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讚佛,讚法,讚聽聞之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五集)  2023/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75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第九十六頁,我們從第三行:

  【七三、陳讚慶】

  這裡看起。下面接著是經文,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我們今天從這段看起。這段經文是接前面,接前面「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就是須菩提尊者聞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聽聞到這部經,他深解義趣,感動到涕淚悲泣。這樣感動是由聞說是經深解義趣而來的,如果沒有深解義趣也就不會有這個感動了,感動到流淚悲泣。

  下面我們講的這一段就是『陳讚慶』,這個科題就是「陳讚慶」,陳就是陳述、陳白的意思,就是表白。我們現在講,好像是心得報告,陳述自己慶幸、讚歎。『希有,世尊』,向佛陳白,向佛報告說,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這部經典是甚深的經典,不是一般的經典,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長老須菩提說「我從昔來」,我自從出家修行以來,「所得慧眼」,所得慧眼就是證阿羅漢果。我們在經典上,在本經也有講五眼。眼睛的眼,這裡講的眼,我們不能以眼根、眼睛這個意思來體會。這裡的眼是講見地、知見,你的認知、你的見解。

  五眼,第一個是肉眼,肉眼是指我們凡夫的,凡夫的眼光、凡夫的見地稱為肉眼,所以這個意思我們不能把它當作這兩個眼球來體會。第二個叫天眼,天人的天眼,人道以下的,他天眼都看得到。但是天,他還是凡夫,不過他的能見度比我們人要廣大,人道以下的他都能見到,在六道裡面天最高。這個是肉眼、天眼,再來就是慧眼。天眼,天人有報得的五種神通,所謂天眼通,他有報得的,能見度他見的是比我們人大太多了。慧眼是指阿羅漢,他人我空了,他見到人我空了。所謂人我空,就是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第一個破身見。見思惑斷了證阿羅漢,阿羅漢不止有肉眼、天眼,他還有慧眼。第四個叫法眼,法眼就是菩薩,菩薩不但人我空,法我也空了。因為阿羅漢,他不執著這個人我,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但是他還執著一切萬法真有,這一切法他還執著有,所以法執,法我他還沒破。菩薩破法執、破人我執了,所以菩薩破法執就得法眼,破人我執就得慧眼。佛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佛眼了。佛眼就超勝一切,佛眼統統具足,都圓滿了,徹見自性了,佛眼。

  須菩提講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我證得阿羅漢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來沒聽過這部經。雖然證得阿羅漢,但是還沒聽過這部經,可見得聽到這部《金剛般若》也不容易。《金剛般若》是第九會講的,前面講了八會。八會須菩提都有聽過,而且還教菩薩,怎麼說現在才聽到?因為之前聽的還沒有現在聽的這部《金剛般若》這麼深入,所以叫甚深。沒有這麼深入,所以「未曾得聞如是之經」。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條:

  【一、『希有』兩見。語同意則不同。前因乍悟,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讚希有。今則深解真實義趣,慶快萬分,故讚希有。此二字,不止讚佛,兼及讚法,亦有自慶之意。】

  這條節要講,「希有」這兩個字。『希有兩見』,「希有」,我們在這部經典見到兩次。但是「希有」兩個字,字是一樣的,語也是一樣(就是講的話),語言文字是一樣的。『語同意則不同』,話是一樣,是這兩個字「希有」,但是兩個地方講的,它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前面講的『前因乍悟』,什麼叫「乍悟」?就是開悟。悟有解悟、有證悟。在天台宗講六即佛的名字即佛,他就解悟了,他悟的跟如來是一樣的,但是還沒有證悟;證悟,還要修行,還沒有證悟。「乍悟」,這個悟就不容易。『如人忽睹難得之寶』,這個用一個比喻,剛開悟的時候,好像一個人忽然看見稀有難得的寶物,忽然他看見了。剛開悟好像看到稀有難得之寶,所以讚歎稀有。這非常稀有,非常難得,很難得聽到這部經,很難得去悟入這個境界。所以前面講稀有,是開悟了,讚歎的言詞。

