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十八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18
請掀開經本,我們最好統統都用大本,頁數就相同了。大本頁數在第十二面,第二品,倒數第四行:
【德遵普賢第二】
這一品是接著前面一品而來的。在本經序分這六種成就,前面第一品已經圓滿的具足了,這一品是前面一品的補充;經文也相當之長,內容非常的豐富。補充的,就是前面在歎德裡面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兩句是略讚;第二品是廣讚,就是詳細的給我們敘述這一些大菩薩,他們的智慧慈悲、神通德能。請看經文。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一上來就給我們舉出十六位菩薩,這十六位菩薩全都是在家的菩薩,要以我們中國人來講,他們都是在家居士,他們不是出家人。前面講的普賢、文殊、彌勒是出家的菩薩,出家的菩薩只舉了三個人,而在家的菩薩舉了十六個人。這個意思就非常的明顯,這一部經、這一個法門,主要的是以在家同修為度脫的對象。
這十六個菩薩也是表法。因為這個經在前面我們看出它的大義,實實在在像我們佛門一般所講的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各宗各派的教義都不出本經,所以本經是圓融圓滿到了極處。密宗是以「十六」表圓滿。顯教裡面,像《彌陀經》用「七」代表圓滿。七不是數字,是圓滿的意思。七從哪裡來的?是講東、南、西、北、上、下、當中,這個就圓滿,一點缺陷都沒有了。七是這個說法,不是數字。《華嚴》用「十」代表圓滿,十是一個整數,從一到十,十十就是百,它用十代表圓滿。密宗裡頭用十六代表圓滿。所以在此地舉的這十六位菩薩,是代表圓滿之數。
十六位菩薩,除了第一位賢護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著佛學佛的一位菩薩。其他的十五個人,都是他方世界來的,不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都是外太空人,從外太空來的。這是代表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講這一部經;今天釋迦牟尼佛也講這個經,他們聽到非常歡喜,來參加這個法會,替釋迦牟尼佛作證明,證明這一部經、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有這個意思。
這些菩薩們,究竟是什麼樣果位的菩薩?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如果他的地位很低,這不必說了;如果很高的話,我們就覺得非常的驚奇了。此地所舉的十六個人,統統是等覺菩薩,換句話說,他的地位跟普賢、文殊、彌勒、觀音、大勢至,完全相等。出家可以成等覺,在家一樣能成就,而且成就的人比出家的還多,這是給在家同修修學一個很大的鼓勵,這裡面的含義就非常非常的深廣了。所以在家修行,一樣成大菩薩,一樣成佛。
說到修行,在過去出家的環境比在家好,因為出家可以說是遠離社會,都在深山裡面建這個道場,與外界隔絕,環境清淨,心就清淨了,所以比在家人容易修。現在這個世界顛倒了,在家人修學比出家人要殊勝,為什麼?這個寺院叢林都變成觀光旅遊的重點,出家人一天到晚接應不暇,哪有時間來修行?倒不如自己在家庭裡面,你接觸的人事都少,反而容易成就。
特別是在美國的家庭,我覺得美國的家庭都是非常理想的道場,應酬少。台灣的家庭比美國的家庭繁忙多了,應酬多,客人多,交際多,也很難用功。我到美國來,兩、三天接不到一次電話,真清淨!在台北,這個客人是每天都不間斷的。所以只好定一個時間,下午三點以後見客。凡是來找我的,下午三點鐘以後來找我。如果不定個時間,從早就忙到晚,那電話就更多了。所以,美國是修行非常理想的一個處所,在這個地方如果不肯真正用功,實在很可惜。有許多人在美國,尤其是老人住不慣,太寂寞了。實在講,修行就要寂寞,就要清淨,功夫才能夠綿綿密密的不間斷。這個機緣不容易得,所以能住在這個地方,真正用功,那是很有福報的人。
菩薩名號也是表法,這一點佛學常識諸位也必須要知道。佛菩薩沒有名號,名是假名;名號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眾生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這一尊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叫這個名字,可能到別的世界,他的名字就換了。譬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他叫這個名字,假如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這是比喻,這個名字用不上,就不能用這個名字了,為什麼?名字就是這一個時代、這一個地區教學的宗旨,以這個為名號。我們這一個時代、這一個地區眾生,當然業障很重、也很多,許許多多業障裡面,哪一種最嚴重?這個最嚴重的先要對治。
