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機緣,在美國第一次宣講《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在這個教室,我們從今天開始,一直到九月十八號,每一個星期有六堂課,星期一至星期五,我們的時間是晚上八點半到十點,星期六是上午十點到十一點半,這樣連續大概有十二個星期一百多個小時,所以我們對於大經的研究,在時間上講是足夠了。我們用的經本,今天也都帶來了,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本,同修們拿到之後可以帶回家去,平常常常去讀誦,來聽講的時候這個效果就不一樣了。
這個小本子是概要,《無量壽經》的概要,是從前講經所謂的玄義,也就是沒有講經文之前,先把這一部經的概要給諸位提出報告,使大家對這一部經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再進入經文的研究探討。因此,我們這一次講演就從概要開始。這個經本諸位帶回去,這個本子我們送到此地來的不多,大家帶去也沒關係,希望來聽經的時候再帶來。因為這個本子不多,經本很多。
好,我們掀開這個概要的第二面。《無量壽經》在台灣、在香港、新加坡以及在美國,我們都講了很多遍,相信同學們也聽過許多的錄音帶。這個聽多了,我相信諸位能夠體會到每一次所講的,每一遍都不一樣,當然這一次講的跟以往的還是會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這就是經典,跟學校的教科書不相同。學校的教科書,只有一個意思,只有一種講法。而佛教的經典,無論是哪一部經典,它這個內容可以說都是深廣無邊;換句話說,它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略說、也可以廣說。
究竟我們要用哪一種講法?實在講,這必須是講經的人他自己的修養、他自己的領悟,像凡夫講跟阿羅漢講,當然不一樣;阿羅漢講跟菩薩講,絕對不會相同。由此可知,我過去雖然講過很多遍,為什麼後面講的好像比前面講得好,是不是有所保留?不是的。每一次講演都是盡了全部的心力了,而是這個境界必然是年年不相同,次次不相同,於是這個經典的講解,也就是後後勝於前前,總是後面一遍一定要超過前面,於是後聽的人福報是愈大。這是事實,決不是吝法,佛法講演它確實有這個情形,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個講義是在「圖書館」第一次宣講的時候所講的,是七年前編印的。第一次宣講是七年前,這也可以看到《無量壽經》在海外弘揚的歷史;在這個以前,在台灣只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國三十九年講過一次;這個第二次,我們就編這個講義來宣講了,所以七年前在台灣算第二次。以後在許許多多地方演講,我們還是以這個講義作依據,今天我們還是用這個本子。
這個講義的編寫,前面第一大段是講因緣,這個我們把它省略掉了,那是按當時情況來說的。我們看第二段前言,也是因緣的簡單的報告。所講的資料,編寫這個資料,以及演講全經的這個依據,都是根據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版本以後會跟諸位詳細報告。這個註解最初只依據李炳南老居士的提綱,也就是眉註。我們這個大本子,這個裡面的註解是李炳南老居士親自寫的,他是用毛筆寫的,這就是民國三十九年他在台中講經所寫的這個本子,我們將他這個本子影印出來,這也是非常好的一個紀念。另外,就是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個註解已經流通得非常之廣泛了。
同修們多數看到的還是老居士這個初版,因為早些年來他送給我這個本子是初版,我們帶回台灣翻印。去年他老人家將這個註解做了一番整理,重新修訂,所以他有個修訂本,這個本子也交給我了,現在在台灣作版也印出來了,這是個定本。老居士今年年初往生了,這是我們佛門很大的一個損失。這個本子,我們就修訂本出版,我們計畫印兩萬冊。依照我們過去印經的經驗,最困難的是校對,錯誤總是在所不免,甚至於對了七、八次十幾次還是有錯誤。由於這個經驗,我們這個兩萬冊先印五千冊,流通送給大家看,希望大家看了之後,發現有錯誤通知我們,使後面這個一萬五千冊統統能把這個錯字改過來,希望它沒有一個錯字,這個本子就可以普遍的流傳了,將來別人要印,照這個本子影印,就不會有錯誤了。
第一次在「圖書館」宣講是依照兩位大德提供不少的參考資料,以後我在每一個地方宣講,甚至於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第二次講的,也是在今年講圓滿,總共講了一百零七次,每一次是一個半小時,跟我們這一次的時間相當。這一次宣講就沒有依照他們的註解了,我想他們既然有註解,諸位可以作參考。他們兩位老人家沒有講到的,我這些年修學的心得體驗,特別提出來給諸位報告,提供諸位同修作一個參考,所以可以說我們這個講座是研習報告。經文裡面的名詞、術語、典故,我統統把它省略掉了;因為那些註解裡面都有,可以在註解上查得到,就省了不少的時間。關於概論的部分,依然用這一個綱領,就是今天給諸位這個小冊子。
