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1/11/12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15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之前跟大家一起學習老法師對一條龍教學理念上的指導。當然我們仔細觀察,老人家從一開始講經,就特別重視人才的培育,也可以感受到他老人家很感恩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對他一生的受用。他也談到,這一生沒有被這外在境緣染污,沒有隨波逐流,就是小時候在私塾扎了幾個月的根。尤其老人家常常講經提到,他的父親帶著他行拜師禮。當時候七八歲,孩子最崇敬的就是父親、母親,結果自己的父親給老師行這麼大的禮,你說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很震撼,哪敢不聽老師的話?那時候的老師有使命、有責任,而且又是讀古書的人。讀古書的人這些教誨有入心,不願意佔人家一點便宜,更何況是受這樣的大禮。可以想像,那私塾老師受這樣的大禮,戰戰兢兢,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我們看《論語》,「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劉備把自己的孩子託孤給諸葛孔明,這個孩子以後是要接掌一個國家的。同樣,我們在這個時代,能夠遇到家長很認同傳統文化,全力支持孩子學習,走這條弘揚傳統文化的路,這樣的家庭在我們這個時代,商業時代、功利時代,都可以屬於碩果僅存的因緣。

  尤其老人家晚年,我們去觀察一下九十歲前後,開示都不離一條龍教學。就像二O一七年,老人家當時候九十一歲了,談的「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高度重視小孩的培養。因為「人材之成,自兒童始」,十一二歲相對都比較晚了。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俗話又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這個教育的黃金時段,真正明白的人要掌握住。總在遇緣不同,《禮記.學記》告訴我們,「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他三歲、六歲以前扎根,他一身正氣,一接觸到邪的他就不舒服了;這個正氣沒有起來,一接觸到五欲六塵這些享樂,他就被拉走了。《禮記.學記》又提到,「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這個遣詞用句高度提醒我們,他這個壞習慣已經養成,你要去禁止他,扞格,格鬥,像跟他打仗一樣,都扭不過他來了。我相信現在七八歲的孩子,你要把他的壞習慣轉了就很費勁了,到十三四歲,那都會打起來。你看《禮記.學記》裡面就是這麼提醒到了。

  之前有一對夫妻,這個父親比較少時間陪孩子,所以三歲就把iPad送給小孩了,那小孩除了吃飯跟睡覺,就沒有跟它離開了。後來覺得事情嚴重,六歲要把它拿掉了,打媽媽,撕心裂肺的哭,哭到太累了睡著了,醒了繼續哭。你說假如染上這些玩樂的東西,你說他的未來會是怎麼發展?「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當父母、當老師要有理智,要有智慧才行。

  其實我們在教孩子,我們大人應該可以從修身先觀照。我們自己感覺感覺,修行、修身容不容易?很不容易吧,以大人的理智要去抵禦誘惑就不簡單了,那小孩呢?連我們成人修行,到哪裡修?首先要比較能離染污的地方修。不然很想修,但是每天看到這個五欲六塵,自己的心完全掌控不了了。所以古代說要到牛叫聲聽不到的地方,叫阿蘭若。得先積累積累自己的戒定功夫,建立好正知正見,才能在境界當中去判斷是非、邪正、利害、真偽。大人尚且都要有清淨地靜下心來,更何況是小孩。所以蒙以養正,對孩子來講,才能成就他成聖成賢的根基;對我們老師父母來講,這是最大的功德事。印光祖師說的,成立家庭的人,最大的功德把下一代教育好,他成材了,他能夠利益一方,利益所有生命中跟他有緣的人,看到他就被他感動了,看到他,增長善根。所以當這一對父母一心就要把孩子培養成聖賢,為眾生服務,那我們遇到這樣的家庭也難得,要珍惜。

  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說,勸我們年輕的弟子們,發心做小學老師,不為名、不為利,默默無聞都沒關係,成就孩子做人的根基,陪伴孩子,跟有這樣認知、有這樣使命的父母家庭,一起來護持這樣的下一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名利放不下的老師,不可能能夠幫孩子扎這種根,他心定不下來。就像《村學究語》裡面也提到,你老師常常不在,孩子的心怎麼定?老師能自己帶頭好學,鐵定能把學生帶動起來的。老師不專注在帶學生,這就有失自己的本分、天職。人把本分給忽略了,就是把自己的根忘了。「義所當為」,這是本分。「義者宜也」,就是應該的,應該做的。

  人做人的根在哪?儒家講的五常。仁,為孩子一生著想;義,有這分道義,師生的情義,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師生的情義;禮,禮者敬而已矣,對自己選擇這個工作的恭敬;智,當老師要有智慧,要看得深、要看得遠;信,信也跟義相應。就像古代人家父親帶著孩子來行拜師禮,那要信守自己從事教育的初發心,再來也要對得起人家這樣的恭敬、禮敬,不能辜負人家的孩子。

  有這樣的心境,那就師嚴而後道尊。這個嚴不是說很凶、很嚴厲。《論語》裡面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那個威嚴從哪裡來的?不是講話很大聲,不是眼睛瞪得很大。我們看到父母老師常常發脾氣的,學生怕他嗎?學生在他面前跟在他之後,態度是不一樣的。真正老師自己自重,一言一行都依照經典來做,學生自然肅然起敬。

  《論語》當中學生自己形容跟夫子相處,夫子給他們的感受,「望之儼然」,自自然然讓人生起一種恭敬。這是道德之威,絕對不是發脾氣的威,也不是很狂妄的威,還有暴察之威,這都是不對的,暴,發脾氣;察,都是盯著小孩,不盯自己。