佛觀察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沒有慈悲心,這是最嚴重的,自私自利,利己損人,所以佛的名號裡面,就有釋迦。釋迦是梵語,它的意思就是仁慈,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一個教學目標。第二個我們的心散亂,一天到晚妄想紛飛,心不能得定,這是大病,所以名號就用牟尼;牟尼是寂滅的意思,清淨寂滅;心地清淨,寂滅是把妄想煩惱統統都消滅掉了,心得清淨了。所以他的名號,就是他此時此地教學的宗旨、教學的方針。
他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大慈大悲,每一個人都清淨寂滅,用不著這個名號了,這個名號到極樂世界一點用都沒有。在這個地方很適用,到那裡去就不適用了。到那個地方去作佛,一定要叫阿彌陀;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需要的。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假設來作佛,他也不能用阿彌陀,還得用釋迦牟尼才行,才能夠對症下藥。所以,佛沒有固定的名號,菩薩也沒有固定的名號,所有一切名號統統是教學的作用。
第一位「賢護菩薩」,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這是本地的菩薩。這個名詞,它代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金剛經》上說的,這個「正士」是菩薩的稱呼。通常我們稱菩薩大士,像我們一般稱觀音大士,也可以稱正士;正士跟大士,這個意義是相通的,正是正等正覺,都是對大菩薩的稱呼。另外一個稱呼叫「開士」,開就是開悟,開悟之士。這個對於圓教三賢菩薩都可以稱呼;圓教初住以上,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可以稱他為開士,這是通常對菩薩的稱呼。
下面這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薩來參與這一個法會的。第一尊是「善思惟菩薩」,他代表這一個法門、這一部經典,必須要有真實的智慧。正智明瞭叫善思惟。思惟是表智斷的意思,有智慧就有決斷,他就不懷疑。這個法門要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夠接受它,不懷疑,肯定它,這一位菩薩代表這個意思。
我們知道名號的表法,也就曉得賢護菩薩他所表的是十方聖賢都護念這一部經典,都護念這一個法門,也都護念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人。所謂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必定得十方聖賢的護持。我們常在大經裡面看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都在這個意義裡面包含著。
第三位「慧辯才菩薩」。第一位善思惟菩薩是自受用,是自利;我們有智慧能決斷,無量法門我們能採取這個法門,這是善思惟菩薩所表的。自己得到好處,要把它輾轉介紹給別人;介紹給別人,那就得要有辯才,說的能讓別人聽了生起信心。所以必須要有真實的智慧辯才,才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
底下一位「觀無住菩薩」。剛才說過,這一個法門是宗教顯密、諸宗圓融的法門,因此無論在教義裡面、在表法裡面,幾乎各種宗派的教義統統有。「觀無住」是表宗門的,你看《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位菩薩表無住生心。這是宗門裡面所景仰的,他也在這個法會,也聽世尊講《無量壽經》。
第四位「神通華菩薩」,這一位菩薩代表他有善巧方便,能夠教化眾生。神通,「神」是說他的能力非常的神奇,超出我們的想像之外,他有這一種特殊的能力;「通」是一切通達,沒有障礙,這叫做神通。換句話說,神通是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你在生活裡面,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通達無礙,這叫神通。
底下一位「光英菩薩」。光表智慧,光明英發的意思。這個光明,表現在外面,非常的熾盛,像火燒的非常猛烈一樣,舉這個比喻。
「寶幢菩薩」。幢是屬於旗幟一類的。在佛門裡面最常用的是幢幡;幡是長的,那個形狀是扁的。在台灣,一般寺廟裡面常常見到,寺廟佛殿大概兩邊都懸掛著幡。幢,在台灣比較少見,在大陸、在日本比我們台灣多,它也像幡一樣,但是它是圓形的,當中是空的,也是布做的,有一點像我們現在飛機場那個風筒差不多,很長。這兩種東西,在佛門裡面不僅僅是莊嚴具,它有用處的;從前寺廟前面都有旗桿,現在寺廟沒有了;旗桿上,它不是升國旗的,它是升這個幡幢的。
