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五集)  2007/5/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55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看經文:

  經【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上一集我們講到這段經文。這段經文善導大師也給我們做了開示,說了九樁事情。這是說上品下生的人。《觀經》第十四觀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上品往生《無量壽經》說上輩往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上三品往生的,第一個條件是大乘善人,發大乘心的善人,是大乘善人凡夫。我們要注意看這個開示,是凡夫發大乘心的善人。為什麼這句話很重要?說凡夫我們才有分,如果不是凡夫,上品跟我們就沒分。我們現在身分是凡夫,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這是凡夫。所以說到凡夫,我們就有希望,就有分。我們努力,上輩往生我們大家都有分,因為是指凡夫,不是指聖人,如果是指聖人,我們就沒分。前面曾經跟諸位說得很多,什麼是大乘?心量大,心大、行大就感得上輩往生。上品中生要解第一義,這就是大乘經典。大乘經當然是對大乘的人來講,對大乘的人講大乘法,這是我們要明瞭。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

  什麼是心大?起心動念替一切眾生想,這個心就大了。不要想個人,想個人心量太小了;不要想我一家,不要想我這個小團體,這個心量都很小,一定要想到一切眾生。縱然不能夠想到虛空法界,至少這個地球,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地球上一個角落發生的事情,我們在電視廣播上立刻就知道。我們的心量至少要遍及這個地球,要有這個心量,與經典所說的就相符。力量能不能做到不必去管它,我們盡心盡力做。一個人力量做不到,集合大眾的力量做,這樣功德就圓滿。所以事雖然做得有限,心是平等的、廣大的,這都符合佛在經上講的大乘善心凡夫,這是上三品必須具備的條件。下面經文在二百四十七頁第二行,最後兩個字開始:

  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

  諸位要記住,『一日一夜』是講我們這個世界的時間,前面交代過。我們這個地方「一日一夜」時間不長,二十四個小時蓮花就開了,花開見佛悟無生,太快了!

  經【七日之中。乃得見佛。】

  『七日』就是我們這裡的時間七天,是算我們這個世界的時間,「七日」就見到阿彌陀佛。

  經【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

  七日後見到佛,雖然見到佛,佛的微細相好,大經上說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報身佛。不是像我們這個世界,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一看就明瞭。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的好,這一下我們看到,真的看不清楚,相好無量無邊。所以要:

  經【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

  才把佛的相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看到報身佛。

  經【聞眾音聲。皆演妙法。】

  就是上品下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是在三七日之後,比起前面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時間上稍微差一點,但是也差不了多少,這要知道。

  經【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

  這裡講到他方的利益處。帶業往生煩惱沒斷盡,智慧德能沒有顯現,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煩惱沒斷就好像斷掉了,能力沒有現前好像現前了。實在講是乘阿彌陀佛的願,跟那些大菩薩無二無別,也能夠在一剎那當中分身到十方無量無邊剎土供養諸佛、度化眾生,他的能力立刻就有了,這是佛的神力加持。

  經【經三小劫。】

  『三小劫』也是算我們這個世間的時間,以我們這個世間的算法,這個時間比較長,前面上品中生一小劫,這個要經過「三小劫」。

  經【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這個時候『得百法明門』,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本宗講的理一心不亂,他的地位到了初地菩薩,這是自己親證,這個時候就不是佛力加持,自己真正證得這個位次了。實際上佛力加持就等於到七地、八地,但是自己真的還是一個凡夫,就是說剛剛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靠佛力的加持,我們就跟第七地、第八地的菩薩有一樣的神通智慧道力,但是那是靠佛力加持。經過三小劫,就是往生到西方,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行,繼續進修,修三小劫,這個時候是自己功夫已經提升到初地菩薩的地位,這個世界的殊勝是我們這個世界不能比的,時間短很多,成就的時間縮短了。

  我們這個世界,從初信位的菩薩要達到歡喜地,登地,足足要修一個阿僧祇劫;人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三小劫,這個時間上就不能比。在我們這個世界,從歡喜地修到第七地,地上菩薩第七個位次又要一個阿僧祇劫,這是第二個阿僧祇劫。第三個阿僧祇劫就更加困難,只能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愈往上面愈難。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修圓滿才證得法雲地的菩薩,就是第十地。這兩個比較比較,西方世界成就的時間就很短很短,這是說自己真正能夠證得的。請再看經文:

  經【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這是『第十四觀』。以上講的經文,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往生的條件,合起來就叫做『上輩生想』。上三品就是《無量壽經》講的上輩,上輩往生,這是「第十四觀」,大乘善人的凡夫去往生的。我們再看二百五十一頁,倒數第二行,看經文: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這一段是講中三品,中三品的『中品上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中三品是持戒行善的凡夫。上三品是大心行善的凡夫,大乘心量的;中三品是持戒修善的凡夫;下三品是造作罪業的凡夫,沒有善行,造作罪業的凡夫。所以九品真的是普度一切眾生,連造作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到這個緣分都能夠往生。中輩、上輩都是修善的,都是屬於善人。這個地方所說的方法,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四樁事情。善導大師註解裡面有開示,在二百五十三頁第二行,我們看這段文,就是講:

  疏【受法不同。】

  『受』是他接受修行的法門。

  疏【即有其四。一明簡機堪與不堪。】

  剛才在文裡面念到「若有眾生」,這是揀別哪一類的人可以得到中品上生,下面就說出來了。

  疏【二明受持小乘齊戒等。】

  整齊的『齊』字跟「齋」字,古時候是通用,這個字不是錯字。古字「齋」跟整齊的「齊」是同一個字,但是用的地方不同,讀音就不同。『受』是接受,『持』是保持。『小乘齊戒』,實實在在說大乘、小乘,前面大師給我們說得很明白,完全在於心量。心量大的持小乘戒,小乘戒也變成大乘菩薩戒;心量小的人受了菩薩戒,菩薩戒也變小戒。這個開示是真的,為什麼?符合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切法隨心而轉。心是一切法的主宰,所謂萬法唯心,又常講「一切法隨心所轉」,它符合這個道理,也符合這個事實。由此可知,形式上的戒律不足以為憑。這個形式不是大乘、小乘的憑據,憑據在心。

  在中國一切小乘戒都變成菩薩戒,大乘菩薩戒,中國人的心量大;但是在泰國、在錫蘭,大乘戒也變小乘戒,他們的心量沒有中國人這麼廣大。明白大乘經論的人都不會懷疑。從戒相來說,五戒、八關齋戒是在家學佛必須要遵守的,五戒是根本戒,八關齋戒是屬於加行戒,加強的。在家人因為有家庭、有事業,不能出家,非常羨慕出家的功德,聽到佛在經上說出家功德非常殊勝。出家很難,有家庭、事業,當然不是說要出家就出家,但是出家人的功德在家人可不可以得到?也可以得到。八關齋戒就是出家戒,這是特別為在家人制定的。八關齋戒有效的期限是二十四小時,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八關齋戒戒期是一天一夜,就是在家人修二十四小時出家人的戒律,是這個意思,專門給在家人修出家的功德。雖然八關齋戒是特別為在家人制定的,但是也通出家人。

  出家人,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剃度就要先受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要做到沙彌戒也很難,也很不容易。像蕅益大師他示現給我們看,他修《占察善惡業報經》,依照這部經去修懺悔,業障懺除清淨,受菩薩戒、比丘戒、沙彌戒。因為以後環境的關係,種種的因緣,不能如法受持比丘戒,所以他從比丘戒又退到沙彌戒,最後他說他只能做到菩薩戒沙彌。蕅益大師是我們淨宗第九代祖師,也是當時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在佛門裡面一位律宗的大德,對戒律的研究、修持都有真實的成就,所以他示現給我們看是這樣。後來他的弟子成時法師,看到老師自稱自己是菩薩戒沙彌,他不敢稱作沙彌,覺得自己還沒有做到沙彌戒,他稱為出家優婆塞。就是說現出家相,但是實際上他是可以做到五戒,優婆塞是受五戒的在家人,這是他的弟子。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我們佛門律宗的大德,弘一大師也是這麼自稱,出家優婆塞。這是重實質,說實在話。

  照律宗的大德,他們的示現給我們看,弘一大師在他的《講演錄》裡面也有講到,他說八關齋戒不但是在家人受,出家人也通用。實在講,現在我們雖然現出家相,實際上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我們都很難能夠如理如法做到圓滿。所以現代的出家人,弘一大師說得很有道理,是出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能夠比照在家人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所以弘一大師說八關齋戒通在家、出家,他也說到三皈五戒都通在家、出家。從三皈依開始就屬於出世間法,這在我們本經淨業三福屬於第二福,第二福是出世間的福報,三皈依開始。第一福是世間的福報,第三福是大乘的福報。所以弘一大師說這個都有經典戒律做依據。所以說一個人他不受戒,他只受三皈依就可以剃度,他也是根據蕅益大師的著作裡面說的。所以這些都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

  八關齋戒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是非常方便,現在不要說在家人大家很忙碌,就是出家人可能比在家人更沒有時間。尤其現代交通便捷,到處都可以出外旅行,出外在外面要持齋就有困難,齋是過中不食,就有困難。如果一天,你有假期,有時間,一天,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這大家都很方便。現代人也都有假日,在家、出家持八關齋戒也非常方便。這是說讓在家人修出家的功德,現在出家人也是可以修。

