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十一集)  2022/12/3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61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學習印祖《天下太平之根本》學習綱要,第七項「如何落實家庭教育」,我們探討到第二點。這是在「總論」第十三,第十八頁,我們再過一下,「人家欲興,必由家規嚴整始。人家欲敗」,這個家要敗,「必由家規頹廢始」,所以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不然就要亂了。「欲子弟成人,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我們之前一起學習印光祖師著的「佛化兒童讀本」二十八個德目,都是要從父母為子弟作榜樣始,「此一定之理。今欲從省事省力處起手,當以因果報應為先入之言。使其習以成性,庶後來」,庶是差不多,差不多後來「不至大有走作」,就是不會走樣、變形,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此淑世善民,齊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所以要做身教,要從因果報應先教起。師長常常說,學倫理道德讓人恥於作惡,學因果報應不敢作惡,他有敬畏的心。而我們前面講二十八個德目,包含五倫八德,這二十八個德目都是跟五倫八德相呼應的,我們在講這些倫理道德的時候都能結合因果來講更有效果,他有羞恥心,他有敬畏心。我們舉孝道,行孝有什麼好的果報,不孝有什麼災禍。

  記得《德育古鑑》裡面就有提到,有兩個兄弟輪流照顧母親,大兒子家裡比較困難,小兒子比較寬裕,一個月每個人輪十五天,但是還沒到十五天,這大哥沒有東西給媽媽吃了,很無奈,「母親,妳先到弟弟那裡去,我以後再補」。結果到了弟弟家門,弟弟跟弟媳婦對母親比較苛刻,「還沒十五天,不能讓妳進門」,那門都已經打開了,就不讓媽媽進去。剛好是吃飯時間,那個飯香味都飄出來了,「不然這一頓吃完我就走」。她那媳婦把煮好的飯就端進房子裡面,拿棉被蓋起來,不讓婆婆聞。做到這樣,母親傷透心,就走了。走了幾步路就打雷,而且打得很大、很響,直接就劈到他們家裡面去了,當場這一對夫妻就被雷給劈死。因為那個雷聲太大、太震驚了,旁邊的鄰居趕緊出來看,看他們兩個死了,那一鍋煮好的飯還用棉被正蓋著。所以不孝父母天打雷劈的果報。

  有一個老師他在上孝道的時候就提到這個果報,結果他講的過程就看到一個學生瑟瑟發抖,他問他:「你怎麼這麼害怕?」他說:「老師你講的是對的,我有一個朋友很不孝,他十五歲的時候,我們一起在雨中,他就在我面前被雷給劈死了。我也很不孝,所以我聽到老師你講會天打雷劈更害怕了。」這是孩子自己人生親自經歷的,他就有敬畏了。

  舉例子古今中外都要舉,他聽了,「這是真理!」我記得看過一篇新聞,波蘭有一個男子跟他母親要錢,他母親沒有給他,他就憤怒把母親殺掉,跑出去沒有多久就被雷給擊死,這是在歐洲的例子。

  所以我們所有的德行給孩子做榜樣,而且要從因果教起最省事省力,所有的倫理道德都結合因果來談。《易經》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是非常明顯的因果。

  我們看第三點,「教子女之根本著手處」。我們列了兩點,即是「孝親濟眾」,教孩子孝順,對人要有仁愛心、救濟的心,肯幫助別人,量大福大;還要「忍辱」,他人生哪有可能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順他的意思?一定要能忍辱、能包容、能寬恕他人。這都一定要教,而且不是嘴上教,我們當父母的要演出來。我們想一想,下一代往後面對的社會比我們單純還是比我們複雜?應該是更複雜,他假如還不懂得包容、忍辱,他人生的路很難走得通。