佛教是教育,教育一定要保持它的尊嚴,所謂「只問來學,未聞往教」,教學一定要尊師重道。如果學的人對於老師沒有尊敬心,他決定得不到東西;學生能得到東西,與他對於老師、對於課程這種敬重,完全成正比例。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老師到學生家裡去教,學生對老師一定會輕慢,「這個老師沒什麼了不起,我叫他,他就來;不想叫他,就叫他走」,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老師不值錢;換句話說,老師再好,學生也學不到東西。
佛門沒有招生的,諸位打開《大藏經》,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薩、祖師大德,當年在世曾經招過生的?沒有招生,也不會勸人來聽講;勸人來聽講,覺得自己太傲慢了,自己究竟有什麼能力、有什麼資格去教人,不可以勸人。那講經說法怎樣叫人家自己來呢?這個旗桿上就懸掛幢幡。幢是圓形的,升在旗桿上,外面人看到了,曉得今天這個道場講經說法;喜歡聽經的,他自然就來了,所以是一個信號,他自己來了。如果懸掛的是幡,幡多半是做法會,今天這個道場有法會,喜歡來參加法會的,他就來了。
從前沒有通知、沒有宣傳,用這個標誌告訴大眾,我們今天道場有些什麼活動,向大家報告。你喜歡來參加,不喜歡也可以,很好,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個方法非常之好。即使講經,這個法師講得不好,法師沒有請你來,是你自己來的,所以法師也非常謙虛。這是道場對於大眾的一個宣傳。
現在資訊發達了,許多地方比從前方便太多了,現在我們可以登廣告,可以發通知,甚至於可以用電話聯絡,把這個活動的消息傳播給大眾,等於從前幢幡的效果。所以現在幢幡變成沒用處了,只有在佛殿裡面掛起來,當作莊嚴的工具了,不像從前有實際的用途。
寶幢,這是法幢高豎,代表這個地方經常不斷的講經說法。寶幢代表智慧殊勝的意思,表弘法利生。
「智上菩薩」,這個名字的意思非常顯明,代表無上的智慧。這一些德號,可以說全部都是讚歎本經,都是讚歎這一個法門。
「寂根菩薩」。根是講的六根,寂是寂淨。我們通常講六根清淨,六根清淨特別是指戒律,戒律的精神,就是幫助我們達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要淨六根,也是最殊勝的戒律、最圓滿的戒律,還是在這一部經上,還是在這一句阿彌陀佛當中。所以這十六個菩薩名號,不但是讚經,讚法門,同時就是讚歎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對這個名號裡面的含義、名號功德,知道的清清楚楚的人不多。
「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這裡非常顯然告訴我們,「信願行」都是以真實智慧為基礎。沒有真正的智慧,你不會相信這個法門;沒有真正的智慧,你不會發願求生淨土;同樣,沒有真智慧,你就不肯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兩位菩薩,顯示淨宗三資糧不可思議的殊勝。
底下一位是「香象菩薩」,再下面是「寶英菩薩」。這兩位菩薩,特別表示眾生求生淨土的大願,不可思議。在古代沒有機器,那個笨重的勞動力,都需要牲口來幫忙,所以馬拉車、牛耕田,要借重牲口的力量。在畜生裡面,力氣最大的是象,所以表願力不可思議,用這個香象代表。寶英是表願海德嚴,萬德的莊嚴,莊嚴什麼?莊嚴求生的大願。我們真正發了真實的願心,這一生當中我什麼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裡面所有的德能智慧,你統統都具足了。
「中住菩薩」,表安住中道。在大乘圓教經典裡面,都讚歎中道。有一些人對淨宗沒有深入的研究,以為念佛偏在有門,認為念佛法門不是中道第一義。這個實在是看得太淺了,太膚淺了,不知道念佛是真實的中道。中住菩薩在此地表這個意思。
「制行菩薩」,代表持戒念佛。制是法制,行是行持,所以制行表律儀。前面我們念過寂根,寂根菩薩是律儀的效果。如果從因果上來說,制行代表持戒的因行,寂根代表持戒的果德。
末後一位「解脫菩薩」。這一位菩薩他所代表的是得大自在,像我們普通念《心經》,《心經》上觀自在菩薩,怎樣才自在?必須要具備「深般若波羅蜜多」,要具足真實甚深的智慧,淺智慧不行;然後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得大自在了。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所以解脫菩薩是表修行的成果、果德。
「而為上首」,這是說明這十六位是在家菩薩的上首。底下一句: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我們先看這幾句,這幾句含的意思既深又廣。「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咸」字是總指前面所說的,從大比丘眾到出家的菩薩眾,再到賢護這一些在家的菩薩;換句話說,這是全體大眾,我們在經文上面是看這個意思。其實,它意思外面還有意思,我們要能夠更深一層去觀察,不能只看到這個現場,那我們看的很淺,就不夠透徹了。深一層是什麼?深一層是表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廣一層是講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有一切菩薩眾,全都遵守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的教誨,修行普賢大士之德。