  教育孩子也要把忠恕之道傳遞給他們。忠恕是孔子一生所講的教誨,都在註解這兩個字,「吾道一以貫之」。我們的身教沒有展現忠恕,我們講的道理愈多孩子愈反感,為什麼?講一套,做又是一套。其實我們冷靜想想,為什麼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我們這麼尊重他們?他一定有一個特質,做得多,說得少,我們會自然提起一種恭敬。父親從來沒有跟我們說你們要孝順,一句沒聽過,但是看他跟爺爺奶奶的相處,每個動作都在透出他的孝心,做得多,講得少,我們自然恭敬。我們感佩老和尚,因為老和尚講的都是他自己修行過來真實的感悟,娓娓道來,不是照本宣科的。面對對他侮辱、毀謗的人,一句批評都沒有,還把他的名字立牌位,放在講經的攝影棚裡,每天給他迴向。

  所以為什麼會有道德之威?真的,他們的言行跟經典相應、跟性德相應、跟聖賢人的存心相應。我們會產生恭敬,也代表什麼?代表我們本有本善、本有佛性,遇到這樣的父母、老師、長輩,孩子自然生起恭敬了。我們去觀察一個學校,再調皮的孩子,真正遇到言行一致的老師、有愛心的老師,他的態度也會比較善良,這個都我們自己可以去觀察來印證。

  所以我們面對這些經句不能依文解義,「師嚴而後道尊」,我們拿著這句話變成一種要求,「父母要尊重我,小孩要尊重我,這樣道才能夠興起來」。道是真心,有要求這個心念就不是真心了。心不對了,依報隨著正報轉,心錯了,怎麼可能家長、孩子會更尊重我們?自然中自然相,要道法自然,而不是要求來的,我們要去體會那個自然就是人的真心。所以老人家用真心,他能體會到,真心沒有控制、沒有佔有、沒有對立、沒有要求,他才會說放下控制的念頭。大家可不要又聽到說,放下控制的念頭,好,我從今天開始不管我的小孩了;放下要求,我從今天都不講他了。我什麼都沒說,大家也什麼都沒聽。

  所以佛法叫心法,事上沒有妨礙,最重要的是心。老和尚說萬緣要放下,結果有人一聽,跑到他老人家面前,「我工作也辭掉了,我家庭也放下了」,就跟老和尚說我什麼都放下了。老和尚說:「我是叫你心上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事上沒有妨礙,事事無礙。

  儒家講「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所以我們要去影響一個家,要去影響一個班級,要去影響他人,最重要的是把我們這顆心護好。《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彙編》裡面註解得好,那個「化」要自自然然,春風化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假如不能放下控制要求,那就像孟子說的,可能會揠苗助長,會適得其反。

  我們傳統文化肯學的就是善根,而學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首先格物,格除物欲。物欲太重了,欲令智迷,智慧現不出來了。所以格物才能致知,格物是息滅貪瞋痴。格物,煩惱輕;致知,智慧會長。所以儒家、佛家這些理都是相通的。

  我們有善根,進一步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接下來要在自己身上、心上下功夫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不能馬上就要衝出去了,要治國平天下。所以有時候我們太熱心了,忽略了次第,我想去影響企業界,那個都是屬於兩綱八目比較後面的了,我們必須先下內聖的功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內聖,格致誠正;外王,修齊治平。

  甚至於我們看老和尚的墨寶,《呂氏春秋》裡面的一段話。寫書法要時間精力,我們師父上人是不是「今天好無聊,我來寫寫書法吧、消遣消遣吧」?老人家寫書法,都是看到這些這麼重要的教誨,又洞察我們弟子們的修學情況,藉由墨寶來教育我們,來對治我們的習氣,善知識是應機。老人家把《呂氏春秋》一段話寫成墨寶,一把扇子,「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連治天下的人,他真正的功夫下在哪?下在自己的修身,就是我們蕅益大師說的「觀心為要」,自己的心念要守好。

  所以當時候老人家講一條龍很重要,我們弟子表達願意承擔,老法師馬上開示了:「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你把心用對就好了。」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依報,隨著我們正報轉,心用對了,事情就往好的方向走了。所以哪怕是一國之君,哪怕是管理天下的天子,他的重點也不是在看天下人、在看別人,還是在自己的心地上。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道也是師道、也是家道、也是事業之道。我們一定把這個本得要掌握住了,不然會好心辦壞事。真的很熱忱,但是帶的頭有流弊。都是為大眾服務,結果沒有敦倫盡分,人家一看,你的夫妻關係怎麼這樣?你的小孩怎麼教成這樣?人家不敢學了,流弊就出來了。弘法不是靠激動,要靠理智,要遵循經教、遵循次第。哪怕要護持,比方說企業界的,也得把我們的修身齊家做好。而且不能攀緣,不能求快。成德觀察自己,觀察有緣的同修,很仗義的人普遍都著急,急不來。所以真正想要為眾生服務,首先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要定下來。

  《小兒語》說的:「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早上剛好成德到廚房去,因為我們早課比較早,我先去廚房,看幾個同學在幫廚,有一個同學他動作很快,廚藝也不錯,但你看他在做動作當中那個心都是急的。所以旁觀者清,一看你雖然動作很快,但是你不在道中。修行是不進則退,看起來每天做了很多事,但是心上的煩惱愈來愈多。哪有說我們在做什麼事的時候都很急,然後我們的煩惱愈來愈少,不可能的。所以《小兒語》第一句,我們得從這裡下功夫了。

