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五十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6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四面,最後一句看起: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這個一段經文,從前面給我們介紹過來的是第十二個佛剎,前面介紹了十一個,其中第一個說得比較詳細,其他的都是略說。第十二佛剎講得很詳細,這個經文也比較長,第十二佛剎舉往生菩薩的智慧、德能也說得比較具體。
『佛名無上華』,這個世界菩薩數量就多了,佛給我們說『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這一句話很重要。前面彌勒菩薩問的是十方世界不退菩薩往生的人數有多少,這個不退決定是念不退,也就是法身大士。世尊特別給我們介紹無上華佛的剎土,是這一個佛剎,我們從這一段簡短介紹當中能夠體會,他們眾生的福報、善根非常深厚,對於淨宗法門、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些因果他們都相當的透徹,所以往生的意願很強,人數極多,是世尊勸導我們往生一個很好的示範、很好的一個例子。這麼多的菩薩都是證得三不退的。
『智慧勇猛』,這一句我們在此地念到了,要把它記住。不是真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對這個法門往往有疑惑。說到念佛往生,實在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魔障很多,自己也很難說自己有把握。這些魔障往往不是個人能夠預料得到的,也不是自己當時有能力克服的,必須要有真正修持的功夫才行。
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很深,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差不多是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小行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乃至於邊地往生的,都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善根都這樣深厚,為什麼往生的品位不相同?差別那麼大?此地也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具大精進,發趣一乘』,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有些善根雖然很深厚,沒有「大精進」,那他往生品位當然就低了。為什麼有人大精進,有人不能大精進?這個當然是遇緣不同,緣太重要了。
『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七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打佛七,依照《彌陀經》的教訓,從一日到七日,七日精進念佛。佛在此地給我們說的,他這個七天精進的念佛就「能攝取百千億劫」,是時間。「大士」是指地上菩薩,通常我們稱大士的時候是地上、登了地的菩薩。他們所修的功德,這七天當中能夠把他們所修的功德,我們同樣能得到。人家修的是百千億劫,你七天就得到了,這話能相信嗎?這也是難信之法。諸位要曉得,這個七日之中唯有一心執持名號,那是真做得到。若不是一心執持名號,修任何行也沒有辦法超越法身大士百千億劫,那是很難很難的。但是念佛行,念佛要一心稱念。
什麼叫一心?進念佛堂之後,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七日,除一句佛號之外,決定沒有雜念,這個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了。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全攝彌陀果地的功德,何況菩薩?何況這些法身大士?這個我們當然能夠相信的。我們信這個理,可是事實上實在說相當困難,難在哪裡?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了,知道精進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實在是不容易做到。
『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真正的事實。
【其第十三佛。】
這個實在講『第十三』,它底下應該是「佛剎」,「第十三佛剎」。
【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
這個數字所稱的是不退菩薩。
【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
這就是前面講的小行菩薩,那這個數量就更多了。前面這個『七百九十億』,這是不退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那麼佛具體給我們介紹的,這個地方總共有十三個佛剎,佛是略舉,往生的菩薩們太多太多了。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不要講別的了,單單說佛剎的名字、佛的名號、往生的人數,世尊在此地告訴我們,就是說上一劫還說不完,『不盡』就是說不完。由此可知,每一天,甚至於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十方世界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世界如果沒有真正的好處、真實的利益,這麼多人到那裡去幹什麼?我們不要看別的,就是這個淨土法門,其他經都不要看,就看這一品,你看他動心不動心?十方世界那麼多人都去了,這個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那個地方不是真好,不是有真實的利益,不可能有這麼多人去。古德有個比喻,往生西方世界的人數比下雨天落的雨點還多。
