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學佛必須修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二集) 2023/3/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82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星期學習到《金剛經講義節要》,這個經文是「明實相」,給我們說明什麼叫實相。世尊開示,須菩提尊者他領會的向世尊做心得報告,所以說「世尊」,須菩提對著世尊講,「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這個經文就是兩句「實相」,什麼是實相?實相則是非相,就是非相就是實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金剛經》主要就是破除我們對一切法的執著。為什麼執著?認為都是真實,所以要破除我們的執著。所以佛說實相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那個就是實相。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實相、非相,實相就是非相,非相說名是實相。
佛說法就是破除眾生的偏執,因為偏私執著,因此而造業受苦。我們知道六道輪迴就是從人我執而來的,執著有我、有人就起惑造業。迷惑,人、我分別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些念頭統統起來。原來沒有六道輪迴,因為迷了起分別執著,產生六道生死輪迴的一個幻相。造業,愈造愈苦,愈苦煩惱就愈多,造的業就更重。所以煩惱多就多鬥爭,甚至殺人遍野。戰爭,那為什麼?就是為了鬥爭,你爭我奪,這些都是不明實相。不明事實真相,自己一個偏執的觀念,造了這麼重的業。像現在這些戰爭都是偏執,各有偏執才會引起衝突。所以世尊出世在世間就是為了救眾生這些苦,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勸我們看破放下。
眾生的偏執(偏私執著)主要也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自己偏也不知道,自己執著也不知道。所以佛說無有定法,破偏執之病。這個法也是通世出世間法,破偏執。說這個我們一般人還是比較不容易體會,什麼是偏?什麼是執?有時候我們還是不太清楚。我們淨老和尚在世的時候,在講席當中也用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這些言詞,還有這些事情來說明,大家就比較容易體會。所以我們老和尚也常講過說,這個世間的事情沒有絕對的是非。大家從這句很淺顯的話,你去體會這一句「無有定法」,沒有絕對的。因為每個人角度不一樣,你從那邊看,我從這邊看,各執一邊,那就要起衝突。沒有看到全體,全面的,那就偏了。好像我們這個桌子四個角,他就只有看一角,其他三個角他都沒看到,他就執著在這一個。各人看的一方面不一樣就對立了、就起衝突,就這麼來的。如果全面都看了,自然就沒有對立、衝突。所以佛說法,佛法、世間法都是無有定法,無有定法就是教我們不要去執著,如果我們再執著一個無有定法又是執著,大家要體會這個意思。我就是無有定法,你是執著一個無有定法,佛就跟你講有定法來破你這個執著,大家去體會這個意思。主要是破除你的執著,那怎麼講都可以,只要破除執著,怎麼講都可以,都對;你一執著,怎麼講都不對,因為你已經執著了。所以說一個沒有定法,我們就執著一個沒有定法也是執著,執著一定有個法也是執著。我們從這樣以此類推,你去舉一反三,一切事情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沒有絕對的,就是看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所以我們要面面觀,這樣才能破除我們偏執的病根。所以這個法通世出世間法。