首先我們學佛一定要認識佛法,不能夠誤會。佛教究竟是什麼?現在在整個世界,每一個社會階層都認為佛教是宗教,是世界上六大宗教之一;換句話說,現在的佛教確確實實是變成宗教了。為什麼我說它變成宗教了?因為它原本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因此,我們對佛法的探討,首先要認清它的本來面目。
在現在的社會裡面,可以說佛教有五種不同的型態存在當前。第一種,就是剛才講的,它變成宗教了。第二種,它變成學術了,有不少人把它當作哲學來研究,佛經哲學,它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第三種,這是近代二、三十年我們才看到的,它變成邪教了。宗教跟學術,說實在話,不至於害人,雖然不能得到佛法真正圓滿的修學目標,還不會有太大的傷害。這個變成邪教,接觸到之後會深受其害。第四種,這是近代,在最近幾年這個佛教變成作秀了,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佛教在表演,講經說法也變成表演了。第五種,就是我們要認真修學探討傳統的佛教,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而沒有變質的這個教義。這是什麼?實在說,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一種究竟圓滿的教育。
我們中國古人喜歡簡單,無論是文章、是言語,要求的標準都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也要詳細明白。中國人怕麻煩、怕囉嗦,所以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就簡稱為「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現在為了怕大家對它誤會起見,不得不多加兩個字「佛陀教育」,你看到這個名詞就不至於發生誤會了。孔老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今天接受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要認識清楚。
佛教本身稱宗教,而所稱的宗教跟我們今天所講的宗教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為它的教義非常的博大精深,絕對不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完全學習接受的,於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們就將它分成宗派,就好像一個完整的大學裡面分院系,你只要學一個科系就能成就。所以佛法這個大的就是宗,分成了十個宗,宗底下再分派,即使是一部經、一個法門也決定能成就。為什麼稱為宗教?這個「宗」是專指禪宗,禪宗的教學法很特別,跟其他的宗不相同;這個「教」就是禪宗以外九個宗派,都叫作教。所以「宗門教下」,那個宗門的「門」字省掉了,教下的「下」字不要了,這就稱「宗教」。所以佛門稱宗教,跟我們現在這個宗教,意義不相同。
為什麼佛法又把它這樣子分作宗門教下?剛才講了,它的教學手段不一樣。這個宗門,它不從文字下手。禪宗以外,無論哪一個宗都是從經典下手,經典就是教科書;換句話說,它從教科書下手。禪宗不要教科書,所以說「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它這個手段跟一般教學完全不相同。禪宗是悟了以後再讀經的,沒有開悟就不必讀經。其他宗派修學方法都是從經典下手,從經典裡面慢慢來開悟,所以這個叫漸悟;禪宗是頓悟。但是禪的根機不容易,必須很聰明,根性很利,所謂上根利智;要拿我們現代話來說,那是天才兒童,不是普通人,特殊的天才,他可以不必經過這個次第,他能夠躐等的來修學。所以禪宗教學跟教下不一樣,是這樣一個分法的,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佛教教育究竟教給我們什麼?它的目的、宗旨何在?這是我們首先要探討的,然後我們才知道這個教育我們應不應該學習、值不值得學習。佛教的教學,宗旨內容要用經典裡面的術語,就是「諸法實相」。這一句話,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講,「諸法」就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一切法把它分成兩大類:一個是人生,一個是宇宙,這就統統包括了;換句話說,佛法教學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這一點諸位要知道。因為我本人以外,以外還有許多人,那是我的生活環境,不是我本人。所以人生是指自己,除自己之外都屬於環境,我們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除自己身外的統統是環境。由此可知,佛教它所講的、所探討的是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如果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這才知道這個教育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修學。