普賢大士之德都在《華嚴經》上,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說的是什麼?可以說就是講的普賢大士之德。諸位想想,彭際清居士將這一部經稱為中本華嚴,不能說他說錯,不能說他沒有根據。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大士之德,在我們本經裡面濃縮成一卷,我們想一想,我們願意學哪一部經?當然願意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文字少,內容跟《華嚴經》無二無別,所以這個經一展開,就是八十卷的《華嚴經》,《華嚴經》濃縮成《無量壽經》。
普賢大士之德,在《華嚴》最後歸納為十大綱領,我們稱作「十大願王」,是他所修學的十大綱領。《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證得無上菩提。換句話說,圓滿的佛果菩薩不能證得;他要想證得,一定要修普賢行。
我們今天在本經裡面修普賢行,實在是萬萬想不到,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普賢行圓圓滿滿的含攝在其中,這個太妙了!照《華嚴經》那個方法去修,我們決定做不到;縱然做到了,那真是萬分之一、千分之一,沒有辦法圓滿的。換一個法門用執持名號,不但簡單容易,而且圓修圓證。
諸位如果真正能夠透得這一層意思,你對古人所說的,《華嚴》、《法華》只不過是本經的導引而已,你才會對這一句話會心微笑,點頭同意,說得沒錯。然後才認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這一部經確確實實是第一。絕對不是我們學淨土,念這個經,自己誇大自己,不是的;沒有一絲毫誇張,它確確實實是如此,我們說的一絲毫都不過分。
既然說到普賢大士之德,也要略略的介紹一下,《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人,剛才說過,這一句名號圓攝十大願王,那是不是真的圓攝了?要看你怎麼個念法。你這一句名號裡頭沒有十大願王,那就是一句空的名號,沒有內容;你這一句名號裡頭,確確實實有十大願王,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大菩薩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我們念阿彌陀佛的音是一樣的,裡面境界不相同,用心不一樣。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感應。為什麼沒有感應?心跟佛心不一樣,願跟佛願也不一樣。所以雖然念這一句佛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因此,經不能不明瞭,對經義明瞭通達,對於念這一句佛號相應,那有很大的幫助。
十願裡面,第一願是「禮敬諸佛」。普賢行的特色,就在本經的經題上,普賢菩薩的心是清淨心,普賢菩薩的心是平等心。假如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去修禮敬諸佛,那個不叫普賢行;以清淨心、平等心修禮敬諸佛,那叫普賢行,跟普賢菩薩修的完全一樣了。
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所以生到西方之後,從實報土的上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為什麼都平等?因為他的心平等、心清淨。在我們這個世界,世尊給我們說有四土三輩九品,真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無論在哪個階層,他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他們已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了;離開分別執著,還有什麼四土三輩九品,沒有了。起這個念頭,就是分別執著。這是佛對我們有分別、有執著的人說的,到那裡念頭都沒有了。
但是程度上有沒有參差不同?有,事實上有,大家都沒這個念頭。等覺菩薩也沒有「我是等覺菩薩,你是凡夫」,沒有這個念頭。那個人見思煩惱斷盡了,你還是帶業的,他不會說「我斷盡了,你還帶業」,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執著,沒有這個念頭,所以大家在一起統統平等。