學佛必須要修觀,這是江老居士在《講義》他特別強調的。這個觀是什麼?觀是教家,教家就修觀。禪宗(禪門)參究,那是宗門,教下的就是修觀。我們念佛,實際上講也不離修觀,我們看《十六觀經》就很明顯,十六觀。所以「學佛必要修觀,以觀照圓融之佛理」,圓融他就沒有偏執,沒有偏私執著,都是觀照圓融的佛理,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我們要用在生活上,這樣我們才能夠修觀。修觀就是在哪裡觀?就在我們現前生活,每一天從早到晚,這些人事物來就提起這個觀照圓融的佛理。這個觀你慢慢深入,就能轉變我們一向偏執的觀念。往往我們一般人都會講我認為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樣,這個就是會有執著自己的成見,這就會產生偏執。所以要修觀,觀就是面面觀,觀深入了,見理就深;觀圓,而後我們見理就圓(圓融)。「見理深則觀愈深,見理圓則觀愈圓。」這樣輾轉修習,智慧就輾轉增長、智慧就增明,愈來愈明瞭,不知不覺當中,我們這個執情就漸漸淡化了。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做到像六祖這樣一下子全部放下,但是我們從這樣漸漸修,慢慢也會進入這個境界,妄念就潛消了,我們妄念慢慢就沒有了。遣執著、斷妄念,妙用也都在修觀這個上面。修觀,要懂得這個觀法,用在生活當中那就很活潑了。所以江老居士在《講義》講,我們學佛為什麼這幾百年來(一、二百年來),修行退道心的人很多?他的結論就是從宋朝之後講《般若經》的法師就很少,就是修觀門的都很少。沒有般若,沒有修觀(作觀)改變觀念,學佛很難入門,功夫很難得力,因為我們偏執的觀念改不過來,根深蒂固,不容易改。所以修觀是應用在我們生活上,點點滴滴都在修觀。因為沒有去修觀,你這個觀念執著(偏執)改不過來、轉不過來,學到最後伏不住煩惱,我們煩惱控制不了,拿它沒辦法,我們念佛要壓也壓不住。
過去我們老和尚也教我們,你煩惱來的時候,趕快提起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我都壓不住,我氣起來的時候,佛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我氣都來不及,還念佛?真的是控制不了。也知道這樣不對,但你就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做不了主。我們平常伏不住我們的煩惱,控制不了,臨終那就更沒有辦法,控制不了。修觀,他有比較活潑,特別是聽經聞法,實在講聽經聞法都是在修正我們觀念。我們聽老和尚講經,方方面面講得很多、講得很細,但是我們聽了之後如果沒有去作觀、去修觀,把我們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功夫也不得力。道理是聽得很多,實際上對我們修行伏煩惱這個功夫還是不得力,這樣也容易退轉,因為煩惱控制不住就容易退轉,而且不懂得作觀也會修得枯燥無味,枯燥無味你就修不下去。過去早年在景美,我們老和尚提倡念一日一夜的(二十四小時),當時也很多同修發心念一日一夜。後來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佛堂就開放二十四小時念佛,日夜一直念佛。就是分三區自由念佛,一區繞佛、一區靜坐念佛、一區拜佛。三區念佛,二十四小時,然後敲引磬、敲木魚就輪流,好像一個小時輪一班。剛開始人也滿多的,三、四百人;後來念了三個月,大概剩下一百多人;念了半年,幾十個;念到一年,好像晚上只有剩下念佛機在念。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也實驗過,剛開始第一天還有三、四十個,第二天二十來個,第三天十來個,第四天剩下我一個,沒人了,愈念人愈少。所以當時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我們老和尚說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是一直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但念到最後就沒人了。後來我們師父說不行,還是要聽經,一天還是要最少聽兩個小時的經。
