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1/9/25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06

  成德法師: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諸位教育界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今天剛好是英國漢學院開學典禮,我們剛剛結束。這個開學典禮,在古代學校裡面相當重視,因為開學典禮的儀式可以讓學生收攝身心,可以引發他的志向,可以讓他專心學習。我們傳統的禮教它也是有高度的智慧的,我們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他一開始的心態正確了,雖不中,不遠矣。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到,他這一生面對那麼多境界考驗、誘惑,能夠不被影響,跟他讀的那幾個月的私塾有關係。尤其老人家常常談到的拜師禮,老人家說影響他一生。可能短短十幾分鐘的禮儀,但是那個尊師重道的根基就扎下去了。所以我們對於老祖先這些教育的措施能深入了解,就知道他們教育的智慧所在,而這個也跟我們有沒有實際經歷過有關。

  成德在二OO六年初,也是我們春節除夕夜,成德參與了這一生第一次的祭祖。我們當時候同仁還不滿一百人,在廬江中心一起祭祖先。當時候氣氛也是很莊嚴肅穆,好幾個男眾都流淚了,那是在那種氛圍感覺到祖先的慈悲、愛護,不捨我們這些子孫。所以這樣的禮儀能洗刷人的心靈污垢,不願意再對不起祖先了,真的可以達到《孝經》說的「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很希望能效法祖先的盛德。所以《論語》提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心就透過祭祖厚道了,飲水思源。而《禮記.學記》當中強調的教學方法,「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當其可之謂時」,這是及時法,開學就是一個時機點。其實我們人生有很多時機點,包含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都有很多時機點。

  成德昨天跟大家分享到,我們從事教師的工作,有一個責任就是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不能讓學生再走,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反觀自己的人生路,比方成德讀大學的時候,大學新鮮人,也是幾分緊張、幾分期待,來到了大學校園,結果遇到學長告訴成德,大學是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我也是比較容易相信別人,那時候還沒有判斷力,就真的給它玩了好幾年。現在想想,那是人生多黃金的幾年!真的是錐心之痛,假如那個時候就開始學老和尚的經教多好!所以諸位同道,你們手上有五千年的寶。總在遇緣不同,所以還是怪成德修福報修得不夠,當時候假如遇到的學長是你們就好了,我就不會荒廢那麼多年。那個不只是荒廢而已,那還會染污。就像一滴墨汁滴入清水,滴進去不到一秒鐘,要把這個墨汁再請出來,要花幾十倍的時間。

  所以我們冷靜觀察,「學好終年不足」,比方說我們學一個孝道,學了一年可能心還沒有完全發出來,還會見父母過,學好終年不一定足;「學壞一日有餘」,可能這吃喝玩樂,就一個因緣就陷進去了,賭博有時候一次就陷進去了,吸毒那就更危險了。

  所以儒家有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用一個危險的「危」,因為這個心不守好它就跑掉了,他就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一輩子的努力化為烏有,甚至於會讓父母、家族蒙羞,甚至於會讓傳統文化、佛門蒙羞。所以這個護持自己的念頭太重要太重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很細微,我們不從心源隱微處默默去觀照、去洗滌,可能就自己騙自己了。所以儒家特別強調慎獨的功夫,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都在一切境界當中,用這樣的心態來護好自己的這一念心,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所以「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修道的過程就是要走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不能太嚴,也不能太鬆,不能情感用事。有時候愛孩子太嚴格了,然後一聽到說不能太嚴格,一下又偏到太放縱。所以不斷的在過與不及當中,能夠不產生執著,能夠自利利他,慢慢就入了中道。而且惟精惟一,要專精,不能學雜,教之道,貴以專。

  其實隨著我們的學習,覺得祖先的每一句話真的很有力量,真的不能含糊,不能僥倖對待他們的話。一產生「不一定要這樣吧?」可能就偏到不妥當的路線去了。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尤其傳統文化是師道,整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有沒有辦法掌握,都要靠我們尊師重道的態度。所以老法師在「傳統文化如何學習」裡面提到了,要用三種心來學。學文化跟學知識技能不一樣,這個差異我們得要分辨得出來。知識技能它可以懷疑,你假設、你懷疑,可是學文化,尤其學聖教要傳承,信為道元功德母,一起疑心,老師的話就打折扣了。

  所以印光祖師提醒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人家慈悲,怕我們忽略這句話,再加三句,百分誠敬、千分誠敬、萬分誠敬,還給我們舉了六祖大師的例子。而六祖大師對老師的信任從哪裡觀察出來?你看他到了五祖的道場,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六祖說我來求作佛。我們看到這個公案,我們也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學佛?我為什麼要學傳統文化?

  大家在寶島,一定有機會要去我們師公所建立的台中蓮社參觀,會終生難忘,印祖寫給他的書信保留得非常完整。而也有他老人家生前講話的錄像,記得成德初去參觀,當時候老人家已經九十七歲了,也是語如鐘聲,對著大眾講,「你學佛就得作佛!」那句話還猶在耳邊,很震撼。既然學了,就要幹真的,不能幹假的。而其實也不難,只要信心不動,就不會有煩惱了,所有的煩惱都因為信心有動搖了。

  所以老法師有一段法語很精闢,貪心的核心是情執。這些法語不容易聽到。為什麼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因為他能開出最核心的教誨、最精華的教導,我們不用摸索,我們不用走彎路。老人家直截了當,貪瞋痴是三毒,那三毒的核心在哪?貪的核心情執。但是我們也不能誤解,對家裡人好這個就有情執了,不是這樣的,不能誤解掉。我們昨天談到了,一執著,佛法就變毒藥了。文殊菩薩拿起來了,這個藥能救人,也能殺人。

