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三十三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33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四面第一行,從這個當中看起。這是第五段,就是第五科。這個段落,我們要把它的來源看清楚,然後才曉得這段文說的是什麼意思。這個科判在第七面,諸位翻開第七面看一看,知道這段文從哪裡來的。第七段,在當中這一欄,倒數第二行,就是第五「真修妙證」。我們再往上面看,上面這是第四「說義深奧」。說義深奧裡面五個小段,我們今天讀的這段文,就是最後的這一段,真修妙證。好,我們再翻過來看本文,一百二十四面。

  【五明修證者。】

  這個地方他就有省了,文字上省了,是真修妙證,他這裡只用『修證』兩個字,『明』是說明。這《疏》裡面,《疏》文裡頭是:

  【萬行亡照至雙入。上句修。下句證。】

  上一句是『修』,下一句是『證』。這段文也要把它找出來,要不找出來,我們不曉得他說的是什麼。這個文在一百一十二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從第二句,把這個文念一念:「萬行亡照而齊修,漸頓無礙而雙入」。這個文就統統見到了,就是這兩句。下面解釋的就是這兩句。好,再回頭來,我們就可以看這《疏鈔》。一百二十四面第二行。

  【言亡照者有二意。】

  萬行『亡照』而齊修。

  【一。亡則都息萬緣。為定也。照則照真覺妄。為慧也。此同古德說。無作戒定慧。彼云無妄心是定。知無妄心是慧。妄心不起是戒。】

  我們先看這一段。序文裡面把《華嚴經》的理論、修學、境界全都寫出來了。它的文字非常的簡單,義理無有窮盡,的確是我們修學的指南。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修行修的是什麼?這個要緊。《華嚴》,大家都知道是圓教一乘,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根本法輪。我們要想根本法輪上講的原理原則必定通一切法。為什麼?一切法不離根本,像一棵樹一樣。它樹根,不管是哪個枝條、枝葉花果,你去找,最後都找到根,一個根裡面所發生的。所以它裡面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不管修學哪個法門,不管修學哪個宗派,顯教、密教,禪宗、淨土,都離不開它的原則,這是諸位要知道的。

  淨土宗修什麼?也離不開定慧!你功夫成片,你得一心不亂,這是定。你知道你得一心不亂,知道你功夫成片,這就是慧,就是此地所說的這個原理。所以佛法的修學,『戒定慧』三學是總綱領。這是無論顯、密、宗、教都同一個大前提,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沒有例外的。如果離開了戒定慧的修學,那就不是佛法,就變成外道。知道這個原則,這個文就容易懂得。

  『亡則都息萬緣』,這就是『定』。我們常講萬緣放下,心就清淨,這是佛法。心裡面有牽掛、有憂慮、有放不下的,那就不是定。定沒有了,戒可不可能有?戒可能有,有戒而無定,戒持得很好,有戒。執著持戒。那戒要不要持?要持。持而不能執著,你才能夠得定。不是說戒律不持,戒律要持。持戒不能有持戒的執著。所謂是持而無持,無持而持。無持什麼?心裡頭清淨,不執著。持戒是我樣樣都遵守、都做到,這樣才能得定。念佛也是如此,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不念?念。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離口,念珠不離手,心裡面決定不執著。不執著才能夠念成三昧,就是念到得定。能所雙亡,「亡則都息萬緣」,你的心才真正得到清淨。心裡面有一樣東西沒放下,還有牽掛,給諸位說,這是迷,這不是覺。覺心裡面沒有東西,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覺心裡頭無一物,有一物就是迷,就是不覺。換句話說,也沒有定。

  此地所講的定跟世間所講的定不相同。因為《華嚴》是圓教一乘。如果講世間禪定,那就不是此地講的含義,跟這個講的意思不一樣。世間法裡頭,四禪八定,他得了定,定裡頭執著有定的境界。換句話說,他那個定有能入,有所入。所入是定境,能入,我這個人修學,我能入定,能所未亡。未亡,這個定就是世間禪定。為什麼?不能開慧。不但世間四禪八定不能開慧,連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九次第定,有能力超越三界,不能開智慧。原因在哪裡?沒有亡的乾淨。阿羅漢、辟支佛我執亡了,還有法執未亡,法執猶存。這個地方是統統都放下、都捨棄了,所以這個定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像《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三昧;《華嚴經》上講的,師子奮迅三昧;我們念佛法門裡面所說的,寶王三昧。所以這個定是這樣的境界。

