會環境,挑戰也不少,誘惑也不少,但畢竟妻子在家裡盡本分之外都還在聽經聞法,這樣就能旁觀者清,能比較容易看到先生的這些心態、心念,適時的很溫柔的去提醒他,甚至於是帶動他一起來學習經教。假如夫妻兩個都很忙,我看很難形成這樣的家庭氛圍。當然成德這麼講不是說一定就太太要辭掉工作,不然到時候就有很多老人來找我了,「都是你害的」。
我們掌握了這些很重要的原則,至於怎麼做我們得要順勢而為,依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來做,但是絕對不能忽略了這些最重要的事情,孝養父母,相夫教子。我們來衡量輕重,你積累的財富再多,假如你的孩子不聽話,你看著那些財富有什麼感覺?有操不完的心,那有什麼意思?上一次還跟大家提到乾卦元亨利貞,這個真正的利益是義之和也,利居然跟義有關。她的抉擇完全是為了整個家庭,尤其是為孩子來著想,這符合義字,符合我們的本分,慢慢的該是他們家的福報跑都跑不掉。雖然一開始的時候比較只能溫飽,但慢慢慢慢依教奉行,她家也證實了財布施得財富。而且也非常感謝她為國家民族生了四個孩子,養了四個孩子,真是增產報國。成德在這裡有個小的請求,這四個最少也要送一個給我,到英國漢學院來。
所以人要依教奉行還是有挑戰的,她的老師、她的長輩、她的朋友都勸她,妳不要腦子有問題,妳不要一時衝動,都是勸不能做這樣的事。但是我們想一想,小孩子留給保姆帶,小孩子留給老人帶,跟自己帶那個緣分還是有差別的。相信聖人的教誨,心安理得,不要太多的未來煩惱。了凡先生說,有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有百金之產者必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孩子到我們家裡來,他都有他先天帶來他的福報,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不要自己太操心了。而且尤其我們印祖教得可仔細了,「求子三要」,你照著這三個方法,來的都是孝子賢孫,感應都不可思議的,理得心就能夠安下來了。
因為自己接觸了那麼多修學的人,很多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要調伏的習氣還沒調伏下來,都跟成長過程有關,家裡面缺愛。這些修行人也很認真,他們假如剛好是王老師的孩子,他們那十幾年、二十幾年就不用繞了。印光祖師說,成家的人最大的功德是什麼?就是把下一代教好。我們的孩子有仁義心,他每天工作都是功德,孩子的功德父母記頭功,那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假如我們孩子沒有教好,每天跟人相處還會傷害人,還會讓人生煩惱,我們也有過失。
當然她也能抓到這些教育孩子的機會點。所以我們父母不能太忙,只要一忙,心不定,孩子太多的機會點我們就錯失過去了。機會教育點過去之後,你以後不一定有這個機會,因為往往能夠慎於開始他就不會偏,叫「禁於未發之謂豫」。他已經養成了、形成了壞習慣,你就很難改了。「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那些壞習慣在一開始你沒有護持到他,他形成了,你要再讓他改掉,用扞格就好像真的就快打起來了。我們現在看看多少家庭的孩子在打遊戲,網路裡面不能自拔,父母多擔憂,而且擔憂多久?無了時,無盡的擔憂,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當我們遇到這個的時候,我們所賺的那些錢意義又何在?所以人生的抉擇重要。
而因為王老師她整個心都安在家庭裡面,所以這些機會點她很容易掌握到。尤其很重要,她應該聽經沒有中斷。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所以我們不能一天不聽經。剛好又遇到公公去世,她整理公公的這些遺物,發現其中《格言聯璧》,公公在為了這個家用了多少心,又把這個給孩子看,對孩子這麼小的心靈都造成震動,終身難忘,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實說實在話,一個孩子只要孝親尊師的根扎下去,這一生你不用擔心他了,他就會不斷在他的成長過程善根增長,因為他有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地藏菩薩的表法開發心地寶藏,整部《地藏經》的核心孝親尊師。
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自己有沒有跟祖先連根?我們的孩子跟我們祖先有沒有連根?認祖歸宗,「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孝經》這句話很重要。能心中都有著父母的榜樣、爺爺奶奶的榜樣、祖先的榜樣,他就很有責任使命感,我要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他不會自私的。師長他在傳統的環境成長,不管在家庭還是在私塾裡面,老人家有根,所以他遇到聖教了他去見老師。
我們看下一段,首重師承。到了台中那年三十一歲,李老師七十歲,是爺爺輩的。跟李老師見面,老師跟我約法三章。這每一段跟我們這一生成敗都是關鍵,這每一段不能走馬看花、囫圇吞棗。依老人家的基礎都要守這三個條件才能成就,我們都要有動態觀察的態度,老人家要這樣才能成,我又沒他老人家的基礎、根性,我假如不守那就很難成就了。