  佛法對於「齋」非常重視,實在講齋的本義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清淨叫做齋。生活會影響情緒,情緒會影響心理,因此佛對於生活非常講求。中國古人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說話要小心謹慎,不能亂說話;吃東西要特別小心,要講求衛生,而且吃的分量要少,不可以暴飲暴食,會傷害身體。所以教導人,早晨的早點要吃得好,好是注重營養。中午要吃得飽,但是也不能吃太飽,太飽腸胃就會出問題。晚上要吃得少,為什麼?晚上要休息,腸胃也要休息,吃多了心不容易定下來,所以晚上要吃得少。這是中國古人養生之道,但是現在西洋人跟中國的吃法剛好相反,西洋人早上隨便吃吃很簡單,中午也隨便吃,晚上這一餐吃得特別豐盛、特別豐富,剛好相反。但是照我們日常生活的作息來看,還是中國人比較符合我們生理、身體的作息時間。

  而佛當年在世的制度,佛陀當年在世的制度是規定出家人一天吃一餐而已,日中一食,早晨不吃,晚上也不吃。所以齋的意思是日中一食,這是規定出家人去托缽,一天去托缽一次。如果三餐都去托缽,會讓在家人造成很大的困擾;自己一天到晚就是為了吃,都沒有時間修行了,所以日中一食,這樣大家都方便,心都清淨。這就是說出家人每天都日中一食,齋的意思就是日中一食。在家人不能像出家人天天都持齋,至少你一個月當中修一天的八關齋戒,這樣就很難得、很殊勝。如果有時間,我願意修兩天也很好。八關齋戒如果要每天都受,沒有法師,自己在佛菩薩面前可以受,依照八關齋戒的儀式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念條文,自己可以受持,但是一定要嚴格的做到。所以齋是從生活上幫助我們穩定情緒,達到身心清淨,它的意思、精神是在此地。我們看第三:

  疏【三明小戒力微。不消五逆之罪。】

  『五逆』是大罪、是重罪,小乘戒律沒有這麼大的力量,為什麼?小乘戒律最大的力量能夠幫你得定,不能開智慧,所以小乘最高的果位證到阿羅漢。佛在經上講阿羅漢的定,名稱叫做九次第定,第九定。世間的禪定有八個階段,四禪、四空,色界四禪天四個階層的定,四空天四個階層的定,所以叫做四禪八定。八定裡面包括四禪,不是四禪之外另有八個定,不是這樣,這八個定就包括四禪天。四禪就是四禪天往生的條件,這是色界天,色界天再上去就是四空天,無色界,沒有身體,沒有物質。所以四禪四空合起來是八種,這八種定,到非想非非想天就是第八定。阿羅漢的定比第八定更高一層,超越三界,出三界了。所以阿羅漢所證得、所成就的叫第九定,他出了三界。這是小乘戒善功德能夠達到第九定,但是不能破無明,不能開智慧,沒有辦法開般若智慧,有定沒有慧。有定沒有慧,這個重罪消不了,當然比較輕的罪可以消除,五逆重罪消不掉。

  疏【四明雖持小戒等。不得有犯。】

  雖然受持是小乘戒,戒一定要清淨,不可以有一點違犯。可是戒要持到清淨非常之難,一舉一動都不犯威儀,很不容易。不要說我們現在,現在我們環境不好,外面社會誘惑太多了,這些誘惑就使我們常常容易犯戒。不像古時候社會環境好,人少地大,地方很大,人少,社會風俗非常單純,沒有什麼誘惑能夠令人動心的,民風淳樸,所以心容易定得下來。古時候大環境好,古時候修行成就的人,如果要叫他到我們現代來,來我們現代的社會,一樣不能成就。現在這個世界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門,五欲的享受誘惑,古時候成就的人,如果來到今天,他也成就不了。他們的運氣好,生在那個時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如果能成就,說實在話,功夫確實高過古人。如果你不高過他,在這個世界不能成就。犯了戒要怎麼樣?犯了戒要懺悔。