你要問,實際上來說,確實有帶業,有不帶業的。可是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沒有了,所以它是平等的法界。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事情,西方世界特別。
我們現在看「禮敬」。禮是外表的,敬是內心的。禮是禮節,表裡一如;內有恭敬,表現在外面自然就有禮節。敬是真誠心的流露,真心、誠心,真誠心的流露。
禮是表現在外面,表現在外面一定要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因為表現在外面,我們從禮節來說,古今的禮節不相同,中國跟外國的禮節不相同,所以古人常說「入境隨俗」,你到別的地方去,一定要隨順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一切的禮儀,要隨順它,你才能夠跟那些人相處,跟那些人在一起共修。
入境,最重要的先要了解風俗習慣。古人旅行,先要講解,怕你到那個地方生疏。在過去,因為每一個地區風俗習慣不同,有很多的忌諱,說錯話,做錯事情,引起別人的忌諱,那真正是得罪人,真正是惹大眾生煩惱,絕不是自己有意的,是無意的。所以入境問俗,非常非常的重要。
現代比從前方便太多了,縱然沒有出過國,每一天看電視、看電影,差不多世界上各地風土人情都會知道很多,這個隔膜愈來愈少了。所以一般出國的時候,也用不著特別請教別人,特別去問了。從前確實不行,從前交通閉塞,資訊不發達,隔一縣、隔一省就非常生疏。這是古今情況不一樣。
禮節,這個禮有對人對事對物,因為普賢行非常廣泛。對人,譬如從前帝王時代,老百姓對於皇帝,國家的元首行最敬禮。最敬禮規定是三跪九叩首,這是最敬禮。到民國,皇帝沒有了,國家元首是總統,我們禮節上規定的最敬禮是行三鞠躬禮。你看外表這個儀式上變更了,內裡面誠敬之心,沒有兩樣,還是一樣的,這個要知道。
不能說這個儀式改了,裡面誠敬心也打了折扣,那就錯誤了。誠敬不變,外面的禮節隨俗。哪一個朝代,隨順哪一個朝代,隨時間。在中國,用中國的禮節;在外國,用外國的禮節,隨地區。它是活的,不是死的。
所以一般人為什麼樂於接受佛法,它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它講的原理原則不變,但是應用在生活上是千變萬化,絕對不是一個呆板的,是活活潑潑的,這就叫人生歡喜心。
「諸佛」,是指誰?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裡面佛最高,九界眾生對於佛都是真誠的恭敬。佛在《華嚴》、《圓覺》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諸佛就是一切眾生。我們要把對佛真誠的敬意,用來對人對事對物,這才叫禮敬諸佛。我對佛很恭敬,對人就瞧不起他,錯了!那就不是普賢行了。普賢行是平等的,對善人恭敬,對惡人也恭敬。
不但對人如此,對物也要恭敬。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這是物質,我們講植物、礦物,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在動物,我們叫做佛性;在植物、礦物,我們叫做法性。它是一個性,所以《華嚴》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是一切種智,圓滿一切種智,就是證得無上的佛果。
有情眾生可以成佛,那桌椅板凳哪一天成佛?磚頭草皮什麼時候成佛?《華嚴》講統統成佛。你要問這些無情的眾生什麼時候成佛?你成佛的時候,它就成佛;你不成佛,它也成不了佛。什麼道理?依報隨著正報轉。到自己成佛了,你看到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沒有一樣不是自性,怎麼不是佛!
好像我們作夢,夢境是我們自己心變現的,大家知道,夢裡面有自己,除自己之外,也夢到很多人,夢裡也有山河大地,也有動物、植物、礦物,也有虛空,統統都是。夢醒了之後,自己好好去想一想,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的心?全是自心變成夢境。所以全夢即心,全心即夢,那就叫同圓種智。你一下覺悟了,原來整個夢境就是自性,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法身,這叫同圓種智。
所以我們對物要敬,對它要有禮。這個禮怎麼個行法?我們現在見了人,在外國點點頭就行了,它這個禮就是如此;你要給他九十度的鞠躬,他覺得奇怪,覺得不合適。到哪個地方,用哪個地方的禮節,日本的禮節是九十度的鞠躬。對桌椅板凳的禮節,就是要把它擺的整齊,把它擦得很乾淨,這就是對它的禮敬。對事,無論公事私事、大事小事,認真負責,把這一樁事情做得很圓滿,這就是對事的禮敬。所以諸佛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廣大,一切有情的眾生、無情的眾生統統包括在其中,以真誠之心來修禮敬。
普賢行,這一條擺在第一。第一,就是根本的修持;沒有第一,就不會有第二、第三。好像蓋房子,這是第一層樓,沒有這一層,怎麼會有上面第二層?第二層是建立在第一層的基礎上。這樣我們就曉得禮敬的重要性!