我們常常聽佛門裡面講迷悟,迷了是凡夫,悟了是佛菩薩。迷悟個什麼?就是迷悟自己與生活的真相。我對於自己、對於我的環境真正明白了,那你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薩;如果對自己、對於生活環境不明白,還是迷惑顛倒,那就叫凡夫。所以佛菩薩不過是一個明白人而已!對於自己、對環境明白;凡夫對於自己、對於環境不明白。除此之外,凡夫與佛沒有兩樣。所以佛法對於整個大宇宙的觀察,都列在真正平等的基礎上,為什麼平等?因為本來平等,事實上就是平等,絕對沒有高下。這是佛法教學的內容,我們一定要清楚。
我們現在對於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的真相確確實實是迷,那要怎樣才能覺悟,怎樣才能真正明瞭?佛有一套方法教給我們,幫助我們明瞭,幫助我們覺悟。諸位一定要記住,佛只是提供經驗、方法;因為他從前也是個迷惑人,他開悟了,他明瞭,他把他覺悟明瞭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作參考,他不能幫我們開悟。怎麼樣才能開悟?還是要自悟。所以一定要自修、自悟、自證,統統還得靠自己;離開自己,誰也幫不上忙。這是佛給我們說出真話。
所以佛法號稱「無依道人」,學佛的人沒有依靠,不能依靠別人,佛菩薩靠不住,天神、鬼神也靠不住。佛教給我們要靠誰?靠自己。所以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只教導我們,我們要依教奉行、要去做到,那才是自己得受用。再好的老師,他有再好的方法,如果我們不接受,不肯去照作,依舊是枉然,還是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才是真正傳統的佛教教育。
佛教到中國,這一千多年來都保持這個傳統。變成了宗教,說實在話,最早變成宗教是日本。以後我們自己這個佛教逐漸逐漸也變質,現在社會上,我們所看到這個佛教的儀式確確實實是宗教,這個也不能夠否認的。可是我們瞭解這一些事實的存在,我們自己如何選擇,這是智慧,這個也是經典裡面講的福德、因緣。
我們今天要研究的這一部經論,這是佛教十個宗派裡面的淨土宗。十個宗派,我在此地也不必詳細的介紹,有專門介紹的書籍很多。簡單的講,在整個佛法裡面,有三個宗派可以說是共同科目,任何一宗與它都有關聯。第一個是律宗,就是戒律,無論修學哪一宗,顯教密教、各宗各派,總不能不守戒律!這個律宗雖然它是一個獨立的宗派,實際上它是共同科目。當然有專研究律宗的,那就變成這一個宗派了。但是任何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都必須接受戒律,遵守戒律,所以它是佛門的共同科目。另外一個是法相唯識,法相唯識是講的理論,也是任何一個宗派都需要研究的,是理論的基礎。第三個共同科目就是淨土,淨土是歸宿,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即使禪宗都不例外。
你看看百丈大師定的禪門清規,這是唐朝時代禪宗第八代馬祖道一和尚,我們稱他馬祖,他俗家姓馬,他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我們稱他作馬祖,不是台灣媽祖廟的媽祖,他的法名是道一,道德的道,一二三四的一。他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革命者,是一個劃時代的創始人。因為佛教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一直到中國,佛教沒有共修的,沒有大家在一起共同修學的。只有佛講經說法的時候,大家來聽經,來上課;上完之後,個人修個人的。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去看,如果說是打一個佛七、打一個禪七,那是大事!經典應該有記載。查遍《大藏經》,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在哪個地方打過一次禪七的、打過一次佛七的。所以修行是個人修個人的,佛從來不干涉,也從來不過問,個人修個人的。只有上課聽講,你有疑問的時候,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一生都從事於教學的工作。