  那我們什麼時候教他忍辱?就在我們當前面對逆境、惡緣,我們有沒有表演出來「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甚至於能表演給孩子看我們忍辱、肯吃虧,自己的智慧提升了、福報現前了,這個當父母、老師自己要表演出來。就像我們很敬佩師長,他人生有幾次逆境惡緣,老人家都是在這些境界當中快速提升,有幾句法語都是在人生重大的逆境寫出來的、做出來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任何境界、逆境都是感恩;「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逆境要忍,順境要不要忍?順境要忍住貪痴,不然會墮落下去。

  還有「篤行」,很務實,不善空談,說到做到,立信於孩子。「以身為教,以德為範。如鎔金銅,傾入模中。模直則直,模曲則曲」,用我們現代話講,父母是原件,子女是複印件,原件好了,印出來的東西不會差到哪裡去的,模直則直,根本在以身作則上,在這些德目上。

  我們看第二點,「分論」第十三,在三十七頁,「竊謂父母愛子,無所不至」,確實父母疼愛子女無微不至,「唯疾病患難,更為嬰心」,父母對我們的愛,尤其在我們生病,或者遇到很大的困難,父母比我們還要揪心、還要擔憂。那怎樣避免人生很多的疾病患難?「小兒甫能言」,小朋友會講話了,「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就是他過去生可能善根、福德比較弱,但是他這一生能從小就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那「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萬德洪名能滅眾罪,觀世音菩薩悲願宏深,苦海常作渡人舟,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所以這個消業的力量非常大。

  昨天我們一位黃居士,他父親病苦很嚴重,都是靠念佛、念觀音菩薩度過這些難關,最後臨終安詳,沒有障礙。我們能讓這麼殊勝的因緣,小孩從會講話就開始念,那真是太殊勝,所以必能禍消於未萌,禍還沒有形成就消掉了,「福臻於不知」,福報不知不覺愈來愈增長,「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很少有人先天帶來的命完全沒有這些病苦、災劫,很少有這樣的人,都會有,但是能念佛、念觀音,這些就化掉,就不用擔憂。

  「稍知人事」,比較能理解人事、能懂人事了,「即教以忠恕仁慈」。忠恕很重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沒有這樣的心,對別人太苛刻,就會刻薄,容不下人;對自己太放縱,忠恕的人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忠恕仁慈,孩子從小就用真心待人,用真心待人,這孩子隨時隨地在積累福報!我記得聽到一個四歲的孩子,他學傳統文化應該懂得關愛老人了,結果坐在公車上有個老人家上來了,這個四歲的孩子趕緊起來讓老人坐。結果這個孩子做了這個動作,後面每一站停車,只要有老人上來,好多人都站起來讓座。這個四歲孩子的行為他在修身,他也在帶動社會風氣。我們的孩子有從小培養,很可能在公共場合的一些動作會啟發人家的善根。

  「戒殺放生」,這點太重要了,孩子假如不懂戒殺放生,那要造很多殺業的;他懂了,真的哪怕命中有這些劫難,都會因為自己的善根發動化解掉。「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跡」來教導他。

  這幾個都是教化的重點,忠恕仁慈,我們當老師,每天在學校半天、一天會發生幾件事?老師跟學生之間、同學跟同學之間,每件事當中我們當老師能不能把忠恕表演出來、仁愛表演出來?從遇到的事還可以把因果的故事帶出來。