  定與慧,實在上講,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又有能所、又對立了!它是一,不是二。那是一,為什麼又說個定,說個慧,說兩個名詞?實在講,一個是講體,一個是講作用。定是體,這個定心的起用,就叫做慧,起用就叫做照、就叫做慧。所以是體與用上建立的名稱,它決定分不開,有體就有用,有用必有體,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說這兩句話重要,我們念佛,總是希望自己能得一心不亂;縱然一心不亂得不到,至少也要念到功夫成片。念到這個境界,給諸位說,好處太多了。什麼好處?自在快樂。你們想不想要?得到功夫成片,真的自在,真的快樂,離苦得樂,一點都不假,一心不亂就更不必說了,功夫成片就自在快樂,為什麼?憂慮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你想想多快樂。這個境界,我給同修們說,人人可以做得到,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說一心不亂,的確我不敢說每個人可以做到;功夫成片,決定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你肯不肯念,你念的如不如法?如法,要放下。這個亡就是要放下,就是放下的意思。至少在每天,你說我工作很忙,我事情很多,必須要處理。你每天能夠放下十五分鐘,放下二十分鐘,對你自己的智慧、身心的健康就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一年到頭,一天到晚,從來沒有靜下來過,甚至於睡覺都睡不安穩,這對於身心的健康有很大的妨礙。

  每天能夠,我們一般講打坐。打坐的意思,就是把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放下,讓頭腦休息,真正得到休息。一天能夠休息十五分鐘,那你的精神就非常飽滿,就很管用,何況時間能夠更長。你一天能夠放下半小時,能夠放下一個小時,能夠放下兩個小時,功夫會得力。現在人講,我們如何來養這個頭腦。大家都曉得腦最重要,用什麼補品來養沒有用處,起不了作用。腦的營養就是休息,什麼都不想,這是對它最好的營養。我們佛法講心,心健康,身體決定健康,確實是百病不生,青春永駐,實在的。這些祕訣統統在佛法裡面。佛法所說的,回歸到自性。決定是在自性之內,不要向外去求,不要向外去攀緣,從內心裡面去找,法法具足。

  這個地方最重要的綱領、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你要能夠把萬緣放下,恢復你心地的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照,照就是智慧。『照則照真覺妄,為慧也』。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有智慧、有能力來觀察,來處理。可是這種智慧,這是真實的智慧,決定沒有差錯的,要定力。不定,是不會有的,一定要定。

  這序文是清涼大師作的,註解是清涼的學生宗密註解。宗密大師說,『此同古德說』,就是他老師清涼大師這兩句話與古大德所講的意思相同。古德怎麼說法?『無作戒定慧』。無作,是圓教。天台家把釋迦一代時教分為藏、通、別、圓。藏教講生滅,生滅戒定慧,通教講無生,無生戒定慧,通教講的,無量戒定慧是別教講的,無作戒定慧是圓教講的,這講得最高、最為圓滿,既不偏空,也不著有。藏教著有,通教偏空,別教雖然講中道,它中道沒有忘掉,必須到圓教才真正究竟圓滿,無作戒定慧。下面是解釋這個意思。

  『彼云:無妄心是定,知無妄心是慧』。妄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妄想、妄念。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妄念,這就是定。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可是這裡面必須要注意到的,這真是差之毫釐,錯之千里,就大錯特錯。我現在心很清淨,是不是那個境界?不是的,為什麼不是?因為還有我。我現在心很清淨,我現在心裡頭沒有妄念,諸位想想看,我見沒有忘。《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即非菩薩,決定不是圓教的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裡面決定沒有一絲毫的執著。那這究竟是什麼境界?實在講,這個境界就在現前。當我們確實沒有念頭的時候,我們眼睛看外面有沒有看清楚?我們耳朵聽聲音有沒有聽清楚?這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就是慧。看清楚了,聽清楚了,這裡頭確實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定。這個時候是定慧等持。諸佛菩薩跟我們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我們凡夫見色聞聲,馬上起分別、起執著。這一起分別執著,心裡面起了愛憎之心;順意思就喜歡,生歡喜心,不順自己意思,就討厭他,起了瞋恚心,就是心被外面境界轉,這叫凡夫。諸佛菩薩對外面境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起心、不動念。他也沒有貪愛,也沒有瞋恚,永遠在境界裡面是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是菩薩身心跟我們不一樣就在此地。可以說,除此之外,菩薩跟我們找不出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就在此地。

