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五十九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9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九面,第三行: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這一品經是流通分裡面的第三段,「咐囑流通」。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付囑汝等。作大守護。】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所說的話都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不能夠輕易把它看過。叫著彌勒菩薩。這個『法』就是指《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法門,這個「法」是『諸佛如來無上之法』,這一句話的分量說得很重,非常肯定。也就是告訴我們,「諸佛如來」,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四十九年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不多,實在講在一切經裡面微不足道,諸佛如來說經,這個數量就多了。尤其像阿彌陀佛無量壽,我們在本經看阿彌陀佛在因地遇到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四十二劫,給法藏比丘說法就千億歲。千億歲跟說法四十九年怎麼能比?不能比,可見得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真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是至高無上之法,換句話說,無量無邊法門能令一切眾生當生成佛,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所以稱為「無上之法」。
底下幾句敘述諸佛如來果證的不思議。一切如來,『十力』,十種圓滿的能力,連等覺菩薩都比不上的,這個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我們稱「十力無畏」,四無畏。『無礙無著』,「礙」是障礙,也就是常講的四無礙辯才。佛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才清淨,沒有執著才平等,沒有執著才沒有障礙,所以才能夠圓滿大覺。
『甚深之法』,也是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不僅僅是教我們念佛一生超越三界六道,這是我們大家一般人都曉得的,這個法門可以幫助一生超越三界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得到大乘圓滿的果證?這個事情許多人就懷疑了。念佛往生不懷疑,念佛是不是也能像修禪、學教一樣得到大徹大悟、圓滿智慧德能?這說出來了,這幾句就說「是」,這個法門可以得到所有法門最殊勝的果德,統統能得到。
『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一切諸菩薩所修的,這一個法門也能夠圓滿得到,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真正難信之法。說起來簡單容易,這個果德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這是佛給我們說的,別人給我們說的真是很難接受、很難相信。
『非易可遇』,這一句話真的是提醒了我們,正是大乘經裡面常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失人身很容易,人身是難得而易失,很容易失掉人身。得到人身之後,能聞到佛法的機會並不多。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有四十多億人口,這都是講已經得人身的,得到人身,在一生當中遇到佛法能佔幾成?太少太少了。接觸到佛法,佛法各宗各派,又有幾個人接觸到淨土法門?接觸到淨土法門,又有幾分之幾能讀到這一部經?一層一層淘汰下去,所剩就無幾了,屈指可計,可以計算的了,剩下來真的不多。所以說遇到實實在在不容易,決定不要輕易看錯了因緣,真的是不容易遇到。
『能說法人,亦難開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說得能叫眾生信服,很不容易,真的是難說。今天難說我們也說了,難聞也聽了,似乎對我們來說不覺得怎麼難,可是諸位如果了解事實真相,你才曉得是真難。說的人一定要得到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沒有諸佛如來本願加持,說不出來。這個要靠感應,決定不是自己有能力說出來。聽的人,你說聽了很有興趣,聽懂了,聽了很歡喜,說實在話也是諸佛如來本願威神加持你,如果得不到諸佛加持,你聽了也搖頭,也不能接受。你才曉得難,真難,說聽都難。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對於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一切如來,才能體會到他們的慈悲,他們的願力不可思議,智慧威神不可思議,能令一切眾生,根性還沒有完全成熟的能夠提前成熟。我們對於佛這個恩德才略略能領會到一些,恩德之大也是不可思議。