  所以整個佛陀教化四十九年,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幾乎快佔了一半,而般若就是不斷教導我們如何用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就是真心的作用了。可是他要應無所住,他就要不產生執著、不產生分別。只要有分別執著一產生,我們就是妄心做主了,甚至於講得更有感覺一點,我們就是輪迴心做主了。

  其實我們法會用錯,是心態的問題。那我們的心態有沒有錯該怎麼來觀照?那儒家的基礎就非常重要了。在《中庸》有一句話講:「忠恕違道不遠。」忠恕跟道不遠,忠恕跟真心相應。而我們也知道這兩個字的重要性,因為孔子問學生:「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回答:「唯。」後來其他的同學問他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所講一切經教都詮釋這兩個字,其實都在詮釋真心,但是透過這兩個字我們更容易去感受,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所以今天我們聽一個道理,假如我們先去要求別人,那就跟忠恕不相應,而且別人不會服氣的,因為我們還沒做到。而且真正做到的人,他就不會苛責別人,因為他知道調伏一個習氣不簡單。

  所以弘一大師很慈悲,他晚年還特別給我們編了書,有一篇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格言別錄》。明明有《格言聯璧》了,祖師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們要知道祖師是大修行人,尤其他的晚年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他還會特別做的事都是考慮得很深很遠,甚至考慮到我們。

  成德自己的思惟,《格言聯璧》都是教人情事理的。人情事理在我們五千年的炎黃子孫是怎麼鍛鍊的?在家族裡面鍛鍊的,他一出生他就要懂得侍奉父母,懂得為整個家族著想。現在這個機制沒有了,萬法因緣生,我們得客觀看待我們現在的因緣。小孩子不只沒有大家族的鍛鍊,而且從小假如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懂得教育的話,所有的人圍著他轉,他就變小皇帝、小公主了。那他真的走向社會去,可能他當祕書就當成董事長了,他的董事長就要變成祕書了,我請你辦那個事辦好了沒有?

  我們還聽過,父母在孩子找到工作了,然後跑去給他的主管說:「主管,我孩子比較不懂事,你要多多包涵。」你說這個主管是要笑還是要哭?人家聘他來、找他來工作,就是要讓他承擔責任的,他到公司團體來,還要人家包容他、忍受他,你說他是來辦事的還是來添亂的?

  所以我們聽起來會覺得好笑,可是這個是現實狀況。誰有責任?「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他步入社會以前,影響他最重要的父母、老師都有責任。但是不是說我們就把責任全部都歸給父母或者歸給老師,我們自己也要守住忠恕之道,嚴以律己。

  老法師在他講學當中,這個恕道表現得淋漓盡致。比方說,我們今天覺得,這些做人做事我父母沒有教我,找父母去。去找父母,父母說:「你爺爺奶奶也沒教我。」好,找爺爺奶奶去。去找爺爺奶奶,爺爺奶奶說:「我爸爸媽媽也沒有教我。」好,找曾祖父去,結果大家跪在墳前。那怎麼辦?從誰開始明理,就從誰開始做起。為什麼?每個人的緣分不同,誰先遇到了,誰的緣分好,就有責任。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對,因為我們沒有做對,就沒有資格要求別人。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處世心態,這就是忠恕。

  《大學》告訴我們:「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有諸己,忠;求諸人,恕,而且他那種求諸人不苛刻,他是護念別人把這個好的習慣養成,因為他建立起來了,有諸己了;「無諸己而後非諸人」,他沒有這些缺點,他再去護念別人也把這個缺點改掉。

  所以弘一大師他有編《格言別錄》,體會到我們往後的人沒有家族的鍛鍊,人情世故不懂。所以李炳南老師有說,「不懂人情,不懂世故,是書呆子,是佛呆子,會傷天害理,會壞事」。比方說跟領導出去了,跟領導出去吃飯,得幫助領導照顧客人,假如連這一點都不懂,一盤菜上來,這年輕人還把它轉到自己面前來,你說這個領導不臉都黑掉了,那他能成事嗎?

  所以李炳南老師慈悲,他老人家對文化傳承的貢獻太大了。政府沒有認知到制禮作樂重要,他老人家編了一本《常禮舉要》。沒有禮教,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人、怎麼做事。一個人一個想法,那一個家庭要團結就難了,更何況是一個團體,甚至於一個社會。所以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第一件事情,制禮作樂。立太子本身也是一個禮教,安定人心,都要舉行很隆重的登基儀式。這都是禮教的部分。

  弘一大師還編了一本《佩玉篇》,從兩個大儒的讀書心得裡面挑精華出來,都跟我們處世待人、做學問的重要心態有關。第一句話,這一位大儒說道:「二十年治一怒字」,二十年調伏一個發怒,「尚未消磨的盡」,還沒有把自己的瞋恚心完全磨掉,「以是知克己最難」,我們都知道要克己復禮,可是這個功夫真下過的人覺得不簡單。那我們感受一下,這一位大儒他調伏一個怒心,調了二十年還沒調徹底,你看他會要求別人,「你脾氣太大」,他會這樣對別人說話嗎?我想應該不會。

  所以「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真的把瞋恚調伏完了,他再去護念別人,他不會苛刻。所以這個忠恕是重要的心法,是能護念我們的道心不偏掉。而隨著我們深入經教,我們有忠恕,這個經教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會讓人家如沐春風。但是假如我們沒有守住忠恕,那就會變成寬以待己、嚴以律人,他怎麼這個沒做到?他怎麼那個沒做到?那這樣可能我們就惱害眾生了,因為人家心裡就不服氣了。