  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如何能叫我們從凡夫地,在這一生修成菩薩、修成佛果,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你真正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這一生必定成就。這是圓教說的。藏、通、別,說老實話,他們不承認,他們認為這一生沒有法子成就,堅定的相信這一生不能成就。他為什麼這樣堅固的相信不能成就?他這個理沒有圓,只看到一邊,理沒有圓。整個理看得圓圓滿滿,才曉得一生確實可以成就。尤其是《華嚴經》,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個榜樣。善財童子在這個經上示現的,確實他是凡夫,一生圓滿成佛。這是佛在,可以說是一切大乘經典裡面,唯一真實圓滿就是《華嚴經》。古大德講,一切經裡面,《華嚴經》最真實,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看的。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實在講,善財就是代表我們自己,我們依照原理修圓行、證圓果,這就是善財。所以善財就是自己的代表。這個定慧的意思很明顯。

  『妄心不起是戒』。你看圓人修的方法跟一般人修,的確是不一樣。一般我們修行的五戒、十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戒條那麼多,那麼麻煩,你看人家這多簡單。人家一句話,確實把你百千戒條統統都圓滿。「妄心不起」,整個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惡,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個妄念都不起,那一切境界豈不是統統圓滿了!那個諸惡莫作,連根都拔掉了,妄心不起,這是圓滿的戒,這叫無作的戒。雖沒有講持戒,一切戒都不犯,就圓圓滿滿統統持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諸位看看念佛的與這個境界相應不相應?念佛人,一天到晚,口裡念的阿彌陀佛,心裡想的阿彌陀佛,豈不是妄心不起嗎?二六時中只起一個念頭,阿彌陀佛。所以《華嚴經》,我們這部經到末後就是歸到淨土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著妙極、圓極了。為什麼?如果不用這個法門導歸極樂,這個《華嚴經》的利益誰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凡夫沒有分。諸位去想想,剛才講的這幾句,我們這一生能做得到嗎?說起來很容易,做不到。我們這妄念止不住,用什麼方法去伏這個妄念都不是個容易事情,這是事實。所以淨土宗,這個法門之妙,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我們的妄念換下來。你不是會起念頭嗎?好,就起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就好了。不起念頭不容易,很難,所以叫你把這個妄念,念念換成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轉一下,這容易,這好辦。這念頭打掉,這個不容易;念頭轉過來,這個容易。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轉成阿彌陀佛。這一轉,是人人都有分,所以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把這至高無上的法門,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學的,讓我們這一分煩惱沒斷的凡夫也能夠學習。不但凡夫能學習,連三惡道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也能夠修學,這個法門才真正到了究竟圓滿。所以普賢菩薩要不能夠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法門不能圓滿。

  所以《華嚴》念透了,對於淨土宗持名念佛決定不懷疑。自己有信心、有把握,這一生決定圓滿,這多快樂。現在雖然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那裡已經註了冊,隨時隨地都可以去,沒有障礙。所以這部經,大經經文太長不容易受持,這部《別行疏鈔》就是整部大經的精華,受持這部《疏鈔》,就等於受持了圓滿的《華嚴經》,這很難得。清涼、宗密師徒二人,對我們後學貢獻太大了,恩惠利益無量無邊。他的引用得多。