『堅固深信,時亦難遭』。什麼時候遇到這個法門真正能夠生堅固的信心,那麼他那一生當中必定往生不退成佛了。我們讀了這部經如果能相信不懷疑,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授記多次,不止一次。我們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個法門,還不止一次,多次的修學過這個法門,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什麼沒往生?那個原因就是這一句「堅固深信」差了一點兒,所以沒去得了。
前面這些條件「非易可遇」,遇到了,過去是曾經遇到了。「能說法人,亦難開示」,也遇到說法的人,聽了自己也很歡喜,也稱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信心不夠堅固。遇到外面的境緣,或者別人來勸告,信心就動搖了,隨著境界就轉變了,這樣就把自己一生往生的機會錯過了。
我們就看這一生,這一生又遇到了,絕對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是又遇到了,遇到看這一生情況怎麼樣?如果還是猶豫不決,那就跟過去生中一樣,只種善根,不能往生。如果這一生當中,我們信心決定,那就恭喜你了,這一生決定永脫輪迴,超越三界,一生就作佛去了,這是大喜事、大慶幸。
下面佛就說得更具體了、更明白了,『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佛給我們講這一部經,純屬現量境界,不是聽說的,不是推想的,更不是虛構的,是真實之理,真實之事。經文有省略,「如理」就如事,理事一如。經裡面所說的理、所說的事、所說的因果,樣樣都是真實不虛,所說沒有過分、沒有不及。如果過分了,那就不如理,就不合理了,不及也不合理,一定要說得跟事實完全一樣,這個叫「如理」。
「如是」就是指的本經,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是「廣大微妙法門」。本經所講的理事,尤其是講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廣大微妙是任何經論、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它廣大到什麼程度?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統統都能夠平等得度。平等得度是「微妙」。一切法門裡頭,一切眾生得度是不平等的,哪有平等得度的?這個「微妙」就是一切眾生平等得度,所以這個難信。不但我們凡夫聽了不相信,許許多多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聽到都搖頭,都不相信。我們要問他為什麼不相信?前面佛曾經給我們說過,雖然是菩薩,智慧微少,智慧不夠。因為這個經的境界純粹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正是像蕅益大師講的,這是諸佛如來對眾生真實的貢獻。「以果為因」,一切法門都是修因證果,這個法門是以果為因,所以這個就是微妙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
正因為如此,所以『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小本《彌陀經》裡面,我們看到十方佛讚。羅什大師翻的本子是六方佛,玄奘大師所翻的就是十方佛,十方佛讚,《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也是十方佛讚,這就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佛既然稱讚了,當然就為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護念,這個一定的道理。羅什大師小本《彌陀經》,「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們要想得一尊佛的護念就不得了,那就很難得、很希有了,誰敢指望一切諸佛護念?哪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讓一切諸佛來護念你。念這個經,學這個法門,這個人的福報第一大,沒有人能比這個人的福報更大了,從哪裡看來?就是一切諸佛都護念他,你說他的福報大不大?
諸佛護念,那菩薩對你是什麼態度?菩薩是佛子,對你決定不能輕視,你是諸佛如來所護念的,菩薩眼睛裡面,你跟我是同等,無分彼此。護法龍天必定擁護,妖魔鬼怪決定遠離,邊也不敢沾你。經上所說,念佛人所在之處,四十里之內沒有妖魔鬼怪;妖魔鬼怪躲避他的時候,這個距離是四十里。四十里在印度是「小由旬」,是「一由旬」。真正得到佛護念,龍天護法鬼神保佑你,你今天知道怎樣才能得到。如果依照佛在這一品經裡面教給我們的來修,那就更沒有話說了,那這個保護真是十分的可靠,決定穩當。
我們看底下佛所說的,『付囑汝等,作大守護』,就是這一句話。這是釋迦牟尼佛將這個經典、法門交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代表,也就是當時與會的這一些弟子們,這個弟子裡面有菩薩、有羅漢,也有天人。「付」是給你,傳授給你,教給你。「囑」是囑咐。「作大守護」,你要護持這個法門。怎麼護持法?就像前面所說的,第一個要信受奉行,就是如說修行,這是真正護持。其次,就像前面經上常講的受持、書寫、供養、讀誦,這佛在前面經文常常教給我們的。自己依照這一部經典修行,同時將這個經典修學的方法廣為宣傳,使這個法門能夠普遍到全世界,令一切眾生都有機緣聽聞這個法門,這就是真正的大守護了。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