  『今則深解真實義趣,慶快萬分,故讚希有。』前面剛開悟,但是還沒有深解義趣,還沒有「深解真實義趣」,到現在經講到這裡是深解義趣了。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一個關鍵字眼就是「深」這個字,深入的理解,解真實義趣。我們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悟入《金剛經》講這個甚深的經義,那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深解真實的義趣,這個時候很慶幸,「慶快萬分」,慶快萬分就是也很難用言語來形容、來表達。這種慶幸,這種快樂,這種喜悅,這個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故讚希有」。所以這裡這個讚歎「希有」,跟前面讚歎的「希有」,這兩個字是一樣,意思不一樣。後面深入了,前面是剛開悟忽然看到寶物,讚歎為稀有,這個地方是深入了。前面那個好像看到一座七寶宮殿,忽然看到了,看到全貌了。好像你到紫禁城去,看到了,走到那邊,忽然就在眼前,看到了,看到這麼莊嚴,讚歎稀有!登堂入室了,進入了,這深入了,深入到最裡面去了。一窺堂奧,裡面的奧妙也都深入見到了,見到真實義了。所以這個地方讚歎稀有是已經入進去了,前面的稀有是剛看到,剛開悟。所以《法華經》講「開示悟入」,這四個層次。開啟;示,我們一般講開示,佛給我們講經就是開示;聽了之後你悟,透過這個開示你悟了;悟了之後,這裡講深解義趣,就是你證入了,所以開示悟入。所以當然讚歎稀有,這個稀有是從深解真實義趣所講出來的話。

  下面講,『此二字,不止讚佛』。「希有」這兩個字,不止是讚歎佛,不是只有讚歎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兼及讚法』,同時也是讚歎法,不但讚佛也是讚歎法,「法」就是這部經。讚佛、讚法,讚歎佛說這部經,讚歎這部經(這個法)。『亦有自慶之意』,也有自己感到非常慶幸,自己能聽到這部經典。我們看到這裡,須菩提尊者也是為我們大家來讚歎的,為大家來慶幸的,我們能夠聽到這部《金剛經》,我們要慶幸。佛門裡面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你要聞到佛法,也不容易。我們看看這個地球上,多少人?人口現在大概聽說七十億了。有幾個人聞佛法?佛法有小乘佛法、有大乘佛法,還有一些南傳佛教國家,他們小乘的;北傳,在中國、越南、日本、韓國地區是大乘佛法。你聞到大乘佛法,又能夠聞到《金剛般若經》,這是太稀有了,非常稀有。

  我們聞這部經,雖然我們還沒有像須菩提這樣悟入,深解義趣,但是你常常聽,你就種了這個般若的種子,有這個種子了。這個種子,如果你不斷的薰習(長時薰修),縱然你現在根性很鈍,到最後有一天忽然開悟(忽然乍悟),那你就變上根利智。所以這部經為什麼說不可思議?為什麼要這麼讚歎?須菩提讚歎這個幹什麼?勸我們你遇到這部經,你要長時薰修,不要放棄。他的目的是勸我們,不是慶幸自己,他自己很幸運遇到了,他不是那個意思。他慶幸自己遇到就是勸我們凡是遇到的人,這一切眾生,你都要珍惜來學習、來薰習。有一些人聽這個聽不懂,不懂,聽久了就懂了。這沒有別的,就是我們老和尚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因為常常講、常常聽,印象深了,你的善根種子不斷的成長,成長到成熟那你就開悟了,你就悟入了。所以般若就是我們自性,大家都有的,這個不是講別人。你不要看到這經文,那是須菩提跟釋迦牟尼佛,好像跟我們沒有關係。佛講經都是勸一切眾生的,跟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很密切關係的。不是說佛來講經,只有我有,你們統統沒有,來給我們吊胃口,那還叫大慈大悲嗎?肯定不是這樣的,佛大慈大悲,他怎麼會給我們吊胃口?你看佛跟須菩提,就好像演戲在唱雙簧,在表演給我們看。目的,目的就是勸我們這些凡夫。你經要這麼看、要這麼讀,不然你讀了半天,好像跟自己沒關係。沒關係,你讀它幹什麼?聽它幹什麼?就是跟自己有關係,而且很密切的關係,因為自性的般若智慧是人人本具。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人人本具,箇箇不無」。大家都有,而且是平等的,沒有說你多一點他少一點,沒有,統統一樣。但是我們現在顯現出來,為什麼好像差別那麼大?就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佛給我們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不能證得,是自己去障礙自己。我們凡夫也不知道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來告訴我們這樁事情。所以「希有」兩個字,讚佛讚法,還有自慶之意。須菩提自己慶幸,那我們要不要自己慶幸?勸我們也要一樣,而且我們老和尚還給我們做《節要》,我們都可以現成的來學習,該不該慶幸?我們要慶幸。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因緣,大家好好來學習。好,我們再看第二:

  【二、『甚深經典』,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一段比較長一點,分兩次來講。『甚深經典』,「經典」加個「甚深」,這個就是其深無底,所以稱為甚深。深再加一個甚,說明這部經它的殊勝,也說明它的重要性。下面給我們說明,為什麼叫「甚深經典」?『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此經」就是指《金剛經》,《金剛經》所說的,是佛法的根本義,這個根本就是大根大本。佛法的根本就是在般若,如果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了。所以金剛般若是佛法的根本義,它的義趣就是大根大本,大根大本就是般若,這個給我們顯示般若的重要性。江味農老居士在《講義》裡面,也是苦口婆心的勸我們要重視般若經典。不能怕談般若,不能不敢談,錯下一個字,墮五百世野狐身,嚇都嚇壞了,碰都不敢碰,這個也不對。般若這麼重要,你都不敢碰,那佛講這部經不都白講了嗎?但是你不能妄談般若,你亂講,講錯了,當然不行。你講的那個就跟般若沒有關係的,講錯了,誤導了,這個當然要背因果。也不能淺講般若,般若你講淺了,都有過失。為什麼?你講淺了,大家不得受用,我得不到這部經的殊勝功德利益。所以你也不能講淺,是講得沒有錯,但是淺,淺談般若也不行。要怎麼樣?要深談般若,深談就是這裡講「甚深經典」要深入的去理解,這樣才能得到般若的大受用。為什麼說「佛法根本義」?一切佛法都離不開般若,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離不開般若。在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前面成道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凡夫、二乘聽不到,只有看到佛在打坐。後來佛出定,知道這個最高成佛的境界,一般人不懂。所以從阿含講起,從人天小乘,講阿含部。現在《大藏經》阿含部,講了十二年,等於是幼稚園、小學,十二年的教學。講了十二年,從教做人開始,人天小乘。後面八年講方等,就是從小乘預備進入大乘,等於說預科,大乘的預科。方等講了八年,這個就二十年了,接著就是般若,講二十二年。般若講完了,然後接著開權顯實,講《妙法蓮華經》,最後講《大涅槃經》。從一代時教裡面我們看到佛講的,般若幾乎接近一半,還不到一半,接近一半,二十二年。講這麼久,也就是顯示《般若經》在佛法當中它是中心。就是這裡講,它「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所以才講這麼久,講這麼多。

  『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大行,都是從般若所生的,沒有般若就沒有這些。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般若,就沒有「大智大悲、大願大行」。諸佛、諸大菩薩,為什麼他有大智大悲、大願大行?就是有般若。般若是「中道第一義」,所謂第一義就是空有不二,不著有也不著空,那就中道,連中道也不著,所以叫第一義。第一義你要透過離言說、文字去體會,去悟入。