  小孩很敏銳,父母老師心很著急的,會影響到小孩,他的心也會不安。所以父母是原件,小孩是複印件。同樣,年紀愈小的小孩,他很尊重這個老師,這個老師不只一言一行在影響他,他的性情也在影響他。因為小孩很單純,他那個接收器很敏銳,你的正念他能體會到,你的浮躁他也可以接受到,可是他還不會判斷,他可能照單全收。所以我們的功夫不只要用在一言一行上,要用在心地上。

  成德自己也是比較急躁,大家看我的身材就知道,急的人傷胃,脾胃功能就比較差。那很感謝老法師,因為他老人家講話很慢。我以前講話也很快,但是因為他老人家太慈悲了,太有攝受力,太想聽他老人家講,慢慢聽啊聽啊,心就隨著他老人家的開示、教誨,心就慢慢緩下來。後來又跟學生講《弟子規》,跟小朋友們分享:「步從容,立端正。」所以你自己講完之後你走路不能慌張。「寬轉彎,勿觸棱」,假如我們帶了一班學生,每一次都聽到老師,啊,撞到什麼東西,你說你再講這句話不是很沒底氣了嗎?所以真的是要感謝學生,不斷的在鞭策我們,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自己得要努力帶頭幹。所以不是壓力是動力,我們用感恩的心、歡喜的心來教學。

  我們看老和尚的表演,他老人家很用功,你看聽課的時候記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然後配合老師教學,他變成助教了。同學們聽完課,因為不能拿錄音機,又記不住,都來請教他,他組成一個複講小組,配合老師教學。所以老人家說李炳南老師很照顧他,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還說了一句:「老師把我當知己。」都能體會老師的心。

  諸位同道,教育界同道,大家希不希望你一講話你的學生就知道你的心?他不只是聽你的言,他能心聽,不是耳聽,他能心聽,他還能神聽,心神領會。我看李炳南老師講一句話,老人家就明白了,就會去配合了。就像真正孝順的人,父母都還沒開口他就知道了,他就會去做了,他的父母一看到特別欣慰,我都不用開口。這個「父母命,行勿懶」,提升到不用命他就會去做了。一切都有因果,我們假如不能體會到老和尚的心,我們帶的學生會體會到我們的心嗎?修因得果,所以我們得先當個好學生,有這個因,有這個基礎,這個都是君子務本。

  我們看老人家弘法利生,都不是刻意要去找的。比方說老人家出家的事,有一個福州的佛弟子,好像是三個月的時間找了九次。我們要了解一下,這個是六十三年前的事情。六十三年前,從台北到台中坐車要多久?很久的,三個月來九次,請老人家出家。所以當我們格致誠正,自己下修身的功夫、修心的功夫,機會自己來,你拒絕都拒絕不了。後來老人家再去請示李炳南老師。

  所以我們不要急著我要去治國平天下,要真的冷靜下來修心,改習氣,好好修身齊家。我們在修身齊家、我們在敦倫盡分,跟弘法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兩件事就不是不二法門。你把它分成兩件事就麻煩了,你弘法不是敦倫盡分,那就表不了法了,甚至會讓眾生誤會,原來這樣叫學傳統文化,那我不學了,都把本分給忘了。在敦倫盡分的時候你的真心顯露了,你這一分情義、道義完全發出來了,孝心完全發出來了,你去講課的時候都是肺腑之言,那不是照本宣科背給人家聽,娓娓道來。

  所以講課是有攝受力的。老法師在「內典講座」裡面提到了,有些人講課,聽的人離開這個教室門口就沒味道了;有人講課,離開這個教室,那一個禮拜他所講的內容還在聽的人心裡面縈繞,還有味道,這個攝受力就不一樣。老法師講,最重要的是他真實修行的功夫,言行一致的力量。那我們看看自己,看看修行的人,真的要找到願意實修,願意拿自己的習氣開刀,「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然後「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這個習氣又做主了,就怕這個妄念又起來了,用這樣的態度去對治。都是要經一番寒徹骨的,修行不可能輕輕鬆鬆的。

  我們有時候看起來很為大眾,那都是相上的東西。那裡面透著什麼?喜歡做的事拼命去做,不喜歡的事,很重要也不動。比方說對治習氣,不想、不喜歡,叫我把面子撕掉,不要;改脾氣,脾氣很大,以後再說。那都是修福報而已。六祖大師說的,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得要有功德才能救,功德那從戒定慧來的。因戒得定,戒最重要的,身口意能夠讓它清淨下來。「嚴淨三業為持戒」,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的開示。都得要克念作聖。

  我們談到這裡,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曾經對哪一個習氣下大功夫去對治它,而且還持續了三個月以上?有沒有哪一位老師願意分享一下?你落實一句經句,或者對治一個習氣,下了三個月功夫都沒停下來,有沒有哪一位同道願意跟我們分享一下?大家都有謙虛的美德,不過這個時候假如謙虛就法用錯地方了,我們有請李老師。