  而我們每一個人很有可能是你們家第一個接觸聖教的,甚至於是你的親戚朋友當中第一個接觸的,或者比較早接觸的,我們的法有沒有表好,就影響整個家人,還有有緣人、親戚朋友的法緣。所以為什麼老法師一直提醒我們要表法、要為人演說?因為這個關係挺大的。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不能產生執著點,不能違背忠恕的心態,這樣我們可能就先去要求別人,這個慢心就起來了,要求、貪求的心就起來了。

  尤其我們要表好傳統文化的法,我們觀察印光祖師、李炳南老師、師父上人,他們在教導裡面重複最多的有哪一些重點?其中有一點,「敦倫盡分」。印祖的教誨裡面提最多的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其實這每一句都很重要。李炳南老師他的墨寶裡有兩行教導,好像還有不少把它印出來。老人家提到,「白衣學佛,不離世法」,我們在世間,不能離開世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六祖大師交代的,「必須敦倫盡分」,這個敦倫盡分,五倫。所以我們一個在家弟子,佛弟子,上要孝公婆;然後夫妻,要領妻成道,助夫成德,有這分道義,所謂「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這個都是倫常;還有兄弟之間和睦,不然我們孝也做不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林則徐先生「十無益」都談根本,「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奉佛也不可能有大成就,因為沒有照著佛菩薩、聖賢人的教導去做。所以李炳南老師提醒我們,「不能玩弄佛法,不能消遣佛法」。我也沒有去沉迷在網路,我也不喝酒,我也不賭博。也不能把好像學佛顯得我比較高雅,這還不夠,學佛得像李老說的,「你學佛,得真作佛」,這樣我們就沒有糟蹋師父上人、糟蹋這麼多祖師給我們的教導,其實最重要的不糟蹋自己的法身慧命。

  成德自己記得初學佛前幾年,有一次自己念阿彌陀佛,念啊念啊,念得就哭起來了,有一個感受就湧上來了,「哎呀,我怎麼把我自己搞成這個樣子!」覺得很對不起自己,怎麼讓自己在輪迴當中這樣沉淪?所以真的這個佛號的加持力大,念著念著慚愧心出來了。

  「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這是《淨修捷要》的經句,這也是夏老晚年對我們的大慈大悲,知道我們以後的人生活不容易,家庭的責任、工作的負擔,每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所以能夠讀經、聽經的時間有限。老人家真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把五經一論的精華編成三十二拜,我們念熟了,十幾分鐘這個功課就做完了。熟了還能背起來,坐在地鐵、坐在公車上都可以做功課,都不妨礙。所以多少祖師大德就為了自己的成就,真是嘔心瀝血,在他們晚年做了這麼多對我們修學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工作。

  就像李老的詩寫到的:「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李老是這樣的心在護念著我們這些弟子,每一個祖師都是一樣,甚至於每一個祖師都是開悟的人。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我們有很多寶,我們肯用,我們這一生決定能成就的。因為這些祖師開悟了,就如同《無量壽經》說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開悟入法身,他沒有時空的障礙,所以這些祖師他都能洞察到我們現在修學的關鍵,是我們肯不肯聽他話。

  所以印祖強調敦倫盡分,李炳老承傳印祖教誨,告訴我們,「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家庭有三個倫,父子、夫婦、兄弟;踏出家庭有同學、有朋友,倫常,有同事,以前各行各業叫師兄弟。都是從家庭的倫理很自然延伸到社會,所以家庭安定,社會就安定了,家族就把每個人教好了。

  現在我們面臨沒有家族了,小家庭。所以老人家慈悲,又開出了良方,企業團體來落實家文化;以前是靠血緣來維繫,宗族的力量,現在靠仁義、道義。我們的學校、我們的企業團體傳承中華文化,這是真正愛護員工,不然社會是個大染缸。

  曾經有一個企業家,我很佩服他的道德勇氣,他說:「難道我們對社會的貢獻就是我納的稅嗎?假如我的員工從農村到了城市來,最後他染上了賭博,他染上了壞習慣,甚至搞得離婚了,孩子沒父母了,你說我有貢獻嗎?」所以我們看以前,我們看古裝戲,做事業的人,有的員工,這個掌櫃的,在他們家幹了三十年、四十年,這個都是當領導的把員工當作自己的人看待。甚至於假如是家裡的丫鬟,後來到該結婚了,幫她找個好對象嫁出去。「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所以我們對於家裡倫常的重要就不能忽視。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林則徐先生提出來的。他兄弟都不和,跟人家關係挺好的、人緣挺好的,假的,不是真的,因為他是為了他的名利跟人家搞好關係,他不是出於義。出於義的話,兄弟姐妹是陪伴自己的人生可以算是最久的(父母大我們一輩),連兄弟的情義都提不起來,說朋友的情義能提起來,不大可能。所以法昭禪師說,「同氣連枝各自榮」,我們都是父母的心上肉,就像一棵樹同氣連枝一樣,「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我們現在念這一首詩感覺不一樣,那一開始學的時候,十八年前讀感覺不深刻,都是滿頭黑髮;現在跟自己的姐姐一見面,白頭髮不少了,自己也有了。「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成德成長過程聽到我俗家母親說,你們蔡家的男人是不會罵女人的。這個是我媽媽說的,不是我爸爸跟我叔叔自己說的。所以肯定的話不能自己講,那是錯誤的,要別人講才對,自己講出來氣氛往往怪怪的,怪在哪有時候一時還說不起來,「像我這樣的也找不到幾個了」,我們閩南話說沒幾口灶有的(沒幾戶人家有的)。這個跟《太上感應篇》不符合,《太上感應篇》說「不衒己長」,這個也是判斷力。我以前剛出社會也不懂,也被騙過,遇到一些比我年長的這些當經理的、當老闆的,一開口,哪個立法委員跟我很熟,什麼什麼,都講得我佩服他佩服得要死。其實真正有涵養的人,他不會拉這個立法委員、拉這個縣市長、拉這些關係來彰顯自己。所以不炫己長、不彰人短,這個才是涵養。