那為什麼念不下去?他念到沒味道,枯燥無味。為什麼念得沒味道?為什麼有人念得很有味道?這個就跟修觀有關。念得能夠伏煩惱,他就法喜充滿,他不累了,愈念愈歡喜。我們為什麼說念佛也要修觀?其實我們沒有懂一點觀的道理,到底我們是不是在念佛?我們是口在念,還是心在念?我們說老實話,我說我自己,都口念比較多。都口在念,口念得沒有錯,但是心都有妄念。所以這句佛號,如果你不夾雜妄想,念了你馬上就有感應,你就感受到佛光注照,當然就不一樣。我們有妄念,這句佛號伏不住煩惱,所以念到最後你就沒味道,你就會退心。有的人他也不懂什麼修觀不修觀,一些老阿公、老阿婆,念個三年就往生了,那是老實人,善根深厚,他念佛能伏得住煩惱,那樣的人也很稀有。像海賢老和尚,我們看他的光碟,他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一次經,一部經也不會念。他剃度,他師父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一直念,念到明白(明白就是念到明心見性),你什麼都不要講。所以他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我們老和尚給他估計,他二十歲出家,大概念到三十歲就功夫成片了,四十歲大概就明心見性、理一心了。我們看他的光碟,他生活上的表現就是他的功夫。你看他經過多少大災大難、大風大浪,那個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如果換作我們,十條命也沒有了,活不了了。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他說電工去收費,他只是問說,這個月怎麼比上個月多那麼多錢?那個電工二話沒有就給他一個耳光,他就趕快把錢拿給他了。旁邊看的這些護法要找他理論,他說不要,修行人要修忍辱,不要跟他們計較。他一點瞋恨心都沒有,所以你看他往生多自在!我們試看看,人家給你一個耳光,而且很沒有道理的,你都不能問的,試看看才知道自己有沒有功夫。
功夫成片就是伏煩惱,沒有斷,伏煩惱,控制住了,不發作了,這樣就有把握往生。我們不是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那些老菩薩、那些老實人,你不修一點觀來幫助,真的,你念一句佛號要伏煩惱,你們我不知道,但是我這種妄想太多的是很難。所以念佛也是觀,《十六觀經》不是觀嗎?所以學佛,修行的關鍵就是在觀,沒有別的。但是這個觀也要正觀,你如果都修邪觀(《十六觀經》跟我們講要怎麼修才是正觀,怎麼修是邪觀,你不符合經典講的就是邪觀),你作邪觀,修到最後變邪魔外道。他也在觀,但是觀錯了、偏了,偏執,他以為是對的。所以江老居士講,因為沒有智慧,不知自己是偏,不知道自己是執著,以為自己是對的,然後他就堅持他的執著,修到最後就變邪魔外道。過去有一個居士(現在在澳大利亞),他也很用功,一大早就起來拜佛,當時很多人去跟他學。我是沒有功夫,但是經教聽多了,我知道這個有問題。知道這些有問題,你很用功,這個就是有行無解,盲修瞎練,那很危險,會走火入魔,這個我看也滿多的,走火入魔。
還有讀《無量壽經》的,讀到最後煩惱不斷的增長。讀經不是消業障嗎?伏煩惱嗎?愈讀煩惱愈多,自己不知道,他自己還認為是對的,到處給人家開示,都要聽他的,甚至他都比師父更厲害,這個大有人在。《無量壽經》讀了一萬多遍,不見煩惱減輕,煩惱反而增長,為什麼這樣?所以我現在到各地去講,勸我們淨宗同修,讀誦大乘,讀誦是為了受持,我們讀了,有沒有照經典去修觀、去改正自己的毛病、習氣?那個才管用。你的毛病、習氣沒有依照經典佛的教導改正過來,始終煩惱你就伏不住。經念得愈多愈增長執著,增長我見、我執,增長煩惱,你們都不如我,貢高我慢,煩惱不都起來了嗎?因為不懂修觀,所以念到最後變邪魔,這個很可惜。現在澳洲一個居士,每一天跟阿彌陀佛開會,要我聽他的。所以對這個道理你沒有一點了解,很容易被這些誤導,他講一個神神叨叨的講得很準,你就會信他的。那個很準,鬼神護身他有一點神通,然後講你會發生什麼什麼,很準,那你聽不聽他的?所以很準,我還是不聽他的,我還是聽佛的,依照經的,依法不依人。這些都是沒有修觀,或者他觀錯了,修到邪觀去了;不修還好,愈修愈麻煩,修到最後變魔王外道了,也很有福報,也有很多人去護持他。可見得修觀的重要。