這個『長夜』是我們世俗裡面常說的黑暗時代,這是比喻的黑暗時代。我們要問什麼叫黑暗時代?人類的知見普遍都是錯誤,邪知邪見,真正智慧不能現前,這是「長夜」。以我們自己來說,我們沒有明心見性,那就是在長夜之中。沒有明心見性,我們就生活在無明邪見之中,這就叫長夜。什麼時候斷了邪見,破了無明,禪家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離開長夜了。真正覺悟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沒到這個境界,都在長夜。那麼我們看看這個世界有幾個人斷邪見、破了無明?以這個標準來說,可以說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在內,都在長夜之中。
我們曉得脫離長夜是相當不容易,佛給我們說許許多多的法門,在理論上講都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也就是說離開長夜的。但是在事實上來講,依照那些理論方法修學是困難重重,做不到,內外都有障礙,很難成就。像這樣說來,佛所有這些經論法門在今天真的是失效了。修得很好的也只能得人天福報,來生得人身享福報,或者生天享天福,要想超越三界,那就不太可能。幸虧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好處在哪裡?不要斷煩惱,不需要破無明,也能脫離長夜,這個法子微妙,這個就微妙了,這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法子,所以前面講的「廣大微妙法門」。
【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
六道裡面困苦危急無過於三惡道。『五趣』就是六道,「莫令眾生淪墮五趣」,那就是超越六道輪迴,這一個法門很有效的幫助我們達到這一個目標,只要我們真正依照經典教訓來修學。所以經典裡面的理論要透徹,方法要正確,因果不能有絲毫的偏差錯誤,我們這一生就決定得生。所以這個經實實在在講要常常在一起細心的去研究討論,這個樣子必定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心,避免一切過失障礙,要認真細心去探討。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這兩句是教誨。應該勤奮,就是精進,如說修行。『隨順我教』,「教」就是教導,「隨順」佛的教導,佛的教導就是這一部經文。
下面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修學成就與否可以說百分之九十決定在修學的態度上,方法並不是很重要的,方法充其量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態度非常非常重要,那才是真正的關鍵。有良好修學的態度,不懂方法也能成就;懂得方法,精通方法,沒有好的修學態度,一樣不成就。那麼什麼態度?誠敬。過去有人問印光法師,「學佛有沒有什麼祕訣?」總想得到祕訣,成功就快速了。印光法師答覆他說「有」。什麼祕訣?他老人家說「誠敬」二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問題就在你能不能做到誠敬。這個地方就教給我們這一樁事情了,真正是成敗的關鍵。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
佛不在了,怎麼個孝法呢?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諸位同修的,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德同佛,這就叫『孝於佛』。如果跟佛不一樣,那就不叫孝了。所以這個「孝」之一字在中國文字學裡面屬於會意,「六書」裡頭屬於會意。這一個符號,你體會這個符號的意思,這個符號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我們今天講是兩代,兩代合而為一叫孝,所以取它這個意思就是合而為一。我們能跟佛合而為一,這叫盡孝;不能合而為一,這就是不孝。這個字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老一輩的,他還有老一輩,過去無始;下一輩的還有下一輩,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不但父子是一體,祖孫是一體,盡虛空遍法界情與無情統統是一體,這個孝就圓滿了。圓滿的孝道就成佛了,那就叫佛。所以佛法裡面講孝比儒家講得更圓滿、更透徹。《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是孝道圓滿之相。這個地方「當孝於佛」是這個意思。
換句話說,在本經經題裡面就是平等心、覺心,這是孝。你有分別就不平等了,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平等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個境界也叫做「法身」,所謂清淨法身,清淨心就見到法身了,這個孝心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換句話說,孝心在事相上表現的是平等心,是智慧大慈悲心,大智慧、大慈悲心就是孝心的起用,孝心的作用。一切諸佛如來他們做到了,所以佛教我們如何成佛,這一點要知道。
