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集)  2007/4/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50

  諸位觀眾,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講到三心,三心就是真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要一心中修,一念當中修,一念具足三心,自利利他,盡心盡力去做。

  有一次家師組一個團到大陸,這大概在十幾年前,跟家師去的同修也不少,看到很多大陸的同修來歡迎,這是什麼果報?布施的果報。因為家師在台北華藏圖書館的時候,那時候跟韓館長,韓館長在世的時候,大陸剛剛開放,那時候就送《大藏經》,印送《大藏經》。家師又發心買《四庫全書薈要》,買了三十套,一個省送一套;另外講經錄音帶的流通,家師都沒有版權。我們同修大家也很發心,台灣很多的同修發心響應,修布施。所以我們去大陸,有很多大陸的同修很歡迎,這是什麼?布施的果報。這是一個例子,這是這麼多年來對大陸布施的果報,大家都能夠看到,不是假的。你如果沒有修,你去那裡就得不到,為什麼?你沒有修布施,你沒修因哪有果報。

  現在我們台灣的同胞到大陸投資做生意的人很多,有人賺錢,有人沒賺錢。有的這一生去大陸,他沒修什麼布施,但是他去那裡也很賺錢,這是過去生在那裡有修布施,這一生得的果報。過去生在那裡沒有修布施,去那裡可能就賺不到錢,甚至還賠錢。為什麼賠錢?過去生不但沒有修布施,過去生還佔人家的便宜,這一生因緣聚會,又被人佔回去,因果就是這樣。我們如果知道這個道理,現在你有賺錢,趕快修布施。比如說在大陸有賺錢,在當地多做一點好事,我看有好幾位台商我認識的,確實他們這麼做法,特別布施給偏遠貧窮的地區,他愈布施,將來果報就愈殊勝。所以你不肯修布施,不肯修因,怎麼會得富貴?這因果就講不通。

  佛在經上常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你都要,三種布施都不肯修,這是要從哪裡來?得不到,天天打妄想也沒有用。所以你想要賺錢,就趕快修大布施,財源就永遠不盡。這是真理,一點都不假。這是我們導師,他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這是非常難得,他做給我們看,我們一定要認真來學習。所以這三心要在一念中修,認真修,你的妄想、你的煩惱自然就少,智慧增長,心量拓開,這是真心的顯露。大乘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多自在、多快樂!要從這個地方把自己的心量拓開。

  這一章「上品上生章」裡面許多原理原則一直貫到底下的八品。在九品裡面,這一品我們講得特別詳細,善導大師的註解也註得特別多,後面我們就可以省略,自己去讀。佛在經上讚歎念佛人,真正念佛的人,佛說「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芬陀利華是白色的蓮花。這在二百七十九頁。「觀世勢至為其勝友」,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勢至代表大智,大慈悲,大智慧。「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做為真正的佛弟子。佛告訴阿難,你要認真受持佛在本經所說的,就等於受持《無量壽經》的名號。

  由此可知,念經跟念佛沒有兩樣,真正符合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讀經是憶佛,經上所說的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對於西方的境界,讀一遍就熟悉一遍,讀兩遍就熟悉兩遍,讀得愈多,對於那個境界就愈熟悉,能生歡喜心,能發真實願。所以念經跟念佛的功德是一樣的,這是佛在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說到這一段,我們還要回去找經文,經文在二百一十四頁第六行,「具三心者,必生彼國」,註解就講到這個地方,這兩句經文就是總結,總結三心這段。下面再看底下經文:

  經【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我們經文念這一段,再看善導大師的註解,這個註解在二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有一個「五」,五是這一章經文裡面的第五小段。

  疏【五。從復有三種眾生已下。正明簡機。堪能奉法。依教修行。】

  這個揀別除了前面發三心的那個人一定往生,還有三種人也可以往生,這就把這三種說出來了。

  疏【六。從何等為三下。至六念已來。正明受法不同。】

  這是說明這三種人要迴向發願求生淨土也能夠得生。底下說:

  疏【即有其三。一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

  這是先把殺業的三種說出來,下面再說明什麼是口殺,什麼是身殺,因為這一條是屬於本經所講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疏【言口殺者。處分許可。名為口殺。】

  『口殺』就是下達命令,雖然不是自己殺,你叫別人去殺,殺生那個人執行命令,你是下達命令的人。譬如說你在家裡是主人,你家裡有請佣人,今天我想要吃一隻雞,叫佣人給我殺隻雞。佣人是你請的,拿你的薪水,他不能不聽你的話,他去執行殺這隻雞,這殺業是誰造的?是你造的,不是他造的。他的罪較輕,他不能不服從命令,實際上是你殺的。不要以為說我又沒有動手,沒動手,但是是你下的命令,你就得要負這個責任。你有罪,執行的人有過,罪較重,過較輕。他是過,過是過失;你下達命令的人是罪。這是「口殺」。這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也將這件事情跟我們分析,這個罪業的責任誰比較輕、誰比較重。