  那當然,大家不要一聽我不彰人短,「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嘴巴捂起來了;領導來跟你了解情況,「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看像我們在照顧每一個同仁、同學,我們不了解情況怎麼護念?所以不見世間過是我們心上沒有放人家的過失,你放了,你有機會可能瞋恨心就起來,就要批評,就要罵人,這就造口業。我們純是一顆利益他人的心,「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其實說實在的,比方說成德出家了,成德假如對哪一個人有惡意,我的業就很重了。為什麼?出家是荷擔如來家業,要代表佛陀、代表三寶照顧眾生,我起個念頭,對誰有惡意了,我這個業就在地獄了,我跟出家人這個身分不相應了。出了家還墮地獄,那我不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佛菩薩?所以也要常常問自己,你這個心念有沒有貪瞋痴在裡面,還是真正是為對方好?

  所以修行必須很真實面對自己,「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提出問題來也不是發牢騷,都是對事不對人,希望能改善問題。我們要知道,問題不改善會怎麼發展?它不會停在原地,跟治病一樣,愈早治愈好治。所以團體裡面最怕什麼?粉飾太平。我們在這個時節因緣做這個事挺不容易的,哪有說沒有問題的?領導者難為。

  老人家都給我們打預防針,我們這一輩的難度,弘法的難度,比他老人家難十倍百倍不止。那麼難,做不做?諸位同道,那不做要做什麼?不做能做什麼?「我可以做其他的。」做其他的,那我們明明看到很重要的事不做了,那就沒有見義勇為了,見義勇為要迎難而上。我們此生能得人身,是因為我們有持五戒,不然不可能得人身。五戒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我們此生跟這個五戒、五常相應,才能留得住人身;跟五常不相應,下輩子人身保不住。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有標準的,不是我們很想生天、我們很想再作人我們就作得了。

  江逸子老師畫了「地獄變相圖」,有一幕成德印象深刻,其中有一幕寫著四個字:「人皮缺貨。」要從這個六道輪迴轉出去當人,現在人皮缺貨,不容易當。佛在佛經裡面幾個較量,人身有多難得。第一個,抓起一把土撒在大地上,我手上、爪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不容易。

  說到這裡就想到印光祖師說:「往生極樂世界比得人身還容易。」這個要再聊往生,我們之後有機會再來聊。但是我們隨時不能隨自己想做不想做,要「當仁不讓於師」。我們要跟老法師同台演出,不能讓他老人家在第一線孤軍奮戰,我們弟子情何以堪。當我們聽到老法師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成德聽了很震撼,成德覺得老法師真正我們老祖宗的好兒女,他對得起祖先。我想我們這一生要了脫生死,對於父母的期望,對於師長老人家的期望,我們應該要盡力去做。

  所以黃念老有一句話對我們修學很重要,「無情不能修道」,沒有情義不能修道。所以大家不要一想到「情」這個字就想情執,「情」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情迷;提升上來,世間的豪傑是情義,對家庭負責任,對國家民族盡心竭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情義;再提升是情覺,所以對民族國家很有情義,可是他假如放不下,他六道就出不去了。

  章太炎大師,他在民國時期有一段時間到陰間,東嶽大帝請他去做祕書長,他在那裡看到很多歷史當中真的是留名青史的文人,但現在還沒出輪迴,所以情覺很重要。可是我們脫離輪迴的基礎要有情義,表現在敦倫盡分上。所以情執,不是說你愛護父母家人叫情執,你有控制、你有佔有、你有要求,那個才是情執。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要放下控制的念頭,要放下佔有的念頭。你比方說我們當弟子的,跟著老法師學不能用情執。「師父要留在我們這裡」,這是情執。師父到哪裡去現在對一切眾生最有利,那師父在哪,然後師父想做什麼事情,我們全心全意去做,表好法,這個就不是用情執在對待自己的師父上人。而往往依教奉行的團隊,會感得善知識在那裡住世。

  其實老法師是特別重情義的人,我們在他身邊感觸最深。你看老師的孩子他都竭盡全力照顧,方教授的孩子在美國,老人家多次邀請,請他到香港來住;周邦道校長的孩子,我們周故院長,當時候來到蘭彼得,老和尚真是噓寒問暖,交代多買一些什麼日常用品、衣服,都是親自交代。我們看朋友之間,瓦希德總統跟老人家交情很深,瓦希德總統去世了,老人家為了去紀念他,飛到印尼,飛到他住的他的故鄉,舟車勞頓多少個小時。所以哪一個地方的弟子依教奉行,老人家不會離開那個地方的。為什麼老人家幾十年弘法沒有定在一個地方?因緣是個因素,我們弟子不能夠跟老人家同心,那當然這個緣就會起變化,護法神也會安排的。所以我們得真正是老人家的知己,得要有孝心分擔他的負擔,「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所以我們普賢十願裡面有請佛住世。

  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老師,老人家在七十出頭講《太上感應篇》的時候就說了,「我隨時可以走,憑什麼?世出世間法都放下了」。沒有任何東西會拉我們了,又一心要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哪有不接的?老人家七十歲生死自在,為什麼現在九十五歲身體都比較衰老他還要住世?這個我們弟子要體會到,就是太多對於中華文化,甚至對於世界的重大因緣,得他老人家住世才能穩定的發展,才能推到一個立得住的里程碑。他老人家雖然身體已經比較衰老了,他還陪著我們,所以我們要當老人家的知己,他老人家講的話我們用心聽、用神聽,心神領會。