本經的正宗分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下面有六品經是本經的流通分。佛經在體例上都有三分,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我們這一部經流通分很長,不是幾句話,而是有六品,這是大經的架勢。我們看《華嚴》、《法華》是這種架勢,就是序、正、流通三分經文都很長。我們這一部經也是如此,在前面我們看到序分總共有三品,流通分有六品,所以這是具足大經的架勢。流通一共分為五大段,六品經總共可以分為五大段。在第一大段裡面: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這一品經是「勸信流通」,就像蓮池、蕅益大師所說,本經在在處處你都會看到、都會體會到「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古德稱為「三資糧」,往生淨土必須具足的條件,流通分裡面具足。回頭再看,正宗分裡面也具足「信願行」,序分裡頭還是具足「信願行」。我們這一部經這個意思非常的明顯。正宗的最後,我們剛剛讀過「菩薩往生」,這一品經裡面的旨趣是勸信,看到這麼多人往生,我們應該要相信,應該要發願。正宗分末後跟流通分的一開端銜接起來了,全是勸信。我們看經文: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這一句是承前啟後,承是接著前面一品經,也是流通分開端的一段文字,承前啟後。『彼諸菩薩摩訶薩』是指十方世界諸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獲利益』,「善」是善巧,很巧妙、很容易的得到了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真正不可思議,就如佛在經上所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他們得到這個利益多少,只有佛才知道,除佛之外,等覺菩薩也搞不清楚。他怎麼獲得的?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所獲得的,這是十方菩薩。「諸菩薩摩訶薩」,諸菩薩是小行菩薩,像我們都有分,都夠資格。摩訶薩,當然我們不夠資格,那是證了三不退的菩薩,我們比不上他。小行菩薩裡面帶業往生的,我們夠資格。生到西方世界所獲得的利益是平等的。那個世界是平等法界,這個不可思議。佛這一句話提醒了我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佛在這裡不僅僅是勸我們要信,還勸我們要發願,一定要願生淨土。『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善根深厚,就像經裡面所說的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的男子、女人,具足善根、福德。『得聞阿彌陀佛名號』,這是因緣,《彌陀經》上講的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這一部經,或者讀到這一部經,生了歡喜心,這是因緣具足了。如果善根、福德不具足,縱然聽到這個經,聽到佛的名號,不能生起歡喜心,不肯發願求生,這個是善根、福德不具足,還不夠。
這個地方說的,這是三個條件都具足了,他『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此地講的「一念」是精純而不雜的意思,換句話說,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名號,心裡面真正生起歡喜心,一念純真,這才能得到感應。假如不是一念純真,下面這兩句,這是往生關鍵,他必定不具足。所以這個兩句,能不能往生,能不能有把握往生,能不能決定往生,就在這八個字。
第一個是『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佛門常講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事事物物統統回頭,專依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世間法裡頭要回頭,出世間法裡頭也要回頭。出世間法經典很多,法門很多,過去對於那許許多多經論法門都生歡喜心,都喜歡去探討,也都希望修學,今天聽到阿彌陀佛,從那裡都回頭了,那些法門全部放下,這叫歸依阿彌陀佛。歸依《無量壽經》,我們一生的修學專依《無量壽經》,這叫「歸依」。所以要不是一念純正,他怎麼會做得到?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好,念佛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這個夾雜是包括你還要去讀誦修學其他的大乘經論,它包括這些。為什麼?你不是一念,你是多念,多念就是雜念;你不是一心修學了,你是多心在修淨土,你的心不容易得清淨。所以這個兩句話,流通分一開端給我們提出來。其實這些經文前面我們已經讀了很多了,本師實在慈悲到了極處,不怕重複,不厭其煩,在在的提醒我們,唯恐我們疏忽掉了。