  【是第一義空義。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解釋『甚深』這兩個字,上面給我們解釋經典,說這一部經典它是什麼樣的經典,是佛法根本的教義,究竟了義的經典。佛講的經有了義、有不了義。這個不但是了義,而且是究竟了義。『是第一義空義』,「第一義空」,空又加一個「第一義」,這個義趣就是空有不著的空,不是偏空。它是中道第一義空,空有都不著那才叫第一義。『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就是讓能夠信解、能夠受持的人他成佛的義趣。什麼叫成佛?你解第一義空就是成佛了。『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一言一字」,一句話一個字,它含的義趣是無窮無盡,『其深無底』。《金剛經》是這樣,所有大乘經典也是一樣的,都是「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金剛經》是甚深經典,一切大乘經典都是甚深經典,因為一切大乘經典都必須要有般若,不管講空講有統統離不開般若。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變成世間法了。我們也可以這麼講,佛法跟世間法,區別在哪裡?佛法就是有般若,世間法沒有般若。沒有般若是世間人不知道有般若,其實他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具足般若智慧,這般若智慧不是外面來的,是你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本來具足,現在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自己有般若智慧。一天到晚起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是自己去障礙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佛說我們眾生是可憐憫者,可憐憫就是什麼?自己障礙自己,而且自己障礙自己還不知道,真可憐。所以佛看到這樣大慈大悲,佛他已經明白了,佛還沒有成佛也跟我們一樣,他也是有人成佛來教他,他也成佛了,成佛他也是要度眾生。我們也是一樣,我們將來成佛,我們也要幫助眾生,我們開悟了,你也要幫助眾生開悟。這是給我們講,「甚深經典」這四個字的意思。

  般若,我們淨老和尚在世的時候在講席當中講很多,大家如果去再把它重複聽他老人家開示講的,你悟入這個甚深般若,跟你有讀書沒讀書、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你讀書認識字,那是叫知識,那是知識,般若是你自己自性本來就具足的。所以你悟入,你看六祖,他不認識字,他悟入了。所以說明你悟入經典,跟有讀書沒讀書都沒關係。你有讀書可以悟入,沒有讀書也可以悟入。不認識字,他也可以悟入,六祖是一個代表。海賢老和尚他也是一個代表,他不是聽《金剛經》,他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他也悟入了。他也是一個字不認識,一部《彌陀經》也不會念,我們還會念一部《彌陀經》。他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他能老實念,他就悟入了。這句佛號就是甚深般若,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長老如是自陳,意在開示大眾,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當攝六根,返照自性(淨念相繼)。乃得開見地,了解經中甚深義趣。】

  這一條講,『長老如是自陳』,自己陳述,就是自己來表達、來說明,向佛報告,這個意思也是在開示大眾。所以他跟佛好像演戲,在唱雙簧,表演給我們看的,意思是對我們開示,所以『意在開示大眾』。開示什麼?『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就是你不能執著在文字相上面,你要去體會那個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字它是一個工具,就像指路牌一樣。我們開車上高速公路,都有指路牌,指路牌不是目的,它是告訴你那個方向,你往前走就到了。你可不能看到那個就停在那裡,以為到了,就執著在那裡,那就不對了,你要順著它指示的方向往前走,所以你不能執著文字相,不要執著文字相。不執著文字,也不是說就不要文字,不是那個意思。我們經典都需要文字,你沒有文字怎麼去記錄這些經典?當然需要文字,但是你不要去執著那個文字。不要執著文字,也就是告訴我們,你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相上面。文字、言說,因為文字也是般若,文字所含攝的義趣就是般若。所以依文字般若,比如說這部《金剛經》,經典的經文就是文字般若,我們依文字般若裡面給我們開示的義趣,你要提起觀照般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要提起觀照。依照這個文字講的,你理解了,那你要提起觀照般若。你有觀照的功夫,才能深入;如果你只有在文字上,你沒有提起觀照,那不能深入,總是停留在文字般若,觀照就在修行。所以觀照就是修行,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要起觀照的功夫。我們學《金剛經》是這樣,那學《無量壽經》是不是這樣?學《彌陀經》是不是這樣?學《地藏經》是不是這樣?都一樣的,那些統統都叫文字般若,觀照就是要受持。