  戒殺放生成德印象很深。也非常奇怪,我聽老和尚講經聽了幾年,沒想過要當老師。老和尚常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只想說以後有機會弘法利生,沒想過要去教書。可能是我的慧根太淺,佛菩薩覺得沒辦法,點不開就安排個因緣。結果我剛好到了台東,當時候剛好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結束了,正打算要去做有機農業,都已經談好了,我說可不可以給我幾天假,我去散散心。其實剛出來工作二三年,還有很多人生的摸索跟苦悶在,就跑到台東去了。本來想說住三五天,一住七個月,就在那裡每天在佛菩薩面前點蠟燭、點香,然後端三杯清水。結果待了五個月,突然當地有一個老師生產。那一年的法律政策規定要大學畢業才可以代課,那一年改的。結果當地沒有大學畢業生留在那裡,統統跑到西部去工作了。找不到不行,你得按規定,結果就跑到佛寺來找我。我說教幾年級?「一年級。」「你還是找別人,我待會動作大了給他們打傷了可不好。」後來推了,過幾天他又來了,他說真的找不到大學畢業生。你看佛菩薩安排,讓我推都推不掉,結果就去了。去了,我媽媽接到這個消息,趕快從高雄連夜趕來,沒有這麼誇張,以最快的速度趕過來,然後告訴我,「不要擔心,我以前教都是教六七十個人,你這才七個人,不難不難」,我媽媽趕快過來指導我。第一天教完了,回來跟我說,「七個比七十個還難教」,因為她寶刀已經收了有一段時間了,不知道現在孩子有不少是「齊天大聖」。所以看到諸位老師讓成德肅然起敬,你們都有地藏菩薩的精神,現在孩子不容易教,從小都刷手機,大家還肯承擔社會最重要的使命,這是培養國家的幼苗,少年強國才能強。

  當時候面對這七個孩子,常常要想起老和尚的教導,然後考慮怎麼用。我記得第一個禮拜,剛好走在走廊上,看到旁邊有一些螞蟻死了,我就順手把牠埋起來。剛好三個小朋友走過來,「老師你在幹什麼?」我說:「埋螞蟻,入土為安。」我講了這個成語,我看他們三個看著我點點頭,其實我也不知道他們懂不懂。隔天我走在走廊上,看到他們三個人蹲在那裡不知道在幹什麼,我就趕快蹲下來,「你們在幹什麼?」他們回過頭來很認真看著我,「入土為安」。從小讓他們愛護小動物、憐憫小動物,他不會去傷害。

  你每一天在學校的情境那麼多,不可能跟這幾個條目無關,我們的身教、言教其實在每一天應該很自然都會發生的,老師能夠這樣隨事隨緣給孩子身教、言教,每天孩子的善根都有增長。

  這是「分論」第十三。我們再來看第四點,「愛之不以道」,這愛之不以道就是任性嬌慣,會延伸很大的壞處。我們看第一小點,「從小任性慣,大則事事任意,不受教訓」,到學校去就不聽老師的話,而且那麼任性會交什麼朋友?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多多狎暱匪類」,就是比較沒有品行的一些人,他可能就喜歡親近,「暱」就是親近,「為社會害」,小人閒居為不善,聚在一起動歪腦筋,做壞事。

  我們看第二小點是在「分論」第十,三十六頁。這段提到了「即如愛子女之病,決不能斷。不妨即以此愛為本,必欲使子女生為正人」,當正人君子、良善之人,「沒生淨土」,就是孩子這一生能往生淨土,這整個家就是同結往生極樂的緣。「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孩子能從小得這樣的教育,這個成就很可能。印祖這段引導非常善巧,就是父母愛子女這個心、這個牽掛很難割捨,順著這個心,以這個愛為本,讓子女這一生成為正人君子,然後還能往生作佛,這樣就是「此其愛,乃以世間凡情,成就出世間聖果」,因為往生就成佛,這是聖果,子女的緣就結到清淨海會、蓮池海會。

  接下來提醒,「若不善用愛」,你用愛是要讓他現生優入聖賢之域,成為聖哲君子,報盡高登極樂之鄉。父母是他最重要的增上緣,所以若不善用愛,這一句話已經提醒當父母要不要學?要,人不學不知道,怎麼當父母也得學。所以這一本《天下太平之根本》,假如大家有因緣,有那個影響,應該在每一個社區辦班,要準備結婚的青年男女,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班,夫妻怎麼相處,怎麼懷好的孩子,印光祖師「求子三要」,你把道理給他講清楚,他會很重視。子女也是感召來的,這個方法絕對會感召聖賢人來。其實我相信每個結婚的人都關注,他只是沒這個機會聽聞而已,辦胎教班。我看諸位仁者你們有點頭,請佛住世就不請別人。這是老和尚教的,我沒有逼你們。我就是當時候聽老和尚講「請佛住世」,當頭一棒,你不請自己你請誰?求人不如求己。