第二,『常念師恩』。這個老師不是當前教我的老師,我這個老師還有老師,那個老師還有老師,師師相承。在我們這個世間第一個老師,我們稱他作「本師」。第一個老師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傳到我們這個老師,所以這個「師恩」不是報一個師恩,要報代代相傳的師恩。那麼諸位要知道,我們這一代,再推上一代,也許還會有一點印象,再往上去,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對於歷代祖師這個恩德我們念念不忘,眼前老師的恩德怎麼會忘掉?那麼我們要問了,怎樣才是真正「常念師恩」?要把老師的教誡,如說奉行,還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才能報師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個經,這是開端,這是第一個本師。
佛的本願是教我們「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我們要把本師的願望做到了,叫真念師恩。「這些我們做不到」,不是做不到,你沒去做。「我去做也做不到」,佛法裡面盡心盡力就叫圓滿功德,你就做得很圓滿,你心力都達到了。縱然去做,不是盡心盡力的去做,這個功德就不圓滿;做得再多,做得再大,也不是圓滿功德。由此可知,修積圓滿功德是每個人都平等的,隨著個人智慧德能、福報因緣之不同,所以各個圓滿功德,就看我們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去做了。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這兩句話就很明顯教給我們要弘揚這部經典,不能讓這一部經、這個法門在我們手上斷絕了,這個不可以的。所以要知道弘經是報佛恩,弘經是報歷代祖師之恩。今天弘揚的方法比從前進步,比從前多。從前的弘揚只靠兩種方法,一個是書寫,一個是口頭的傳述,所以相當困難,不容易普遍。現在我們利用科學的工具,進步的印刷術,大量的印送,如果有力量利用廣播電視,就能夠快速的遍布到全世界。這是剛才講了,福德、因緣之不同,我們今天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廣播電視要財力,我們沒有那麼多錢、沒有那麼多機會。雖沒有,我們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意願,就已經盡心了,力達不到,力達不到是福德、因緣不具足,不是沒有心,不是不想做,所以這也叫圓滿功德。
【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這幾句經文我們看了之後會毛骨悚然,真正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經是五種原譯本的會集本,自古至今會集本經的有四個人,前面三個人都有『增減經法』,好像佛這一句話就是對這些人說的。所以對這個經典的修學要『堅持』,決定不能動搖。
『無得毀失』,「毀」是毀壞,「失」是喪失。這個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依照這個經典修學,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我們錯修了,這是毀失。另外一個意思,是我們流通這個經典,依照自己的意思,依照世智辯聰,流通得不如法,會叫別人對這個經產生誤會,以至於不能往生,這也是毀失。或者是使這個人修學墮落在邊地疑城,讓他受五百年的冤枉,這也不是個好事情,也是過失,這些是毀失。
「無得為妄,增減經法」,這兩句話實實在在講,好像是專指這些會集人的。確實前面三種會集對於這個經文都有增減,取捨不當,並不是把五種原譯本的全部會集起來。全部會集,重複的部分都不要,這一部經裡頭所說的,那些經裡面沒有的,這是一定要取。取捨有個標準。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的,那就看哪一個本子文字優美,看起來的時候很順暢,那你就取這個,所以這個取捨的標準要精嚴。
一直到夏老居士這個本子,我們看起來就歡喜了。你看看,它比王龍舒的本子,比魏源的本子,確實像梅光羲居士所講,精當確實,真的是會集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特別是在文字上,他這個結集的文字,深奧的、繁雜的全都捨掉了,取這個說理說事、說因說果精簡易於通曉的經文,他取這些,使我們今天讀起來的時候沒有一點困難,每一個人讀都能生歡喜心,這是會集得好,當然也是三寶加持,所以你接觸到這個經本能生歡喜心。像這些都是教給我們怎樣去報佛恩。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常念不絕』,這是教給我們依照這一部經典方法修行,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常念不絕」。下一句是講的果報,『則得道捷』,「捷」是快捷,你「得道」就快了。這個「道」是什麼道?無上菩提之大道,你在這一生當中就得到,這是真正的快捷。這個四句,就是連底下兩句,『我法如是,作如是說』,這個四句合起來是全經的總結,不僅僅是全經總結,實在講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說法四十九年的總結,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歸向淨土,歸向這個法門。
後面這兩句,我們能不能體會到如來對我們的真誠愛護,真的是猶如獨子,愛護備至。「我法如是」,「我」是佛自稱,佛所證得的法就是這個。「作如是說」,今天整個和盤托出了。所以這個法不是別的法,是如來親證的果法,換句話說,佛是怎麼成佛的,今天佛把他成佛之法為我們說出了,這就是他成佛之法,不僅是釋迦一個人成佛之法,同時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成佛之法。這八個字是真實到了極處,慈悲到了極處。末後這兩句是勸我們,『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普度眾生,能事盡矣,到這個地方真的是達到究竟圓滿了。