  所以我到宜蘭念佛堂,他們很用功,這二十年,成立念佛堂,天天讀《無量壽經》沒間斷,念佛、讀《無量壽經》。最近這些年,他們請我去做法會,請我講講話,我就跟大家一起學習,把我自己一點小小體會,提供給大家參考。讀誦是為了受持,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總不能你總是停留在讀誦的階段,你都沒有去受持。什麼叫受持?依照經典去起觀照。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觀照什麼?不是去觀照別人,我們現在都拿經典去觀照別人,這個不對,那個不如法。重要要先觀照自己,是觀照自己,自己就是要依照這部經講的,你要去修行,你才會深入。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勸我們同修要讀經,你學哪一部經,你那一部經最少要讀三千遍。在弘揚宣講《無量壽經》,我們老和尚就勸同修要讀三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說三千遍讀下來,你就開悟了,沒有大徹大悟,起碼也有個大悟。就有人,人數還不在少數,真的很多人他很認真讀,讀超過三千遍、五千遍、六千遍、八千遍、一萬多遍的,都有。讀那麼多遍了,去找我們老和尚,說他讀這麼多,怎麼還沒開悟?不要說大悟,小悟也沒有。我們老和尚就講得比較具體一點,解釋什麼叫開悟?他說你讀這部經,發現自己的毛病就是開悟。我們讀了半天,有沒有發現自己的毛病?用這部經來對照我們的心行,我的煩惱習氣是哪些方面?經就像鏡子一樣,觀照就是你對照,好像你照鏡子,哪裡髒了,把它擦乾淨。如果你讀了很多遍,你還沒有發現自己的毛病就是還沒開悟,還沒開悟怎麼辦?繼續讀,讀到開悟。讀到有小悟,發現自己哪一些小毛病,就小悟了;發現大毛病,就大悟了。累積小悟就成大悟,累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了。所以也不怕,讀得愈多,薰習愈多愈好。總有一天,善根成熟了,你就會悟入了。但是修行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如果你不改過,我們老和尚講,你發現自己毛病就是開悟了,把那個過失改過來就叫修行。

  六祖在《壇經》也講「改過必生智慧」,這句話在《壇經》,很少人去注意這句話。這句話就很少人去講,大部分,大家津津樂道的,就是六祖開悟那首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首偈,大家津津樂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津津樂道,大家很熟悉的。但是六祖講說「改過必生智慧」,這句就很少人去注意。誰注意到了?夏蓮居老居士。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他就提出來了,他說六祖講「改過必生智慧」。還有一句,「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你不是要求福報嗎?方寸就是我們的心,你心要好,你就有福報;你心不好,怎麼會有福報?都是你自己心造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放大蒙山不都要念《華嚴經》這首偈嗎?「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這個也就是觀照。

  所以「切不可執著文字」,我在這邊,再補充說明,你不能只有停留在讀誦,要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這樣才會得受用。起觀照,『切不可向外馳求』,不能向外要向內,向自己內心。像觀世音菩薩他修耳根圓通,你看他不攀緣外面的聲音,聽到外面的聲音,他反過來聞自性。回頭來找,回頭向自己內心去找,你才會找到答案。你向外面去找,外面都我們心現出來,你到外面找,怎麼會找得到?根源在我們內心。所以「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你到外面找就變成外道了,外道也不是罵人的話,我們老和尚講得很清楚,這說明他修學方向、他求的方向不對,要向內求,不能向外求。不要說成佛(明心見性)你不能向外求,就像袁了凡,他求個改造命運,你看雲谷禪師怎麼給他開示的?向內求,感無不通;你向外求,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向內求,你求什麼都能得到,你求成佛都能得到,那求世間的榮華富貴,怎麼會求不到?肯定求得到,那是小事情。大事都能求得到,小事怎麼會求不到?你求的方向要對,你求的方向不對,當然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所以「切不可向外馳求」,你看加一個「切」,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用的這個字就是很懇切叫我們,我們現在話講,你千萬不可以向外去求,你要向內求。