  學了才不會讓孩子「任性嬌養」。你真的這麼做了,這是害了他,因為他的習性驕奢淫逸都來了,「則與殺其身」,印祖這句話講得非常重,你把他教壞了,比殺他身的過失「過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倍者多多也」。我們要了解,他只要任性嬌養,他會不孝父母,他會貽害他人,他的去處在哪?阿鼻地獄。我們要知道,五逆罪第一條,殺父殺母。你假如非常的忤逆,那絕對是在阿鼻地獄的。你不好好教孩子,結果讓他墮到阿鼻地獄,那不是比殺了他要嚴重過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倍嗎?你看人的壽命幾十年,黃念老說三途一墮五千劫,而且假如是嬌慣不孝父母,那可能是更長,不止五千劫。我們學了佛明理了,要有前後眼,看事不能看短,要看得長遠。所以印祖說「國之滅亡,民之塗炭」。一個惡人會傷害多少人?假如他又有福報處在高位,那受害的人更多,這些過失父母難辭其咎。所以印光祖師說當父母最大的功德,把孩子教成材,你孩子做一件善事,你都有功德在裡面;沒把他教好,他做的每件惡事我們都有過失在其中。所以,「國之滅亡,民之塗炭,皆此種不洞事之父母釀成之」,不懂道理的父母造成國家人民的災禍,「可不哀哉!」所以教育子女責任重大。

  第三小點在「分論」第三,這一點對我們現在的人很重要,我們現在物質很豐沛,幾乎沒有孩子從小吃穿困難,都是比較富貴。「富貴人家子弟,多不成器」,教富貴子弟比教貧窮子弟難,「其源由於愛之不得其道」。他不得其道具體錯在哪?「或偏與錢財」,給他太多錢,他花習慣了,「或偏令穿好衣服」,慢慢就很虛榮,「錢隨彼用」,出手很闊綽,小小年紀就很會花錢,「則必至妄吃致病」。那個時代印祖就提醒會妄吃致病,大家想一想,現在吃東西的毒素危害比起那個年代怎麼樣?大家有沒有看到現在癌症的年齡愈來愈前面了?病從口入。

  成德也是反面教材,我也是都買汽水喝,也是妄吃致病。我只能化悲憤為力量,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所以我有機會就勸人家不要吃垃圾食物,那個都有防腐劑,都有添加化學物質,對身體很不好。我還特別去買了一些做汽水的原料,做給孩子看,橘子汽水哪來的橘子?那個都是石油裡面提煉出來的化學東西加在一起,哧……看完之後小朋友眼睛都瞪得挺大,所以現在能夠讓他們親身觀察體驗還是挺重要的。結果其中有一個學生,身體已經都肥胖了,整個臉都長痘子,才小學六年級的男生,這亂吃,但是也很可憐,媽媽好像死得早。我做完實驗之後他過來說:「老師,那個可不可以給我喝?」這也不能怪他,養成習慣了,還得有耐性慢慢引導。

  這是提的幾個點。接下來又提了,「若為彼存以生息,餘不得者」,比方說父母幫哪個孩子存錢,特別愛這個孩子,沒有平等,小孩會對父母生嫌心,就埋怨父母怎麼對妹妹比較好、對弟弟比較好,「於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有得到的,其他的人就對他嫉妒,你的孩子都不健康了,心理不健康,「皆非所以教孝教悌之道」。這一點挺關鍵,一個孩子要人格健康,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要明事理,要是重男輕女,這個會出問題。我有兩個姐姐,我爺爺不識字,可是他懂,他沒有偏愛我。沒有偏愛我真的是挺不容易的,為什麼?因為我是長孫,長曾孫,我爺爺也是長孫,爺爺也是長子。所以看到這一段特別感謝爺爺奶奶,假如爺爺奶奶偏袒我了,父親要教我就困難,我有靠山。教育是合力,一起配合才行。