遇到善知識也是很關鍵的,遇到善知識,你也要能夠依教奉行,要聽話,我們師父在世都講得很白,聽話、真幹。聽話我有聽,師父叫我們讀經,我不都讀了一萬多遍了,怎麼不聽?叫我念佛,我二十四小時都沒睡覺,我很聽話。是不是這樣就聽話了?不是,你要去修,那才是真正聽話。這個道理我們都不能不知道,這就是觀念的問題,修觀就是觀念的問題。所以念佛、念經念到最後,過去我也講過,也是一個居士,念二十四小時的,而且他的體力很好,念了三天三夜不睡覺,還去開車。後來聽說跳樓死了,他念到這樣跳樓,我當時也覺得很納悶。後來我聽黃念祖老居士講說北京有個居士(那個更早了,大概民國初年),他說那個念佛念到聽到風聲、雨聲統統是阿彌陀佛,後來怎麼樣?拿一根繩子上吊死了。他怎麼念佛念到最後變這樣?這個問題就是跟修觀有關係,他的觀念正確不正確。實在講,觀大家都有,就是觀念,你的觀念對不對?你的見解是正見還是邪見?關鍵在這裡。所以八正道,正見是第一個,你見解錯了、偏了,後面修的統統是偏的。正見,見就像導航,現在講導航大家比較知道清楚。你導航導得對不對?導得不對就不是你要去的目的地。所以這個見,見就是導航,好像開飛機、開船、開車,現在都要用導航,你導得不對就偏差了,你怎麼走也不對路,走入邪魔外道去了。
所以禪宗他是開悟見道,他才修道;我們淨土有個方便是可以同時,我們現在還沒有開悟也可以念佛,信願念佛,到極樂世界見到彌陀就開悟了。但也還是要明理,你不明理還是會有問題。所以要多讀誦大乘經典,多聽經。《金剛般若》它是講原理原則,其實金剛般若它是共同科目,它不是你修禪宗才需要,其他統統不需要,不是的,金剛般若都是共同科目,無論你修行哪個法門都需要。而且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所以多讀大乘經典、多聽經,不但你修任何法門都能得到自在受用,而且對一切世間法進退應對也能夠得心應手,轉凡入聖。所以我們現在修觀,過去蔡老師講的《弟子規》、《群書治要》,這些實在講我們要修個一條、兩條也是觀,我們要去觀察,看看我們修得怎麼樣?我們有沒有去做到?修得對不對?這個理都要去深入。就修個《弟子規》、修個《群書治要》這個當中,還是有很多道理在裡面,我們不能不明瞭。不明理,你修錯了自己不知道,自己還以為是對的,就變成偏執了。江老居士勸我們清夜平旦,心靜一靜,向自己內心去觀照;對境隨緣,向一切法觀照。我們早上起來、晚上要睡覺,自己一個人,觀照自己內心起心動念。對境隨緣,對外面這些境界,就是這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就是一切法,物質、精神的,一切法,向一切法去觀照。觀照這些理論方法就很多方面,我們可以提起,都可以應用上,待人處事接物,看你遇到什麼樣的境界提起觀照,觀照要深入就受用無窮。我們如果不提起觀照,實在講我們也很難控制住煩惱,一定會隨順我們的煩惱習氣,所以修行就在這上面修。好,我們接著看第十二條:
【十二、學人欲見實相,當靜心於「一切皆非」上領會。若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子,便非實相矣。修行用功下手處,即是須於未起心動念時精密觀照。】
這一條,這個觀給我們講到最精密、最深入,我們還沒有起心動念去觀照就容易開悟,不起心、不動念,提起觀照。像惠明禪師,他是在六祖會下第一個開悟的。在俗家他是一個將軍,後來出家去參禪,在五祖那邊參沒開悟,跟五祖學了很久。後來為了搶衣缽,他第一個找到惠能,惠能把衣缽放在大石頭上,他看到衣缽就去拿,結果拿不動。他知道有護法神,這個衣缽不是用搶的,你沒有真正開悟,拿了那個衣缽也沒有用,那個時候一個念頭就轉過來。所以實在講,成佛說難很難,說不難也不難,就在一念間。六祖講「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你迷的時候無量劫,經累劫,但是覺悟是一剎那間就覺悟了,成佛就在一念,一念轉過來。所以他念頭一轉過來,知道這個也是佛力加持,他拿不動,它是佛力加持,他那個時候的心態就不一樣了。當時只是不服,要去搶,這個時候知道不是用搶的,你真正開悟才能拿這個衣缽。所以那個時候念頭轉過來就說:「盧行者,我不是為衣缽,我是為法而來」,那時候觀念就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了,盧行者才出來。他說請開示,什麼是本來面目?那個時候心態就不一樣,很恭敬,知道他是開悟的,不敢再輕視他了。盧行者就跟他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你心沒有想善、沒有想惡,在這個當中,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他當下就大徹大悟了。所以觀照就要『未起心動念』,你不思善、不思惡,心裡沒有動念的時候去觀照,向內心去觀照。