  這裡講『當攝六根』,這是根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方法。如果是觀音菩薩,那就是反聞自性。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每一位菩薩代表一個圓通法門,都是向內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原則上都是一樣,都要向內,如果向外就是外道,那就不是佛法,那不是佛教我們的。「當攝六根」,攝六根,我們也知道要攝六根,但是不容易。我們的習慣,無始劫以來,六根都是攀緣外面的六塵,眼見色就執著在色,色塵;耳聞聲就執著在聲塵;鼻嗅香,執著香塵;舌嘗味,味塵;身緣觸,觸塵;意緣法,法塵。這個就是六根都往外奔馳,攀緣,現在我們要收回來。當攝六根,要收回來,不要去往外攀緣。不但佛法,你看世間這些聖賢,我們中國的儒、道,他們修學,也都是回頭向內心去修學。

  你看《太上感應篇彙編》有個公案,有一個人叫陳烈,一個讀書人,姓陳,耳東陳,烈就是猛烈的烈。他讀書沒有記性,記不住。讀書人,他也不是年紀很大,如果年紀很大,就是記性不好。年輕人,讀書人,記性不好,旋讀旋忘,讀了馬上就忘記,記不住。古時候讀書人,讀聖賢書,總是會有開悟的時候,他讀了沒有記性。有一天他讀《孟子》,讀到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讀到這兩句,他突然有所領悟了,讀到這兩句:我讀書怎麼這麼沒有記性?原來我心都往外攀緣,心都放在外面。求其放心,就是你把放在外面那個心把它收回來。他說我心都往外攀緣,都放在外面,從來就不知道把它收回來,那當然讀書都沒有記性,讀了就忘記。這在佛法,在唯識學裡面講失念。我們現在的話叫健忘,很健忘的。這個佛學名詞叫失念。他領悟到這一句,後來他書也不看了,五欲六塵他都不去攀緣,他就打坐,收心。收放心,把心收回來,不然心一直往外跑。以前我們當兵的時候,每次放假放七天,大家都不想回去了,一回去,班長就說,我們先來個收心操。收心,收假了,心要回到部隊裡面來,不能一直在想外面有什麼好玩的,這個叫收心操。但是那個時候,我們當兵的時候,沒有手機,電視也很難看得到,那是大家一起看才有,收心也比較容易。現在這個手機,我看難。所以我們現在要怎麼修?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要怎麼修。我們還沒有辦法在境界裡面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還是要有些前方便,戒律很重要。你看陳烈,他放下萬緣,他就靜坐九十天,然後再讀書,一覽無遺,統統記住了,讀一遍就記住了。為什麼?心沉澱下來了,靜下來了,收心,收回來了,把放心收回來了。