  「若女有錢,出嫁必以錢自驕」,俗話講「寧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她嬌生慣養,家裡還有點錢,她會很驕傲,「或輕其夫」,瞧不起丈夫,「或不洞事」,不明事理,「以錢助夫為不法事」,就是很愚昧,拿著錢讓先生做不妥當的非法的事情。錢也要很會用,用錯了孩子就偏了。「欲兒女成賢人,當為培福,不當為積財」,這都是明理的父母才做得了。「財為禍本」,你看錢字,左邊一個金,右邊兩支刀,「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無錢,自勤而來」,從小很勤奮,任勞任怨,他就能白手起家,「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屋一空」,有的二三代積下來的家業,孩子不成材,五年、十年就把它搞垮了,房屋一空。「故古人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三字經》也是這麼教的,「人遺子,金滿籯」,那是以財貨殺子孫,「我教子,惟一經」。印祖講這些話,其實對我們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這些觀念、理念都非常關鍵,這些不懂,教孩子都會偏掉。

  「能讀則讀,不能讀,或農或工或商,各有一業,為立身養家之本。」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現在父母假如不明這個道理,就會隨波逐流,非常在乎考試分數,自己緊張兮兮的,然後也搞得孩子壓力很大,又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適合考高分讀名校。其實真的冷靜想想,每個孩子都有他過去生帶來的天分,你只要懂得欣賞、懂得栽培,都是各行業的佼佼者。我們為什麼人生那麼多苦?想不開、看不透,就跟著這個社會的風氣一起愈來愈執著了。而且說實在的,他的人生有沒有發展是看他的福報。福田靠心耕,孩子從小忠恕仁愛、戒殺放生,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懂,你何苦還操他未來的心幹什麼?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而且對我們修行來講,每一個行業都可以行菩薩道。

  接著講,「女子若有錢,明道理,錢固為助道之本」,她會用在修道上,用在明明德、親民上;「不明道理」,這樣的女子會「害其女」,就是會害了自己的女兒,「并害其婿」,她的丈夫也會受害,「并害其外孫孫女矣」,勿以財貨殺子孫,兒子會害,女兒延伸下去也都會受害。「汝母善理財」,你的母親善理財,「幸汝家祖德深厚」,你祖上德也很厚,「故兄弟姊妹,皆賢善和睦」,家裡很和諧團結。「或於一人,有偏私偏愛,亦不至彼此計較」,就是你們兄弟姐妹當中,假如有一個稍微被偏私偏愛,你們其他的兄弟姐妹也不會計較,「然不可以此為法」,這樣的情況不足為法。「須令兒女永無計較之嫌隙可生」,不要讓他們有產生這種嫌隙計較之心,「及倚恃之驕情長起」,恃寵而驕的這種驕慢之氣會增長起來。所以不能偏心,平等對待孩子,父母長輩重要。「庶幾家道興而子孫通皆循規蹈矩矣」,差不多能夠讓家道興,子孫統統都是能夠循規蹈矩的,都是很有品德的。

  印光祖師講道:「光之性情多絡索,以汝兄弟以光為師,恐後來或致兒女受害,故為絮叨及之」,多講幾句,「切勿謂所說無因,視作廢言」,可別嫌我囉嗦,疏忽了這些叮嚀,「幸甚!」能重視我說的這些話,對你家道能夠興旺而且可以綿延下去是挺重要的。我們從印祖的言語當中可以感覺到他老婆心切,真的希望每個家都出人才。而且印祖是很有責任,這些在家弟子尊重他,以他為師,他也是盡心竭力的教導。