欲見實相,應當要靜心於『一切皆非』上去領悟。你起一個念頭,有,不對;無,也不對;也有也無,也不對;亦有亦無,也不對。「離四句,絕百非」,反正起念頭你就用個「非」去把這個妄念排遣,遣除這些執著分別,「一切皆非」。『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什麼叫實相?你不要去執著那是真實的,那就是實相。「實相」、「非相」就是個名字、名詞,我們透過這個名詞去轉我們的心,這個就是用功下手處。所以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你說有相,又不是有相,這些念頭都不是實相,你都落到相裡面去了。所以這個叫意在言外,你講一個「非相」,講一個「實相」,這是名字相,你不要去執著在這個名字相上面;是透過這個名字相,它是一個工具,指路牌,透過這個你去領會非相。所以有念頭起來就非,要用皆非把這個妄念給它排除掉。這是《金剛經》這樣用的一個方法,我們現在念佛,用念佛這個方法也是可以。就是你心裡起一個妄念,皆非,一切皆非,那就是實相;如果你有念頭起來,那就不是實相。所以一起念就要用「皆非」把這個妄念排除掉;再起念,再皆非,提起這個。禪宗參禪參話頭,他提起話頭方法很多,原理原則是一樣。我們念佛就提起一句佛號,那也直截了當,關鍵就是我們心念要真正轉過來,把我們那個偏執用一句佛號代替過來,跟這個也是同樣的,異曲同工,同樣的。看你用什麼方法覺得比較得力,都可以,只是說我們用念佛比較習慣。皆非,有時候你需要用一用也可以,比如說你看到一件事情,你起個念頭怎麼樣,皆非,把這個妄念放下、排除掉,這樣慢慢我們就會有心得。第十三條講:
【十三、當知念頭不起則已,起則非之,便是離念之快刀利斧也,豈非最妙觀門。】
不管起什麼念頭,起惡念,把它非之,這個非相是虛妄的;起善念,起善念也要非之,你這個心才會恢復到誠心。所以至誠心就是不思善、不思惡,那是至誠心;你有善念、有惡念,都是墮在二邊。善惡是相對的,分別執著就出來了。所以我們六道凡夫起心動念,不是起善念就起惡念。但是聖人教我們方便法,像道家《太上感應篇》教我們不要起惡念,起善念。你起善念做善事,果報在三善道;起惡念造惡業,果報在三惡道,總是不出六道。斷惡修善,你不要著那個相,心中不要去執著我斷了多少惡、修了多少善,不要耿耿於懷;我幫助你多少錢,你還欠我一個人情,那個叫著相,那個你會得人天福報。現在你要修《金剛經》,你就要放下,好像沒這個事情,三輪體空,沒有接受我布施的對象,中間沒有布施的財物,也沒有布施的我,能所都沒有了,分別執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就沒有了。所以同樣在做善事,你不著相,你就超越六道;你著相,你會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差別就在這裡。事情是一樣,在外面沒有兩樣,心不一樣、觀念不一樣。
『當知念頭不起則已,起則非之』,一起念就錯了,我怎麼又起念了?不管起什麼念,只要念頭一起來你就「非之」,不對,不能起念;不能起念,現在沒有念了,又要「非之」,不然你要入到無想天去了。所以要一直提起這樣的一個觀照,如果這個功夫我們不習慣用,你用念佛就可以了,也很直截了當。反正你起什麼念頭都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就對了,其他統統不管,這個也是我們比較習慣的。只是說這個原理原則我們要知道,怎麼去用功?就是在這個上面用功。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念頭起來你要覺察得快,轉過來,那你功夫慢慢就會得力。如果覺察得慢,一直起來,控制不了,我們又不曉得被妄念牽到哪裡去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起個念頭要非之,我為什麼又起念了?不對了;要提起不對了,怎麼又起念了?這個就是覺,這一念就是覺。如果你不起觀照你就不覺,反正就這麼習慣,就這麼照著我們的習慣(習氣)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也是老樣子。