早期的人,無論中國外國,這個世界上人口少,資源也很豐富,生活能過得很自在。人很老實,很真誠,所以接受到佛法,說實在話,個個都有成就。傳到中國來之後,從漢到唐七、八百年,這個法傳久了,逐漸逐漸就變質了,於是大家對經典研究討論很喜歡,真正修行就懈怠了。佛法要不是真修,決定得不到利益。所以馬祖跟百丈禪師這兩個人志同道合,就想挽救這個修學的弊病。提倡什麼?提倡共修。當然在他之前,提倡共修的有人,但是沒有形成一個制度。譬如我們淨土宗最早的是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結蓮社,「東林蓮社」,這個比百丈禪師早,但是它沒有形成一個制度。百丈禪師跟馬祖建立了叢林的制度,就好像我們這個一般教育,從私人教學變成有完整制度的一個大學,中國的叢林就是制度非常健全的佛教大學。
我們現在叫大學,那個時候叫叢林,名稱不一樣,裡面內容是完全相同的,組織結構都相同。叢林的主席叫方丈,相當於學校的校長,維那師相當於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於教務長,監院(我們常講當家師)相當於總務長。他們的職權確實是如此的,這個管教學的、管訓導的、管總務的,所以住持下面是三個綱領執事,分這三個單位,名稱不相同,職權完全相同。所以它確確實實是一個完整佛教大學,這是從馬祖跟百丈提倡建立的。
這樣建立之後,這就集合全國的精英,大家在一塊共同修學。所以往往一個叢林裡面有幾千人、幾萬人,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叢林的建立,主要的精神是提倡依眾靠眾,一個人容易懈怠、容易偷懶,大家在一塊兒,彼此互相看著、互相勉勵,就不好意思了,看到別人精進,自己不如人,慚愧心生起來了。所以這個制度確確實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以後日本的佛教、韓國的佛教,在中國留學者也把這個制度帶回去了。所以這個可以說是佛教的一次革命。
百丈大師這是禪宗的大德。禪宗的叢林,我們看它朝暮的課誦,它晚課也念《彌陀經》,臨死的時候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由此可知,即使是宗門,最後也回歸到淨土。這個教下其他不同宗派的,求生淨土,那就太多了,華嚴宗的、天台宗的,天台宗是最多了,這是智者大師帶頭的。所以淨宗是佛教的歸宿,這是我們從中國佛教史裡面看到的事實。
如果從一切經典裡面去探討,你就更能夠覺察到,就像古人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歸到淨土。淨土的經典,在各宗來說,它的經典最少,少就容易學。在過去,淨宗依據的經典只有「三經一論」,這個三部經都不大,最大的就是《無量壽經》了,其他的《阿彌陀經》,諸位看到的,那比這個少得多了,《阿彌陀經》恐怕比我們這個小冊子還少;《觀無量壽佛經》的經文比我們這個《無量壽經》也要少;《往生論》也不長。所以它的典籍最少,依據的經典很少。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淨土五經,這五經從哪裡來的,我們一定要知道。在前清咸豐年間,咸豐是慈禧太后的丈夫,慈禧是西太后,是咸豐的西太后。我們講咸豐很多人不知道,說慈禧太后這名氣很大,沒人不知道的。大家就知道,它距離我們不算太遠。咸豐年間有一位魏源居士,我們將來這裡面還會提到他。魏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學家,對於淨宗的修持有很大的成就。他老人家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就是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卷,把它附在三經的後面,這樣就變成「淨土四經」了,四經是這麼來的。所以諸位將來讀古書,有時候看到淨土四經,這樣淨土才有了四經。
他把這一品加進去有沒有道理?他不加進去,我們往往疏忽了,沒有留意這一樁事情。他這一加,我們特別注意,仔細去看一看,有道理。因為《無量壽經》從四十八願一直到全部的經文,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關係非常密切,你看經文一開端,就說明「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修普賢行,像這個句子就很多,而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最明顯的證據。所以把這個經合在三經之後,稱為四經,這個非常完美,確實有道理,有慧眼,有見識,發前人之未發,對於後世有很大的貢獻。