實在講世尊這個做法,它有道理,我們凡夫的習氣太重,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大乘經論都還是想翻翻看看,沒有還想找一找。所以古大德給我們做榜樣,近代印光大師,這是示現,示現實在講也就是教給我們,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他在沒有專修淨宗的時候,他看得很多,涉獵很多。這是菩薩再來,也示現做凡夫,也裝個凡夫的樣子,裝得像。但是真正明瞭了、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了,他統統放下了。沒有認識之前,都修,這真的是雜修。認識之後,他老人家一切放下了,所以自己佛堂裡面只供養一尊阿彌陀佛,一個香爐,一杯淨水,佛堂裡面只有一本《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這個表示什麼?「一念喜愛之心」,那就完全表現出來了。你還擺其他的經論在那裡,這個「一念喜愛之心」談不上,你還愛別的,你還不是一念,你所喜愛的方面還很多,這就不是「歸依」了,「歸依」兩個字就沒有了。可見得「歸依」兩個字的意義很深。
我們今天一般人習慣,我們皈依某個法師,那大錯特錯。真正的皈依,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法」,皈依《無量壽經》。這個三皈就落實了。「皈依僧」,「僧」是西方世界蓮池海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是我們的皈依處,這個就對了,就沒錯了,我們這個心才真正專一,這種人往生才有把握,決定得生。
『瞻禮』是修行,也就是念佛。《法華經》裡面講「一心合掌,瞻禮如來」,那是講四種念佛裡頭的「觀像念佛」。我們供養佛像,把佛像看作真佛,時時刻刻不離開他;離開佛堂,心裡面還是想佛。《十六觀經》上說得很好,心想佛時,這個心就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何況佛明白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想作佛,要一念專想,這樣才能夠很快速的達到目的。要一念專想,所以這個念佛叫「一心稱名」,這個很重要。所以修這個法門的人,拜佛專拜阿彌陀佛,念佛專念阿彌陀佛,想佛是專想阿彌陀佛。
我們凡夫業障習氣深重,換句話說,妄想太多了,雜念太多了,想專專不了,想一也一不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供養佛像。佛像自己可以多觀摩、多選擇,選擇你最喜歡的這一尊佛像,彩畫的也好,雕塑的也好。選擇之後,我過去也常常教人,一生都不要改變,為什麼?這個像就看熟了,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現的那個像就是你心裡想的這個像,一點都不會錯。所以每個人往生,每個人看到阿彌陀佛的像可能都不一樣,為什麼?阿彌陀佛現的像是隨眾生心想生的。所以我們自己常常供養的這一尊像,很熟悉了。我們如果要是出外旅行,怎麼辦?現在好辦,現在有照相機,你家裡供養的佛像,你把它照下來,照成照片,旅行的時候就可以帶在身邊,時時刻刻不離開。
我贈送給諸位小佛卡印的這個佛像,就是我們台北華藏圖書館供養的。這一尊佛像是瓷的,年代很久了,大概有兩百多年,這個像造得非常之好,造得非常莊嚴。我們把它照相,請照相館專家來照的。那麼這個佛像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時時刻刻能「瞻禮」。瞻禮之際,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訓,在自己心中油然而現。他對我們的教訓是什麼?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教訓字字句句,一見到佛像就想起來了。『如說修行』,這個「說」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所教給我們的,我們完全照做。當然開頭不能完全做,做不到,盡量去做,一年比一年多做一些,一月比一月多做一些,希望自己能夠在三、五年當中都能夠圓滿的做到,這叫真修行。
這個做也要定上期限。我們念佛打一個佛七,七天剋期求證。我們要把佛對我們的教訓圓圓滿滿做到,也要剋定一個期限,要真正去做。如果年歲大的人,年歲大,記憶力衰退了,經典不能完全背誦,換句話說,不能記得,那怎麼辦?記它要緊的教訓,在每一品裡面記幾句就行了,這個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把它做到,這就是「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這是佛說的,這一個人他會得到很大的利益。佛有沒有給我們具體說明這很大的利益是什麼?有,底下一句就說了,『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就是如前面序分、正宗分裡面所說的功德利益。你要能真正這樣修學,你一定可以得到。向下經文佛教給我們,彌陀弟子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樣的心態:
【心無下劣。】
『心無下劣』就是我們現在人常講的自卑感,總覺得我不如人,跟人家站在一起很難為情。佛弟子沒有這個現象,心地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安詳的、是自在的,決沒有卑下。
【亦不貢高。】