  疏【設有餘愆。】

  『愆』就是過失、罪過,就是戒律上有違犯。

  疏【恆須改悔。必令清淨。】

  就是說這個戒律如果有毀犯,要改過,要懺悔,恢復清淨,所以佛法有懺悔法。犯戒,有些我們自己知道,知道當然要至心懺悔,改過自新。有些戒律自己毀犯自己並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犯戒,必須要有人提醒。往往我們自己做錯事情,說錯話,想錯了,自己不知道,這個時候誰來提醒?第一個是老師,這是老師的責任;第二個是同參道友,真正的好同參、同學提醒你。其他的人雖然見到,不會說,這是禮貌。這是古代佛陀的僧團就是這樣。唯獨一年有三天,任何人可以公開說你的過失,就是結夏安居最後圓滿的三天,是我們這一年當中修行的總檢討,在這個時間佛特別許可。在這個檢討會上,你如果有過失人人都可以說,不是這三天就不可以說。這三天稱為自恣法會,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一年一度的進修教育。平常九個月在外面弘法利生,講經說法遊化一方,這三個月回到佛的座下接受再教育。三個月圓滿,最後三天就是總檢討,好像現在開檢討會,你一定要接受任何人的批評指責,改過自新。所以『必令清淨』,一定要自己身心清淨。

  疏【此即合上第二戒善之福也。】

  這在三福裡面是第二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符合於這一條。

  疏【然修戒時。或是終身。】

  終身持戒。

  疏【或一年一月。】

  像現在南洋有發心出家的,出家一年,一年滿了他就還俗。有出家一個月,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的都可以,時間到他就還俗。現代有很多道場辦短期出家,就是這樣。這是短期出家,以現代話說就是接受佛教的教育,他修學期間是有限的。發心出家也是有限期的,有一生的,有短期的。在中國這個地區出家大致上都是終身的,都是盡形壽,一出家就直到往生。但是在泰國、斯里蘭卡,像泰國就是,有三年出家的,有一年出家的,有半年出家的,有三個月出家的,有一個月出家的。像泰國的國王,他要登上這個王位是出家一個月,要出家一個月。

  疏【一日一夜一時等。】

  『一日一夜』,這就是八關齋戒,這是「一日一夜」受持出家戒。『一時』是總說。

  疏【此時亦不定。】

  可見得出家時節不一定。過去香港的洗塵法師在香港提倡短期出家,出家一個星期,辦短期出家的法會,讓一般人到寺院裡面過七天出家人的生活。現在在台灣辦短期出家的道場也很多,辦七天出家的,這些都是屬於短期的。

  疏【大意皆畢命為期。】

  真正出家大致上在中國地區是盡形壽,一定是一生。

  疏【不得毀犯也。】

  戒律一定要精嚴。持戒這樁事情,佛在經上為我們立法,一定要知道他立法的精神之所在,立法的用意之所在,如果不明瞭就談不上持戒。他立法的精神不是重在條文,是重在精神。戒行的目的是要心清淨,換句話說,心清淨,這個戒就具足、就圓滿了;心不清淨,就是戒律還沒有學好,也沒有完全做到。所以戒律是因戒得定,定就是清淨心,可見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標,因此它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一類的戒律叫止持,止是禁止,持是你要受持,是不可以做的;眾善奉行叫作持,你一定要做的,你如果不去做就犯戒。所以它有止作二門,止持跟作持這兩方面,一種是犯罪的,不可以做;一種是利益眾生的,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犯戒。所以我們要懂得它的精神。

  因此佛在戒條裡面沒有明白寫出哪些是惡,因為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個社會上有,不能說戒條上沒有,我做就不犯戒,那就錯了。譬如抽香煙,抽香煙好不好?大家都知道不好,對身體也不好,可是這戒律條文上沒有,佛沒有戒煙這一條,抽香煙是不是犯戒?其實你若懂得它的精神,就犯戒了,因為這件事情不是好事情,對自己不利,對別人也不利,害自己也害別人,這哪裡是好事?佛沒有寫在條文上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戒律也包含現在國家的法令規章,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包括在其中,是我們做人必須遵守的,這些都在持戒的範圍之內。萬萬不可以說這戒律條文上沒有,我們就可以去做,這就錯了。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二百五十一頁最後一行,最後三字:

  經【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教我們以持戒的善行迴向求生極樂世界。

  經【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是說往生的狀況。『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因為他是發小乘心,感得小乘聖者跟著佛一起來歡迎他。從這個地方我們真正體會到,佛與大眾來迎接,實在是自性唯心變現的,所以大心就感得大菩薩,小心量就感得聲聞。同樣一個道理,不善的心行,我們常講一個人無惡不作,他自性會變現惡鬼、惡神臨命終時來迎接他,臨終都會有人來迎接。你們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說臨終的時候看到家親眷屬都是已經死去的人,那就是鬼神來迎接。鬼神當中有很多冤家債主,如果現冤家債主,你一看就害怕,不會跟他去;他變作你的家親眷屬,你看到是親人就跟他去了,回頭他才現出真面目,已經來不及,被他控制住。所以《地藏經》上講臨終見到家親眷屬,差不多都是冤親債主來討命、來討債,是他們變現的,不是真正的家親眷屬,道理是一樣。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