這個第五部是《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是民國初年印光老法師,他老人家將這一章經特別提出來,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變成五經了,這樣變成「淨土五經」了。同樣的一個道理,我過去學佛,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我是主攻《楞嚴》的,我的基礎是《楞嚴》。而《楞嚴》至少也講過七、八遍,《楞嚴》很熟,但是從來沒有體會到「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重要性。到以後看到淨土五經之後,這就提起注意,為什麼印光法師把這一章,這一章經文不長,總共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他老人家這一提出來,我們仔細回頭,再到《楞嚴》裡面去觀察,才看出真正了不起,才真正明瞭這一章就是《楞嚴經》的心經,是整個《楞嚴》的精華。不是老法師這樣一個舉動,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得到。附在四經後面,這樣變成五經。
實在講,這一章經是淨土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而且是一大藏教的心經,諸位要是明白《無量壽經》之後,你就能夠認識它,你就能夠體會它,才知道這一章經,才知道大勢至菩薩在淨宗法門的地位,在淨宗法門的重要性,我們才真正認清楚、才搞明白,五經是這麼來的。我想將來如果我們有這個機緣,我們這一部講完之後,這個五經要有機緣的話,我都希望在此地好好的再講一遍,緣是無比的殊勝。淨宗的特色,要在這一段時間,依據這一部經典,給同學們作詳細的報告。
我們現在看第二頁的第二段:
【確認淨土法門,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這是把這個法門簡單明顯的介紹給我們。佛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我們常聽到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些無量無邊的法門,哪一個法門最好?哪一個法門最殊勝?哪一個法門最有把握成就?這是要選擇的。選擇對了,那就非常幸運,你這一生當中就圓滿成佛了。選擇不當,這一生當中成就不了。
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從凡夫修行成佛,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這個時間怎麼個算法?從前李老師在台中佛學講座給同學們編了一個《佛學概要十四講》,裡面講到這個問題,講到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有好幾種計算法,他這裡講最簡單的,以我們中國這個數字單位是個、十、百、千、萬,萬萬是億,萬億是兆,用這個「兆」作單位,那是多少兆?老師告訴我們,上面是一千,下面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是一個阿僧祇劫,還要乘三倍。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所以這個修學成就,那不是一生、兩生的,生生世世的。
小乘的成就,經上給我們講得最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佛告訴我們,我們常講忉利天,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外國人講上帝,大概都是講的忉利天。佛告訴我們,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所以忉利天看我們這個人間,對我們這個人非常的憐憫,壽命很短,朝生暮死,壽命只有一天,多可憐!那麼也算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也照我們人間這個算法,他的壽命是忉利天的一千歲,那在我們人間算,不曉得是多少千萬年。
再往上面去,愈上一層,他的壽命加一倍。我們常常講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比忉利天又高了兩層了。忉利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再上去是兜率。所以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所以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他的壽命在那裡是四千歲,必須到他那裡壽命終止了,這才到人間來示現成佛。換算到我們人間,這個時間多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我們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兜率天的四千年。所以《彌勒下生經》上,這個時間是這樣算法的。
他還不是最高,往上去還有化樂天,還有他化自在天,在欲界。再往上去,四禪十八層天;再上去有四空天;最高的天,壽命是八萬大劫,那不能用時間算了,論劫來算。這是講我們娑婆世界,才知道這個成就在時間上來講,真難!