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當中修,念佛就是用一句佛號這一念把它代替過來。如果一般修行,斷惡修善,起善念,不要起惡念。我們念佛這一念叫淨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是用這個方法。方法很多種,總都是排除我們妄念的。妄念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所以叫妄念。你知道它是妄念,妄念就沒有了。我們現在妄念起來不知道是妄念,就跟著妄念跑,就迷惑顛倒。如果你一念提起覺照,知道這是妄念,那就沒有了,因為妄本來就是虛妄的,你說妄念從哪裡來?我們也找不到。生從哪裡來?滅往哪裡去?你去觀照這個,你會開悟。你想一想,你生從哪裡來?你從哪裡跑出來?你找得到嗎?死了去哪裡,你知道嗎?你也找不到。我們總是覺得有生有死、有來有去,對不對?這個就是什麼?妄念。佛跟我們講,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我們聽這樣,我們不相信,明明有生滅,怎麼會沒有?我明明看到就是有生滅。生從哪裡來?滅往哪裡去?你去觀這個,觀透了你也會開悟。你的身心世界從哪裡來,你觀照妄念也是一樣,妄念從哪裡來?你找它生處找不到,找它滅處也找不到。
這是最直接、最高的,一個修觀,從這個地方我們不斷去用功。像二祖,他就是參達摩,參達摩他是很誠心,斷臂求法,達摩問他你何苦?為何而找我?他說心不安,求大師幫我安心。達摩說心拿來,幫你安。他當下一回光,「覓心了不可得」,心找不到。達摩說「與汝安心竟」,給你安好了。你心找不到,安什麼心?是虛妄的,你要安心的念頭是妄念,好像無中生有,你的妄念。大家好好去體會這個,你會開悟的。妄念它沒有生處,也沒有滅處,你找不到。三祖去拜見二祖,他說我罪過很重,要懺除業障,求祖師幫我懺除業障。他說好,你罪拿來,我幫你懺一懺。他也說什麼?「覓罪了不可得」,他說也找不到。所以這些罪業統統是我們的妄念(虛妄的分別執著)產生的幻相。所以《金剛經》講義,「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金剛經》也是懺罪的,最直接的這個懺法。懺悔法有三種,這是最根本的,這個懺法叫做「實相懺」。一般小乘的懺悔法叫做「作法懺」,就是發露懺悔,在佛前、在師長前、在大家面前,我做錯什麼事我要懺悔、我要改過,以後不再造了,這叫發露懺悔,這叫「作法懺」。更深的,大乘「取相懺」,取相懺就是懺悔,見到好相,夢到佛來說法、作好夢,種種瑞相,身心輕安,見到好相、瑞相,這個叫取相懺,大乘取相懺就比較高了。修懺悔法,最根本的懺就是實相懺,又叫「大莊嚴懺」。所以我們三時繫念的懺悔,三遍,第一時、第二時、第三時,最後一句不一樣。第一時是「今對佛前求懺悔」,今對佛前求懺悔就是小乘作法懺,發露懺悔,然後對佛前、對大家面前懺悔,這個叫作法懺。第二時就比較深了,「一切罪障皆懺悔」,就是你的障礙排除了,見到瑞相,見佛、見光、聞到異香、晚上作好夢。像《了凡四訓.改過之法》講業障懺除,你有好相,你身心輕安,煩惱輕、智慧長,這個就叫做取相懺。所以第二時它就比較高,就是「一切罪障皆懺悔」,罪業消除了就見到好相。第三時是最高了,「一切罪根皆懺悔」。什麼叫罪根?就是起心動念,妄想。這個是實相懺。所以三時繫念,第一時作法懺,第二時取相懺,第三時是無相懺。
一般《五戒相經》有下可悔、中可悔,有不可悔,不可悔就是不接受懺悔,比如說你故意殺人,那不接受懺悔;像墮胎,用作法懺不行,不接受懺悔,破了戒就不接受懺悔。小乘戒就是有可以接受懺悔、有不接受懺悔的,可悔、不可悔;大乘都可以懺悔,就是你要做到取相懺,那個罪業才能懺掉。最根本的就是無相懺(實相懺),這裡講實相,實相非相。所以這個也是懺悔法門,從根本懺。我們也不要怕聽不懂這些,因為薰習久了,我們原來是漸修的根器,圓頓的經教你薰久了,你也就變成圓頓的了。我們老和尚常常給我們開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長時薰修,原來是漸修的根器,你也可以薰成變圓頓根器的。圓教的人修行一天,等於漸教的修行人修一劫,那個效法不一樣,可見得開大圓滿見那很可貴的,開圓頓見。我們再看第十四:
【十四、六度萬行,一一如法精進修行,而曾無芥蒂於其胸中。一一精進,不壞也,無不相也。心中若無其事,不著也,無相也。一切世間法,事來即應,事過便休。雖休而能應,應而能休。所謂提得起,放得下。】
這條就跟我們講實相非相的道理。所以實相不是說什麼相都沒有,相有體無,關鍵就是要我們不要去執著。『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前五度如果沒有第六度般若智慧,前五度如盲,盲就是沒眼睛,像瞎子一樣,盲修,有的甚至修到最後走火入魔,就是沒有智慧才會這樣。你用般若智慧,正知正見修的,就成佛了;你沒有智慧來修,修到最後變魔了,差別就在這裡。所以六度,六祖講的禪定是第六度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定的禪定,不是第五度那個禪定。第五度那個禪定,世間四禪八定,那是禪定;色界天、無色界天,那是禪定;還有超越六道的,小乘的九次第定,那個禪定超越六道了。世間的禪定是四禪八定,但是你沒有智慧,你修到最後就是四禪八定,頂多修到阿修羅九次第定,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五度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就像沒眼睛一樣,所以必須要有智慧。
六度萬行,「萬行」就是講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那很多,用個「萬」來形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一一如法精進修行』。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三皈五戒。我們不要講太高的戒,五戒十善能做到,在現在就是聖人了。像我們老和尚提倡的傳統文化,《弟子規》、《群書治要》、《感應篇》、《十善業》,這都是屬於戒學的範圍;包括李老師的《常禮舉要》、《論語講記》,這屬於戒。忍辱也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忍辱是有限度的。精進更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沒精進還好,一精進就著魔,我們看了很多,一精進就著魔。二十幾年前,我們達拉斯打佛七,一個也叫阿桃,阿桃師姐,她打佛七都去煮飯,從休士頓開車到達拉斯。她一個兒子讀美國哈佛大學的二年級,學歷也是相當高了,結果到奧斯汀去,去學密。學什麼密?學晚上不睡覺的,晚上不睡覺他就念咒。去學了半年神經失常,送到精神病院,怎麼治也治不好。我到休士頓,她找我,我說我也沒辦法,我只能到妳家去誦《無量壽經》跟他迴向迴向,其他我無能為力。後來找莊師,還有一個女眾,她們兩個女眾,一個做維那,一個敲木魚,我去當主法。結果到她家去,真的,我一進去那個磁場就不對,我真的整個毛骨悚然,就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惡鬼屯門」,我才體會到什麼叫惡鬼屯門,那種感受心驚肉跳,硬把那一部《無量壽經》念下來。後來比較好一點,但沒有辦法完全好。
他念咒,晚上念那個咒是招鬼神的,鬼神有善神、有惡神。你召請鬼神來,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這是有這句俗話,你請來容易,你要送走怎麼送走?他不走,那你就麻煩了。如果你不是真正有戒行、有德行,你找這些鬼神來,找善神來還沒問題,他不會害你,那個惡神惡鬼看到你生煩惱,你這個沒有德行的把我叫來,給你處罰。他就精神失常了,他是晚上去念咒,念晚上的。晚上念咒,我自己碰過一次,一次我在汐止彌勒內院,那時候我母親出家住在那裡,我放假都會去看我母親,騎著機車上去,去掛單一個晚上。寬裕老法師安排:今天晚上,你跟另外一個姓那的居士,你們兩個睡一間通鋪。他那個山上都是通鋪,都是木板的。