跟人相處也不會貢高自大。謙敬是美德,謙虛、恭敬是美德,是應當要具備的,但是絕對沒有自卑感,沒有貢高我慢。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修行是心地功夫,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環境是好還是不好,功夫都不間斷。環境好,在這個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不起貪愛;好的環境起了一點貪愛的念頭,錯了,所以這都是修行。修行不一定是每一天要讀經、要念佛,不是的,在環境裡面修清淨心,這是修行。逆境裡面,不動瞋恚心。凡夫在逆境裡面就瞋恚,心就不平;順境裡面就起貪愛,這是凡夫心,凡夫心是錯誤的。我們要把這些念頭修正過來,無論境緣好壞,絕對不影響自己的清淨心,在這個裡面成就平等心,成就大慈悲心,所以這叫『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當然在念佛人來講,無論什麼樣的境緣,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從不中斷,所有一切境緣都與我不相干,我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就是「善根增上」了。這一種修行的方法跟十方不退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學,在方法上講,完全相同。採取這個法門,對這個法門產生了信心,堅定的意志決心,這個人的智慧跟十方不退菩薩的智慧也相等。智慧、方法等同十方不退菩薩,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獲殊勝功德利益,跟那些大菩薩哪有不相同的道理!那些菩薩們修了百千億劫,我們在短短的時間當中一心稱名,全攝諸菩薩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於理於事都能叫我們相信,都能叫我們不懷疑,這是法門殊勝。下面是佛對我們的讚歎,佛這個讚歎也是真實的勸勉: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經文,想想第一品裡面上首弟子表法第一人:憍陳如尊者,諸位要是常常看佛經,在序分裡頭列名很少看到這個人。他在世尊弟子當中代表的是什麼?代表第一。如果那個經不是第一經,不是第一法門,那就不會有他;有了他在,那個經是第一經,那個經是第一法門,他代表第一。為什麼他代表第一?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的時候,這是第一次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這是佛第一次在這個世間,我們世間人見得到的,在鹿野苑講經說法,他成道以後第一次講的,聽眾五個人。這五個人當中,憍陳如尊者一聽,他就開悟了,當時就證阿羅漢果,所以他是釋迦牟尼佛會下第一個開悟的,第一個得道成阿羅漢的,所以這是釋迦第一弟子。把他擺在這個經裡面,排名排在第一,那個意思就是說這一部經是佛度眾生第一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是第一成佛,所以這是佛的『第一弟子』。前後經文一照應,這個意思就非常非常的明顯了。
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有許多人不知道,以為念佛是自了漢,念佛人沒有慈悲心,念佛人沒有智慧,是『小乘』,外面說這些閒話的人多了。凡是說這些話的大概是兩種意思:第一種,有意破壞,他是別有用心,他別有企圖;第二種人是無意的,他自己沒有智慧,他自己對於這個事實不能了解,人云亦云,聽到別人這樣說,他誤以為是真實,他也這樣宣說,這是絕對錯誤,自誤誤人。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相信佛語,此地明明說得清楚,這個法門不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真正是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是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也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亦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第一弟子,這是我們應當要認清楚的。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
佛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說的句句是真實話,把這個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介紹給我們了,勸我們,勸世間天人、阿修羅等,這就是六道眾生,普遍的勸告六道眾生。『應當愛樂修習』,「愛樂」是喜歡、愛好,對於這個經典、法門要真正喜歡、真正愛好。前面讀過「如貧得寶」,這是真實的寶藏,無盡的寶藏,第一寶藏。修學,「習」是去實習,認真的把它做到。『生希有心』,這個經典、法門實在是無量劫來難得遭遇的,真的很不容易遇到。在這個本子沒有出現之前,因為《無量壽經》的本子很多,內容不相同,會集不圓滿,所以歡喜心就很難生起。《彌陀經》雖然好,經文太短,對於西方世界種種事理因果說得不夠詳細,因此不是真正善根發現的人,對於這些經典很難生起喜樂之心。
這個本子出現還不到五十年,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到今天還不到五十年。因為是一個居士會集的,佛門裡面依然不免有門戶之見,對於流通也就障礙重重,一直到最近才真正突破這個障礙普遍流通。這是在一九八二年,今年九二,才十年的時間,真正突破障礙普遍流通才十年。