  李老師:法師好。弟子最近一直在改自己喜歡生氣的這個毛病。大約是從八月份,八月份開始就是要試著不生氣,就是不高興的也算是生氣了。不是特別的成功,但是有進步,就是中間還是會有沒有控制好的,或者沒有伏住的,但是總體來說是有進步的。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老師,首先她承認自己脾氣大就很可貴了,進一步還願意去改,我們孔子在天之靈很欣慰,因為孔子在世的時候有一句感嘆,他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已矣乎就是算了吧,孔子說他沒有見到能見到自己的過,內自訟是悔過,能見過,加上懺悔、反省,就很難得了,還沒到改。所以老法師說,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很有道理。他肯承認了,很可貴了,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

  剛剛李老師說的,不高興也是發脾氣,對,有一點悶悶的。「人不知而不慍」,那個慍就是有點不高興了,但是你不把它控制下來,它慢慢慢慢就發出來了,它有一點點徵兆,你就要把它調伏掉。所以不高興、有情緒了,這個都是瞋心慢慢在起作用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馬上「阿彌陀佛」,把它伏住了。所以我們改過,知過、改過都要從心源隱微處,很隱微的地方默默洗滌。這跟中醫治病很像了吧?還沒有,只有一點症狀就能發現,把它治好了;或者是小小的,趕緊把它治了;你到都變成癌症了,就很難治了。

  妳也提到說還是有起伏,這個都很正常,改過哪有說一步到位,不大可能,都有一個過程,生處熟,熟處生,不能著急。有時候我們改過,那個著急又上來了,趕快看到這個心念要調伏掉。對治自己的習氣不能著急,著急又增加了一個習氣。甚至於去利益他人也不能著急,要隨緣不能攀緣。

  比方說我們希望企業界的人受益,因為現在是企業時代、商業時代,假如有企業團體真正做出榜樣,那對社會的影響很大。成德記得十七年前,深圳有一個報導,聘請一個主管,年薪二十萬,這個在十八年前算不錯了,條件要會背《弟子規》。一下子深圳的書局好多人來問,你們這裡有沒有《弟子規》?開始有人在關注這部書了。我說這個企業也有功德,它開出了這個條件,讓很多人開始重視了。

  很現實的,你企業界重視什麼,家長就會重視了,因為我的孩子以後要發展。所以真的有企業界的一把手,為什麼?人存政舉,他是一把手,他不認可,你下面要做很辛苦,不容易。他是做決策的,他是一把手,他說了算,他又肯以身作則,那這個緣比較成熟,你盡力去護持他。真的有這樣的企業主,成德再忙都要盡力護持他,不然就太不夠意思了。

  哪一個企業主說,老法師說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就可以帶動大眾學傳統文化了。那假如有這樣的企業發心,他跟我們還有緣,我們還是要幫忙,主伴圓融,他是主,他信任我們,我們是伴。但是沒有這個機會你不能強求的,人家沒那個意願,你還常常去找他,搞得他很累,很不好意思,這攀緣了。人生經歷愈多事,愈可以感覺絲毫不得勉強。而且實實在在的,現在我們成熟的緣,我們全心全意有時候時間都不夠了,比方說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信任我們的學生。

  我們能夠對治習氣,這個也急不來,自利利他,明明德、親民,這個都不能操之過急的。再來,我們也看到我們李老師對治瞋恨的成果,她現在都是祥和之氣,沒有殺氣。我們有一位同修,我常常就提醒他,你不要一開口就帶點怒氣。他說我沒有。我說你那個講話的語氣裡面就含有一種怒氣,有時候自己都沒感覺,但別人有感覺。旁觀者清,別人提醒我們,我們還能接受,那這個真的是有道心。「聞譽恐,聞過欣」是因,「直諒士,漸相親」是果,結果。後來我跟這個同仁交流了比較多,他過去殺業重,殺業很重。所以很可能你殺了很多眾生,這些眾生也很憤怒。當然你在殺生的時候,自己這種殺心也會增長,然後旁邊眾生多了也會干擾你的狀態。

  所以真用功絕對都會有自己的受用,也會有他人的受用,不知道李老師妳的孩子有沒有說:「媽,最近妳脾氣變好了。」有沒有這麼說?有了。其實因為愈近的人,他的感受是愈直接的。我們現在修行人不能給自己一個藉口,「哎呀,家裡的人最難度」。你看講著講著好像很合理。我們查一查古代這些聖賢君子留下來的話,有沒有哪一句話說「家裡的人最難度」,我好像沒讀過。甚至於我們自己去體會一下,范仲淹,他在幾個地方當官,甚至於有戰事了,跟西夏兵作戰,到邊疆去,甘肅這些地方。那我請問大家,他家的老人、妻兒跟著他這麼跑?不大可能吧!可是你看他的太太有沒有怨言?太太有怨言,他的孩子會很優秀嗎?不可能的。太太對先生有怨言,胎教就做不好了,胎教影響很大的。

  成德有接觸過被領養的孩子,這孩子不知道,他還小。當然不讓他知道也好,讓他知道怕形成他心上的罣礙。當然他長大以後,他心智很成熟,你覺得跟他講不會影響他,甚至於會讓他更感恩,「哇!我不是父母親生的,他們居然這麼愛我!」讓那種感恩心更強,那沒有問題。成德了解他這個情況,這樣的孩子他的腎氣就很弱,那個舌頭舌根都是凹下去的。全息理論,一個舌頭裡面有五臟六腑的狀態,都在這個舌頭上。我們老師有時候一個基本概念可以了解了解,這個上網都查得到。為什麼?你那小孩子的身體有時候你給他看一下,沒什麼大問題,我們心裡有個數。他在胎中就有要被人家拋掉的這種磁場過來了,你說他會安定嗎?包含父母在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吵吵鬧鬧,動不動「我要跟你離婚」這些話出來,對孩子內心的撞擊都非常大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很多孩子都沒安全感,那根都在家庭。我們老師再用力,但是那個基礎在家庭。