我們每一個同學,不是只有今生;只有今生,那問題太容易了,可以說沒什麼問題。我們有過去,我們也有未來。你要知道有過去、未來,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我們過去世有沒有聽到佛法?有沒有依照佛法來修行?給諸位說,決定是有。為什麼說決定是有?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有前因後果。今天我們聽到佛法,能生歡喜心,能信能願、還能修行,特別是這一個法門,證明了你在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你如果沒有學過,你會感覺到非常生疏,格格不入,入不進去!聽了喜歡,想學,願意學,愈學愈歡喜,過去那個修學跟這一生連起來了。
那我們過去修了多久?修了到底是幾生幾世?《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授記,佛告訴我們的話: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修。也許大家聽了問題又來了,佛說成佛三個阿僧祇劫就成,那我們修了無量劫,怎麼還沒成佛?我們生生世世所修的都不算數。好像念書一樣,天天念,很用功的念,考試都是零分,始終不及格,始終不能升一級,這有什麼用?所以都不算數。雖不算數,你確實學過,確實有善根,確實有福德,這是不能否認的;只是你從來沒有一次考試及格過,麻煩出在這個地方。如果有一次考試及格過,你今天就不在此地了。
那我們要問,什麼標準叫及格?在小乘講初果須陀洹,在我們大乘圓教裡面講初信位的菩薩。淨宗是大乘,是圓實大乘,是圓教真實的大乘。大乘菩薩總共有五十一個階級,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一年級。我們生生世世修學,就從來沒有上一年級;換句話說,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園,沒有學籍,所以那個不算數。佛給我們講的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初信位算起,就好像你在學校多少年可以畢業了,你要入了一年級,這才能算數。一年級還沒有上,那怎麼能算!那不能算。
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努力的修學,能不能上個一年級?恐怕還有問題,大多數人上不了。難在哪裡?難在必須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你才能入一年級,才能達到這個標準。什麼叫見惑?錯誤的見解。佛給我們講煩惱的根源是兩個錯誤,一個是見解的錯誤,一個是思想的錯誤。錯誤的見解叫見惑,三界有八十八品,品是品類。思惑是思想的錯誤,三界有八十一品。那個思惑要是斷盡了,那就證阿羅漢果了,那就不止一年級了,在大乘裡面講,大概是六年級。一年級斷見惑,六年級就斷思惑了,就不退轉了,那個三大阿僧祇劫會修到第五十二個階級;五十一個階級畢業了,五十二個就成佛,第五十二個位次就成佛。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聽起來,難!太難太難了!斷煩惱是真正不容易。
有沒有能夠不需要斷煩惱的,我們這一生也能成就的?給諸位說,只有這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除這一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煩惱,斷惑證真。所以佛菩薩、古大德常說,那些法門叫難行道,真難!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容易!叫易行道。比較起來,確實難易是非常的清楚。可是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太容易你也出了問題,還是去不了。這個法門雖然不講斷煩惱,要講伏煩惱。你能夠把煩惱控制住,不叫它起作用,這就行了。其他這個法門,你能把煩惱控制住,不管用,為什麼?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你就免不了輪迴,這個難了。
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個特別法門,這一個法門是真實法門,是真實的智慧。什麼人能夠接受?華嚴會上講的十地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等覺也叫作十一地,這是十一個位次;等覺再上去就成佛了。他們為什麼會接受這個法門?他們的智慧將近圓滿、接近圓滿了,佛給他一說,他就明瞭了,他接受了。第二種,像我們凡夫,凡夫裡面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這種人會接受。這是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能夠接受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是什麼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是《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對這個法門真信、真願、真肯念佛,那就證明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善根深厚。