  這是我們講第四點「愛之不以道」的三個小點,我們再來第五,是在「分論」十七,第四十一頁,「富貴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有福,但是好吃懶做,「一旦遇禍亂,則必至無以自立」。在那個年代戰亂比較多,所以看到師父上人他們十幾歲就逃難,整個生活要自己處理。他們的父母都看得很遠,都教了,老人家小時候的鍛鍊,能做一整桌菜招待客人。這一段話對我們也是一種重要的提醒,要有憂患意識。我們從佛門的因果來看,這四五十年人造的業很多很多,造了那麼多業不可能沒有果報,未來世界會怎麼樣很難說。當然我們相信在道中不在劫難當中,但整個大環境有可能會有變化。你看師長老人家很慈悲,一直在提醒,從一九九九年就開始提醒,是藉由西方很多預言,都說一九九九年有大災難,其實那都是從因果看的。老人家一直提醒我們念佛、斷惡修善,確實不少佛弟子響應,化解不少災難。但是人要明理,不明理,繼續造業,那還是很難化解掉重大的災難。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行善,要有憂患意識,孩子的能力要鍛鍊好,任何情況他能夠自立。

  「今全去用人,親自操作,一則習勞,而能和血脈」,他習勞,每天勞動鍛鍊,經絡都通暢。你看不幹活的人,都屈在電腦前面,經絡都不通暢。而且習勞對他的身心有很多的影響,習勞知感恩,他自己常常做,他在看到別人付出的時候他覺得不容易,他會感謝人家。就像我們曾經自己種過糧食、種過菜,比方說種馬鈴薯,我在英國有種馬鈴薯,那要長好幾個月,吃幾頓就沒了,你說還會去糟蹋馬鈴薯嗎?不可能,習勞知感恩。而且習勞的人他無形當中會形成一種做事的敏銳度,他一看就知道哪裡有活可以做,這種敏銳度對他以後做人做事幫助會非常大。到一個地方都會主動伸手去幫助的人,他人緣一定好的;到了什麼地方啥也不會幹,就坐在那裡,人家一看,就惹人討厭,是吧?你只會伸手跟人家要東西吃,都不幫忙。習勞好處多多。

  「二則少閒,而消諸妄念,實為愛兒女之根本辦法,善何如之」,這一段特別強調要讓孩子習勞,你讓他太閒,他會胡思亂想。「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他太閒、太安逸了,很安逸就很容易喜歡玩些什麼,就陷在裡面,玩電動玩具,玩物喪志,「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所以不要讓孩子太閒。大家不要聽完之後讓孩子累垮了。我現在講話很害怕,我們一聽個什麼,「老法師說的」,就拿去苛求家裡的人。這不妥當,什麼事都要拿捏一個度。你習勞讓孩子增長這些善根;你假如過分,那他會反感,甚至於說「你看,就是因為學傳統文化,所以我媽媽才這樣對待我」,最後不想學傳統文化了。

  我們再看第六點,在「分論」十九,同一頁,「現在後生,已知人事,即當為彼說葆精保身之道」。這些挺重要的,女子十四歲她生理期就來了,男子十六歲腎氣足,他身體都會出現變化,這些都是機會教育點出現,你不教他,甚至於被錯誤的書籍、視頻,甚至是同學影響,那就麻煩了。「若知好歹,自不至以手淫為樂,以致或送性命,或成殘廢,并永貽弱種等諸禍。」有一個企業家,他現在事業做得挺成功的,小時候他在新加坡,有到淨宗學會去學習,所以這些觀念有。幫助很大,不然你看事業好了,女色當前,能頂得住不簡單,那要從小扎了這些觀念。有印祖好像審核過的《壽康寶鑑》這些書可以給孩子看,當然我們成年人都要輔助去引導。

  「未省人事不可說」,他還沒到那個年齡,身體還沒有那個變化,先不用說。「已省人事,若不說」,你不及時教導他,他不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懂了才懂得克制,「則十有九犯此病,可怕之至」。古人很重視這些事情,你看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以前十二三歲就要學古琴,學樂,透過音樂抒發他的情志。他身體有變化、身心有變化,要讓他抒發,要讓他勞動,調節他整個身體的狀況。印祖這裡講,若不說,十有九犯此病,那是那個年代都這麼嚴重,現在再不教不行。可是我們現在挺難的,連教科書都有問題,西方東進,甚至有的政府不負責任,書都說手淫是正常的,很糟糕。