  老法師有一句法語,「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你看這一段法語就已經點出來,家庭教育。但是這也跟一個孩子他過去生修積的福報有關,這一切都沒有離開因果。所以真正了解我們父母、老師的脾氣對孩子的震動,不輕易發脾氣了。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可能差不多是四年級左右,剛好我媽媽也調到我的學校了,突然在操場跑到對面,看到我母親了,我母親沒看到我,高興,就要衝過去了。結果還沒到我母親跟前,被一個男老師拉到旁邊去了,因為我太高興了,不知道人家在賽跑,比賽。把我拉過去什麼都沒講,啪啪兩掌就在我臉上,我頭都暈掉了。所以有時候我們當老師的人不要看到孩子一個行為,情緒上來就處罰,他自己也不是故意的。我當時候也不是故意的,你看一個人看到自己母親那種高興,要衝過去,突然被拉過來,都還搞不清楚狀況,啪啪這樣,你說我的內心,我現在講還有點痛。那當然我也沒放下,要放下,今天要放下了。就像我們看到孩子很憂愁,一談到那些事在流眼淚,我們想,都過去了,都過去了,但是也要體恤他,放下也不容易。

  真的,有時候我們覺得這個行為我好生氣,你去問一問,有可能孩子有他的情況,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但是這個時候你處罰下去,那孩子就很不被理解,最後就跟你距離很遠。假如那個老師不是給我兩巴掌,而是說,人家在比賽,你這樣影響很大,那我可能就很慚愧了,也覺得謝謝老師、謝謝老師。你看被打得都冒金星了。

  所以這些機會點,我們當父母老師的能忍住脾氣,就增長孩子的善根,這個機會點掌握住了;但是忍不住我們就造孽,而且還造成孩子內心深處的陰影。所以《大學》有一句,成德覺得是最重要的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實這句話已經告訴我們,你不管在哪一個行業,甚至於你在家庭,你要把你每一個身分能夠真正做好,一定是以修身為本。所以我們現在來從事教育工作了,我們一定要把浮躁調伏,要把脾氣調伏,這樣才是即之也溫。孔子的學生敘述老師給他的感覺,「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聽老師講話,自己就肅然起敬,然後正氣就提起來。因為老師一開口,決定都是樂在正論,聽了自己補充正能量,終身難忘。

  老法師勸勉我們發心做小學老師,因為護持孩子一年、兩年時間不夠的,能夠不為名不為利,潛下心來陪孩子。說實在的,我們也不是從小學的,有這樣的機會教學相長,跟著孩子一起修戒定,一起深入經藏。哪怕只教出一個孩子,功德太大了,因為法不會斷,有人承傳。我們看歷代高僧大德,有的一輩子找到一個傳人都沒有,我們能盡心在這些成熟的家庭的因緣,哪怕只有三五個家庭,都很難得。

  假如我們是在體制內,老師們也要合力,這個孩子我帶了兩年,升上去了,整個情況告訴接著接的老師,都在一個學校裡面,一個生活圈裡面,一起配合來教孩子。哪怕這個孩子離開了,有這麼多位老師愛護他,他會常常回來的。他肯回來找你,這個緣就可以一直延續了。最好能夠延續到他要找對象了,先來請你鑑定鑑定,那這個就特別難得,你不只護持了他,可能下一代你還繼續去教。

  感覺老人家句句話都是出自肺腑,「我勸大家發心做小學老師」。不過成德現在感覺勸別人不容易,得自己帶頭。所以我現在除了深入經藏,不然自己都不明理,怎麼帶人?再來就是好好緣成熟的學生,我們跟著他們一起成長。成德是可以陪他們幾年,教,我的德行、學問不夠,自己也不是從小學的。而且他們的因緣比我好,我二十幾歲才接觸,他們有的七八歲,甚至還有的胎教開始學的,他們身上很多優點都超過我,我可不能好為人師,但是盡力這個是我們做得到的。

  我們看這一篇老和尚的教導,在冬至祭祖,這也是一個時節因緣。一開始提到了,「緬懷祖德,知恩報恩,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你看這句話我們要隨文入觀。緬懷祖德,諸位老師,你們有沒有回到你們的祖籍,找到你的家廟祭祖?你們家的家譜你找到沒有?認祖歸宗。成德真的回到自己泉州晉江後湖村,真的有我們蔡氏家廟,我們的祖上當官也當得很大,皇帝賜的,蓋了家廟,門前還有專門要下馬綁馬的地方。真的去祭祖,真的都是有祖宗德蔭,我們才有機會學傳統文化。

  因為我們懂因果了,我爺爺捕魚,我曾祖捕魚,推上去的有記載的都是捕魚的。可是我們到台灣第一代祖名字叫蔡遠德,我說這個名字應該是讀書人的名字,不是張三也不是李四的,所以代表來的是讀書人。我們這個祖上殺業也很重,可是居然到我父親這一輩都讀書,然後到我們這一輩還能學佛、學傳統文化,這個沒有祖宗德蔭不可能的,就感恩。回去祭祖,也不知道為什麼剛好就很多人知道,其實他們不認識我的,但是知道我要回去祭祖,整個家族的人來了不少。當時候要祭的時候,還有一個很有輩分的長輩說,哪一個字輩的排這邊、哪一個字輩的排那邊,全部都是老人,那個陣勢讓我肅然起敬。