  所以老人家世出世法都給我們表演得很圓滿,世間這個五倫盡心盡力,怎麼我們當他的弟子敦倫盡分不是很重視?一聽經,不給公公婆婆煮飯了,不給孩子煮飯了,這個表法表不了。我們曾經都聽過,有一個幼兒園園長,這個是一個廣東地區的教育局局長當場講給成德聽的,「我們那裡有一個幼兒園園長學佛了,她幼兒園不怎麼管了,常常跑到我們當地一千多年的古寺,說到那個地方做才有功德」。我心裡想說,這個教育局長聽到這個事情,可能都不是第一手訊息,這個過程聽到的人,沒學的跟學的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真的是任重道遠,

  所以李炳南老師強調,必須敦倫盡分;黃念老又強調,無情不能修道;而老法師怕我們漏掉這四句,又加了話下去,「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一個人的德行在哪裡看出來?他的起心動念處,他一心為公,沒有私心。這個很重要,公心,團體才有凝聚力;沒有公心,大家心裡就不服了。再來,領導者沒有公心,他看事情也看不清楚。所以《大學》告訴我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喜歡他能看到他的問題,討厭他還能看到他的優點,很少人做得到。而且人都有過去生的緣分,假如過去生緣不錯,一接觸挺投緣的,但是這個時候警覺性要高,你真正為對方好,也要很冷靜客觀看到他的問題,才能夠護念得到他。

  我們冷靜去看歷史當中,一個領導者用了一個對自己很好,但是對別人不好,對自己都是讚歎、恭維,但對底下人都是虐下取功,沒有平等對待。那你疼愛這一個幹部,可是就因為你疼愛了這個人,領導者的威信快速下降。所以真正被領導者愛護的人,你可不能變成狐假虎威,那就對不起領導者對你的愛護跟栽培了。領導對你愈愛護,你愈要為大眾著想,替領導者愛護整個團體,這個才是知恩報恩。可是假如我們在輪迴當中的習氣沒有調伏,恃寵而驕,這個就造很大的業了,在福報當中墮落了。「受寵若驚」,《太上感應篇》這些道理很重要。

  老人家提了,「閑邪存誠是大德」。我們的念頭,「公生明」,大公無私了,看什麼事情清楚;「誠生明」,真誠,沒有什麼好裝的,坦誠布公。本來現在要弘揚文化挑戰就很大,無欲則剛,反而我們坦誠布公,大家一起面對問題,誠生明。「從容生明」,我們每天當領導也不能太忙,事情一多,很難心不波動、不散亂。所以真正領導者不能很多事務,領導者是抓方向的、抓決策的,然後護念每一個主管,再由主管去護念底下的人,這是組織的倫常、組織的運作。

  那成德現在跟大家分享這些,最主要是以前自己不懂,做錯很多事,自己就有責任供養給大家。尤其學了《群書治要》,感觸更深。而且《群書治要》也不是自己的智慧懂得去學的,是老人家特別重視。後來成德感受,我們這個時代不是在大家族裡面,對於五倫的道理不能說沒接觸,但是深度、廣度還是有不足的,我們沒有那種背景去鍛鍊。包含我們整個升學過程還是以考試為主,不是以教五倫八德深入為主。所以這是我們要客觀認識我們自己跟整個社會環境。

  所以《禮記.學記》說,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成德是學了《群書治要》,而且學得還很淺,只是老人家的智慧,我們在《群書治要》挑三百六十句,從中去學習,就感覺當領導,假如不是古聖先賢那麼多教導,我們要考慮到這麼全面也不大可能。當君要學,當臣要學,當領導、下屬都要學。再延伸開來,當爸爸媽媽要不要學?當老師要不要學?

  孔子教學的原理原則我們掌握了嗎?孔子的表法我們看懂了嗎?假如我們沒有掌握、沒有看懂,我們在教學現況,我們依據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走上教育界是過去生的善根,甚至是過去發過的願。人的一生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人生酬業,都是招感來的。所以只有兩種情況,要不就是業力做主,要不就是願力做主。業力做主,就跟了凡先生一樣,考第幾名都是算準的,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他想要多領一斗米也不可能。但是假如我們有發願,就像老法師從小就不為自己想,他本來壽命四十五歲,今年九十五了,延壽五十年,還慈悲在護佑著我們弟子們。

  剛剛這一句「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也是弘一大師《格言別錄》裡面的一句教誨。雖然《格言別錄》很短,真的在我們家庭團體裡,每一句幾乎常常都用到,他老人家也是好人做到底,

  所以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信願念佛是大行」,因為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這個信願念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直截了當,「始本不離,直趨覺路」。而且這個念佛跟我們教書關係可大了,平常行住坐臥常常提起來,心就不散亂,妄念少,清淨心生智慧,在教學生的時候常常都會有靈感,自己的清淨心跟佛菩薩的加持起感應,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這樣教書是一種享受。信願念佛是大行,「求生淨土是大果」。老人家加這幾句話,我們就不會忽略,從印祖一直承傳下來,對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最重要敦倫盡分的教誨,我們就不會忽略掉了。

  剛剛跟大家有提到,六祖大師他到五祖去的態度是來求作佛的。我們也要效法,我們有這種氣概,我們才能把這個氣概傳給孩子、學生。

  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法語,在他老人家修學過程親筆寫下來的《自警錄》裡面,這個在最後一頁提到了,「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別人都沒考慮到、沒想到,我想到了,「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沒人幹我幹,只剩一個人我也幹。就像老法師說的,「《無量壽經》會集本是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師傳給我的,我不弘揚對不起老師,全世界都沒人弘揚,我一定弘揚」。我們聽老和尚這句話,他的心法入了我們的心沒有?