有這樣深厚的善根,這是「自力」;現在接觸這個法門,必然得到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以威神加持我們,我們才能生歡喜心,這叫「他力」,這是諸佛如來幫助我們。我們善根現前,自己不覺得,確實有諸佛菩薩在幫助。到你修學到相當一個程度,佛菩薩加持,你會感覺到。你在初學還不太容易感覺到,你學個幾年之後,果然認真修學,學個幾年,你就會感覺到佛菩薩在加持你,佛菩薩在協助你。到什麼時候才感觸?在心清淨的時候,清淨心與諸佛菩薩就感應道交。
這是講到淨土,這個淨宗修學的方法,它的方法也很多,統統叫作念佛。大分分為四大類,有實相念佛(實相念佛跟禪沒有兩樣),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我們在所有方法裡面,我們選擇的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諸佛如來弘揚的,一切諸佛如來普遍勸導一切眾生修學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容易,真正是不可思議的特別法門,所以這是「一乘了義」!一乘是佛法裡面最究竟、最真實法,不是方便法,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讀到《法華經》,《法華經》是世尊末期的教科書、末期的教學,完全說真實的,開權顯實,告訴大家,佛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我們曉得佛講的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些都是佛的方便說;要講真實,真實是一乘。一乘是什麼?一乘是直接成佛。
我們要問,什麼叫作成佛?佛是什麼?我們總要搞清楚。所謂佛,在佛教教育裡面是一個學位的名稱。像我們現在這個學校裡面,學位有三等:最低的是學士,再上面一層是碩士,最高的是博士。佛門裡面也有這三個學位,名稱跟他說的不一樣,最低的學位叫阿羅漢,阿羅漢相當於我們一般學校的學士;往上一層叫菩薩,相當我們的碩士;最高的學位稱佛陀。所以諸位要知道,羅漢、菩薩、佛是學位的名稱,一定要搞清楚。
要什麼樣的資格才能拿到佛陀的學位?必須要智慧究竟圓滿。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智慧要圓滿了,那就是無所不知,這才圓滿。有一樣東西你不知道,你的智慧沒有圓滿。不但我們這個世界的事情,你樣樣知道,別的世界也知道,這個很不可思議。靠近我們的星球月亮,你知道多少?太陽,你知道多少?擴大一點,我們銀河系,你知道多少?再大一點,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你知道多少?如果你拿到這個學位了,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今天宗教裡面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不是上帝,全知全能是佛。
佛不止一個,哪一個人修成了都成佛。所以佛跟我們講,可能嗎?能。為什麼能呢?佛告訴我們,全知全能是你的本能,它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我們今天把本能失掉了。佛教育沒有別的,是教我們本能再恢復,這就可能。如果我們本來沒有,要想有,這就不容易,這個就難了。本來有的要恢復,那就容易了。所以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明本能是個個都具足的,個個都圓滿的,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我們統統都有。德相是能力。智慧能力統統都有。他是完全恢復了;我們雖有,喪失掉了。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了,那也不容易恢復。佛給我們說是迷失了,不是真失掉,是迷失了。你幾時一覺悟的時候,你的能力立刻就恢復了。可見得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怎麼失掉的呢?佛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怎麼失掉的?因為有妄想有執著,把你的能力失掉了。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執著,有煩惱,德能失掉了。這一個事實真相,要不是佛給我們說出,我們會永遠迷惑,永遠不知道,不會明白;佛對我們的恩德利益太大太大了。
佛給我們的教學,學什麼?無非就是教我們斷煩惱斷妄想而已,所以他教給我們修學的總樞紐就在禪定。定是什麼?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心就定了;心一定,我們的德能就恢復了。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簡單說就是定的功夫淺深區別這些位次。我們今天用念佛這個法門,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手段,修什麼?修定。所以淨宗不叫禪定,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一心是定,不亂是禪。方法手段不一樣,境界目的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