  說實在的,你假如真的找不到族譜,也找不到祖宗了,那你那個姓氏的聖賢人你一定找得到的。像我們「蔡順拾桑」,蔡順是我們的先祖。包含《德育課本》是蔡振紳先生他作的,他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蔡氏先祖蔡仲,蔡國就是派他去治理的,他的教誨裡面就說我們是文王的後代。我當時候看完了,覺得我人變了,走路有風,走路的姿勢都不一樣了,不能丟文王的臉、不能丟祖先的臉。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這個是《孝經》開始就說了。所以我們看老法師,真的是念念不敢忘祖宗的恩德。在文革時候,老人家幾天睡不著覺,尤其是族譜要燒掉,不能祭祖。老人家怕,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孝是大根大本。透過什麼教孝?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結果發表一篇文章,當時候報紙都登出來了,「百姓宗祠」,希望比方說陳氏宗祠,你們始祖是大舜,然後歷代有哪一些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貢獻很大的,這些祖先的牌位都立上去,你去拜一次祖先,這都是我的祖先,你馬上那種榮譽心、使命感就上來了。所以以前的人他的生命是有根的,我要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他活著他就很有方向、很有目標。我們現在孩子,中華兒女的後代,不認祖歸宗了,每天幹什麼?消磨時間、找樂子,你看他耗掉多少時間?古人從小的時候他就很有,我要讓我父母過上好日子,我要讓我的家族興旺起來。他每一年都祭祖,慎終追遠,「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成德感受很深,為什麼?我在家裡是最小的,我有兩個姐姐,可是我不像弟弟,因為我在家族裡面我是長曾孫。我去祭祖先的時候跪下去,還很小,跪下去把頭抬起來嚇了一大跳,我的名字怎麼排第一位?一下子深呼吸一下,排第一位,比我年紀大的都排我後面,因為他不是長子、長孫的後代,所以我排第一位。我有很多堂弟的,家族一聚會了,「哥」,一叫,抬頭挺胸,你要像個哥的樣子;考高中了,我得考個好高中給他們看才行,有責任感。

  現在的孩子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甚至自己煩了,心裡只有自己,我不想活了,我太痛苦了,就結束生命了。自殺,雖然也有被環境所迫,但是也有是什麼?太自私了。一個人能想到父母、想到妻兒、想到最親的人,他最後不會做這個事情。甚至於天無絕人之路,看不到的佛菩薩、善神多著,一個人只要有善心起來了,這加持力就上來,不會走上絕路。我們念《地藏經》,你看那麼多地神,看到一個新生兒他就開始護持他了。所以為什麼我們祖先都這麼尊重天地神祇?他明白這個真相,五穀豐登了,他要祭一下穀神,他要祭一下河神。

  所以老祖宗教我們最重要三個內容,人與人怎麼相處,五倫關係,倫理道德;人與大自然怎麼相處。現在的孩子連赤腳踩在黃土上都沒有經歷過,現在一生就在都市裡,跟自然不親,跟電器用品很親,都是在這些磁波之下,你說這個孩子的身心會很安定嗎?會很柔軟嗎?會對一花一草產生一種感恩嗎?所以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當父母老師的也要去教。再來是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要處好。

  所以老人家感嘆,對日抗戰損失最大的,把我們延續幾千年這種家族打亂了,要恢復很難。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就是靠這個家,這個大家族幫他扎根的,現在這個載體沒有了。我們也見到馬來西亞,一來聽課三代來聽,有時候還會遇到四代的,看了很歡喜。還有兄弟姐妹還住在一起的,這個特別難得,要保持下去,還給世間人展現三代同堂好。這個載體,你要教孝,你要教他做人做事,自自然然,不用刻意,就在生活當中教了。現在小家庭,你要教孝道,你還得跑一趟,回到爺爺奶奶家、外公外婆家。

  老人家慈悲,感嘆,進而還開出了藥方,讓團體企業來延續家文化的精神。所以假如有企業家他發心,讓他員工的小孩也能接受好的教育,五千年老祖宗智慧的教育,辦子弟學校,這樣下一代也能教好。這些企業家都有責任感來護持育幼,真的會出民族的人才。

  所以師長老人家開出了很多對這個時代最關鍵的法藥,真能解決問題。但是重點,老人家年紀大了,這些這麼重要的理念、法藥,誰去落實?就要靠我們弟子了,不然他老人家講得再精闢,世間人只是一句話:「你講的是理想,做不到。」我們可以發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的社區做起。社區是個很好的載體,像山東大福地,他們幾年這樣教傳統文化,沒有夫妻離婚的,這很難得!很多地區飆到七成超過了,離婚率。這給我們證明什麼?共業當中有別業。你看普遍離婚率都超過四成、五成了,還有地方沒有離婚率的,共業當中有別業。再來告訴我們什麼?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從我們團體做起,從我們學校做起。