  我最近跟一個高中生談天,非常擔憂,那教科書裡面編進去否定中華文化的這些文章,你不是要讓孩子跟他老祖宗的智慧切斷了?政府編這樣的書,哪個政府我就不說了,把理講清楚,現在得罪了到時候不讓我去那裡講經。父母官、父母官,要以父母的心考慮下一代,不能為了你某種政治利益去幹這種讓後代子孫斷根的事情,這不是開玩笑的,你斷了他的慧命!好像彭鑫博士、一些中醫師他們有談這些課程,我們有機會辦這種大專營,這些問題要講清楚,由專家來講。南京他們這些課程都有,我到時候再分享給大家。都是引經據典,包含很多現代統計出來的情況,來給孩子說明還是挺有說服力的。

  接著印祖引了「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印祖很有智慧,他解這句話解得很深,「他疾均無甚關係」,人吃五穀,難免會有生病的時候,你調理調理就恢復了,所以其他的疾病無甚關係,沒有什麼大關係,但是「冶遊、手淫、貪房事,實最關緊要之事」,為什麼?這個元氣大傷,「故孔子以此告之」。我記得當時候看《印光祖師文鈔菁華錄》,印祖講到現在男子,說壽終正寢的太少太少,因為他淫這方面沒有節制,他這個身體就損害,就很難是沒有生病睡著就走。現在無疾而終的人其實微乎其微,都跟這些有關係的。所以孔子以此告知,「而注者不肯說明其大厲害處」,就是後世的這些學者沒有把這個最嚴重的地方給點出來,「致孔子之話,亦無實效,可嘆也!」就沒有很好的提醒到後世的人,印祖把它開解強調出來。包含太上老君也提醒,不能淫欲過度。

  夫妻,上品的夫妻不同房,傳宗接代的大事辦好了不同房了;中品不同床,在同一間房間裡不同床;下品不同衾,就是不蓋同一個被子。古人留這些話挺有道理的。我講這些還得提醒大家,不要你們今天聽完跟另一半說,「我今天不跟你睡同一個房間,成德法師說的」,我就阿彌陀佛了。大家別衝動、別衝動,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用在夫妻相處上,什麼事情要讓它水到渠成,不要太激烈,都沒有顧及到對方。何處是道場?夫妻相處就是道場,要練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自己沒有這樣的貪著,可以恆順眾生,這其實都是忠恕之道。其實人的精神層面愈提升,這種物質、欲望它自然會下降。所以應該是夫妻同修,精神、心靈不斷提升,自然很多事情就會調整,有共識了。

  我們再看第七,這是在「分論」第三十五。印祖談夫妻的溝通,「同室之人」,夫妻是同室,住一間房室的,「固宜於閑暇無事時,委曲宛轉,開陳至理,令其心知有是非可否。則心識不知不覺,漸摩漸染而為轉變」。你先學傳統文化、先學佛,你要很有愛心,而且很自然的,談著談著就往傳統文化去引導。「委曲宛轉」,不是強勢溝通,不是愛你沒商量,這些印祖講得很具體。隨著發生的事情,報紙上的或者鄰里鄉黨,都可以順勢而為。夫妻的溝通,因為夫妻很親密,你做什麼動作都要很自然,妳不要「兒子的爸,我今天有事跟你商量一下」,妳先生說「啥事啊?」身心都不放鬆。妳反而很自然,「來,泡杯茶」。妳先生喜歡喝大紅袍,趕快泡給他喝,喝著喝著,他先聊了,妳就順勢跟他聊。