  老人家真的是大智慧者,洞察問題的根源,老人家一句話,全世界的問題講清楚了。現在世界為什麼變成這樣?東方忽略了儒釋道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的教育,你看根源找到了。因為所有的問題是人心的問題,人心要靠教育,教學為先。所以東方的儒釋道,大部分的後代沒學;西方的宗教教育也被否定了,學的人愈來愈少,那人心愈來愈偏頗,當然問題都出來了。可是我們看到問題,進一步要帶頭去解決。所以老法師辦英國漢學院,就是希望把漢字、文言文介紹給全世界,讓全世界的文明都可以藉由這個載體傳下去。不然都斷了,那四大古文明就是沒這個載體斷了。

  所以成德覺得老法師得到全世界聖賢祖先的加持,他一心為全世界後代在著想。所以我們能跟到這樣的大智慧者,能跟著他做有意義的事情,真的是福氣。不然我們來世間幹什麼?享受,享受之後福報就花掉了,三善道消福報,很快八九十年就過去了。可是我們冷靜想想,消福報很難不造業,一造業一定在三惡道,不在其他的地方。所以又能跟著大智慧的人做最重要的事情,成德真的是覺得太lucky了,太幸運了。

  所以老人家辦漢學院,包含老人家當初在建極樂寺,我們的幹部們很發心,老人家就問,台灣的寺院多你一家不多,少你一家不少,要建就要建不一樣的寺院。那我們極樂寺的幹部依教奉行,整個極樂寺的建設都是用教學來規畫的,都是教室,開班。所以我跟我們這些新生同學們說,全世界的漢學系、中文系,多我們一家不多,少我們一家不少。而且我們用的是十方大眾的供養,我們再辦跟一般大學一樣的,意義何在?大學生讀大學幹什麼?拿文憑佔比較主要。那無可厚非,沒有人教導他倫理道德因果的話,那每個人的思惟首先是利的問題,我以後的出路。但是假如是真正我們體會到大眾為什麼支持我們,因為我們是要傳道、授業、解惑,我們的學習,是要開出能解決這個世間從個人身心、家庭、社會到世界的種種問題的法藥,我們學習要能夠開出這樣的法藥出來,「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不然寫論文就為了拿個學位,這個對得起十方供養?寫一寫,哪裡去了?要不束之高閣,要不丟垃圾筒去了。

  我們都得清楚因緣。我們看到范仲淹先生他是官員,他每一天睡前他要想,我今天所做對不對得起國家的俸祿?對不起,不敢睡了,隔天起個大早,趕緊多幹一點,這個是他們面對國家人民的信任提起的態度。那我們接受十方供養,這裡面有多少是老公公、老婆婆積攢的錢。成德這樣的體會,打從一開始到現在十幾年,太多這樣的場景,那個錢都是皺的,五角的、一塊的。最重要的那都是真心,我自己假如沒有用真心,還不起他的這分情。人世間三種不能欠,情債不能欠,錢債也不能欠,命債更不能欠。我們之所以會一直輪迴,就是這些債務酬業而來。

  前幾個月因為教《太上感應篇》,裡面提到說,有一對父子供養一個出家人,結果這個出家人沒有成道,沒有了脫生死,結果就變成了這一對父子門前的草菇。而且這個草菇別人來採它還不長,要那個父子來採它才長。我看完之後背後發冷。因為我們辦班大飯店很支持,所以我看完這個故事,就跟他們聯繫,「董事長,我很怕做你們家前面的草菇,所以我每個月跟你們交流一下《群書治要》」。所以我們出家人去受供有一個規矩,只要受供完了一定要講話,不然會消化不良,一定要談談佛法,還要供養齋主,不然會消化不良。當然,這個規矩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們漢學院也要清楚,多我們一家不多,少我們一家不少,我們辦的意義在哪。包含現在全球在辦一條龍,有體制內的因緣,有體制外的因緣,所處的因緣狀況都不一樣。體制內、體制外不能比,它的條件狀態不同,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盡力,盡力是圓滿功德。所以兩文錢是滿善,幾千兩是半善,《了凡四訓》已經告訴我們了。只要我們有盡到全力,就像夏老這一段話,舉世不知我獨知之識見,始有舉世不為我獨為之志氣;有舉世不為我獨為之志氣,才能有人所不到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我獨到之境界,才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的胸襟。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百年樹人,不是立竿見影可以看到效果的,可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我,我還是很堅定的去做這件事情。

  甚至於我們處在末法時期,「根鈍業重」,大家不是從小學的,根鈍,業力也重。這個也是夏老的法語。「外魔內障」,外在的誘惑,外魔,這些魔考;內障,內在的煩惱障,「無人不具」,每一個人都有,或多或少。「邪多正少」,外在邪的東西多,所以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退易進難」,要退容易,要進步,這是逆水行舟,不容易。但我們的心態是「若都無苦,忍從何生」,沒有自己外魔內障的考驗,我們的忍辱怎麼修?「借彼魔惱,堅我願力」,藉他的考驗,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只要將猛,不怕賊強」,只要將猛,再多的境界不怕。因為說實實在在話,再大的境界,我們想起來好像是天快塌下來了,你真正細細去思考,就是個念頭而已,是我們把它想嚴重了。