  過去,在前幾年,廣東揭陽謝總他辦道德講堂,他的道德講堂辦得滿成功的,不容易。他也是個奇才,雖然以前都是無惡不作,但是真的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遇到老和尚的經教,他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而且他發願幫助跟他一樣的人,幫助這社會大眾沉迷的人。所以他有塊地,辦一個福利會,有幾棟房子。他辦什麼?辦道德講堂。辦道德講堂,他的時間是一個星期,他提供吃、提供住,在那邊上課。上什麼課?就放光碟,DVD光碟。光碟,他從早上一直到晚上就排這個課程,幾點到幾點聽什麼經,聽「和諧拯救危機」、聽老和尚開示,連我們去請王導拍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也是排在這七天,一堂課就是看連續劇,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剛開始辦,有一些人去了,就是統統免費的,吃住不要錢。但是條件是什麼?你不可以回家,要住在那裡,住在道場,每一天照表操課,然後手機要交到櫃台,這個課程結束了,手機再還你。這七天,都不能看手機,手機交到櫃台。我去訪問他,他那個地方我去看,我就請教他,我說辦得怎麼樣?他說剛開始辦很困難,什麼樣的人都有,有時候還要跟人家打架。我說,為什麼打架?他受不了,手機給他收起來,他不習慣,剛開始,前第一天、第二天很不適應,但是他有一套去降伏這些人,他真的也有一套。後來我又問他一個關鍵性問題,我說你辦這個,他們也不知道是什麼,他怎麼會來?我說你用什麼方法去招募他們來?他跟我講,我用騙的,騙來的。他說,我用騙的。我說,那你滿厲害的。他在社會上混的,黑、白兩道,那些人心他瞭如指掌。他說,騙來的。我說,你真有辦法。所以第一天、第二天很不習慣,第三天慢慢進入狀況,到了第五天、第六天嘗到法喜了。他們聽那些光碟,像「和諧拯救危機」,陳大惠老師做的,那是陳曉旭叫他做的(以前在大陸北京演《紅樓夢》那個主角陳曉旭),她要他拍這個。還有老和尚的開示,還有傳統文化,像蔡老師、胡小林老師他們講的,這些他都排課。大家聽到第七天,剛開始來大概都要造反了,到第七天就變成法喜充滿,好像欲罷不能,怎麼這麼快時間到了?還意猶未盡,想要再繼續。什麼道理?因為手機收起來,他就不會受到干擾了。第一天、第二天,他心慢慢沉澱下來,沉澱下來,他聽才吸收。如果心沒有沉澱下來,一天到晚,如果你一直在看手機,那邊在講什麼,你也聽不清楚,你沒有心在聽那個,你的心是在手機這裡。你心不是在那邊,他講什麼我們也聽不到。聲音放得很大(這個我都實驗過),那邊電視機播放著,然後我在看手機,要怎麼回、怎麼回,那邊講什麼都聽不到。他收手機,我說有道理。

  這個就是跟什麼?我們不是有受八關齋戒,大家有沒有去受過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有一條大家知道嗎?考試,要考一考,受了八關齋戒,哪幾條戒記不住,那怎麼持這個戒?八關齋戒有一條,「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這一條它涵蓋得很多,涵蓋的就是現在我們說電視、手機、報章雜誌,這些你都不可以故意去觀聽。不故往觀聽,八關齋戒有這一條,《沙彌律儀》也有這一條,這一條也就是說你要隔離,要跟這些隔離。住在福利會,那邊就是防疫旅館,因為你出去你就染疫了。但現在我們就是怕新冠狀病毒,其實這些五欲六塵比新冠狀病毒厲害太多了,嚴重太多了,大家不知道。受這些污染墮三惡道的,新冠狀病毒被染上,也不過這個命沒有而已,命沒有,四十九天又去投胎了。但是被這個污染是要墮三惡道的,哪個嚴重?所以謝總他辦那個,真的就是防疫旅館。真的是防疫旅館,你身心不受污染,而且到那邊吃素。他那邊還吃素,都自己種菜,他種的菜真的,他帶我去看,真是「如是我聞」,他這個不是誇張的話。真的,他就插一個牌子,「昆蟲先生、小姐,這一排給你們吃,其他不要吃」。真的那一排都吃光光,他插一個牌子,然後兩邊都沒有給他動,真的很配合。我親自去看到,他帶我去看。而且我那一次去拜訪他,也是冬天。悟道法師,難得你來,我們中午來吃火鍋。他說:你來吃我們這裡的火鍋,我這個蔬菜都自己種的,沒有農藥、沒有化肥的。所以他辦道德講堂,我們老和尚非常讚歎,而且他辦,在那邊要收手機,後來很多人口耳相傳,很多人就去了,排隊排不進去,黑、白兩道都有,非常讚歎。連日本前首相,鳩山首相,我們老和尚勸他去看,他也真的跑到那邊去看他的道德講堂。我也看了很讚歎。所以我們老和尚現在在台南請康國泰居士也辦道德講堂,但是謝總那邊的因緣,在大陸上因緣還是比較殊勝。他辦這個道德講堂,他講的這個理念,我很早我也想過,但是我沒有去落實、去這麼做,我有想到。但謝總他想到,他有去做。他說現在你要請好老師,你到哪裡請?好老師就一個、二個,那麼多地方要請。縱然你能請到他來我們這裡講個經,講個三天無濟於事,時間太短了。哪有人聽個三天他就開悟的?所以他就想到現在的科技,光碟,他去挑,我們還可以挑哪一個老師講得比較如法、比較好的,把它挑出來。他說如果你請老師,請到一個不如法的,請神容易送神難,那更麻煩。光碟自己可以控制,聽了不如法你不要放,你挑講得比較正確的,把它挑出來。而且你可以重複聽,也不用限時間,時間你自己可以掌控,自己可以安排,幾點聽什麼、幾點聽什麼。這個方法我很早就想到,但是我沒有因緣去做,謝總做我非常讚歎。