「如來所行」,我們也應該學習,要「隨行」。如來所行的是什麼?這一點很重要,散在經論裡面所講的很多很多。說到「行」就是講到日常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把一切所行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就是對人,對有情眾生;對物,物是無情眾生,我們講植物、礦物;還有一個對事,這就把所行全部包括了。
佛在大小乘經裡面講得非常之多,在本經經題裡面將如來所行歸納為三大類:清淨行、平等行、覺行,就是「清淨平等覺」,這個三條是講的總綱領。如果我們的心行不違背這個總綱領,那就是隨順如來所行。
話還得要落實在事相上,在事相上說,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淨宗同學將「如來所行」歸納為五個科目,我們在淨宗學會緣起裡面所說明的。五個科目裡面,第一個科目就是《觀經》的「三福」,《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三種淨業。佛在末後說這三種淨業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那就是「如來所行」。
第一裡面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意思前面都講過了,在此地不必重複了,我們要認真去做。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眾戒」,在本經裡面佛給我們講五惡、五痛、五燒,你仔細觀察經文,我們就知道佛在此地所說的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要做到清淨,那就成佛了。但是五戒十善平常講多半都是在講經裡頭附帶的講,時間不長,也不能夠深入仔細來說明。所以往往我們雖然受了戒了,戒是受了,我常說那糊裡糊塗受了,究竟受的是什麼?不知道,沒搞清楚。不但五戒如此,連三皈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細說、細研究、細探討,統統搞清楚之後,我們再受,這樣才如法。《楞嚴經》裡面有一段經文可以彌補我們五痛、五燒之不足,就是《楞嚴經》上「四種清淨明誨」,那是《楞嚴經》上講的四重戒:「殺盜淫妄」。《楞嚴》那上面就講得非常詳細,可以彌補本經來作為補充。這是幫助我們怎樣來學如來所行。
三福第三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在這個裡面,「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發菩提心也很難懂,也很難講。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對於菩提心的說法都說得很艱深,不容易懂。有些祖師大德就講得很簡略,我們看了之後也抓不到綱領。在古人註解裡面,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我們也叫它做《四帖疏》,他老人家對於這個菩提心,就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他講得很詳細,比天台大師講得詳細。這一段的開示可以彌補本經教我們修行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我們採取善導大師《觀經》三心的這一段開示。我們這一部經講完了,後面還有時間,我們把這些補充的東西統統在此地做一個研究探討,這個經裡面的意思就相當圓滿了。這個是如來所行:「三福」。
再就是「六和」。六和是處眾,這個六條戒非常重要。我們今天人在這個社會上不能離開人群,一定要跟大眾相處,跟大眾相處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交往,佛教給我們六條戒,六個原則:
第一個是「見和同解」。用現代的話來講,首先要建立共識,大家這個想法、看法要很接近,他才會不打架、才不起衝突、不摩擦,非常重要。第二是「戒和同修」。這一條是講的守法,人人都能夠守法。今天這個社會崇尚於法治的國家,人人能守法,社會就有秩序了,就不會紊亂。第三,「身和同住」。大環境來講,我們同住在這個地球上;小環境來說,我們同住在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乃至於更小,我們同住在一個道場,這都是屬於「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最忌諱的就是爭論,爭論不休是動亂的根源。為什麼有爭論?意見不和,歸根在第一條。所以六和裡的第一條非常重要,第一條做好了,其他的問題都容易解決。
第一條要用什麼方法來做?教育。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很了不起,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來,我們古聖先賢知道,所以在《禮記.學記》裡面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國」就是今天講建立一個政權,領導老百姓,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育的目的在哪裡?就是建立共識,使我們大家的想法、看法趨向一致,縱然有意見,距離這個標準總不會相差太多,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所以中國從前的標準是孔孟的思想。你看宋以後,宋朝朱熹編的四書,四書是朱熹訂的,他從古籍裡面選出來的。大學、中庸原來是《禮記》裡面的兩篇,他把它取出來,再取《論語》、《孟子》合在一起成為四書。四書就是中國人建立共識的基礎。