  疏【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為身殺。】

  自己動手,或者自己沒有動手,『指授』,「指」就是用手比。譬如說以前鄉下都有養豬、雞、鴨,還有人養羊、養牛,手指著哪一隻羊,抓來殺,動身、動口,不但口殺還有身殺,你手指著牠。譬如說你去海鮮餐廳,看水族箱裡面有一些海鮮,魚、蝦、蟹活生生的,你用手去指,告訴老闆要哪一隻,你要吃哪一隻。你用手指,叫老闆幫你殺好,煮給你吃,這就有身殺。手去指,有身的動作在其中,身殺、口殺都有。這是屬於『身殺』。

  疏【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為心殺。】

  心就是說自己心裡起心動念要殺生,要怎麼殺生,要把什麼眾生殺死,這就是『心殺』。這是決定不可以,這個罪業非常重,而且這裡面含有冤業,眾生被你殺死,牠要不甘心,換句話說,牠將來會報復。現在不能報復你,我們俗話說:你現在好運,你正在走好運,鬼神也不敢靠近你、不敢惹你,現在你勢力正在旺。等到你的好運走完了,衰運來了,這時候冤家債主全到,都來了,那時候欠命的來討命,欠錢的來討債,來報復的,全部都來了。

  算命先生也懂得,在世間替人算命的。說人在一生中,命每五年一轉,人在一生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壞的五年,所以真正好命的人是好運留在晚年,晚年走好運是真正好。如果好運年輕的時候走完了,晚年沒有好運,那才淒慘、才可憐。如果你真正明白了,知道這個事情,好運在年輕時現前怎麼辦?我不享受、不接受,這樣你的好運會延到晚年。由此可知,命運雖然是有,但是改變命運、轉移命運,確實操縱在自己手上。所以年輕的時候多吃一點苦沒關係,體力還應付得過去,多吃一點苦無所謂。年輕的時候如果有錢,有錢趕快布施,錢趕快散掉的好,趕快修因,到晚年就有財富,晚年有財富就不吃苦,那是真正的享福,有人伺候,財用不欠缺,是真正的福報。如果福報在年輕的時候來了,不知道保持,很容易就失掉,到晚年都沒有了,好運走完,那就很可怕、很悲慘。

  這個事情,如果諸位冷靜看我們現實的社會,你去觀察一下,你的親戚、朋友、鄰居,你都能看到。你看到他年輕的時候飛黃騰達,所謂少年得志,得志的時候不知道趕快修福,年輕的時候盡量享受、享福,到老的時候無依無靠,孤苦伶仃,這是我們看到社會上很多這種情形。到老的時候很可憐,甚至還不用到老,中年以後,他的運就慢慢走下坡,好運都過去了,做什麼事業都不順利,不賺錢。這個事情,我一個小學同學,我聽說他也是這個情形。

  過去在我在家的時候,三十幾年前,那時都有同學會,大家一段時間都會聚在一起,其中有個同學,那時候大概二、三十歲,我們年紀都差不多,最多是少一歲,都是同年。同學當中有二、三個比較有福報,他是其中一個;一個是他父母的事業做得很好,他接這個事業。他家庭普通,但是他自己創業賺很多錢,在三十幾年前他就開進口車,在台北天母就有別墅,那時候才二、三十歲,事業做得很成功。以後我出家,大概經過好幾年,我出家好幾年後,有一次同學會我去參加,但是沒有看到他參加,那是我出家以後的事情,我就聽其他的同學說,說他現在事業做得很不順利,聽說還欠人很多錢。我給他算一算,前後發達到欠人家錢,不知道跑到哪裡去,這個時間最多也不過十多年而已。這就是發達的時候不知道繼續修福,自己就享受,福報享完,沒有再繼續修福,後面就沒有了。這是我們在現實社會上可以看到很多,我們認識的,不認識的更多。

  有人年輕的時候刻苦耐勞,他賺錢不貪圖享受,而且能將自己賺來的錢幫助社會、幫助大眾,做善事修福,尤其在三寶裡面種福更加殊勝,他能夠這樣修,晚年享福。這些事情無論在理論、方法,各方面,《了凡四訓》這本書講得非常透徹。《了凡四訓》是印光祖師提倡的,我們念佛人也很需要。這本書,還有《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都是我們念佛的助行,幫助我們念佛這個正行,我們念佛功夫還沒有得力以前,這三樣東西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所以命運確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這一條是三福裡面的世俗善根。