我說好,那你安排。反正去那邊,老和尚安排我住哪裡,我就住在哪裡。姓那的那個居士(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我在家)他說:我晚上都念咒,念到天亮不睡覺的,你恐怕會被我吵醒。我說也沒辦法。我心裡想沒關係,就安排我跟你住在一起,那就讓你吵。我們晚上熄燈,十點以後我就睡覺了,他就開始坐在我旁邊念咒,真的念到天亮,被他吵了一個晚上,還好那些鬼沒有來找我。第二天起來做早課,白天的時候跟他聊天說他是旗人(旗人就是滿洲,滿清滿族的,滿族的旗人),他說姓那,那裡的那,他姓那,他是旗人。我碰到過一次,真的。
後來我出家了,去休士頓,阿桃說她兒子去跟人家學咒,念晚上的。我碰到過,的確有一些是念晚上的,念晚上都召請鬼神。召請鬼神,你要有功夫、你要有德行,你才能使喚這些鬼神。鬼神你無緣無故把他找來,他看到你沒有德行,他當然找你麻煩。所以就精神失常,很可惜,後來沒有辦法再去念書了。所以你說他精進不精進?晚上不睡覺,很精進,但是沒智慧,沒智慧他就偏了。不精進他不著魔,一精進就著魔。過去我們師兄要去精進念佛,師父就叫我說:叫他回來,他不精進還好,精進他肯定著魔。還好,師兄精進到半夜都在打瞌睡,所以還好沒著魔,現在我去都泡上頂好茶招待。另外一個師弟也是去精進,我說師兄都精進失敗了,他還是不相信。精進到最後也是沒辦法,還好不是很精進,現在他專門修普洱茶法門。他說師兄你來,我招待,我那個普洱茶是最好的,你在外面買不到的。找我找了好多次,我都還沒時間去嘗他的普洱茶。還有掛水晶,後來我說你不是閉死關嗎?不死就不出來嗎?現在修掛水晶的法門、喝普洱茶的法門。
這個就是,真的江老居士講得沒錯,沒有般若智慧你想修,不得其門而入。這裡講,你六度萬行『一一精進,不壞也,無不相也』,就是你不是不著相,然後什麼都不做,那你就執著一個不著相。「無不相」,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相是空的,但不是沒有相,叫做無不相;那些相有,我們生活上有。精進,不壞,無不相。你總不能說空,那我今天不煮飯,反正空了,煮飯幹什麼?大家不要吃了,什麼都不幹了,那就錯了。無相無不相,就是不是叫你這個事放下,『心中若無其事,不著也,無相也』,是你心要放下。所以有一些居士,特別是大陸的聽經,聽我們老和尚講放下,什麼都要放下,他回去,銀行的錢統統捐光了,工作也辭掉了,房子也賣掉了,生活遇到困難,然後跑到香港說找師父,找老和尚。老和尚說,你完全把我的話聽錯了,叫你放下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要做,是叫你放下心裡那個牽掛,你那個罣礙、你那個執著,是放下心裡那一個,不是叫你這些事放下。你生活當中該做什麼就還是要做什麼,是放下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叫你放下外面這些事,什麼都不要幹了!聽錯的人大有人在。你說六祖他有沒有放下?他徹底放下了。放下,幹什麼?去碓房舂米,去做苦工。他的身體小,體重輕,腰間還綁個石頭加重重量。所以「心中若無其事,不著也」,『一切世間法,事來即應,事過便休』,這個就是佛法。我們每一天待人接物處事,事來我們就應,事去就心裡放下。『雖休而能應,應而能休。』就是說休不是不能應,不是;都不能應,那佛菩薩怎麼會有感應?就是能應。我們也是佛菩薩。所以「雖休而能應,應而能休」,應又能放得下,這個就是『所謂提得起,放得下』。這個我們好好去體會,在生活當中去體會,修觀不離我們現實生活方方面面的。如果體會得一、二,我們對人生觀這些態度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你跟一般人的觀點就不會一樣了,我們會得到解脫、得到大自在,煩惱輕、智慧長。
好,今天時間到了,今天講了三條。我們自己道場就沒有受時間限制,所以細談也有好處,讓我們能夠比較深入的去體會。如果在外面講個一天、兩天,那個就要講得比較簡單一點;講簡單,如果不是根性很利的人不容易體會,所以細講還是有它的需要。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下星期三再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