我們讀到這個經,真正生歡喜心。為了幫助大眾斷疑生信,不為這些重重阻礙的影響,我們特地蒐集《無量壽經》的原譯本、歷代的會集本,把它印成一冊,我提了個名字,就是原有「淨土五經」,我後面加上一個「讀本」,《淨土五經讀本》,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你見到這個本子,你自然就深信不疑了,不會再受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動搖了我們自己的信心。真的是無量劫來難遭遇,我們非常非常有幸。換句話說,若論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比往昔那些往生的人都來得殊勝。只要自己真正用功,像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歸依瞻禮,如法修行」,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必定在古人之上。你要問原因在哪裡?我們遇的緣比他們殊勝,這是善導講的了,「遇緣不同」,我們的緣太殊勝了。
【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導師』是我們六道眾生對佛陀的尊稱。阿彌陀佛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我們展開經典就如同阿彌陀佛當面給我們講經說法,這是「生導師想」。所以經典一展開,如同面對著佛,親自聽佛開示,要以這樣的尊敬心,你得的利益就殊勝了,正是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必得十分的利益」。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這一句是佛勸勉我們要流通這個經典,要推廣這一個法門,希望無量眾生都能夠見到這個經典,都能夠聽到這個法門。我們自己得到殊勝無比的利益,不要忘了六道苦難的眾生。
前面給諸位同修報告過,眾生有三等,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第一等是根熟眾生,過去生中已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了,他沒有機會接觸到這個法門,我們幫助他。他一接觸,他就能信受,他就能奉行,換句話說,他這一生必得往生,這根熟的。根不熟的,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雖然他不願意求生淨土,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了金剛種子。或者他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到晚年,人到老的時候跟年輕人想法、看法都不一樣了,覺得過去所修的,修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想一想念佛還是有道理,年輕的時候不相信,老的時候他相信了,那還是管用,促使他根熟。根沒熟的,幫助他、促進他成熟。那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所以這個經書要多多介紹給你認識的人,送給他,不要害怕。「那個人不相信,我這個經書送給他,他也不看,亂丟,造罪業」,你要有這些顧忌,就不能利益眾生了,眾生跟阿彌陀佛的緣就斷掉了,這很痛心的事情。造罪業怕什麼!罪業造了,阿彌陀佛種子種上了,那罪業受完了,這個種子成熟,他能往生,他得的利益不可思議。所以不要害怕,經書、佛像人家糟蹋也不怕。他糟蹋,他自己心裡也明白,「那個阿彌陀佛的像,我把它丟到垃圾桶裡去了」,阿彌陀佛印在他心裡頭了,這個印象拿都拿不掉,那就行了,所以不要害怕。有很多人有這個執著,這是錯誤的。固然你這個恭敬心是好,自己要恭敬,但是度眾生這個心量要廣大,要知道諸佛菩薩大慈大悲。
所以經典、佛像,我們總是大量的來流通。我這些年來,差不多十年來,同修們供養我的這些錢財全部都在印《無量壽經》。因為別的經有人印,很多人印,這個經沒人印。那麼這個十年提倡,現在在台灣也有別的地方印這個經,我看到很歡喜,也有人印了,這個效果就逐漸逐漸擴大了。像我們在此地做的這個錄音帶、錄影帶,這是有聲的《無量壽經》,我們也要大量的去流通,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這些帶子、膠帶保存的時間有限,所以我就想把它做成雷射的片子,金屬片子保存的時間久,不會變質。所以我們此地這個帶子做好之後,立刻送到新加坡,那邊同修負責來做這個工作。所以大家是同心同力,都是『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安住得不退轉」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圓證三不退,不到極樂世界是決定退轉。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這個後面兩句是總結。『欲見彼廣大莊嚴』,「彼」是西方極樂世界,這當然是指根熟眾生了。因為根熟的眾生,他真的希望在這一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能夠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攝受殊勝佛剎』,這一句的意思非常深廣。第一個是攝受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廣義是遍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個功德才圓滿。阿彌陀佛為什麼功德圓滿?就是他廣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跟阿彌陀佛學,因行果地也必定同佛,這一種願行真是不可思議,這是值得讚歎的,但是要怎樣才能做得到?這是個問題。發的心是不錯,夠大了,這個心願會不會落空?怎樣兌現?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當起精進,聽此法門』,換句話說,前面你的心願就能夠圓滿的兌現,決定不落空。