  甚至於就是個信心的問題。我們可以冷靜感受感受,我們在那裡覺得過不去的問題,首先從我們信心有動了。愚痴的核心是懷疑,一懷疑,信心動了;信心動了,我們就會有煩惱,因為我們一愚痴煩惱就來了。所以《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很有道理。瞋恚心的核心是傲慢。老法師這句法語把貪瞋痴的核心都點出來了。所以貪心的核心是情執,我們從今天開始,對人不要控制、不要佔有、不要對立了。喜歡是情執,你會有求不得苦,討厭也是情執,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都是情在起作用。那個人對你不好,我很想往生了;突然那個人不惱你了,又有人請你吃這個、喝那個,你就不想往生了,你就開始看了,哪一家Coffee shop,哪一家可以去享受享受。當然,剛好真的朋友請你喝咖啡,那還是要去享受,不要執著就好了。但是喝的時候要結法緣,也要對得起朋友這分情。夏老也勉勵我們,「借彼魔惱,堅我願力」,一切法得成於忍。

  剛剛跟大家說,煩惱都跟信心有關。而我們看六祖大師對五祖很有信心,他跟五祖說「我來求作佛」,你看五祖說:「你這個獦獠(就是南方比較沒有受教育的),你怎麼作佛?」六祖大師說:「佛性哪分南北?」首先他相信自己。再來,五祖馬上說,安排去舂米去、去砍柴去,六祖沒有懷疑,就去做了,他相信老師。我們也從很多故事裡面,能夠體會到這個故事的主人翁,他們的心境也是我們的學處。

  我們要辦一條龍,我們就要辦跟世間不相同的一條龍。一條龍其實強調的就是不能間斷。百年樹人,你教了五年間斷了,大打折扣。我們看《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但是那個是入太學,不是說他四歲進來了,九年十三歲了就能達到這個境界了。所以培養學生的時間不能太短。弘明,我們老和尚有說了,一條龍學校,一條龍是搞團結,團結能成事,團結首先團結在見和同解。清朝皇帝有智慧,他沒有說「聽我的」,他把三教聖人請到宮廷裡,中央級的官員都來聽課,不是聽我的,聽儒釋道三教聖人的,大家服氣了。所以見和同解,我們是依經典。然後不是分散,這個時代不容易,力量更要集中。

  弘明辦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前面有人先走了,他們的經驗對我們來講是寶貴的資糧,我們少走彎路了,照他那個模式,我們這邊要讓他協助,要讓他幫助我們這邊,他那些老師我們要把他邀請來上課,兩面兼顧到,兩面是一體。當然這一段,實際他們的老師有沒有空過來,這個我們都實際情況實際對待。但老人家這個意思,就是我們能承接他們的經驗,我們很多摸索的路就可以跨過去了。

  而且說實在的,事非經過不知難,沒有經歷過,很難體會到這些個中的關鍵,閩南話說的鋩鋩角角毋知影(事情關鍵不知道),不了解。但是成德也曾經跟胡總一起去弘明參學,跟我們張校長、幾位幹部也有一些取經,他們確實很慈悲,也是一心成就我們,把經驗都是和盤托出,願意告訴我們。而且台灣的環境,在辦教育上其實比其他地方寬鬆得多。比方說台灣有在家自學,這個在很多地方就沒有了。而且台灣很注重學校辦學的特色,你可以辦出你這個學校的特點,都有它的彈性在,我們都可以順勢而為。當然,我們也不能太理想化,一理想化又變成一個執著點。現在比方說我們在體制內辦,學校裡面能不能談宗教?這是我們面對的客觀事實。又有多少空間可以去發揮?但是畢竟也不能不符合規定,因為不犯國制,這個也是在戒律裡面教導我們的。

  成德自己的感受,老法師一生他深入的經典首先是《華嚴經》,他很歡喜《華嚴經》,他老人家也講了幾十年,後來被文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黃念祖老居士每次談到這裡就笑得很開心,淨空法師就是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的。其實大家要會去體會,黃念老這個話是慈悲,在深入經藏當中,幾個人能超過老和尚?而老和尚這個表法整個佛教界看了會受啟發。所以黃老舉這些例子都有要給大眾建立信心的用意在,我們不能只是當故事聽,他們都一起配合演戲,演得很精彩,我們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老人家是專攻《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我們跟老法師,我們得學得像。我們現在遇到很多問題,兩難。我相信每一個人在處理家庭問題跟工作問題,一定都會出現兩難。可是兩難不就事事有礙了嗎?事事無礙,有佛法就有辦法。

  比方也有同修跟成德探討,這個傳統文化是不是不能辭退員工?我說沒有這一條。傳統文化、佛法用一個字就是「愛」,佛家怕我們誤會了,用「慈悲」,大乘佛法慈悲為本。我們看《了凡四訓》分析的,「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宰相退休了告老還鄉,結果有一個人擋住路,宰相不跟他計較,結果隔年這個人判死刑了。呂文懿公說我做錯了,我假如當時候,因為他連退休宰相的車駕都敢擋,你看他的心態到什麼程度了?我沒有考慮到他那個狀況,只是想著算了算了,不要跟他計較了,結果他「宰相我都不怕了」,那他當然會幹出判死刑的事。《了凡四訓》我們多讀誦,那個理就會貫通了。

  就像善惡,一開始中峰禪師面對一群讀書人,打人罵人是惡,禮敬人讚歎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打他、罵他,把他打醒了,是善;禮敬他、恭維他,有目的,那是惡。所以今天這個員工你已經盡力教導他了,他還是一樣隨順自己的習氣,那他不是在那裡折福報嗎?甚至於他還影響別人,那他假如在十方供養的道場,他造的業有多大?你留著他繼續造業慈悲嗎?你盡力教導他了,我們表出仁至義盡了,可是他自己不改變,我們要了解,幫一個人,除非他願意改,不然你要幫他很難。