  佛說,四個人見和同解,一心一意,貫徹始終,四個人,還要同心同德,一心一意,貫徹始終,天下為公。大家看得出來,我讀《三民主義》還是有點用心的。今天好像是孫中山先生誕辰,這麼巧,可能是他老人家加持,怎麼講到這裡來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真的要讓百姓安定,最根本的還要靠文化的力量,不然大家不愁吃穿,可是不懂道德,那做出來的行為禽獸都不如。「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全世界一年墮胎超過五千萬,那是有登記的。這些嬰靈在哪?可不可憐?他來找爸爸、找媽媽,被拋棄了,很可憐,設身處地。靈魂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同修們,像悟道法師、悟行法師他們做三時繫念,都會為這些嬰靈立牌位超度。虎毒不食子,我們現在人都做殺害自己親生骨肉的行為。縱欲,這些未婚男女這個情況太多了。那麼多嬰靈、冤魂,不影響我們人類嗎?甚至於都會影響到父母的身心,影響到他家庭的情況,甚至於他後面再生孩子都會影響。雖然看不到,那真實存在,所以都要很好的懺悔,很好的幫助這些嬰靈。

  沒有文化的薰陶,我們做出來的行為會傷害自己、會傷害他人,這個社會怎麼安定?夫妻現在吵架、打架那麼多,這社會會安定嗎?小孩人格會健康嗎?不可能的。所以老法師講到,「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沒有傳承,這個人就沒有靈魂了;「教育是文化的生機」,要靠教育,這個文化才能傳下來。這一段也是老和尚的墨寶,我們再發給大家看。

  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其實我們這個祭祖法會就是對祖先、對父母、對老師的孝敬,我們看古聖先王的牌位都立在前面,包含孔子、老子,我們感謝他給我們的身命、慧命。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緬懷祖德」,那不能滑過去,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認祖歸宗?我有沒有把祖先的德行放在心上,從此刻開始效法?真有這個心,那變成祖先的獨生子女,他一定護持你的。「知恩報恩」,這都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那馬上問問自己,我受人滴水之恩,有沒有湧泉相報?現在物質很豐沛,有時候人家送我們東西,我們第一個念頭,「這個我不需要」,不是先感受到對方的心,而是先著這個物質的相。我們現在都太物質化了,人家古人是什麼?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都是先感受到那個無形的。我們也要在生活當中去觀照到自己,現在太有物質的這種享受了,感恩心反而會下降。

  比方說我們在辦學,各地很支持,送來的東西,假如我們一收到,「哎呀,這個太多了」,那就墮落下去了,這一念造業了,你首先要感受到人家對我們的愛護。這些細節,你不要說孩子沒看到。我們看《雪公師訓》,是李炳南老師他的學生懷念他的,每一個人懷念的不長,因為篇幅有限,都是最深刻的。其中有學生回想了,有一天,李老講完課要離開,有個同修跑過來,拿了一個食品,李老師接受了,回到家先把它供在佛前,恭恭敬敬供在佛前。那我們想像,第一,李老不邀功,這些感謝佛菩薩教化的功德、祖師的功德、自己老師的功德;再來,這是人家的供養,幫他迴向,給他修福。對待一個小的食品這麼恭敬,甚至於人家供養這個熱食,李老恭敬到都當面吃給他看,讓他高興。有時候知道這個東西已經變味了,有毒了,李老是中醫,還吃,你看太慈悲了,回去趕緊吃解藥。後來九十七歲那時候也遇到這個情況,結果回去解來不及了。當然這是善知識的慈悲,我們要效法,但是我們也要度德量力,也要很謹慎,有時候該拒絕的時候還是要拒絕。

  我們看老人家接著說到了,「超薦繫念法會是佛教徒以虔誠修行的功德,迴向亡靈離苦、災難消除、世界和平的一種祈福儀式」。每一句老和尚講的話,我們的態度就是,就是講給我聽的,句句都有悟處。第一,迴向亡靈離苦,我有沒有這個心?我有沒有想著趕快超拔我已經離去的祖先親人?總不能他離開了我都沒有盡點心,那情義不夠。「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這些行為都不是要求出來的,就是那種心境。

  就像夫子,「里有殯,不巷歌」,這很自然的,他這一里裡面,有人家裡出殯了,感同身受,不會在巷子裡唱歌,體會人家離去親人的心。所謂慕賢當慕其心,我們會學的人,他只是一句,從這一句,這個是事,回到理,回到我的心,原來夫子教我的不只是一個事情而已,不只是說里有殯了你不能唱歌,是隨時可以去體恤人家的心。這個心境體會到了,再起用,能用到多少事?所以為什麼說舉一反三?為什麼說聞一知十?他從每件事拉回來是體會那顆心,再由這顆心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物。這個就是依體,依這個本體真心在起用,就萬用了。

  就像老法師跟我們講「禮敬諸佛」,一句教誨,老法師一說,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都要禮敬。所以這個禮敬諸佛用出來用在哪?一切時一切處。「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什麼時候設身處地?任何時候。什麼時候禮敬?任何時候。這個真心就沒斷,最後就恢復了。

  「災難消除」,我們讀到這句,那我有沒有把整個地球的安危放在心上?這個時代是牽一髮動全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能盡心,就能感動跟我有緣的人,就能感動一切眾生,有些是看不到的。這佛經裡有,有一隻鳥叫歡喜首,結果剛好森林起火了,那麼多的森林都面臨死亡,這一隻歡喜首就拼了所有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到河邊含一口水,然後又以最快的速度飛回去,把這一口水吐在大火上,就這樣拼了命的在做這個事情。結果天帝看到了,很驚訝,牠在幹啥?就化身下來,問牠:「你這樣做無濟於事。」牠說:「我相信我可以把這個火滅了,我假如不行,我累死了,我再來我也要滅它。」天帝聽完感動了,現神通就把這個火給滅掉了。