  「至其愚傲之性發現時」,有時候另一半那個傲慢、固執起來了,也不要說另一半,有時候我們也會這樣,那個執著勁起來了,誰講都沒用,「可對治,則以至理名言,和氣平心以對治之」,心平氣和才能講話。假如這個時候你心平氣和,都講的是至理名言,他還是沒有轉變的話,你不要硬勸,「否則任伊」,先別強求,「一概置之不理」,就別說了,「待其氣消」,諫不入,悅復諫。有時候對方執著了,我們也固執起來,非得跟他爭個對錯不可。所以人要很有定力,別人不對,但是你不能因為他有情緒你自己的情緒也被他調起來。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要先對,要穩住。「待其氣消,再以平心和氣,論其曲直」,他情緒平和下來了,有適當的時候,再跟他曉以大義,分析清楚,「久之則隨之而化」。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真的有耐性,而且我們要去影響另一半,自己也要以身作則,對方才會服氣。

  《群書治要》裡面,我們這一本《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它是依照四個大綱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編的,是《群書治要36O》前三冊精華再挑出來依這四個綱編的。這個書挺好的,跟修身有關的,你可以查一下;跟家庭有關的,趕緊查一下;跟治理事業、跟治國有關的,很可能一翻,這相應的義理甚至是事例就提醒到我們。

  一百零一句,這是治家之道,我們看古人他怎麼做的,「君子口無戲謔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撿」。一家之主不會隨便講話、隨便做事情的,他不會亂開玩笑,他說話是懂得自我分寸的。不亂開玩笑不代表不幽默,大家不要誤會我講的東西。因為你亂開玩笑是對人不尊重,或者是綺語,開玩笑讓人輕慢、讓人動邪思,那都不好的。言語行為不能亂開人家玩笑,行必有撿,行為必定檢點、謹慎。「言必有防,行必有撿」,他言行都是符合規範的,不是任性而為的,「雖妻妾不可得而黷也」,他的太太也不會因為跟他很親近而對他無禮,就是你做得讓你的另一半打從內心尊重你。你假如行為很隨便、很輕浮,你另一半要尊重你就很難。以前說舉案齊眉,他是在這些行為當中也很尊重他的太太。敬人者人恆敬之,在夫妻關係當中也是這樣。

  這一段法語,我們自己做得正,你整個家就受你影響,另一半尊重你,朋友也不會對你輕浮。人世間任何事情兩個字,「感召」,感應。你自重,人家尊重你;你自己輕浮,人家怎麼可能尊重自己?所以今天假如人家很不尊重我們,先不要生氣,是不是我自己的行為造成這個結果?

  接著也是一個重要提醒,「若用強蠻惡辣手段」,比方他有固執的時候,你用很強勢的、逼迫他的,絕對不適當,「以彼有所恃」,他有靠山。靠山是什麼?子女。因為你太強勢,「你看你爸這樣對我!」「你看你媽這樣對我!」現在有的女子也很強悍,那子女就很難尊重我們,甚至於子女很痛苦,在父母相處當中還要選邊站,你說這個孩子能健康嗎?「兼失子女觀法之訓」,沒有讓子女有好的榜樣可以看。師長提醒,我們這個民族,身為人家父母長輩的都有一個共識,在孩子面前要給他們好的影響。真的脾氣忍不住了,進門去、進房間去,不要讓孩子聽到,不要讓孩子看到,這才是慈愛的落實。所以要提起這種責任,不能讓孩子、不能讓學生受不好的影響。在學校也一樣,同事之間相處要和諧,衝突給孩子看了都有負面影響。我記得我在教書的時候到其他班級看同事,他把學生留下來做功課,就講一些不是很妥當的話,我就眼睛給他示意,「學生在,不要講這些話」。當父母老師的要敏銳,孩子也在聽、也在看,你不能下了課講話隨便,學生也不可能尊重老師的。老師台上台下、人前人後一個樣,才能讓學生尊重。

  今天印祖這幾段話,對我們怎麼當父母老師、怎麼齊家挺重要的。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