這個四書編輯的構想,朱熹是讀過佛經的,也參過禪的。在我想像當中(這當然沒有根據,找不到根據)非常像《華嚴經》,是不是從讀《華嚴經》來的靈感?《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有表演,你仔細看四書,跟《華嚴經》這個架構很像。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這就是以孔夫子、以孟夫子他們如何將理論與方法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論語》、《孟子》有一點像《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他們的做人。所以中國讀書人是以孔孟作榜樣,讀書的目的不像今天。今天問為什麼讀書?會有許多答案。從前標準答案只有一個,「志在聖賢」。讀書為什麼?學孔子、學孟子,希望學他。所以「口和無諍」必須要有一個標準。
以後佛教傳到中國來了,大乘佛法也是我們一個標準。大乘佛法跟儒家學說思想,許許多多是相同的,真的是不謀而合。學佛的人,標準是佛、是菩薩。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標準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我們修學的標準。我們希望學到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德同佛,這是「見和同解」。
「意和同悅」。每個人大家在一起共處都能歡歡喜喜,今天所講的和平共處,比和平共處還要深一級,歡歡喜喜的共處。末後一條,「利和同均」。大家都能夠明理才能真正做到「利和同均」,為什麼?利是絕對不同均的。你要問為什麼?每一個人宿世今生所修的福報不一樣,富貴貧賤,這是宿生今世修學的果報,它怎麼會平均?怎麼可能平均?明理了,貧賤的對富人能尊敬,富貴的對貧賤的能布施、能施捨,使這個物質生活程度大家能夠接近,當然不能完全平等,接近平等,這個完全靠教育。
所以教育要是失敗了,世界說不亂,不可能。教育失敗了,那個結果一定是天下大亂。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社會就是亂世,你要問為什麼會亂?教育沒有了。現在教育是科技的教育,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是教你怎麼做人,教育的根本、教育的宗旨在此地。教你知道人與人的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教你人與人的關係,然後曉得怎樣做人,這是教育,非常非常重要。這是立國的根本,是社會安全的基礎,世界和平的大根大本。你要問這個世界上哪一天會和平?哪一天這個教育走上著重人與人的關係,這個世界和平會出現。這個就是儒佛的教育。所以真正能夠做到六和,世界就有和平。所以這個戒,我們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明瞭,這是如來所行,我們要學。
其次就是佛常常教給我們的「三學六度」,「三學」是戒定慧三學,我們要常常去修;「六度」是菩薩入世弘法利生的六條守則,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最高的法門,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大經上常講,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可見得普賢行非常重要。那麼在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是修普賢行的,我們這個經上講得很多,連阿彌陀佛本願裡面都說到,所以普賢行很重要,我們在前面都說過了。普賢行裡面最要緊的就是心量拓開了,念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虛空法界是一個自體,這一點最重要了。我們今天讀普賢行,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心量。所以普賢行沒有別的,就是把心量拓開,然後才真正能做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以我們把「如來所行」簡簡單單的只取五個科目,這是我們要常常記住的,我們生活規範就以這幾條就足夠了,其他的都不需要了,這幾條完全都包括了:「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
『種修福善』,種善根,修福報,這五個科目足矣,然後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淨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佛教導我們的願望就圓滿了。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之前,對事對人對物依照這五個科目絕對遵守奉行,然後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佛教給我們就圓滿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