由此可知,宣傳這個經典法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特別需要這個法門,非常需要這個法門,唯有這個法門能幫助我們得到身心清淨,遠離濁惡,這是我們現前就得到的好處;將來一定能夠幫助我們超越三界,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究竟的利益。除這一部經法之外,還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實在找不到了。所以十方不退菩薩,人人皈依,各個奉行,這是事實。所以我們要聽、要宣揚、要普遍為人介紹。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
『求法』就是求往生不退成佛之法,為求永脫三界輪迴之法,這個法全都在這一部經典之中。為求這個法,我們清楚明瞭,決定不會生起退轉。『退屈』就是退轉心;『諂偽』,不是真心,就是虛假的心,虛偽的心來學,不會成就的。這個法門要純一真誠來修學,我們的真誠決定不會退失,因為自己明白,唯有真誠,我們才能成功,我們才能夠得度,絕對不存虛假之心。
所以我們這個經在此地講完,我們這邊大概還有時間,我們跟學校約定的是到九月十八。那麼還有一點時間,我想將善導大師《觀經》的「三心」在此地重複講一遍。我們在大覺寺受時間的限制,所以後面是很草率的,等於把它念過,沒有細講。因為佛在這一部經典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懂得了,什麼叫發菩提心?歷代祖師大德,唯獨善導大師講得非常詳細。所以這個「三心」,就是「發菩提心」,至少需要六個小時才能夠把它說清楚,這是補充本經之不足。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
這是舉個比喻說,縱然遇大火焚燒,我們也不懷疑,也不後悔,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
【何以故。】
為什麼你的信心這樣強、這樣堅定?
【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
原因就在此地。這個幾句話明顯的就是指前面一品,「菩薩往生」那一品裡面所說的。如果再遠一點的,就是本經前面說了許許多多的這些例子,包括十方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參學,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這一些事實我們在這個經典裡面都看到了。「禮佛現光」,使阿難尊者以及與會大眾,親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親見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同聲讚歎。這還不信,那就是經典講的「一闡提」,沒善根的人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佛在此地說的這一句話,這個話是事實,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這些菩薩,哪一個不求這個法門?換句話說,哪一尊菩薩不求這一部經典?怕的是沒有緣分,求不到。
『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尊重聽聞」是求學求法,「不生違背」是依教奉行,就是前面講的如教修行。不但求這一部經典、聽這一部經典、理解這一部經典,一定要把這一部經典裡面所說的統統做到。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這個話是真話,是實在的話。你要去問問所有學佛的人,他是不是希望很快的斷煩惱、得禪定、大徹大悟、成菩薩、成佛?你去問一問,各個都是這樣的。有沒有這個方法叫你能得到?現在還沒找到。這個經典給他的時候,他不相信,他還找,就是屬於這些人,多了,太多太多了。
你把這個經典送去了,為什麼不相信?他沒有智慧,他沒有善根,前面佛說過了,彌勒菩薩曾經問過,我們剛剛念過不久。他沒有善根,沒有智慧,換句話說,他還不識貨。哪一天他明白了、認識了,他就會選擇這個法門,萬緣放下了。換句話說,他還放不下,對這個法門還沒有肯定,信心還沒有堅定。信心真的堅定了,必定一切放下,為什麼?他自己曉得唯有一心專注,我才真有把握,分心對自己決定是不利的。我要學別的法門,到極樂世界再學,不遲,何必在這個地方把往生這一樁事情搞耽誤掉了,那就太可惜了。所以現在不是不學,人家來問你「你怎麼就學這一部經?」「我不是不學,現在沒有時間,現在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我無量壽了,我慢慢學,有的是時間,你們要學的東西,我都學;你們學不了的,我也學。」這就正確了,這是實在話。沒有機會,沒有緣分,想求這個法門,想得這個經典,他想,但是他不知道是哪個法門,不知道是哪一部經典,他在求,求不得。
【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佛在此地最後兩句話勸勉我們。真的,佛法難聞,這個法門是難中之難,夏蓮居老居士說「佛說難信真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個話說得不過分,說得很正確。所以我們確實是非常非常的幸運,在這一生當中確實是善根成熟,能夠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得到諸佛如來的第一經法。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