  【亦同蜀中金禪師。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忘是慧。】

  這個意思都相同。『金禪師』,是清涼同時代的人,禪宗的大德。他講戒定慧,也是講得非常的高明。『憶』是憶念,也就是妄想,凡是憶都是妄想。所以真正修道人,最要緊的就是保持心地的清淨,什麼都不要去想,一切隨緣就自在。為什麼什麼都不要想?這什麼都不要想,行嗎?什麼都不想就對了。你天天在打妄想,實在講是錯了。你能想到什麼?你看看《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我常常勸同修,你們《了凡四訓》念的遍數太少了,至少要念三百遍。每天不斷的去念,一天至少念一遍;一天都不要間斷,你念一年,你一定有收穫。什麼樣的收穫?深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想,也是這樣,不想也是這樣子,那我為什麼要想,這不想多自在。你每天所得到的,你每年所得到的,升官發財,統統命裡注定的。命裡頭沒有,想也想不來;命裡頭有的,不想,它也不會丟掉。何必去打妄想!打妄想,這叫冤枉想。所以不必去打妄想。

  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不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了凡四訓》要是念多了,真正相信,也不要去看相,也不要去算命,不需要。這看相、算命、看風水都是被人騙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心清淨,曉得自己應該怎麼個做法,怎樣生活,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去修行。袁了凡,當初他不過只是給這孔先生算命,那孔先生的確是很高明的人,算得一點都不錯。每年他的收入,他哪個時候做官,升遷哪一個月升,哪一個月收入待遇多少,完全相符合,所以他一個念頭都沒有。跟雲谷禪師兩個在禪堂裡面,去打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他那個實在講不是什麼功夫,就是因為知道這個命是定的,想也枉然,乾脆就不想了。雲谷禪師不知道這個內理,對他很佩服。哦!一個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容易,功夫好。結果他自己一說穿了,他說,我不是不打妄想,打妄想沒用處,所以乾脆就不想了。雲谷禪師才笑了一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所以我說袁了凡是標準凡夫,我們凡夫連標準都不夠,他才算是個標準的凡夫。這要曉得深信因果。

  袁了凡一生,在沒有遇到雲谷之前,只有什麼?聽命運擺佈,這是標準凡夫。雲谷禪師給他開導之後,他才恍然大悟,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別人改不了。所以你們要注意,現在有什麼這社會上邪門外道很多,說會替人改命運的。給你改個命運要多少錢。這是騙人的事情,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如果我的命運是別人造的,別人可以改。命不是別人造的,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還得要自己才能改,別的人不能改。你看看《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孔先生,那真正是高明,他算得那麼準,他沒有辦法改。雲谷禪師有辦法改,所以以後袁了凡一生統統都改掉了,與算的都不靈了。官愈做愈大,俸祿愈來愈多;命裡面沒有兒子,他有一個好兒子;壽命很短,他只有五十三歲,以後他活到七十多歲,統統都改過來了。所以要曉得命運要怎樣去改造。實在講,了凡先生改的幅度並不是很大,小幅度的改正,不是大幅度的。大幅度的改正,給諸位說,就在這個經上。如果我們能夠依照這本《別行疏鈔》,依照《無量壽經》,那改的幅度就太大了。把我們一個凡夫的命運,改變成諸佛菩薩的命運,這超越太多了,這才叫做究竟圓滿的改造命運。把你這個命運改得十全十美,一絲毫缺陷都沒有。

  我們這一生能遇到這個法門,這是非常的幸運,無比的福德。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成熟,遇不到這個法門,你怎麼會曉得這個方法。清朝彭際清居士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真話,不是假話。我們今天遇到,我們今天真的明白了,把握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千載難逢。這一生當中,一定可以修學圓滿的。再看下面的文:

  【今云亡者。】

  這個『今云』,就是現在清涼大師在《疏》裡面所說「萬行亡照」。

  【即彼無憶無念之戒定也。】

  這是和前面所舉的,古德所說的,就是『無憶無念之戒定』。

  【今云照者。即彼莫忘之慧。然皆是對治方便。未為稱性之修也。】

  這個意思還不是最深的意思,只是修學的綱領。我剛才跟諸位提示出來的是修學的綱領。不管用什麼方法,用參究也好,用參話頭也好,用持名念佛,或者持咒,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不管用哪一個方法,用哪一個門徑,那都是方便,目的是一個。此地所講的是一個總原則,依這個原則、依這個方向來修學就決定不錯。所以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知道這個方向,知道這個原則,我們在一生當中,必定可以成就念佛三昧。再看底下第二個意思。這第二個意思比第一個意思要深。前面一個意思是『對治方便』,不是『稱性起修』。這第二個意思要再進一步稱性起修。