  所以不要預設說我的力量有限,能起什麼作用?我們這一念畫地自限就是我們發心的障礙。就像我們上個禮拜跟大家提到,白方禮老先生,他沒有錢,他的體力也沒有我們好,他也沒有地位,勞動階級,可是他卻喚醒了無數人的良知,喚醒無數人對教育下一代的使命。

  所以災難我們也要盡一分力,每天修學功德迴向。世界和平的一種祈禱、祈福儀式,我們每天有沒有迴向世界和平?甚至於我們做榜樣。自己時時期許自己做榜樣,這真的是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自己夫妻和樂,你們一接觸人一講話人家羨慕,誰願意吵吵鬧鬧的!可是假如沒有榜樣,大家就會下一個結論,本來就是這樣的,不可能的。可是有榜樣了,他就有希望,他就願意去效法。

  我們有一位同學,她父親很用心教她們兩個女兒,夫妻也很和諧。我們在英國辦一個傳統文化,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有邀請這一位王老師來講課,但是我們負責的楊醫師他沒有見過他們本人,找到機會了,這次見到面了。見面就說了,我這次來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看看你的女兒身心健不健康。因為他是醫生,你舌頭一伸出來他就看得到。然後我也隨喜這個楊醫師,我說你真負責任,你邀請的人你還要很確定他的依報莊不莊嚴,他的孩子就是他的依報。今天假如你要找一個老師來教你的孩子,結果看到這個老師的孩子很不聽話,你還敢給他教?《大學》說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不可能的。

  所以剛剛我跟大家提過了,我們古聖先賢沒有留一句話說家人最難度。這些留名青史的讀書人為國家犧牲奉獻,你看他的太太沒有抱怨,盡心盡力照顧家庭。范仲淹先生四個兒子個個都有出息,對國家都做出重大貢獻,他的二兒子超過他,他是副宰相,他二兒子范純仁正宰相。所以不能給自己太多藉口,因為他離我們最近,我們有真正的真誠慈悲,哪有他們感受不到的道理?

  所以自身身心做榜樣,夫妻相處做榜樣,家庭做榜樣,這個真是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看有沒有哪一位同修,你們發發心,會有感應,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談談夫妻相處,你娓娓道來,感動全世界有緣的人。你真發這個心真幹,真有這樣的人,佛菩薩會促成的;真有這樣的企業,整個企業團體親如一家人,那佛菩薩安排他們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分享。

  我們看老和尚說,「在今天法會開始之前,我們希望先談一個重要的主題」。這句話跟我們教書有沒有關?老人家只要跟大眾有講話的機會,他都會掌握住的。就像一個帶班的老師、一個教學的老師,他隨時在關心學生的狀況,他看到一些什麼情況,他要把它記下來,有機會講的時候,他一定會掌握住。我們要從這個字的背後看到老人家的心境。

  像比方說當班主任開班會,一定是留心發生的這些事,學生的心態,怎麼去提醒他他能接受,都要拿捏好這個分寸。尤其你帶的是大孩子,甚至是成年人,你直接講他他不高興的話,那還得用另外的方式,講自己。都有善巧方便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那個念念要成就他的心。

  「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祭祖是緬懷過去的祖先,繼承他們的美德」,這是祭祖的意義;「法會是化解現前的戾氣,修積大家的福報;童蒙養正教育則是培養國家民族未來的棟梁,延續千秋萬代慧命的無量功德!」斷了後面的人就學不了了。「童蒙養正教育的重要性無以復加。」我們弟子聽到老人家用無以復加,接下來的事還沒有記住,那就是對老人家的恭敬心不夠,用到這個詞了,寒毛都豎起來了,耳朵拉長,不敢忘。「是當今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站在家族、站在整個民族,培養下一代是重中之重。

  上一次有跟大家提到「一顆種子」,我上次,修正一下。一顆種子我們算它可以再結一百顆果實,又留下一百顆種子,然後再把這一百顆種下去,那這一百顆每一顆又長一百顆。這樣下去,十年之後這個有多少顆?可能是一百的十次方,這個數字大不大?但是不要小看那一顆下去,那一顆是紮紮實實的最重要。所以老法師提醒我們,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因為那個很快就會很急,就會捨本逐末,就會急於做出一些樣子給人家看,副作用就來了。特別強調讓孩子表演的,孩子都有虛榮心,都有人前人後不一樣的情況。教育一定要隨時能感受到孩子經過這件事,他的心往哪裡發展,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能真正培養出傳承的人才,哪怕是一個,功德很大了,不能貪多。所以老和尚為什麼會說,希望有年輕人發心一生做小學老師,這個話很深。成德到目前做了十多年,真正這樣的老師五隻手指頭都數得出來,不容易。全心全意把心完全放在學生身上,能保持不容易。也有看到很熱忱的,可是很難保持。二年、三年、四年,他也有點名氣了,就沒有辦法全身心在孩子身上,最後變成去講課了。不是不能講課,你那個心有沒有完全還能夠去體會到孩子的狀況。甚至於讓大孩子帶小孩子的,成德覺得都不是很妥當,大孩子跟老師還是有不同的。都要是自己全神貫注、全身心去帶,你再去分享出來的,那真的是肺腑、真的是真誠的言語,不然到最後又慢慢練得很會講課了。初發心不容易保持的。

  那我們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