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O》第三冊—治國的根本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八四集) 2023/3/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7-0184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第三冊,第四單元「為政」,一、「務本」。
【一八四、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即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之本也。】
這一條出自於卷十八,《漢書(六)》。
『勸善』是勉力為善,「勸」是勤勉、努力,努力來做善。『躬』就是親自的意思,事情親自來做。『遇』是對待,我們一般講待遇。『事情』就是事物的真相、實情,也就是事實真相。『逡』是退讓、退避的意思。
這一條講,「(公孫弘上疏說:)我聽說上古堯舜的時代不重視封爵、賞賜,而人民都能努力向善;不崇尚施用嚴刑重罰,而人民卻不輕易犯法。」沒有崇尚嚴刑重罰,而人民卻不會輕易去犯法。「這是因為堯舜自身以無私公正之心領導臣民,對待人民有信義。」所以上古堯舜那個時代不重視這些封爵、賞賜,而人民也都能努力向善;不崇尚用嚴刑重罰,而人民卻不輕易犯法。主要是因為堯舜自己本身做得正,無私公正,用心來領導臣民,對待人民有信義,所以不需要重罰,也不需要封爵、賞賜,人民都能夠向善,不犯罪。「到了後世重視封爵,厚加賞賜」,到了後世,這些領導人就重視封爵、封官,賞賜都很豐厚,可是人民對領導人並不信任。「豐厚的賞賜、嚴厲的刑罰不足以勉勵人們向善、禁止人們為非」,就做不到了,「必須對百姓有信義才行」,上面的領導人對人民百姓要有信義(要有信用、要有道義)。「所以,按照能力任用官員,則各自分配的職務就能治理得當。」按照每一個人他的能力來任用,分配職務,就能夠治理得很妥當。「去除無用的言詞,就能了解事物的真相。」所以沒有意義的言詞不必講,講有用的言詞,這樣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製作無用的器物,就能減少稅賦。」不重要的器具、物品是浪費資源,不需要做的就不要做,這樣就能減少稅賦,減輕人民納稅的負擔。「不耽誤農時,百姓就能富足。」農民耕種、收割都有一定的時候,不能在這個時候去找他們來替國家服勞役,那就耽誤農時了,他的收成就不好。如果政府的法令不耽誤農時,百姓就能富足,他們都能夠豐收。「有德行的人予以進用,無德行的人予以斥退,朝廷就能樹立起威信;有功勞的人得到提拔,無功勞的人給予降職,群臣就能明白退讓的道理;處罰的輕重適合其罪行,姦邪之人就會止步;獎賞的多少適合其賢能程度,臣下就會得到勉勵。總括這八點,是治國的根本。」這也都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學習的,就是你經營個小商店、一個家庭,都是同樣的道理。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能掌握住,這個才是善學。所以不能說這個是辦政治,上面做大官的人的事情,好像跟我們沒關係,實際上跟每一個人都有關係,都需要學習。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