  【照亦都不當情。為亡照也。照尚須亡。況於識念。然其本性靈知不昧。故非斷滅。即荷澤大師說空寂照為自性戒定慧之意也。】

  這就完全稱性。所謂稱性,就是真如本性自然流露。前面第一個意思我們可以用得上,是我們的境界,這第二個意思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我們要知道,就是『亡照』,還有更深的境界。知道了有好處,我們不會止於這個境界。譬如我們上樓,我們曉得這是第三層,上面還有第四、第五,你繼續會往上走。如果不知道上面還有四層、五層,到這個地方就止住了,不會再往上精進。所以要知道還有更深的境界。更深的境界,就是真如本性自然流露。本性裡面圓滿具足戒定慧,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所以戒定慧不是外面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而是我們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要知道這個意思。知道這個意思,我們才肯去修,才喜歡去修學。我們一個人,總不大甘心,別人制定很多規矩叫我們去守,這我們總是不太甘心情願。像這個世間許多法令規章都是強制的,要我們去做。

  諸位要曉得,佛法所講的戒律,雖然講得很多,三聚淨戒,佛沒有一條是勉強叫我們去守的,沒有,一條都沒有。為什麼佛不勉強我們去做?因為是稱性。佛所講的、制定的,這些全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誰去勉強你?做與不做,就在於你自己覺與迷。你要是覺悟了,自然就做了,愈做愈歡喜,愈做愈快樂。勉強去遵守是什麼?那是你還在迷,不覺,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佛教給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法。覺悟的人,曉得這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造作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是違背了性德。換句話說,是迷失了自性所顯現出來的行為。如果覺悟自性,必定不是這樣個的行為。所以從一切行為造作上,能夠看出一個人對於自性的迷悟。悟了的人,他做作那麼樣的自然,一絲毫沒有勉強,這是講修。修到相當一個的程度就見性了,性德自然流露,這就是第二個意思。從第一個意思提升到第二個意思。

  『照亦都不當情』。前面還講了一個照,講了一個妄,講了一個照,有能妄,有所妄;有能照,有所照,能所還在。這個境界向上一提升,能所不存在。照有沒有?有。雖有,連這個照也不執著。情,情這一個字就是分別執著。連照都沒有分別執著,這個照顯得愈自然。佛法裡面常講「法爾如是」,自然的。我再告訴諸位,這說真話,本性流露,本性起用。哪個人不是本性流露?哪一個人不是本性起用?沒有一個不是的。

  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佛在《圓覺經》上也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千真萬確。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是你自性起用,你自己不知道,不知道你是自性在起用。諸佛菩薩自性起用,他知道自性起用;我們是不知道自性起用,問題就發生在這個地方。你覺悟的用是自性起用,你迷惑顛倒起用,還是自性起用。所以《圓覺經》上說淫怒痴就是戒定慧,所謂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生死,凡夫造的;涅槃是諸佛菩薩證的,全是自性流露的。淫怒痴是煩惱凡夫做的,戒定慧是佛菩薩的行持,統統都是自性流露,就是一個迷,一個悟。自性裡頭沒有迷悟,迷悟是什麼?迷悟是妄,不是真。如果迷悟是真的,那迷了,還能夠開悟嗎?迷悟不是真的,這是講到真實究竟圓滿。

  《華嚴》,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心是到了極其清淨,無論世出世間法裡頭,決定不會起一個念,不會動一個心。所以講亡照是給凡夫說的,在佛菩薩自己,所謂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佛菩薩有沒有法可以說?無法可說。無法可說,說了這麼多,怎麼說的?看到你迷了,告訴你,你這是迷了。說,是因迷而有說。你迷,給你說個悟。迷則稱為世間法,悟則稱為出世間法。所以這個佛法是因為世間法而建立的,相對形成的。等到你一悟,試問問,還有沒有佛法?沒有了。迷沒有了,悟也沒有了,這就入這個境界。所以第一個意思是迷悟對立的,第二個意思迷悟兩邊都沒有了。禪家講,「父母未生前本面目」,你才真正證得了。本來面目,就是真如本性,真正的自己,你才算是發現、才算是明瞭真正的自己。