第一條,你到我這裡來依我為師,從今天起,一切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不准聽;第二條,從今天起你想看的書,不論是佛經或世間書,要經過老師同意才行,沒有同意不准看。容不容易守?第三條,你過去所學的(跟方老師、章嘉大師學的)我一概不承認,統統作廢,從今天起一切都從頭學起。我們現在是穿越時空,回到六十多年前,我們去感受感受。李老說了,你能夠接受,你就留在這個地方好好學習;不能接受,你就另請高明。我想了二三分鐘接受了,因為老師這些話乍聽起來好像很跋扈,好像目中無人,但是我知道李老師是個真善知識,答應他了。這句話重要,看人決定我們這一生的成敗,看人準抉擇才會對。師長也介紹幾位同參道友去親近李炳老,都離開了,都有這樣的機會,但不夠珍惜。
剛剛也跟大家分享,其實佛菩薩對每個人的加持、護念平等的。雖然平等,我們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雖然他們的護持加持平等,但受用是自己決定的。你看同樣都有這個機會,只有老人家珍惜下來了,其他同參道友都留不住,看不懂人。所以看人重要。
怎麼學看人?經典每一部都在教我們看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我們可以從七個角度去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有一位朋友他可能聽我講課的時候說,你要談對象先給他一本《弟子規》,看看他相不相應,假如給了他之後就像沉入大海一樣,那你就逃過一劫,不然會在劫難逃,因為他對這種聖人的教誨不相應。尤其女眾感情重,往往都有過去生的因緣業力在裡面。以前為什麼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為十幾歲、二十幾歲那個年齡大家都感情比較衝動,還沒有修行十幾年、二十幾年,人生的閱歷也很少,一下見面了,情人眼裡出西施,鐵定看不準的,不客觀。「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你那個情愫一起來,你就看不客觀了。但是父母他有人生閱歷,他一心就要為你找一個好伴侶,他要找門當戶對,思想見解要相同的,不然夫妻一講話變雞同鴨講。古人這些考慮都有道理的,他雖然不能全面,但是輕重本末這些事他們會考慮到的。
我們看到老人家雖然聽了這三個角度,乍聽之下還是有點不舒服,這也提醒我們,人在一些因緣當中首先自我感受不能太強,有時候自我感受一起來看事就不準。大家有沒有遇過聽到一個長輩在勸我們,首先開始不舒服了,那個不舒服調不下去就走人了。假如這個不舒服能提醒自己,阿彌陀佛,先定下來,你慢慢聽,真的愛護你、真有道理。長輩能不能護念我們,是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感受先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有沒有先放下。長輩護我們如是,下屬、朋友、親人亦如是,我們不把這個感受放下,都會「聞過怒,聞譽樂」,只聽好話了。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所以見思煩惱是障礙,障礙我們遇到貴人。
其實我們也都為人父母、為人老師了,人生也走了幾十年,我們看事不能太表面,能看到每一個條件背後的考慮。而且師長後面還補充了,後面在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說諦閑老法師也是開這三個條件,老人家恍然大悟,原來那不是雪公的特例,那是代代相傳的師承。
首先第一條,你聽太多的善知識的話,首先我們開始學,善知識的背景不一樣,遣詞用句都不一樣,其實很可能討論的義理是一樣的,可是我們聽起來會不一樣,然後自己就生分別了、生煩惱了。我們看儒家,「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我們要登堂入室,是跟著一個善知識的腳步進去的。《華嚴經》,我們之前學習的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的大根大本,善財就是表每一個想要當生成就的人。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一個老師。之後五十三參,很多老師。前提呢?一個老師,先求根本智。我們可以冷靜想一想,我自己守這三個條件了沒有?我守了之後我有什麼受用?我覺得自己有不斷在提升嗎?看看自己、看看身邊有在修學的人,成德的觀察,不守這三個條件,聽了很多經,心裡還是沒有建立起修學的綱領、系統,遇到事情也不知道怎麼解決、怎麼思惟。
修行不是說我接觸佛法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那都不在時間。你看老人家到台中去了,守這三個條件,學了十五個月,出家的因緣到了。我們要了解,老人家去跟李老以前已經有很多人跟著李老學了。李老七十歲,老人家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五十九歲到了台灣,就「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幾人長夜醒,不負轉輪心」。老人家已經教了十幾年,師長才去跟著李老,學了十五個月,出家因緣,老人家上了台北。你看李老說,學到東西的人走了,才學一年多,比他學得久的同學超過一半以上。
所以關鍵是是不是法器,而不是學的時間長短。假如我們沒有真正把這個搞清楚,看到後生,看到後面學的同學還會生嫉妒,不只看不出人家可貴的地方,可能還找機會欺負人家一下,那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佛門講法器、法器,器皿才能把法接住、納受。我們是不是法器?能守這三個條件才是法器。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