  疏【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

  這個問題就很嚴重,我們現在念佛發願要求生淨土,善導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殺業要不斷,很難往生,這個罪業會障礙我們往生淨土,所以這個事情我們不可以疏忽。

  疏【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

  對待一切眾生要生起慈悲心。

  疏【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

  你這樣去做就等於布施眾生的壽命,布施眾生安樂,這三種布施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得健康長壽。今天叫做愛護眾生,愛護動物非常的重要。同修當中縱然不能斷肉食,你還沒辦法完全吃素,決定不可殺生,要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市場買現成的。絕對不要去餐廳叫人殺活的,現殺現吃,這個罪過很重,這要嚴格的去遵守。進一步能夠放生,更加殊勝。下面說:

  疏【亦是最上勝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殺也。】

  剛才說過了,三福裡面第一福一共有三句,這是第三句『慈心不殺』這一句。

  疏【即有止行二善。】

  『止』是禁止。

  疏【自不殺故名止善。】

  自己沒有殺生,這是停止、禁止。又能:

  疏【教他不殺故名行善。自他初斷名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

  這是殺生這一條,我們自己不再殺生,已經斷了,不殺生,進一步能再勸別人,『教他』就是教別人也不殺,這就叫『行善』。『自他初斷名止善』,我們自己不殺生,也教別人不殺生,初剛斷不殺生,這是『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畢竟」就是說你連殺生的意念都不生,這是「行善」。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了,都沒有生起一念傷害眾生的念頭,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就是行善。

  疏【雖有止持二善。總結成慈下行也。】

  總而言之,歸納在第一福的第三句範圍之內,「慈心不殺」。下面「具諸戒行」。我們看經本二百三十六頁最後一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疏【言具諸戒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此戒若以位約者。當此上輩三位者。即名菩薩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這是往生三種人的第二種人。第一種是修福,修世俗的福善,臨終遇到善友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地方是講第二種人,第二種是持戒的人。前一種是福善,第二種是戒善。我們知道戒律有人天戒、有小乘戒、有菩薩戒,究竟要怎樣區別法?善導大師在此地說的跟平常講的不一樣。平常是從戒相來說,像五戒、八關齋戒是人天的小戒;像出家比丘、比丘尼戒屬於小乘聲聞戒;梵網菩薩戒、瓔珞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在中國比較流行的,這是大乘菩薩戒。台灣這幾年來,受戒都從戒相來區別大小。可是在此地善導大師的講法不一樣,他是從人心,心量的大小來分,心量大的人受了五戒也是菩薩戒,心量小的人縱然受了菩薩戒還是小戒,說得很有道理。家師初學佛親近章嘉大師,他向大師請教戒律,章嘉大師的說法跟此地講的一樣,完全決定在心量。

  『具諸戒行』,這一句是總說。在家五戒,「諸戒」就是指五戒;出家就是指二百五十戒跟比丘尼的五百戒,這是「具諸戒行」。下面告訴我們,完全從根器來說。如果是『人天』的根器、『二乘』的根器,他們所受的叫小戒,縱然受了梵網戒、瓔珞戒、瑜伽戒(這是大菩薩的戒律),也叫做小戒,為什麼?他的心量小。這是從心上說的。心量小,分別執著很重。

  『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心量大的人,起心動念都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大心量,這是大修行人。所以大與小,一個只顧自己不太重視別人,這個心量就小。所以小乘唯有自利不肯利他。不肯利他,他也不是都不利他,而是不主動去利他。他不主動,必須別人求他幫忙,他高興就幫忙一下,他要不高興,他就不幫忙;換句話說,修行一切都是以自利為主,利他並不很熱心。大心菩薩跟這個心完全相反,完全是以利他為主,對自己有損害也不在乎,而且主動去利他,非常熱心的去幫助別人。像《地藏經》上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眾生沒有度盡,誓不成佛。盡是什麼?是成佛。一切眾生沒有成佛,我不成佛,這是「大心大行」,像這樣心量的人,他就是受個五戒,那個五戒也是菩薩戒,這個說法非常合理。

  若要在九品的位次來說,菩薩戒決定是上三品往生。可能我們會問,他心量很大,能夠主動幫助人、利益眾生,只受個五戒,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上上品往生嗎?能。為什麼能?心大、願大、行大,所以縱然受五戒也是菩薩戒。由此可知,戒相隨著心量轉,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唯心所變。很有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把法變大變小,我們不能不知道。這是第二福裡面『戒分善根』。第二福裡面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的第二句。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三種人,修世俗善跟戒善是一條,這是第一類往生的人。第二類:

  疏【二。明讀誦大乘者。】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

  疏【此明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

  這是說一切眾生根器不相同,習性不一樣。前面我們讀過,修行一定要注重法門與自己的根性相契,這樣修學就便利也快速,容易成就。如果修學法門跟自己的習性不相契合,學起來不能生歡喜心,他成就就困難,這是要知道。因此佛對於方法、門徑說了很多,在這個地方把許多法門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說明修世俗善根,或者修持戒的善根,『但用修慈持戒為能』。

  疏【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

  這是專門讀經的,確實能成就。有一年家師在香港,到香港天台精舍去拜訪暢懷法師,暢懷法師是學天台宗的。天台精舍佛堂供養的,當中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兩邊侍者是阿難尊者跟迦葉尊者,阿難、迦葉。暢懷法師他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求生西方淨土。有一天家師去拜訪他,突然看到他的佛龕,佛像的前面是玻璃的佛龕,貼了一張西方三聖像,用透明的膠帶黏在玻璃上。家師就覺得很奇怪,他本來只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為什麼西方三聖的聖像也供養?就問他。他說:他現在開始念阿彌陀佛,臨時沒有佛像,就拿一張紙畫的佛像,用透明膠帶黏在佛龕玻璃上面。

  他為什麼忽然發心念佛,念阿彌陀佛?他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距離家師那一年去看他的時間大概是三、四個月前。三、四個月前,在香港有一位老先生,大概七、八十歲,退休的老人,早年在抗戰期間做過官。大陸解放之後,他在香港大概跟他的女兒住在一起,聽說他這個女兒不太孝順。這個老人,老先生,古書讀很多,是一個讀書人,所以常常到佛教圖書館。那個圖書館是以前倓虛老法師建立的,中華佛教圖書館,這在九龍界限街,早期我們到香港也都去那裡。這個圖書館我也去過二、三次,最近家師在香港,在尖沙咀有道場,我就比較少去這個圖書館,已經很久沒去了。這位老先生常常到圖書館來借《大藏經》。諸位要曉得道場的《大藏經》是不借出門的,普通的書可以借出去,普通單行本的書一本可以借到外面去。但是《大藏經》是整套的,一套以前的《大正藏》有一百本,現在新印的《乾隆大藏經》,用聖經紙印的,也還有一百二十本。如果藏經借一本出去,那一本要弄丟了,這套就不完整了。暢懷法師對這個老人確實特別優待,《大藏經》普通人是不能借回去看的,讓他借回去看,所以這位老先生就常常來借《大藏經》回去看。大概借去看一、二個星期看完了,他就再回來換一本,這樣子看了好幾年,也不曉得他用什麼功,也沒有看到他念佛,他就是很愛看經。

  最後一次借《大藏經》的時候就告訴暢懷法師,說我這次借經回去看,我不送回來了,我要走了,告訴他日期是哪一天,日期是兩個星期以後,預期就事先告訴他,說到時候你再派個人來我家把經書取回圖書館。當然一般的經書,外面流通很多,單行本一本的,那有沒有拿回來就不那麼重要,那數量多,少一本、二本再補上就好。藏經就不同了,一般書不取回來無所謂,《大藏經》要不拿回來,那一套就變殘缺了,不完整了。暢懷法師就把日期記下來,這不能不去拿回來,所以就把日期記下來。心裡覺得很奇怪,老先生說他要走了,暢懷法師想:難道是要往生?看他的樣子也不像要往生,就不管他,可能他是要搬家,反正到時候派人去他家拿經書回來就對了。

  過了兩個星期,他就派人到他家裡去取藏經,去的時候看到這位老先生剛好在看藏經,他看到圖書館的人來就問:你來做什麼?他說:你不是今天叫我來拿《大藏經》回去嗎?老先生說:是叫你今天來,但是沒有叫你現在來,我現在還在看。當然去的年輕人看他是老居士也不好意思再跟他要,看他還在看就回去了,到第二天再去。第二天去,他家裡的人就告訴他,老先生昨天往生了。去拿經書的年輕人說:奇怪,昨天好好的還在看經,怎麼往生了?他問:什麼時候往生的?他說:你要來請經書,他還在看,你離開回去大概過兩個小時,他就往生了。他說:怎麼往生的?看經,看《大藏經》看著就往生了。他看經的姿勢也不像我們這樣端端正正,他一腳翹起來,這樣看經往生走了,瀟灑自在。

  暢懷法師一聽說,去那裡一看,回去就念佛了。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親眼看到才相信。沒有生病,兩個星期前就告訴他哪一天,時間一點都沒錯,哪一月、哪一日,只是沒跟他說時辰。所以讀誦大乘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行,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距離我們時間不遠,一、二十年前的事情,可見這個法門實在是非常廣大。那位老先生複姓歐陽,歐陽先生往生的條件就在此地,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是『唯將讀誦大乘』,他是修這個法門往生的,這也有根據。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