  所以講照,照是智。《心經》裡面到最後的境界,無智亦無得,那個無智就是亡照。照,也要捨掉,那個智才圓滿。如果這個智、這個得還不亡的話,還有智、有得,你的智與得都不圓滿。到無智無得,這個智得就圓滿了。智慧圓滿,這個時候,我們要問,這個得什麼?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法都不漏,你完全得到了。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樣你不清楚,沒有一樣你不明瞭,沒有一法不自在受用。這是我們今天講現實,我們講享受。為什麼華藏世界這麼樣的美好?華藏世界那個狀況,在《華嚴經》第一卷到第十一卷的上半部,總共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描寫華藏世界依正莊嚴。所以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那一段經文實在講,我們是可以看看。為什麼?淨土經,文字不多,說得不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究竟那個樂到什麼程度?那個享受,享受到什麼程度?三經裡面所說的都不很清楚,你看看《華嚴經》講的就清楚了。極樂就是華藏,華藏跟極樂無二無別。所以看看《華嚴經》,你才曉得成佛、成大菩薩,他那個精神物質享受都是究竟圓滿的,我們無法跟他相比。不要說人間,天上都無法相比。所以這個世間,縱然是追求物質生活舒適的,也應該要學佛。他要不學佛,他那個一切享受、富貴榮華是靠不住的,而且是很短暫的,不能夠持久。佛法裡面所得的,永恆的,永遠不會失掉的。

  末後這一句話說,『然其本性靈知不昧,故非斷滅』。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常住真心」。尤其佛在《楞嚴》前面,給阿難舉例分析的十番顯見,單就見性來說,見性就是我們的本性。舉一個例子,六根根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註解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捨識用根。他這一句話講得很輕鬆,事實上,做也是不容易。果然做到了,那真的,從凡夫地一步就踏上圓教初住菩薩,也就是《華嚴經》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的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是用六根的根性,不是用六識。我們凡夫用六識,人家用六根根性。所以你只要會用根性,立刻就是法身大士。所以這實在講,我們是學不來的。他講的是沒錯,的確是《楞嚴經》的經義,是佛的意思,可是普通人做不到。

  那就跟《華嚴》一樣接引上上根人,上根人還不行,要上上根人才行。他這個意思,也就是『荷澤大師』,荷澤是神會,你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六祖稱他神會小師,他那個時候在六祖會下是小沙彌,但是人很聰明,非常聰明。在《壇經》裡面看到的,他也很頑皮,常常跟六祖頂嘴。荷澤所說的『空、寂、照為自性戒定慧』。空,是自性戒;寂,是自性定;照,是自性慧,這個意思也相同,這是禪家境界。神會就是荷澤禪師,他是六祖的學生。我們曉得在禪宗,中國禪宗史上,只有六祖能大師他的會下,真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總共有四十三個人。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是空前絕後。六祖以前,一個老師教的學生,有這樣的成就的,沒有這麼多。二、三個就不得了,沒有這麼多的。六祖能大師,學生當中成就的四十三個人,真是無比的殊勝。可是諸位要知道,跟惠能大師學的,我想不止幾千人,跟他學的。幾千人當中成就的,才不過四十三個,這真是上上根性。他這個說法完全是性德,真如本性本具的德能自然流露。

  他此地講的空,這個空不是無。《心經》上說的空,《心經》裡面講的空,空是有。你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講的這個空,不是空無,這是很高的境界。雖有,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自性戒。寂,寂是清淨,心清淨到了極處,這是自性定。照,是一切明瞭,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夠通達明瞭,這是自性慧。這個意思與清涼大師在書上講的這一句,境界完全相同。這是宗密大師引用古德,引用禪宗的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所說的,互相來印證。使我們對於清涼大師這句話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境界雖然是高,對我們修學是有幫助的。底下這一段話,這是一個事例。

  【故疏主答順宗皇帝心要云。】

  『疏主』就是清涼大師,是造疏的這個主人,就是宗密的老師。清涼長壽,他老人家活了一百多歲,他自己經歷九個朝代,是七個皇帝的老師,七朝的國師。這是唐朝『順宗皇帝』向他請教佛法,他給他有一段開示。這段開示與這個意思也相應。但是今天我們的時間到了,這段開示我們下一次再來研究。

#