  我們只是學生的增上緣,他願不願意改是他決定的。而尤其假如我們面對的是學生,關鍵的在他的父母,他的父母的觀念認知不對,你再怎麼施力,有時候他更覺得教育孩子就是老師的責任。當他的觀念沒有導正過來的時候,孩子能教好嗎?配合不起來了。怎樣才能讓這個員工警醒?怎樣才能讓這個家長警醒?這才是重點。所以一個家不能沒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團體,你說我們都學佛了,不要賞罰了,那得我們都是諸上善人,不用賞罰。沒有賞罰大家都不長記性了,這個情況愈來愈糟,然後團體更沒信心,這個犯錯的人不是造更重的業嗎?所以我們都不能執一個角度而已,得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我有沒有執著?我執著了,我不自愛了;我有沒有讓對方隨順習氣了?我讓對方隨順習氣了,那我的慈悲就多禍害了,方便就出下流。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心念沒有考慮好,那差別很大。

  所以我跟這個企業主講了,你已經盡到你的力量教他,他不受教,你可以把他辭退。而且你告訴他,哪一些方面你自己要用功、自己要提升,你真的下決心要改,我們這個大家庭的門隨時歡迎你再來。仁至義盡,可是不是感情用事。所以辭退以前是表法,辭退以後也是表法,都可以自利利他。所以很多兩難出現的時候,我們先不要煩,有時候我們一不煩,很多理慢慢貫通了,很多事就懂得處理,圓融,事事無礙。

  我們看到很多大臣,他們在處理一個犯錯的家族,把他流放很遠,那一個家族一輩子都念著,好像是管仲、晏子他們這種,因為他都是公心,他的處理人家不得不服。所以我們也是歷事練心,處理事也是在歷事練心。而且「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我們現在面對這個境界,我們看不懂它要考我們什麼,「須再從頭練」。

  我們在輪迴當中也有一個習氣,不願意面對挑戰,覺得換一個領導問題就解決了,有的還換一個對象就解決了,都是把責任推到境界上去了。但是只要我們那個心態沒有真正突破,雖然人不同、事不同了,考的是同一個問題,考我們不能退縮,考我們不能感情用事,考我們要有恆心,考我們要勇於承擔,考我們人不知而不慍。菩提道上,用《西遊記》的說法,九九八十一關,關關難過關關過,我們早一天練成金剛不壞身。小時候看成龍演的金鐘罩鐵布衫,怎麼打都不痛,怎麼考都考不倒,這樣就自在了。我們自己也要練成考不倒的功夫,然後再把這個考不倒的功夫教給學生。

  我們以後的孩子比我們面對的環境還複雜,他們現在面對的都是什麼?二三歲就開始刷iPad、iphone,二三歲就歸魔王管,不簡單。那一天有一個大眾說,一個爸爸三歲送給他的孩子手機,然後這個孩子除了吃飯跟睡覺,手機從來沒有離開他。然後後來沒辦法了,五歲了,就搶他的手機,對他媽媽拳打腳踢,然後哭啊,哭了一個多小時,太累了睡著了,醒了繼續哭,就一定要把手機還給我。所以有一個課特別重要,家長課。家長的觀念假如沒有提升,老師再怎麼出力有限的。我們要了解,老法師那一段法語太重要了,「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延伸,社會教育是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全部都是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可是家長真的認知到這一點了嗎?那這個就要透過我們學校的領導、老師來護念這些家長。甚至於佛門說「隨緣不攀緣」,我們現在不是要收的學生多,我們是要培養成,這個很重要。而且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培養孩子,一個老師能夠全身心照顧,照顧個十五個就挺累的了,成德自己覺得要照顧五個都不容易。

  所以我們漢學院招生很嚴格,挑學生。為什麼?我們時間精力有限的,你再招進來的學生根本跟你不相應,還影響其他的同學,那你能怪他嗎?是你錄取的,你不能怪別人,那是我們在因緣當中取捨沒有考慮周到。而且現在是培養子弟兵重要,現在是把榜樣樹起來重要,不在多。樹起來了,我們有經驗了;樹起來了,人家信心不動了。發展要道法自然,人大不是自己把它變大,是因緣很自然發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變大的。現在為什麼因緣很難?我們沒有循序漸進、沒有一步一腳印,一下子想要大,結果大了以後,人事挑戰特別大。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跟大家談這些,其實也都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昨天才跟大家說,教育不能操作,不能硬操作,「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所以成德也是經歷過很多自己不成熟的這些考慮,也希望以這些經驗供養給大家。然後也相信我們現在做一條龍,佛菩薩、祖先承擔,一定會成的。因為末法還有九千年,一定會復興起來的。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把心用對。

  我們也不要想得太複雜,因為老人家給我們開示完這個一條龍的重要性,結果成德個性就比較激動,就跟老和尚說:「弟子願意承擔。」結果老人家看著成德說了,「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你把心用對就好了」。這句法語對自己的幫助很大!第一,突然覺得肩膀不是很重。所以這個法很厲害,就好像藥,藥一吃,藥到病除。第一個,肩膀沒那麼重了。第二,不複雜了,我自己最重要考慮什麼?我每個念頭有沒有用對,我每個念頭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不相應,只要我每個念頭都對了,我所負責的每件事都是往好的方向在發展。突然覺得師父這句法語讓自己覺得簡單起來了,不複雜。修行人要愈修愈簡單,簡單到一句阿彌陀佛,簡單到管好自己這顆心就對了。

  抱歉,今天時間又超過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