  所以切不可向外馳求。當攝六根,『返照自性』。我們怎麼攝六根?現在我是在想雙溪如果房子蓋好,也可以辦短期性的道德講堂。這個道德講堂,我的構想,我們聽老和尚講的《大經科註》。在雲南大理雞足山,向曉莉館長那裡,她也辦道德講堂。她的道德講堂,她是放《無量壽經》,她是兩個月就聽一部經,然後聽經念佛。我想我們也可以朝這個方向,但是要收手機,是不是受得了?恐怕收一個禮拜,但是如果你習慣也就好了。以前我們沒有手機,不都也是活著嗎?是不是?所以我是想辦這個,就是講三個月的,收手機,然後住在山上。你每天聽到的,都是鳥、蟲這些聲音,就聽經念佛、吃素。早上起來做早課,四點半起床,做早課,晚上九點就休息了,當中有出坡,要整理環境。最好自己煮菜,如果我辦這個,要自力更生,我教大家煮大鍋菜,就一個菜,湯跟菜都在一起,不麻煩。這個也是一個可以實驗的,大家來煮,自己照顧自己,衣服自己洗,地自己掃,自助式的。我要辦這種自助式的道德講堂,煮飯、洗衣服、買菜,統統自己來。把它準備好,糧草準備好了,就住個三個月,聽一部經,然後念三個月的佛。我看這樣下來,沒有大悟,應該也會有小悟吧!「當攝六根,返照自性,淨念相繼」,不是講著玩的。講一講就沒有了,那你照什麼?要修,要修才有用。不然你講這個,等於講空話了,是不是?

  所以『乃得開見地,了解經中甚深義趣。』為什麼了解?你心靜下來就了解了。現在為什麼不了解?你心不清淨,心很亂。你心沉澱下來,你自然就會明白了;你心亂七八糟,當然不明白。好像水起風浪,照得支離破碎的,它靜止了,它照得很清楚了,我們心就跟那個水是一樣的。我們大家同共發心,求佛力加持,希望我們將來雙溪能夠辦這個道德講堂。大家一次關三個月,看受得了受不了?但是不可以說報名,開始興沖沖,然後去三天說,要回家了,這個不行。因為講到這一條是很關鍵的,沒有講出一些具體的修法,那講一講,什麼叫都攝六根?我都在攝,攝什麼?一天到晚看手機。當然如果你開悟了,你看什麼都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統統可以看。但是我們現在心還會動,我們還是要有所限制,有所節制,先隔離,等到你功夫成就了。你有免疫力了,那就不用戴口罩了,是不是?你有免疫力了就不用戴口罩,你現在還沒有免疫力,就要戴口罩,什麼叫戴口罩?隔離。你住在雙溪,道德講堂,住在山上,不能下來就是隔離。隔離,你就不會受到社會大染缸的污染,你心才會清淨。等到你開悟了,你再下來接觸,你就可以度眾生了,不會受影響了。希望我們有這個因緣,這是我的願望,願望能不能實現,還是要看大家的福報,善根福德因緣要具足。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