我們再看看世間聖人的教學,《五經》是儒家讀的經典,最重要的五種,擴大就是《十三經》,那就多了;《十三經》不能讀,最低限度要讀《五經》,我們講四書五經。《五經》是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春秋是左傳。這個五種,從前讀書人必讀的。翻開《五經》之一的「禮記」,第一句話就是「曲禮曰,毋不敬」,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句「禮敬諸佛」,那個意思完全相同。
儒家建立教學的儀式,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來,釋迦牟尼佛跟孔子也沒有見過面,他們兩個人教學有許許多多地方相同,幾乎完全相同,都是把禮敬擺在第一,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世法佛法要想成就,都在這個地方建立。
今天世界亂了,病根在哪裡?人與人互相沒有尊敬心,這就亂了。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尊重別人,即使沒有法律,沒有警察,社會一樣有良好的秩序。為什麼?每一個人的心裡存的有誠敬,這個世界不會亂。儒佛的教學,教什麼?就是教我們敬,教我們用真誠心,教我們敬人敬事敬物,這是聖教的總綱領,這一句決定不能夠輕視了它。
我們學佛,就在這個地方學起。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對於佛號有懷疑,或者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有懷疑,或者我念佛心裡面還有雜念,這都是不敬。普賢菩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我們念的為什麼不一樣?人家念這一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懷疑、夾雜、間斷,所以不一樣。他這一句佛號裡面有禮敬諸佛,我們這一句佛號裡頭沒有。他這一句佛號句句喚醒自性,怎麼喚醒自性?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對人對事對物要清淨,對人對事對物要禮敬。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不是光念這一句就行了。所以他這一句佛號與自性相應,與十方一切諸佛的心願解行沒有一樣不相應,你才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跟我們念的,怎麼會相同!
所以人家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這個念佛,不知道念佛的真實功德,只學這一句音聲,只學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符號,這個不管用。所以古人常常諷刺,你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有口無心,口念的沒錯,音聲很正確,心行不相應。必須要心行統統相應,這才叫念佛人。
第二「稱讚如來」,稱讚是讚歎。這個讚歎,它不用「諸佛」,換「如來」了;諸佛跟如來,是一還是二?如果是一樣的,為什麼第一句用禮敬諸佛,第二句為什麼不用稱讚諸佛,要換個如來?諸佛跟如來確實不一樣。稱諸佛是從外表稱的,稱如來是從性德上稱的,那就不一樣了。所以禮敬是從外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要禮敬。稱讚就不是這樣的,與性德相應才稱讚,與性德不相應,不稱讚。
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個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什麼一回事?給諸位同修說,就是我們從早到晚,看到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人物,把它歸納起來分為五十三大類,這就是善知識。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出家的有五個,出家的少,在家的多。在家裡面,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就是你從早到晚所接觸的。善財五十三參,我們天天接觸,不知道參!這一些人物裡面,有心善行善的,你要讚歎;有心惡行惡的,不讚歎,不讚歎對他要有禮敬。所以禮敬裡面沒有分別,稱讚裡面有分別。
譬如,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面,我們看到有三個人他有禮敬,沒有讚歎。第一個是勝熱婆羅門,這個人愚痴,所以善財童子對他禮敬,沒有讚歎。第二位甘露火王,這一位善知識瞋恨心很大,報復心很重,你稍稍得罪他,他那個報復就不得了,把你送到刀山,下油濎來對付你。善財童子去參訪他,禮敬不讚歎,代表瞋恚。第三個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伐蘇蜜多女是什麼身分?是個妓女,善財童子對她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所以這個稱讚要用如來,不能用諸佛。
對人誠敬,決定沒有分別;稱讚,那就要看他的德行,這裡面有差別的。他是善人善心善行,我們為什麼要讚歎他?絕對不是他喜歡我們讚歎;我們讚歎他,宣揚他的德行,希望別人跟他學,是這個意思。我們讚佛、讚菩薩,佛菩薩自己不會稱讚自己,自己都很謙虛,我沒有智慧,我沒有能力,我也沒有東西教給人,你到我這兒來幹什麼?都是自己非常謙虛。沒有一個說,我有智慧,我很能。現在有很多人這麼說;從前沒有,從前沒有這個說法的。
以前選舉,我們中國選舉制度從漢朝建立的,選舉不是自己出來競選,是別人推選的;別人覺得我們這個地方,某個人很有智慧,很聰明、能幹,又很熱心為大家服務,我們推選他出來,不是他自己要出來的。所以稱讚是介紹這個人的德行,標榜這個人的德行,希望大眾效法他,希望大眾向他學習,是這個意思。
這個善心善行,我們就要讚歎;惡心惡行,那就不能讚歎。儒家也常說「敬而遠之」,對待這些惡人,恭敬心絕對沒有差等,完全一樣。遠,就是不學他,不效法他,不跟他學,這個叫遠。遠,不是躲著他遠遠的,不是這個意思。天天接觸的時候,我知道你哪些地方不足以取的,我不學你就是了,但是一定要恭敬。所以禮敬底下說的是諸佛,稱讚必須要用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